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此篇總論五運主歲。

    六氣司天。

    皆本乎天之運化。

    故曰。

    天元紀大論。

     黃帝問曰。

    天有五行禦五位。

    以生寒暑燥濕風。

    (天有五行者。

    丹蒼素元之五氣也。

    五位、五方之位。

    地之五行也。

     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六氣也。

    蓋言天之五氣。

    經于十幹之分。

    十幹之氣。

    以化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以生天之六氣。

    )人有五髒化五氣。

    以生喜怒憂思恐。

    (五髒、五行之所生也。

    五氣、五行之氣。

    風熱濕燥寒也。

    喜怒憂思恐。

    五髒之神志也。

     夫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氣相感。

    而萬物化生。

    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

    以有形之五髒。

    化五氣。

    生五志。

    而複通乎天氣。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餘已知之矣。

    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

    奈何合之。

    (論、謂六節髒象諸論也。

    五運者。

    甲己歲為土運。

    乙庚歲為金運。

    丙辛歲為水運。

    丁壬歲為木運。

    戊癸歲為火運。

    三陰三陽者。

     子午之歲。

    少陰主之。

    醜未之歲。

    太陰主之。

    寅申之歲。

    少陽主之。

    卯酉之歲。

    陽明主之。

    辰戌之歲。

    太陽主之。

    巳亥之歲。

    厥陰治之。

    帝言五運之氣。

    遞相沿襲。

    而一歲皆為之主治。

    終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

    周而複始。

    其與三陰三陽之主歲相合。

    何以候之。

    徐振公曰。

    五運獨主一歲。

    三陰三陽之主歲。

    有司天在泉。

    間氣客氣。

    故曰。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天之十幹。

    運化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三陰三陽之六氣。

    故曰。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王冰曰。

    道。

     謂生化之道。

    綱紀、謂生長化收藏之綱紀也。

    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

    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

    夫有形禀氣。

    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

    未之有也。

    所以造化不極。

    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

    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

    然合散不測。

    生化無窮。

    非神明運為。

    無能爾也。

    )故物生謂之化。

    物極謂之變。

    陰陽不測謂之神。

    神用無方謂之聖。

    (六微旨大論曰。

    物之生從于化。

    物之極由乎變。

    變化之相薄。

    成敗之所由也。

    五常政大論曰。

    氣始而生化。

    氣散而有形。

    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莫可窮測。

    用施于四時。

    變化乎萬物。

    無可矩量者也。

    孔子曰。

     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

    金西銘曰。

    神以運用言。

    聖以功業言。

    )夫變化之為用也。

    (用、功用也。

    言陰陽不測之變化。

    在天地之間。

    生成萬物。

    功用最大。

    金西銘曰。

    用者。

    神用之無方。

    即所謂聖也。

    )在天為玄。

    (元、幽遠也。

     天道幽遠。

    變化無窮。

    )在人為道。

    (道、裡路也。

    凡日用事物之間。

    莫不有天地自然之理。

    )在地為化。

    (化、生化也。

     化育萬物。

    皆由地之生成。

    )化生五味。

    (五味、五行之所生也。

    萬物之有情有性者。

    莫不具五運之氣味。

    五營運論大曰。

     化生氣。

    )道生智。

    (能循乎天理之自然。

    則是非邪正自然分别而用無不周也。

    張兆璜曰。

    心之靈明曰智。

    乃人之神明也。

    ) 玄生神。

    (王冰曰。

    元遠幽深。

    故生神也。

    神之為用。

    觸遇元通。

    因物化成。

    無不應也。

    倪仲宣曰。

    先從天而人。

    人而地。

    複從地而人。

    人而天。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故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氣相感。

    而化生萬物矣。

    (風寒熱燥濕。

    天之陰陽也。

    木火土金水。

    地之陰陽也。

    故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氣相感。

    而萬物化生。

    )然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天覆地載。

    萬物化生于其間。

    )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陰陽之氣。

    左右旋轉之不息。

    徐振公曰。

    左右者。

    間氣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

    (征、驗也。

    兆、見也。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火為陽。

    水為陰。

    言陰陽不可見。

    而水火為陰陽之征驗。

    徐振公曰。

    水火。

    即陰陽也。

    先天止有水火。

    至後天而始備五行。

    )金木者。

    生成之終始也。

    (木主春令。

    其氣生長而生萬物。

    金主秋令。

    其氣收斂而成萬物。

    故為生成之始終。

    金西銘曰。

    上下左右。

    天地之六合也。

    水火木金。

    陰陽之四時也。

    )氣有多少。

    形有盛衰。

    上下相召。

    而損益彰矣。

    (在天為氣。

    而氣有多少。

    在地成形。

    而形有盛衰。

    上下相感。

    而太過不及之氣。

    昭然彰着矣。

    )帝曰。

    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時、四時也。

    謂木運主春。

    火運主夏。

    土運主長夏。

    金運主秋。

    水運主冬。

    )鬼臾區曰。

    五氣營運。

    各終期日。

    非獨主時也。

    (言五運之氣。

    各終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

    終而複始。

    非獨主于時也。

    徐振公曰。

    五運主時。

    乃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主歲者。

    五行太過不及之年。

    )帝曰。

    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

    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

    太虛寥廓。

    肇基化元。

    (天元冊、乃太古之文。

    所以紀天真元氣營運之書也。

    太虛、謂空元之境。

    大氣之所充。

     神明之官府也。

    寥廓、空大無際之謂。

    肇、始基。

    立也。

    化原、造化之本原也。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

    (五運、木火土金水運也。

    終天者。

    日日行一度。

    五運各主一歲。

    終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也。

    萬物藉化元而始生。

    五行終天運而無已。

    易曰。

    大哉幹元。

    萬物資始。

    )布氣真靈。

    總統坤元。

    (真靈者。

    人與萬物也。

    總統坤元者。

    地居天之中。

     天包乎地之外也。

    易曰。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九星懸朗。

    七曜周旋。

    (九星者。

    天蓬。

    天芮。

    天沖。

    天輔。

    天禽。

    天心。

    天任。

    天柱。

    天英。

    九星懸朗于天。

    下應九州之分也。

    七曜者。

    日月五星。

    虞書謂之七政。

    周。

    謂周天之度。

    旋。

     謂左循天度而行。

    )曰陰曰陽。

    曰柔曰剛。

    (易曰。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幽顯既位。

    寒暑弛張。

     (陽主晝。

    陰主夜。

    幽顯既位者。

    陰陽定位也。

    寒暑弛張者。

    寒暑往來也。

    易曰。

    日月營運。

    一寒一暑。

    )生生化化。

    品物鹹章。

    (易曰。

    雲行雨施。

    品物流形。

    又曰。

    天地。

    萬物化醇。

    此所以生生不息。

    化化無窮。

    而品物鹹章矣。

    )臣斯十世。

    此之謂也。

    (十世、言自祖傳習至今。

    于茲十世矣。

    所謂積考太始天元冊文者。

    此之謂也。

    )帝曰。

    善。

    何謂氣有多少。

    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

    陰陽之氣。

    各有多少。

    故曰三陰三陽也。

    形有盛衰。

    謂五行之治。

    各有太過不及也。

    (太陽少陽少陰。

    營運先天而主有餘。

    陽明太陰厥陰營運後天而主不足。

    此三陰三陽之氣有多少也。

    形、謂五行之有形也。

     五形之治。

    各有太過不及者。

    謂五運之主歲。

    如諸壬年之木運太過。

    則諸丁年之木運不及矣。

    諸戊年之火運太過。

    諸癸年之火運不及矣。

    諸甲年之土運太過。

    諸己年之土運不及矣。

    諸庚年之金運太過。

    諸乙年之金運不及矣。

    諸丙年之水運太過。

    諸辛年之水運不及矣。

    )故其始也。

    有餘而往。

    不及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知迎知随。

    氣可與期。

    (始者。

     謂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如甲年之土運太過。

    則乙年之金運不足随之。

    子年之少陰有餘。

    則醜年之太陰不足随之。

     所謂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也。

    如乙年之金運不及。

    則丙年之水運有餘從之。

    醜年之太陰不足。

    則寅年之少陽有餘從之。

     所謂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也。

    迎、往也。

    随、來也。

    知歲運之往來。

    則太過不及之氣。

    可與之相期而定矣。

    )應天為天府。

     承歲為歲直。

    三合為治。

    (此承上下而言六十歲之中。

    又有天符歲會三合主歲。

    此為平氣之年。

    無太過不及者也。

    所謂天符者。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少陰。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

    乃五運之氣。

    與司天之氣相合。

    故為天符。

    直、會也。

    謂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乃地支之主歲。

    與五運之主歲。

    五行之氣。

    正值會合。

    故曰歲合。

    三合者。

    謂司天之氣。

    五運之氣。

    主歲之氣。

    三者相合。

    又名太乙天符。

    此皆平氣之年。

    無太過不及者也。

    俱詳注六微旨大論。

    )帝曰。

    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

    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六氣也。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陽之上。

