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水。

    故為雌。

    )二陽一陰。

    陽明主病。

    不勝一陰。

    脈而動。

    九竅皆沉。

    (此承上文而言二陽為衛而主外。

    又不同厥陰之主阖也。

    二陽一陰者。

    陽明與厥陰之類聚也。

    二陽為衛。

    是陽明主病當在外。

    不勝一陰者。

    不能勝厥陰之阖也。

    脈而動者。

    陽欲外出而無力也。

    陽明主生津液。

    九竅為水注之氣。

    陽明不能外出。

    是以九竅之氣皆沉。

    闵士先曰。

    陰陽之有開阖樞者。

    乃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開者類開。

    阖者類阖也。

    三陽為父。

    三陰為母者。

    謂陽主外而陰主内。

    各有外内雌雄之相類也。

    )三陽一陰。

    太陰脈勝。

    一陰不能止。

    内亂五髒。

    外為驚駭。

    (此陰陽類而開阖之不合也。

    三陽主開。

    一陰主阖。

    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

    是一陰不能止其開。

    則内亂五髒。

    外為驚駭。

    蓋三陰之氣。

    缪通五髒。

    陰不能内守。

    而從陽外出。

    是以五髒内亂。

    經雲。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上節論陰陽類而陽不勝其陰。

    此論陰陽類而陰不勝其陽。

    ) 二陰二陽。

    病在肺。

    少陰脈沉。

    勝肺傷脾。

    外傷四肢。

    (此二陰二陽相類而為病也。

    夫腎精之上通于肺者。

    從脾土而上升。

     若鴻漸之沖于天也。

    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

    腎水從陽明而直乘于肺。

    是以肺反病也。

    少陰脈沉。

    是心腎不交矣。

    水不濟火。

    則火熱炎上而勝肺。

    水不灌于土中。

    則土燥而脾氣損傷。

    外傷四肢。

    蓋土受水津之濕。

    而後能灌溉于四旁。

    )二陰二陽皆交至。

    病在腎。

    罵詈妄行。

    巅疾為狂。

    (皆交至者。

    言二陰二陽之經氣。

    交屬相并。

    而上至于陽明也。

    病在腎者。

     謂腎氣病而精液少。

    其虛氣反上奔也。

    病氣傳于陽明。

    是以罵詈妄行。

    巅疾為狂。

    上節論精水行于脈外。

    此論腎氣上逆于脈中。

    )二陰一陽。

    病出于腎。

    陰氣客遊于心脘下。

    空竅堤。

    閉塞不通。

    四肢别離。

    (此言水從中土而上交于肺。

    複随天氣而營運于上下四旁。

    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

    一陽、乃腎髒所生之少陽。

    空竅、謂汗空。

    乃肺主之毛竅。

    如水不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則空竅閉塞不通矣。

    堤、所以防水者也。

    水不滲入于土中之理路。

    則堤閉塞不通。

    而四肢不能受氣于中土矣。

    此緣腎髒病而津液少。

    不能滲灌于脾肺。

    其虛氣反從少陽。

    而客遊于心下也。

    愚按随太陽之氣。

    而營運于膚表者。

    膀胱之水也。

    故表汗出于太陽。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出。

    是水液之營運于上。

    受天氣而複降于下也。

    又曰。

    津液當還入胃中。

    是津液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複還入胃中。

    而上交于肺。

    是汗液皆由氣化而出。

    非止溲也。

     其滲于中土。

    而上交于肺者。

    腎髒之精水也。

    故曰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

    肺者。

    太陰也。

    少陰者。

    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此少陰之水。

    上交于手足之太陰。

    而外通于皮腠也。

    至于腎髒膀胱。

    上與心交者。

     乃标本相合。

    上下之互交者也。

    能明乎天地陰陽之道。

    斯為神智上工。

    若止求之脈證。

    帝所謂粗工耳。

    闵士先曰。

    今之粗工。

    尚不可得。

    )一陰一陽代絕。

    此陰氣至心。

    上下無常。

    出入不知。

    喉咽幹燥。

    病在土脾。

    (此複申明腎水之上通脾肺者。

    随陰中之生陽而出也。

    一陰、厥陰也。

