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亥末住。
真炁歸元,一陽來複,應秋分、立冬節,兌乾卦。
周而複始,循環不已,蓋促一年之功於一日之内,以應八節,用符八卦,凡此運用陽火陰符,皆歸中宮。
長養聖胎,十月炁足,寶鼎功成,脫胎神化,是為真人。
夫八卦環列,外實中虛。
《易》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此其所以為九宮真人。
本命之日,誦詠是經,魂神澄正,萬炁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功滿德就,飛升上清。
人身有三魂:一魂居直,本屬宿官;一魂居地府,一魂居形内,七魄常住而不散也。
遇本命日,魂神降體就屍,合同循環,歸降不絕,則生人安穩,災病不生。
若其日清淨身心,不酒不色,着新衣服,焚香習善,更於其日眠睡少時,即魂與魄合,陰與陽并,道炁内隆,命根堅固。
若嗜酒色,昏亂形體,則魂當歸時,去身三步之遠,取合不能,穢惡沖射,魂複而往。
若三度昏亂,魂不合魄者,則陽衰陰旺,魄靈與陰鬼交通,緻使遊夢衆惡,耽睡迷亂,災病俱生,将至於死。
人能於本命齋誦,則有如上感應,功滿德就,則飛升也。
既以我本命之日修誦,故能存我神炁,聖人作則,皆有由然。
以此推之,則修真之理自明矣。
《内義》曰:火候畢,行脫胎神化之道,聖胎存於髓海之中。
以周星六十日為期,本命一周以合周星之數。
忽然如霹靂之聲,天門裂開,聖胎脫出,凡蛻為仙,長生不死,魔王保舉,諸天奉迎,功備德隆,飛騰可待。
李昌齡曰:功者,日用之謂;德者,日新之謂。
苟能闵闵然如農夫之望歲,汲汲然如商賈之營财,今日積德,明日又積德,今日累功,明日又累功,所謂天仙一千三百善,行之隻在四年;地仙三百善,行之隻在一年。
第人不能,多至中廢,不聞穿石禮樹之說乎?紫虛元君曰:昔有傅先生者,自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
積七年,忽遇太極真人,授以木鑽,使之穿一磬石。
戒曰:石透,吾當度汝。
石厚五尺餘,傅穿之不息,積四十七年。
石忽穿透,太極真人果來度之。
又南嶽夫人曰:昔有人勵志於道,然不知求道之方,唯日夕禮一枯樹,求丐長生,如是不已。
積二十八年,樹忽生花,有汁如蜜,其人取花并汁吞之,遂獲度世。
嗚呼!鑽石、禮樹,尚得度世,況持經行妙道,甯有不得者乎? 道言: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齋戒入室,東向叩齒三十二通,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
誦經之日,先被服盥漱,置經於案。
然後焚香禮請,跪啟修誦之意。
即東向正坐,焚香披讀,注心曆目,微聲誦詠,若或錯誤,則卻上三十字讀,忽使匆速,苟貪徧數,翻為失功,誤人不少。
調聲誦詠,令神魂和暢,常令香炁不絕於室。
叩齒者,當以中齒上下兩兩相叩,令響,内以集神,外以徹天。
《真诰》雲:叩齒以集神,咽津以和真。
次則存拜三十二天,每想天帝,存一拜之。
從東北方首始,東行左旋,止於西北。
閉目靜思,身坐青黃白三色雲炁之中。
玄炁青,元炁黃,始炁白。
内外蓊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獅子、白鶴,羅列左右,日月照明,洞煥室内,項生圓象,光映十方,如此分明。
青龍左,白虎右,朱雀前,玄武後;獅子左右各兩行,行有其八,對坐相望;白鶴亦然。
日在額左,月在額右。
光明一室,項生圓象;九色相間,青、赤、黃、白、黑、綠、紅、紫、绀,照徹十方,存令分明如睹。
密咒曰:密者,口動而無聲也。
貪羅郁羅,符無蘇陀。
太沖太極,陰陽包和。
出有入無,出生入死。
鬼神莫測,變化自如。
元始混炁,玄中又玄。
上幹有頂,下洞太淵。
誦之一徧,沉痾自痊。
煉魂浴魄,真陽自全。
齋戒禮誦,萬過飛仙。
無上秘咒,萬神綿綿。
心中心咒,重複宣傳。
貪羅洞明,與道合真。
玉清上極,梵炁氤氲。
分靈布炁,降注臣身。
形神俱妙,變化飛升。
一如令格,統攝萬靈。
急急如律令。
元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道君。
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寶君,各居一天。
三天在人額上發際。
