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内義》曰:物形之大,無出天地,而穢濁之氣亦盈其中。
太虛廓然,不礙紛觸。
大慧有言,太虛空中還有一物,礙得他否?雖不受物礙,而不妨諸物往來。
人若性天虛廓,不滞於物,以象太空之含容,則離六根六塵而超欲界、色界、無色界,結習都忘,不複淪墜。
骨肉同飛,升入無形,得至於此,真樂長存。
雖由修進,功滿德就,亦自魔王保舉。
此乃修行經力成道者。
若丹道功成,不曆階級,即登上品之仙。
龍漢蕩蕩,何能别真。
龍漢者,初劫之名。
是時大道淳樸,徒有其化,難可為雜,人之本性亦如然。
《内義》曰:受性之初,如嬰兒之未孩,安有精粗之别?夫本有之性,湛然清淨,因情識迷幻,故有染着。
太上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身者,有識情也。
無身者,無識情也。
夫識情皆因惑於妄幻;能知妄幻,識情自除。
《圓覺經》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亦不須強生排遣,則性複心冥,渾然龍漢之初。
經雲:專炁緻柔,能如嬰兒。
如是,則真亦何有? 我界難度,故作洞文。
我界,即色界也。
洞文,即此歌也。
蓋魔王欲人成道而作歌以勉之。
變化飛空,以試爾身。
《内義》曰:關尹子雲:物來無窮,我心有際。
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
夫世緒紛紛,類似妨道,随機而應,勿留於心。
故曰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
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
若夫所不免者,衣食也。
然衣食者,人之涉世舟楫。
若到彼岸,亦無所用。
萬事已定,浮生自忙,功名随分,軒冕倘來,故非力取巧得,随世緣可也。
其或迷惑聲色、輕棄精神、決性命之情、造生死之業者,意逐物遷,神識流蕩;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
經曰: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冤。
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累,愁毒憂煩;弗疾去之,壽命不延。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何待其試乎! 成敗懈退,度者幾人?笑爾不度,故為歌音。
《内義》曰:成敗懈退,四字之中,一利而三害。
倘不以輪回生死為念者,則信道不笃,進寸退尺,必矣。
故經曰: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馑終如始則無敗事,謂其鮮克有終也。
第三無色界魔王歌曰: 《内義》曰:無色界魔王作歌,凡人心業淨盡,有六百善功,生無色界四天。
三界之上,眇眇大羅。
三界之上,即種民四天也。
種民之上,即大羅天也。
上無色根,雲層峨峨。
大羅天上有玉京山,無根而生,據空而停。
山上有九層雲樓,高而峨峨也。
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部制我界,統乘玄都。
元始天尊自空劫以來,宅居其中,總治三界者也。
有過我界,身入玉虛。
《内義》曰:我界即無色之界,玉虛乃虛無玉京。
修行之人,得度無色之界,以入四種民天之上、玉京虛無道境,方無墜堕。
未得過者,猶滞輪回;蓋生死之根未斷,陰陽之炁猶存,尚隸乎數,或升或墜,輪轉無窮,唯得道乃已。
我位上王,匡禦衆魔。
空中萬變,穢氣紛葩。
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内義》曰:保真者,乃任常不渝;迷惑者,即居幻易遷。
有如蘭麝之馨,達者謂之妖淫穢氣也;是非之場,達者謂之罪福紛擾也;粉黛之容,達者謂之鸠毒葩華也。
舉世樂為,故曰迷惑者多。
仙道難固,鬼道易邪。
仙道恬淡無為,雖設禁戒,鮮有堅守。
世事縱心快欲,不待教誘,自然從靡也。
人道者心,諒不由他。
《内義》曰:三教皆由心地發明。
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
或曰正心、洗心;或曰虛心、靜心;或曰息心、降心,無非令人淑此以複其善。
故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由心正而後身修。
推此及彼,綽然有裕,豈外乎心!《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若夫緻知、格物,亦自正心而得矣。
道家雲: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又曰:衆生受諸惡業,皆由自心妄想颠倒,不悟無為。
一切罪根,皆由心造。
天堂快樂,自由心生;三界沉淪,亦從心起。
佛家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又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馬祖所謂:即心是佛也。
