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張預曰:上已陳五事,自此而下,方考校彼我之得失,探索勝負之情狀也。

     曰:主孰有道? 曹操曰:道德智能。

    李筌曰:孰,實也。

    有道之主,必有智能之将。

    範增辭楚,陳平歸漢,即其義也。

    杜牧曰:孰,誰也。

    言我與敵人之主,誰能遠佞親賢,任人不疑也。

    杜佑曰:主,君也;道,道德也;必先考校兩國之君,誰知誰否也。

    若荀息料虞公食而好寶,宮之奇懦而不能強谏是也。

    梅堯臣曰:誰能得人心也。

    王晳曰:若韓信言項王匹夫之勇,婦人之亡,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謂漢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亡不欲大王王秦者是也。

    何氏曰:書曰:撫我則後,虐我則雠。

    撫虐之政,孰有之也。

    張預曰:先校二國之君,誰有恩信之道,即上所謂令民與上同意者之道也。

    若淮陰料項王仁勇過高祖,而不賞有功,為婦人之仁,亦是也。

     将孰有能? 杜牧曰:将孰有能者,上所謂智、信、七、勇、嚴也#5。

    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晳曰:若漢王問魏大将柏直,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之類是也。

    張預曰:察彼我之将,誰有智、信、仁、勇、嚴之能#6。

    若漢高祖料魏将柏直不能當韓信之類也。

     天地孰得? 曹操李筌并曰:天時、地利。

    杜牧曰:天者,上所謂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上所謂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杜佑曰:視兩軍所據,知誰得天時地利。

    梅堯臣曰:稽合天時,審察地利。

    王晳伺杜牧注。

    張預曰:觀兩軍所舉,誰得天時地利。

    若魏武帝盛冬伐吳,慕容超不據大岘,則失天時地利者也。

     法令孰行? 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杜牧曰:縣法設禁,貴賤如一。

    魏縧戮仆,曹公斷發是也。

    杜佑曰:發号出令,校孰下不敢犯。

    梅堯臣曰:齊衆以法,一衆以令。

    王晳曰:孰能法明令便,人聽#7而從。

    張預曰:魏縧戮揚幹,穠苴斬莊賈,呂蒙誅鄉人,外龍刑馬谡,茲所謂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誰為如此? 兵衆孰強? 杜牧曰:上下和同勇於戰為強,卒衆車多為強。

    梅堯臣曰:内和外附。

    王晳曰:強弱足以相刑而知。

    張稱曰: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誰者為然? 士卒孰練? 杜牧曰:辨旌旗,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

    杜佑曰:知誰兵器強利、士卒簡練惑者。

    故王子曰:士不素習,當陳惶惑,将不素習,臨陳闇變。

    梅堯臣曰:車騎閑習,孰國精粗。

    王晳曰:孰訓之精?何氏曰:勇怯強弱,豈能一槩?張預曰:離合聚散之法,坐作進退之令,誰素閑習? 賞罰孰明? 杜牧曰:賞不僭,刑不濫。

    杜佑曰:賞善罰惡,知誰分明者。

    故王子曰: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

    梅堯臣曰:賞有功,罰有罪。

    王晳曰:孰能賞必當功,罰必稱情?張預曰: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合。

    又司馬法曰:賞不逾時,罰不遷列,於誰為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賈林曰:以上七事量校彼我之政,則勝敗可見。

    梅堯臣曰:能索其情,則知勝負。

    張預曰:七事俱優,則未戰而先勝;七事俱劣,則未戰而先敗。

    故勝負可預知也。

     将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将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而去也。

