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待其氣衰而後擊,可一戰而破。
此萬全計也。
因令軍中曰:敢言戰者斬。
相持久之,賊糧盡,軍中頗攜貳,其将相繼來降。
太宗知仁杲必腹内離,謂諸将曰:可以戰矣。
令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
賊大将宗羅睺自恃驕悍,求戰不得,氣憤者久之,及是盡銳攻粱實,冀逞其志,梁實固險不出,以挫其鋒。
羅睺攻之愈急。
太宗度賊已疲,複謂諸将曰:彼氣将衰,吾當取之必矣。
申令諸将遲明合戰。
令将軍龐玉陳於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先餌之。
羅睺并軍共戰,玉軍幾敗。
太宗親禦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
羅睺回師相拒,我師表裹齊奮,呼聲動天。
羅睺氣奪,於是大潰。
又李靖從河間王孝恭讨蕭銑,兵至夷陵,銑将文士弘率精卒數萬屯清江。
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健将,士卒骁勇。
今新出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
宜且泊南岸,勿與争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
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與賊戰。
孝恭果敗,奔于南岸。
張預曰:敵若乘說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
晉楚相持,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史患之。
樂書曰:楚師輕窕,固壘以待之,三日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又唐太宗征薛七杲,賊兵鋒甚說,數來挑戰。
諸将鹹請戰,太宗曰;當且閉壘以折之,待其氣衰,可一戰而破也。
果然。
餌兵勿食, 李筌曰:秦人毒泾上流。
杜牧曰: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試,不可便食,慮毒也。
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诏濟陰王新成率衆讨之。
王乃多為毒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
賊至,喜,競飲。
酒酣毒作。
王簡輕騎縱擊,俘獲萬計。
陳皥曰:此之獲勝,蓋非偶然,固非為将之道,垂後世法也。
孫子豈以他人不能緻毒於人腹中哉?此言喻魚若見餌,不可食也;敵若懸利,不可貪也。
曹公與袁紹将文醜等戰,諸将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
荀攸曰: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即知餌兵非止謂真毒也。
食字疑或為貪字也。
梅堯臣曰:魚貪餌而亡,兵貪餌而敗。
敵以兵來釣我,我不可從。
王晳曰:餌我以利,必有奇伏。
何氏曰:如春秋時,楚伐絞,軍其南門。
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
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從之。
絞人獲三十人。
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役徒於山中。
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又如赤眉佯敗,棄辎重走,車載土,以豆覆其上。
鄧弘取之,為赤眉所敗。
曹公未得濟而放牛馬,馬超取之,而公得渡。
又如曹公棄辎重,文醜、劉備分取之,而為公所破。
又如後魏廣陽王元深以乜列河誘拔陵,竟來抄掠,抜陵為于謹伏兵所破。
此皆餌之之術也。
張預曰:三略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
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
夫餌兵非止謂寘毒於飲食,但以利留敵,皆為餌也。
若曹公以畜産餌馬超,以辎重餌袁紹,李矩以牛馬餌石勒之類,皆是也。
歸師勿遏, 李筌曰: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
杜牧曰:曹公自征張繡於穣,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
公将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
表與繡複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
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辎重,設奇兵,步騎來攻,大破之。
公謂荀文若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吾是以知勝矣。
孟氏曰:人懷歸心,必能死戰,則不可止而擊也。
杜佑曰:人人有室家鄉國之往,不可遏截之,徐觀其變而制之。
梅堯臣曰:敵必死戰。
王晳曰:人自為戰也,勿遏塞之。
若猶有他慮,則可要而擊。
曹公攻邺,袁尚來救,諸将以為歸師,不如避之。
公曰:尚從大道來,則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擒耳。
蓋大道來則歸意全,循山來則顧負險,且有懼心也。
何氏曰:如魏初曹操圍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
公将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到安衆。
繡與表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
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辎重,設奇兵。
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
乃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
公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與吾死地,是以知勝。
齊建武二年,魏圍锺離,張欣泰為軍主,随崔慧景救援。
及魏軍退,而邵陽洲上餘兵萬人,求輸馬五百匹假道。
慧景欲斷路攻之,欣泰說慧景曰:歸師勿遏,古人畏之。
兵在死地,不可輕也。
慧景乃聽過也。
前秦符堅征晉,至壽春,兵敗還。
長安慕容泓起兵于華澤,堅将符叡、窦沖、姚苌讨之。
符叡勇果輕敵,不恤士衆。
泓聞其至也,懼,率衆将奔關東。
叡馳兵邀之。
姚苌谏曰:鮮卑有思歸之心,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