《圓覺經》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裴休曰: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心也。
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楊龜山曰:孟子一書,隻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千變萬化,隻說從心上來。
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
邵康節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
又曰:身生天地後,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餘何足言。
由是觀之,信乎不由他矣。
其要在於謹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靜定栖神,毋生雜想。
抱一守真,神和炁清。
死灰其心,槁木其形。
外景不入,内景自扃。
勿逐勿染,萬慮自澄。
專炁緻柔。
複性如嬰。
其或反此,徒取苦辛耳。
仙道貴實,見素抱樸,複命曰常。
人道貴華。
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爾不樂仙道,三界那得過。
其欲轉五道,我當複奈何。
《内義》曰:不樂仙道者,人道貴華也。
為貪世樂,不知輪回之苦。
按《本起經》雲:思想不能複,還反于道,便入五道無休息時。
何謂五道?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四道者,神入薜荔為餓鬼;五道者,神入泥犁地獄中考。
嗚呼!大聖慈悲,諄諄告戒,倘或悟世樂之非樂,度三界之為樂者,必不忍輪回於五道矣。
已上正文,道君叙述。
此三界之上,飛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參洞章。
誦之百徧,名度南宮。
誦之千徧,魔王保迎。
萬徧道備,飛升太空;過度三界,位登仙公。
有聞靈音,魔王敬形。
靈音謂靈寶本章,道君歎美魔王歌章,誦之尚得成真入道,況我靈寶本章乎! 《内義》曰:心與經通,行與經合,唯善為一,杜絕諸緣者,誦之方如經旨。
敕制地祇,侍衛送迎,拔出地戶五苦八難,七祖升遷,永
太虛廓然,不礙紛觸。
大慧有言,太虛空中還有一物,礙得他否?雖不受物礙,而不妨諸物往來。
人若性天虛廓,不滞於物,以象太空之含容,則離六根六塵而超欲界、色界、無色界,結習都忘,不複淪墜。
骨肉同飛,升入無形,得至於此,真樂長存。
雖由修進,功滿德就,亦自魔王保舉。
此乃修行經力成道者。
若丹道功成,不曆階級,即登上品之仙。
龍漢蕩蕩,何能别真。
龍漢者,初劫之名。
是時大道淳樸,徒有其化,難可為雜,人之本性亦如然。
《内義》曰:受性之初,如嬰兒之未孩,安有精粗之别?夫本有之性,湛然清淨,因情識迷幻,故有染着。
太上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身者,有識情也。
無身者,無識情也。
夫識情皆因惑於妄幻;能知妄幻,識情自除。
《圓覺經》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亦不須強生排遣,則性複心冥,渾然龍漢之初。
經雲:專炁緻柔,能如嬰兒。
如是,則真亦何有? 我界難度,故作洞文。
我界,即色界也。
洞文,即此歌也。
蓋魔王欲人成道而作歌以勉之。
變化飛空,以試爾身。
《内義》曰:關尹子雲:物來無窮,我心有際。
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
夫世緒紛紛,類似妨道,随機而應,勿留於心。
故曰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
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
若夫所不免者,衣食也。
然衣食者,人之涉世舟楫。
若到彼岸,亦無所用。
萬事已定,浮生自忙,功名随分,軒冕倘來,故非力取巧得,随世緣可也。
其或迷惑聲色、輕棄精神、決性命之情、造生死之業者,意逐物遷,神識流蕩;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
經曰: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冤。
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累,愁毒憂煩;弗疾去之,壽命不延。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何待其試乎! 成敗懈退,度者幾人?笑爾不度,故為歌音。
《内義》曰:成敗懈退,四字之中,一利而三害。
