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中風方論第一
夫中風者,虛風中于人也。
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
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風,賊害萬物。
人體虛者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後或重傷于風,前後重沓,因體虛則發,入髒腑俞。
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随所中之俞而乃發病。
婦人血氣虛損,故令中風也。
當察口眼開阖以别重輕,涎沫有無以明證治。
如眼開口閉,手足不開,涎不作聲者可治。
如眼閉口開,聲如鼾睡,遺尿者死。
至寶丹、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香煎)牛黃清心丸、(見《和劑》方)大八風湯。
(方見偏枯第七篇) 排風湯 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髒,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風入五髒等證。
(詳見《和劑方》) 白藓皮白術白芍藥桂心川芎當歸防風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各二兩)白茯苓麻黃(去節)獨活(各三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生姜四片,煎成八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癸醜春,有一婦人,年四十四、五,其證說話氣短,足弱,行得數步則口若含霜。
七十日内三次經行,遇行則口冷,頭目眩暈,足冷則透心冷痛。
每行則口中冷,氣不相續,有時鼻中熱,面赤翕然而熱。
身體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随,不能俯仰,冷痹骨痛,有時悲傷;夢與前夫相随,則上氣奄然而極,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卻能食,如此僅一年許。
醫者投熱藥則面翕然而熱,氣滿胸中,咽中窒塞,悶厥;投冷藥則瀉。
又一醫者以十全湯服之,則發煩躁,心驚而跳。
一醫者以雙和湯服之,覺得面上與腹中甚如火燂,心愈驚,欲吐不吐,大便秘,裡急後重。
求仆診之,六脈弦緩,喜見于春,此是可治之疾。
未供藥間,忽然吐瀉,瀉後覺肛門如火,雖瀉六次、卻不多。
仆一時識證未盡,且與俞山人降氣湯八服。
次日診之,脈差有力,雲服藥之後,覺鼻中熱,心煩悶絕,齒噤。
與參蘇飲八服,黃連丸二兩許。
越三日,雲服藥之後,其疾如故。
與茯苓補心湯服之,皆無效。
仆以脈證詳之,隻有排風湯甚對此證。
或曰:何以見得是此證?一、能食飲,此風饑也;二、七十日三次經行,此是榮經有風,血得風散也;三、頭目眩暈,此肝風也;四、面赤翕然而熱,悲傷,此心風也;五、身體不仁,不能行步,夢與前夫相随,此脾風也;六、手足不随,腰痛難以俯仰,冷痹骨疼,此腎風也。
諸有此疾,令人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真排風湯證也。
或曰風脈當浮,今脈弦緩微弱,恐非風也。
答曰:風無一定之脈,大抵此證虛極生風。
然排風湯所用之藥有十全大補湯料,亦有平補之意,卻不僭燥。
共十服。
越三日,雲服之有效。
脈亦差勝,隻是心中如煙生,似有微熱,大便尚秘。
此真是風證,再與排風湯十服,兼牛黃清心丸、皂角丸助之。
越三日,雲服前藥一、二日,大煩躁,于熱諸證悉除。
隻是足弱不能支持,脈亦弱,予秘傳降氣湯十服。
又越三日雲諸證悉退,隻是夢裡虛驚,大便滑洩,如食傷相似,奏廁頻數,脈尚弱。
與五積散數服,加人參、鹽煎,兼感應丸即愈。
自後雲,皆無恙矣。
但上重而頭眩,不能久立久坐,服與排風湯,則脫然安矣。
以此方之藥依上法,不可杜撰、臆度處方。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内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
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生南星(一兩)生烏頭(去皮尖)生附子(各半兩,去皮)木香(一分) 上咀,每服半兩。
水二大盞,生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北細辛、皂角各少許為細末。
或隻用半夏為細末,用少許以蘆管吹入鼻中,俟噴嚏,其人少蘇,然後進藥。
如氣盛人,隻用南星五錢重,木香一錢,加生姜十四片,煎作兩服飲之,名星香飲。
參蘇飲 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塞,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哕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亸曳,口眼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人參紫蘇葉半夏茯苓幹葛前胡(各三分)甘草木香陳皮枳殼(制)苦梗(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腹痛加芍藥。
木香煮散 治左癱右瘓,并素有風濕,諸藥不效。
常服調氣、進食、寬中。
(《蘇沈良方》言之甚詳) 羌活麻黃(去節,各一兩)防風(三分)白術陳皮黑附子(炮)南木香槟榔牛膝大川烏(炮)草豆蔻(連皮,煨)杏仁(去皮尖,麸炒)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甘草桂心(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重。
水一大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大便不通加大黃。
心腹脹加苦葶苈、滑石。
膈上壅滞,咳嗽氣促,加半夏、川升麻、天門冬、知母。
缪安人年六十五、六,忽然中風,不省人事,無汗有痰,已辦後事,衆醫為不可活也。
召仆診之,六脈浮緩,脾脈溢關,此真風脈也。
先投參蘇飲六服,先寬氣下痰,次以木香煮散而愈。
又享十年之壽。
附子理中湯 治五髒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瞻,忽然暈倒,時時繼作,随行醫官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人參(去蘆)幹姜(炮)甘草(炙)白術(等分) 上細锉,每服四錢重。
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候服。
口噤,斡開灌之。
開慶己未年七月間,裕齋馬觀文夫人曹氏,病氣弱倦怠,四肢厥冷,惡寒自汗,不進飲食。
一醫作伏暑治之,投暑藥;一醫作虛寒治之,投熱藥;無效。
