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衆,分則寡,十攻一者,大約言耳。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夫勢聚則強,兵散則弱。

    以衆強之勢,擊寡弱之兵,則衆力少而成功多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 杜佑曰:言舉動微密,情不可見,使彼知所出而不知吾所舉,知所舉而不知吾所集。

    張預曰:無形勢故也。

     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梅堯臣曰:敵不知,則處處為備。

     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衆備我也。

    言少而易擊也。

    王哲曰:與敵鈴戰之地,不可使敵知之;知則并力得拒於我。

    曹公曰:形藏則敵疑。

    張預曰:不能測吾車果何出,騎果何來,徒果何從,故分離其衆,所在辄為備,遂緻衆散而弱,勢分而衰;是以吾所與接戰之處,以大衆臨孤軍也。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

    則無所不寡。

     杜佑曰:言敵之所備者多,則士卒無不分散而少。

    梅堯臣曰:所備皆寡也。

     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上所謂形藏敵疑,則分離其衆以備我也。

    李荃曰:陳兵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彼疑,則謂衆離而備我也。

    杜牧日;所戰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

    我形不洩,則左右、前後、遠近、險易,敵人不知,亦不知我何處來攻,何地會戰,故分兵徹衛,處處防備,形藏者衆,分多者寡,故衆者叉勝也,寡者爻敗也。

    孟氏曰:備人則我散,備我則彼分。

    杜佑曰:敵分散而少者,皆先備人也;敵所以備己多者,由我專而衆故也。

    梅堯臣曰:使敵愈備,則愈寡也。

    王誓曰:左右前後俱備,則俱寡。

    何氏同諸注。

    張預曰:左右前後,無處不為備,則無處不兵寡也。

    所以寡者,為兵分而廣備於人也;所以衆者,為勢專而使人備己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李荃曰:知戰之地,則舟車步騎之所便也。

    魏武以北土未安,拾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強,是以有黃蓋之敗。

    吳王漁驅吳楚之衆,奔馳於梁鄭之問,此不知戰地日者。

    故太一遁甲曰:計法三門五将,主客成敗則可知也。

    於是千裡會戰而勝。

    杜牧曰:宋武帝使朱齡石伐谯縱於蜀,宋武曰:往年劉敬宣出内水向黃武,無功而退。

    賊謂我今應從外水來,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内水來也,如此鈴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内道,若向黃武,正堕其計。

    今以大衆自外取成都,疑兵向内水,此則制敵之奇也。

    而慮此聲先馳,賊知虛實,别有函書全封付齡石。

    函邊書曰:至白帝乃開。

    諸軍未知處分所由。

    至白帝,發書曰:衆軍悉從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於中水取廣漢,使赢弱乘高艦十餘,由内水向黃武。

    谯縱果以重兵備内水,齡石滅之。

    陳嗥曰:杜注止言知戰之地,未叔知戰之日。

    我若伐敵,至期不得與我戰,敵來侵我,我叉預備以應之。

    項羽謂曹咎曰:我十五日鈴定梁地,複與将軍會。

    苟不知鈴戰之日,安能為約?孟氏曰:以度量知空虛,先知戰地之形,又審叉戰之日,則可千裡期會,先往以待之。

    若敵已先至,可不往以勞之。

    杜佑曰:夫善戰者,叉知戰之日,知戰之地。

    度道設期,分軍雜卒,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裡之會,同時而合,若會都市。

    其會地之日,無令敵知,知之則所備處少,不知則所備處多。

    備寡則專,備多則分;分則力散,專則力全。

    梅堯臣曰:若能度叉戰之地,叉戰之日,雖千裡之遠,可克期而與戰。

    王哲曰:又先知地利敵情,然後以兵法之度量,計其遠近,如其空虛,審敵趣應之所及戰期也,如是,則雖千裡可會戰而破敵矣。

    故曹公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者是也。

    張預曰:幾舉兵伐敵,所戰之地,必先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以與我戰。

    知戰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雖千,裡之遠,可以赴戰。

    若賽叔知晉人禦師爻於殼,是知戰地也,陳湯料烏孫圍兵五日鈴解,是知戰日也。

    又若孫膑龐涓於馬陵,度日暮叉至是也。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杜牧曰:管子曰:計未定而出兵,則戰而自毀也。

