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情,生間往返,可使知其敵之腹心所在。
梅堯臣曰:令吾間以诳告敵者,須因反間,而知敵之可诳也。
生間以利害岘敵情,須因反間,而知其疏密,則可往得實而歸如期也。
張預曰:因是反間,知彼之情,故生間可往複如期也。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 李筌曰:孫子殷勤於五間,主切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杜牧曰:鄉間、内間、死間、生間,四間者,皆因反間知敵情而能用之,故反間最切,不可不厚也。
杜佑曰:人主當知五間之用,厚其祿,豐其财。
而反間者,又五間之本,事之要也,故當在厚待。
梅堯臣曰:五間之始,皆因緣於反間,故當厚遇之。
張預曰:人主當用五間以知敵情。
然五間皆因反間而用,則是反間者,豈可不厚待之耶?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曹操曰:伊摯,伊尹也。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曹操曰:呂牙,大公也。
梅堯臣曰: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
何氏曰:伊、呂,聖人之耦,豈為人間哉?今孫子引之者,言五間之用,須上智之人,如伊、呂之才智者,可以用間。
蓋重之之辭耳。
張預曰:伊尹,夏臣也,後歸于殷;呂望,殷臣也,後歸于周。
伊、呂相湯、武,以兵定天下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貴皇之适晉、狐庸之在吳、士會之居秦也。
故惟明君賢将,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李筌曰:孫子論兵,始于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将者可不慎之哉。
杜牧曰: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
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靖曰:夫戰之取勝,此豈求於天地,在乎因人以成之。
曆觀古人之用間,其妙非一: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有間其縱橫者,故子貢、史廖、陳轸、蘇秦、張儀、範睢等,皆憑此而成功也。
且間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潛伺察而政辭焉;有因其仕子,故洩虛假令告示焉;有因敵之使,矯其事而返之焉;有審擇賢能,使觇彼向背虛實,而歸說之焉;有佯緩罪戾,微漏我僞情浮計,使亡報之焉。
凡此五間,皆須隐秘,重之以賞,密之又密,始可行焉。
若敵有寵璧,任以腹心者,我當使間遺其珍玩,恣其所欲,順而旁誘之。
敵有重臣失勢,不滿其志者,我則啗以厚利,詭相親附,采其情實而政之。
敵有親貴左右,多辭誇誕,好論利害者,我則使間曲情尊奉,厚遺珍寶,揣其所間而反間之。
敵若使聘於我,我則稽留其使,今人與之共處,矯緻殷懃,僞相親昵,朝夕慰谕,倍供珍味,觀其辭色而察之;仍朝夕令使獨與己伴居,我遣聰耳者,潛於複壁中聽之;使既遲違,恐彼怪責,必是竊論心事,我知事計,遣使用之。
且夫用間間人,人亦用間以間己;己以密往,人以密來,理須獨察於心,參會於事,則不失矣。
若敵人來,欲候我虛實,察我動靜,觇知事計而行其間者,我當佯為不覺,舍止而善飯之;微以我僞言诳事,示以前,卻期會,則我之所須,為彼之所失者,因其有間而反間之;彼若将我虛以為實,我即乘之而得志矣。
夫水所以能濟舟,亦有因水而覆沒者;間所以能成功,亦有憑間而傾敗者。
若束發事主,當朝正色,忠以盡節,信以竭誠,不詭伏以自容,不權宜以為利,雖有善間,其可用乎?陳皥曰:晉伯州犁奔楚,楚苗贲皇奔晉。
及晉、楚合戰於鄢#7陵,苗贲皇在晉侯之側,伯州犁侍于楚王,二人各言舊國長短之情。
然則晉所以勝楚者,楚所以敗者,其故何也?二子則有優劣也。
是知用閑之道,間敵之情,得不慎擇其人,深究其說也。
故上文雲:非聖智莫能用間者。
夫聖智知人,人即附之;賢者受知,則戮力為效,非聖非智,必猜必忌。
公道不啟,仁義不施,則義士賢人,因而銜憤,此将上天不佑,幽有鬼神,設無人事之變,恐有陰誅之禍,豈上智之士為其用哉。
故上文雲:非仁義莫能使間。
然則湯、武之聖,伊、呂宜用。
伊、呂獲用,事宜必濟。
聖賢一會,交泰時乘,道合乾坤,功格寰宇,當其耕夫於畎畝,釣叟於渭濱,知我者,誰能無念也。
賈林曰:軍無五間,如人之無耳目也。
王晳曰:未知敵情者,不可動也。
張預曰:用師之本,在知敵情,故日此兵之要也。
未知敵情,則軍不可舉,故曰三軍所恃而動也。
然處十三篇之末者,蓋用非兵之常也。
若計、戰、攻、形、勢、虛實之類,兵動則用之;至於火攻與間,則有時而為耳。
孫子注解卷之十三竟 #1『機』原作『幾』,據郭化若本改。
#2『列』原作『利』,據宋本改。
#3『所』原作『戍』,據宋本改。
#4『生』原作『上』,據宋本改。
#5『曹』原作『智』,據宋本改。
#6『彼』原脫,據宋本補。