叡弗從。
戰于華澤,叡敗績被殺。
後涼呂弘攻段業於張掖,不勝,将東走。
業議欲擊之。
其将沮渠蒙遜谏曰:歸師勿遏,窮寇勿追,此兵家之戒。
不如縱之以為後圖。
業曰:一日縱敵,悔将無及。
遂率衆追之,為弘所敗。
張預曰: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緻死戰。
韓信曰: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曹公既破劉表,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吾是以知勝。
又呂弘攻段業,不勝,将東走,業欲擊之,或練曰:歸師勿遏,兵家之戒。
不如縱之以為後圖。
業不從,率衆追之,為弘所敗。
古人似此者多,不可悉陳。
圍師必阙,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夫圍敵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
若四面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
項羽坑外黃,魏武圍壺關,即其義也。
杜牧曰: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
後漢妖巫維汜弟子單臣、傅鎮等,相聚入原武城,劫掠吏人,自稱将軍。
光武遣臧宮将北軍數千人圍之。
賊食多,數攻不下,士卒死傷。
帝召公卿諸侯王問方略。
明帝時為東海王,對曰:妖巫相劫,勢無久立,其中必有悔者;但外圍急,不得走耳。
小挺緩令得逃亡,則一亭長足以擒矣。
帝即敕令開圍緩守,賊衆分散,遂斬臣、鎮等。
大唐天寶末,李光弼領朔方軍,與史思明戰于土門,賊衆退散,四面圍合。
光弼令開東南角以縱之。
賊見開圍,棄甲急走,因追擊之,盡殲其衆。
是開一面也。
杜佑曰: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
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未必阙也。
此用兵之法。
梅堯臣同曹操注。
何氏曰:如後漢初,張步據齊地,漢将耿弇總兵讨之。
步使其大将費邑軍曆下,又分守祝阿、锺城。
弇先擊祝阿,自晨攻城,未日中而拔。
故開圍一角,令其衆得奔歸锺城。
锺城人聞祝何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
又朱?與徐璆共讨黃巾餘賊,韓忠據宛乞降,不許。
因急攻之,連城不克。
?登山睹之,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
賊今外圍周固,内營急逼,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
今不如徹圍,并兵入城。
忠見圍解,則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圍,忠果出戰,?因破之。
又魏太祖圍壺關,下令曰:城拔,皆坑之。
連月不下。
曹仁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為守。
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日久。
今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
太祖從之,開城遂降。
又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
尒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将同會邺南,士馬精強,号二十萬,圍神武於南陵山。
是時神武馬二千,步卒不滿三萬人。
兆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歸道,於是将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
張預曰: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
後漢朱隽讨賊師韓忠於宛,急攻不克。
因謂軍史曰:賊今外圍周固,所以死戰。
若我解圍,勢必自出。
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果如其言。
又曹公圍壺關,謂之曰:城破,皆坑之。
連攻不下。
曹仁謂公曰:夫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今公許之必死,令人自守,非計也。
公從之,遂拔其城是也。
窮寇勿迫。
杜牧曰: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及清發,阖問複将擊之。
夫槩王曰:困獸猶鬬,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漢宣帝時,趙充國讨先零羌。
羌覩大軍,棄辎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窮寇也,不可迫。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緻死。
諸将曰:善。
虜果赴水,溺死者數萬,於是大破之也。
陳皥曰:烏窮則搏,獸窮則噬也。
梅堯臣曰:困獸猶鬭,物理然也。
何氏曰:前燕呂護據野王,陰通晉。
事覺,燕将慕容恪等率衆讨之。
将軍傅顔言之恪曰: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
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久之策;今賊形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
恪曰: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則未易卒圖也。
今圍之於窮城,樵采路絕,内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於十旬,弊之必矣。
何必殘士卒之命,而趨一時之利哉?此謂兵不血刃,而坐以制勝也。
遂列長圍守之。
凡經六月,而野王潰,護南奔于晉,悉降其衆。
五代晉将符彥卿、杜重威經恪北鄙,遇虜於陽城。
戎人十萬,圍晉師於中野,乏水,軍人鑿井,取泥衣絞而吮之,人馬渴死甚衆。
彥卿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以身徇國?我今窮蹙。
乃率勁騎出擊之。
會大風揚塵,乘勢決戰,戎人大潰。
此彥卿為虜十萬所圍,乃窮蹙之寇,遂緻死力以求生,戎人不悟之,緻敗也。
張預曰:敵若焚舟破釜,來決一戰,則不可逼迫,蓋默窮則搏也。
晉師敗齊于鞌,齊侯請盟,晉人不許。
齊侯曰;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晉人懼而與之盟。
吳夫槩王謂困獸猶鬭,漢趙充國言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緻死,蓋亦近之。
此用兵之法也。
孫子注解卷之七竟 #1『畫』原作『醉』,據宋本改。
