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注
關燈
小
中
大
經名:黃帝陰符經注。
南宋末名儒俞琰撰。
書出於元至正八年,俞琰已去世。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注序 蘇為淛右甲郡,士林先輩,盛德如石澗翁者遠矣,今難其人矣。
翁平生讀《易》有見有得,故能守恬淡,不炫耀,壽考以終。
是經所解,發明朱夫子所未盡言者,使夫子複起,不易之矣。
況繼志如子玉,力學如孫桢。
天之報施,固未艾也。
子玉以是示予,俾序篇端。
予焉敢僭,披誦累日,感歎滋深,敬書數語以酬之,亦故交之情有不能自已焉耳。
予老矣,言之豈足孚於人哉?言之豈足孚於人哉?至正八年十月望日眉山師餘敬書。
黃帝陰符經注 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自然而然者,天之道也。
左旋右轉而晝夜弗停者,天之行也。
《中庸》雲:誠者,天之道。
又雲:至誠無息,誠則真實無妄而純乎天理之自然也,無息則瞬有養息,有存而須臾不間斷也。
人能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則與天為徒矣。
盡矣雲者,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八字言簡意盡,而無以加也。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五賊,五行也。
朱紫陽曰:天下之善由此五者而生,惡亦由此五者而有,故即其反而言之曰五賊。
愚謂天之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也;人之五行,視、聽、言、貌、思是也。
天之五行在天,可得而見;人之五行在心,可得而見乎?人能見其所易見,又能見其所難見,則無所不見矣。
故曰:見之者昌。
何以謂之在心?視思明,聽思聰,言思忠,貌思恭,而心之官則思也。
何以謂之?施行於天,風、雨、旸、寒、燠是也。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能動其機以奪天地之機,則天地之造化在我矣。
故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邵康節《觀易吟》雲: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
天人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即在人。
此之謂也。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故曰:天性,人也。
機動於中,人之心也。
故曰: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能立其誠而不為人欲之所移,則天者定而人亦定矣。
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
地發殺機,星辰隕伏。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發殺機於上,則龍蛇應之而起陸;地發殺機於下,則星辰應之而隕伏;人發殺機於中,則上下皆應之而天地反覆。
權謀知術之士知此理,則譬以恒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俱應;修煉之士知此理,則以首為天,腹為地,心為人,其法潛神於内,馭呼吸之往來,上至泥九,下至命門,使五行颠倒運於其中,降則金水合處而與土俱降,升則木火為侶而與土俱升,上下往來,無窮無已,是為吾身之天地反覆。
二家之說,雖各言其志,理則暗合。
蓋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而其理一也。
不然,此書何以謂之《陰符》?愚觀《老子》之書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言修煉也。
又雲:治大國若烹小鮮。
又雲:佳兵者,不祥之器。
蓋亦兼言治道,不專言修煉之一端也。
如《子華子》、《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皆然。
或者執於一偏而專言其一,謬矣。
詹谷注此經,乃以禦女采戰之穢術為強兵戰勝,則又謬之甚
南宋末名儒俞琰撰。
書出於元至正八年,俞琰已去世。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注序 蘇為淛右甲郡,士林先輩,盛德如石澗翁者遠矣,今難其人矣。
翁平生讀《易》有見有得,故能守恬淡,不炫耀,壽考以終。
是經所解,發明朱夫子所未盡言者,使夫子複起,不易之矣。
況繼志如子玉,力學如孫桢。
天之報施,固未艾也。
子玉以是示予,俾序篇端。
予焉敢僭,披誦累日,感歎滋深,敬書數語以酬之,亦故交之情有不能自已焉耳。
予老矣,言之豈足孚於人哉?言之豈足孚於人哉?至正八年十月望日眉山師餘敬書。
黃帝陰符經注 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自然而然者,天之道也。
左旋右轉而晝夜弗停者,天之行也。
《中庸》雲:誠者,天之道。
又雲:至誠無息,誠則真實無妄而純乎天理之自然也,無息則瞬有養息,有存而須臾不間斷也。
人能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則與天為徒矣。
盡矣雲者,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八字言簡意盡,而無以加也。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五賊,五行也。
朱紫陽曰:天下之善由此五者而生,惡亦由此五者而有,故即其反而言之曰五賊。
愚謂天之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也;人之五行,視、聽、言、貌、思是也。
天之五行在天,可得而見;人之五行在心,可得而見乎?人能見其所易見,又能見其所難見,則無所不見矣。
故曰:見之者昌。
何以謂之在心?視思明,聽思聰,言思忠,貌思恭,而心之官則思也。
何以謂之?施行於天,風、雨、旸、寒、燠是也。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能動其機以奪天地之機,則天地之造化在我矣。
故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邵康節《觀易吟》雲: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
天人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即在人。
此之謂也。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故曰:天性,人也。
機動於中,人之心也。
故曰: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能立其誠而不為人欲之所移,則天者定而人亦定矣。
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
地發殺機,星辰隕伏。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發殺機於上,則龍蛇應之而起陸;地發殺機於下,則星辰應之而隕伏;人發殺機於中,則上下皆應之而天地反覆。
權謀知術之士知此理,則譬以恒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俱應;修煉之士知此理,則以首為天,腹為地,心為人,其法潛神於内,馭呼吸之往來,上至泥九,下至命門,使五行颠倒運於其中,降則金水合處而與土俱降,升則木火為侶而與土俱升,上下往來,無窮無已,是為吾身之天地反覆。
二家之說,雖各言其志,理則暗合。
蓋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而其理一也。
不然,此書何以謂之《陰符》?愚觀《老子》之書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言修煉也。
又雲:治大國若烹小鮮。
又雲:佳兵者,不祥之器。
蓋亦兼言治道,不專言修煉之一端也。
如《子華子》、《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皆然。
或者執於一偏而專言其一,謬矣。
詹谷注此經,乃以禦女采戰之穢術為強兵戰勝,則又謬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