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複。
則曰生氣獨治。
謂獨主其一歲也。
在歲金太過。
至秋而複勝。
故曰收氣峻。
在秋冬之時。
春陽之生氣已下。
故曰生氣下。
句法字法。
各有不同。
俱宜着眼。
)歲水太過。
寒氣流行。
邪害心火。
民病身熱。
煩心。
躁悸。
陰厥。
上下中寒。
谵妄。
心痛。
寒氣早至。
上應辰星。
(水運太過。
寒氣流行。
故邪害心火。
寒氣上乘。
迫其火氣外炎。
故身熱心煩心悸者。
水氣上淩于心也。
躁者。
火氣不交于陰也。
陰氣寒甚。
故厥逆于上。
上下中寒者。
三焦之火衰也。
心神不甯。
故谵妄也。
寒主冬令。
此歲氣流行。
故寒氣早至。
辰星、水星也。
水氣太甚。
故上應辰星倍明。
歲水太過。
諸丙歲也。
)甚則腹大胫腫。
喘咳。
寝汗出。
憎風。
大雨至。
埃霧朦郁。
上應鎮星。
(此水淫甚而自傷。
所謂滿招損也。
髒氣法時論曰。
腎病者腹大胫腫。
喘咳。
寝汗出。
憎風。
蓋水邪泛溢。
土不能制之。
則腹大胫腫。
水氣上逆。
則喘咳也。
太陽之氣。
生于水中而主于膚表。
水泛則源竭。
太陽之氣。
無從資生。
表陽虛。
故汗出憎風也。
大雨至。
埃霧朦郁。
水淫而土氣複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埃霧朦郁者。
土之濕氣上蒸也。
土氣複。
故上應鎮星倍明。
)上臨太陽。
雨冰雪霜不時降。
濕氣變物。
病反滿腹腸鳴溏洩。
食不化。
渴而妄冒。
神門絕者死不治。
上應熒惑辰星(上臨太陽者。
寒水司天之氣。
加臨于上。
乃丙辰丙戌二歲。
即天符歲也。
寒水交盛。
是以雨冰雪霜不時降。
冰雪者。
寒水之變易也。
雨水下降。
則土濕而物變。
民病腹滿腸鳴溏洩。
食不化者。
皆水泛土敗之證也。
脾土不能轉輸其津液。
故渴。
濕氣冒明。
故妄冒也。
神門、心脈也。
水氣甚強。
故上應熒惑失色。
辰星倍明。
)帝曰。
善。
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歲木不及。
燥乃大行。
生氣失應。
草木晚榮。
肅殺而甚。
則剛木辟着。
柔萎蒼幹。
上應太白星。
(歲氣不及。
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是以主歲之木運不及。
則金之燥氣大行。
木之生氣失時而應。
是以草木晚榮。
辟、刑也。
着、着也。
肅殺之氣太甚。
故雖堅剛之木。
亦受其刑傷。
而柔萎者則蒼幹矣。
金氣反勝。
故上應太白增光。
木運不及。
六丁歲也。
)民病中清脅痛。
少腹痛。
腸鳴溏洩。
涼雨時至。
上應太白星。
其谷蒼。
(中清者。
清涼之氣乘于中。
而中氣冷也。
脅痛少腹痛。
肝木病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行氣于筋。
肝氣虛逆。
而更兼中清。
故腹鳴溏洩也。
金氣清涼。
故涼雨時至。
金能生水也。
金氣勝。
故上應太白光芒倍大。
夫五谷受在地五行之氣。
而生長化收藏者也。
木受金制。
故其谷色蒼。
)上臨陽明。
生氣失政。
草木再榮。
化氣乃急。
上應太白鎮星。
其主蒼早。
(陽明燥金。
臨于司天之上。
乃丁卯丁酉二歲。
所謂天刑歲也。
歲木不及。
而又上臨金氣。
是以木之生氣失政。
草木受金刑而再榮。
木不及則不能制土。
故化氣乃急。
金土之氣勝。
上應太白鎮星光明。
木受金制。
故主蒼色早見。
即制則生化之義。
按諸陰年主不及。
故止有丁卯丁酉。
及己巳己亥辛醜辛未歲。
其諸癸諸乙歲。
無曰天之合勝也。
張玉師曰。
化氣乃急。
故草木得以再榮。
)複則炎暑流火。
濕性燥。
柔脆。
草木焦槁。
下體再生。
華實齊化。
病寒熱瘡瘍。
胗癰痤。
上應熒惑太白。
其谷白堅。
(脆音翠音肺胗疹同痤才何切。