    火氣主之。

    是三陰三陽。

    上奉天之六氣也。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五行也。

    在春主木而主生。

    在夏主火而主長。

     長夏主土而主化。

    在秋主金而主收。

    在冬主水而主藏。

    是以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蓋天之五氣。

    運化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是以上下相感召。

    而三陰三陽之氣。

    天地之所共有。

    故下文曰。

    天有陰陽。

    地亦有陰陽。

    倪仲宣曰。

     木火火。

    地之三陽也。

    金水土。

    地之三陰也。

    二之氣君火。

    三之氣相火。

    地亦有三陰三陽之六氣。

    故曰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天以陽生陰長。

    地以陽殺陰藏。

    (歲半以上。

    天氣主之。

    是春夏者。

    天之陰陽也。

    故天以陽生陰長。

    歲半以下。

    地氣主之。

    是秋冬者。

    地之陰陽也。

    故地以陽殺陰藏。

    張玉師曰。

    司天之氣。

    主上半歲。

    在泉之氣。

    主下半歲。

     故曰。

    歲半以上。

    天氣主之。

    歲半以下。

    地氣主之。

    然司天之氣。

    始于地之左。

    在泉之氣。

    本乎天之右。

    天地之氣。

    互相感召。

    而共主一歲。

    又非獨天主上半歲。

    而地主下半歲也。

    )天有陰陽。

    地亦有陰陽。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

    故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此申明地亦有三陰三陽之氣也。

    風寒暑濕燥火。

    三陰三陽上奉之。

    是天有陰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是地有陰陽也。

    夫天為陽。

    而天有三陰三陽之氣。

    是陽中有陰也。

    地為陰。

    地有三陰三陽之氣。

    是陰中有陽也。

    玉師曰。

    此二句。

    啟下文之天五地六。

    天六地五。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

    應天之氣。

     動而不息。

    故五歲。

    而右遷。

    應地之氣。

    靜而守位。

    故六期而環會。

    (應天之氣者。

    丹蒼素元之氣也。

    動而不息。

    五歲而右遷者。

    自甲而乙。

    乙而丙。

    丙而丁。

    丁而戊。

    五運之氣已終。

    而複起五運也。

    應地之氣者。

    木火土金水火之氣也。

     靜而守位。

    六期而環會者。

    自子而醜。

    醜而寅。

    六歲巳周。

    至午歲而複起少陰也。

    )動靜相召。

    上下相臨。

    陰陽相錯。

    而變由生也。

    (動靜相召者。

    天地之氣相感也。

    上下相臨者。

    天之五氣。

    下禦地之五行。

    地之木火土金水火。

    上臨天之六氣。

     是以天五地六。

    天六地五。

    陰陽交錯。

    而變生三十年之一紀。

    六十歲之一周也。

    按天之五氣。

    經于十幹之分。

    運化地之五行。

    是天五地五也。

    地之木火土金水火。

    分主十二支之位。

    子午少陰君火司天。

    醜未太陰濕土司天。

    寅申少陽相火司天。

    卯酉陽明燥金司天。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

    巳亥厥陰風木司天。

    是地六天六也。

    是以上文雲應天之氣。

    五歲而右遷。

     應地之氣。

    六期而環會。

    下文雲。

    周天氣者。

    六期為一備。

    終地紀者。

    五歲為一周。

    )帝曰。

    上下周紀。

    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

    天以六為節。

    地以五為制。

    周天氣者。

    六期為一備。

    終地紀者。

    五歲為一周。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上下周紀者。

     天幹地支。

    五六相合。

    凡三十歲為一紀。

    六十歲為一周也。

    天以六為節者。

    以三陰三陽為節度也。

    地以五為制者。

    以五行之位為制度也。

    周天氣者。

    子屬少陰君火司天。

    醜屬太陰濕土司天。

    寅屬少陽相火司天。

    卯屬陽明燥金司天。

    辰屬太陽寒水司天。

    巳屬厥陰風木司天。

    六期為三陰三陽之一備。

    終地紀者。

    甲主土運。

    乙主金運。

    丙主水運。

    丁主木運。

    戊主火運。

    五歲為五運之一周。

    是以君火以明而在天。

    相火以位而在下。

    蓋言地以一火而成五行。

    天以二火而成六氣也。

     玉師曰。

    地之十二支。

    上應司天之氣。

    天之十幹。

    下合地之五行。

    )五六相合。

    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

    凡三十歲。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

    不及太過。

    斯皆見矣。

    (十五日為一氣。

    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歲。

    一歲凡二十四氣。

    計七百二十氣為一紀。

    紀、小會也。

    蓋以五六為三十。

    六五亦為三十。

    故以三十歲為一會。

    自甲子而終于癸亥。

    凡六十歲為一周。

     其太過不及之氣。

    于此皆可見矣。

    )帝曰。

    夫子之言。

    上終天氣。

    下畢地紀。

    可謂悉矣。

    餘願聞而藏之。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昭着。

    上下和親。

    德澤下流。

    子孫無憂。

    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

    可得聞乎。

    此以下。

    複申明五運六氣之主歲。

    周而複始。

    循環無端。

    使天下萬世。

    子孫黎民。

    知天地陰陽之數。

    不罹災眚之患。

    此皆聖人憂民之心。

    德澤下流之不窮也。

    鬼臾區曰。

    至數之機。

    迫迮以微。

    其來可見。

    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

    請言真要。

    (至數者。

    太過不及之定數也。

    機者。

    先期而動也。

    迫、近、迮、起也。

    言氣機之動甚微。

    能追思已往之氣。

    則其來者可知。

    如敬畏者。

    則災眚可避。

    忽慢者。

    必罹夭殃。

    無道。

    謂不修養生之道。

    行私、謂放縱嗜欲也。

    真要、至真之要道也。

    )帝曰。

    善言始者。

    必會于終。

    善言近者。

    必知其遠。

    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

    所謂明矣。

    願夫子推而次之。

     令有條理。

    簡而不匮。

    久而不絕。

    易用難忘。

    為之綱紀。

    至數之要。

    願盡聞之。

    (此言陰陽之道。

    自始至終。

    由近至遠。

     簡而明。

    易而難。

    有條有理。

    有紀有綱。

    )鬼臾區曰。

    昭乎哉問。

    明乎哉道。

    如鼓之應桴。

    響之應聲也。

    (言陰陽之道。

     昭也。

    明也。

    能明乎斯道。

    如桴鼓聲響。

    未有不相應者矣。

    )臣聞之。

    甲己之歲。

    土運統之。

    乙庚之歲。

    金運統之。

    丙辛之歲。

    水運統之。

    丁壬之歲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

    火運統之。

    (運、化運也。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統者。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也。

