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跳蕩,是皆選鋒之别名也。

    兵之勝術,無先於此。

    凡軍衆既具,則大将勒諸營,各選精銳之士,須趫健出衆、武藝轶格者,部為别隊,大約十人選一人,萬人選千人。

    所選務寡,要在必當,擇腹心健将統率,自大将親兵前鋒奇伏之類,皆品量配之也。

    張預曰:設若奮寡以擊衆,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骁勇之士,使為先鋒,兵必敗北也。

    凡戰必用精銳為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

    故尉缭子曰:武士不選,則衆不強。

    曹公以張遼為先鋒而敗鮮卑,謝玄以劉牢之領精銳而拒符堅是也。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 陳皥曰:一曰不量寡衆,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於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骁果,此名六敗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張預曰:已上六事,必敗之道。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杜牧曰:夫兵之主,在於仁義節制而已。

    若得地形,可以為兵之助,所以取勝也。

    助,一作易。

    陳皥曰:天時不如地利。

    孟氏曰:地利待人而險。

    賈林曰:戰雖在兵,得地易勝,故曰兵之易也。

    山可障,水可灌,高勝卑,險勝平也。

    王晳曰:兵道則在人。

    張預曰:能審地形者,兵之助耳,乃末也;料敵制勝者,兵之本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将之道也。

     杜牧曰:饋用之費,人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險厄遠近也。

    言若能料此以制敵,乃為将臻極之道。

    王晳曰:料敵窮極之情,險厄遠近之利害,此兵道也。

    何氏曰:知敵知地,将軍之職。

    張預曰:既能料敵虛實強弱之情,又能度地險厄遠近之形,本末皆知,為将之道畢矣。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杜牧曰:謂知險厄遠近也。

    梅堯臣曰:将知地形,又知軍政,則勝;不知則敗。

    張預曰:既知敵情,又知地利,以戰則勝;俱不知之,以戰即敗。

     故戰一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李筌曰:得戰勝之道,必可戰也;失戰勝之道,必無戰可也。

    立主人者,發其行也。

    杜牧曰:主者,君也。

    黃石公曰:出軍行師,将在自專;進退内禦,則功難成。

    故聖主明王,跪而推毂曰: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孟氏曰:甯違於君,不逆士衆。

    梅堯臣曰: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張預曰:苟有必勝之道,雖君命不戰,可必戰也;苟無必戰之道,雖君命必戰,可不戰也。

    與其從令而敗事,不若違制而成功,故曰:軍中不聞天子之诏。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王皙曰:皆忠以為國也。

    何氏曰:進豈求名也,見利於國家士民則進也;退豈避罪也,見其蹙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而不進,罪及其身不悔也。

     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李筌曰:進退皆保人,非為身也。

    杜牧曰: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也。

    如此之将,國家之珍寶,言其少得也。

    陳皥曰:合,猶歸也。

    梅堯臣曰:甯違命而取勝,勿順命而緻敗。

    王哲曰:戰與不戰,皆在保民利主而已矣。

    張預曰:進退違命,非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國家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李筌曰:若撫之如此,得其死力也。

    故楚子一言,三軍之士皆如挾纩也。

    杜牧曰:戰國時,吳起為将,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吳起吮之,其卒母聞而哭之。

    或問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疽,何為而哭?母曰: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不旋踵而死於敵;今複吮此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梅堯臣曰:撫而育之,則親而不離;愛而勖之,則信而不疑。

    故雖死與死,雖危與危。

    王晳曰:以仁恩結人心也。

    何氏曰:如後漢段熲為破羌将軍,以征西羌行軍,仁愛士卒,傷者親自瞻省,手為裹瘡。

    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曰蓐寝,與将士同苦,故皆樂為死戰也。

    晉王濬為巴郡太守,郡邊吳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舉。

    濬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産育者皆與休複,所全活者數千人。

    及後伐吳,先在巴郡之所全活者,皆堪徭役供軍。

    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

    故吳子有父子之兵。

    張預曰;将視卒如子,則卒視将如父,未有父在危難,而子不緻死。

    故荀卿曰: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如子弟之事父兄,手足之扞頭目也。

    夫美酒泛流,三軍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