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脈雖弱而兩關差甚。
裕齋問曰:此何證也?仆答曰:以脈說之,六部雖弱而關獨甚,此中焦寒也。
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證,必有腹痛、吐瀉之證。
今四肢厥冷,四肢屬脾,是脾胃虛冷,無可疑者。
答曰:未見有腹痛、吐瀉之證,合用何藥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湯。
未服藥間,旋即腹痛而瀉,莫不神之!即治此藥,一投而瘥。
加減小續命湯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
及治諸風,服之皆驗。
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
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啞。
麻黃(去根節)防己人參(去蘆)黃芩桂心甘草白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炮,半兩)防風(一兩半) 上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姜七片,棗兩個,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時候服。
取汗随人虛實與所中輕重。
有人腳弱,服此六、七劑得瘥。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
骨節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
骨節冷痛者倍用桂、附。
嘔逆腹脹者,倍人參,加半夏一兩。
躁悶、大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
髒寒下利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一兩,加白術一兩(《古今錄驗》有白術,無杏仁)。
《救急》無芎、杏仁,止十味。
《延年》無防風,(一雲違失)便利、産後失血并老人、小兒,用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
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語、無所不及。
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術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姜,有當歸一兩。
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術。
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
身疼痛,加秦艽一兩。
腰疼,加桃仁、杜仲各半兩。
失音,加杏仁一兩。
(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三分,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小風引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北五味子白茯苓人參白芍藥白術甘草等分 上咀,第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杏仁五個,去皮尖捶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加麻黃、苁蓉、附子、當歸、羚羊角六味等分,即大風引湯。
《千金》竹瀝湯大治熱即生風。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
朝、晡、夜各一服。
《必效》竹瀝湯治中風涎潮,谵語昏塞,四肢緩縱。
秦艽防風獨活附子(各一分) 上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
入生地黃汁、淡竹瀝各半盞,再煎四、五沸,去滓,分作四服,無時熱服。
病勢去,以他藥扶持,未愈再作。
近世貴人用之,多有神效。
燒竹瀝法新竹截尺許長,去節,作兩邊用。
兩磚對立,相去八寸,置竹仰在磚上,急着焰火燒之;磚外兩頭以碗盛瀝,瀝盡,以絹澄清。
夏、秋須沉冷水中,以防瀝酸。
凡大熱、有風人亦可單服。
冷暖随人,勿過度。
荊瀝亦然。
婦人中風角弓反張口噤方論第二 夫婦人角弓反張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諸陽之經也。
人之陰陽經絡周環于身,風乘虛入于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宜用小續命湯。
(方見前) 《活人書》論曰:婦人産後血虛多汗出,喜中風,身體強直,口噤,背反張作痙,治之屬太陽經。
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緻然也。
古人謂之痓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痫之狀,此為異耳(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
當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二痓(無汗惡寒,名剛痓;有汗不惡寒,名柔痓。
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
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并可與之。
有汗者去麻黃,加葛根。
若審知剛痓者,胸滿口噤,其人卧不着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
(《外台》注雲:熱而痙者死。
熱病痙者,反折瘛疭,齒噤齘也)。
附術湯、桂心白術散、附子防風湯、八物白術湯、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
(《解惑論》雲:合面而卧為陰痓;仰目者為陽痓。
又雲:或因濕寒,發汗多,則發痓也) 葛根湯 治剛痓,無汗惡風。
(産後有疾,凡用麻黃更宜斟酌) 葛根(一兩)麻黃(去根節,炮)姜錢(各三分)桂枝粉草芍藥(各半兩)大棗(三個)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
桂枝加葛根湯 治柔痓,有汗不惡寒。
桂枝芍藥甘草(各六錢三分)幹葛(一兩三錢)生姜(一兩)棗(四枚)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
大承氣湯(愚詳之産後難用此藥,故不錄) 附術散 治傷寒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直,搖頭口噤。
附子白術(各一兩)川芎(三錢)肉桂(二錢)獨活(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棗二個,水一中盞,煎至一半,溫服。
桂心白術湯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桂心附子(炮)防風川芎甘草(各兩半) 上咀,每服五錢。
水二盞,姜四片,棗三枚,煎八分,去滓溫服。
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柴胡(一兩半)五味子白術(各一兩)茯苓甘草幹姜附子(炮)防風(各三分)桂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姜四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八物白術散 治傷寒陰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拘急,無汗。
恐陰氣内傷。
白術麻黃(去根節)茯苓五味子羌活(各半