    )帝曰。

    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

    子午之歲。

    上見少陰。

     醜未之歲。

    上見太陰。

    寅申之歲。

    上見少陽。

    卯酉之歲。

    上見陽明。

    辰戌之歲。

    上見太陽。

    巳亥之歲。

    上見厥陰。

    少陰所謂标也。

    厥陰所謂終也。

    (合者。

    以五運而合六氣。

    以天幹而合地支也。

    标、高也。

    子午為少陰君火。

    君為尊。

    故以少陰為始。

    而标見于上。

    厥陰為陰之盡。

    故以厥陰為終。

    陰極而一陽之子又複矣。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所謂本也。

    是謂六元。

     (風寒暑濕燥火。

    在天之六氣也。

    三陰三陽。

    合于地之十二支。

    而上奉天之六氣。

    是以天氣為本。

    而三陰三陽為标。

    故下文曰。

    本之下。

    中之見也。

    見之下。

    氣之标也。

    六元者。

    謂天有此三陰三陽之六氣。

    地亦有此三陰三陽之六氣。

    天地渾元。

    上下相召。

    是以六氣司天。

    而六氣在泉也。

    )帝曰。

    光乎哉道。

    明乎哉論。

    請着之玉版。

    藏之金匮。

    署曰天元紀。

     (着之玉版。

    藏之金匮。

    垂永久。

    示貴重也。

    ) 卷八 五營運大論篇第六十七 此篇分論天之五氣。

    地之五行。

    布五方之政令。

    化生五髒五體。

    皆五者之營運。

    故曰五營運論。

     黃帝坐明堂。

    始正天綱。

    臨觀八極。

    考建五常。

    (天綱、天之度數也。

    八極、地之八方也。

    五常、五行政令之常也。

    ) 請天師而問之曰。

    論言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紀。

    陰陽之升降。

    寒暑彰其兆。

    (神明者。

    日月鬥星也。

    紀者。

    以日月紀度。

     星鬥定位也。

    寒暑者。

    陰陽之征兆也。

    )餘聞五運之數于夫子。

    夫子之所言。

    正五氣之各主歲爾。

    首甲定運。

    餘因論之。

     鬼臾區曰。

    土主甲己。

    金主乙庚。

    水主丙辛。

    木主丁壬。

    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

    少陰主之。

    醜未之上。

    太陰主之。

    寅申之上。

    少陽主之。

    卯酉之上。

    陽明主之。

    辰戌之上。

    太陽主之。

    巳亥之上。

    厥陰主之。

    不合陰陽。

    其故何也。

    (餘聞五運之數于夫子者。

    言五運之氣。

    以論于六節髒象論中矣。

    餘因論之。

    鬼臾區複以五運六氣相合主歲而論者。

    即上編天元紀大論也。

    不合陰陽者。

    五運六氣之陰陽。

    不相合也。

    )岐伯曰。

    是明道也。

    此天地之陰陽也。

    夫數之可數者。

    人中之陰陽也。

    然所合。

    數之可得者也。

    夫陰陽者。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天地陰陽者。

    不可以數推。

    以象之謂也。

    (三數字葉素三數字上聲。

    伯言鬼臾區所論。

    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治者。

    是明天地陰陽之道也。

    夫數之可數者。

    人中之陰陽也。

    所謂人中之陰陽者。

    其生五。

    其氣三。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為九髒。

    以應天六六之節。

    此人中之陰陽。

    與天地相合。

    其所合之數。

    可得而數者也。

    若夫天地之陰陽者。

    數之可十可百。

    推之可萬可千。

    難以數推。

    止可以象推之。

    象者。

    即下文之丹蒼素元之天象。

    南面北面之圖象是也。

    )帝曰。

    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

    昭乎哉問也。

    臣覽太始天元冊文。

    丹天之氣。

    經于牛女戊分。

    天之氣。

    經于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

    經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氣。

    經于亢氏昴畢。

    玄天之氣。

    經于張翼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

    奎壁角轸。

    則天地之門戶也。

    夫候之所始。

    道之所生。

    不可不通也。

    (居吟切。

    此言五行之化運。

    始于五方之天象也。

    丹、赤色、火之氣也。

     牛女在癸度。

    經于牛女戊分。

    戊癸合而化火也。

    、黃色。

    土之氣也。

    心尾在甲度。

    經于心尾己分。

    甲己合而化土也。

     蒼、青色。

    木之氣也。

    危室在壬度。

    柳鬼在丁度。

    丁壬合而化木也。

    素、白色。

    金之氣也。

    亢氏在乙度。

    昴畢在庚度。

     乙庚合而化金也。

    元、黑色。

    水之氣也。

    張翼在丙度。

    婁胃在辛度。

    丙辛合而化水也。

    戊己居中宮。

    為天地之門戶。

    遁甲經曰。

    六戊為天門。

    六己為地戶。

    在奎壁角轸之分。

    奎壁在幹方。

    角轸在巽方。

    此五氣化五行之始。

    乃天地陰陽。

    道之所生。

    不可不通也。

    張玉師曰。

    在天之氣色。

    故見丹素蒼元。

    在地成五行之形。

    則為青黃赤白黑矣。

    )帝曰。

    善。

     論言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

    未知其所謂也。

    (此複論六氣之上下左右也。

    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萬物化生于其間。

    故天地為萬物之上下。

    左右者。

    間氣也。

    間氣者紀步。

    故為陰陽之道路。

    徐振公曰。

    五六相合而後成歲。

    故論五運篇中而兼論六氣。

    )岐伯曰。

    所謂上下者。

    歲上下見。

    陰陽之所在也。

    (此言司天在泉之上下也。

    如子午歲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矣。

    醜未歲太陰在上。

    則太陽在下矣。

    寅申歲少陽在上。

    則厥陰在下矣。

    卯酉歲陽明在上。

    則少陰在下矣。

    辰戌歲太陽在上。

    則太陰在下矣。

    巳亥歲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矣。

    此三陰三陽上下之所在也。

    )左右者。

    諸上見厥陰。

    左少陰。

    右太陽。

    見少陰。

    左太陰。

    右厥陰。

    見太陰。

    左少陽。

    右少陰。

    見少陽。

    左陽明。

    右太陰。

    見陽明。

     左太陽。

    右少陽。

    見太陽。

    左厥陰。

    右陽明。

    所謂面北而定其位。

    言其見也。

    (此言在上之左右也。

    在東為左。

    在西為右。

     諸、凡也。

    謂凡見厥陰在上。

    則少陰在左。

    太陽在右。

    見少陰在上。

    則太陰在左。

    厥陰在右。

    見太陰在上。

    則少陽在左。

     少陰在右。

    見少陽在上。

    則陽明在左。

    太陰在右。

    見陽明在上。

    則太陽在左。

    少陽在右。

    見太陽在上。

    則厥陰在左。

    陽明在右。

    蓋以圖像向南。

    人面北以觀之。

    言其所見之圖象。

    而命其上下左右之定位也。

    玉師曰。

    上章以厥陰為終。

    此論厥陰為始。

    蓋陰陽之道。

    自始至終。

    終而複始。

    )帝曰。

    何謂下。

    岐伯曰。

    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

    左陽明。

    右太陰。

    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

    左太陽。

    右少陽。

    太陰在上。

    則太陽在下。

    左厥陰。

    右陽明。

    少陽在上。

    則厥陰在下。

    左少陰。

     右太陽。

    陽明在上。

    則少陰在下。

    左太陰。

    右厥陰。

    太陽在上。

    則太陰在下。

    左少陽。

    右少陰。

    所謂面南而命其位。

    言其見也。

    (此言在下之左右也。

    如巳亥歲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矣。

    而陽明在少陽之左。

    太陰在少陽之右。

    如子午歲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矣。

    而太陽在陽明之左。

    少陽在陽明之右。

    如醜未歲太陰在上。

    則太陽在下矣。

    而厥陰在太陽之左。

     陽明在太陽之右。

    如寅申歲少陽在上。

    則厥陰在下矣。

    而少陰在厥陰之左。

    太陽在厥陰之右。

    如卯酉歲陽明在上。

    則少陰在下矣。

    而太陰在少陰之左。

    厥陰在少陰之右。

    如辰戌歲太陽在上。

    則太陰在下矣。

    而少陽在太陰之左。

    少陰在太陰之右。

    蓋以圖象向北。

    人面南以觀之。

    以所見之上下左右。

    而命其位。

    故曰言其見也。

    詳後圖象。

    金西銘曰。

    上下之左右。

    皆以東為左。

    西為右。

    故面南面北以觀之。

    若止南面而觀。

    如在下之氣左行。

    則在上之氣右轉矣。

    故下文曰。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上下相遘。

    寒暑相臨。

    氣相得則和。

    不相得則病。

    (相臨者。

    謂加臨之六氣也。

    此總結上文而言。

     司天在泉之氣。

    則上下相遇。

    左右間氣之氣。

    則四時加臨。

    如太陽寒水之氣。

    加臨于上半歲。

    則少陰少陽暑熱之氣。

    加臨于下半歲矣。

    如暑熱之氣。

    加臨于上半歲。

    則寒水之氣。

    加臨于下半歲矣。

    舉寒暑而六氣自序。

    蓋以上下主歲。

    上下左右六氣紀時。

    如與時相得則和。

    與時相逆則病矣。

    )帝曰。

    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

    以下臨上。

    不當位也。

    (此言加臨之六氣。

    與主時之六氣。

    有相得而不相得也。

    氣相得者。

    如少陰君火之氣。

    與少陽相火之氣相合。

    君臣之相得也。

     君位在上。

    臣位在下。

    如君火加臨于相火之上為順。

    相火加臨于君火之上。

    是為下臨上。

    不當其位也。

    六微旨大論曰。

     君位臣則順。

    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

    其害速。

    順則其病遠。

    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蓋舉此君臣之上下加臨而言。

    則六氣之順逆。

    可類推矣。

    )帝曰。

    動靜何如。

    岐伯曰。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左右周天。

    餘而複會也。

    (此複申明司天在泉之氣。

    六期而環會也。

    動靜者。

    天地之道也。

    在上者司天。

    在下者紀地。

    如子年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矣。

    周天之三百六十五日。

    則在上者右行于太陰。

    在下者左行于太陽也。

    上下左右。

    周司天之六歲。

    尚餘午未申酉戌亥之六歲。

    又環轉而複會也。

    上節之所謂面南面北者。

    蓋以左皆在東。

    左皆在西。

    此以圖象無分南北。

    平以觀之。

    是在下者左行。

    則在上者右行矣。

    總以六氣之圖推看。

    )帝曰。

    餘聞鬼臾區曰。

    應地者靜。

    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

    不知其所謂也。

    願聞何以生之乎。

    (靜者。

    地之體也。

    生、謂動之所生。

    玉師曰。

    動生于靜。

    故曰生。

    )岐伯曰。

    天地動靜。

    五行遷複。

    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

    猶不能遍明。

    (天地動靜、謂司天在泉之氣。

    繞地而環轉也。

    五行遷複、謂五運相襲。

    周而複始也。

    其上、謂臾區其上至于十世。

    止能占候其天之動象。

    地之靜形。

    猶不能遍明天地陰陽之營運也。

    )夫變化之用。

    天垂象。

    地成形。

     七曜緯虛。

    五行麗地。

    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

    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形精之動。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仰觀其象。

