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

關燈
中丹田之中,一神名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赤帻、赤衣、赤履,人長三寸。

    次思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之中,一神名嬰兒,字元陽子,一名谷玄子,赤帻、赤衣、赤履,人長三寸。

    思見下一坐金床玉機,常以金爐玉匕攪精氣訖。

    思上一來下,往在中一左面,複思下一手持金爐玉匕,上在中一右面,先以精哺上中一計,令人得十三口,便思上一還所住,次思下一還所住訖便止。

    真人曰:子能守一萬事畢。

    一者,身之帝君也。

    守帝則帝在,帝在則三萬六千神皆莫敢不在也。

    思之可以卻百鬼衆精,五兵水火,衆災五毒,虎狼蛇蝗,蛟龍魍魉,山精鬼魅,不得近人耳。

     唐天皇問曰:額上發際九宮,并是何宮?尊師答曰:謹按《登真隐訣經》,其發際以後九宮,一名雙田宮,一名明堂宮,一名洞房宮,一名丹田宮,一名流珠宮,一名玉帝宮,一名天庭宮,一名極真宮,一名玄丹宮。

    謹按《登真隐訣》,其頭中兩眉間上,都入三分為守寸雙田,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卻入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玉帝宮;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宮上一寸為太皇宮。

    凡一頭中九宮也。

     唐天皇問曰:六合宮在何處?尊師答曰:謹按《雙景經》其六宮在眉後空處入皮一分,仍辟方九分是。

     唐天皇問曰:道家階梯,證果竟在何處?天師答曰:竊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雖混成而有物,而虛廓無眹,機感所及,冥然已周,因教立名,厥義無量。

    夫道者,圓通之妙稱。

    聖者,玄覺之至名。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然得道有多少,通覺有淺深。

    通俗而不通真,未為得道,覺近而不覺遠,非名聖人。

    是以痛癢寒溫,蓋萬物之小覺,轉九結網,斯一藝之近通,然為道日疏,去聖逾遠。

    自非挺然玄悟,超然大通,焉能覺三界之沾危,通四生於壽域?斯蓋以通通覺,令未覺者皆通以覺,覺通,使未通者皆覺,所以成大覺,於是号圓通。

    然則唯法與人通,本通迹,色觀則非有,應感則非無。

    是以大道天尊,有真有應,真則湛然常住,不滅不生,應則有去有來,權示接引。

    然真應兩端,身亦不一,真身則為道本,應身則為化迹。

    化迹劫劫出見,垂像流音,說經度人,不可稱數,以無量大惠攝受群生。

    一切衆生,根性差别,故設科立教,漸頓有殊。

    是諸行人,初發道意,起回向心,如說修行,先持淨戒。

    所言戒者,法有二種:一者有得戒,二者無得戒。

    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經》所謂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

    無得戒者,即謂上機之人,靈識惠解,業行精微,離諸有心,不嬰塵染,體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樂而衆善自臻,不厭人間而諸惡自息。

    本自無持,今即不犯,無犯是名無得。

    既其無得,亦複無失,無得故謂為真上機之人。

    其戒如此,若能持戒不犯,登十轉位,得五道果,言十轉位,得五道果。

    言十轉位,按《海空智藏經》曰:一者無憂轉,二淨心轉,三釋滞轉,四道儒轉,五達解轉,六善見轉,七權物轉,八了機轉,九天明轉,十具足轉。

    五道果者,經曰:果有五種,一者地仙果,二飛仙果,三自在果,四無漏果,五無為果。

    若人修行服食休糧,研精道味,志慕山林,隐形栖遁,餐霞納氣,棄於甘腴,身輕體健,免於老死,遊心道本,不食衆生,行慈悲法,或生處貴家,所居華麗,身無疾惱,長齋蔬食,舍離淫欲,修如上法,則獲地仙之果。

    如人行諸善業,守護戒行,未嘗缺犯,端身正心,休根絕谷,善持六根,不染垢污,行業模準,不越理度,遊踐名嶽,餐餌雲霞,靜心堅固,安然不動,雖不廣覽大洞妙音,而守持淨戒,如瑠璃珠内外明徹。

    修如上術,即獲飛仙之果。

    如人善達禁戒,種種威儀,身心所行,冥合規矩,天人崇仰,莫不供養,神力變化,應見無方,志意所之,莫不必遂,不餐藥餌,自然飽滿,若欲食者,應念而至於此世間,形慮自在,遊行山澤,得無懼心,常修善業,形随感起,心如山嶽,習行神通,思微定於思微中,能分身形,應赴無量。

    通此術者,則獲自在果。

    如人於一切法照了通達,於佗心行分别巨細,無有差失,利益無量,入空有際,經典悉皆受持,無複煩惱,貪嗔愛着,悉皆舍離,六入清浄,三結永斷,曉了照達,辯才說法,廣度衆生,於一報内及至未來,終不退轉,漸漸階梯,至無上道。

    勤修此法,則獲無漏道果。

    無為果者,即是入寂無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