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量,人力多少,倉庫虛實。

    王哲曰:蚪斛也。

     三曰數, 賈林曰:算數也。

    以數推之,則衆寡可知,虛實可見。

    王哲曰:百千也。

     四曰稱, 賈林曰:既知衆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才能之長短。

    王哲曰:權衡也。

     五曰勝; 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張預曰:此言安營布陳之法也。

    李衛公曰:教士猶布基於盤,若無畫路,基安用之?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

    李荃曰:既度有情,則量敵而禦之。

    杜牧曰:度者,計也。

    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征賦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裡迂直;自度此事與敵人如何,然後起兵。

    夫小不能謀大,弱不能擊強,近不能襲遠,夷不能攻險;此皆生於地,故先度也。

    梅堯臣曰:因地以度軍勢。

    王哲曰:地,人所履也。

    舉兵攻戰,先本於地,由地故生度。

    度所以度長短,知遠近也。

    幾行軍臨敵,先須知遠近之計。

    何氏曰:地者,遠近險易也。

    度,計也。

    未出軍,先計敵國之險易,道路迂直,兵甲孰多,勇怯孰是。

    計度可伐,然後興師動衆,可以成功。

     度生量, 杜牧曰:量者,酌量也。

    言度地已熟,然後能酌量彼我之強弱也。

    梅堯臣曰:因度地以量敵情。

    王哲曰:謂量有大小。

    言既知遠近之計,則須更量其地之大小也。

    何氏曰:量酌彼己之形勢。

     量生數, 曹操曰:知其遠近廣狹,知其人數也。

    李荃曰:量敵遠近強弱,須備士卒軍資之數而勝也。

    杜牧曰:數者,機數也。

    言強弱已定,然後能用機變數也。

    賈林曰:量地遠近廣狹,則知敵人人數多少也。

    梅堯臣曰:因量以得衆寡之數。

    王哲曰:數,所以紀多少。

    言既知敵之大小,則更計其精劣多少之數。

    曹公曰:知其人數。

    何氏曰:數,機變也。

    先酌量彼我強弱利害,然後為機數。

    張預曰:地有遠近廣狹之形,鈴先度知之,然後量其容人多少之數也。

     數生稱, 曹操曰:稱量敵孰愈也。

    李荃曰:分數既定賢智之多少,得賢者重,失賢者輕,如韓信之論楚漢也。

    須知輕重、别賢愚而稱之錯殊則強。

    杜牧曰:稱,校也。

    機權之數已行,然後可以稱校彼我之勝負也。

    梅堯臣曰:因數以權輕重。

    王哲曰:稱所以知重輕,喻強弱之形勢也。

    能盡知遠近之計,大小之舉,多少之數,以與敵相形,則知重輕所在。

    何氏同杜牧注。

     稱生勝。

     曹操曰:稱量之數,知其勝負所在。

    李荃曰:稱知輕重,勝敗之數可知也。

    杜牧曰:稱校既熟,我勝敵敗,分明見也。

    梅堯臣曰:因輕重以知勝負。

    王哲曰:重勝輕也。

    陳嗥、杜佑、李荃同杜牧上五事注。

    何氏曰:上五事,未戰先計鈴勝之法。

    故孫子引古法以疏勝敗之要也。

    張預曰:稱,宜也。

    地形與人數相稱,則疏密得宜,故可勝也。

    尉缭子曰:無過在於度數。

    度謂尺寸,數謂什伍。

    度以量地,數以量兵。

    地與兵相稱則勝。

    五者皆因地形而得,故自地而生之也。

    李靖五陳随地形而變是也。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 梅堯臣曰:力易舉也。

     敗兵若以铢稱镒。

     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李荃曰:二十兩為镒。

    铢之於镒,輕重異位;勝敗之數,亦複如之。

    梅堯臣曰:力難制也。

    王哲曰:言铢镒者,以明輕重之至也。

    張預曰:二十兩為镒,二十四铢為兩。

    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伴也。

     勝者之戰民也,若央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

    次水千仞,其高勢疾也。

    李荃曰:八尺日仞,言其勢也。

    杜預伐吳,言兵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自解。

    則其義也。

    杜牧曰:夫積水在千仞之谿,不可測量,如我之守不見形也。

    及決水下,湍浮奔注,如我之攻不可禦也。

    梅堯臣曰:水次千仞之谿,莫測其迅;兵動九天之上,莫見其迹。

    此軍之形也。

    王哲曰:千仞之谿,至哨絕也;喻不可勝對可勝之形。

    乘機攻之,次水是也。

    張預曰:水之性,避高而趨下;次之赴深谿,固湍浚而莫之禦也。

    兵之形象水,乘敵之不備,掩敵之不意,避實而擊虛,亦莫之制也。

    或曰:千仞之谿,謂不測之淵,人莫能量其淺深;及次而下之,則其勢莫之能禦。

    如善守者匿形晦迹,藏於九地之下,敵莫能測其強弱;及乘虛而出,則其鋒莫之能當也。

     孫子注解卷之四 #1『措』原作『指』,據宋本改。

     #2『勝』原作r為』,據宋本改。

     #3『必』原誤作『也』,據宋本改。

     #4『田』原誤作『日』,據宋本改。

     #5『必』原作『然』,據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