    一陽、少陽也。

    乃陰中之生陽也。

    若一陰一陽之氣代絕。

    則水不能随之上升。

    止陰氣自至于心下。

    上下無常者。

    或上或下也。

    古者以腹中和。

    小便利為知。

    出入不知。

    謂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

    不利于小便也。

    是以水液不能上交于肺。

    則喉咽幹燥矣。

    不能滲灌于中土。

    則土燥而脾病矣。

    上節論陰氣随少陽而客遊于心下。

    此言少陽絕。

    而陰氣自上至心。

    皆主腎液。

    不能通貫于脾肺。

    )二陽三陰。

    至陰皆在。

    陰不過陽。

    陽氣不能止陰。

    陰陽并絕。

    浮為血瘕。

    沉為膿。

    (此複結陰陽類而各司開阖也。

    二陽者。

    陽明之主阖也。

    二陰者。

    太陰之主開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

    至陰皆在者。

    言脾胃之氣。

    皆在于中。

    而為開為阖者。

    乃二陽三陰之氣也。

    陰欲開而不能過于陽之阖。

     陽欲阖而不能止其陰之開。

    陰陽之氣。

    不相和合。

    而陽與陰絕。

    陰與陽絕矣。

    如脈浮則病在脾而為血瘕。

    沉則病在胃而為膿。

    蓋陰陽之氣不從。

    而血為之病也。

    )陰陽皆壯。

    下至陰陽。

    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

    診決死生之期。

    遂合歲首。

    (此總結人氣之通于天道也。

    陰陽皆壯者。

    謂太陰之肺。

    少陰之心。

    太陽之陽。

    皆壯盛于上。

    而可上合昭昭之天。

    下至陰陽者。

    下至少陰之精。

    太陽之水。

    皆壯盛于下。

    而可下合冥冥之泉。

    以天之道。

    診決死生之期。

    遂合四時之歲首。

    蓋言此遂可以肝脈應春也。

    )雷公曰。

    請問短期。

    黃帝不應。

    (不應者。

    謂在經論中有之。

    貴其卻念上下經。

    而不博覽于群書也。

    ) 雷公複問。

    黃帝曰。

    在經論中。

    雷公曰。

    請聞短期。

    (經論、乃上古所傳之經。

    聞、謂願聞經中所論之短期。

    )黃帝曰。

     冬三月之病。

    病合于陽者。

    至春正月。

    脈有死征。

    皆歸出春。

    (此以下。

    論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

    遂合四時。

    以決死生之期。

    冬三月之病。

    水之為病也。

    病合于陽者。

    合病太陽之氣也。

    至春正月。

    有死征之脈見。

    皆歸于所出之春氣。

    蓋春氣之本于冬。

    而陽氣之生于水。

    陽氣已病。

    複從春氣外出。

    故死。

    )冬三月之病。

    在理已盡。

    草與柳葉皆殺。

    (理、謂土中之理路。

    上文言水病之合于陽者。

    随太陽之氣而外轉者也。

    此言在理已盡者。

    謂水之從地理而上通于天也。

    冬三月之病。

     水之病也。

    在理已盡者。

    水竭而不能通于地理也。

    故至草與柳葉所生之時。

    而天地陰陽之氣皆殺。

    夫春取榆柳之火。

    柳得先春之氣者也。

    草木得春氣而生。

    人病感春氣者死。

    )春陰陽皆絕。

    期在孟春。

    (陰陽之氣。

    始于歲首。

    故交春而陰陽皆絕。

    期在孟春而死。

    )春三月之病。

    曰陽殺。

    (春三月陽氣正盛。

    病傷其氣。

    故曰陽殺。

    倪仲玉曰。

    此殺字。

    照應前之皆殺。

    皆者。

    謂陰陽之氣皆殺也。

    )陰陽皆絕。

    斯在草幹。

    (陰陽者。

    謂木火之陽。

    厥陰少陰之所主。

    皆絕者。

    無生長之氣也。

    故期在肅殺之時而死。

    )夏三月之病。

    至陰不過十日。

    (陰、謂歲半以下。

    陽氣病傷。

    故交陰即死。

    )陰陽交。

    期在濂水。

    (在夏之陰陽交病。

    病少陰之火也。

    濂水、水之清也。

    在三秋之時。

    )秋三月之病。

    三陽俱起。

    不治自已。

    (秋三月乃陽明主令。

    陽明者。

    兩陽合明。

    間于二陽之中。

    三陽俱起。

    是謂幹剛中正。

    勿藥有喜。

    )陰陽交合者。

    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

    (七月八月。

    乃太陰主氣。

    九月十月。

    乃陽明主氣。

    至秋令而陰陽交合者。

    太陰陽明之合病也。

    太陰欲開。