複者。
母郁而子複也。
火、大火。
流、下也。
夏秋之交。
大火西流。
暑熱铄金矣。
長夏濕土主氣。
因暑熱而濕性反燥。
故萬物柔脆。
草木焦槁。
火主長氣。
故下體再生。
夫夏主華而秋主成實。
火制其金。
是以華實齊化。
寒熱瘡瘍癰胗。
皆暑熱病也。
上應熒惑增光。
太白減耀。
其谷白堅。
堅、實也。
蓋秋主收成。
因火制之。
故早實也。
)白露早降。
收殺氣行。
寒雨害物。
蟲食甘黃。
脾土受邪。
赤氣後化。
心氣晚治。
上勝肺金。
白氣乃屈。
其谷不成。
咳而鼽。
上應熒惑太白星。
(此複論上臨陽明之歲。
金氣用事。
故至夏秋之交。
白露早降。
收殺氣行。
而火複在後也。
蓋不及之歲。
所勝之氣妄行。
而反自虛其位。
故複氣得以勝之。
今上臨陽明。
金氣原盛。
金氣盛。
則金之子氣亦能勝火。
木之子欲複之。
而金之子能勝之。
是以赤氣後化也。
寒雨。
寒水之氣。
金之子也。
長氣後發。
而收藏之令早行。
故萬物為之賊害。
而其谷不成也。
蟲感雨濕之氣而生。
夏秋之交。
土氣用事。
而反為寒雨所勝。
是以蟲食甘黃。
而脾土受邪也。
肺開竅于鼻。
故咳而鼽。
鼽者。
鼻流清涕也。
上應熒惑複耀。
太白減明。
張玉師曰。
陽明燥金司天。
則少陰君火主終之氣。
故赤氣後化。
而白氣始屈也。
其谷不成。
當與其谷白堅對看。
蓋火主長氣。
金主收成。
上節火制其金。
是以華實齊化。
其谷堅成。
此收殺氣盛。
寒雨早行。
而長氣後發。
四時失序。
故其谷不成也。
如雲其谷蒼。
其谷白堅。
其谷丹。
其谷。
其谷堅芒。
其谷。
其主谷。
皆當在成物上論。
如雲其谷不成。
元谷不成。
蒼谷乃損。
秀而不實。
其谷不登。
斯在敗上論也。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
長政不用。
物榮而下。
凝慘而甚。
則陽氣不化。
乃折榮美。
上應辰星。
(歲火不及。
水反勝之。
故寒乃大行。
而長政不用也。
夫萬物得長氣而榮美。
夏長之氣。
被寒折于上。
故物榮而下。
凝慘。
陰寒之氣也。
太陽之氣生于寒水之中。
如凝慘太甚。
則陽氣不生化矣。
萬物得陽氣而榮。
陽氣不化。
而榮美乃折矣。
上句言寒勝于上。
則長氣不能上榮。
下句言寒凝于下。
則陽氣不能施化于上。
水氣勝。
當上應辰星增耀。
歲火不及。
六癸歲也。
)民病胸中痛。
脅支滿。
兩脅痛。
膺背肩髀間。
及兩臂内痛。
郁冒朦昧。
心痛。
暴喑。
胸腹大。
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屈不能伸。
髋髀如别。
上應熒惑辰星。
其谷丹。
(火運不及。
寒乃勝之。
則陽氣不能施化。
故為此諸痛。
所謂寒勝為痛。
痹也。
郁冒朦昧。
寒濕之氣冒明也。
水寒乘心。
故心痛。
心主言。
故暴喑也。
夫太陽主諸陽之氣。
生于寒水之中。
寒淫太甚。
則生陽自虛。
屈不能伸者。
其病在筋。
太陽主筋。
陽氣虛。
不能養筋故也。
太陽氣之為病。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别。
是為踝厥。
上應熒惑失色。
辰星倍明。
火受其制。
故其谷丹。
)複則埃郁。
大雨且至。
黑氣乃辱。
病溏腹滿。
食飲不下。
寒中。
腸鳴洩注。
腹痛。
暴攣。
痿痹。
足不任身。
上應鎮星辰星。
玄谷不成。
(此水淫甚而土氣複也。
埃、土。
郁、蒸也。
濕土之氣。
郁蒸于上。
是以大雨且至。
所謂地氣生而為雲為雨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黑氣、水氣也。
辱、下也。
土氣複而水氣乃伏也。
溏腹滿。
足不任身。
皆寒濕之證。
蓋水寒太甚。
而又濕土複之。
故為此諸病也。
上應鎮星增明。
辰星減耀。
寒濕相勝。
而無燥熱之化。
是以元谷不成。
)歲土不及。
風乃大行。
化氣不令。
