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也。

    十度者。

    度人脈。

    度髒。

    度肉。

    度筋。

    度俞。

    度陰陽氣。

    度上下。

    度民。

    度君。

    度卿也。

    度人脈者。

    度人合天地而成三部九候也。

    度髒者。

    度五髒之奇恒逆從也。

    度肉者。

    度人之形與氣。

    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如病而形肉脫者死。

    度筋者。

    手足三陰三陽之筋。

    各有所起。

    經于形身。

    病則宜用燔針劫刺也。

    度俞者。

    五髒五俞。

    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

    六六三十六俞。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

    所溜為荥。

    所注為俞。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

    皆在五俞也。

    度陰陽氣者。

    度髒腑表裡陰陽之氣。

    盡者。

    謂盡此法。

    而人病自具也。

    脈動無常。

    散在陰而又頗在陽。

    此病在情志。

    是以陰陽莫測。

    脈脫不具。

    必問而後得之。

    度上下者。

    度氣之通于天。

    病之變化也。

    度民者。

    度其嘗富後貧。

    暴樂暴苦也。

    度君者。

    度王公大人。

    驕恣縱欲。

    禁之則逆其志。

    順之則加其病。

    當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人之情。

    莫不惡死而樂生。

    惡有不聽者乎。

    度卿者。

    度其嘗貴後賤。

    封君敗傷。

    故貴脫勢。

    及欲侯王。

    是以受師不卒。

    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

    是為妄行。

     持雌失雄。

    棄陽附陰。

    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

    反論自章。

    雌雄、謂陰陽之配合。

    并合、血氣之合并也。

    )至陰虛。

    天氣絕。

    至陽盛。

    地氣不足。

    (水熱穴論曰。

    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

    解精微論曰。

    積水者。

    至陰也。

    至陰者。

    腎之精也。

    蓋在天為氣。

    在下為水。

    在氣為陽。

    在腎為精。

    氣生于水。

    陽生于精。

    是以至陰虛。

    天氣絕。

    至陽者。

     天之陽也。

    天地之氣。

    日月營運。

    寒暑往來。

    交相和平者也。

    如天氣盛。

    則地氣不足矣。

    按太陰陽明篇曰。

    陽者。

    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内。

    故陽道實。

    陰道虛。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是人之陰陽上下。

     表裡氣血。

    以配天地之陰陽者也。

    )陰陽并交。

    至人之所行。

    陰陽并交者。

    陽氣先至。

    陰氣後至。

    (陰陽并交者。

    謂陰陽寒暑之交相出入也。

    陽氣先至者。

    謂四時之氣。

    始于一陽初動。

    邵子之詩曰。

    冬至子之半。

    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

     萬物未生時。

    元酒味方淡。

    太音聲正稀。

    此言如不信。

    更請問犧。

    即此義也。

    至人者。

    和于陰陽。

    調于四時。

    呼吸精氣。

    獨至守神。

    而複歸于無極。

    故曰。

    陰陽并交。

    至人之所行。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

    奇恒之勢。

    乃六十首。

    診微合之事。

    追陰陽之變。

    章五中之情。

    其中之論。

    取虛實之要。

    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診。

    (先後陰陽而持之者。

    按尺寸以候脈之來去也。

    奇恒之勢。

    各以六十為首。

    即診要經終。

    脈解諸篇所論是也。

    合微之事者。

    聲合五音。

    色合五行。

    脈合陰陽也。

    陰陽之變者。

    天地陰陽之氣。

    有德化政令。

    變易災眚也。

    五中之情。

    五内之情志也。

    取虛實之要。

     定五度之事者。

    取虛實而定五度也。

    五度者。

    度神之有餘有不足。

    氣有餘有不足。

    血有餘有不足。

    形有餘有不足。

    志有餘有不足也。

    又有五實死。

    五虛死。

    其時有生者。

    如漿粥入胃。

    洩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得後利。

    則實者活。

    此皆聖人持診之要道。

    不可不知也。

    )是以切陰不得陽。

    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

    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

    知右不知左。

    知上不知下。

     知先不知後。

    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

    知病知不病。

    知高知下。

    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

    用之有紀。

    診道乃具。

    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湛音耽。

    持診之道。

    有陰陽逆從。

    有左右前後。

    上下之診。

    論在脈要精微篇中。

    湛、甚也。

    醜善、脈證之有善惡也。

    有餘之病。

    則起而行。

    不足之病。

    多坐而卧。

    知起之所為有餘。

    則知所以不足。

    蓋知此即可以知彼。

     知一可以知十也。

    )度事上下。

    脈事因格。

    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

    (此言持診之道。

    當兼度其形氣也。

    事者。

    謂其通變也。

    上下者。

    氣之通于天。

    病之變化也。

    格、窮究也。

    言當先度其上下之通變。

    因而窮究其脈之通變。

    是以形弱氣虛者死。

    此又無論其脈之平與不平。

    度其形氣而知其死矣。

    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者死。

    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者生。

    是當以形證脈氣通變審之。

    而後可必其死生也。

    )是以診有大方。

    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

     以轉神明。

    必清必靜。

    上觀下觀。

    司八正邪。

    别五中部。

    按脈動靜。

    循尺滑澀。

    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

    合之病能。

    逆從以得。

    複知病名。

    診可十全。

    不失人情。

    故診之。

    或視息視意。

    故不失條理。

    道甚明察。

    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

    失經絕理。

    亡言妄期。

    此謂失道。

    (轉神明者。

    運已之神。

    以候彼之氣也。

    上觀下觀者。

    若視深淵。

    若迎浮雲也。

    八正者。

    日月星辰。

    四時之氣也。

    别五中部。

    先别五髒之脈也。

    按脈動靜。

    候其浮沉遲數也。

    循尺滑澀。

    寒溫之意。

    謂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尺膚滑其淖澤者。

    風也。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尺膚熱甚。

    脈甚躁者。

    病溫也。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洩少氣。

    尺膚炬然。

    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故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善調脈者。