    而不能勝陽明之阖。

    陽明欲阖。

    而不能止太陰之開。

    是以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

    )三陽獨至。

    期在石水。

    二陰獨至。

    期在盛水。

     (此總結太陽少陰為水火陰陽之主。

    标本互合。

    陰陽氣交。

    如三陽獨至。

    是有陽而無陰矣。

    二陰獨至。

    是惟陰而無陽矣。

     石水。

    堅冰之時。

    孤陽而無陰氣之和。

    又值水性堅凝。

    故死。

    盛水、立春雨水之時。

    獨陰而無陽氣之和。

    又值春陽外洩。

     故死也。

    ) 卷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春時之陽氣方盛。

    陰氣方衰。

    秋時之陰氣方盛。

    陽氣方衰。

    此天氣之盛衰也。

    少者之氣方盛。

    老者之氣方衰。

    此人氣之盛衰也。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

    何者為逆。

    何者為從。

    (氣之多少。

    問陰陽之氣。

    有多有少。

    逆者。

    謂四時老少之氣逆行。

    從、順也。

    )黃帝答曰。

    陽從左。

    陰從右。

    老從上。

    少從下。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

    歸秋冬為死。

    反之。

    則歸秋冬為生。

    是以氣多少。

    逆皆為厥。

    (四時之氣。

    春夏為陽。

    秋冬為陰。

    陽從左者。

    謂春夏之氣。

    從左而行于右。

    陰從右者。

    謂秋冬之氣。

     從右而行于左。

    老者之氣。

    從上而下。

    猶秋氣之從上而方衰于下。

    少者之氣。

    從下而上。

    猶春氣之從下而方盛于上。

    是以春夏之氣。

    歸于陽之從左而右。

    氣之順也。

    故為生氣。

    歸于秋冬之從右而左。

    氣之逆也。

    故為死氣。

    反之。

    謂秋冬之氣。

    歸于陰之從右而左為生。

    歸于春夏之從左而右為逆。

    是以氣之無論多少。

    逆者皆為厥也。

    此節總提四時老少之氣。

     而先論其天氣之順逆焉。

    闵士先曰。

    此與五常政大論。

    春氣始于左。

    秋氣始于右。

    春氣始于下。

    秋氣始于上同義。

    )問曰。

     有餘者厥耶。

    (複問人氣之逆。

    乃有餘者厥耶。

    )答曰。

    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

    老者秋冬生。

    (一者。

    一陰之氣也。

    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陰氣自下而上。

    從井而至合也。

    陰氣上行。

    秋冬之令也。

    故老者為順。

    少者為逆。

    此蓋以人之陰陽。

    而應天地之四時也。

    )氣上不下。

    頭痛巅疾。

    (氣者。

    一陽之氣也。

    氣上不下。

    頭痛巅疾。

    陽氣自下而直上于巅頂也。

    愚謂此下當有少者春夏生。

    老者春夏死句。

    或簡脫耶。

    按此二節。

    論人之陰陽二氣。

    自下而上。

    以應天之四時。

     年之老少。

    重在不下二字。

    蓋一日之中。

    一時之間。

    陰陽出入。

    上下循環。

    有四時老少之氣。

    如上而不下。

    則為厥逆矣。

     豈果寒厥到膝。

    而老者秋冬可生。

    是以下文所雲。

    倪仲玉問曰。

    論陰氣曰寒厥到膝。

    論陽氣曰頭痛巅疾。

    是陽氣之直上于巅頂。

    而陰氣止至于膝耶。

    曰。

    非也。

    陰陽二氣。

    上下相同。

    猶天之寒暑往來。

    四時之收藏生長。

    夫肌腠氣分為陽。

     經脈血分為陰。

    陰氣生于陽。

    陽氣生于陰。

    故曰所出為井者。

    陽氣從陰而出于脈外之處為井也。

    所入為合者。

    陰氣從陽分而入于經脈之中。

    亦從井至合。

    而與營血相會。

    故曰。

    所入為合。

    蓋自井至合。

    則五行之氣已周。

    複散行而上也。

    試觀寒厥之病。

    始于肘膝而不能回陽。

    則漸至額顱皆冷。

    此陰陽血氣生始出入之要道。

    學人不可不細加參求。

    )求陽不得。

     求陰不審。

    五部隔無征。

    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

    綿綿乎屬不滿日。

    (夫老從上。

    少從下。

    此老幼百年之四時也。

    陽從左。

     陰從右。

