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據山河之固,有四州之地,外結英豪,内修農戰,然後揀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疊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而擊其右,使敵痕於奔命,人不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矣。
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悔無及也。
紹不從,故敗。
梅堯臣曰:以我之佚,待彼之勞。
王晳曰:多奇兵也。
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救左則右,救右則左,所以罷勞之也。
何氏曰:孫子有治力之法,以佚而待勞;故論敵佚,我宜多方以勞弊之,然後可以制勝。
張預曰:我則力全,彼則道敝。
若晉楚争鄭,久而不決;晉知武子乃分四軍為三部,晉各一動,而楚三來,於是三駕而楚不能與之争。
又申公巫臣教吳伐楚,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是也。
親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
李筌曰: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攻也。
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於趙王曰:我惟懼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
趙王然之,乃用括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於長平,則其義也。
杜牧曰: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啗而離間之。
陳平言於漢王曰:今項王骨鲠之臣,不過亞父、锺離昧、龍且、周股之屬,不過數人。
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間其君臣,彼必内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滅楚必矣。
漢王然之,出黃金四萬斤,與平,使之反間。
項王果疑亞父,不急擊下榮陽,漢王遁去。
陳皥曰:彼恡爵祿,此必捐之;彼啬财貨,此必輕之;彼好殺罰,此必緩之。
因其上下相猜,得行離間之說。
由餘所以歸秦,英布所以佐漢也。
杜佑曰:以利誘之,使五間并入,辯士馳說,親彼君臣,分離其形勢。
若秦遣反間,欺诳趙君,使廢廉頗,而任趙奢之子,卒有長平之敗。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敵相親,當以計謀離間之。
張預曰:或間其君臣,或間其交援,使相離貳,然後圖之。
應侯間趙而退廉頗,陳平間楚而逐範增,是君臣相離也。
秦晉相合以伐鄭,燭之武夜出,說秦伯曰:今得鄭,則歸於晉,無益於秦也。
不如拾鄭以為東道主。
秦伯悟而退師。
是交援相離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李筌曰:擊懈怠,襲空虛。
杜牧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
孟氏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使敵不知所以備也。
故曰:兵者無形為妙。
太公曰: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
梅堯臣、王晳二注同上。
何氏曰:攻其無備者:魏太祖征烏桓#9;郭嘉曰: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太祖行至易水,嘉曰:兵貴神速。
今千裡襲人,辎重多,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合戰,大破之。
唐李靖陳十榮以圖蕭銑,總管三軍之任,一以委靖。
八月,集兵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危,必謂靖不能進,遂不設備。
九月,靖率兵而進,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今兵始集,銑尚未知。
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
縱使知我,倉卒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進兵至夷陵,銑始懼,召兵江南,果不能至。
勒兵圍城,銑遂降。
出其不意者:魏末,遺将锺會、鄧艾伐蜀,蜀将姜維守劍閣,锺會攻維,未克。
艾上言:請從陰平,由邪徑出劍閣,西入成都。
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軍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
又糧運将匮,瀕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馬邈降。
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相拒。
大敗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
進軍至成都,蜀主劉禅降。
又齊神武為東魏将,率兵伐西魏,屯軍蒲圾,造三道浮橋渡河。
又遣其将窦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
西魏将周文帝出軍廣陽,召諸将謂曰: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於河,示欲必渡,欲綴吾軍,使窦泰得西入耳。
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
且高歡用兵,常以泰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
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
諸将鹹曰:賊在近,拾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可及。
周文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
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鬭意;又狙於得志,有輕我心。
乘此擊之,何往不克。
賊雖造橋,未能征渡。
比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
