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注

關燈
焉者也。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天之機與人心之機相應,其動也,彼此相符,是為天人合發。

    天人合發之機,非知道者孰能知之?知其機而不妄動,則萬化之本定矣。

    故曰: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修煉者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於中夜靜坐,凝神聚氣於丹田片饷之間,神入氣中,氣與神合,則寂然不動,逮夫亥之末、子之初,天地之氣至則急采之,未至則虛以待之,不敢為之先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有知有愚,故其性巧拙不同。

    若夫大知若愚,大巧若拙,則其性伏藏於内而弗為人所窺。

    故曰: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邪即人欲。

    人欲熾則天理滅,此君子所以防閑其邪也。

    竅有九而要者三,耳、目、口是也。

    君子動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動而誠也。

    靜則無視無聽,而謹窒其兌,靜而誠也。

    君子動亦誠,靜亦誠,動靜皆誠,無往不可。

    故曰: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火生木中,火發則木為之焚。

    故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奸生國中,奸動則國為之破。

    故曰: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修煉之法,藏心于淵,美厥靈根,安則火無炎上之患,猶木雖藏火,而不為火所克也。

    閑其邪而存其誠,則猶國雖藏奸,而不為奸所潰也。

    故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有春雨之發生,則有秋霜之肅殺,此乃天道之當然,理之自然而然者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天地養萬物,亦害萬物,故曰:天地,萬物之盜;人養萬物,亦害萬物,故曰:萬物,人之盜;萬物養人,亦害人,故曰:人,萬物之盜。

    不言其養而言其害,蓋亦即其反者而言之也。

    若夫三者各得其宜,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曰: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

    動其機,萬化安。

     時謂天地之時。

    吾能食其時,而與天地合,則百骸理。

    機謂人心之機。

    吾能動其機,而與天地合,則吾身之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神者,陰陽不測之謂。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非世俗所謂靈怪也。

    愚者燭理不明,而惑於靈怪奇詭之說,則謂之神。

    若夫日月之運行,四時之推移,萬物之變化,則習以為常,乃謂之不神。

    抑孰知不神之所以神哉?愚嘗聞之隐者雲:天虛空而其狀與雞卵相似,地局定於天中,則如雞卵中黃。

    地之上下四圍、蓋皆虛,空而虛空處即天也。

    地所以懸於虛空而亘古不墜者,天行於外,晝夜旋轉,而無一息停也。

    天北高南下而斜轉,故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

    黃道周匝於天腹,日月則行於虛空之中,而晝夜不離黃道。

    《隋書》謂:日入水中。

    妄也。

    水由地中,行不離乎地。

    地之四表皆天,安得有水?謂水浮天載地,尤妄也。

    冬至之日,晝則近南極而行在天之南方,而陽氣去人甚遠,故寒夜則潛於地底之虛空處,而陽氣正在人之足下,所以井泉溫;夏至之日,晝則近北極而行正在人之頂上,而陽氣直射於下,故熱夜則潛於地外在北方之虛空處,而陽氣不在地底,所以井泉冷。

    萬物春而生,夏而長,由地底太陽之氣自下而蒸上也。

    秋而收,冬而藏,由太陽之氣去地底以漸而遠也。

    此理昭然,而昧者自不知耳。

    至如鳥獸蟲魚,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殊,草木之開花結實,白者白,紅者紅,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