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着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道之大原出于天。

    聖人以天道教化于人。

    故篇名著至教。

     黃帝坐明堂。

    召雷公而問之曰。

    子知醫之道乎。

    (王冰曰。

    明堂、布政之宮也。

    八窗四達。

    上圓下方。

    在國之南。

    故稱明堂。

    夫求民之瘼。

    恤民之隐。

    大聖之用心。

    故召引雷公。

    問拯濟生靈之道。

    愚按岐伯乃帝王之師。

    故稱伯曰天師。

     是以七十四篇。

    皆咨訪于伯。

    然帝之神靈敦敏。

    具生知之質。

    乃上古繼天立極。

    傳道教化之至聖。

    其訪咨于伯者。

    蓋以證明斯道也。

    是以末後七篇。

    乃帝之所以複教化于臣僚。

    闵士先曰。

    首篇亦帝與伯論畢。

    而即歸于帝論。

    )雷公對曰。

    誦而頗能解。

    解而未能别。

    别而未能明。

    明而未能彰。

    足以治群僚。

    不足知侯王。

    (由誦而解。

    解而别。

    别而明。

    明而彰。

     皆漸積日進之功。

    蓋天縱之聖。

    自能先知先覺。

    以明此道。

    在群僚之賢者。

    非講習讨論。

    不能貫通于心。

    故止可主于臣僚之位。

    而不能至聖人之聰明睿智也。

    )願得受樹天之度。

    四時陰陽。

    合之别星辰。

    與日月光。

    以彰經術。

    後世益明。

    (樹天之度者。

    所謂立端于始。

    表正于中。

    蓋立端表以測天之四時陰陽。

    星辰日月之度。

    以着于經書。

    乃傳于後世。

    倪仲玉曰。

    此即量天尺璇玑玉衡之類。

    )上通神農。

    着至教。

    疑于二皇。

    (二皇、謂伏羲神農。

    言能通天之道。

    可以上通于神農。

     以彰着至教。

    而疑于二皇。

    易系曰。

    神農氏沒。

    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故曰疑于二皇者。

    謂上合于伏羲神農。

    取天地之道。

    以垂教後世。

    )帝曰。

    善。

    無失之。

    此皆陰陽表裡。

    上下雌雄相輸應也。

    而道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常久。

    以教衆庶。

    亦不疑殆。

    醫道論篇。

    可傳後世。

    可以為寶。

    (上下、謂天運之環轉于上下。

    以應人之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

    表裡、中外也。

    即所謂根于中而運于外也。

    雌雄、陰陽之相合也。

    言明乎陰陽之道。

    則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垂永久。

    以教衆庶。

    合于醫道論篇。

    可傳于後世。

    以為保命養生之大寶。

    )雷公曰。

    請受道。

    諷誦用解。

    (意言非生知之聖。

    必諷誦講解。

    而後能明此道。

    )帝曰。

    子不聞陰陽傳乎。

    曰。

    不知。

    (乃上古傳論陰陽之書。

    )曰。

    夫三陽天為業。

    上下無常。

    合而病至。

    偏害陰陽。

    (三陽者。

    至陽也。

    至陽者。

    天之陽也。

    富有之謂業。

     言天之大而無外也。

    上下無常。

    天行健也。

    合而病至者。

    以天之陰陽不和。

    合于人之病至。

    則有陰陽偏害之大患矣。

    此言天為陽。

    地為陰。

    在上為陽。

    泉下為陰。

    日為陽。

    夜為陰。

    一晝一夜。

    天道繞地一周。

    陰陽相貫。

    上下氣交。

    晝夜環轉之不息。

    而人亦應之。

    氣為陽。

    血為陰。

    火為陽。

    水為陰。

    亦晝夜環轉之不息也。

    一陰一陽。

    雌雄相應。

    少陰與太陽相合。

    太陰與陽明相合。

    厥陰與少陽相合。

    故氣從太陰出注陽明。

    陽明行于太陽。

    太陽合于少陰。

    少陰行于少陽。

    少陽合于厥陰。

    厥陰複出于太陰。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若三陽并至則為偏害之患。

    )雷公曰。

    三陽莫當。

    請聞其解。

    (莫當者。

    言人之陰氣。

    不能當三陽之并至。