#7『鄢』原脫,據宋本補。
梅堯臣曰:令吾間以诳告敵者,須因反間,而知敵之可诳也。
生間以利害岘敵情,須因反間,而知其疏密,則可往得實而歸如期也。
張預曰:因是反間,知彼之情,故生間可往複如期也。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 李筌曰:孫子殷勤於五間,主切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杜牧曰:鄉間、内間、死間、生間,四間者,皆因反間知敵情而能用之,故反間最切,不可不厚也。
杜佑曰:人主當知五間之用,厚其祿,豐其财。
而反間者,又五間之本,事之要也,故當在厚待。
梅堯臣曰:五間之始,皆因緣於反間,故當厚遇之。
張預曰:人主當用五間以知敵情。
然五間皆因反間而用,則是反間者,豈可不厚待之耶?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曹操曰:伊摯,伊尹也。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曹操曰:呂牙,大公也。
梅堯臣曰: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
何氏曰:伊、呂,聖人之耦,豈為人間哉?今孫子引之者,言五間之用,須上智之人,如伊、呂之才智者,可以用間。
蓋重之之辭耳。
張預曰:伊尹,夏臣也,後歸于殷;呂望,殷臣也,後歸于周。
伊、呂相湯、武,以兵定天下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貴皇之适晉、狐庸之在吳、士會之居秦也。
故惟明君賢将,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李筌曰:孫子論兵,始于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将者可不慎之哉。
杜牧曰: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
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靖曰:夫戰之取勝,此豈求於天地,在乎因人以成之。
曆觀古人之用間,其妙非一: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有間其縱橫者,故子貢、史廖、陳轸、蘇秦、張儀、範睢等,皆憑此而成功也。
且間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潛伺察而政辭焉;有因其仕子,故洩虛假令告示焉;有因敵之使,矯其事而返之焉;有審擇賢能,使觇彼向背虛實,而歸說之焉;有佯緩罪戾,微漏我僞情浮計,使亡報之焉。
凡此五間,皆須隐秘,重之以賞,密之又密,始可行焉。
若敵有寵璧,任以腹心者,我當使間遺其珍玩,恣其所欲,順而旁誘之。
敵有重臣失勢,不滿其志者,我則啗以厚利,詭相親附,采其情實而政之。
敵有親貴左右,多辭誇誕,好論利害者,我則使間曲情尊奉,厚遺珍寶,揣其所間而反間之。
敵若使聘於我,我則稽留其使,今人與之共處,矯緻殷懃,僞相親昵,朝夕慰谕,倍供珍味,觀其辭色而察之;仍朝夕令使獨與己伴居,我遣聰耳者,潛於複壁中聽之;使既遲違,恐彼怪責,必是竊論心事,我知事計,遣使用之。
且夫用間間人,人亦用間以間己;己以密往,人以密來,理須獨察於心,參會於事,則不失矣。
若敵人來,欲候我虛實,察我動靜,觇知事計而行其間者,我當佯為不覺,舍止而善飯之;微以我僞言诳事,示以前,卻期會,則我之所須,為彼之所失者,因其有間而反間之;彼若将我虛以為實,我即乘之而得志矣。
夫水所以能濟舟,亦有因水而覆沒者;間所以能成功,亦有憑間而傾敗者。
若束發事主,當朝正色,忠以盡節,信以竭誠,不詭伏以自容,不權宜以為利,雖有善間,其可用乎?陳皥曰:晉伯州犁奔楚,楚苗贲皇奔晉。
及晉、楚合戰於鄢#7陵,苗贲皇在晉侯之側,伯州犁侍于楚王,二人各言舊國長短之情。
然則晉所以勝楚者,楚所以敗者,其故何也?二子則有優劣也。
是知用閑之道,間敵之情,得不慎擇其人,深究其說也。
故上文雲:非聖智莫能用間者。
夫聖智知人,人即附之;賢者受知,則戮力為效,非聖非智,必猜必忌。
公道不啟,仁義不施,則義士賢人,因而銜憤,此将上天不佑,幽有鬼神,設無人事之變,恐有陰誅之禍,豈上智之士為其用哉。
故上文雲:非仁義莫能使間。
然則湯、武之聖,伊、呂宜用。
伊、呂獲用,事宜必濟。
聖賢一會,交泰時乘,道合乾坤,功格寰宇,當其耕夫於畎畝,釣叟於渭濱,知我者,誰能無念也。
賈林曰:軍無五間,如人之無耳目也。
王晳曰:未知敵情者,不可動也。
張預曰:用師之本,在知敵情,故日此兵之要也。
未知敵情,則軍不可舉,故曰三軍所恃而動也。
然處十三篇之末者,蓋用非兵之常也。
若計、戰、攻、形、勢、虛實之類,兵動則用之;至於火攻與間,則有時而為耳。
孫子注解卷之十三竟 #1『機』原作『幾』,據郭化若本改。
#2『列』原作『利』,據宋本改。
#3『所』原作『戍』,據宋本改。
#4『生』原作『上』,據宋本改。
#5『曹』原作『智』,據宋本改。
#6『彼』原脫,據宋本補。
#7『鄢』原脫,據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