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也。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曹操曰:以利動敵也。

    李荃曰:後漢大司馬鄧禹之攻赤眉也,赤眉佯北,棄辎重而遁;車皆載土,覆之以豆。

    禹軍乏食,競趨之,不為行列。

    赤眉伏兵奄至擊之,禹大敗。

    則其義也。

    杜牧曰:以利動敵,敵既從我,則嚴兵以待之。

    上文所解是也。

    梅堯臣曰:以上數事,動誘敵而從我,則以精卒待之。

    王哲曰:或使之從,或使之取,爻先嚴兵以待之也。

    何氏曰:敵貴我利,則失行列;利既能動,則以所待之卒擊之,無不勝也。

    如曹公西征馬超,與超夾關為軍。

    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圾津,據河西為營。

    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公放牛馬以餌賊。

    賊亂取牛馬,公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

    賊退距渭口。

    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

    賊夜攻營,伏兵奮擊,破之。

    十六國南梁秃發褥檀守姑臧,後秦姚興遣将姚弼等,至於城下。

    褥擅驅牛羊於野,弼衆探掠,褥檀分兵擊,大破之。

    後魏末,大将廣陽王元深伐北狄,使于謹單騎,入賊中,示以恩信。

    於是西部鐵勒首長七列河等三萬餘戶,并款附,相率南遷。

    廣陽欲與謹至折敷嶺迎接之,馑曰:破六汗拔陵兵衆不少,聞七列河等歸附,必來邀擊。

    彼若先據險要,則難與争鋒;今以包列河等餌之,當競來抄掠,然後設伏而待,又指掌破之。

    廣陽然其計。

    拔陵果來邀擊,破七列河於嶺上,部衆皆沒。

    護伏兵發,賊遂大敗,悉收得七列河之衆。

    張預曰:形之既從,予之又取,是能以利動之而來也,則以勁卒待之。

    李靖以卒為本;以本待之者,謂正兵節制之師。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杜佑曰:言勝負之道,自圖於中,不求之下,責怒師衆,強使力進也。

    若秦穆悔過,不替孟明也。

     故能擇人而任勢。

     一作故能擇人而任之。

    諸家作任勢者多矣。

    曹操曰:求之於勢者,專任權也。

    不責於人者,權變明也。

    李荃曰: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故能擇其所能任之。

    夫勇者可戰,馑慎者可守,智者可說,無棄物也。

    杜牧曰:言善戰者先料兵勢,然後量人之村,随短長以任之,不責成於不村者也。

    曹公征張魯於漢中,張遼、李典、樂進将一千餘人守合瀝,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吳孫權十萬人衆圍合瀝,乃共發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将軍出戰,樂将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諸将皆疑。

    遼曰:公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叉矣。

    是以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威勢,以安衆心,然後可守。

    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典與遼同出,果大破孫權,吳人奪氣。

    還修守備,衆心乃安。

    權攻城,十日不拔,乃退。

    孫盛論曰:夫兵,詭道也。

    至於合瀝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息;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

    且彼衆我寡,衆者叉懷責惰;我以緻命之師,擊責惰之卒,其勢又勝。

    勝而後守,則叉固矣。

    是以魏武雜選武力,參以異同,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也。

    賈林曰:讀為擇人而任勢,言示以鈴勝之勢,使人從之,豈更外責於人,求其勝敗;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

    陳嗥曰:善戰者專求於勢,見利速進,不為敵先,專任機權,不責成於人。

    苟不獲己而用人,即須擇而任之。

    杜佑曰:權變之明,能簡置於人,任己之形勢也。

    梅堯臣曰:用人以勢則易,責人以力則難;能者當在擇人而任勢。

    何氏曰:得勢自勝,不專責人以力也。

    王誓曰:謂将能擇人任勢以戰,則自然勝矣。

    人者,謂偏裨與?張預曰:任人之法;使責、使愚、使智、使勇,各任自然之勢,不責人之所不能,故随村大小,擇而任之。

    尉缭子曰:因其所長而用之。

    言三軍之中,有長於步者,有長於騎者,因能而用,則人盡其村。

    又晉侯類能而使之是也。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李荃曰:任勢禦衆,當如此也。

    杜佑日,:言投之安地則安,投之危地則危,不知有所回避也。

    任勢,自然也。

    方圓之形,猶兵勝負之形。

    梅堯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

    三軍,至衆也,可以勢戰,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何氏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木石之性,置之安地則靜,置之危地則動,方正則止,圓斜則行,自然之勢也。

    三軍之衆,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不得已則國,亦自然之道。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李荃曰:劇通以為圾上走丸,言其易也。

    杜牧曰:轉石於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

    杜公元凱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能并強齊,今兵威已成,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自解,無複着手,此勢也。

    勢不可失。

    乃束下建邺,終滅吳。

    此篇大抵言兵貴任勢,以險迅疾速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

    梅堯臣曰:圓石在山,屹然其勢,一人推之,千人莫制也。

    王哲曰:石不能自轉,因山之勢,而不可遏也。

    戰不能妄勝,因兵之勢,而不可支也。

    張預曰:石轉於山,而不可止遏者,由勢使之也。

    兵在於險,而不可制禦者,亦勢使之也。

    李靖曰:兵有三勢:将輕敵,士樂戰,志勵青雲,氣等飄風,謂之氣勢。

    關山狹路,羊腸狗門,一夫守之,千人不過,謂之地勢。

    因敵怠慢,勞役饑渴,前營未舍,後軍半濟,謂之因勢。

    故用兵任勢,如峻圾走丸,用力至微,而成功甚博也。

     孫子注解卷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