草木茂榮。
飄揚而甚。
秀而不實。
上應歲星。
(土運不及。
木反勝之。
故風乃大行。
而土之化氣。
不能章其政令也。
風主生物。
土主成物。
故草木雖茂榮。
而多不成實也。
上應歲星增光。
土運不及。
六己歲也。
)民病飧洩霍亂。
體重腹痛。
筋骨徭複。
肌肉酸。
善怒。
髒氣舉事。
蟄蟲早附。
鹹病寒中。
上應歲星鎮星。
其谷。
(、動也。
飧洩霍亂。
體重腹痛。
肌肉酸。
皆風木傷土之病。
徭、搖同。
根結篇曰。
所謂骨徭者。
搖故也。
筋骨搖動。
乃厥陰少陽之病。
風木太過。
故筋骨複搖而善怒也。
土氣不及。
則木無所制。
故髒氣舉事。
而蟄蟲早歸附也。
鹹病寒中者。
水寒上乘。
而火土衰也。
上應歲星增光。
鎮星失色。
土受其制。
故其谷。
)複則收政嚴峻。
名木蒼凋。
胸脅暴痛。
下引少腹。
善太息。
蟲食甘黃。
氣客于脾。
谷乃減。
民食少失味。
蒼谷乃損。
上應太白歲星。
(土弱木亢。
金乃複之。
故收政嚴峻。
而名木蒼凋。
病胸脅暴痛。
下引少腹。
肝木之病也。
靈樞經曰。
膽病者。
善太息。
蓋木郁則膽氣不舒。
故太息以伸出之。
蟲感寒濕之氣而生。
氣、水氣也。
蟲食甘黃。
氣客于脾。
水侵土也。
蓋土運不及。
而髒氣舉事。
故金雖複之。
而子亦随之。
金氣複。
則蒼谷乃損。
水氣勝。
則谷乃減。
民食少失味矣。
上應太白增光。
)上臨厥陰。
流水不冰。
蟄蟲來見。
髒氣不用。
白乃不複。
上應歲星。
民乃康。
(上臨厥陰。
己巳己亥歲也。
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
是以流水不冰。
蟄蟲不藏。
而髒氣不用。
謂歲半以下。
得少陽之火。
而冬令不寒也。
歲運之木。
雖不務其德。
而乘侮其土。
然值厥陰司天。
木氣不虛。
故白乃不複。
上應歲星增光。
按勝氣在于歲半以前。
複氣在于歲半以後。
秋冬之時。
木氣已平。
金氣不複。
故民乃得康矣。
當知勝氣妄行。
反自虛其本位。
而子母皆虛。
故複氣得以複之。
如本氣不虛。
則子氣亦實。
複氣亦畏其子而不敢複矣。
)歲金不及。
炎火乃行。
生氣乃用。
長氣專勝。
庶物以茂。
燥爍以行。
上應熒惑星。
(金運不及。
則所勝之火氣乃行。
金不能制木。
故木之生氣乃用。
火之長氣專勝。
生長之氣盛。
故庶物以茂。
火氣專勝。
故燥爍以行。
上應熒惑光芒倍大。
歲金不及。
六乙歲也。
)民病肩背瞀重。
鼽嚏。
血便注下。
收氣乃後。
上應太白星。
其谷堅芒。
(瞀音務嚏音啻。
肺俞在肩背。
故民病肩背。
低目俯首曰瞀。
經脈篇曰。
肺是動。
則病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鼽嚏、肺病也。
血便注下。
火迫血液下注也。
金受其制。
是以收氣至秋深而後乃行。
上應太白失色。
收氣乃後。
故其谷後成。
堅芒。
成實也。
) 複則寒雨暴至。
乃零。
冰雹霜雪殺物。
陰厥且格。
陽反上行。
頭腦戶痛。
延及腦頂發熱。
上應辰星。
丹谷不成。
民病口瘡。
甚則心痛。
(金弱火亢。
水乃複之。
故寒雨暴至。
繼以冰雹殺物。
乃寒水之變也。
厥、逆。
格、招也。
秋冬之時。
陽氣應收藏于陰髒。
因寒氣厥逆。
且格陽于外。
緻陽反上行。
而頭腦戶痛。
延及腦頂發熱。
上應辰星倍明。
水勝其長氣。
是以丹谷不成。
水寒之氣上乘。
迫其心火外炎。
故民病口瘡。
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
濕乃大行。
長氣反用。
其化乃速。
暑雨數至。
上應鎮星。
(數音朔。
水運不及。
土乃勝之。
故濕氣大行。
水弱而不能制火。
故長氣反用。
火土合化。
故土之化氣乃速。
而暑雨數至。
六元政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化。
為雲雨。