公等勿縱化周文遂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往隴右。
辛亥,潛出軍,癸醜晨,至潼 關,窦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陳,未及成列,周文擊破之。
斬泰,傳首長安。
高敖曹适陷洛州,聞泰沒,燒辎重,棄城而走。
張預曰:攻無備者,謂懈怠之處,敵之所不虞者,則擊之。
若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為制人所敗是也。
出不意者,謂虛空之地,敵不以為慮者,則襲之。
若鄧艾伐蜀,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是也。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曰:傳,猶洩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
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李筌曰: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秘而不傳也。
杜牧曰:傳,言也。
此言上之所陳,悉用兵取勝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見敵之形,始可施為,不可先事而言也。
梅堯臣曰:臨敵應變制宜,豈可預前言之。
王晳曰:夫校計行兵,是謂常法;若乘機決勝,則不可預傳述也。
張預曰:言上所陳之事,乃兵家之勝策,須臨敵制宜不可以預先傳言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
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李筌曰:夫戰者,次勝廟堂,然後與人争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筭勝,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因六十筭已上為多筭,六十筭已下為少筭;客多筭臨少筭,主人敗,客少筭臨多筭,主人勝。
此皆勝敗易見矣。
杜牧曰:廟筭者,計算於廟堂之上也。
梅堯臣曰:多筭,故未戰而廟謀先勝;少筭,故未戰而廟謀不勝。
是不可無筭矣。
王晳曰:此懼學者惑不可先傳之說,故複言計篇義也。
何氏曰:計有巧拙,成敗擊焉。
張預曰:古者興師,命将必緻齋於廟,授以成筭,然後遣之,故謂之廟筭。
籌策深遠,則其計所得者多,故未戰而先勝。
謀慮淺近,則其計所得者少,故未戰而先負。
多計勝少計,其無計者,安得無敗?故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有計無計,勝負易見。
孫子注解卷之一竟 #1『李』原為『子』,據宋本改。
#2原為『孫了』,改為『孫子』,據宋本改。
#3『濟』原為『清』,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改。
#4設右為牝,益左為牝』,宋本十一家孫子注為『益左為牡』。
#5『也』原脫,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補。
#6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補『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若漢王問魏大将柏直,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之類是也。
張預曰:察彼我之将,誰有智、信、仁、勇、嚴之能。
』 #7『人德而從』,宋本德作聽。
#8『誘』原誤『說』,據宋本改。
#9『烏桓』原誤『烏栢』,據宋本改。
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悔無及也。
紹不從,故敗。
梅堯臣曰:以我之佚,待彼之勞。
王晳曰:多奇兵也。
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救左則右,救右則左,所以罷勞之也。
何氏曰:孫子有治力之法,以佚而待勞;故論敵佚,我宜多方以勞弊之,然後可以制勝。
張預曰:我則力全,彼則道敝。
若晉楚争鄭,久而不決;晉知武子乃分四軍為三部,晉各一動,而楚三來,於是三駕而楚不能與之争。
又申公巫臣教吳伐楚,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是也。
親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
李筌曰: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攻也。
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於趙王曰:我惟懼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
趙王然之,乃用括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於長平,則其義也。
杜牧曰: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啗而離間之。
陳平言於漢王曰:今項王骨鲠之臣,不過亞父、锺離昧、龍且、周股之屬,不過數人。
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間其君臣,彼必内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滅楚必矣。
漢王然之,出黃金四萬斤,與平,使之反間。
項王果疑亞父,不急擊下榮陽,漢王遁去。
陳皥曰:彼恡爵祿,此必捐之;彼啬财貨,此必輕之;彼好殺罰,此必緩之。
因其上下相猜,得行離間之說。
由餘所以歸秦,英布所以佐漢也。
杜佑曰:以利誘之,使五間并入,辯士馳說,親彼君臣,分離其形勢。
若秦遣反間,欺诳趙君,使廢廉頗,而任趙奢之子,卒有長平之敗。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敵相親,當以計謀離間之。
張預曰:或間其君臣,或間其交援,使相離貳,然後圖之。
應侯間趙而退廉頗,陳平間楚而逐範增,是君臣相離也。
秦晉相合以伐鄭,燭之武夜出,說秦伯曰:今得鄭,則歸於晉,無益於秦也。
不如拾鄭以為東道主。
秦伯悟而退師。
是交援相離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李筌曰:擊懈怠,襲空虛。
杜牧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
孟氏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使敵不知所以備也。
故曰:兵者無形為妙。
太公曰:動莫神於不意,謀莫善於不識。
梅堯臣、王晳二注同上。