#2『權』原作『相』,據宋本改。
#3『故』原脫,據宋本補。
此萬全計也。
因令軍中曰:敢言戰者斬。
相持久之,賊糧盡,軍中頗攜貳,其将相繼來降。
太宗知仁杲必腹内離,謂諸将曰:可以戰矣。
令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
賊大将宗羅睺自恃驕悍,求戰不得,氣憤者久之,及是盡銳攻粱實,冀逞其志,梁實固險不出,以挫其鋒。
羅睺攻之愈急。
太宗度賊已疲,複謂諸将曰:彼氣将衰,吾當取之必矣。
申令諸将遲明合戰。
令将軍龐玉陳於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先餌之。
羅睺并軍共戰,玉軍幾敗。
太宗親禦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
羅睺回師相拒,我師表裹齊奮,呼聲動天。
羅睺氣奪,於是大潰。
又李靖從河間王孝恭讨蕭銑,兵至夷陵,銑将文士弘率精卒數萬屯清江。
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健将,士卒骁勇。
今新出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
宜且泊南岸,勿與争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
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與賊戰。
孝恭果敗,奔于南岸。
張預曰:敵若乘說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
晉楚相持,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史患之。
樂書曰:楚師輕窕,固壘以待之,三日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又唐太宗征薛七杲,賊兵鋒甚說,數來挑戰。
諸将鹹請戰,太宗曰;當且閉壘以折之,待其氣衰,可一戰而破也。
果然。
餌兵勿食, 李筌曰:秦人毒泾上流。
杜牧曰: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試,不可便食,慮毒也。
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诏濟陰王新成率衆讨之。
王乃多為毒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
賊至,喜,競飲。
酒酣毒作。
王簡輕騎縱擊,俘獲萬計。
陳皥曰:此之獲勝,蓋非偶然,固非為将之道,垂後世法也。
孫子豈以他人不能緻毒於人腹中哉?此言喻魚若見餌,不可食也;敵若懸利,不可貪也。
曹公與袁紹将文醜等戰,諸将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
荀攸曰: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即知餌兵非止謂真毒也。
食字疑或為貪字也。
梅堯臣曰:魚貪餌而亡,兵貪餌而敗。
敵以兵來釣我,我不可從。
王晳曰:餌我以利,必有奇伏。
何氏曰:如春秋時,楚伐絞,軍其南門。
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
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從之。
絞人獲三十人。
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役徒於山中。
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又如赤眉佯敗,棄辎重走,車載土,以豆覆其上。
鄧弘取之,為赤眉所敗。
曹公未得濟而放牛馬,馬超取之,而公得渡。
又如曹公棄辎重,文醜、劉備分取之,而為公所破。
又如後魏廣陽王元深以乜列河誘拔陵,竟來抄掠,抜陵為于謹伏兵所破。
此皆餌之之術也。
張預曰:三略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
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
夫餌兵非止謂寘毒於飲食,但以利留敵,皆為餌也。
若曹公以畜産餌馬超,以辎重餌袁紹,李矩以牛馬餌石勒之類,皆是也。
歸師勿遏, 李筌曰: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
杜牧曰:曹公自征張繡於穣,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
公将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
表與繡複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
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辎重,設奇兵,步騎來攻,大破之。
公謂荀文若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吾是以知勝矣。
孟氏曰:人懷歸心,必能死戰,則不可止而擊也。
杜佑曰:人人有室家鄉國之往,不可遏截之,徐觀其變而制之。
梅堯臣曰:敵必死戰。
王晳曰:人自為戰也,勿遏塞之。
若猶有他慮,則可要而擊。
曹公攻邺,袁尚來救,諸将以為歸師,不如避之。
公曰:尚從大道來,則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擒耳。
蓋大道來則歸意全,循山來則顧負險,且有懼心也。
何氏曰:如魏初曹操圍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
公将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到安衆。
繡與表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
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辎重,設奇兵。
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
乃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
公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與吾死地,是以知勝。
齊建武二年,魏圍锺離,張欣泰為軍主,随崔慧景救援。
及魏軍退,而邵陽洲上餘兵萬人,求輸馬五百匹假道。
慧景欲斷路攻之,欣泰說慧景曰:歸師勿遏,古人畏之。
兵在死地,不可輕也。
慧景乃聽過也。
前秦符堅征晉,至壽春,兵敗還。
長安慕容泓起兵于華澤,堅将符叡、窦沖、姚苌讨之。
符叡勇果輕敵,不恤士衆。
泓聞其至也,懼,率衆将奔關東。
叡馳兵邀之。
姚苌谏曰:鮮卑有思歸之心,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
叡弗從。
戰于華澤,叡敗績被殺。
後涼呂弘攻段業於張掖,不勝,将東走。
