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彼知己是也。

    孟氏曰:能料知敵情,審其虛實者勝也。

    梅堯臣曰:知可不可之宜。

    王晳曰:可則進,否則止,保勝之道也。

    何氏曰:審己與敵。

    張預曰:可戰則進攻,不可戰,則退守;能審攻守之宜,則無不勝。

     識衆寡之用者勝; 李筌曰:量力也。

    杜牧曰:先知敵之衆寡,然後起兵以應之。

    如王翦伐荊,曰非六十萬不可是也。

    杜佑曰:言兵之形,有衆而不可擊寡,或可以弱制強,而能變之者勝也。

    故春秋傳曰:師克在和不在衆是也。

    梅堯臣曰:量力而動。

    王晳曰:謂我對敵兵之衆寡,圍攻分戰是也。

    張預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勝衆者,有以多而勝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則善。

    如吳子所謂用衆者務易,用少者務隘是也。

     上下同欲者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李筌曰:觀士卒心,上下同欲,如報私仇者勝。

    陳皥曰:言上下共同其利欲,則三軍無怨,敵可勝也。

    傳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也。

    杜佑曰:言君臣和同,勇而戰者勝。

    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梅堯臣曰:心齊一也。

    王晳曰:上下一心。

    若先谷剛複以取敗,呂布違異以緻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緻。

    何氏曰:書雲: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商滅而周興。

    張預曰:百将一心,三軍同力,人人欲戰,則所向無前矣。

     以虞待不虞者勝; 李筌杜牧曰:有備預也。

    孟氏曰:虞,度也。

    左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待敵之可勝也。

    陳皥曰:謂先為不可勝之師,待敵之可勝也。

    杜佑曰:虞,度也。

    以我有法度之師,擊彼無法度之兵。

    梅堯臣曰:慎備非常。

    王晳曰:以我之虞,待敵之不虞也。

    何氏曰:春秋時,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於邲。

    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

    自郡已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加晉。

    又周末,荊人伐陳,吳救之。

    軍行三十裡,雨十日夜,不見星。

    左史倚相謂大将子期曰:雨十日夜,甲輯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

    乃為陳,而吳人至,見荊有備而反。

    左史曰:其反覆六十裡,其君子外,小人為食;我行三十裡,擊之必克。

    從之,遂破吳軍。

    魏大将軍南征吳,到積湖。

    魏将滿寵帥諸軍在前,與敵隔水相對。

    寵令諸将曰:今夕風甚猛,賊必來燒營,宜豫為之備。

    諸軍皆警。

    夜半,賊果遣十部來燒營;寵掩擊破之。

    又春秋衛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洩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

    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

    君子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

    渠丘城惡,衆漬奔莒,楚入渠丘。

    莒人囚楚公子平。

    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

    莒人殺之。

    楚師圍莒,莒城亦惡。

    庚申,莒潰,楚遂入郓。

    莒無備故也。

    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

    張預曰:常為不可勝以待敵。

    故吳起曰:出門如見敵。

    士季曰:有備不敗。

     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也。

    李筌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勝,真将軍也。

    吳伐楚,吳公子光弟夫槩王至,請擊楚子常,不許。

    夫槩曰:所謂見義而行,不待命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敗之。

    審此,則将能而君不能禦也。

    晉宣帝拒諸葛於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節軍門曰:敢問戰者斬。

    亮聞笑曰:苟能制吾,豈千裡請戰。

    假言天子不許,示武於衆,此是不能之将。

    杜牧曰:尉缭子曰:夫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

    故兵者,兇器也;将者,死官也。

    杜佑曰:将既精能,曉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禦。

    故王子曰,指授在君,決戰在将也。

    梅堯臣曰:自阃以外,将軍制之。

    王晳曰:君禦能将者,不能絕疑忌耳。

    若賢明之主,必能知人,固當委任以責成効,推毂授钺,是其義也。

    攻戰之事,一以專之,不從中禦,所以一威,且盡其才也。

    況臨敵乘機,間不容發,安可遙制之乎?何氏曰:古者遣将於太廟,親操钺,持其首,授其柄,曰:從是以上至天者,将軍制之。

    乃複操柄,授與刃,曰:從是以下至淵者,将軍制之。

    故李牧之為趙将,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禦也。

    周亞夫之軍細柳,軍中唯聞将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诏也。

    蓋用兵之法,一步百變,見可則進,知難而退。

    而曰:有王命焉,是白大人以救火也,未及反命,而煨燼久矣。

    曰:有監軍焉,是作舍道邊也,謀無适從,而終不可成矣。

    故禦能将而責平猾虜者,如絆韓盧而求獲校兔者,又何異焉。

    張預曰:将有智勇之能,則當任以責成功,不可從中禦也。

    故曰: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李筌曰:量力而拒敵,有何危殆乎?杜牧曰:以我之政,料敵之政;以我之将,料敵之将;以我之衆,料敵之衆;以我之食,料敵之食;以我之地,料敵之地。

    校量已定,優劣短長,皆先見之,然後兵起,故有百戰百勝也。

    孟氏曰:審知彼己強弱利害之勢,雖百戰,實無危殆乎。

    梅堯臣曰:彼己五者盡知之,故無敗。

    王晳曰:殆,危也。

    謂校盡彼我之情,知勝而後戰,則百戰不危。

    張預曰:知彼知己者,攻守之謂也。

    知彼則可以攻,知己則可以守;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

    苟能知之,雖百戰不危也。

    或曰:士會察楚師之不可敵,陳平料劉項之長短,是知彼知己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李筌曰:自以己強,而不料敵,則勝負未定。

    秦主符堅以百萬之衆南伐,或謂曰:彼有人焉,謝安、桓沖,江表偉才,不可輕之。

    堅曰:我以八州之衆,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

    後果敗續,則其義也。

    杜牧曰:恃我之強,不知敵不可伐者,一勝一負。

    王猛将終,谏符堅曰:晉氏雖在江表,而正朔所禀,謝安、桓沖,江表偉人,不可伐也。

    及堅南伐,曰:吾士馬百萬,投鞭可濟。

    遂有淝水之敗也。

    陳皥曰:杜說恃強之兵無名,而伐無罪,所以敗也。

    非一勝一負之義。

    杜佑曰:雖不知敵之形勢;恃己能克之者,勝負各半。

    梅堯臣曰:自知己者,勝負半也。

    王晳曰:但能計己,不知敵之強弱,則或勝或負。

    張預曰:唐太宗曰:今之将臣雖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則安有不利乎?所謂知己者,守吾氣而有待焉者也。

    故知守而不知攻,則勝負之半。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李筌曰:是謂狂寇,不敗何待也。

    杜佑曰:外不料敵,内不知己,用戰必殆。

    梅堯臣曰:一不知,何以勝?王晳曰:全昧於計也。

    張預曰:攻守之術皆不知,以戰則敗。

     孫子注解卷之三竟 #1『後』原作『不』,據宋本改。

     #2『地』原作『池』,據宋本改。

     #3『趨』原作『起』,據宋本改。

     #4『高壁堅壘』原作『高壁聖』,據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改。

     #5『去』原作『女』,據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