    )帝曰。

    三陽獨至者。

    是三陽并至。

    并至如風雨。

    上為巅疾。

    下為漏洩。

    (獨至者。

     三陽合并而為一陽也。

    天之風氣為陽。

    雨水為陰。

    三陽并至。

    則陽氣上行而為巅疾。

    下行而為漏洩。

    猶天之陽氣獨盛。

     而在下之泉水竭也。

    )外無期。

    内無正。

    不中經紀。

    診無上下以書别。

    (陰陽離合論曰。

    陽予之正。

    陰為之主。

    陰陽離合。

     不相失也。

    言三陽并至。

    外無陰陽出入之可期。

    内無生陽之陰正。

    不中經脈之紀綱。

    故不能以脈經上下編之書别。

    蓋言此在氣并。

    而不形于血脈之診也。

    玉師曰。

    不形于診。

    是以大奇篇之腸下血。

    陽甚而脈反沉小滑澀。

    )雷公曰。

    臣治疏愈。

    說意而已。

    (治、理數也。

    言于天地陰陽之理甚疏。

    止可聞其大意而已。

    )帝曰。

    三陽者。

    至陽也。

    積并則為驚。

    病起疾風。

    至如砺。

    九竅皆塞。

    陽氣滂溢。

    幹嗌喉塞。

    并于陰。

    則上下無常。

    薄為腸。

    (至陽者。

    謂陽之至盛而無極。

     有如天之疾風。

    若砺之雷火驟至。

    陽盛則為驚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

    使九竅之水氣皆竭。

    而陽氣溢于竅中。

    夫肺屬天而主氣。

    與腎水上下交通。

    陽獨盛而水液竭。

    故使嗌幹喉塞也。

    并于陰。

    則使陰氣之上下無常。

    搏于陰液。

    則為腸下痢。

    蓋陽甚而血液将絕。

    即所謂下為漏洩也。

    )此謂三陽直心。

    坐不得起卧者。

    便身全三陽之病。

    (三陽者。

    太陽也。

    太陽者。

    巨陽也。

    為諸陽主氣。

    而與少陰标本相合。

    故心為陽中之太陽。

    是太陽之氣。

    在表而合于天之氣。

    在上而合于君火之陽。

    直、當也。

    謂三陽并至。

    正當于心。

    是三陽之合并于太陽也。

    夫三陽之離合也。

    合則為一。

    離則有三。

    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少陽為樞。

    起者。

    太陽之主開也。

    卧者。

    陽明之主阖也。

    坐者。

    不起不卧。

    少陽中樞之象也。

    蓋言三陽之氣合。

    則正當于心。

    分出于形身。

    則為坐不得起卧之象。

    便身全三陽之病矣。

    此申明三陽者。

    乃二陽合并于太陽。

    有離而有合也。

    上節論三陽之氣。

    滂溢于外竅。

    而内薄于陰。

    此言太陽之氣。

    正當于心。

    而分出于形身之外。

    )且以知天下。

     何以别陰陽。

    應四時。

    合之五行。

    (天下者。

    謂人居天之下。

    何以别陰陽。

    以應天之四時。

    合地之五行。

    闵士先曰。

    此乃承上啟下之文。

    )雷公曰。

    陽言不别。

    陰言不理。

    請起受解。

    以為至道。

    (此言知天之道。

    而後能理别陰陽。

    至道。

    即所謂至誠無息之道。

    )帝曰。

    子若受傳。

    不知合至道。

    以惑師教。

    語子至道之要。

    病傷五髒。

    筋骨以消。

    子言不明不别。

    是世主學盡矣。

    (合至道者。

    謂人合天地之道也。

    人之陰陽。

    合天之四時水火。

    人之五髒。

    合天之五方五行。

    五髒之氣。

    外合于皮肉筋骨。

    如病傷五髒。

    則在外之筋骨以消。

    是以不明别陰陽之氣。

    五髒所合之皮肉筋骨。

    則傳世之主學盡矣。

    蓋言陰陽五行。

    各有分别。

    此論陰陽水火之氣。

    而不病五髒之有形。

    如所謂腎且絕。

    是腎之水液。

    陰氣并絕。

    非髒傷之骨消也。

    莫子瑜曰。

    人有病氣而不病形者。

    有病形而不病氣者。

    有形氣之兼病者。

    此二篇論病陰陽水火之氣。

    故當以明别之。

    )腎且絕。

    惋惋日暮。

    從容不出。

    人事不殷。

    (夫天一生水。

    在上為天。

    在下為泉。

    天包乎地。

    水通乎天。

    陰陽相貫。

     上下循環。

    在人則太陽在上。

    精水在下。

    如三陽并至。

    并于陰而上下無常。

    薄為腸。

    則腎之精氣且絕矣。

