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孫子注解卷之八 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王皙曰:皙謂九者數之極;用兵之法,當極其變耳。

    逸詩雲:九變複貫。

    不知曹公謂何為九。

    或曰:九地之變也。

    張預曰:變者,不拘常法,臨事适變,從宜而行之之謂也。

    凡與人争利必知九地之變,故次軍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合軍聚衆。

     張預曰:已解上文。

     圮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

    水毀曰圮。

    李筌曰:地下曰圮,行必水淹也。

    陳皥曰:圮,低下也。

    孔明謂之地獄。

    獄者,中下四面高也。

    孟氏曰:太下則為敵所囚。

    杜佑曰:擇地頓兵,當趨利而避害也。

    梅堯臣曰:山林、險阻、沮澤之地,不可舍止,無所依也。

    何氏曰:下篇言圮地則吾将進其塗,謂必固之地,宜速去之也。

    張預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為圮地。

    以其無所依,故不可舍止。

     衢地交合, 曹操曰:結諸侯也。

    李筌曰:四通曰衢,結諸侯之交地也。

    賈林曰:結諸侯以為援。

    梅堯臣曰:夫四通之地,與旁國相通,當結其交也。

    何氏曰:下篇雲衢地吾将固其結,言交結諸侯,使牢固也。

    張預曰:四通之地,旁有鄰國,先往結之,以為交援。

     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李筌曰:地無泉井畜牧釆樵之處為絕地,不可留也。

    賈林曰:谿谷坎險,前無通路曰絕,當速去無留。

    梅堯臣曰:始去國,始出境,猶不居輕地,是不可久留也。

    張預曰: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危絕之地,過於重地,故不可淹留久止也。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李筌曰:因地能通。

    賈林曰:居四險之中曰圍地。

    敵可往來,我難出入,居此地者,可預設奇謀,使敵不為我患,乃可濟也。

    梅堯臣曰:往返險迂,當出奇謀。

    何氏曰:下篇亦雲圍地則謀,言在艱險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谲之謀,不至於害也。

    張預曰:居前隘後固之地,當發奇謀。

    若漢高為匈奴所圍,用陳平奇計得出,茲近之。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李筌曰:置兵於必死之地,人自為私鬭,韓信破趙,此是也。

    梅堯臣曰:前後有礙,決在死戰。

    此而上舉九地之大約也。

    王晳注上之五地并同曹公。

    何氏曰:下篇亦雲死地則戰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緩而不戰,氣衰糧絕,不死何待也。

    張預曰:走無所往,當殊死戰,淮陰背水陳是也。

    從圮地無舍至此為九變,止陳五事者,舉其大略也。

    九地篇中說九地之變,唯育六事,亦陳其大略也。

    凡地有勢有變,九地篇上所陳者是其勢也,下所叙者是其變也。

    何以知九變為九地之變?下文雲:将不通九變,雖知地形,不能得地利。

    又九地篇雲: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不可不察。

    以此觀之,義可見也。

    下既說九地,此複言九變者,孫子欲叙五利,故先陳九變。

    蓋九變五利,相須而用,故兼言之。

     塗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李筌曰: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

    杜牧曰:後漢光武遣将軍馬援、耿舒讨武陵五谿蠻,軍次下隽,今辰州也。

    有兩道可入,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從充道則路夷而運遠。

    帝初以為疑。

    及軍至,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曰費糧,不如進壺頭,搤其咽喉,則賊自破。

    以事上之帝,從援策,乃進營壺頭。

    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

    會暑濕,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卒。

    耿舒與兄好時侯書曰:舒前上言,當先擊充糧,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争欲先奮。

    今壺頭竟不得進,大衆怫郁行死,誠可痛惜。

    賈林曰:由,從也。

    途且不利,雖近不從。

    杜佑曰:厄難之地,所不當從也。

    不得已從之,故為變也。

    梅堯臣曰;避其險厄也。

    王晳曰:途雖可從,而有所不從,慮奇伏也。

    若趙涉說周亞夫,避殽甩厄陿之間,慮置伏兵;請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是也。

    張預曰:險厄之地,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故不可由也。

    不得已而行之,必為權變。

    韓信知陳餘不用李左車計,乃敢入井陉口是也。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杜牧曰:蓋以銳卒勿攻,歸師勿遏,窮寇勿迫,死地不可攻。

    或我強敵弱,敵前軍先至,亦不可擊,恐驚之退走也。

    言有如此之軍,皆不可擊。

    斯統言為将須知有此不可擊之軍,即須不擊,益為知變也。

    故列於九變篇中。

    陳皥曰:見小利不能傾敵,則勿擊之,恐重勞人也。

    賈林曰:軍可威懷,勢将降伏,則不擊,寇窮據險,擊則死戰,可自固守,待其心惰取之。

    杜佑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利薄也。

    窮困之卒,隘陷之軍,不可攻,為死戰也;當固守之,以待隙也。

    梅堯臣曰:往無利也。

    王晳曰:曹公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

    晳謂餌兵銳卒,正正之旗,堂堂之陳,亦是也。

    張預曰:縱之而無所損,克之而無所利,則不須擊也。

    又若我弱彼強,我曲彼直,亦不可擊。

    如晉楚相持,士會曰:楚人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