上應鎮星倍明。
水運不及。
六癸歲也。
)民病腹滿。
身重濡洩。
寒瘍流水。
腰股痛發。
股膝不便。
煩冤。
足痿。
清厥。
腳下痛。
甚則跗腫。
髒氣不政。
腎氣不衡。
上應辰星。
其谷。
(濕土太過。
傷及腎陰。
故為此諸病。
靈樞經曰。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又曰。
寒邪客于經絡之中。
不得複反。
則為癰腫。
此寒毒而無熱化。
故發為寒瘍。
流水而無膿也。
寒氣上淩。
故煩冤也。
水之髒氣。
不能章其政令。
水藏之腎氣。
不得平衡。
上應辰星失色。
、黑黍也。
土制其水。
故谷得成。
) 上臨太陰。
則大寒數舉。
蟄蟲早藏。
地積堅冰。
陽光不治。
民病寒疾于下。
甚則腹滿浮腫。
上應鎮星。
其主谷。
(司天之氣。
上臨太陰。
乃辛醜辛未歲也。
太陰濕土司天。
則太陽寒水在泉。
是以大寒數舉。
而蟄蟲早藏也。
寒氣數舉。
故陽光不治于上。
寒水在泉。
故民病寒疾于下。
甚則腹滿浮腫者。
濕淫太過。
而脾土受傷也。
上應鎮星增耀。
下主谷有成。
) 複則大風暴發。
草偃木零。
生長不鮮。
面色時變。
筋骨并辟。
肉螈。
目視KTKT。
物疏璺。
肌肉胗發。
氣并膈中。
痛于心腹。
黃氣乃損。
其谷不登。
上應歲星。
(KT葉荒璺音問。
水弱土勝。
木後複之。
故大風暴發。
草偃木落。
而生長不鮮澤也。
陽明屬土。
所主在面。
故面色時變。
辟、刑傷也。
陽明主潤宗筋。
諸筋皆屬于骨。
陽明之中土氣傷。
是以筋骨并辟也。
螈、動掣也。
KTKT者。
眼目不明。
因風勝而傷血也。
物裂曰璺。
物因風而破裂也。
胗、疹也。
風氣入于膈中。
在上則痛于心。
在下則痛于腹也。
土主成物。
土氣傷。
故其谷不登。
上應歲星光芒倍大。
)帝曰。
善。
願聞其時也。
(謂四時亦有五運之勝複也。
至真要大論曰。
初氣終三氣。
天氣主之。
勝之常也。
四氣至終氣。
地氣主之。
複之常也。
蓋五運主歲所勝之氣。
在歲半以前。
所複之氣。
在歲半以後。
若夫四時之勝複。
随所主之時以勝之。
亦随所主之時以複之。
與歲運之不同。
故帝有此問。
)岐伯曰。
悉哉問也。
木不及。
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春有慘凄殘賊之勝。
則夏有炎暑燔爍之複。
其眚東。
其髒肝。
其病内舍脅。
外在關節。
(一歲之中。
有歲運之勝複。
有四時之勝複。
知歲與時。
而運始詳悉。
故伯曰悉哉問也。
木不及則金當勝之。
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此各守四時之本位。
無勝無複。
氣之和者也。
如春有慘凄殘賊之勝。
則夏有炎暑燔爍之複。
其災眚當主于東方。
其髒在肝。
其病内舍脅。
肝之分也。
外在關節。
肝主筋也。
餘四時同義。
張玉師曰。
不及。
謂歲運之不及。
歲運不及。
必有勝有複。
如得時氣之和。
則無勝複矣。
)火不及。
夏有炳明光顯之化。
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
夏有慘凄凝冽之勝。
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複。
其眚南。
其髒心。
其病内舍膺脅。
外在經絡。
(水不勝火。
則火有明顯之德化矣。
無勝則無複。
冬得以章其寒肅之政令矣。
不時、四時也。
埃昏大雨之複。
土複水也。
其災眚當主在南方。
其髒為心。
其病内舍膺脅。
膺胸之内。
心之分也。
外在經絡。
心主血脈也。
)土不及。
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
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
