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知有險阻、奇伏之變而不由;軍雖可擊,知有窮蹙、死鬭之變而不擊;城雖勢孤可攻,知有糧充、兵銳、将智、臣忠不測之變而不攻;地雖可争,知得之難守、得之無利、有反奪傷人之變而不争;君命雖宜從之,知有内禦不利之害而不受。
此五變者,臨時制宜,不可預定。
貪五利者:途近則由,軍勢孤則擊,城勢危則攻,地可取則争,軍可用則受命。
貪此五利,不知其變,豈惟不得人用,抑亦敗軍傷士也。
梅堯臣曰:知利不知變,安得人而用?王晳曰:雖知五地之利,不通其變,如膠柱鼓瑟耳。
張預曰:凡兵有利有變,知利而不識變,豈能得人之用?曹公言下五事為五利者,謂九變之下五事也,非謂雜於利害已下五事也。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李筌曰:害彼利此之慮。
賈林曰:雜一為親,一為難。
言利害相參雜,智者能慮之慎之,乃得其利也。
梅堯臣同曹操注。
王晳曰:将通九變,則利害盡矣。
張預曰: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
此亦通變之謂也。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杜牧曰:信,申也。
言我欲取利於敵人,不可但見取敵人之利,先須以敵人害我之事,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我所務之利,乃可申行也。
賈林曰:在利之時,則思害以自慎,一雲:以害雜利行之,威令以臨之,刑法以戮之,己不二三,則衆務皆信,人不敢欺也。
梅堯臣曰:以害參利,則事可行。
王晳曰:曲盡其利,則可勝矣。
張預曰:以所害而參所利,可以伸己之事。
鄭師克蔡,國人皆喜。
惟子産懼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視莫大焉。
後楚果伐鄭。
此是在利思害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為利害之事,必合於道,不至於極。
杜牧曰:我欲解敵人之患,不可但見敵能害我之事,亦須先以我能取敵人之利,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有患乃可解釋也。
故上文雲,智者之慮必維於利害也。
譬如敵人圍我,我若但知突圍而去,志必懈怠,即必為追擊;未若勵士奮擊,因戰勝之利,以解圍也。
舉一可知也。
賈林曰:在害之時,則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則生,投之亡地則存,是其患解也。
梅堯臣曰:以利參害,則禍可脫。
王晳曰:周知其害,則不敗矣。
何氏曰:利害相生,明者常慮。
張預曰:以所利而參所害,可以解己之難。
張方入洛陽,連戰皆敗,或勸方宵遁,方曰:兵之利鈍,是常貴因敗以為成耳。
夜潛進逼敵,遂政克捷,此是在害思利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李筌曰:害其政也。
杜牧曰:惡音一路反。
言敵人苟有其所惡之事,我能乘而害之,不失#1其機,則能屈敵也。
賈林曰:為害之計,理非一途。
或語其賢智,令彼無臣;或遺以奸人,破其政令;或為巧詐,間其君臣,或遺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潰淫樂,變其風俗;或與美人,惑亂其心,此數事若能潛運陰謀,密行不洩,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梅堯臣曰:制之以害則屈也。
王晳曰:窮屈於必害之地,勿使可解也。
張預曰:緻之於受害之地,則自屈服。
或曰:間之使君臣相疑,勞之使民失業,所以害之也。
若韋孝寬間斛律光,高類平陳之策是也。
役諸侯者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李筌曰:煩其農也。
杜牧曰:言勞役敵人,使不得休,我須先有事業,乃可為也。
事業者,兵衆、國富、人和、令行也。
杜佑曰:能以事勞役諸侯之人,令不得安佚。
韓人令秦鑿渠之類是也。
或以奇技藝業,淫巧功能,令其耽之,心目内役,諸侯若此而勞。
梅堯臣曰:撓之以事則勞。
王晳曰:常若為攻襲之業,以弊敵也。
田常曰:吾兵業已加魯矣。
張預曰:以事勞之,使不得休。
或曰:壓之以富強之業,則可役使。
若晉楚國強,鄭人以犧牲玉帛奔走以事之是也。
趨諸侯者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李筌曰:誘之以利。
杜牧曰:言以利誘之,使自來至我也,堕吾畫中。
孟氏曰:趨,速也。
善示以利,令忘變而速至,我作變以制之,亦謂得人之用也。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趨敵之間,當周旋我利也。
張預曰:動之以小利,使之必趨。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梅堯臣曰:所恃者,不懈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李筌曰:預備不可阙也。
杜佑曰:安則思危,存則思亡,常有備。
梅堯臣曰:所賴者有備也。
王晳曰:備者實也。
何氏曰:吳略曰:君子當安平之世,刀劍不離身。
古諸侯相見,兵衛不徹警,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況守邊固圉,交刃之際欤?凡兵所以勝者,謂擊其空虛,襲其懈怠,苟嚴整終事,則敵人不至。
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昔晉人禦秦,深壘固軍以待之,秦師不能久。
楚為陳,而吳人至,見有備而返。
