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門,寂境即是無為,無為即是寂境。
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毀不變,故能應變。
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即是無為。
以無為生有為,以有為入無為境,即是感應。
感應即是寂境,以寂境生感應,以感應歸寂境,微妙莫測,神力難思,窮極深幽,故名解脫,是無為最上之果。
五果功成,十轉行滿,然後離三界縛,升出九清,證太一道,紹法王位,惡根永斷,衆德普會,三達洞照,五眼明徹。
非身離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
非心離心,亦不不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
解衆生性,即真道性;一相無相,以此為無,而獨能為萬物之始。
以是義故,故稱元始。
雖近遵一切,道為獨尊,常處三清,出諸天上,八方五億,諸天所尊,故稱天尊。
尊義多名,略開五稱,所謂道德中尊,智惠中尊,神通中尊,淨妙中尊。
功德巍巍,贊詠難盡。
唐天皇問曰:天尊名号,有何階級?尊師答曰:謹按靈寶諸經及三界圖箓: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則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則欲界、色界、無色界。
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無色界有四天。
三界之上,複有四種人天,合有三十二天。
從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猶未免於三災劫壞。
從無色界已上,則三災所不及,劫會所不幹。
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則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
此三清三界,各有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屬極多,非可具述。
又有大羅天彌覆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羅、三界等為三十六天。
其大羅天中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城,城周旋二十四萬裡,高二萬四千裡。
城中有七寶玄台,九萬層台,出城上三百六十裡。
台上又生七寶之樹,八株樹高台上七百二十裡,其樹施枝布葉,彌覆城上八方無極之外。
其樹以金銀為根株,珠玉為枝柯,珊瑚夜光為樹葉,□□、瑪瑙、瑠璃、琥珀為子實,金銀珠玉交錯。
其間微風動條,枝葉集麗,贊詠洞章,玄煥曜目,四靈邕邕,宮殿樓觀,難可稱焉。
諸天帝王,大聖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皆各奉功朝修,灑掃、燒香、散花。
師子辟邪,神龍朱鳳,悉皆飛翔。
靈獸侍衛,百千萬種。
此山出五色流泉,又有九色光明,徹照大羅衆天之上,虛皇大道元始天尊之所都。
故《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即斯謂也。
常至三元八節諸是齋日,十方上聖,諸天帝皇,妙行真人,無鞅數衆,并嚴天威羽服,各從十千萬人,駕雲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幡,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朝宗玉京元始天尊。
衆聖皆燒香朝禮,飛行步虛,歌玄都之絕麗,歎宮阙之奇名。
衆聖交觀,非可名焉。
又《衆篇經》曰;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并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辇,九色玄龍,十絕羽蓋,三素流雲。
諸天大聖,妙行真人,皆乘碧霞,九靈流景,飛雲玉輿,慶霄四會,三晨吐芳,飛香八湊,流電激揚,華精灌日,三景合明,神霞煥爛,流盻太元。
從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師子白鹄,虎豹龍麟。
靈妃散華,金童揚煙,五道開塗,三界通津。
徘徊雲路,嘯詠十天,上詣三清大羅之上,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建天寶羽服,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請受《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
天尊挺生神狀,以道為身,非假因緣,而有待藉。
故《無量經》曰: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
上無複祖,唯道為身,應化濟物,顯号無窮,攝迹歸真,則湛而為一。
以其諸天敬奉,号曰天尊。
為萬有之根,故稱元始。
諸真者,謹按道經:初從凡學,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則名系仙錄,得入五嶽靈山洞宮之中。
從洞宮中,進學無替,位登欲界諸天。
從欲界天中,進道無替,位登色界諸天。
從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無色界諸天。
從無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四種人天。
從四種人天,進道無替,位登無上三天。
從無上三天,進道無替,位登最上大羅之天。
從無色界以下三界天中,若不進修無上大道,則年劫有近遠,三災所及,未免劫中之期。
從四種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極果,畢竟不壞仙宮,與道同真,常湛極樂。
唐天皇問曰:太上道君已下何名人?潘尊師答曰:真途窈冥,絕諸色象,應迹森列,廣現無邊,故有三清三界之殊,九地九天之别。
諸天宮館,各有方所,或大或細,不可勝言。
今則按《無量度人經》,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所居宮館,各在其天。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竟
