卷之四 (衆疾門)

關燈
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七生丸 治男子、婦人八般頭風及一切頭痛,痰厥、腎厥、飲厥、傷寒,傷風頭痛不可忍者,并皆治療。

    (徐明仲先生方) 川烏草烏南星(三味并生,去皮)半夏(冷水洗去滑)川芎石膏白芷(并生用,等分) 上為細末,研韭菜自然汁,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加至十丸,嚼生蔥,茶送下。

    (仆嘗療鄧安人頭痛如破,服諸藥無效,加北細辛等分,全蠍減半為丸,服二十粒即愈) 芎辛湯 治狀如前。

    但發熱者不可服。

     生附子(去皮)生烏頭(去皮尖)南星幹姜(炮)北細辛川芎(各一兩)甘草(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二盞,姜七片,茶牙少許,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中脘素有寒者,不用茶牙。

     《局方》如聖餅子加北細辛如半夏數,自合服之,見效甚速。

     若頭痛筋攣,骨重少氣,哕噫腹滿,時驚,不嗜卧,咳嗽煩冤,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

    由腎氣不足而内著,其氣逆而上行,謂之腎厥頭痛,宜玉真丸與硫黃丸。

     玉真丸方 石膏(煅,研)半夏(洗,為末,各一兩)硫黃(二兩)硝石(一分,并研) 上研令停,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

    生姜湯下三十丸。

    一方無半夏,有天南星。

     硫黃丸 治頭痛不可忍,或頭風年深、暴患,無所不治,服此除根。

     硝石(一兩)硫黃(二兩) 上研令極細,滴水丸如指頭大,空心,蠟茶清嚼下。

    《百一方》雲:中暑者,以冰水服之,下咽即灑然。

    治傷冷,以艾湯下。

     若頭痛連齒,時發時止,連年不已,此由風寒中于骨髓,留而不去。

    腦為髓海,故頭痛、齒亦痛,謂之厥逆頭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穴。

    此穴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可灸七壯,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白附子散方 麻黃(不去根節)烏頭(炮,去皮)南星(炮,各半兩)白附子(炮,一兩)全蠍(炒,五枚)辰砂(研,一分)麝香(研,一錢)白姜(炮,一分) 上為細末,酒調一字服訖,去枕卧少時。

     裕陵傳王荊公偏頭疼方,雲是禁中秘方。

    用生蘆菔(即蘿蔔汁)一蚬殼,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左,右痛注右,或兩鼻皆注。

    亦可數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東坡雲:荊公與仆言已愈數人。

    此方自後晁将仕明甫雲:是有效。

     治頭風痛不可忍者。

     硝石人中白腦子(等分) 上研令極細,用一字搐入鼻中。

     婦人項筋強痛方論第六 此一卷論項筋拘攣強痛。

    每得斯疾,療之似易而實難。

    然方冊中所載亦少,縱有言之,議論亦略。

    以仆考之,然既有斯疾,必有是方,何古人言此疾證尚且略,又無的然之論。

    詳之必是挾諸疾而生,所以絕無專門。

    餘因暇日摭古名方,以備檢閱。

    然自明學識淺鄙,未必全備。

    博學之士見其遺缺,倘能補而完之,不亦宜乎!鹹淳元年上元日,藥隐老人書于存心堂。

     夫頸項之處,乃屬足太陽膀胱之經。

    又許太學雲是足少陰腎之經,蓋腎與膀胱為表裡故也。

    以感外邪論之,則有太陽經,先因感風,又感寒濕,緻令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

    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瘛疭口噤,其身體KTKT。

    古人以強直為痓,其脈沉遲弦細。

    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

    以上并載第三卷第二論中,言之甚詳,不複贅錄。

     又有挫枕轉項不得者,與三五七散(方見《和劑》)、追風散,仍與急風散搽項上。

     若因被風吹,頭目昏眩,太陽并腦俱痛,項背筋脈拘急,可與蠍附散、都梁丸。

     許太學治項筋強痛,不可轉側者,以木瓜煎。

     追風散 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疼,又治肝髒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酸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若蟲行,及一切頭風。

    兼療婦人血風攻疰,頭目昏痛,皆治之。

     川烏(炮,去皮、臍、尖)防風(去蘆)石膏(煅)川芎甘草(炙)荊芥穗白僵蠶(炒去絲,各一兩)天南星(炮)羌活天麻地龍白附子(炮)全蠍(去尾針)白芷(各半兩)草烏(炮,去皮、臍、尖)沒藥(研)乳香(研)雄黃(研,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

    入好茶少許同調,食後及臨卧服。

    常服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化痰。

     急風散 草烏頭(三兩,一半燒存性,于醋内煎令冷,餘一半生用)生黑豆(一分,兩味一處為末)丹砂(一兩,研)麝香(一分,研) 上為細末,研令停,酒調塗痛處。

     蠍附散 治一切風邪頭痛,夾腦風氣,痰涎壅盛,嘔逆惡心,口吐清水,暗風眩暈,眼見黑花,牙關緊急,口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