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溫言一撫,士同挾纩。
信乎以恩遇下,古人所重也。
故兵法曰:動勞之師,将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李筌曰: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勃逆之心,不可用也。
杜牧曰:黃石公曰:士卒可下而不可驕。
夫恩以養士,謙以接之,故曰可下;制之以法,故曰不可驕。
陰符曰:害生於恩。
吳起曰:夫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耳威於聲,不得不清;目威於色,不得不明;心威於刑,不得不嚴。
三者不立,必敗於敵。
故曰一.将之所撝,莫不從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衛公李靖曰:古之善為将者,必能十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
十殺其三,威振於敵國;十殺其一,令行於三軍。
是知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
善無細而不賞,惡無微而不貶。
馬谡軍敗,葛亮對泣而行誅;鄉人盜笠,呂蒙垂涕而後斬;馬逸犯禾,曹公.割發而自刑;兩掾辭屈,黃蓋诘問而俱斬。
故能威克其愛,雖少必濟;愛加其威,雖多必敗。
孟氏曰:唯務行恩,恩勢已成,刑之必怨;唯務行刑,刑怨已深,恩之不附。
必使恩威相參,賞罰并用,然後可以為将,可以統衆也。
梅堯臣曰:厚養而不使,愛寵而不教,亂法而不治,猶如驕子,安得而用也?王晳曰:恩不以嚴,未可濟也。
何氏曰:言恩不可純任,純任則還為己害:張預曰:恩不可以專用,罰不可以獨行。
專甩恩,則卒如驕子而不能使。
此曹公所以割發而自刑,卧龍所以垂泣而行戮,楊素所以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李靖所以十殺其三使畏我而不畏敵也。
獨行罰,則士不親附,而不可用。
此古将所以投酒,楚子所以挾纩,吳起所以分衣食,阖闾所以同勞佚也。
在易之師初六曰師出以律,謂齊衆以法也。
九二曰師中承天寵,謂勸士以賞也。
以此觀之,王者之兵,亦德刑參任,而恩威并行矣。
尉缭子曰:不愛悅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
故善将者,愛與畏而已。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梅堯臣曰:知己而不知彼,或有勝耳。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杜牧曰:可擊者,勇敢輕死也;不可擊者,頓弊怯弱也。
陳皥曰:此說非也。
可擊不可擊者,所謂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也。
梅堯臣曰:知彼而不知己,或有勝耳。
王晳曰:知己不知彼,知彼不知己,皆未可以決勝也。
張預曰:或知己而不知彼,或知彼而不知己,則有勝有負也。
唐太宗曰:吾嘗臨陳,先料敵心與己之心孰審,然後彼可得而知焉;察敵氣與己之氣孰治,然後我可得而知焉。
言料心審治亂,察氣見強弱形也,可戰與不可戰也。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曹操、李筌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杜牧曰:地形者,險易、遠近、出入、迂直也。
梅堯臣曰:知彼知己,而不知地形,亦或不勝。
王晳曰:雖知彼己可以戰,然不可虧地利也。
張預曰:既知己,而又知彼,但不得地形之助,亦不可全勝。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杜牧曰:未動未舉,勝負已定,故動則不迷,舉則不窮也。
一雲動而不困,舉而不頓。
陳皥曰:窮者,困也。
我若識彼此之動否,量地形之得失,則進而不迷,戰而不困者也。
梅堯臣曰:無所不知,則動不迷闇,舉不困窮也。
王晳曰:善計者不迷,善軍者不窮。
張預曰:不妄動,故動則不誤;不輕舉,故舉則不困。
識彼我之虛實,得地形之便利,而後戰也。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張預曰:曉攻守之術,則有勝而無危。
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李筌曰:人事、天時、地利三者同知,則百戰百勝。
杜佑曰:知地之便,知天之時。
地之便,依險阻、向高陽也;天之時,順寒暑、法刑德也。
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勝乃可全,又何難也。
梅堯臣曰:知彼利,知此利,故不危;知天時、知地形、故不極。
王晳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順天時,得地利,取勝無極。
孫子注解卷之十竟 #1『道』原作『通』,據郭化若校改。
