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敵,必示以近進之形。
韓信盛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此乃示以近形而遠襲敵也。
後末,曹公袁紹相持官渡,紹遣将郭圖、淳于瓊、顔良等攻東郡太守劉延白馬。
紹引兵至黎陽,将渡河。
曹公北救延津,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分兵勢乃可。
公政兵延津将欲渡,兵向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
公從之。
紹聞兵渡,即留,分兵西應之。
公乃引軍行趨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戰。
使張遼、關羽前進擊破,斬顔良,解白馬圍。
此乃示以遠形,而近襲敵也。
賈林曰:去就在我,敵何由知。
杜佑曰:欲近而設其遠也,欲遠而設其近也。
诳耀敵軍,示之以遠,本從其近,若韓信之襲安邑。
梅堯臣曰:使其不能赜。
王晳同上注。
何氏曰:遠而示之近者,韓信陳舟臨晉,而渡夏陽是也。
近而示之遠者,晉侯伐虢,假道于虞是也。
張預曰:歡近襲之,反示以遠,吳與越夾水相矩,越為左右句卒,相去各五裡,夜争鳴鼓而進,吳人分以禦之;越乃港涉,當吳中軍而襲之,吳大敗是也。
欲遠攻之,反示以近,韓信陳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是也。
利而誘之, 杜牧曰:趙将李牧,大縱畜牧人衆滿野,匈奴小入,徉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喜,率衆大至。
牧多為奇陳,左右夾擊,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也。
賈林曰:以利動之,動而有形,我所以因形制勝也。
梅堯臣曰:彼貪利則以貨誘之。
何氏曰:利而誘之者,如赤眉委辎重而餌鄧禹是也。
張預曰:示以小利,誘而克之,若楚人伐絞,莫敖曰:絞小而輕,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於是絞人獲楚三十人。
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設伏兵於山下,而大敗之是也。
亂而取之, 李筌曰:敵貴利必亂也。
秦王姚興征秃發傉檀,悉驅部内牛羊,散放於野,縱秦人虜掠。
秦人得利,既無行列,傉檀陰分十将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餘級。
亂而取之之義也。
杜牧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
傳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武之善經也。
賈林曰:我令奸智亂之,侯亂而取之也。
梅堯臣曰:彼亂則乘而取之。
王晳曰:亂,謂無節制;取,言易也。
張預曰:詐為紛亂,誘而取之。
若吳越相攻,吳以罪人三千,示不整以誘越,罪人或奔或止,越人争之,為吳所敗是也。
言敵亂而後取者非也。
春秋之法,凡書取者,言易也,魯師取邿是也。
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
李筌曰:備敵之實。
蜀将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将呂蒙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
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撒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
則其義也。
杜牧曰:對壘相持,不論虛實,常須為備。
此言居常無事,鄰封接境,敵若修政治實,上下相愛,賞罰明信,士卒精練,即須備之,不待交兵然後為備也。
陳皥曰:敵若不動完實,我當謹備,亦自實以備敵也。
梅堯臣曰:彼實則不可不備。
王晳曰:彼将有以擊吾之不備也。
何氏曰:彼敵但見其實,而未見其虛之形,則當蓄力而備之也。
張預曰:經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有餘,則實也;不足,則虛也。
言敵人兵勢既實,則我當為不可勝之計以待之,勿輕舉也。
李靖軍鏡曰: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
李筌曰:量力也。
楚子伐随,随之臣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
偏敗,衆乃攜矣。
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