業議欲擊之。
其将沮渠蒙遜谏曰:歸師勿遏,窮寇勿追,此兵家之戒。
不如縱之以為後圖。
業曰:一日縱敵,悔将無及。
遂率衆追之,為弘所敗。
張預曰: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緻死戰。
韓信曰: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曹公既破劉表,謂荀彧曰:虜遏吾歸師,吾是以知勝。
又呂弘攻段業,不勝,将東走,業欲擊之,或練曰:歸師勿遏,兵家之戒。
不如縱之以為後圖。
業不從,率衆追之,為弘所敗。
古人似此者多,不可悉陳。
圍師必阙,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夫圍敵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
若四面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
項羽坑外黃,魏武圍壺關,即其義也。
杜牧曰: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
後漢妖巫維汜弟子單臣、傅鎮等,相聚入原武城,劫掠吏人,自稱将軍。
光武遣臧宮将北軍數千人圍之。
賊食多,數攻不下,士卒死傷。
帝召公卿諸侯王問方略。
明帝時為東海王,對曰:妖巫相劫,勢無久立,其中必有悔者;但外圍急,不得走耳。
小挺緩令得逃亡,則一亭長足以擒矣。
帝即敕令開圍緩守,賊衆分散,遂斬臣、鎮等。
大唐天寶末,李光弼領朔方軍,與史思明戰于土門,賊衆退散,四面圍合。
光弼令開東南角以縱之。
賊見開圍,棄甲急走,因追擊之,盡殲其衆。
是開一面也。
杜佑曰: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
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未必阙也。
此用兵之法。
梅堯臣同曹操注。
何氏曰:如後漢初,張步據齊地,漢将耿弇總兵讨之。
步使其大将費邑軍曆下,又分守祝阿、锺城。
弇先擊祝阿,自晨攻城,未日中而拔。
故開圍一角,令其衆得奔歸锺城。
锺城人聞祝何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
又朱?與徐璆共讨黃巾餘賊,韓忠據宛乞降,不許。
因急攻之,連城不克。
?登山睹之,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
賊今外圍周固,内營急逼,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
今不如徹圍,并兵入城。
忠見圍解,則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圍,忠果出戰,?因破之。
又魏太祖圍壺關,下令曰:城拔,皆坑之。
連月不下。
曹仁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為守。
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日久。
今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
太祖從之,開城遂降。
又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
尒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将同會邺南,士馬精強,号二十萬,圍神武於南陵山。
是時神武馬二千,步卒不滿三萬人。
兆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歸道,於是将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
張預曰: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
後漢朱隽讨賊師韓忠於宛,急攻不克。
因謂軍史曰:賊今外圍周固,所以死戰。
若我解圍,勢必自出。
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果如其言。
又曹公圍壺關,謂之曰:城破,皆坑之。
連攻不下。
曹仁謂公曰:夫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今公許之必死,令人自守,非計也。
公從之,遂拔其城是也。
窮寇勿迫。
杜牧曰: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及清發,阖問複将擊之。
夫槩王曰:困獸猶鬬,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漢宣帝時,趙充國讨先零羌。
羌覩大軍,棄辎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窮寇也,不可迫。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緻死。
諸将曰:善。
虜果赴水,溺死者數萬,於是大破之也。
陳皥曰:烏窮則搏,獸窮則噬也。
梅堯臣曰:困獸猶鬭,物理然也。
何氏曰:前燕呂護據野王,陰通晉。
事覺,燕将慕容恪等率衆讨之。
将軍傅顔言之恪曰: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
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久之策;今賊形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
恪曰: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則未易卒圖也。
今圍之於窮城,樵采路絕,内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於十旬,弊之必矣。
何必殘士卒之命,而趨一時之利哉?此謂兵不血刃,而坐以制勝也。
遂列長圍守之。
凡經六月,而野王潰,護南奔于晉,悉降其衆。
五代晉将符彥卿、杜重威經恪北鄙,遇虜於陽城。
戎人十萬,圍晉師於中野,乏水,軍人鑿井,取泥衣絞而吮之,人馬渴死甚衆。
彥卿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以身徇國?我今窮蹙。
乃率勁騎出擊之。
會大風揚塵,乘勢決戰,戎人大潰。
此彥卿為虜十萬所圍,乃窮蹙之寇,遂緻死力以求生,戎人不悟之,緻敗也。
張預曰:敵若焚舟破釜,來決一戰,則不可逼迫,蓋默窮則搏也。
晉師敗齊于鞌,齊侯請盟,晉人不許。
齊侯曰;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晉人懼而與之盟。
吳夫槩王謂困獸猶鬭,漢趙充國言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緻死,蓋亦近之。
此用兵之法也。
孫子注解卷之七竟 #1『畫』原作『醉』,據宋本改。
#2『權』原作『相』,據宋本改。
#3『故』原脫,據宋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