     雖遠可知也。

    (此言地居天之中。

    天包乎地之外。

    是以在上之天氣右旋。

    在地下之氣左轉也。

    變化之用者。

    謂天地陰陽之運動也。

    在天無形而垂象。

    在地有形而成形。

    七曜、日月五星也。

    緯虛者。

    經緯于太虛之間。

    亦繞地而環轉也。

    五行、五方五氣之所生而成形者。

    麗、章着也。

    地者。

    所以載生成之物類也。

    精者。

    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應天之精氣者。

    在天為氣。

    在下為水。

    水應天而天連水也。

    形謂地之體。

    靜而不動者也。

    形精之動者。

    謂地下在泉之氣旋轉。

    猶根本不動而枝葉動搖。

    然根氣又與枝葉之相通也。

    仰觀其天象。

    見日月五星之繞地右旋。

    道雖深遠。

    可得而知矣。

    玉師曰。

    用者動之體。

    )帝曰。

    地之為下。

    否乎。

    岐伯曰。

    地為人之下。

    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

    馮乎。

    岐伯曰。

    大氣舉之也。

    (馮葉憑。

     地之為下者。

    謂天居上而地居下也。

    太虛者。

    虛元之氣也。

    言地居太虛之中。

    大氣舉之。

    無所馮根據者也。

    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

    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

    半在地下。

    其天居地上見者。

    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地下亦然。

    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

    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

    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

    是渾天之說。

    本之素問者也。

    夫素問乃三墳之一。

    三墳者。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也。

    故自易而下。

    莫大乎素問。

    今質諸千古以上之書。

    而征驗于千古之下。

    是天地陰陽之道。

    幽遠難明。

    非天生之至聖。

    孰能知之。

    故學人能于此中用心參究。

    則六十年之中。

    萬物之變化。

    民病之死生。

    未有不如桴鼓聲響之相應也。

    ) 燥以幹之。

    暑以蒸之。

    風以動之。

    濕以潤之。

    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

    故風寒在下。

    燥熱在上。

    濕氣在中。

    火遊行其間。

     寒暑六入。

    故令虛而生化也。

    (此言六氣之遊行于天地上下之間也。

    風寒暑濕燥火。

    在天無形之氣也。

    幹蒸動潤堅溫。

    在地有形之征也。

    天包乎地。

    是以在天之上。

    在泉之下。

    在地之中。

    八極之外。

    六合之内。

    無所不至。

    蓋言太虛之氣。

    不唯包乎地之外。

    而通貫乎地之中也。

    寒水在下。

    而風從地水中生。

    故風寒在下。

    燥乃幹金之氣。

    熱乃太陽之火。

    故燥熱在上。

    土位中央。

    故濕氣在中。

    火乃太極中之元陽。

    即天之陽氣。

    故遊行于上下之間。

    易曰。

    日月營運。

    一寒一暑。

    寒暑往來。

    而六者之氣。

    皆入于地中。

    故令有形之地。

    受無形之虛氣。

    而生化萬物也。

    朱永年曰。

    肝腎在下。

    心肺居上。

     土位中央。

    三焦之火遊行于上下之間。

    人與天地參也。

    )故燥勝則地幹。

    暑勝則地熱。

    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

    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矣。

    (此複結上文六入之義。

    )帝曰。

    天地之氣。

    何以候之。

    岐伯曰。

    天地之氣。

    勝複之作。

    不形于診也。

    脈法曰。

    天地之變。

    無以脈診。

    此之謂也。

    (天地之氣者。

    五運六氣也。

    勝複之作者。

    淫勝郁複也。

    言氣運之變而為民病者。

    非診候之可知也。

    蓋每歲有司天之六氣。

    有主歲之五運。

    有間氣之加臨。

    有四時之主氣。

    人在天地氣交之中。

     一氣不和。

    即為民病。

    是天地四時之氣而為民病者。

    不能以脈診。

    而别某氣之不和也。

    再按平脈篇曰。

    伏氣之病。

    以意候之。

    今月之内。

    欲有伏氣。

    假令舊有伏氣。

    當須脈之。

    蓋天地之氣淫勝。

    則所不勝之氣郁伏矣。

    民感之而為病者。

    亦郁伏于内。

    而不形于診也。

    故欲知伏氣之病。

    當以意候之。

    候今月之内。

    有何氣之不和。

    則知民有伏氣之病矣。

    郁伏之氣複發。

    而民病始作。

    然後發見于脈。

    故曰。

    假令舊有伏氣。

    當須脈之。

    此與暴感風寒暑濕之邪。

    而卒病傷寒中風。

    即見于脈診者之不同。

    故曰。

    天地之氣。

    無以脈診。

    此之謂也。

    )帝曰。

    間氣如何。

    (間氣者。

    加臨之六氣也。

    以上之左右。

    下之左右。

    兼于其間。

    共為六氣。

    故曰間氣。

    每一氣加臨于四時之中。

    各主六十日。

    故曰間氣者紀步。

    步者。

    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為一步也。

    )岐伯曰。

    随氣所在。

    期于左右。

    (六微旨論大曰。

    天樞之上。

    天氣主之。

    天樞之下。

    地氣主之。

    又曰。

    加者。

    地氣也。

    中者。

    天氣也。

    蓋以在下之氣左轉。

    在上之氣右旋。

    各主六十日以終一歲。

    故曰。

    随氣所在。

    期于左右。

    謂随在上在下之氣之所在。

    而期于左右之旋轉也。

    如子年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矣。

    少陰在上。

    則厥陰在左。

    太陰在右。

    陽明在下。

    則太陽在左。

    少陽在右。

    蓋以地之左轉而主初氣。

    故以太陽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為始。

     次厥陰。

    次少陰。

    以司天之氣終三氣。

    而主歲半以上。

    次太陰。

    次少陽。

    次陽明。

    以在泉之氣終六氣。

    而主歲半以下。

     各加臨六十日。

    以終一歲也。

    六氣環轉相同。

    徐振公曰。

    司天之氣。

    始于地而終于天。

    在泉之氣。

    始于天而終于地。

     此地天升降之妙用也。

    )帝曰。

    期之奈何。

    岐伯曰。

    從其氣則和。

    違其氣則病。

    (間氣者。

    加臨之客氣也。

    而一歲之中。

     又有主時之六氣。

    如主從其客則和。

    主違其客則病矣。

    如子午歲初之氣。

    系太陽寒水加臨。

    主氣系厥陰風木。

    如寒勝其風為從。

    風勝其寒則逆。

    故下經曰。

    主勝逆。

    客勝從。

    六氣皆然。

    )不當其位者病。

    (不當其位者。

    即上文之所謂以下臨上也。

    )疊移其位者病。

    (如初之氣。

    太陽寒水加臨而反熱。

    三之氣。

    少陰君火加臨而反寒。

    本位之氣。

    互相更疊。

    氣之反也。

    故為民病。

    六氣皆然。

    )失守其位者危。

    (失守其位。

    謂失守其所主之本位也。

    如醜未歲太陰司天。

    則初之客氣主氣。

    并主厥陰風木。

    而清肅之氣。

    乘所不勝而侮之。

    是金氣失守其位矣。

    至五之氣。

    陽明秋金主氣。

    而本位反虛。

    風木之子氣複雠。

    火熱爍金。

    則為病甚危。

    所言侮反受邪。

    此之謂也。

    玉師曰。

    金不失守其位。

    則金氣不虛矣。

    金氣不虛。

     自有所生之水氣制火。

    失守。

    則母子皆虛。

    故曰危。

    )尺寸反者死。

    (南政北政之歲。

    有寸不應。

    尺不應之分。

    如應不應者而響應之。

    是為尺寸相反。

    )陰陽交者死。

    (南政北政之歲。

    有左右尺寸之不應。

    蓋左為陽。

    右為陰。

    寸為陽。

    尺為陰。

     如陰陽交相應者死。

    )先立其年。

    以知其氣。

    左右應見。

    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此總結六氣之加臨。

    先立其主氣之年。

    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氣。

    則間氣之應見于左右。

    或從或違。

    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順逆。

    )帝曰。

    寒暑燥濕風火。

    在人合之奈何。

    其于萬物。

    何以化生。

    (此節論天地之氣。

    而合于民衆萬物。

    )岐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五方生天之五氣。

    五氣生地之五行。

    五行生五味而生五髒。

    五髒生外合之五體。

    蓋人秉天地五方之氣味而生成者也。

    )其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

    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化生氣。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氣為柔。

    在髒為肝。

    (此言陰陽不測之變化。

    營運于天地人之間。

    為元。

    為道。

    為化。

    為有形之五行五體五髒。

     皆神用無方之妙用也。

    柔者。

    風木之氣柔也。

    )其性為暄。

    其德為和。

    其用為動。

    其色為蒼。

    其化為榮。

    其蟲毛。

    其政為散。

    其令宣發。

    其變摧拉。

    其眚為隕。

    其味為酸。

    其志為怒。

    怒傷肝。

    悲勝怒。

    風傷肝。

    燥勝風。

    酸傷筋。

    辛勝酸。

     (性者。

    五行之性也。

    德化者。

    氣之祥也。

    政令者。

    氣之章也。

    變眚者。

    氣之易也。

    用者。

    體之動也。

    毛蟲。

    木森森之氣也。

    夫天有五行。

    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髒。

    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

    是人秉五氣五味所生。

    而複傷于五氣五志。

    猶水之所以載舟。

    而亦所以覆舟也。

    是以上古之人。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順天地之變易。

    以和調其陰陽。

    故能苛疾不起。

    而常保其天命。

    今時之人。

    能知歲運之變遷。

    避勝複之災眚。

    不唯可以治人。

    而亦可以養生。

    推而廣之。

    可以救斯民于萬世。

    功莫大焉。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其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體為脈。

    在氣為息。

    在髒為心。

    其性為暑。

    其德為顯。

    其用為躁。

    其色為赤。

    其化為茂。

    其蟲羽。

    其政為明。

    其令郁蒸。

    其變炎爍。

    其眚燔。

    其味為苦。

    其志為喜。

    喜傷心。

    恐勝喜。

    熱傷氣。

    寒勝熱。

    苦傷氣。

    鹹勝苦。

    (息者。

    火氣之蕃盛也。

     顯、明也。

    燥、火之動象也。

    其蟲羽者。

    火化之遊行于虛空上下也。

    郁、盛。

    蒸、熱也。

    炎燥燔。

    熱之極也。

    極則變。

     變則為災眚矣。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其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體為肉。

