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四

關燈
離鬼官。

    魂度朱陵,受煉更生。

    右敕制乃元始天尊所降,道君紀錄。

     《内義》曰:敕制乃元始天尊之命令元始祖炁也。

    命令,造化也。

    地,土也;隻,神也,喻祖炁造化、真土之性而生神。

    侍衛者,養正持盈、守雌抱一也。

    送迎者,坎流於戊,離就於己也。

    此乃功成而丹就也。

    故《悟真篇》曰:取将次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裡陰。

    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自由心。

    如是則陽炁純全,陰炁剝盡,離五行之數,脫八卦之機,故曰拔出地戶五苦八難也。

    陰炁絕於坤戶,故曰七祖升遷,永離鬼官。

    陽神聚於離宮,故曰魂度朱陵,受煉更生。

    此乃脫胎神化、長生神仙也。

     是謂無量,普度無窮,有秘上天文,諸天共所崇。

    洩慢堕地獄,禍及七祖翁。

     《内義》曰:大而天地,微而昆蟲,此道具足,初無欠阙。

    不以貴而與,不以賤而抑。

    其所秘者,蓋恐人之輕渎,倘能尊敬奉行,獲福無量;或有不馑,冥憲具存耳。

     道言:此二章并是諸天上帝、及至靈魔王隐秘之音,皆是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辭。

    言無韻麗,曲無華宛,故謂玄奧,難可尋詳。

     《内義》曰;此二章,混洞赤文、元洞玉曆是也。

    一明先天之道,一明後天之理。

    隐秘之音,大梵之言,丹藥玄微,理亦如之。

    非世言辭,難以尋究,不因師旨,其可易為乎? 上天所寶,秘於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

    若有至人赍金寶質心,依舊格告盟十天,然後而付焉。

     萬劫如昨夜,千春如今朝。

    則四萬劫一傳,亦非久遠,此乃天真之格,非人世傳受之期限也。

     《内義》曰:此經此道,上天寶秘,授受有格,其可輕邪。

     道言:夫天地運度,亦有否終。

     否者,陽九百六之厄。

    終者,三界消亡也。

     日月五星,亦有虧盈。

    至聖神人,亦有休否。

    末學之夫,亦有疾傷。

     天地聖人尚有休否,況末學之夫,甯無疾傷?倘有遭遇,甘之勿怨。

     凡有此災,同氣皆當,齊心修齋,六時行香,十徧轉經,福德立降,消諸不祥。

    無量之文,普度無窮。

     《内義》曰:人與天地萬物,均一炁也。

    故太上謂四衆曰:凡彼有災,同氣皆當齊心修齋,行香誦經者,欲其一體同觀也。

    為人者讵宜以靈台置人我於其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然則我之欲安,彼甯不欲安乎?故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不殺不害,不嫉不妬,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齲言無華绮,口無惡聲。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由此而緻。

    所謂欲為地仙,當立三百善;欲為天仙,當立一千三百善,是不難也。

    苟能遵行,何特成仙,太平之道畢矣。

     道言:夫末學道淺,或仙品未充,運應滅度,身經太陰,臨過之時,同學至人為其行香誦經十過,以度屍形如法。

    魂神徑上南宮,随其學功,計日而得更生。

    轉輪不滅,便得神仙。

     《内義》曰:學力未至,數不可逃。

    委蛻此形,視其已死。

    然而足不青、皮不皺、目光不毀,屈伸從人。

    依科作度屍之法,則神經陰煉,随其功業之淺深,準其年月之多少,時限既畢,神歸返形,複得更生。

    外雖終殁,經時積稔,有同時頃。

    從茲已往,便得神仙,此亦得屍解之道也。

     道言:夫天地運終,亦當修齋,行香誦 經。

    星宿錯度、日月失昏,亦當修齋,行香誦經。

    四時失度,陰陽不調,亦當修齋,行香誦經。

     此三者,造化不能逃乎數,假人力而助之,人力不能政其功,而道與之。

     國主有災,兵革四興,亦當修齋,行香誦經。

    疫毒流行、兆民死傷,亦當修齋,行香誦經。

    師友命過,亦當修齊,行香誦經。

     此三者,天不能神其用;人成之,人不能極其摯,亦道與之也。

     夫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生死受賴,其福難勝。

    故曰無量,普度天人。

     《内義》曰:人肖天之貌,身處陰陽之間,未離範圍,甯免屯否。

    造化潛運,寒暑密移,倘不以時消息,忽罹沴疫,豈無疾患乎?以内而言,所謂天地運終者,則數之盡也。

    星宿錯度,日月失昏者,乃神氣濁亂,心目眩悸也。

    四時失度、陰陽不調者,則燥濕寒溫失宜、二炁乖理也。

    所謂修齋行、香、誦、經者,即虛心煉炁,頤神葆真也。

    可以濟世垂死,弭患蠲疾矣。

    其或國主有災,兵革四興,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師友命過,當奮發忠誠,慈悲恻隐,禳禬消度,拯救濟技,以資善果,積着陰功。

    故曰齋戒誦經,功德甚重。

    夫齋者,齋其心也。

    顔子不飲酒,不茹葷,孔子謂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心齋者,虛其心也。

    《道藏紀算錄》雲:清齋一旬,增算一紀;清齋一日,增算十旬。

    清齋即心齋是矣。

    戒者,老君曰:夫學上道,不奉大戒而誦經行咒、佩符析神、合丹服藥、隐處山林、求升仙之舉,恐未可希也。

    若能全戒於内,和光於外,乃庶幾於靈标之崖矣。

    非修行難,奉戒難耳。

    子能全戒,念及十方,太上将保爾登仙矣。

    戒全而誦寶經,佩大符而行事,若複不仙,則天下無有不死之道矣。

    我所慨世,求其人難得耳。

    夫有經而無戒,猶涉海而無舟楫,猶有口而無舌,何緣度兆身也。

    夫道要在行合真科、積善内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

    弗能耳者,皆為徒勞於風塵,無益於生命之修短也。

    故戒有别文,略具其目:老君五戒,授尹真人一百八十戒,授幹真人天師七十二戒,太清二十四戒,修齋行道十二戒,修真十戒,九真妙戒,靈寶九戒,正一五戒,其他具載經忏,不可盡名。

    無非檢心律己,止惡防非。

    約而言之,思無邪、毋不敬而已。

    所最急者,淫欲為先。

    故曰淫欲為十敗之首,殺又次之。

    其他行妨於道事,礙於理,皆應去之。

    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凡行戒者,須當精詳修習,或有不解,或有遺忌,或有謬誤,或冒禁故,皆招愆罪,悉名破戒。

    即應忏悔首謝。

    西王母曰:夫好道慕仙者,精誠志念,齋戒思愆,辄除過一百,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

    行此一月,辄除過一千。

    如是則過者化、存者神、濟世福國,其以美利利天下,陰陽和靜,鬼神不擾,群生遂性,萬物不傷。

    外應如是,内應可知。

    得不謂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