    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

    可以為上工也。

    視其脈之大小。

    合之病能。

    病能者。

    奇恒之病也。

    逆從者。

     神轉不回。

    回則不轉也。

    名□□之實也。

    能正其□□□□□診有十全。

    參其人情矣。

    視息者。

    候呼吸之往來。

    脈之去至也。

    視意者。

    閉戶塞牖。

    系之病者。

    數問其情。

    以從其意。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亡言者。

    亡妄之言。

    不知診道。

    妄與生死之期。

    此失經絕理。

    是謂失道矣。

    ) 卷九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精者天一所生之精。

    微者天道之幽遠也。

    此九九數終。

    複歸于真元之論。

     黃帝在明堂。

    雷公請曰。

    臣受業傳之行。

    教以經論。

    從容形法。

    陰陽刺灸。

    湯藥所資。

    行治有賢不肖。

    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

    燥濕寒暑。

    陰陽婦女。

    請問其所以然者。

    卑賤富貴。

    人之形體。

    所從群下。

    通使臨事。

    以适道術。

    謹聞命矣。

    請問有才愚仆漏之問。

    不在經者。

    欲問其狀。

    帝曰。

    大矣。

    (悲哀喜怒。

    人之情也。

    燥濕寒暑。

    天之氣也。

    陰陽者。

    天之道也。

    婦女者。

    天癸之所生也。

    此通天之道。

    故極贊其大焉。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

    若出而少涕。

    其故何也。

    帝曰。

    在經有也。

    (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論。

    )複問不知水所從生。

    涕所從出也。

    帝曰。

    若問此者。

    無益于治也。

    工之所知。

    道之所生也。

    (精液下通于上。

    應水之上通于天。

    此通天之大道。

    非止有裨于治也。

    工止知涕泣之所由出。

    而不知道之所由生。

    )夫心者。

    五髒之專精也。

    目者。

    其竅也。

    華色者。

    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

    則氣和于目。

    有亡。

    憂知于色。

     (五髒。

    主藏精者也。

    心者。

    五髒六腑之主。

    故為五髒之專精。

    心開竅于目。

    故目者心之竅。

    五髒生成篇曰。

    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故華于色者。

    心之榮也。

    有德者。

    見于色而知心氣之和也。

    )是以悲哀則泣下。

    泣下。

    水所由生。

    水宗者。

    積水也。

    積水者。

    至陰也。

    至陰者。

    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

    所以不出者。

    是精持之也。

    輔之裹之。

    故水不行也。

    (悲哀則動其心志。

    故泣下而水所由生。

    水宗者。

    宗脈之所聚。

    上液之道也。

    腎髒之精水。

    由宗脈而上通于心。

    上注于目。

    故曰。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如志不悲。

    則精持于下。

    輔之裹之。

    水精不出于宗脈。

    故水不行于上也。

    此言精水之在下。

    必動其腎志而後上行。

    )夫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

    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言曰。

    心悲名曰志悲。

    志與心精。

    共湊于目也。

    (此言心腎相通。

    神志交感。

    心悲而未有不動其志者。

    故有之曰。

    心悲名曰志悲。

     蓋心之所之謂之志。

    心志之合。

    一也。

    心者。

    五髒之專精。

    故水精與心精。

    共湊于目而為泣。

    莫子瑜曰。

    神志相合。

    而精亦相合。

    )是以俱悲。

    則神氣傳于心。

    精上不傳于志。

    而志獨悲。

    故泣出也。

    (此言神生于精。

    志生于心。

    離中有虛。

     坎中有滿。

    水火上下之互交也。

    靈樞經曰。

    所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是神氣之生于精也。

    故曰俱悲。

    則神氣傳于心。

    謂心髒所藏之神氣。

    本于腎精之所生。

    又曰。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是志之生于心也。

    故曰精上不傳于志。

    謂精不上傳于志。

    而志獨悲于上。

    故泣出也。

    上節言心悲名曰志悲。

    此言志悲即是心悲。

    心志之合一也。

    闵士先曰。

    動其心志。

    則心精湊于目而為泣。

    不待腎精之上傳也。

    )泣涕者。

    腦也。

    腦者。

    陰也。

    髓者。

    骨之充也。

    故腦滲為涕。

    志者。

    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

    其行類也。

    (此言涕之所從來者。

    由腎精之上通于腦。

    腦滲下而為涕也。

     腦者。

    陰髓也。

    骨之精髓充于骨。

    髓從骨空而上通于腦。

    故腦滲之為涕也。

    夫志者。

    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