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
則秋有肅殺霖霪之複。
其眚四維。
其髒脾。
其病内舍心腹。
外在肌肉四肢。
(埃雲潤澤。
土之德化也。
鳴條鼓拆。
木之政令也。
此氣之和平。
無勝複也。
振拉飄騰。
木淫而勝土也。
肅殺霖霪。
秋金之複也。
土王四時。
故曰四維。
曰不時。
心者。
胃脘之分。
腹者。
脾土之郛郭也。
徐振公曰。
四維者。
乾坤艮巽之方。
蓋東南西北。
水火木金之正位。
土王四季月。
故在四維。
)金不及。
夏有光顯郁蒸之令。
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
夏有炎爍燔燎之變。
則秋有冰雹霜雪之複。
其眚西。
其髒肺。
病内舍膺脅肩背。
外在皮毛。
(雹音薄。
光顯郁蒸。
火之化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此德化之常也。
膺胸之内。
肺之分也。
脅内、乃雲門天府之分。
肺脈之所出。
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
)水不及。
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
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
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
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複。
其眚北。
其髒腎。
其病内舍腰脊骨髓。
外在溪谷膝。
(水不及則土勝之。
湍潤埃雲。
土之德化也。
和風生發。
木之和氣也。
埃昏驟注。
土之淫勝也。
飄蕩振拉。
風木之複也。
腰脊者。
腎之府。
骨髓者。
腎所主。
溪谷者。
骨所屬。
膝者。
腎脈之所循也。
)夫五運之政。
猶權衡也。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化者應之。
變者複之。
此長生化成收藏之理。
氣之常也。
失常。
則天地四塞矣。
(夫五運陰陽之政令。
猶權衡之平。
高而亢者。
必有所抑。
因太過也。
卑而下者。
必有所舉。
因不及也。
德化者。
四時應之。
變易者。
随時複之。
此生長化收藏之理。
四時之常氣也。
失常則天地四時之氣。
皆閉塞矣。
)故曰。
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紀。
陰陽之往複。
寒暑彰其兆。
此之謂也。
(應天之氣。
動而不息。
應地之氣。
靜而守位。
神明者。
九星懸朗。
七曜周旋也。
此承上文而言盛衰勝複。
即天地之動靜。
生長化收藏即陰陽之往複。
動靜不可見。
有神明之紀可察。
陰陽不可測。
有寒暑之兆可知。
此天地陰陽之道也。
)帝曰。
夫子之言五氣之變。
四時之應。
可謂悉矣。
夫氣之動亂。
觸遇而作。
發無常會。
卒然災合。
何以期之。
岐伯曰。
天地之動變。
固不常在。
而德化政令災變。
不同其候也。
帝曰。
何謂也。
岐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其德敷和。
其化生榮。
其政舒啟。
其令風。
其變振發。
其災散落。
南方生熱。
熱生火。
其德彰顯。
其化蕃茂。
其政明曜。
其令熱。
其變銷爍。
其災燔。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其德溽蒸。
其化豐備。
其政安靜。
其令濕。
其變驟注。
其災霖潰。
西方生燥。
燥生金。
其德清潔。
其化緊斂。
其政勁切。
其令燥。
其變肅殺。