中為清微天,天寶君治之;左為禹餘天,靈寶君治之;右為太赤天,神寶君治之。
凡誦經,當存思三帝君。
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金童、傳言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各三十六人出。
上、中、下三境,每境八人,三八二十四人,并三魂七魄、陰陽二君,共三十六人。
關啟所言, 受法箓者,即具位。
如未受法箓,即稱奉道弟子,當盡心中所欲言詞。
然亦貴在簡當,至誠默奏。
今日吉慶,長齋 今某日吉慶,随其日言之。
如長齋即言長齋,如不長齋即不言也。
清堂,修行至經, 若知三洞中盟之道,見行事即言修行至經,自非此人即不言修行至經。
但言清堂誦經。
無量度人。
或為一事而誦,即言為某事誦經。
若為十方普度,乃可言無量度人。
臣及甲乙,轉經受生, 若常時自誦,即言臣及祖考。
若為他人,即言臣為某人。
但以意而陳述。
甲乙者,某人某人之理也。
願所啟上徹,徑禦無上三十二天元始上帝至尊幾前。
元始上帝者,即非元始天尊,乃上帝高尊,位齊元始者。
或雲元始上帝即天尊也。
畢,引炁三十二過,引者,以鼻引而咽之。
三十二過者,東南西北方,每方八天,各一引。
東方青炁,納於肝;南方赤炁納於心,西方白炁,納於肺;北方玄炁,納於腎。
洞徹五内,然後誦經。
東向誦經。
東方乃長生之方,諸天所尊重。
誦經之格,初一徧從序誦起,至此存思畢,即誦後經。
第二徧,則宜從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起誦。
每十徧為一過,若欲禳襘濟拔,須得十徧為佳,以遵十回度人之義。
或有事務暫起,亦得若經時稍久,即須依前法。
《内義》曰:如上發爐,密咒乃誦經,行持啟出官将通奏齋意,以祈感格。
若夫三炁蓊冥,六神侍衛,日月洞煥,圓象照明,皆備内象之中矣。
萬法皆有内外,事仍兩存,有内無外,皆非大道,乃屬旁門,内修秘密,外用顯明。
是故太上微示内修,彰顯外用,令人泝流尋源,窮末知本,使其自悟自得,兼而行之,以取仙道也。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二竟
真炁歸元,一陽來複,應秋分、立冬節,兌乾卦。
周而複始,循環不已,蓋促一年之功於一日之内,以應八節,用符八卦,凡此運用陽火陰符,皆歸中宮。
長養聖胎,十月炁足,寶鼎功成,脫胎神化,是為真人。
夫八卦環列,外實中虛。
《易》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此其所以為九宮真人。
本命之日,誦詠是經,魂神澄正,萬炁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功滿德就,飛升上清。
人身有三魂:一魂居直,本屬宿官;一魂居地府,一魂居形内,七魄常住而不散也。
遇本命日,魂神降體就屍,合同循環,歸降不絕,則生人安穩,災病不生。
若其日清淨身心,不酒不色,着新衣服,焚香習善,更於其日眠睡少時,即魂與魄合,陰與陽并,道炁内隆,命根堅固。
若嗜酒色,昏亂形體,則魂當歸時,去身三步之遠,取合不能,穢惡沖射,魂複而往。
若三度昏亂,魂不合魄者,則陽衰陰旺,魄靈與陰鬼交通,緻使遊夢衆惡,耽睡迷亂,災病俱生,将至於死。
人能於本命齋誦,則有如上感應,功滿德就,則飛升也。
既以我本命之日修誦,故能存我神炁,聖人作則,皆有由然。
以此推之,則修真之理自明矣。
《内義》曰:火候畢,行脫胎神化之道,聖胎存於髓海之中。
以周星六十日為期,本命一周以合周星之數。
忽然如霹靂之聲,天門裂開,聖胎脫出,凡蛻為仙,長生不死,魔王保舉,諸天奉迎,功備德隆,飛騰可待。
李昌齡曰:功者,日用之謂;德者,日新之謂。
苟能闵闵然如農夫之望歲,汲汲然如商賈之營财,今日積德,明日又積德,今日累功,明日又累功,所謂天仙一千三百善,行之隻在四年;地仙三百善,行之隻在一年。
第人不能,多至中廢,不聞穿石禮樹之說乎?紫虛元君曰:昔有傅先生者,自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
積七年,忽遇太極真人,授以木鑽,使之穿一磬石。
戒曰:石透,吾當度汝。
石厚五尺餘,傅穿之不息,積四十七年。
石忽穿透,太極真人果來度之。
又南嶽夫人曰:昔有人勵志於道,然不知求道之方,唯日夕禮一枯樹,求丐長生,如是不已。
積二十八年,樹忽生花,有汁如蜜,其人取花并汁吞之,遂獲度世。