召仆診之,六
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
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風,賊害萬物。
人體虛者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後或重傷于風,前後重沓,因體虛則發,入髒腑俞。
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随所中之俞而乃發病。
婦人血氣虛損,故令中風也。
當察口眼開阖以别重輕,涎沫有無以明證治。
如眼開口閉,手足不開,涎不作聲者可治。
如眼閉口開,聲如鼾睡,遺尿者死。
至寶丹、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香煎)牛黃清心丸、(見《和劑》方)大八風湯。
(方見偏枯第七篇) 排風湯 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髒,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風入五髒等證。
(詳見《和劑方》) 白藓皮白術白芍藥桂心川芎當歸防風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各二兩)白茯苓麻黃(去節)獨活(各三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生姜四片,煎成八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癸醜春,有一婦人,年四十四、五,其證說話氣短,足弱,行得數步則口若含霜。
七十日内三次經行,遇行則口冷,頭目眩暈,足冷則透心冷痛。
每行則口中冷,氣不相續,有時鼻中熱,面赤翕然而熱。
身體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随,不能俯仰,冷痹骨痛,有時悲傷;夢與前夫相随,則上氣奄然而極,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卻能食,如此僅一年許。
醫者投熱藥則面翕然而熱,氣滿胸中,咽中窒塞,悶厥;投冷藥則瀉。
又一醫者以十全湯服之,則發煩躁,心驚而跳。
一醫者以雙和湯服之,覺得面上與腹中甚如火燂,心愈驚,欲吐不吐,大便秘,裡急後重。
求仆診之,六脈弦緩,喜見于春,此是可治之疾。
未供藥間,忽然吐瀉,瀉後覺肛門如火,雖瀉六次、卻不多。
仆一時識證未盡,且與俞山人降氣湯八服。
次日診之,脈差有力,雲服藥之後,覺鼻中熱,心煩悶絕,齒噤。
與參蘇飲八服,黃連丸二兩許。
越三日,雲服藥之後,其疾如故。
與茯苓補心湯服之,皆無效。
仆以脈證詳之,隻有排風湯甚對此證。
或曰:何以見得是此證?一、能食飲,此風饑也;二、七十日三次經行,此是榮經有風,血得風散也;三、頭目眩暈,此肝風也;四、面赤翕然而熱,悲傷,此心風也;五、身體不仁,不能行步,夢與前夫相随,此脾風也;六、手足不随,腰痛難以俯仰,冷痹骨疼,此腎風也。
諸有此疾,令人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真排風湯證也。
或曰風脈當浮,今脈弦緩微弱,恐非風也。
答曰:風無一定之脈,大抵此證虛極生風。
然排風湯所用之藥有十全大補湯料,亦有平補之意,卻不僭燥。
共十服。
越三日,雲服之有效。
脈亦差勝,隻是心中如煙生,似有微熱,大便尚秘。
此真是風證,再與排風湯十服,兼牛黃清心丸、皂角丸助之。
越三日,雲服前藥一、二日,大煩躁,于熱諸證悉除。
隻是足弱不能支持,脈亦弱,予秘傳降氣湯十服。
又越三日雲諸證悉退,隻是夢裡虛驚,大便滑洩,如食傷相似,奏廁頻數,脈尚弱。
與五積散數服,加人參、鹽煎,兼感應丸即愈。
自後雲,皆無恙矣。
但上重而頭眩,不能久立久坐,服與排風湯,則脫然安矣。
以此方之藥依上法,不可杜撰、臆度處方。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内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
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生南星(一兩)生烏頭(去皮尖)生附子(各半兩,去皮)木香(一分) 上咀,每服半兩。
水二大盞,生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北細辛、皂角各少許為細末。
或隻用半夏為細末,用少許以蘆管吹入鼻中,俟噴嚏,其人少蘇,然後進藥。
如氣盛人,隻用南星五錢重,木香一錢,加生姜十四片,煎作兩服飲之,名星香飲。
參蘇飲 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塞,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哕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亸曳,口眼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人參紫蘇葉半夏茯苓幹葛前胡(各三分)甘草木香陳皮枳殼(制)苦梗(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腹痛加芍藥。
木香煮散 治左癱右瘓,并素有風濕,諸藥不效。
常服調氣、進食、寬中。
(《蘇沈良方》言之甚詳) 羌活麻黃(去節,各一兩)防風(三分)白術陳皮黑附子(炮)南木香槟榔牛膝大川烏(炮)草豆蔻(連皮,煨)杏仁(去皮尖,麸炒)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甘草桂心(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重。
水一大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大便不通加大黃。
心腹脹加苦葶苈、滑石。
膈上壅滞,咳嗽氣促,加半夏、川升麻、天門冬、知母。
缪安人年六十五、六,忽然中風,不省人事,無汗有痰,已辦後事,衆醫為不可活也。
召仆診之,六脈浮緩,脾脈溢關,此真風脈也。
先投參蘇飲六服,先寬氣下痰,次以木香煮散而愈。
又享十年之壽。
附子理中湯 治五髒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瞻,忽然暈倒,時時繼作,随行醫官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大附子(炮)人參(去蘆)幹姜(炮)甘草(炙)白術(等分) 上細锉,每服四錢重。
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候服。
口噤,斡開灌之。
開慶己未年七月間,裕齋馬觀文夫人曹氏,病氣弱倦怠,四肢厥冷,惡寒自汗,不進飲食。
一醫作伏暑治之,投暑藥;一醫作虛寒治之,投熱藥;無效。
召仆診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