    惋惋、驚歎貌。

    殷、盛也。

    古者日中為市。

    人事正殷。

    至日暮陽盡而陰受氣。

    則萬民皆卧。

    蓋言在天之道。

    陽氣為陽。

    精水為陰。

     晝為陽。

    夜為陰。

    在人之道。

    三陽為陽。

    精液為陰。

    晝出為陽。

    夜入為陰。

    蓋以比天之陰陽。

    晝出夜卧。

    陰陽和平。

    可常保其天年。

    若能和于陰陽。

    調于四時。

    亦可壽敝天地。

    如有陽無陰。

    有陰無陽。

    且斃在旦夕。

    又焉能如天之常。

    地之久乎。

    是以天下萬民應天之道。

    至陽盡而陰受氣之時。

    驚歎其日暮。

    則從容不出。

    人事不殷。

    蓋以天之陰陽。

    比類人之陰陽。

    絕者絕而生者生。

    在天之道。

    不過陰陽亢極。

    豈至于有陽無陰。

    有晝無夜哉。

    靈樞經曰。

    日暮陽盡而陰受氣。

    萬民皆卧。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

    朱永年曰。

    腎且絕三字當節斷。

    ) 卷九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得天之道。

    出于自然。

    不待勉強。

    即孔氏之所謂從容中道。

    聖人也。

    故示以從容之道。

    因以名篇。

     黃帝燕坐。

    召雷公而問之曰。

    汝受術誦書者。

    若能覽觀雜學。

    及于比類。

    通合道理。

    為餘言子所長。

    五髒六腑。

    膽胃大小腸。

    脾胞膀胱。

    腦髓。

    涕唾哭泣悲哀。

    水所從行。

    此皆人之所生。

    治之過矣。

    子務明之。

    可以十全。

    即不能知。

     為世所怨。

    (此篇論精水并至而陽氣傷也。

    上章論陽氣盛而精水絕。

    此篇論精水盛而陽氣傷。

    陰陽水火之不可偏盛者也。

     夫五髒主藏精者也。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故曰腎且絕。

    腎雖藏精而為水髒。

    然津液之生原。

    出于胃腑水谷之精微。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膀胱者。

    津液之所藏。

    與腎髒雌雄相合。

    通于腦髓。

    出于上竅。

    而為涕唾哭泣。

    此人之津水所從行。

    亦如天之精水在泉。

    而上通于天也。

    膽主藏津汁。

    通于廉泉玉英。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胞者。

    水之所由洩也。

    悲哀者。

    謂心悲志悲。

    故泣出也。

    此言腎液之又上通于心。

    而出于上竅也。

    闵士先曰。

    論陽氣則曰坐明堂。

    論陰氣則曰燕坐。

    史臣緒述。

    亦有意存。

    )雷公曰。

    臣請誦脈經上下編。

    甚衆多矣。

    則無比類。

    猶未能以十全。

    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

    子别試通五髒之過。

    六腑之所不和。

    針石之敗。

    毒藥所宜。

    湯液滋味。

    具言其狀。

    悉言以對。

    請問不知。

    (雷公止知經脈之道。

    而不知天之陰陽。

    故帝即于有形之髒腑形骸而問之。

    殊不知有形之中。

    有無形之氣也。

    莫子瑜曰。

    針石治脈肉筋骨之有形。

    湯液毒藥。

    治在内之髒。

    )雷公曰。

    肝虛腎虛脾虛。

    皆令人體重煩冤。

    當投毒藥。

    刺灸砭石湯液。

    或已或不已。

    願聞其解。

    帝曰。

    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

    餘真問以自謬也。

    吾問子窈冥。

    子言上下編以對。

    何也。

    (三髒之經脈。

    外絡于形身。

    上貫于心膈。

    故皆令人體重煩冤。

    然雷公止知經脈髒腑形骸。

    而不知人合于天之道。

    故責其年長而尚未知。

    子以餘真問髒腑腸胃之有形。

    因以自謬耶。

    然吾問子者。

    窈冥也。

    窈冥者。

    天之道也。

    子何以經脈之上下編以對耶。

    )夫脾虛浮似肺。

    腎小浮似脾。

    肝急沉散似腎。

    此皆工之所時亂也。

    然從容得之。

    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

    此童子之所知。

    問之何也。

    (此言三髒之有氣也。