    在氣為充。

     在髒為脾。

    其性靜兼。

    其德為濡。

    其用為化。

    其色為黃。

    其化為盈。

    其蟲。

    其政為谧。

    其令雲雨。

    其變動注。

    其眚淫潰。

    其味為甘。

    其志為思。

    思傷脾。

    怒勝思。

    濕傷肉。

    風勝濕。

    甘傷脾。

    酸勝甘。

    (充者。

    土氣充貫于四旁也。

    靜者。

    土之性。

    兼者。

    土王四季。

    兼有寒熱溫涼之四氣也。

    濡、潤也。

    化生萬物。

    土之用也。

    盈、充滿也。

    蟲、肉體之蟲。

    土所生也。

    谧、靜也。

    雲雨者。

    在地為土。

    在天為濕。

    濕氣上升而為雲為雨也。

    動、不靜也。

    動注淫潰。

    濕之極也。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腎。

    其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體為皮毛。

    在氣為成。

    在髒為肺。

     其性為涼。

    其德為清。

    其用為固。

    其色為白。

    其化為斂。

    其蟲介。

    其政為勁。

    其令霧露。

    其變肅殺。

    其眚蒼落。

    其味為辛。

    其志為憂。

    憂傷肺。

    喜勝憂。

    熱傷皮毛。

    寒勝熱。

    辛傷皮毛。

    苦勝辛。

    (成者。

    萬物感秋氣而成也。

    固者。

    堅金之用也。

    斂、收斂也。

    介、甲也。

    外被介甲。

    金之象也。

    勁、堅銳也。

    肅殺者。

    物過盛而當殺。

    于時為金。

    又兵象也。

    蒼、老也。

    落者。

    肅殺盛而隕落也。

    按在春曰風傷肝。

    在夏曰熱傷氣。

    在長夏曰濕傷肉。

    在冬曰寒傷血。

    謂四時之本氣自傷也。

    在秋曰熱傷皮毛。

    為所勝之氣傷也。

    蓋言五髒之有受傷于四時之本氣者。

    抑亦有受傷于所勝之氣者。

    舉一髒之不同。

    而可以類推于五髒也。

    玉師曰。

    秋承夏熱。

    變炎爍為清涼。

    如炎熱未靜。

    則為熱氣所傷。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腎生骨髓。

    髓生肝。

    其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在體為骨。

    在氣為堅。

    在髒為腎。

    其性為凜。

    其德為寒。

    其用為□其色為黑。

    其化為肅。

    其蟲麟。

    其政為靜。

    其令□。

    其變凝冽。

    其眚冰雹。

    其味為鹹。

    其志為恐。

    恐傷腎。

    思勝恐。

    寒傷血。

    燥勝寒。

    鹹傷血。

    甘勝鹹。

    (堅者。

    寒氣之化也。

    凜、寒凜也。

    肅、靜也。

    靜者。

    水之政令也。

    鱗蟲、水所生也。

    凝冽、寒之極也。

    冰雹、水之變也。

    按在春曰風傷肝。

    在長夏曰濕傷肉。

    是自傷其本體也。

    在夏曰熱傷氣。

    在冬曰寒傷血。

    謂傷其所勝也。

    亦舉二髒之不同。

    而可類推于五髒耶。

    玉師曰。

    火熱為陽。

    氣為陽。

    寒水為陰。

    血為陰。

     亦陰陽之自傷也。

    )五氣更立。

    各有所先。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五氣、五方之氣也。

    更立、四時之更換也。

    各有所先者。

    如春之風。

    夏之熱。

    秋之涼。

    冬之寒。

    各先應期而至也。

    各當其所主之位。

    四時之正氣也。

    如冬時應寒而反熱。

     夏時應熱而反寒。

    非其所主之位則邪。

    邪者。

    為萬物之賊害也。

    上節之不當其位。

    謂客氣加臨之位。

    此節之位。

    謂四時主氣之位。

    )帝曰。

    病生之變何如。

    岐伯曰。

    氣相得則微。

    不相得則甚。

    (此論四時之氣。

    而變生民病也。

    如五氣各得其位。

    其病則微。

    不相得而非其本位。

    則其病甚矣。

    )帝曰。

    主歲如何。

    岐伯曰。

    氣有餘。

    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

     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己所勝輕而侮之。

    (此複論五運主歲之有太過不及也。

    如歲木太過。

    則制己所勝之土氣。

    而侮所不勝之金氣。

    如不及。

    則己所不勝之金氣。

    侮我而乘之。

    己所勝之土氣。

    來輕我而侮之。

    五運皆同。

    周而複始。

    )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

    寡于畏也。

    帝曰。

    善。

    (此言乘侮而反受其複也。

    如歲木不及。

    則所不勝之金氣侮而乘之。

    而金反自虛其位矣。

     至秋令之時。

    金氣虛而反受水之子氣來複。

    則火熱爍金。

    所謂侮反受邪也。

    侮而受邪。

    因木氣不及。

    而金氣又能制木。

     寡于畏之故也。

    此篇論五運之氣。

    主歲主時。

    而兼論六氣之上下左右。

    蓋五六相合而後成歲也。

    故篇名五營運。

    而末結五運之太過不及。

    ) 五運主歲之圖 五陽年主太過五陰年主不及 六氣主歲及間氣加臨之圖 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少陰在上則左太陰右厥陰陽明在下則左太陽右少陽上下主歲左右主時六期環轉周而複始。

     六氣主歲太過不及之圖 子午寅申辰戌為陽主太過醜未卯酉巳亥為陰主不及 六氣主時之圖 主時之氣謂之主氣加臨之氣謂之客氣主氣不移靜而守位加臨之氣随司天在泉六氣環轉 卷八 五營運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氣主歲主時及間氣加臨之總圖 司天在泉之氣主歲。

    加臨之氣主時。

     加臨為客氣。

    六氣為主氣。

    客勝為從。

    主勝為逆。

     子午之歲(少陰司天陽明在泉) 醜未之歲(太陰司天太陽在泉) 寅申之歲(少陽司天厥陰在泉) 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 辰戌之歲(太陽司天太陰在泉) 巳亥之歲(厥陰司天少陽在泉) 歲運七篇。

    總以前項圖象推之。

    其五運六氣。

    司天在泉。

    間氣加臨。

    主時主歲。

    總括于中矣。

    再以天時民病。

    合而推之。

    已了然在目。

    不必多贅也。

     卷八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此篇分論六節應天。

    六節應地。

    主歲主時及加臨之六氣。

    故曰六微旨大論。

    言陰陽之數。

    其旨甚微。

     黃帝問曰。

    嗚呼遠哉。

    天之道也。

    如迎浮雲。

    若視深淵。

    視深淵。

    尚可測。

    迎浮雲。

    莫知其極。

    (天之道者。

    陰陽之道也。

    言陰陽之道。

    高遠而淵深也。

    夫有形者尚可測。

    在天之為氣者。

    莫知其極也。

    張玉師曰。

    天包乎地。

    六氣繞地環轉。

    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

    視深淵尚可測者。

    喻六氣之在泉也。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

    餘聞而藏之。

    心私異之。

    不知其所謂也。

    願夫子溢志。

    盡言其事。

    令終不滅。

    久而不絕。

    天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

    天之道也。

     此因天之序。

    盛衰之時也。

    (天之道者。

    天之陰陽也。

    因天之序者。

    天以六為節。

    因六氣而環序也。

    盛衰者。

    六氣之有太過不及也。

    )帝曰。

    願聞天道。

    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岐伯曰。

    上下有位。

    左右有紀。

    故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

    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

    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标。

     蓋南面而待也。

    故曰。

    因天之序。

    盛衰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

    此之謂也。

    (六六者。

    謂司天之三陰三陽。

    上合天之六氣也。

    上下有位者。

    言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

    太陰在上。

    則太陽在下。

    少陽在上。

    則厥陰在下。

    陽明在上。

    則少陰在下。

    太陽在上。

    則太陰在下。

    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

    六期環轉。

    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

    左右有紀者。

    如少陰在上。

     則厥陰在左。

    太陰在右。

    太陰在上。

    則少陰在左。

    少陽在右。

    少陽在上。

    則太陽在左。

    陽明在右。

    陽明在上。

    則少陽在左。

    太陽在右。

    太陽在上。

    則陽明在左。

    厥陰在右。

    厥陰在上。

    則太陽在左。

    少陰在右。

    各随氣之在上。

    而有左右之定紀也。

    故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蓋以右位之陰陽。

    轉遷于上而主歲也。

    氣之标者。

    标見于上也。

     夫天氣右旋。

    故南面觀之。

    而待其循序環轉也。

    移光者。

    日月營運也。

    以日行一周天。

    以定一氣之位。

    正立。

    正南面而立也。

    )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

    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

    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

    熱氣治之。

    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

    濕氣治之。

    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

    本之下。

    中之見也。

    見之下。

    氣之标也。

    (此言三陰三陽。

    有六氣之化。

    有上下之本标。

    有中見之标本也。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故以天氣為本而在上。

    以三陰三陽之氣标見于下也。

    )本标不同。

    氣應異象。

    (此言三陰三陽之六氣。

     雖上下相應。

    而各有不同也。

    少陰标陰而本熱。

    太陽标陽而本寒。

    是本标之不同也。

    少陰太陽。

    從本從标。

    太陰少陽。

     從本。

    陽明厥陰。

    不從标本。

    從乎中也。

    故有從本而得者。

    有從标而得者。

    有從标本而得者。

    有從中見而得者。

    是氣應之異象也。

    )帝曰。

    其有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太過。

    何也。

    岐伯曰。

    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

    來氣不及也。

    未至而至。

    來氣有餘也。

    (此論三陰三陽之主歲。

    而各有太過不及也。

    至而至者。

    此平氣之年。

    無太過不及四時之氣。

    應期而至。

    氣之和平也。

    如春應溫而寒。

    夏應熱而尚溫。

    此應至而不至。

    來氣之不及也。

    如未至春而先溫。

    未至夏而先熱。

    此未應至而先至。

    來氣之有餘也。

    按天元正紀大論曰。

    凡此陽明太陰厥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太陽少陽少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蓋不及之歲。

