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調經門

關燈
破故紙散 治赤白帶下。

     破故紙石菖蒲等分(并锉,炒) 上為末。

    每服二錢,用菖蒲浸酒調,溫服。

    更入斑蝥五分。

    (去翅、頭、足,糯米同炒黃,去米) 搐鼻香 治子宮久冷,赤白帶下。

     牡蛎(煅)黃狗頭骨(煅)紫梢花韶腦母丁香蛇床子破故紙桂心(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頭大。

    臨事用一粒。

     白礬丸 治婦人血髒久冷,赤白帶下,補虛進食,暖血海。

     北礬(四兩,枯)大附子(二個,二兩)黃狗頭骨灰(四兩) 上為末,粟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醋湯吞下,或飯飲亦可,空心,日三服。

    忌生冷毒物。

     伏龍肝散 治婦人赤白帶下,久患不瘥,肌瘦黃瘁,多困乏力。

     棕榈(不以多少,燒灰,火燃急,以盆蓋,陰令火住)伏龍肝(于鍋竈直下去取赤土,炒令煙盡)屋梁上塵(懸長者如繩,以竈頭虛空中者,炒令煙盡,于淨地出火毒) 上三味等分,碾和令停,入龍腦、麝香各少許,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淡醋湯亦可。

    患十年者,半月可安。

     一親戚,婦人年四十五,經年病崩漏不止,面黃肌瘦,發黃枯槁,語言聲嘶,服諸藥無效。

    召仆診之,六脈微濡。

    問之服何藥?雲:凡是當歸、川芎、澀血諸品、丹藥服之皆不作效。

    仆遂合《博濟方》伏龍肝散,兼白礬丸,服之愈。

     茯苓散 治婦人血海不調,因虛冷成積,經絡無定,赤白帶下,崩中不止,面色痿黃,胎氣多損。

    (三方出《博濟》) 白茯苓青木香杜仲菖蒲幹地黃柏子仁秦艽青皮菟絲子诃子皮當歸艾葉青石脂五加皮牛角烏賊骨(等分) 上為末,每日空心,以糯米粥一盞,将一匙粥攤溫,抄藥一錢,相和吃下,後吃餘粥。

    或有胎息,用鯉魚糯米粥下。

     治冷白帶下。

     桑寄生芍藥柏葉(各四分)桑耳禹餘糧(各六分)吳茱萸幹地黃(各八分)烏賊骨(五分) 上為細末,空心,用飯飲調下二錢匕。

     治白崩中不絕。

     牡蛎禹餘糧鼍甲(各六分)黃皮阿膠烏賊骨續斷白芷(各四分)當歸赤石脂(各六分)白石脂龍骨(各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帶下。

     茅花(一握,炒)棕榈炭(三寸)嫩蓮葉(三張)甘草節(一錢) 上為細末,空心酒調方寸匕。

     治赤白帶下,骨立者。

    (崔元弼方) 地榆(一斤,洗,锉),用水三升,煮至一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絞濾,空心服三合,日二服。

     《聖惠方》治漏下五色,亦治嘔血。

     地榆(三兩,锉。

    《本草》注雲:地榆主帶下十二病。

    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餘蝕,五曰子髒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髒不足),用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

     治婦人漏下不斷方。

     亂發(皂莢水洗,燒,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一錢。

     又一方:鹿角燒灰,細研,食前、溫酒調下二錢。

     又一方:桃仁燒灰,細研,食前、溫酒調下二錢。

     《千金》溫經湯治女人曾經小産,或帶下三十六病,腹脹、唇口幹,日暮發熱,小腹急痛,手足煩熱,大腑不調,時時洩利,經脈不調,久不懷孕。

     吳茱萸(三兩)白芍藥當歸芎(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半夏(各二兩半)人參阿膠(粉炒)牡丹皮(去心)甘草桂心(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忌生冷、羊肉、生蔥、海藻、菘菜等。

    (《千金方》同) 紫金散 治沖任虛損,月水過多,崩漏帶下,淋瀝不斷,腰腹重痛。

    凡是五色帶疾,并皆治之。

    (男天德續添) 禹餘糧(煅赤,酽醋中淬,如此者七次,細研,水飛,挹幹,稱三兩)赤石脂(煅)龍骨(煅,石器研,各一兩)白芍藥川芎附子熟地黃當歸(各一兩)幹姜(炮)肉桂(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入麝香少許,米飲調下,空心,食前,一日二服。

     文仲治婦人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方。

     禹餘糧(煅,研)赤石脂(煅,研)牡蛎(煅,研)桂心烏賊骨(去皮)伏龍肝(炒,研) 上等分為末。

    溫酒調下方寸匕,日二服。

    忌生蔥。

     又一方:鹿茸(酥炙)當歸(各二兩)蒲黃(半兩,炒) 上三味為末,溫酒調下五分匕,日三服。

     又一方:京墨為末二匕。

    若燒露蜂房為末,三指撮,酒調服。

     又一方:常炙豬腎食之。

     《千金》療婦人白崩中方。

     幹地黃(四兩)芎阿膠桂心赤石脂小薊根(各二兩)伏龍肝(七枚,如雞子大) 上七味切,以酒六升,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膠令烊,分為三服,日三服。