    此天地一歲之四時也。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此一日之有四時也。

    是老者一歲之中有春夏。

    一日之中有春夏。

    少者一歲之中有秋冬。

    一日之中有秋冬。

    能順一歲一日之四時。

    則百歲之氣皆順矣。

    豈老者止行秋冬之令。

    而少者單行春夏乎。

    此蓋以天之四時。

    合人之陰陽。

    以人之順逆。

    應天之四時。

    是以不明天地人參合之道。

     求陽而不得其氣。

    求陰而不能審其微。

    以五部而候五時之氣。

    若隔絕而無征驗矣。

    夫四時之氣。

    生于五方。

    人之形身。

     乃神氣之屋宇。

    若居曠野。

    不知四時之氣也。

    若伏空室。

    不知人之陰陽也。

    綿綿乎天道之細微也。

    屬、合也。

    不知天道之微。

    而欲合人之陰陽。

    尚不能滿一日之四時。

    而況能知有歲之陰陽乎。

    是以少氣之厥。

    形之于夢。

    而合于四時。

    更見其微渺之極也。

    )是以少氣之厥。

    令人妄夢。

    其極至迷。

    (少氣之厥。

    氣虛而上逆也。

    夢者。

    魂魄神氣之所遊蕩。

    是以上行其極而至迷。

    迷者。

    遠而迷也。

    夫有餘之厥。

    自下而上。

    少氣之厥。

    令人妄夢。

    而合于四時。

    是四時之氣。

    合五髒之神。

    五髒之陰陽。

    下行至足。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循足上行。

    見于經脈。

    應于四時。

    )三陽絕。

     三陰微。

    是為少氣。

    (絕者。

    陽不與陰合也。

    五髒之陰氣。

    不得陽氣以和之。

    則三陰微。

    而五髒之氣少矣。

    )是以肺氣虛。

     則使人夢見白物。

    見人斬血藉藉。

    得其時。

    則夢見兵戰。

    (白物、金之象也。

    斬血。

    刑傷也。

    藉藉、野狼藉也。

    得其時、謂得其秋令之時。

    則夢見兵戰。

    蓋得時氣之助。

    而金氣盛也。

    此先言秋冬而後言春夏。

    意謂天地之氣。

    寒來則暑往。

    暑往則寒來。

    日月營運。

    □□□□□複婦二審複也。

    )腎氣虛。

    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

    得其時。

    則夢伏水中。

    若有畏恐。

    (海山有弱水。

    雖芥羽亦沉溺。

    夢見舟船溺人。

    腎水之處弱也。

    得冬令之水氣。

    故夢伏水中。

    若有畏恐。

    腎志虛也。

    )肝氣虛。

     則夢見菌香生草。

    得其時。

    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菌香、香蕈之小者。

    蓋雖有生氣而無根。

    夢伏樹下。

    得春令之木氣也。

     不敢起者。

    雖得時氣之助。

    而亦不能勝。

    )心氣虛。

    則夢救火陽物。

    得其時。

    則夢燔灼。

    (救火、心氣虛也。

    陽物、龍也。

     乃龍雷之火遊行也。

    得其時氣之助。

    則君相二火并炎。

    故夢燔灼。

    倪仲玉曰。

    灼乃昭明之象。

    君火也。

    燒炙曰燔。

    在地之火也。

    )脾氣虛。

    則夢飲食不足。

    得其時。

    則夢築垣蓋屋。

    凡此五髒氣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合之五診。

    調之陰陽。

     以在經脈。

    (脾氣虛則夢取。

    故為飲食不足。

    夢築垣蓋屋。

    得時令之土氣也。

    凡此五髒氣虛。

    乃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當合之五診。

    調之陰陽。

    以在經脈。

    而合于四時。

    )診有十度。

    度人脈。

    度髒。

    度肉。

    度筋。

    度俞。

    度陰陽氣。

    盡。

    人病自具。

    脈動無常。

    散陰頗陽。

    脈脫不具。

    診無常行。

    診必上下。

    度民。

    君。

    卿。

    受師不卒。

    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

    是為妄行。

    持雌失雄。

    棄陽附陰。

    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

    反論自章。

    (此言持診之道。

    四時五診之外。

    而更有十度也。

     度、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