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毀不變,故能應變。
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即是無為。
以無為生有為,以有為入無為境,即是感應。
感應即是寂境,以寂境生感應,以感應歸寂境,微妙莫測,神力難思,窮極深幽,故名解脫,是無為最上之果。
五果功成,十轉行滿,然後離三界縛,升出九清,證太一道,紹法王位,惡根永斷,衆德普會,三達洞照,五眼明徹。
非身離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
非心離心,亦不不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
解衆生性,即真道性;一相無相,以此為無,而獨能為萬物之始。
以是義故,故稱元始。
雖近遵一切,道為獨尊,常處三清,出諸天上,八方五億,諸天所尊,故稱天尊。
尊義多名,略開五稱,所謂道德中尊,智惠中尊,神通中尊,淨妙中尊。
功德巍巍,贊詠難盡。
唐天皇問曰:天尊名号,有何階級?尊師答曰:謹按靈寶諸經及三界圖箓: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則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則欲界、色界、無色界。
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無色界有四天。
三界之上,複有四種人天,合有三十二天。
從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猶未免於三災劫壞。
從無色界已上,則三災所不及,劫會所不幹。
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則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
此三清三界,各有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屬極多,非可具述。
又有大羅天彌覆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羅、三界等為三十六天。
其大羅天中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城,城周旋二十四萬裡,高二萬四千裡。
城中有七寶玄台,九萬層台,出城上三百六十裡。
台上又生七寶之樹,八株樹高台上七百二十裡,其樹施枝布葉,彌覆城上八方無極之外。
其樹以金銀為根株,珠玉為枝柯,珊瑚夜光為樹葉,□□、瑪瑙、瑠璃、琥珀為子實,金銀珠玉交錯。
其間微風動條,枝葉集麗,贊詠洞章,玄煥曜目,四靈邕邕,宮殿樓觀,難可稱焉。
諸天帝王,大聖天尊,妙行真人,仙童玉女,皆各奉功朝修,灑掃、燒香、散花。
師子辟邪,神龍朱鳳,悉皆飛翔。
靈獸侍衛,百千萬種。
此山出五色流泉,又有九色光明,徹照大羅衆天之上,虛皇大道元始天尊之所都。
故《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即斯謂也。
常至三元八節諸是齋日,十方上聖,諸天帝皇,妙行真人,無鞅數衆,并嚴天威羽服,各從十千萬人,駕雲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幡,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朝宗玉京元始天尊。
衆聖皆燒香朝禮,飛行步虛,歌玄都之絕麗,歎宮阙之奇名。
衆聖交觀,非可名焉。
又《衆篇經》曰;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并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辇,九色玄龍,十絕羽蓋,三素流雲。
諸天大聖,妙行真人,皆乘碧霞,九靈流景,飛雲玉輿,慶霄四會,三晨吐芳,飛香八湊,流電激揚,華精灌日,三景合明,神霞煥爛,流盻太元。
從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師子白鹄,虎豹龍麟。
靈妃散華,金童揚煙,五道開塗,三界通津。
徘徊雲路,嘯詠十天,上詣三清大羅之上,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建天寶羽服,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請受《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
天尊挺生神狀,以道為身,非假因緣,而有待藉。
故《無量經》曰: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
上無複祖,唯道為身,應化濟物,顯号無窮,攝迹歸真,則湛而為一。
以其諸天敬奉,号曰天尊。
為萬有之根,故稱元始。
諸真者,謹按道經:初從凡學,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則名系仙錄,得入五嶽靈山洞宮之中。
從洞宮中,進學無替,位登欲界諸天。
從欲界天中,進道無替,位登色界諸天。
從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無色界諸天。
從無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四種人天。
從四種人天,進道無替,位登無上三天。
從無上三天,進道無替,位登最上大羅之天。
從無色界以下三界天中,若不進修無上大道,則年劫有近遠,三災所及,未免劫中之期。
從四種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極果,畢竟不壞仙宮,與道同真,常湛極樂。
唐天皇問曰:太上道君已下何名人?潘尊師答曰:真途窈冥,絕諸色象,應迹森列,廣現無邊,故有三清三界之殊,九地九天之别。
諸天宮館,各有方所,或大或細,不可勝言。
今則按《無量度人經》,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所居宮館,各在其天。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