     其行與志悲而腎精出于目之為泣者。

    相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

    譬如人之兄弟。

    急則俱死。

    生則俱生。

    其志以早悲。

    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

    所屬之類也。

    (涕泣皆出于腎水。

    而分兩岐。

    猶兄弟之生于一母。

    而分伯仲也。

    故腎死脈來。

    辟辟如彈石之急。

    則兄弟俱死。

    生則俱生。

    而出為涕淚也。

    是以其志早悲。

    則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

    緣腎髒所屬之同類也。

    玉師曰。

    志悲則涕泣俱出。

    志絕則神氣俱死。

    蓋言神氣生于天乙之真。

     而真元之不可損也。

    )雷公曰。

    大矣。

    (雷公始悟人道之通于天道。

    故複贊其大焉。

    )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

    若出而少。

     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

    哭泣不出者。

    哭不悲也。

    不泣者。

    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

    陰陽相持。

    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

    惋惋則沖陰。

    沖陰。

    則志去目。

    志去。

    則神不守精。

    精神去目。

    涕泣出也。

    (此複申明泣出于神而志。

    涕出于志而神。

     故神不慈。

    則志不悲而精不出。

    志動。

    則神不守而涕泣俱來。

    是神守則志守。

    志動則神動也。

    慈、悲也。

    陰陽相持。

    謂水火之神志。

    主持于内。

    則精不出也。

    惋惋、驚動貌。

    沖陰、謂志上沖于腦也。

    夫目系上屬于腦。

    故志上沖陰。

    則志去走于目。

    志去則神不獨守其精。

    精神并去。

    出于目。

    而涕泣皆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

     則陽氣并于上。

    陰氣并于下。

    陽并于上。

    則火獨光也。

    陰并于下。

    則足寒。

    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

    故目肓。

     (此言神志相守。

    水火相交者也。

    經、謂靈樞口問諸篇。

    厥、謂水火不相交而相逆也。

    骨之精為瞳子。

    腎之精氣。

    不上貫于目。

    故目無見也。

    并者。

    謂諸陽之氣。

    合并于上。

    諸陰之氣。

    合并于下也。

    心乃陽中之太陽。

    而為五髒之專精。

    故陽并于上。

    不得陰氣以和之。

    則火獨光于上也。

    腎為水髒。

    受藏五髒之精。

    陰脈集于足下。

    而聚于足心。

    故陰并于下。

     不得陽氣以和之。

    則足寒。

    足寒則髒寒生滿病也。

    一水、謂太陽之水。

    五火、五髒之陽氣也。

    夫太陽之水。

    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猶水之随天氣而環轉于上下。

    少陰之水火。

    以應天之日月。

    交相會合。

    而不相離者也。

    是以陰陽厥逆。

    則目肓。

    者。

    謂太陽之兩睛明。

    以應天之日月也。

    張兆璜曰。

    通篇論精神。

    此後提出氣字。

    夫五髒之精氣。

    皆會于目。

    氣并于上。

    精并于下。

    故為五火。

    )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

    陽氣内守于精。

    是火氣燔目。

    故見風則泣下也。

     (此言人氣之與天氣相通也。

    風者。

    天之氣也。

    陽氣者。

    神氣也。

    火氣者。

    陽氣也。

    謂神氣内守于精。

    陽氣外通于目。

     見風則氣随風動。

    而神不守精。

    緻精神共去于目而泣下也。

    )有以比之。

    夫火疾風生乃能雨。

    此之類也。

    (比者。

    以天之精氣神。

    而比類人之精氣神也。

    風乃天之陽氣。

    火之精為神。

    雨乃水精之上通于天而複下降者也。

    火疾風生乃能雨者。

     謂氣生于神。

    神生于精。

    精随神氣而運者也。

    夫天之日月精水。

    随天氣而營運無息。

    人之精神。

    亦随氣而環轉無端。

    人之兩目。

    應天之日月晝夜而開阖者也。

    按本經八十一篇。

    所論之道天地人。

    所用之數三六九。

    蓋人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通天之道。

    應地之理。

    地居人之下。

    大氣舉之。

    無所馮根據。

    是天包乎地之外。

    而營運無息者也。

    數之始于一而成于三。

     三而兩之成六。

    三而三之成九。

    乃自從無極而生天地陰陽之數也。

    聖人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能養精氣神以配天。

    吸地之精氣神以自養。

    至于不生不化。

    與道協議。

    出乎天地之外。

    複歸于無極。

    而無有終時。

    是以立數萬餘言。

    後七篇。

    單論天道以應人。

    九九數終。

    解明精氣神以複于天真。

    蓋欲使天下後世子孫黎民。

    不罹苛疾之患。

     同歸生長之門。

    聖人之教化大矣。

    求道之士。

    若能研窮此經。

    存養真性。

    皆可壽敝無窮。

    超凡入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