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注
關燈
小
中
大
大,小者小,百姓莫不見其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
故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其神矣乎。
日月之運行,一寒一暑,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厥亦神矣。
非聖人其孰能明之?神而明之,其功蓋在於聖人也。
夫日一日行一度,一期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周天。
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八日而周天,則又行兩日乃與日會而合朔;二十七日而周天,則又行三日乃與日會而合朔。
故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人慮百姓不知日月之有數而春耕秋獲之失時也,遂為之治曆明時,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凡三年一閨,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而為一章,則至朔必同日,其數蓋一定而不可易也。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而其功如此,使百姓鹹知日月之神,而其理昭然如此。
故曰: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機之未發也,隐而不露,孰能見?孰能知?故謂之盜機。
是機也,君子得之以固躬,君子知命而不妄動也;小人得之以輕命,小人不知命而妄動也。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目無所見,而其耳善聽;聾者耳無所聞,而其目善視,一而專也。
學道之士,有能絕去利欲之私而用志不分,則其功用十倍於衆矣,人苦不自反耳。
若能謹守耳、目、口之三要,而晝夜存其誠,則其功用又萬倍於衆矣。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因物而動,是生於物也;逐物而忘返,是死於物也。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其機蓋在於目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之於物也,任其自然,雖謂之無恩可也。
至於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普天之下蠢動含靈,鹹被其澤,豈非無恩之中而有大恩乎?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知者樂,樂則知命而無所憂,故其性有餘,裕而不迫;仁者靜,靜則定而無所欲,故其性廉潔而不貪。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道至公而無私也。
人但見一物之生、一物之長,遂以為天之至私,而不思日月所照、雨露所及。
凡飛潛動植之類,莫不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此則天之至公也,天曷嘗獨私於一物哉? 禽之制在氣。
春則倉庚鳴,孰使之鳴?秋則鴻雁來,孰使之來?禽之制在氣故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謂萬物之動,動極則複靜,是生者死之根也;死謂萬物之靜,靜極則複動,是死者生之根也。
恩謂天之生物,害謂天之殺物。
有秋冬之收藏,則有春夏之生長;有春夏之敷榮,則有秋冬之凋落。
故曰: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聖則不可得而測也。
既以為不可測,則不複窮其理。
雖以之為聖,不知其所以聖也。
我以時物文理哲,哲則可得而知也。
知者窮其理以緻其知,則天地雖聖,吾亦得而測之,況時物乎?夫時物之文理,即天地之文理也。
不知天之文但觀天之時宜,不知地之理但察地之物情,何必索之高遠哉?終篇又有百餘字,或以為注文,或以為本文,如雲: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謂天地間陽盛則勝陰,陰盛則勝陽,如水之浸物,蓋以漸也。
朱紫陽雖以為注文而不解注,然答門人之問,則深取其說,愚故并及之。
黃帝陰符經注
故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其神矣乎。
日月之運行,一寒一暑,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厥亦神矣。
非聖人其孰能明之?神而明之,其功蓋在於聖人也。
夫日一日行一度,一期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周天。
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八日而周天,則又行兩日乃與日會而合朔;二十七日而周天,則又行三日乃與日會而合朔。
故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人慮百姓不知日月之有數而春耕秋獲之失時也,遂為之治曆明時,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凡三年一閨,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而為一章,則至朔必同日,其數蓋一定而不可易也。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而其功如此,使百姓鹹知日月之神,而其理昭然如此。
故曰: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機之未發也,隐而不露,孰能見?孰能知?故謂之盜機。
是機也,君子得之以固躬,君子知命而不妄動也;小人得之以輕命,小人不知命而妄動也。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目無所見,而其耳善聽;聾者耳無所聞,而其目善視,一而專也。
學道之士,有能絕去利欲之私而用志不分,則其功用十倍於衆矣,人苦不自反耳。
若能謹守耳、目、口之三要,而晝夜存其誠,則其功用又萬倍於衆矣。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因物而動,是生於物也;逐物而忘返,是死於物也。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其機蓋在於目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之於物也,任其自然,雖謂之無恩可也。
至於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普天之下蠢動含靈,鹹被其澤,豈非無恩之中而有大恩乎?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知者樂,樂則知命而無所憂,故其性有餘,裕而不迫;仁者靜,靜則定而無所欲,故其性廉潔而不貪。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道至公而無私也。
人但見一物之生、一物之長,遂以為天之至私,而不思日月所照、雨露所及。
凡飛潛動植之類,莫不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此則天之至公也,天曷嘗獨私於一物哉? 禽之制在氣。
春則倉庚鳴,孰使之鳴?秋則鴻雁來,孰使之來?禽之制在氣故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謂萬物之動,動極則複靜,是生者死之根也;死謂萬物之靜,靜極則複動,是死者生之根也。
恩謂天之生物,害謂天之殺物。
有秋冬之收藏,則有春夏之生長;有春夏之敷榮,則有秋冬之凋落。
故曰: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聖則不可得而測也。
既以為不可測,則不複窮其理。
雖以之為聖,不知其所以聖也。
我以時物文理哲,哲則可得而知也。
知者窮其理以緻其知,則天地雖聖,吾亦得而測之,況時物乎?夫時物之文理,即天地之文理也。
不知天之文但觀天之時宜,不知地之理但察地之物情,何必索之高遠哉?終篇又有百餘字,或以為注文,或以為本文,如雲: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謂天地間陽盛則勝陰,陰盛則勝陽,如水之浸物,蓋以漸也。
朱紫陽雖以為注文而不解注,然答門人之問,則深取其說,愚故并及之。
黃帝陰符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