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髒腑滑洩,加桂心、附子(炮熟)各一分。
若虛煩不睡,加竹葉、人參各一分。
煩躁引飲,頭痛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兩。
若水停心下,微吐逆,加木豬苓、防己各三分同煎。
若平常些少虛眩,肢體瘦倦,月信不調,隻用生姜、薄荷,如常煎服。
(此是婦人常服之藥。
蓋味寡而性緩,效遲而功深)一方治婦人血虛,心腹痛不可忍者,去地黃加幹姜,名四神湯。
治老人風秘,加青皮等分,煎服。
一方治小便澀,大便秘,加大黃、桃仁(去皮尖,炒黃)減半煎。
一方治血痢不止,加阿膠、艾藥煎。
(陳氏方治痢疾,腹痛難忍,以此名六物湯) 一方治婦人腹痛作聲,經脈不快,加熟地黃一倍,添桂心半倍煎。
治瘡疾加荊芥,酒煎常服。
一方添柴胡,名五神湯。
柴胡大能補虛,退虛熱。
一方以四物湯共四兩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
以療年高婦人白帶,又良驗也,請詳用之。
一方四物湯共四兩,加甘草半兩,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酒、醋共半錢,溫湯同化,調停下,名當歸煎。
去敗血,生好血。
如人行五裡,再進一丸,無時候。
(用生地黃為正)此藥不知起于何代。
或雲始自魏·華佗。
按巢氏雲:佗之術精微,方類單省。
傳稱佗術針灸不過數處。
《千金方》雲:自三代以來,醫方藥論未有如此詳備者。
其間有漢、晉名公諸方。
今《産寶方》乃末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
其中有四物散。
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聖惠方》者數方,自後醫者易散為湯,雖無傑特之功,但善用者,若馭良馬以意驅策之,則随意無所不至,自可珍也。
自皇朝以來,名醫于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随意,虛實寒燠,無不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
懷娠産前後加減良方 川芎(洗)當歸桂心(不見火)白芍藥(洗) 上四味,各為細末,取淨一兩,各随病證加減用。
産前初覺胎動,川芎、芍藥各半錢,米飲下。
臨産腹痛甚,川芎、芍藥、當歸各半錢,桂末一錢,(溫酒下,扶産婦運行。
)産後惡露未快,川芎、當歸各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仍時時打醋炭,令香不絕,則血脈自收,安樂無病。
切不可妄投藥,恐逐血過多,則心虛氣劣。
三日内隻服當歸、川芎末各一錢,童便調下,日三服。
三日後隻服四順理中丸,空心,童子小便吞下。
七日内補虛,當歸、川芎末各一錢,童子小便或米飲調下;七日外,方可服補藥。
補得太早,則留住惡血。
才平善,四味各半錢,童便調下。
産後頭昏目暈,川芎、芍藥、當歸末各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未滿月、已滿月,四味各半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腹痛,當歸末一錢,桂心末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心胸煩悶,當歸、芍藥各一錢,童子小便調下。
惡露過多,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童子小便調下。
大便冷,用理中丸,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佛手散 治産前、産後腹痛,體熱頭痛及諸疾。
才産了,未進别物,即先服此藥。
能除諸疾,逐敗血,生新血。
川芎(二兩)川當歸(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酒二分,煎七分溫服。
一方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七分,酒三分,同煎至七分熱服。
将産前先安排此藥,将兩服藥末煎之,産了速進之。
三日内,日二服;三日外,日一服。
一方名芎歸湯,隻是此二味等分,咀,水煎。
專治失血,傷胎去血,産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不止,及一切去血過多,心煩眩暈,悶絕不省人事,頭重目暗,舉頭欲倒,悉能治之。
若産後眩暈,宜加芍藥服之。
一名桂香散,治産後腹疼不可忍者,加桂心,等分酒與童子小便合煎,服之立效。
一名當歸湯,治妊娠子死或未死,胎動不安。
每服用酒、水合煎,連進數服。
胎若已死,服之便下;若未死,其胎即安。
此經累效,萬不失一。
一名琥珀散,臨月服之,則縮胎易産。
兼治産後諸疾。
一名羊肉湯,治虛損羸乏,腹中疼痛,往來寒熱,吸吸少氣,不能支持,頭眩自汗,腹内拘急。
每服用精羊肉一兩,姜十片,水二盞,煎至六分,溫服。
一名君臣散,治婦人、室女心腹痛,經脈不調,用水煎服。
若妊婦胎氣不安,産後諸疾,加酒煎服。
一名芎當散,治婦人血氣,上喘下腫。
二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煎艾湯調下。
又治産後損身,血沖心及腹脹氣絕者,神驗。
難生倒橫,子死腹中,先用黑豆一大合炒熟,水一盞,入童子小便一盞,藥末四錢,煎至一盞,以上分為二服,未效再作。
