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敵攻必敗也。

    張預曰:兵力謀勇皆劣於敵,則當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李筌曰:小敵不量力而堅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

    漢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而見殁匈奴也。

    杜牧曰:言堅者,将性堅忍,不能逃,不能避,故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小不能當大也。

    言小國不量其力,敢與大邦為雠,雖權時堅城固守,然後必見擒獲。

    春秋傳曰: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敗也。

    梅堯臣曰:不逃不避,雖堅亦擒。

    王晳注同梅堯臣。

    何氏曰:如右将軍蘇建、前将軍趙信将兵三千餘人,與大将軍衛青分行,獨逢單于兵數萬。

    力戰一日,漢兵且盡。

    前将軍信胡人,降為翕侯,匈奴誘之,遂将其餘騎可八百,餘奔降單于。

    右将軍蘇建遂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自歸。

    大将軍問其正闳、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為雲何?霸曰:自大将軍出,未嘗斬一裨将。

    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威重。

    闳、安曰:不然。

    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今建獨以數千當單于數萬,力戰一日,餘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歸意也。

    張預曰:小敵不度強弱而堅戰,必為大敵之所擒,息侯屈於鄭伯,李陵降於匈奴是也。

    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寡固不可以敵衆。

     夫将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 曹操曰:将周密,謀不洩也。

    李筌曰:輔,猶助也。

    将才足,則兵必強。

    杜牧曰:才周也。

    賈林曰:國之強弱,必在於将。

    将輔於君而才周,其國則強;不輔於君,内懷其貳,則弱。

    擇人授任,不可不慎。

    何氏曰:周,謂才智具也。

    得才智周備之将,國乃安強也。

     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形見於外也。

    李筌曰:隙,缺也。

    将才不備,兵必弱。

    杜牧曰:才不周也。

    梅堯臣曰:得賢則周備,失士則隙缺。

    王晳曰:周,謂将賢則忠才兼備;隙,謂有所缺也。

    何氏曰: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

    故将在軍,必先知五事、六行、五權之用,與夫九變、四機之說,然後可以内禦士衆,外料戰形;苟昧於茲,雖一日不可居三軍之上矣。

    張預曰:将謀周密,則敵不能窺,故其國強;微缺,則乘釁而入,故其國弱。

    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梅堯臣曰:患君之所不知。

    孟氏曰:已下語是。

    張預曰:下三事也。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禦也。

    李筌曰;縻,絆也。

    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骥無馳騁也。

    楚将龍且逐韓信而敗,是不知其進;秦将符融揮軍少卻而敗,是不知其退。

    杜牧曰:猶駕禦縻絆,使不自由也。

    君,國君也。

    患於軍者,為軍之患害也。

    夫授钺兇門推毂,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如趙充國欲為屯田,漢宣必令次戰,孫皓臨滅,賈充尚請班師。

    此不知進退之謂也。

    賈林曰:軍之進退,将可臨時制變;君命内禦,患莫大焉。

    故太公曰: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

    杜佑曰:縻,禦也,靡為反。

    君不知軍之形勢,而欲從中禦也。

    梅堯臣曰:君不知進退之宜,而專進退,是縻系其軍,六韬所謂軍不可以從中禦。

    王晳曰:縻,系也。

    去此患則當托以不禦之故必忠才兼備之臣為之将也。

    張預曰:軍未可以進而必使之進軍未可以退而又使之退,是謂縻絆其軍也。

    故曰:進退由内禦,則功難成。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李筌曰:任将不以其人也。

    燕将慕容評出軍,所在因山泉賣樵水,貪鄙積貨,為三軍帥,不知其政也。

    杜牧曰:蓋謂禮度法令,自有軍法從事,若使同於尋常治國之道,則軍士生惑矣。

    至如周亞夫見天子不拜,漢文知其勇不可犯;魏尚守雲中,上首級,為有司所劾,馮唐所以發憤也。

    杜佑曰:夫治國尚禮義,兵貴於權詐,形勢各異,教化不同;而君不知其變,軍國一政,以用治民,則軍士疑惑,不知所措。

    故兵經曰:在國以信,在軍以詐也。

    陳皥曰:言不知三軍之事,違衆沮議。

    左傳稱晉彘季不從軍師之謀,而以偏師先進,終為楚之所敗也。

    梅堯臣曰:不知治軍之務,而參其政,則衆惑亂也。

    曹公引司馬法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是也。

    何氏曰:軍國異容,所治各殊;欲以治國之法以治軍旅,則車旅惑亂。

    張預曰:仁義可以治國,而不可以治軍,權變可以治軍,而不可以治國,理然也。

    虢公不修慈愛,而為晉所滅;晉侯不守四德,而為秦所克。

    是不峽仁義治國也。

    齊侯不射君子,而敗於晉,宋公不擒二毛,而衂於楚。

    是不以權變治軍也。

    故當仁義而用權谲,則國必危,晉虢是也。

    當變詐而尚禮義,則兵必敗,齊宋是也。

    然則治國之道,固不可以治軍也。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杜牧曰:謂将無權智,不能铨度軍士,各任所長,而雷同使之,不盡其材,則三軍生疑矣。

    黃石公曰:善任人者,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

    陳皥曰:将在軍,權不專制,任不自由,三軍之士自然疑也。

    杜佑曰:不得其人也。

    君之任将,當精擇焉;将若不知權變,不可付以勢位。

    苟授非其人,則舉措失所,軍覆敗也。

    若趙不用廣武君而用成安君。

    梅堯臣曰:不知權謀之道,而參其任甩,其衆疑貳也。

    王晳曰:政也,權也,使不知者同之,則動有違異,必相牽制也;是則軍衆疑惑矣。

    裴度所以奏去監軍平蔡州也。

    此皆由君上不能專任賢将,則使同之,故通謂之三患。

    何氏曰:不知用兵權謀之人,用之為将,則軍不治而士疑。

    張預曰:軍史中有不知兵家權謀之人,而使同居将帥之任,則政令不一,而軍疑矣。

    若邲之戰,中軍帥荀林父欲還,裨将先谷不從,為楚所敗是也。

    近世以中官監軍,其患正如此。

    高崇文伐蜀,因罷之,遂能成功。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李筌曰:引,奪也。

    兵,權道也,不可謬而使處。

    趙上卿蔺相如言:趙括徒能讀其父書,然未知合變;王今以名使括,如膠柱鼓瑟。

    此則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

    趙王不從,果有長平之敗,諸侯之難至也。

    杜牧曰:言我軍疑惑,自緻擾亂,如引敵人使勝我也。

    孟氏曰:三軍之衆,疑其所任,惑其所為,則鄰國諸侯,因其乖錯,作難而至也。

    太公曰:疑志不可以應敵。

    梅堯臣曰:君徒知制其将,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衆疑惑,故諸侯之難作。

    是自亂其軍,自去其勝。

    王晳曰:引諸候勝己也。

    何氏曰:士疑惑而無畏則亂,故敵國得以乘我隙釁而至矣。

    張預曰:軍士疑惑,未肯用命,則諸侯之兵乘隙而至。

    是自潰其軍,自奪其勝也。

     故知勝有五: 李筌曰:謂下五事也。

    張預曰:下五事也。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李筌曰:料人事逆順,然後以太一遁甲筭三門遇奇五将無關格,迫愶主客之計者,必勝也。

    杜牧曰:下文所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