    則司天之氣。

    後天時而至。

    有餘之歲。

    則司天之氣。

    先天時而至。

    又陽年主實。

    陰年主虛。

    其天符歲會之年。

    是為平氣。

    無太過不及者也。

    )帝曰。

    至而不至。

    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

    應則順。

    否則逆。

    逆則變生。

    變則病。

    (不及之歲。

    應至而不至。

    有餘之歲。

    應未至而至。

    是為應則順。

    如不及之歲。

    反未至而至。

    有餘之歲。

     反至而不至。

    是為否則逆。

    逆則變生。

    變則為民之災病矣。

    )帝曰。

    善。

    請言其應。

    岐伯曰。

    物生其應也。

    氣脈其應也。

     (請言其應者。

    謂應太過不及之氣也。

    物生其應者。

    如厥陰司天。

    毛蟲靜。

    羽蟲育。

    少陽司天。

    草木早榮。

    太陰司天。

     萬物以榮。

    此生物以應司天之候也。

    氣脈其應者。

    如太陽司天。

    寒臨太虛。

    陽氣不令。

    陽明司天。

    陽專其令。

    炎暑大行。

     太陰司天。

    陰專其政。

    陽氣退避。

    又厥陰之至其脈弦。

    少陰之至其脈鈎。

    太陰之至其脈沉。

    少陽之至大而浮。

    陽明之至短而澀。

    太陽之至大而長。

    此皆氣脈其應也。

    )帝曰。

    善。

    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複行一步。

    土氣治之。

    複行一步。

    金氣治之。

    複行一步。

    水氣治之。

    複行一步。

    木氣治之。

    複行一步。

    君火治之。

    (此論六節應地而主時也。

    節、度也。

    氣位、六氣所主之步位也。

    顯明者。

    寅正立春節候。

     乃初之氣也。

    顯明之右。

    乃少陰君火之位。

    主二之氣也。

    退行一步者。

    從右而退轉一位也。

    君火之右。

    乃少陽相火之位。

     主三之氣也。

    複行一步者。

    複行一位也。

    複行一位。

    乃太陰濕土。

    主四之氣也。

    複行一位。

    乃陽明燥金。

    主五之氣也。

     複行一位。

    乃太陽寒水。

    主六之氣也。

    複行一位。

    乃厥陰風木。

    主初之氣也。

    複行一位。

    乃少陰君火之所主。

    周而複始也。

    金西銘曰。

    君火為尊。

    故以少陰為始。

    )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氣承之。

    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

    風位之下。

    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帝曰。

    何也。

    岐伯曰。

    亢則害。

    承乃制。

    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上節論六氣相生以主時。

    此論六氣承制而生化。

    蓋五行之中。

    有生有化。

    有制有克。

    如無承制而亢極。

    則為害。

    有制克則生化矣。

    治、主也。

    謂六氣定位。

    而各有所主也。

    承者。

    謂承奉其上而制之也。

    陰精者。

    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如木位之下。

    乃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母子之氣以承之。

    母氣制之。

    則子氣生化其木矣。

    如金位之下。

    乃君相二火。

    太陰濕土母子之氣承之。

    母氣克之。

    則子氣生化其金矣。

    土位之下。

    乃厥陰風木。

    君相二火。

    母子之氣以承之。

    木制其土。

    則火氣生化矣。

    餘三氣相同。

    是為制則生化也。

    如火亢而無水以承之。

    則火炎铄金。

    而水之生原絕矣。

    無水以制火。

    則火愈亢矣。

    如水亢而無土以承之。

    則水濫火滅。

    而土之母氣絕矣。

    無土以制水。

    則水愈亢矣。

     是以亢則為五行之賊害。

    寒則生化承制之氣。

    皆為敗亂。

    而生化大病矣。

    外列盛衰者。

    謂外列主歲之氣。

    有盛有衰。

    如主歲之氣。

    與主時之氣。

    交相亢極。

    則為害更甚。

    故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金西銘曰。

    主歲之氣太過。

    則己亢而侮所不勝。

    如不及。

    則為所勝之氣亢而侮之。

    )帝曰。

    盛衰何如。

    岐伯曰。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邪則變甚。

    正則微。

     (此承上文而言太過不及之歲。

    而有盛衰之氣也。

    非其位者。

    謂氣來有餘。

    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

    此歲氣之盛也。

    氣來不及。

    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己所勝輕而侮之。

    此歲氣之衰也。

    此皆不守本位。

    而交相乘侮。

    則邪僻内生矣。

    當其位者。

    乃平氣之年。

    無太過不及之乘侮。

    而各當其本位。

    此氣之正也。

    邪則變甚。

    正則變微。

    張玉師曰。

    地理之應。

    論主時而及于主歲。

    司天之氣。

    以主歲而及于主時。

    )帝曰。

    何謂當位。

    岐伯曰。

    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所謂歲會。

    氣之平也。

    帝曰。

    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

    歲不與會也。

    (此言平氣之歲。

    而無盛衰也。

    木運臨卯。

    丁卯歲也。

    火運臨午。

    戊午歲也。

    土運臨四季。

    甲辰甲戌己醜己未歲也。

    金運臨酉。

    乙酉歲也。

    水運臨子。

    丙子歲也。

    會、合也。

    以天幹之化運。

    與地支之主歲相合。

    故為歲會。

    此平氣之年也。

    如非歲會之年。

    則有太過不及之相承。

     是為不當其位矣。

    )帝曰。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少陰。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

    奈何。

    岐伯曰。

    天與之會也。

    故天元冊曰天符。

    (此言司天之氣。

    與五運之氣相合。

    是為天符。

    上見者。

    謂司天之氣。

    見于歲運之上也。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己醜己未歲也。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

    戊寅戊甲歲也。

    上見少陰。

    戊子戊午歲也。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乙卯乙酉歲也。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丁巳丁亥歲也。

    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

    丙辰丙戌歲也。

    此司天之氣。

    與五運之氣相合。

    故名曰天符。

    )天符歲會何如。

    岐伯曰。

    太乙天符之會也。

    (如天符與歲會相合。

    是名太乙天符。

    乃戊午己醜己未乙酉四歲。

    此乃司天之氣。

    五運之氣。

    主歲之氣。

    三者相合。

    故又名曰三合。

    )帝曰。

    其貴賤何如。

    岐伯曰。

    天符為執法。

    歲會為行令。

    太乙天符為貴人。

    (王冰曰。

    執法猶相輔行令猶方伯。

     貴人猶君主。

    )帝曰。

    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

    中執法者。

    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

    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

    其病暴而死。

     (王冰曰。

    執法、官人之準繩。

    目為邪僻。

    故病速而危。

    方伯無執法之權。

    故無速害。

    而病能自持。

    貴人義無淩犯。

    故病則暴而死。

    )帝曰。

    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

    君位臣則順。

    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

    其害速。

    順則其病遠。

    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地理之應六節。

    乃主時之六氣。

    不易之位也。

    然又有加臨之六時。

    随司天在泉。

    六期環轉。

    故曰位之易也。

     如少陰君火。

    加臨于少陽相火之上。

    是為君位臣則順。

    如少陽相火。

    加臨于少陰君火之上。

    是為臣位君則逆。

    所謂二火之順逆也。

    徐振公曰。

    類而推之。

    餘四氣亦有母子之分。

    如母加于子為順。

    子加于母為逆。

    張玉師曰。

    此節起下文加臨之六氣。

    )帝曰。

    善。

    願聞其步何如。

    岐伯曰。

    所謂步者。

    六十度而有奇。

    故二十四步。

    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此論加臨之六氣也。

    步、位也。

    以一氣各主六十日。

    零八十七刻半。

    故為六十度而有奇。

    四歲之中。

    共計二十四步。

    每步氣盈八十七刻半。

    共積盈二千一百刻。

    以二千刻分為四歲之氣盈五日。

    尚積盈一百刻。

    而成有餘之一日也。

    )帝曰。

    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

    位有終始。

    氣有國中。

    上下不同。

    求之亦異也。

    (此論加臨之六氣。

    與主時之氣相應。

    而各有不同也。

    五行者。

    謂厥陰風木主初氣。

    君相二火主二氣三氣。

    太陰濕土主四氣。

    陽明燥金主五氣。

    太陽寒水主六氣。

    此主時之五行。

    守定位而不移者也。

    如加臨之六氣。

    應主時之五行。

    則更變不同矣。

    位有終始者。

    謂主時之六位。

    始于厥陰。

     終于太陽。

    有一定之本位也。

    氣有國中者。

    謂加臨之六氣。

    始于地之初氣。

    而終于天之中氣也。

    上下不同者。

    謂客氣加于上。

    主氣主于下。

    應各不同。

    是以求之亦異也。

    )帝曰。

    求之奈何。

    岐伯曰。

    天氣始于甲。

    地氣始于子。

    子甲相合。

    命曰歲立。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天幹之氣始于甲。

    地支之氣始于子。

    子甲相合而歲立矣。

    先立其歲。

    以候其時。

    則加臨之六氣。

    可與之相期而定矣。

    )帝曰。

    願聞其歲。

    六氣始終。

    早晏何如。

    (其歲者。

    謂其一歲之中。

    有加臨之六氣也。

    始終者。

    始于一刻。

    終于八十七刻半也。

    早晏者。

    如卯子辰歲。

    天氣始于一刻。

    氣之早也。

    如寅未亥歲。

    天氣始于七十六刻。

    氣之晏也。

    )岐伯曰。

    明乎哉問也。

    甲子之歲。

    初之氣。

    天數始于水下一刻。

    終于八十七刻半。

    二之氣。

    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終于七十五刻。

    三之氣。

    始于七十六刻。

    終于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

    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終于五十刻。

    五之氣。

     始于五十一刻。

    終于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

    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終于二十五刻。

    所謂初六。

    天之數也。

    (天數者。

    以一歲之日數。

    應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初之氣。

    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

    終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六氣共計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

    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此初之六氣。

    應天之數也。

    )乙醜歲。

    初之氣。

    天數始于二十六刻。

    終于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

    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終于水下百刻。

    三之氣。

    始于一刻。

    終于八十七刻半。

    四之氣。

    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終于七十五刻。

    五之氣。

    始于七十六刻。

    終于六十二刻半。

    六之氣。

    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終于五十刻。

    所謂六二。

    天之數也。

    (乙醜歲。

    初之氣。

    始于甲子歲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

    終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

     計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

    六氣共計。

    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

    所謂六氣之二。

    以應天之數也。

    )丙寅歲。

    初之氣。

    天數始于五十一刻。

    終于三十七刻半。

    二之氣。

    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終于二十五刻。

    三之氣。

    始于二十六刻。

    終于一十二刻半。

    四之氣。

    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終于水下百刻。

    五之氣。

    始于一刻。

    終于八十七刻半。

    六之氣。

    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終于七十五刻。

    所謂六三。

    天之數也。

    (丙寅歲。

    初之氣。

    始于前二歲。

    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

    終之氣。

    終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

    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所謂三歲之六氣也。

    )丁卯歲。

    初之氣。

    天數始于七十六刻。

    終于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

    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終于五十刻。

    三之氣。

    始于五十一刻。

    終于二十七刻半。

    四之氣。

    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終于二十五刻。

    五之氣。

    始于二十六刻。

    終于一十二刻半。

    六之氣。

    始于一十二刻六分。

    終于水下百刻。

    所謂六四。

    天之數也。

    次戊辰歲。

    初之氣。

    複始于一刻。

    常如是而已。

    周而複始。

    (丁卯歲。

    初之氣。

    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

    終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

    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四年共計一千四百六十日。

    又積盈百刻而成一日也。

    每年計朔虛六日。

    氣盈五日零二十五刻。

    二十歲中之氣盈朔虛。

    共積餘二百二十五日。

    是以三歲一閏。

    五歲再閏。

    十有九歲七閏。

    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帝曰。

    願聞其歲候何如。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日行一周天。

    氣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

    氣始于二十六刻。

    日行三行天。

    氣始于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天。

    氣始于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天。

    氣複始于一刻。

    所謂一紀也。

    (上節論六氣之紀步。

    此複論一歲之氣。

    以應周天之數焉。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日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