裕齋問曰:此何證也?仆答曰:以脈說之,六部雖弱而關獨甚,此中焦寒也。
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證,必有腹痛、吐瀉之證。
今四肢厥冷,四肢屬脾,是脾胃虛冷,無可疑者。
答曰:未見有腹痛、吐瀉之證,合用何藥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湯。
未服藥間,旋即腹痛而瀉,莫不神之!即治此藥,一投而瘥。
加減小續命湯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
及治諸風,服之皆驗。
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
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啞。
麻黃(去根節)防己人參(去蘆)黃芩桂心甘草白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炮,半兩)防風(一兩半) 上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姜七片,棗兩個,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時候服。
取汗随人虛實與所中輕重。
有人腳弱,服此六、七劑得瘥。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
骨節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
骨節冷痛者倍用桂、附。
嘔逆腹脹者,倍人參,加半夏一兩。
躁悶、大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
髒寒下利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一兩,加白術一兩(《古今錄驗》有白術,無杏仁)。
《救急》無芎、杏仁,止十味。
《延年》無防風,(一雲違失)便利、産後失血并老人、小兒,用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
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語、無所不及。
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術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姜,有當歸一兩。
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術。
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
身疼痛,加秦艽一兩。
腰疼,加桃仁、杜仲各半兩。
失音,加杏仁一兩。
(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三分,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小風引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北五味子白茯苓人參白芍藥白術甘草等分 上咀,第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杏仁五個,去皮尖捶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加麻黃、苁蓉、附子、當歸、羚羊角六味等分,即大風引湯。
《千金》竹瀝湯大治熱即生風。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
朝、晡、夜各一服。
《必效》竹瀝湯治中風涎潮,谵語昏塞,四肢緩縱。
秦艽防風獨活附子(各一分) 上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
入生地黃汁、淡竹瀝各半盞,再煎四、五沸,去滓,分作四服,無時熱服。
病勢去,以他藥扶持,未愈再作。
近世貴人用之,多有神效。
燒竹瀝法新竹截尺許長,去節,作兩邊用。
兩磚對立,相去八寸,置竹仰在磚上,急着焰火燒之;磚外兩頭以碗盛瀝,瀝盡,以絹澄清。
夏、秋須沉冷水中,以防瀝酸。
凡大熱、有風人亦可單服。
冷暖随人,勿過度。
荊瀝亦然。
婦人中風角弓反張口噤方論第二 夫婦人角弓反張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諸陽之經也。
人之陰陽經絡周環于身,風乘虛入于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宜用小續命湯。
(方見前) 《活人書》論曰:婦人産後血虛多汗出,喜中風,身體強直,口噤,背反張作痙,治之屬太陽經。
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緻然也。
古人謂之痓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痫之狀,此為異耳(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
當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二痓(無汗惡寒,名剛痓;有汗不惡寒,名柔痓。
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
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并可與之。
有汗者去麻黃,加葛根。
若審知剛痓者,胸滿口噤,其人卧不着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
(《外台》注雲:熱而痙者死。
熱病痙者,反折瘛疭,齒噤齘也)。
附術湯、桂心白術散、附子防風湯、八物白術湯、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
(《解惑論》雲:合面而卧為陰痓;仰目者為陽痓。
又雲:或因濕寒,發汗多,則發痓也) 葛根湯 治剛痓,無汗惡風。
(産後有疾,凡用麻黃更宜斟酌) 葛根(一兩)麻黃(去根節,炮)姜錢(各三分)桂枝粉草芍藥(各半兩)大棗(三個)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
桂枝加葛根湯 治柔痓,有汗不惡寒。
桂枝芍藥甘草(各六錢三分)幹葛(一兩三錢)生姜(一兩)棗(四枚)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
大承氣湯(愚詳之産後難用此藥,故不錄) 附術散 治傷寒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直,搖頭口噤。
附子白術(各一兩)川芎(三錢)肉桂(二錢)獨活(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棗二個,水一中盞,煎至一半,溫服。
桂心白術湯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桂心附子(炮)防風川芎甘草(各兩半) 上咀,每服五錢。
水二盞,姜四片,棗三枚,煎八分,去滓溫服。
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柴胡(一兩半)五味子白術(各一兩)茯苓甘草幹姜附子(炮)防風(各三分)桂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姜四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八物白術散 治傷寒陰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拘急,無汗。
恐陰氣内傷。
白術麻黃(去根節)茯苓五味子羌活(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