嗚呼!鑽石、禮樹,尚得度世,況持經行妙道,甯有不得者乎? 道言: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齋戒入室,東向叩齒三十二通,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
誦經之日,先被服盥漱,置經於案。
然後焚香禮請,跪啟修誦之意。
即東向正坐,焚香披讀,注心曆目,微聲誦詠,若或錯誤,則卻上三十字讀,忽使匆速,苟貪徧數,翻為失功,誤人不少。
調聲誦詠,令神魂和暢,常令香炁不絕於室。
叩齒者,當以中齒上下兩兩相叩,令響,内以集神,外以徹天。
《真诰》雲:叩齒以集神,咽津以和真。
次則存拜三十二天,每想天帝,存一拜之。
從東北方首始,東行左旋,止於西北。
閉目靜思,身坐青黃白三色雲炁之中。
玄炁青,元炁黃,始炁白。
内外蓊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獅子、白鶴,羅列左右,日月照明,洞煥室内,項生圓象,光映十方,如此分明。
青龍左,白虎右,朱雀前,玄武後;獅子左右各兩行,行有其八,對坐相望;白鶴亦然。
日在額左,月在額右。
光明一室,項生圓象;九色相間,青、赤、黃、白、黑、綠、紅、紫、绀,照徹十方,存令分明如睹。
密咒曰:密者,口動而無聲也。
貪羅郁羅,符無蘇陀。
太沖太極,陰陽包和。
出有入無,出生入死。
鬼神莫測,變化自如。
元始混炁,玄中又玄。
上幹有頂,下洞太淵。
誦之一徧,沉痾自痊。
煉魂浴魄,真陽自全。
齋戒禮誦,萬過飛仙。
無上秘咒,萬神綿綿。
心中心咒,重複宣傳。
貪羅洞明,與道合真。
玉清上極,梵炁氤氲。
分靈布炁,降注臣身。
形神俱妙,變化飛升。
一如令格,統攝萬靈。
急急如律令。
元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道君。
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寶君,各居一天。
三天在人額上發際。
中為清微天,天寶君治之;左為禹餘天,靈寶君治之;右為太赤天,神寶君治之。
凡誦經,當存思三帝君。
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金童、傳言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各三十六人出。
上、中、下三境,每境八人,三八二十四人,并三魂七魄、陰陽二君,共三十六人。
關啟所言, 受法箓者,即具位。
如未受法箓,即稱奉道弟子,當盡心中所欲言詞。
然亦貴在簡當,至誠默奏。
今日吉慶,長齋 今某日吉慶,随其日言之。
如長齋即言長齋,如不長齋即不言也。
清堂,修行至經, 若知三洞中盟之道,見行事即言修行至經,自非此人即不言修行至經。
但言清堂誦經。
無量度人。
或為一事而誦,即言為某事誦經。
若為十方普度,乃可言無量度人。
臣及甲乙,轉經受生, 若常時自誦,即言臣及祖考。
若為他人,即言臣為某人。
但以意而陳述。
甲乙者,某人某人之理也。
願所啟上徹,徑禦無上三十二天元始上帝至尊幾前。
元始上帝者,即非元始天尊,乃上帝高尊,位齊元始者。
或雲元始上帝即天尊也。
畢,引炁三十二過,引者,以鼻引而咽之。
三十二過者,東南西北方,每方八天,各一引。
東方青炁,納於肝;南方赤炁納於心,西方白炁,納於肺;北方玄炁,納於腎。
洞徹五内,然後誦經。
東向誦經。
東方乃長生之方,諸天所尊重。
誦經之格,初一徧從序誦起,至此存思畢,即誦後經。
第二徧,則宜從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起誦。
每十徧為一過,若欲禳襘濟拔,須得十徧為佳,以遵十回度人之義。
或有事務暫起,亦得若經時稍久,即須依前法。
《内義》曰:如上發爐,密咒乃誦經,行持啟出官将通奏齋意,以祈感格。
若夫三炁蓊冥,六神侍衛,日月洞煥,圓象照明,皆備内象之中矣。
萬法皆有内外,事仍兩存,有内無外,皆非大道,乃屬旁門,内修秘密,外用顯明。
是故太上微示内修,彰顯外用,令人泝流尋源,窮末知本,使其自悟自得,兼而行之,以取仙道也。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卷之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