    杜佑曰:敵已先據形勢之地,己方趣利欲戰,則左右前後,疑惑進退,不能相救,況十數裡之間也。

    梅堯臣曰:不能救者,寡也。

    左右前後,尚不能救,況遠乎?張預曰:不知敵入何地會兵,何日接戰,則所備者不專,所守者不固;忽遇就敵,則倉遽而與之戰,左右前後猶不能相援,又況首尾相去之遠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

    或曰:吳越,偉國也。

    李荃曰:越,過也。

    不知戰地及戰日,兵雖過人,安能知其勝敗乎?陳嗥曰:孫子為吳王阖閑論兵,吳與越憐,故言越,謂過人之兵,非義也。

    賈林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士衆雖多,不能制勝敗之政,亦何益也。

    梅堯臣曰:吳越,敵國也。

    言越人雖多,亦當為我分之而寡也。

    王哲曰:此武相時料敵也。

    言越兵雖多,苟不善相救,亦無益於勝敗之數。

    張預曰:吾字作吳,字之誤也q吳越鄰國,數相侵伐,故下文雲:吳人與越人相惡也。

    言越國之兵,雖日衆多,但不知戰地戰日,當分其勢而弱也。

     故曰:勝可為也。

     牡牧曰:為勝在我,故言可為之。

    孟氏曰:若使敵不知戰地期日,我之叉勝,可常有也。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誓、何氏同孟氏注。

    張預曰:為勝在我故也。

    形篇雲:勝可知而不可為。

    今言勝可為者何也?蓋形篇論攻守之勢,言敵若有備,則不可必為也。

    今則主以越兵而言,度越人必不能知所戰之地日,故雲可為也。

     敵#4雖衆,可使無阙。

     杜牧曰:以下四事度量之,敵兵雖衆,使其不能與我阙勝也。

    孟氏曰:敵雖多兵,我能多設變詐,分其形勢,使不能并力也。

    賈林曰:敵雖衆多,不知己之兵情,常使急自備,不暇謀罰。

    梅堯臣曰:苟能寡,何有阙?王哲曰:多益不救,奚所恃而國7張預曰:分散其勢,不得齊力同進,則焉能與我争?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李荃曰:用兵者取勝之兵法可制。

    太一遁甲五将之計,以定關格掩迫之數,得失可知也。

    孟氏曰:策度敵情,觀其施為,則計數可知。

    賈林曰:悼俎帷惺之閑,以策籌之,我得彼失之計,皆先知也。

    杜佑曰:策度敵情,觀其所施,計數可知。

    梅堯臣曰:彼得失之計,我以算策而知。

    王哲曰:策其敵情,以見得失之數。

    張預曰:籌策敵情,知其計之得失,若薛公料鲸布之三計是也。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李荃曰:侯望雲氣、風烏、人情,則動靜可知也。

    王莽時,王尋征昆陽,有雲氣如壞山,當營而墜,去地數丈,而光武知其必敗。

    梁王僧辮營上有如堤之氣,侯景知其必勝。

    風烏,食豺之類也。

    此荃以作字為候字者也。

    杜牧曰:作,激作也。

    言激作敵人,使其應我,然後觀其動靜理亂之形也。

    魏武侯曰:兩軍相當,不知其将如何?吳起曰:令賤勇者将銳而擊,交合而北,北而勿罰,觀敵進退,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奔北不追,見利不取,此将有謀。

    若其悉衆追北,旗嬸雜亂,行止縱橫,責利務得,若此之類,将令不行,擊而勿疑。

    陳嗥曰:作,為也。

    為之利害,使敵赴之,則知進退之理也。

    賈林曰:善岘侯者,必知其動靜之理。

    杜佑曰:喜怒動作察其舉止,則情理可得。

    故知動靜權變,為其勝負也。

    梅堯臣曰:彼動靜之理,因我所發而見。

    王哲曰:候其理當動以否。

    張預曰:發作久之,觀其喜怒,則動靜之理,可得而知也。

    若晉文公拘宛春,以怒楚将子玉,子玉遂乘晉軍,是其躁動也。

    諸葛亮遺巾帼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