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孫子注解卷之十一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戰之地有九。
李筌曰:勝敵之地有九,故決地形之下。
王晳曰:用兵之地,利害有九也。
張預曰:用兵之地,其勢有九。
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張預曰:此九地之名。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曹操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
李筌曰: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
杜牧曰: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
杜佑曰:戰其境内之地,士卒意不專,有潰散之心,故曰散地。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曰:散地,士卒恃之,懷戀妻子,急則散走,是為散地。
一曰地無關鍵,士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
又曰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
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鬭;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鬭則不勝。
當集人各衆,聚谷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
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隐於天氣陰晦昏霧其懈怠,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
張預曰:戰於境内,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
鄖人将伐楚師,楚鬭廉曰:鄭人軍其郊,必不誡;恃近其城,莫有鬬志。
果為楚所敗是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
杜牧曰:師出越境,必焚舟梁,示民無返顧之心。
李筌曰:輕於退也。
梅堯臣曰:入敵未遠,道近輕返。
王晳曰:初涉敵境勢輕,士未有鬬志也。
何氏曰:輕地者,輕於退也。
入敵境未深,往返輕易不可止息,将不得數動勞人。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将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
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
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将去;選骁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
三軍見得,進乃不懼。
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
當選骁兵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
張預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是輕返之地也。
尉缭子曰:征役分軍而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
言民兵四集,分屯占地,使北來者當北道,則多逃,以其開之耳。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争地。
曹操曰:可以少勝衆,弱擊強。
李筌曰:此厄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争地也。
杜牧曰:必争之地,乃險要也。
前秦符堅先遣大将呂光讨西域,堅敗績後,光自西域還,師至宜禾,堅涼州刺史梁熙謀拒之。
高昌太守楊翰曰:呂光新定西國,兵強氣銳,其鋒不可當。
若出流沙,其勢難測。
高梧谷口險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彼既困渴#1,人自然投戈。
如以為遠不可守,伊吾之關,亦可拒之。
若廢此二要,難為計矣。
地有所必争,真此機也。
熙不從,竟為光所滅也。
陳皥曰:彼我若先得其地者,則可以少勝衆,弱勝強也。
杜佑曰:謂山水厄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争。
梅堯臣曰:無我無彼,先得則利。
王晳同陳皥注。
何氏曰:争地,便利之地,先居者勝,是以争之。
吳王問孫武曰: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争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
引而佯走,建旗嗚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
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争先之道也。
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鬬,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張預曰:險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勝衆,弱勝強者,是必争之地也。
唐太宗以三千人守成臯之險,坐困窦建德十萬之衆是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
杜牧曰:川廣地平,可來可往,足以交戰對壘。
陳皥曰:交錯是也。
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
如此之地,則須兵士首尾不絕,切宜備之。
故下文雲:交地吾将謹其守。
其義可見也。
杜佑曰:交地有數道往來,交相無可絕。
梅堯臣同陳皥注。
何氏曰:交地,平原交通也。
一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之,絕之緻隙。
又曰:交通四遠,不可遏絕。
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将絕敵,使不得來。
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
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衆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
敵人且至,設伏隐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張預曰:地有數道,往來通達,而不可阻絕者,是交錯之地也。
諸侯之地三屬, 曹操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孟氏曰:若鄭界於齊、楚、晉是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
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李筌曰:對敵之傍,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衆也。
杜牧曰:衢地者,三屬之地,我須先至其沖,據其形勢,結其旁國也。
天下,猶言諸侯也。
梅堯臣曰:彼我相當,有旁國三面之會,先至則得諸侯之助也。
王晳曰:曹公雲:先至得其國助。
晳謂先至者,結交先至也。
言天下 先之者,謂能廣助則天下可從。
何氏曰:衢地者,地要沖,控帶數道,先據此地,衆必從之,故得之則安,失之則危也。
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
所謂先者,必先重币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衆已屬矣。
我有衆助,彼失其黨,諸國椅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
張預曰:衢者,四通之地。
我所敵者,當其一面,而旁有鄰國,三面相連屬,當往結之,以為己援。
先至者,謂先遣使以重币約和旁國也。
兵雖後至,已得其國助矣。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曹操曰:難返之地。
李筌曰:堅志也。
白起攻楚,樂毅伐齊皆為重地。
杜牧曰: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沖皆為所據,還師返旆,不可得也。
杜佑曰:難返還也。
背,去也;背與倍同。
多,道裡也。
遠去己城郭,深入敵地,心專意一,謂之重地也。
梅堯臣曰:乘虛而入,涉地愈深,過城已多,津要絕塞,故曰重難之地。
王晳曰:兵至此者,事勢重也。
何氏曰:重地者,入敵已深,國糧難應資給,将士不掠何取?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踰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卒無歸意。
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
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以牛馬為餌。
敵人若出,鳴鼓随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内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張預曰:深涉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是難退之地也。
司馬景王謂諸葛恪卷甲深入,其鋒不可當是也。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圯地。
曹操曰:少固也。
賈林曰:經水所毀曰圯。
沮洳圯地,不得久留,宜速去也。