    (《千金翼》有白馬通汁二升,用白石脂) 沉香牡丹丸 治婦人血海久虛,經候不利,赤白帶下,血氣沖心,多發刺痛,四肢困煩。

    (《博濟方》) 沉香(三分)牡丹皮(去心)赤芍藥當歸桂心川芎黃芪(去蘆,蜜炙)人參茯苓山藥白芷橘紅吳茱萸(泡七次,炒)白巴戟(去心)木香牛膝(酒洗,去苗)枳殼(去穰,麸炒)肉豆蔻制厚樸生幹姜白龍骨(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若心腹痛,煎白芷酒下。

     《廣濟》治帶下病方。

     芍藥七兩,熬,令黑,為末。

    每服三錢匕,以酒調下。

     《千金》治帶下方,脈數者可用。

     枸杞根一斤生地黃五斤 上二味,以酒一鬥,煮取五升,分為三服。

     白芷暖宮丸 暖血海,實沖任。

    治子宮虛弱,風寒客滞,因而斷緒不成孕育。

    及數嘗堕胎,或帶下赤白,漏下五色,頭目虛暈,吸吸少氣,胸腹苦滿,心下煩悸,臍腹刺痛,連引腰背,下血過多,兩脅牽急,嘔吐不食,面色青黃,肌膚瘦瘁,寝常自汗。

     禹餘糧(制,一兩)白姜(炮)芍藥白芷川椒(制)阿膠(粉炒)艾葉(制)川芎(各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米飲下。

    或溫酒、醋湯亦得。

    常服溫補胞室,和養血氣,光澤顔色,消散風冷,退除百病,自成孕育,性平不熱。

     竹茹丸治婦人赤白帶下。

    (方見崩暴下血不止方) 地黃丸 治婦人月經不調,每行數日不止,兼有白帶,漸漸瘦瘁,飲食少味,累年無子。

    (龐安常方) 熟地黃(一兩一分)山茱萸蕪荑仁(各一兩)幹姜(三分)白芍藥(微炒)代赭石(各一兩)白僵蠶厚樸(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溫酒下五十丸,日三服。

     許學士雲:凡婦人有白帶是第一病,令人不産育,宜速治之。

    此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有此病,所以專為帶下醫也。

     婦人白濁白淫方論第十八 論曰:夫婦人小便白濁、白淫者,皆由心腎不交養,水火不升降;或由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

    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有白濁、白淫,宜服《局方》金鎖正元丹。

    或因心虛而得者,宜服平補鎮心丹、降心丹、威喜丸。

    若因思慮過當,緻使陰陽不分,清濁相幹而成白濁者,然思則傷脾故也。

    宜用四七湯吞白丸子,此藥極能分利,(方見《簡易方》)。

    更宜小烏沉湯,每貼加茯苓一錢重,益智二十枚、去殼,碾鹽,煎服。

     治血髒久冷,腹脹疼痛,小便濃白如泔。

    姜黃散。

     片子姜黃(二兩)大附子(炮,一兩)赤芍藥柳桂紅藍子三棱(各半兩)牡丹皮芫花(醋浸,炒)木香郁李仁(去皮)沒藥(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酒煎服。

    如腹痛用當歸、沒藥為末,以水七分,酒三分,同煎至七分,熱服。

     婦人天癸過期經脈不調方論第十九 許學士雲:婦人天癸過期而經脈不調,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素問》雲:七損七益。

    謂女子七七數盡,而經脈不依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時,不腰痛為善,宜服當歸散。

     當歸散 當歸川芎白芍藥黃芩白術(各半兩)山茱萸肉(兩半) 上為細末,空心、食前,溫酒調下二錢,日三。

    如冷者,去黃芩,加桂心一兩。

     茱萸鹿茸丸 補氣固血。

    治本髒因虛生寒,月經行多。

    或來不及期,腹痛怯風,髒腑不和。

     鹿茸五味子苁蓉杜仲赤石脂(各一兩)吳茱萸附子幹姜黑龍骨肉豆蔻白茯苓(各半兩)幹地黃(一兩半)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食前,熱米飲吞下五、七十丸。

    一月後血氣已安,去龍骨,加沉香半兩,可以常服。

    中年以後婦人,最宜服此藥。

     婦人血分水分腫滿方論第二十 夫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

    水化為血,血不通則複化為水矣,宜椒仁丸。

    若先因小便不利,後身面浮腫,緻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服葶苈丸。

     椒仁丸 治血分 椒仁甘遂續随子(去皮,研)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碎之,炒)當歸吳茱萸延胡索(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黃)石膏(各一分)信砒膽礬(各一錢)斑蝥(糯米炒黃,去米不用)蚖青(各三十枚。

    去頭、足、翅,糯米炒黃) 上為細末,面作糊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治經脈不利,即為水。

    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

    其候與水相類,醫作水治之,非也。

    宜此方。

    (《養生必用》) 人參當歸大黃(濕紙裹,三鬥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焙)桂心瞿麥穗赤芍藥白茯苓(各半兩)葶苈(炒,别研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

     葶苈丸 治水分(《王氏指迷方》) 葶苈(炒,别研)續随子(去殼,各半兩。

    研)幹筍末(一兩) 上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丸,煎扁竹湯下。

    如大便利者,減續随子、葶苈各一分,加白術半兩。

     又有腸覃、胪脹、脾氣、血氣、血蠱、水蠱、石蠱、血瘿(此數證亦與腫相類),并見後拾遺門。

    (出二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