産後惡血注心,迷悶喘急,腹痛依前,用黑豆加生姜自然汁半合煎服。
又此藥
若虛煩不睡,加竹葉、人參各一分。
煩躁引飲,頭痛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兩。
若水停心下,微吐逆,加木豬苓、防己各三分同煎。
若平常些少虛眩,肢體瘦倦,月信不調,隻用生姜、薄荷,如常煎服。
(此是婦人常服之藥。
蓋味寡而性緩,效遲而功深)一方治婦人血虛,心腹痛不可忍者,去地黃加幹姜,名四神湯。
治老人風秘,加青皮等分,煎服。
一方治小便澀,大便秘,加大黃、桃仁(去皮尖,炒黃)減半煎。
一方治血痢不止,加阿膠、艾藥煎。
(陳氏方治痢疾,腹痛難忍,以此名六物湯) 一方治婦人腹痛作聲,經脈不快,加熟地黃一倍,添桂心半倍煎。
治瘡疾加荊芥,酒煎常服。
一方添柴胡,名五神湯。
柴胡大能補虛,退虛熱。
一方以四物湯共四兩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
以療年高婦人白帶,又良驗也,請詳用之。
一方四物湯共四兩,加甘草半兩,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酒、醋共半錢,溫湯同化,調停下,名當歸煎。
去敗血,生好血。
如人行五裡,再進一丸,無時候。
(用生地黃為正)此藥不知起于何代。
或雲始自魏·華佗。
按巢氏雲:佗之術精微,方類單省。
傳稱佗術針灸不過數處。
《千金方》雲:自三代以來,醫方藥論未有如此詳備者。
其間有漢、晉名公諸方。
今《産寶方》乃末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
其中有四物散。
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聖惠方》者數方,自後醫者易散為湯,雖無傑特之功,但善用者,若馭良馬以意驅策之,則随意無所不至,自可珍也。
自皇朝以來,名醫于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随意,虛實寒燠,無不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
懷娠産前後加減良方 川芎(洗)當歸桂心(不見火)白芍藥(洗) 上四味,各為細末,取淨一兩,各随病證加減用。
産前初覺胎動,川芎、芍藥各半錢,米飲下。
臨産腹痛甚,川芎、芍藥、當歸各半錢,桂末一錢,(溫酒下,扶産婦運行。
)産後惡露未快,川芎、當歸各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仍時時打醋炭,令香不絕,則血脈自收,安樂無病。
切不可妄投藥,恐逐血過多,則心虛氣劣。
三日内隻服當歸、川芎末各一錢,童便調下,日三服。
三日後隻服四順理中丸,空心,童子小便吞下。
七日内補虛,當歸、川芎末各一錢,童子小便或米飲調下;七日外,方可服補藥。
補得太早,則留住惡血。
才平善,四味各半錢,童便調下。
産後頭昏目暈,川芎、芍藥、當歸末各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未滿月、已滿月,四味各半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腹痛,當歸末一錢,桂心末半錢,童子小便調下。
心胸煩悶,當歸、芍藥各一錢,童子小便調下。
惡露過多,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童子小便調下。
大便冷,用理中丸,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佛手散 治産前、産後腹痛,體熱頭痛及諸疾。
才産了,未進别物,即先服此藥。
能除諸疾,逐敗血,生新血。
川芎(二兩)川當歸(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酒二分,煎七分溫服。
一方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七分,酒三分,同煎至七分熱服。
将産前先安排此藥,将兩服藥末煎之,産了速進之。
三日内,日二服;三日外,日一服。
一方名芎歸湯,隻是此二味等分,咀,水煎。
專治失血,傷胎去血,産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不止,及一切去血過多,心煩眩暈,悶絕不省人事,頭重目暗,舉頭欲倒,悉能治之。
若産後眩暈,宜加芍藥服之。
一名桂香散,治産後腹疼不可忍者,加桂心,等分酒與童子小便合煎,服之立效。
一名當歸湯,治妊娠子死或未死,胎動不安。
每服用酒、水合煎,連進數服。
胎若已死,服之便下;若未死,其胎即安。
此經累效,萬不失一。
一名琥珀散,臨月服之,則縮胎易産。
兼治産後諸疾。
一名羊肉湯,治虛損羸乏,腹中疼痛,往來寒熱,吸吸少氣,不能支持,頭眩自汗,腹内拘急。
每服用精羊肉一兩,姜十片,水二盞,煎至六分,溫服。
一名君臣散,治婦人、室女心腹痛,經脈不調,用水煎服。
若妊婦胎氣不安,産後諸疾,加酒煎服。
一名芎當散,治婦人血氣,上喘下腫。
二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煎艾湯調下。
又治産後損身,血沖心及腹脹氣絕者,神驗。
難生倒橫,子死腹中,先用黑豆一大合炒熟,水一盞,入童子小便一盞,藥末四錢,煎至一盞,以上分為二服,未效再作。
産後惡血注心,迷悶喘急,腹痛依前,用黑豆加生姜自然汁半合煎服。
又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