梅堯臣曰:水所毀圯,行則猶難,況戰守乎?何氏曰:圯地者,少固之地也,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圯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骁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裡,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張預曰:險阻漸洳之地,進退艱難,而無所依。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李筌曰:舉動難也。
杜牧曰:出入艱難,易設奇伏覆勝也。
杜佑曰:所從入厄險,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衆者,為圍地也。
梅堯臣曰:山川圍繞,入則隘,歸則迂也。
何氏曰:圍地入則隘險,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衆何用?能為奇變,此地可由。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阙,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
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
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鬬後拓,左右掎角也。
又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紛纭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曰: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張預曰:前狹後險之地,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則以奇伏勝。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李筌曰: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杜牧曰:衛公李靖曰:或有進軍行師,不因鄉導,陷於危敗,為敵所制。
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迳;前窮後絕,鴈行魚貫之岩。
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2,退無所固,求戰不得,自守莫安。
駐則日月稽留,動則首尾受敵。
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
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如彼要害,敵先據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當須上下同心,并氣一力,抽腸濺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
此乃是也。
陳皥曰:人在死地,如坐漏船,伏燒屋。
賈林曰:左右高山,前後絕澗,外來則易,内出則難,誤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待士卒氣挫,糧儲又無而持久,不死何待?梅堯臣曰: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
何氏曰:死地力戰或生,守隅則死。
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衆,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隐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飨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竈,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将無餘謀,士有死志。
於是砥甲砺刃,并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
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
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吳王曰: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谷險,難以踰越,謂之窮寇。
擊之之法:伏卒隐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鬬意,因而擊之,雖衆必破。
兵法又曰: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張預曰: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糧絕於中,敵臨於外,當此之際,勵士決戰,而不可緩也。
是故散地則無戰 李筌曰:恐走散也。
李筌曰:勝敵之地有九,故決地形之下。
王晳曰:用兵之地,利害有九也。
張預曰:用兵之地,其勢有九。
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張預曰:此九地之名。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曹操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
李筌曰: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
杜牧曰: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
杜佑曰:戰其境内之地,士卒意不專,有潰散之心,故曰散地。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曰:散地,士卒恃之,懷戀妻子,急則散走,是為散地。
一曰地無關鍵,士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
又曰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
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鬭;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鬭則不勝。
當集人各衆,聚谷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
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隐於天氣陰晦昏霧其懈怠,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
張預曰:戰於境内,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
鄖人将伐楚師,楚鬭廉曰:鄭人軍其郊,必不誡;恃近其城,莫有鬬志。
果為楚所敗是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
杜牧曰:師出越境,必焚舟梁,示民無返顧之心。
李筌曰:輕於退也。
梅堯臣曰:入敵未遠,道近輕返。
王晳曰:初涉敵境勢輕,士未有鬬志也。
何氏曰:輕地者,輕於退也。
入敵境未深,往返輕易不可止息,将不得數動勞人。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将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
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
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将去;選骁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
三軍見得,進乃不懼。
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
當選骁兵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
張預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是輕返之地也。
尉缭子曰:征役分軍而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
言民兵四集,分屯占地,使北來者當北道,則多逃,以其開之耳。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争地。
曹操曰:可以少勝衆,弱擊強。
李筌曰:此厄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争地也。
杜牧曰:必争之地,乃險要也。
前秦符堅先遣大将呂光讨西域,堅敗績後,光自西域還,師至宜禾,堅涼州刺史梁熙謀拒之。
高昌太守楊翰曰:呂光新定西國,兵強氣銳,其鋒不可當。
若出流沙,其勢難測。
高梧谷口險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彼既困渴#1,人自然投戈。
如以為遠不可守,伊吾之關,亦可拒之。
若廢此二要,難為計矣。
地有所必争,真此機也。
熙不從,竟為光所滅也。
陳皥曰:彼我若先得其地者,則可以少勝衆,弱勝強也。
杜佑曰:謂山水厄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争。
梅堯臣曰:無我無彼,先得則利。
王晳同陳皥注。
何氏曰:争地,便利之地,先居者勝,是以争之。
吳王問孫武曰: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争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
引而佯走,建旗嗚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
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争先之道也。