不從。
随師敗績,随侯逸。
攻強之敗也。
杜牧曰:逃避所長。
言敵人乘兵強氣銳,則當須且回避之,待其衰懈,候其間隙而擊之。
晉末,嶺南賊盧循、徐道覆乘虛襲建邺,劉裕禦之,曰:賊若新亭直上,且當避之,回泊蔡洲。
乃成擒耳。
徐道覆欲焚舟直上,循以為不可,乃泊於蔡洲,竟以敗滅。
賈林曰:以弱制強,理須待變。
杜佑曰:彼府庫充實,士卒銳盛,則當退避以伺其虛懈,觀變而應之。
梅堯臣曰:彼強,則我當避其銳。
王晳曰:敵兵精銳,我勢寡弱,則須退避。
張預曰:經曰: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
言敵人行陳修整,節制嚴明則我當避之,不可輕肆也。
若秦晉相攻,交綏 而退,蓋各防其失敗也。
怒而撓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李筌曰:将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
漢相陳平謀撓楚,權以太牢具進楚使,驚曰:是亞父使邪?乃項王使邪?此怒撓之者也。
杜牧曰:大将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志氣撓亂,不顧本謀也。
孟氏曰:敵人盛怒,當屈擾之。
梅堯臣曰:彼褊急易怒,則撓之,使憤激輕戰。
王晳曰:敵持重,則激怒以撓之。
何氏曰:怒而撓之者,漢兵擊曹咎於汜水是也。
張預曰:彼性剛忿,則辱之令怒,志氣撓惑,則不謀而輕進。
若晉人執宛春以怒楚是也。
尉缭子曰:寬不可激而怒。
言性寬者,則不可激怒而緻之也。
卑而驕之, 李筌曰:币重而言甘,其志不小。
後趙石勒稱臣於王浚,左右飲擊之,浚曰:石公來,欲奉我耳。
敢言擊者斬。
設飨禮以待之,勒乃驅牛羊數萬頭,聲言上禮,實以填諸街巷,使浚兵不得發。
乃入薊城,擒浚於廳,斬之而并燕。
卑而驕之,則其義也。
杜牧曰:秦末,匈奴冒頓初立,東胡強,使使謂眉頓曰:欲得頭曼時千裡馬。
冒頓以問羣臣,羣臣皆曰:千裡馬,國之寶,勿與。
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馬乎。
遂與之。
居頃之,東胡使使來,曰:願得單于一阏氏。
冒頓問羣臣,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阏氏,請擊之。
冒頓曰: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
與之。
居頃之,東胡複曰:匈奴有棄地千裡,吾欲有之。
冒頓問羣臣,羣臣皆曰:與之亦可,不與亦可。
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
本何可與。
諸言與者皆斬之。
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
東襲東胡。
東胡輕冒頓,不為之備,冒頓擊滅之。
冒頓遂西擊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北侵燕、代,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也。
陳皥曰:所欲必無所顧恡,子女以惑其心,玉帛以驕其志,範蠡、鄭武之謀也。
杜佑曰:彼其舉國興師,怒而欲進,則當外示屈撓,以高其志,俟惰歸,要而擊之。
故王子曰:善用法者,如狸之與鼠,力之與智,示之猶卑,靜而下之。
梅堯臣曰:示以卑弱,以驕其心。
王晳曰:示卑弱以驕之,彼不虞我,而擊其間。
張預曰:或卑辭厚路,或羸師佯北,皆所以令其驕怠。
吳子伐齊,越子率衆而朝,王及列士皆有賂。
吳人皆喜,惟子胥懼曰:是豢吳也。
後果為越所滅。
楚伐庸七遇皆北。
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
遂不設備。
楚子乃為二隊以伐之,遂滅庸。
皆其義也。
佚而勞之, 一本作引而勞之。
曹操曰:以利勞之。
李筌曰: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
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
子胥曰:可為三師以肄焉。
我一師至,彼必盡衆而出;彼出我歸。
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
從之。
楚於是乎始病吳矣。
杜牧曰:吳公子光問伐楚於伍員,員曰:可為三軍以肄焉。
我一師至,彼必盡出,彼出則歸。
亟肄以痕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
從之。
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於是乎始病吳,終入郢。
後漢末,曹公既破劉備,備奔袁紹,引兵欲與曹公戰。
别駕田豐曰:操善用兵,未可輕舉,不如以久持之。