何氏曰:攻其無備者:魏太祖征烏桓#9;郭嘉曰: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太祖行至易水,嘉曰:兵貴神速。
今千裡襲人,辎重多,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合戰,大破之。
唐李靖陳十榮以圖蕭銑,總管三軍之任,一以委靖。
八月,集兵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危,必謂靖不能進,遂不設備。
九月,靖率兵而進,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今兵始集,銑尚未知。
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
縱使知我,倉卒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進兵至夷陵,銑始懼,召兵江南,果不能至。
勒兵圍城,銑遂降。
出其不意者:魏末,遺将锺會、鄧艾伐蜀,蜀将姜維守劍閣,锺會攻維,未克。
艾上言:請從陰平,由邪徑出劍閣,西入成都。
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軍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
又糧運将匮,瀕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馬邈降。
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相拒。
大敗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
進軍至成都,蜀主劉禅降。
又齊神武為東魏将,率兵伐西魏,屯軍蒲圾,造三道浮橋渡河。
又遣其将窦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
西魏将周文帝出軍廣陽,召諸将謂曰: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於河,示欲必渡,欲綴吾軍,使窦泰得西入耳。
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
且高歡用兵,常以泰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
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
諸将鹹曰:賊在近,拾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可及。
周文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
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鬭意;又狙於得志,有輕我心。
乘此擊之,何往不克。
賊雖造橋,未能征渡。
比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
公等勿縱化周文遂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往隴右。
辛亥,潛出軍,癸醜晨,至潼 關,窦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陳,未及成列,周文擊破之。
斬泰,傳首長安。
高敖曹适陷洛州,聞泰沒,燒辎重,棄城而走。
張預曰:攻無備者,謂懈怠之處,敵之所不虞者,則擊之。
若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為制人所敗是也。
出不意者,謂虛空之地,敵不以為慮者,則襲之。
若鄧艾伐蜀,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是也。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曰:傳,猶洩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
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李筌曰: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秘而不傳也。
杜牧曰:傳,言也。
此言上之所陳,悉用兵取勝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見敵之形,始可施為,不可先事而言也。
梅堯臣曰:臨敵應變制宜,豈可預前言之。
王晳曰:夫校計行兵,是謂常法;若乘機決勝,則不可預傳述也。
張預曰:言上所陳之事,乃兵家之勝策,須臨敵制宜不可以預先傳言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
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李筌曰:夫戰者,次勝廟堂,然後與人争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筭勝,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因六十筭已上為多筭,六十筭已下為少筭;客多筭臨少筭,主人敗,客少筭臨多筭,主人勝。
此皆勝敗易見矣。
杜牧曰:廟筭者,計算於廟堂之上也。
梅堯臣曰:多筭,故未戰而廟謀先勝;少筭,故未戰而廟謀不勝。
是不可無筭矣。
王晳曰:此懼學者惑不可先傳之說,故複言計篇義也。
何氏曰:計有巧拙,成敗擊焉。
張預曰:古者興師,命将必緻齋於廟,授以成筭,然後遣之,故謂之廟筭。
籌策深遠,則其計所得者多,故未戰而先勝。
謀慮淺近,則其計所得者少,故未戰而先負。
多計勝少計,其無計者,安得無敗?故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有計無計,勝負易見。
孫子注解卷之一竟 #1『李』原為『子』,據宋本改。
#2原為『孫了』,改為『孫子』,據宋本改。
#3『濟』原為『清』,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改。
#4設右為牝,益左為牝』,宋本十一家孫子注為『益左為牡』。
#5『也』原脫,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補。
#6據宋本十一家孫子注補『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若漢王問魏大将柏直,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之類是也。
張預曰:察彼我之将,誰有智、信、仁、勇、嚴之能。
』 #7『人德而從』,宋本德作聽。
#8『誘』原誤『說』,據宋本改。
#9『烏桓』原誤『烏栢』,據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