其災蒼隕。
北方生寒。
寒生水。
其德凄滄。
其化清谧。
其政凝肅其令寒。
其變凜冽。
其災冰雹霜雪。
是以察其動也。
有德有化。
有政有令。
有變有災。
而物由之。
而人應之也。
(此節複論五運四時之氣。
有德化之常。
有災眚之變。
必察其動而後知之。
蓋言太過之歲有淫勝。
不及之歲有勝複。
此歲運之常。
可與之期者也。
然五運之氣。
生于五方。
五方之氣。
合于四時。
在歲運雖有淫勝郁複之變。
在四時又有德化政令之和。
與歲運不同其候也。
故必察其氣之動也。
是德是化。
是政是令。
是變是災。
萬物由之而或成或敗。
人應之而或病或康。
此氣運之有歲有時。
有常有變。
又不能于先期而必者也。
)帝曰。
夫子之言歲候。
其太過不及。
而上應五星。
今夫德化政令。
災眚變易。
非常而有也。
卒然而動。
其亦為之變乎。
(此承上文而言歲運之太過不及。
必上應五星。
今雲德化政令。
災眚變易。
又非一定常有之氣。
如卒然而為德化政令。
卒然而為災眚變易。
其于五星亦為之變乎。
)岐伯曰。
承天而行之。
故無妄動。
無不應也。
卒然而動者。
氣之交變也。
其不應焉。
故曰應常不應卒。
此之謂也。
(此言五星之應歲運。
而不應時氣之卒變也。
承天者。
謂五運之氣。
上承天幹之化運。
承天運而行之。
故無妄動。
無不上應于五星也。
卒然而動者。
乃四時氣交之變也。
其不上應于五星焉。
故曰應常不應卒。
此之謂也。
常者。
謂五運主歲。
有太過不及之氣。
有淫勝郁複之常。
卒者。
謂五方四時之氣。
卒然而為德化政令。
卒然而為災眚變易也。
張玉師曰。
四時之氣。
生于五方。
五方之氣。
在地五行之氣也。
因時氣而變歲氣者。
地氣之變易天氣也。
)帝曰。
其應奈何。
岐伯曰。
各從其氣化也。
(氣化者。
五運之化氣也。
甲己運化土。
乙庚運化金。
丙辛運化水。
丁壬運化木。
戊癸運化火。
五陽年主太過。
五陰年主不及。
而各上應乎天之五行。
)帝曰。
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
(謂五星之行徐行疾。
順行逆行也。
)岐伯曰。
以道留久。
逆守而小。
是謂省下。
(道、五星所行之道路也。
留久、稽留而延久也。
逆守、逆而不進。
守其度也。
小者。
光芒不露也。
省下、謂察其分野之下。
君民之有德有過也。
)以道而去去而速來。
曲而過之。
是謂省遺過也。
(謂既去而複速來。
委曲逡巡而過其度也。
省遺過。
謂省察有未盡。
而複省其所遺之過失也。
) 久留而環。
或離或附。
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久留者。
守其位而不去也。
環、回環旋轉也。
或離或附。
欲去不去也。
議災與德者。
謂君民之有過者。
議降之以災。
有德者。
議降之以福也。
)應近則小。
應遠則大。
(應、謂禍福之應。
遠近、謂分野之遠近也。
)芒而大。
倍常之一其化甚。
大常之二。
其眚即也。
小常之一其化減。
小常之二。
是謂臨視。
省下之過與其德也。
德者福之。
過者伐之。
(芒、五星之光芒也。
化、謂淫勝郁複之氣化也。
如勝複之氣盛。
則上應之星光。
倍常而大。
勝複之氣減。
則上應之光芒。
倍常而小。
若光芒之大。
倍于平常之二。
其災眚即至也。
若小于平常之二倍。
是謂臨視。
謂臨上而視下。
省察其君民之有德者。
降之以福。
有過者。
伐之以災。
玉師曰。
居高視卑。
故臨視之星。
小常之二。
) 是以象之見也。
高而遠則小。
下而近則大。
故大則喜怒迩。
小則禍福遠。
(星高而遠。
則星之象小。
星下而近。
則星之象大。
喜怒者。
星象之有喜有怒也。
君民有德。
星象喜之。
君民有過。
星象怒之。
禍福者。
所降之禍福也。
光芒倍大。
其眚即也。
留守而小。
欲君民之省過也。
首言星象之大小。
應分野之遠近。
次言星象之大小。
因勝複之甚減。