将軍
韓信盛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此乃示以近形而遠襲敵也。
後末,曹公袁紹相持官渡,紹遣将郭圖、淳于瓊、顔良等攻東郡太守劉延白馬。
紹引兵至黎陽,将渡河。
曹公北救延津,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分兵勢乃可。
公政兵延津将欲渡,兵向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
公從之。
紹聞兵渡,即留,分兵西應之。
公乃引軍行趨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戰。
使張遼、關羽前進擊破,斬顔良,解白馬圍。
此乃示以遠形,而近襲敵也。
賈林曰:去就在我,敵何由知。
杜佑曰:欲近而設其遠也,欲遠而設其近也。
诳耀敵軍,示之以遠,本從其近,若韓信之襲安邑。
梅堯臣曰:使其不能赜。
王晳同上注。
何氏曰:遠而示之近者,韓信陳舟臨晉,而渡夏陽是也。
近而示之遠者,晉侯伐虢,假道于虞是也。
張預曰:歡近襲之,反示以遠,吳與越夾水相矩,越為左右句卒,相去各五裡,夜争鳴鼓而進,吳人分以禦之;越乃港涉,當吳中軍而襲之,吳大敗是也。
欲遠攻之,反示以近,韓信陳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是也。
利而誘之, 杜牧曰:趙将李牧,大縱畜牧人衆滿野,匈奴小入,徉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喜,率衆大至。
牧多為奇陳,左右夾擊,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也。
賈林曰:以利動之,動而有形,我所以因形制勝也。
梅堯臣曰:彼貪利則以貨誘之。
何氏曰:利而誘之者,如赤眉委辎重而餌鄧禹是也。
張預曰:示以小利,誘而克之,若楚人伐絞,莫敖曰:絞小而輕,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於是絞人獲楚三十人。
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設伏兵於山下,而大敗之是也。
亂而取之, 李筌曰:敵貴利必亂也。
秦王姚興征秃發傉檀,悉驅部内牛羊,散放於野,縱秦人虜掠。
秦人得利,既無行列,傉檀陰分十将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餘級。
亂而取之之義也。
杜牧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
傳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武之善經也。
賈林曰:我令奸智亂之,侯亂而取之也。
梅堯臣曰:彼亂則乘而取之。
王晳曰:亂,謂無節制;取,言易也。
張預曰:詐為紛亂,誘而取之。
若吳越相攻,吳以罪人三千,示不整以誘越,罪人或奔或止,越人争之,為吳所敗是也。
言敵亂而後取者非也。
春秋之法,凡書取者,言易也,魯師取邿是也。
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
李筌曰:備敵之實。
蜀将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将呂蒙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
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撒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
則其義也。
杜牧曰:對壘相持,不論虛實,常須為備。
此言居常無事,鄰封接境,敵若修政治實,上下相愛,賞罰明信,士卒精練,即須備之,不待交兵然後為備也。
陳皥曰:敵若不動完實,我當謹備,亦自實以備敵也。
梅堯臣曰:彼實則不可不備。
王晳曰:彼将有以擊吾之不備也。
何氏曰:彼敵但見其實,而未見其虛之形,則當蓄力而備之也。
張預曰:經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有餘,則實也;不足,則虛也。
言敵人兵勢既實,則我當為不可勝之計以待之,勿輕舉也。
李靖軍鏡曰: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
李筌曰:量力也。
楚子伐随,随之臣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
偏敗,衆乃攜矣。
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
不從。
随師敗績,随侯逸。
攻強之敗也。
杜牧曰:逃避所長。