倘不以輪回生死為念者,則信道不笃,進寸退尺,必矣。
故經曰: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馑終如始則無敗事,謂其鮮克有終也。
第三無色界魔王歌曰: 《内義》曰:無色界魔王作歌,凡人心業淨盡,有六百善功,生無色界四天。
三界之上,眇眇大羅。
三界之上,即種民四天也。
種民之上,即大羅天也。
上無色根,雲層峨峨。
大羅天上有玉京山,無根而生,據空而停。
山上有九層雲樓,高而峨峨也。
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部制我界,統乘玄都。
元始天尊自空劫以來,宅居其中,總治三界者也。
有過我界,身入玉虛。
《内義》曰:我界即無色之界,玉虛乃虛無玉京。
修行之人,得度無色之界,以入四種民天之上、玉京虛無道境,方無墜堕。
未得過者,猶滞輪回;蓋生死之根未斷,陰陽之炁猶存,尚隸乎數,或升或墜,輪轉無窮,唯得道乃已。
我位上王,匡禦衆魔。
空中萬變,穢氣紛葩。
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内義》曰:保真者,乃任常不渝;迷惑者,即居幻易遷。
有如蘭麝之馨,達者謂之妖淫穢氣也;是非之場,達者謂之罪福紛擾也;粉黛之容,達者謂之鸠毒葩華也。
舉世樂為,故曰迷惑者多。
仙道難固,鬼道易邪。
仙道恬淡無為,雖設禁戒,鮮有堅守。
世事縱心快欲,不待教誘,自然從靡也。
人道者心,諒不由他。
《内義》曰:三教皆由心地發明。
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
或曰正心、洗心;或曰虛心、靜心;或曰息心、降心,無非令人淑此以複其善。
故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由心正而後身修。
推此及彼,綽然有裕,豈外乎心!《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若夫緻知、格物,亦自正心而得矣。
道家雲: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又曰:衆生受諸惡業,皆由自心妄想颠倒,不悟無為。
一切罪根,皆由心造。
天堂快樂,自由心生;三界沉淪,亦從心起。
佛家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又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馬祖所謂:即心是佛也。
《圓覺經》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裴休曰: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心也。
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楊龜山曰:孟子一書,隻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千變萬化,隻說從心上來。
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
邵康節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
又曰:身生天地後,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餘何足言。
由是觀之,信乎不由他矣。
其要在於謹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靜定栖神,毋生雜想。
抱一守真,神和炁清。
死灰其心,槁木其形。
外景不入,内景自扃。
勿逐勿染,萬慮自澄。
專炁緻柔。
複性如嬰。
其或反此,徒取苦辛耳。
仙道貴實,見素抱樸,複命曰常。
人道貴華。
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爾不樂仙道,三界那得過。
其欲轉五道,我當複奈何。
《内義》曰:不樂仙道者,人道貴華也。
為貪世樂,不知輪回之苦。
按《本起經》雲:思想不能複,還反于道,便入五道無休息時。
何謂五道?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四道者,神入薜荔為餓鬼;五道者,神入泥犁地獄中考。
嗚呼!大聖慈悲,諄諄告戒,倘或悟世樂之非樂,度三界之為樂者,必不忍輪回於五道矣。
已上正文,道君叙述。
此三界之上,飛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參洞章。
誦之百徧,名度南宮。
誦之千徧,魔王保迎。
萬徧道備,飛升太空;過度三界,位登仙公。
有聞靈音,魔王敬形。
靈音謂靈寶本章,道君歎美魔王歌章,誦之尚得成真入道,況我靈寶本章乎! 《内義》曰:心與經通,行與經合,唯善為一,杜絕諸緣者,誦之方如經旨。
敕制地祇,侍衛送迎,拔出地戶五苦八難,七祖升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