程不識将,屯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鬥,吏治軍簿,虜
此五變者,臨時制宜,不可預定。
貪五利者:途近則由,軍勢孤則擊,城勢危則攻,地可取則争,軍可用則受命。
貪此五利,不知其變,豈惟不得人用,抑亦敗軍傷士也。
梅堯臣曰:知利不知變,安得人而用?王晳曰:雖知五地之利,不通其變,如膠柱鼓瑟耳。
張預曰:凡兵有利有變,知利而不識變,豈能得人之用?曹公言下五事為五利者,謂九變之下五事也,非謂雜於利害已下五事也。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李筌曰:害彼利此之慮。
賈林曰:雜一為親,一為難。
言利害相參雜,智者能慮之慎之,乃得其利也。
梅堯臣同曹操注。
王晳曰:将通九變,則利害盡矣。
張預曰: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
此亦通變之謂也。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杜牧曰:信,申也。
言我欲取利於敵人,不可但見取敵人之利,先須以敵人害我之事,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我所務之利,乃可申行也。
賈林曰:在利之時,則思害以自慎,一雲:以害雜利行之,威令以臨之,刑法以戮之,己不二三,則衆務皆信,人不敢欺也。
梅堯臣曰:以害參利,則事可行。
王晳曰:曲盡其利,則可勝矣。
張預曰:以所害而參所利,可以伸己之事。
鄭師克蔡,國人皆喜。
惟子産懼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視莫大焉。
後楚果伐鄭。
此是在利思害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為利害之事,必合於道,不至於極。
杜牧曰:我欲解敵人之患,不可但見敵能害我之事,亦須先以我能取敵人之利,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有患乃可解釋也。
故上文雲,智者之慮必維於利害也。
譬如敵人圍我,我若但知突圍而去,志必懈怠,即必為追擊;未若勵士奮擊,因戰勝之利,以解圍也。
舉一可知也。
賈林曰:在害之時,則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則生,投之亡地則存,是其患解也。
梅堯臣曰:以利參害,則禍可脫。
王晳曰:周知其害,則不敗矣。
何氏曰:利害相生,明者常慮。
張預曰:以所利而參所害,可以解己之難。
張方入洛陽,連戰皆敗,或勸方宵遁,方曰:兵之利鈍,是常貴因敗以為成耳。
夜潛進逼敵,遂政克捷,此是在害思利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李筌曰:害其政也。
杜牧曰:惡音一路反。
言敵人苟有其所惡之事,我能乘而害之,不失#1其機,則能屈敵也。
賈林曰:為害之計,理非一途。
或語其賢智,令彼無臣;或遺以奸人,破其政令;或為巧詐,間其君臣,或遺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潰淫樂,變其風俗;或與美人,惑亂其心,此數事若能潛運陰謀,密行不洩,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梅堯臣曰:制之以害則屈也。
王晳曰:窮屈於必害之地,勿使可解也。
張預曰:緻之於受害之地,則自屈服。
或曰:間之使君臣相疑,勞之使民失業,所以害之也。
若韋孝寬間斛律光,高類平陳之策是也。
役諸侯者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李筌曰:煩其農也。
杜牧曰:言勞役敵人,使不得休,我須先有事業,乃可為也。
事業者,兵衆、國富、人和、令行也。
杜佑曰:能以事勞役諸侯之人,令不得安佚。
韓人令秦鑿渠之類是也。
或以奇技藝業,淫巧功能,令其耽之,心目内役,諸侯若此而勞。
梅堯臣曰:撓之以事則勞。
王晳曰:常若為攻襲之業,以弊敵也。
田常曰:吾兵業已加魯矣。
張預曰:以事勞之,使不得休。
或曰:壓之以富強之業,則可役使。
若晉楚國強,鄭人以犧牲玉帛奔走以事之是也。
趨諸侯者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李筌曰:誘之以利。
杜牧曰:言以利誘之,使自來至我也,堕吾畫中。
孟氏曰:趨,速也。
善示以利,令忘變而速至,我作變以制之,亦謂得人之用也。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趨敵之間,當周旋我利也。
張預曰:動之以小利,使之必趨。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梅堯臣曰:所恃者,不懈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李筌曰:預備不可阙也。
杜佑曰:安則思危,存則思亡,常有備。
梅堯臣曰:所賴者有備也。
王晳曰:備者實也。
何氏曰:吳略曰:君子當安平之世,刀劍不離身。
古諸侯相見,兵衛不徹警,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況守邊固圉,交刃之際欤?凡兵所以勝者,謂擊其空虛,襲其懈怠,苟嚴整終事,則敵人不至。
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昔晉人禦秦,深壘固軍以待之,秦師不能久。
楚為陳,而吳人至,見有備而返。
程不識将,屯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鬥,吏治軍簿,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