言敵人乘兵強氣銳,則當須且回避之,待其衰懈,候其間隙而擊之。
晉末,嶺南賊盧循、徐道覆乘虛襲建邺,劉裕禦之,曰:賊若新亭直上,且當避之,回泊蔡洲。
乃成擒耳。
徐道覆欲焚舟直上,循以為不可,乃泊於蔡洲,竟以敗滅。
賈林曰:以弱制強,理須待變。
杜佑曰:彼府庫充實,士卒銳盛,則當退避以伺其虛懈,觀變而應之。
梅堯臣曰:彼強,則我當避其銳。
王晳曰:敵兵精銳,我勢寡弱,則須退避。
張預曰:經曰: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
言敵人行陳修整,節制嚴明則我當避之,不可輕肆也。
若秦晉相攻,交綏 而退,蓋各防其失敗也。
怒而撓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李筌曰:将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
漢相陳平謀撓楚,權以太牢具進楚使,驚曰:是亞父使邪?乃項王使邪?此怒撓之者也。
杜牧曰:大将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志氣撓亂,不顧本謀也。
孟氏曰:敵人盛怒,當屈擾之。
梅堯臣曰:彼褊急易怒,則撓之,使憤激輕戰。
王晳曰:敵持重,則激怒以撓之。
何氏曰:怒而撓之者,漢兵擊曹咎於汜水是也。
張預曰:彼性剛忿,則辱之令怒,志氣撓惑,則不謀而輕進。
若晉人執宛春以怒楚是也。
尉缭子曰:寬不可激而怒。
言性寬者,則不可激怒而緻之也。
卑而驕之, 李筌曰:币重而言甘,其志不小。
後趙石勒稱臣於王浚,左右飲擊之,浚曰:石公來,欲奉我耳。
敢言擊者斬。
設飨禮以待之,勒乃驅牛羊數萬頭,聲言上禮,實以填諸街巷,使浚兵不得發。
乃入薊城,擒浚於廳,斬之而并燕。
卑而驕之,則其義也。
杜牧曰:秦末,匈奴冒頓初立,東胡強,使使謂眉頓曰:欲得頭曼時千裡馬。
冒頓以問羣臣,羣臣皆曰:千裡馬,國之寶,勿與。
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馬乎。
遂與之。
居頃之,東胡使使來,曰:願得單于一阏氏。
冒頓問羣臣,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阏氏,請擊之。
冒頓曰: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
與之。
居頃之,東胡複曰:匈奴有棄地千裡,吾欲有之。
冒頓問羣臣,羣臣皆曰:與之亦可,不與亦可。
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
本何可與。
諸言與者皆斬之。
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
東襲東胡。
東胡輕冒頓,不為之備,冒頓擊滅之。
冒頓遂西擊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北侵燕、代,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也。
陳皥曰:所欲必無所顧恡,子女以惑其心,玉帛以驕其志,範蠡、鄭武之謀也。
杜佑曰:彼其舉國興師,怒而欲進,則當外示屈撓,以高其志,俟惰歸,要而擊之。
故王子曰:善用法者,如狸之與鼠,力之與智,示之猶卑,靜而下之。
梅堯臣曰:示以卑弱,以驕其心。
王晳曰:示卑弱以驕之,彼不虞我,而擊其間。
張預曰:或卑辭厚路,或羸師佯北,皆所以令其驕怠。
吳子伐齊,越子率衆而朝,王及列士皆有賂。
吳人皆喜,惟子胥懼曰:是豢吳也。
後果為越所滅。
楚伐庸七遇皆北。
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
遂不設備。
楚子乃為二隊以伐之,遂滅庸。
皆其義也。
佚而勞之, 一本作引而勞之。
曹操曰:以利勞之。
李筌曰: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
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
子胥曰:可為三師以肄焉。
我一師至,彼必盡衆而出;彼出我歸。
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
從之。
楚於是乎始病吳矣。
杜牧曰:吳公子光問伐楚於伍員,員曰:可為三軍以肄焉。
我一師至,彼必盡出,彼出則歸。
亟肄以痕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
從之。
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於是乎始病吳,終入郢。
後漢末,曹公既破劉備,備奔袁紹,引兵欲與曹公戰。
别駕田豐曰:操善用兵,未可輕舉,不如以久持之。
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