    每歲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是日行一歲一周天。

    而複行于再周也。

    四歲共積盈百刻而為一紀。

    )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

    卯未亥歲氣會同。

    辰申子歲氣會同。

    巳酉醜歲氣會同。

    終而複始。

    (此言天數之與地支會同。

    是以四歲而為一紀。

    寅午戌歲。

    皆主日行三周。

    天氣始于五十一刻。

    卯未亥歲。

    皆主日行四周。

    天氣始于七十六刻。

    辰申子歲。

    皆主日行一周。

    天氣始于一刻。

    巳酉醜歲。

    皆主日行三周。

    天數始二十六刻。

    四會而地支巳周。

    終而複始。

    )帝曰。

     願聞其用也。

    岐伯曰。

    言天者求之本。

    言地者求之位。

    言人者求之氣交。

    (用者。

    陰陽升降之為用也。

    本者。

    天以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為本。

    位者。

    三陰三陽之步位也。

    氣交者。

    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帝曰。

    何謂氣交。

    岐伯曰。

     上下之位氣交之中。

    人之居也。

    故曰。

    天樞之上。

    天氣主之。

    天樞之下。

    地氣主之。

    氣交之分。

    人氣從之。

    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

    (分葉問。

    上下之位。

    天地定位也。

    天樞之上下者。

    言天包乎地。

    地居天之中也。

    人與萬物。

    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

    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

    )帝曰。

    何謂國中。

    岐伯曰。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

    中氣同法。

    帝曰。

     國中何也。

    岐伯曰。

    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初者。

    地氣也。

    中者。

    天氣也。

    (此申明天地陰陽之氣交也。

    夫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而司天之初氣。

    又始于地之左。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而在泉之初氣。

    又始于天之右。

    是上下之相交也。

    而一氣之内。

    又有國中之分。

    有奇者。

    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

    地主初氣。

    天主中氣。

    是一氣之中。

    而又有天地陰陽之交會。

    故曰。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張玉師曰。

    司天在泉之氣。

    皆始于地之初氣。

    而終于天之中氣。

    故曰。

    初者地氣也。

    又司天之氣。

    始于地之左。

    而地中有天。

    在泉之氣。

    始于司天之右。

    而天中有地。

    皆氣交之妙用。

    )帝曰。

    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

    氣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

    願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

    升已而降。

    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

    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變作矣。

    (天氣主降。

    然由升而降。

    是所降之氣。

    從地之升。

    地氣主升。

    然由降而升。

    是所升之氣。

    從天之降。

    此天地更用之妙也。

    天氣流于地。

     地氣騰于天。

    高天下地之氣。

    交相感召。

    因升而降。

    因降而升。

    升降相因。

    而變化作矣。

    )帝曰。

    善。

    寒濕相遘。

    燥熱相臨。

    風火相值。

    其有聞乎。

    岐伯曰。

    氣有勝複。

    勝複之作。

    有德有化。

    有用有變。

    變則邪氣居之。

    (此論六氣臨禦于天地上下之間。

    有勝複之作。

    有德化之常。

    有災眚之變。

    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莫不由陰陽出入之變化。

    而為之生長老已。

    能出于天地之外。

    而不為造化之所終始者。

    其惟真人乎。

    遘、謂六氣之遇合。

    臨、謂六氣之加臨。

    值、謂六氣之直歲。

    勝複、淫勝郁複也。

    德化者。

    氣之祥。

    用者。

    體之動。

    變者。

    複之紀。

    邪者。

    變易之氣也。

    玉師曰。

    此節統論六氣之旨。

    至精微而至廣大。

    )帝曰。

    何謂邪乎。

    岐伯曰。

    夫物之生從于化。

    物之極由乎變。

    變化之相薄。

    成敗之所由也。

    (五常政大論曰。

    氣始而生化。

    氣終。

    而象變。

    是以生長收藏。

    物之成也。

    災眚變易。

    物之敗也。

    故人與萬物。

    生長于陰陽變化之内。

    而成敗倚伏于其中。

    )故氣有往複。

    用有遲速。

    四者之有。

    而化而變。

    風之來也。

    (氣有往複。

    謂天地之氣。

    有升有降也。

    用有遲速。

    謂陰陽出入。

    有遲有速也。

    風者。

    天地之動氣。

    能生長萬物。

    而亦能害萬物者也。

    玉師曰。

    至而不至。

    來氣之遲也。

    未至而至。

    來氣之速也。

    遲速者。

    謂陰陽六氣。

    有太過不及之用。

    故下文曰。

    因盛衰之變耳。

    )帝曰。

    遲速往複。

    風所由生。

    而化而變。

    故因盛衰之變耳。

    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

    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

    (動者。

    升降出入之不息也。

    萬物之成敗。

    由陰陽之變化。

    是以成敗之機。

    倚伏于變化之中。

    )帝曰。

     有期乎。

    岐伯曰。

    不生不化。

    靜之期也。

    (如不生不化。

    靜而後已。

    蓋言天地之氣。

    動而不息者也。

    )帝曰。

    不生化乎。

     (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

    )岐伯曰。

    出入廢。

    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

    則氣立孤危。

    (此複申明天地開辟。

    而未有不運動生化者也。

    出入、阖辟也。

    機、樞機也。

    神機者。

    陰陽不測之變化也。

    夫阖辟猶戶扇。

    樞即轉牡。

    蓋舍樞則不能阖辟。

    舍阖辟則無從轉樞。

    是以出入廢。

    則神機之化滅矣。

    升降、寒暑之往來也。

    夫陰陽升降。

    皆出乎地。

    天包乎地之外。

    是以升降息。

    在外之氣孤危。

    孤則不生矣。

    下經曰。

    根于外者。

    命曰氣化。

    氣止則化絕。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 故非出入。

    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

    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無器不用。

    (已、死也。

    生長壯老已。

    指動物而言。

    生長化收藏。

    指植物而言。

    凡有形者謂之器。

    言人與萬物。

    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有生長老已。

    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氣化。

    是以無器不有此升降出入。

    )故器者。

    生化之宇。

    器散則分之。

    生化息矣。

    故無不出入。

    無不升降。

    (凡有形之物。

    無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氣。

    而生而化。

    故器者。

    乃生化之宇。

    器散。

    則陽歸于天。

    陰歸于地。

    而生化息矣。

    故萬物無不有此升降出入。

    亦由成敗而後已。

    )化有小大。

    期有遠近。

    (此言天地之氣化動靜。

    又有小大遠近之分焉。

    如朝菌不知晦朔。

    蝼蛄不知春秋。

    此化之小者也。

    靈大HT。

    以千百歲為春。

    千百歲為秋。

    此化之大者也。

    夫天地之氣。

    陽動陰靜。

     晝動夜靜。

    此期之近者也。

    天開于子。

    地辟于醜。

    天地開辟。

    動而不息。

    至戌亥而複天地渾元。

    靜而不動。

    此期之遠者也。

    )四者之有。

    而貴常守。

    反常則災害至矣。

    故曰。

    無形無患。

    此之謂也。

    (言人生于天地之間。

    有此升降出入之氣。

     而貴常守此形。

    常懷憂患。

    如反常。

    則災害并至。

    故曰無形無患。

    謂能出于天地之間。

    脫履形骸之外。

    而後能無患。

    )帝曰。

    善。

    有不生化乎。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與道協議。

    惟真人也。

    帝曰。

    善。

    (言生于天地之間。

    而不為造化之所囿者。

     其惟真人乎。

    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壽敞天地之外。

    而無有終時。

    是不與天地之同動靜者也。

    ) 卷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運主歲有太過不及之氣交。

    有勝複之變易。

    故以名篇。

     黃帝問曰。

    五運更治。

    上應天期。

    陰陽往複。

    寒暑迎随。

    真邪相薄。

    内外分離。

    六經波蕩。

    五氣傾移。

    太過不及。

     專勝兼并。

    願言其始。

    而有常名。

    可得聞乎。

    (五運更治者。

    五運相襲而更治之也。

    上應天期者。

    每運主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

    上應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

    陰陽往複者。

    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随之也。

    迎随、往來也。

    真邪相薄者。

    有德化之祥。

    有變易之氣也。

    内外、表裡也。

    六經、三陰三陽之六經。

    五氣、五髒之氣也。

    此言民感勝複之氣而為病也。

    專勝兼并者。

    太過不及之歲。

    所勝之氣專勝。

    有勝複之氣兼并。

    如委和之紀。

    是謂勝生。

    其果棗李。

    其谷稷稻。

    其味酸辛。

    其色白蒼。

    其畜火雞。

    其音角商是也。

    始者。

    天氣始于甲。

    地氣始于子。

    子甲相合而歲運立矣。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也。