信乎以恩遇下,古人所重也。
故兵法曰:動勞之師,将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李筌曰: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勃逆之心,不可用也。
杜牧曰:黃石公曰:士卒可下而不可驕。
夫恩以養士,謙以接之,故曰可下;制之以法,故曰不可驕。
陰符曰:害生於恩。
吳起曰:夫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耳威於聲,不得不清;目威於色,不得不明;心威於刑,不得不嚴。
三者不立,必敗於敵。
故曰一.将之所撝,莫不從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衛公李靖曰:古之善為将者,必能十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
十殺其三,威振於敵國;十殺其一,令行於三軍。
是知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
善無細而不賞,惡無微而不貶。
馬谡軍敗,葛亮對泣而行誅;鄉人盜笠,呂蒙垂涕而後斬;馬逸犯禾,曹公.割發而自刑;兩掾辭屈,黃蓋诘問而俱斬。
故能威克其愛,雖少必濟;愛加其威,雖多必敗。
孟氏曰:唯務行恩,恩勢已成,刑之必怨;唯務行刑,刑怨已深,恩之不附。
必使恩威相參,賞罰并用,然後可以為将,可以統衆也。
梅堯臣曰:厚養而不使,愛寵而不教,亂法而不治,猶如驕子,安得而用也?王晳曰:恩不以嚴,未可濟也。
何氏曰:言恩不可純任,純任則還為己害:張預曰:恩不可以專用,罰不可以獨行。
專甩恩,則卒如驕子而不能使。
此曹公所以割發而自刑,卧龍所以垂泣而行戮,楊素所以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李靖所以十殺其三使畏我而不畏敵也。
獨行罰,則士不親附,而不可用。
此古将所以投酒,楚子所以挾纩,吳起所以分衣食,阖闾所以同勞佚也。
在易之師初六曰師出以律,謂齊衆以法也。
九二曰師中承天寵,謂勸士以賞也。
以此觀之,王者之兵,亦德刑參任,而恩威并行矣。
尉缭子曰:不愛悅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
故善将者,愛與畏而已。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梅堯臣曰:知己而不知彼,或有勝耳。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杜牧曰:可擊者,勇敢輕死也;不可擊者,頓弊怯弱也。
陳皥曰:此說非也。
可擊不可擊者,所謂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也。
梅堯臣曰:知彼而不知己,或有勝耳。
王晳曰:知己不知彼,知彼不知己,皆未可以決勝也。
張預曰:或知己而不知彼,或知彼而不知己,則有勝有負也。
唐太宗曰:吾嘗臨陳,先料敵心與己之心孰審,然後彼可得而知焉;察敵氣與己之氣孰治,然後我可得而知焉。
言料心審治亂,察氣見強弱形也,可戰與不可戰也。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曹操、李筌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杜牧曰:地形者,險易、遠近、出入、迂直也。
梅堯臣曰:知彼知己,而不知地形,亦或不勝。
王晳曰:雖知彼己可以戰,然不可虧地利也。
張預曰:既知己,而又知彼,但不得地形之助,亦不可全勝。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杜牧曰:未動未舉,勝負已定,故動則不迷,舉則不窮也。
一雲動而不困,舉而不頓。
陳皥曰:窮者,困也。
我若識彼此之動否,量地形之得失,則進而不迷,戰而不困者也。
梅堯臣曰:無所不知,則動不迷闇,舉不困窮也。
王晳曰:善計者不迷,善軍者不窮。
張預曰:不妄動,故動則不誤;不輕舉,故舉則不困。
識彼我之虛實,得地形之便利,而後戰也。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張預曰:曉攻守之術,則有勝而無危。
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李筌曰:人事、天時、地利三者同知,則百戰百勝。
杜佑曰:知地之便,知天之時。
地之便,依險阻、向高陽也;天之時,順寒暑、法刑德也。
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勝乃可全,又何難也。
梅堯臣曰:知彼利,知此利,故不危;知天時、知地形、故不極。
王晳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順天時,得地利,取勝無極。
孫子注解卷之十竟 #1『道』原作『通』,據郭化若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