    肝腎脾者。

    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

    脾虛浮似肺者。

    太陰之為開也。

    腎小浮似脾者。

    少陰之為樞也。

    肝急沉散似腎。

    厥陰之為阖也。

    蓋因氣而見于脈。

    此皆工之所時亂。

    而不能知其因也。

    然須從容得之。

    從容者。

    天之道也。

    天道者。

    陰陽之道也。

    五髒者。

    應地之五行也。

    此言天道而不論地之五行。

     若夫以五髒之五行。

    而木火土參居于下。

    此童子之所知。

    又何問之有。

    闵士先曰。

    開于外故曰虛浮。

    樞在中故曰小浮。

    ) 雷公曰。

    于此有人。

    頭痛筋攣。

    骨重。

    怯然少氣。

    哕噫腹滿。

    時驚。

    不嗜卧。

    此何髒之發也。

    脈浮而弦。

    切之石堅。

    不知其解。

    複問所以三髒者。

    以知其比類也。

    (厥陰根起于大敦。

    其經氣與督脈上會于巅頂而主筋。

    頭痛筋攣。

    厥陰經氣之為病也。

    少陰根起于湧泉。

    為生氣之原而主骨。

    骨重少氣。

    少陰經氣之為病也。

    太陰根起于隐白。

    與胃以膜相連。

    哕噫腹滿時驚。

    不嗜卧。

    太陰經氣之為病也。

    是以脈浮。

    開脈也。

    弦者。

    樞脈也。

    石堅、阖脈也。

    雷公不解其因。

    故複問以三髒之脈證。

    以知其比類于窈冥焉。

    )帝曰。

    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于腑。

    年少則求之于經。

    年壯則求之于髒。

    (此言經脈之當求之于氣也。

    夫從容者。

    氣之謂也。

    三陰者。

    長女中女少女也。

    太陰為長女。

    故當求之于腑。

    腑陽而主開也。

     少陰為少女。

    故當求之于經。

    經氣内連髒腑。

    外絡形身。

    主外内出入之樞也。

    厥陰處于兩陰中之交盡。

    故為中女。

    是以求之于髒。

    髒陰而主阖也。

    此因三陰之氣。

    而見于證之頭痛筋攣。

    脈之浮弦而石。

    故當求之于三陰氣之開阖樞。

    若隻論其脈證。

    非從容之謂也。

    )今子所言。

    皆失八風菀熱。

    五髒消铄。

    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

    是腎不足也。

    沉而石者。

    是腎氣内着也。

    怯然少氣者。

    是水道不行。

    形氣消索也。

    咳嗽煩冤者。

    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

    病在一髒也。

    若言三髒俱行。

    不在法也。

    (此言三陰之氣離則為三。

    合則為一。

    一者。

    精水之少陰也。

    夫三陽之氣。

    合并于太陽者。

    天之陽也。

    是以三陰之氣。

    合并于少陰。

    少陰者。

    在下之精水也。

    蓋合而為一陰一陽者。

    天之道也。

    離則為三陰三陽者。

    人之道也。

     人道通于天道。

    皆可分而可合者也。

    八風菀熱。

    人之陽氣。

    行于上下四旁也。

    五髒消铄。

    傳邪相受。

    謂五行之氣。

    運于天地之中。

    有相生而有勝克也。

    夫浮而弦者。

    此腎氣之出于肝脾。

    而腎不足也。

    沉而石者。

    是肝脾之氣。

    下歸于腎。

    主腎氣内着也。

    太在泉之水。

    随氣而營運于天表。

    是以怯然少氣者。

    乃水道不行。

    故使形氣之消索也。

    咳嗽煩冤者。

    是腎氣之上逆于心肺也。

    此五髒之三陰。

    總歸于一氣。

    一氣而複貫通于五髒者也。

    知天道之氣交。

    陰陽之離合。

    而後能從容中道。

    若言肝脾腎三髒俱行。

    不在陰陽離合之法也。

    闵士先曰。

    消铄、形容水火之偏盛。

    傳邪相受、謂腎氣之傳于肝脾心肺。

    肝脾之氣。

    歸着于腎。

    而腎受之也。

    莫子瑜曰。

    五髒之三陰。

    根起于肝腎脾。

    而合于手經之心肺。

    故先言五髒而後言三髒。

    )雷公曰。

    于此有人。

    四肢懈惰。

    喘咳血洩。

    而愚診之。

    以為傷肺。

    切脈浮大而緊。

    愚不敢治。

    粗工下砭石。

     病愈。

    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