    是明道也。

    此上帝所貴。

    先師傳之。

    臣雖不敏。

    往聞其旨。

    (言道由師傳。

    不假自得。

    )帝曰。

     餘聞得其人不教。

    是謂失道。

    傳非其人。

    慢洩天寶。

    餘誠菲德。

    未足以受至道。

    然而衆子哀其不終。

    願夫子保于無窮。

     流于無極。

    餘司其事。

    則而行之。

    奈何。

    (修道之謂教。

    易曰。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垂教後世。

    以保子孫黎民于無窮無極者。

    大聖之業也。

    事、陰陽通變之事。

    則、法也。

    )岐伯曰。

    請遂言之也。

    上經曰。

    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常久。

    此之謂也。

    (上經謂上世先師所傳之經。

    能知天地人三才之道。

    可通于無窮。

    究于無極也。

    )帝曰。

     何謂也。

    岐伯曰。

    本氣位也。

    位天者。

    天文也。

    位地者。

    地理也。

    通于人氣之變化者。

    人事也。

    故太過者先天。

    不及者後天。

    所謂治化。

    而人應之也。

    (氣位者。

    五運六氣。

    各有司天紀地主歲主時之定位也。

    天位者。

    在天之呈象也。

    位地者。

     地理之應六節也。

    人居天地氣交之中。

    随四時陰陽之變化者。

    人事也。

    故運氣之太過者。

    四時之氣。

    先天時而至。

    歲運之不及者。

    四時之氣。

    後天時而至。

    此歲運之變化。

    而人應之也。

    金西銘曰。

    蒼丹素元。

    天之象也。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氣也。

    )帝曰。

    五運之化。

    太過何如。

    岐伯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飧洩。

    食減。

    體重。

    煩冤。

    腸鳴。

    腹支滿。

    上應歲星。

    歲木太過。

    則制勝其土氣。

    故民應之而為脾病也。

    飧洩食減。

    腸鳴腹滿。

    皆脾土之病。

    脾主肌肉四肢。

    故體重煩冤者。

    土傷而不能制水。

    水氣上乘于心也。

    上應歲星。

    光芒倍大。

    歲星、木星也。

    木運太過。

    諸壬歲也。

    甚則忽忽善怒。

    眩冒巅疾。

    (此言淫勝太甚。

    則反自傷也。

    善怒。

    肝志之病也。

    厥陰與督脈會于巅。

    故眩冒巅疾。

    ) 化氣不政。

    生氣獨治。

    雲物飛動。

    草木不甯。

    甚而搖落。

    反脅痛而吐甚。

    沖陽絕者死不治。

    上應太白星。

    (化氣、土氣也。

     風木太過。

    是以化氣不能章其政令。

    生氣、木氣也。

    風勝則動。

    是以在上之雲物飛動。

    在下之草木不甯。

    反脅痛而吐甚者。

    淫極而反招損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肝氣虛逆。

    故吐甚也。

    沖陽、胃脈也。

    木淫而土氣已絕。

    故為不治之死證。

     上應太白星明。

    太白、金星也。

    蓋歲運太過。

    畏星失色。

    而兼其母。

    歲木太過。

    則鎮星失色。

    而火之熒惑亦無光矣。

    熒惑失明。

    故太白得見而複勝其木。

    此交相承制。

    自然之理也。

    )歲火太過。

    炎暑流行。

    金肺受邪。

    民病瘧。

    少氣。

    咳喘。

     血溢。

    血洩注下。

    嗌燥。

    耳聾中。

    熱肩背熱。

    上應熒惑星。

    (火勝則克金。

    故金肺受邪。

    瘧、暑熱病也。

    壯火食氣。

    故少氣。

    肺受火熱。

    故喘咳也。

    肺朝百脈。

    陽脈傷。

    則血溢于上。

    陰脈傷。

    則血洩于下也。

    肺乃水之生源。

    嗌燥者。

    火熱爍金也。

    腎開竅于耳。

    水源已竭。

    則腎虛而耳聾矣。

    中熱者。

    熱淫于内也。

    肩背者。

    肺之俞也。

    熒惑、火星也。

    火氣勝。

     故上應熒惑。

    光芒倍大。

    火運太過。

    諸戊運也。

    )甚則胸中痛。

    脅支滿。

    脅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内痛。

    身熱。

    骨痛。

     而為浸淫。

    (此亢極而心火自傷也。

    膺胸之内。

    心主之宮城也。

    背為陽。

    心為陽中之太陽。

    故胸中膺背肩胛間痛。

    手少陰心脈出脅下。

    循内。

    下肘中。

    循臂内後兼。

    是以脅支滿痛。

    兩臂内痛。

    身熱骨痛者。

    火亢而水亦傷也。

    浸淫、火熱瘡也。

    髒氣法時論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内痛。

    金匮要略曰。

    譬如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收氣不行。

    長氣獨明。

    雨水霜寒。

    上應辰星。

    (此金氣郁而水氣複也。

    收氣、金氣也。

    長氣、火氣也。

    雨水霜寒。

    寒水之氣複也。

    上應辰星當明。

    辰星、水星也。

    )上臨少陰少陽。

    火燔。

    冰泉涸。

     物焦槁。

    (上臨者。

    司天之氣。

    上臨歲運。

    所謂天符之歲也。

    戊子戊午歲。

    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歲。

    下臨少陽。

    司天與歲運相合。

    火氣更甚。

    故水泉涸而物焦枯也。

    按諸陽年主太過。

    故止有戊子戊午戊寅戊申。

    及丙辰丙戌。

    有司天上臨。

    與歲運相合。

    其餘木金土歲。

    無上臨也。

    )病反谵妄狂越。

    喘咳息鳴。

    下甚。

    血溢洩不已。

    太淵絕者死不治。

    上應熒惑星。

     (病反者。

    火亢極而反自傷也。

    谵妄狂越。

    熱極之變證也。

    喘咳息鳴者。

    火上炎而铄金也。

    心主血脈。

    下甚。

    則迫血下洩而不已也。

    太淵、肺金之俞穴也。

    火亢極而金氣已絕。

    故為不治之死證。

    上應熒惑。

    光芒倍大。

    熒惑、火星也。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腎水受邪。

    民病腹痛。

    清厥。

    意不樂。

    體重。

    煩冤。

    上應鎮星。

    (在地為土。

    在天為濕。

    故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雲雨。

    蓋濕土之氣。

    上升而為雲為雨也。

    腹痛。

    謂大腹小腹作痛。

    乃腎髒之病。

     土勝而水傷也。

    髒氣法時論曰。

    腎病者身重。

    腎虛者大腹小腹痛。

    清厥意不樂。

    清、冷厥、逆也。

    腎為生氣之原。

    腎氣受邪。

    故手足厥冷也。

    意之所存謂之志。

    腎藏志。

    志不舒。

    故意不樂也。

    人之行動。

    藉氣而血濡。

    腎乃血氣之生原。

     故體重。

    煩冤者。

    水不能濟火也。

    歲土太過。

    故上應鎮星增明。

    鎮星、土星也。

    土運太過。

    諸甲歲也。

    )甚則肌肉萎。

     足萎不收。

    行善。

    腳下痛。

    飲發。

    中滿。

    食減。

    四肢不舉。

    變生得位。

    (肌肉四肢。

    脾土之所主也。

    飲者。

    脾氣不能轉輸。

    而為痰飲水飲也。

    中滿食減。

    土虛而不能主化也。

    此淫勝太甚。

    則反虛其本位而自傷也。

    故于四季月之十八日。

    土氣得位之時。

    而反變生此病。

    張玉師曰。

    以中土而可類推于他髒。

    如金病在秋。

    水病在冬。

    反病在于本位之時。

    )髒氣伏。

    化氣獨治之。

    泉湧河衍。

    涸澤生魚。

    風雨大至。

    土崩潰。

    鱗見于陸。

    病腹滿。

    溏洩。

    腸鳴。

    反下甚而太溪絕者。

    死不治。

    上應歲星。

    (髒氣、水氣也、化氣、土氣也。

    土勝則制水。

    是以髒氣伏也。

    泉湧可衍。

    涸澤生魚。

    濕淫太過也。

    風雨大至。

    木氣來複也。

    土崩潰。

    鱗見于陸。

    土敗而水泛也。

    腹滿、溏洩、腸鳴。

    脾土之虛證也。

    太溪、腎脈也。

    反下甚而太溪絕者。

    土敗而水反下甚也。

    水泛甚則腎氣絕矣。

    上應歲星倍明木反勝也。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肝木受邪。

    民病兩脅下少腹痛。

    目赤痛。

    瘍。

    耳無所聞。

    肅殺而甚。

    則體重煩冤。

    胸痛引背。

    兩脅滿。

    且痛引少腹。

    上應太白星。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則肝木受病矣。

    兩脅下少腹痛。

    肝病也。

    肝開竅于目。

    故目痛瘍。

    肝虛。

    則耳無所聞也。

    髒氣法時論曰。

    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

    虛則目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體重者。

    肅殺而甚。

    無生動之氣也。

    煩冤者。

    肝氣逆而不舒也。

    本經曰。

    腎虛、脾虛、肝虛。

    皆令人體重煩冤。

    玉機真髒論曰。

    肝脈不及。

    則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脅支滿。

    太白、金星也。

    金氣勝。

    故上應太白增光。

    金運太過。

    諸庚歲也。

    張玉師曰。

    上節之兩脅下少腹痛。

     病肝髒之氣也。

    下節複言兩脅滿。

    且痛引少腹者。

    病肝髒之經脈也。

    蓋運氣與髒氣相合。

    是以太過不及之氣。

    先病髒氣。

     而後及于經脈。

    與四時所感風寒暑濕之邪。

    先從皮毛而入于經脈。

    從經脈而入于髒腑者之不同也。

    )甚則喘咳逆氣。

    肩背痛。

    尻陰股膝髀足皆病。

    上應熒惑星。

    (肅殺太甚。

    則金氣自虛。

    而火氣來複也。

    喘咳逆氣。

    肺病也。

    肺俞在肩背。

     故肩背痛。

    尻陰股膝髀皆病者。

    金氣虛而下及于所生之水髒也。

    夫金淫太過。

    則反虛其本位。

    金虛不能生水。

    則火無所畏。

    而得以複之矣。

    故上應熒惑增光。

    )收氣峻。

    生氣下。

    草木斂。

    蒼幹凋隕。

    病反暴痛脅。

    不可反側。

    咳逆甚而血溢。

    太沖絕者死不治。

    上應太白星。

    (收氣、金氣也。

    生氣、木氣也。

    收氣峻利。

    而生氣下伏。

    是以草木斂而蒼幹凋落矣。

     暴痛脅。

    不可反側者。

    肝膽病也。

    肝脈貫肺中。

    故咳逆甚。

    肝主藏血。

    故血溢也。

    太沖、肝之俞脈也。

    金氣強甚。

    上應太白增光。

    按上節之所謂燥氣流行。

    民病兩歲下少腹痛者。

    謂歲運之太過于歲半以下。

    故至夏而火氣得以複之。

    此複言收氣峻。

    病反暴痛脅者。

    複淫勝于歲半以下也。

    秋冬乃金水當令之時。

    故至太沖脈絕。

    五運之氣同義。

    張玉師曰。

     歲木太過。

    無金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