    杜牧曰:若彼自備護,不從我計,形勢均等,無以相加,用戰必敗,引而去之,故春秋傳曰,允當則歸也。

    陳皥曰:孫武以書千阖闾曰:聽用吾計策,必能勝敵,我當留之不去;不聽吾計策,鈴當負敗,我去之不留。

    以此感動阖闾,庶必見用。

    故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寡人盡觀之矣。

    其時阖闾行軍用師,多自為将,故不言主而言将也。

    孟氏曰:将,裨将也。

    聽吾計畫而勝,則留之;違吾計畫而敗,則除去之。

    梅堯臣曰:武以十三篇千吳王阖闾,故首篇以此辭動之。

    謂王将聽吾計而用戰必勝,我當留此也;王将不聽我計而用戰必敗,我當去此也。

    王晳曰:将,行也;用,謂用兵耳。

    言行聽吾此計,用兵則必勝,我當留;行不聽吾此計,用兵則必敗,我當去也。

    張預曰:将,辭也。

    孫子謂今将聽吾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乃留此矣;将不聽吾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乃去之他國矣。

    以此辭激吳王而求用。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李筌曰: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勢也。

    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曰:計筭利害,是軍事根本。

    利害已見聽用,然後於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賈林曰:計其利,聽其謀,得敵之情,我乃設奇谲之勢以動之。

    外者,或傍攻,或後蹑,以佐正陳。

    梅堯臣曰:定計於内,為勢於外,以助成勝。

    王晳曰:吾計之利已聽,複當知應變,以佐其外。

    張預曰:孫子又謂吾所計之利,若已聽從,則我當複為兵勢,以佐助其事於外。

    蓋兵之常法,即可明言於人;兵之利勢,須因敵而為。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

    李筌曰:謀因事勢。

    杜牧曰:自此便言常法之外勢。

    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後始可制機權而取勝也。

    梅堯臣曰:因利行權以制之。

    王晳曰:勢者,乘其變者也。

    張預曰:所謂勢者,須因事之利,制為權謀,以勝敵耳,故不能先言也。

    自此而後,略言權變。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李筌曰:軍不厭詐。

    梅堯臣曰:非谲不可以行權,非權不可以制敵。

    王晳曰:詭者,所以求勝敵;禦衆必以信也。

    張預曰:用兵雖本於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

    故曳柴揚塵,栾枝之谲也;萬弩齊發,孫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單之權也;囊沙壅水,淮陰之詐也。

    此皆用詭道而制勝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膑斬龐涓之類也。

     用而示之不用, 李筌曰:言已實用師,外示之怯也。

    漢将陳豨反,連兵匈奴,高祖遣使十輩視之,皆言可擊,複遣婁敬,報曰:匈奴不可擊,上問其故。

    對曰:夫兩國相制,宜矜誇其長。

    今臣往,徒見赢老。

    此必能而示之不能,臣以為不可擊也。

    高祖怒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妄沮吾衆,械婁敬于廣武,以三十萬衆,至白登,高祖為匈奴所圍,七日乏食。

    此師外示之以怯之義也。

    杜牧曰:此乃詭詐藏形。

    夫形也者,不可使見於敵;敵人見形,必有應。

    傳曰:鸷鳥将擊必藏其形。

    如匈奴示赢老於漢使之義也。

    杜佑曰:言已實能、用、外示之以不能、不用,使敵不我備也。

    若孫膑減電而制龐娟。

    王晳曰:強示弱,勇示怯,治示亂,實示虛,智示愚,衆示寡,進示退,速示遲,取示舍,彼示此。

    何氏曰:能而示之不能者,如單于羸師誘#8高祖圍于平城是也。

    用而示之不用者,如李牧按兵於雲中,大敗匈奴是也。

    張預曰:欲戰而示之退,欲速而示之緩,班超擊莎車、趙奢破秦軍之類也。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李筌曰:令敵失備也。

    漢将韓信虜魏王豹,初陳舟欲渡臨晉,乃潛師浮木甖,從夏陽襲安邑,而魏失備也。

    耿弇之征張步,亦先攻臨淄,皆示遠勢也。

    杜牧曰:欲近襲敵,必示以遠去之形;欲遠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