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鬬,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張預曰:險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勝衆,弱勝強者,是必争之地也。
唐太宗以三千人守成臯之險,坐困窦建德十萬之衆是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
杜牧曰:川廣地平,可來可往,足以交戰對壘。
陳皥曰:交錯是也。
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
如此之地,則須兵士首尾不絕,切宜備之。
故下文雲:交地吾将謹其守。
其義可見也。
杜佑曰:交地有數道往來,交相無可絕。
梅堯臣同陳皥注。
何氏曰:交地,平原交通也。
一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之,絕之緻隙。
又曰:交通四遠,不可遏絕。
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将絕敵,使不得來。
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
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衆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
敵人且至,設伏隐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張預曰:地有數道,往來通達,而不可阻絕者,是交錯之地也。
諸侯之地三屬, 曹操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孟氏曰:若鄭界於齊、楚、晉是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
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李筌曰:對敵之傍,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衆也。
杜牧曰:衢地者,三屬之地,我須先至其沖,據其形勢,結其旁國也。
天下,猶言諸侯也。
梅堯臣曰:彼我相當,有旁國三面之會,先至則得諸侯之助也。
王晳曰:曹公雲:先至得其國助。
晳謂先至者,結交先至也。
言天下 先之者,謂能廣助則天下可從。
何氏曰:衢地者,地要沖,控帶數道,先據此地,衆必從之,故得之則安,失之則危也。
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
所謂先者,必先重币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衆已屬矣。
我有衆助,彼失其黨,諸國椅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
張預曰:衢者,四通之地。
我所敵者,當其一面,而旁有鄰國,三面相連屬,當往結之,以為己援。
先至者,謂先遣使以重币約和旁國也。
兵雖後至,已得其國助矣。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曹操曰:難返之地。
李筌曰:堅志也。
白起攻楚,樂毅伐齊皆為重地。
杜牧曰: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沖皆為所據,還師返旆,不可得也。
杜佑曰:難返還也。
背,去也;背與倍同。
多,道裡也。
遠去己城郭,深入敵地,心專意一,謂之重地也。
梅堯臣曰:乘虛而入,涉地愈深,過城已多,津要絕塞,故曰重難之地。
王晳曰:兵至此者,事勢重也。
何氏曰:重地者,入敵已深,國糧難應資給,将士不掠何取?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踰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卒無歸意。
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
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以牛馬為餌。
敵人若出,鳴鼓随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内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張預曰:深涉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是難退之地也。
司馬景王謂諸葛恪卷甲深入,其鋒不可當是也。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圯地。
曹操曰:少固也。
賈林曰:經水所毀曰圯。
沮洳圯地,不得久留,宜速去也。
梅堯臣曰:水所毀圯,行則猶難,況戰守乎?何氏曰:圯地者,少固之地也,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圯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骁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裡,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張預曰:險阻漸洳之地,進退艱難,而無所依。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李筌曰:舉動難也。
杜牧曰:出入艱難,易設奇伏覆勝也。
杜佑曰:所從入厄險,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衆者,為圍地也。
梅堯臣曰:山川圍繞,入則隘,歸則迂也。
何氏曰:圍地入則隘險,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衆何用?能為奇變,此地可由。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阙,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
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
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鬬後拓,左右掎角也。
又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紛纭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曰: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張預曰:前狹後險之地,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則以奇伏勝。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李筌曰: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杜牧曰:衛公李靖曰:或有進軍行師,不因鄉導,陷於危敗,為敵所制。
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迳;前窮後絕,鴈行魚貫之岩。
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2,退無所固,求戰不得,自守莫安。
駐則日月稽留,動則首尾受敵。
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
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如彼要害,敵先據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當須上下同心,并氣一力,抽腸濺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
此乃是也。
陳皥曰:人在死地,如坐漏船,伏燒屋。
賈林曰:左右高山,前後絕澗,外來則易,内出則難,誤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待士卒氣挫,糧儲又無而持久,不死何待?梅堯臣曰: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
何氏曰:死地力戰或生,守隅則死。
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衆,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隐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飨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竈,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将無餘謀,士有死志。
於是砥甲砺刃,并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
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
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吳王曰: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谷險,難以踰越,謂之窮寇。
擊之之法:伏卒隐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鬬意,因而擊之,雖衆必破。
兵法又曰: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張預曰: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糧絕於中,敵臨於外,當此之際,勵士決戰,而不可緩也。
是故散地則無戰 李筌曰:恐走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