末言星象之大小。
應禍福之疾遲。
)歲運太過。
則運星北越。
(運星北越。
謂十二年天符之歲運。
氣之更盛者也。
運星、主歲之星。
北越、謂越出本度而近于北也。
北乃太乙所居之宮。
北越而與天樞相合。
故又名曰太乙天符。
)運氣相得。
則各行其道。
(運氣相得者。
謂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此運氣與歲氣相得。
乃平氣之年。
是以運星各自行其本度。
而無侵淩之盛強。
)故歲運太過。
畏星失色而兼其母。
不及。
則色兼其所不勝。
(此承上文而言。
如歲運太過。
則主歲之星。
不守其度。
而侵侮其所不勝。
是以畏星失色也。
如歲木太過。
則歲星乘所不勝之土。
而鎮星失色矣。
如歲土太過。
則鎮星乘所不勝之水。
而辰星失色矣。
兼其母者。
謂畏星之母。
亦兼失其色。
蓋畏星之母。
即勝星之子。
謂亢則害。
而不能生化其子氣也。
如不及之歲。
則所不勝之星。
亦兼見其色。
如歲木不及。
則所勝之太白增光。
而所不勝之土氣無畏。
其鎮星亦兼見其色矣。
五運相同。
)肖者瞿瞿。
莫知其妙。
闵闵之當。
孰者為良。
(肖、取法也。
瞿瞿、卻顧貌。
謂取法星象之吉兇。
莫能知其微妙。
闵闵、多憂也。
憂瞻星象喜怒燥澤之當。
當以孰法為良。
蓋甚言其星象之不易占也。
)妄行無征。
示畏侯王。
(不求良法。
而妄言占象。
則所言之吉兇。
皆無征驗矣。
反以禍福之說。
而示畏于侯王。
此言天官家之不學無術。
)帝曰。
其災應何如。
岐伯曰。
亦各從其化也。
故時至有盛衰。
淩犯有逆順。
留守有多少。
形見有善惡。
宿屬有勝負。
征應有吉兇矣。
(災應、謂五星之變。
下應民物之災眚。
各從其五運之氣化也。
五星之應時而至。
有盛有衰。
彼此淩犯。
有順有逆。
留守之日。
有多有少。
所見之象。
有喜潤之善。
有憂怒之惡。
五宿之屬。
有勝星之勝。
有畏星之負。
下應于君民。
有福德之吉。
有災病之兇。
)帝曰。
其善惡何謂也。
岐伯曰。
有喜有怒。
有憂有喪。
有澤有燥。
此象之常也。
必謹察之。
(王冰曰。
五星之見也。
從夜深見之。
人見之喜。
星之喜也。
見之畏。
星之怒也。
光色微曜。
乍明乍暗。
星之憂也。
光色迥然。
不彰不瑩。
不與衆同。
星之喪也。
光色圓明。
不盈不縮。
怡然瑩然。
星之喜也。
光色勃然。
臨人芒彩滿溢。
其象凜然。
星之怒也。
澤、光潤也。
燥、幹枯也。
班固曰。
五行精氣。
其成形在地。
則結為木火土金水。
其成象在天。
則木合歲星居東。
火合熒惑居南。
金合太白居西。
水合辰星居北。
土合鎮星居中央。
分旺四時。
則春木。
夏火。
秋金。
冬水。
各王七十二日。
土王四季。
辰戌醜未之月各十八日。
合之為三百六十日。
其為色也。
則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黃。
其為分野。
各有歸度。
旺相休廢。
其色不同。
旺則光芒。
相則内實。
休則光芒無角。
不動搖廢則光少。
色白園者喪。
赤園者兵。
青園者夏水。
黑園者疾多死。
黃園者吉。
白角者哭泣之聲。
赤角者犯我城。
黑角者水行窮兵。
太史公曰。
五星同色。
天下偃兵。
百姓安甯五谷蕃昌。
春風秋雨。
冬寒夏暑。
日不食朔。
月不食望。
是為有道之國。
必有聖人在乎其位也。
)帝曰。
六者高下異乎。
岐伯曰。
象見高下。
其應一也。
故人亦應之。
(此言六者之象。
雖高遠而小。
下近而大。
其應一也。
故人應之而為吉兇禍福。
亦無有分别也。
)帝曰。
善。
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
岐伯曰。
夫德化政令災變。
不能相加也。
(王冰曰。
天地動靜。
陰陽往複。
以德報德。
以化報化。
政令災眚。
及動複亦然。
故曰不能相加也。
)勝複盛衰。
不能相多也。
(王冰曰。
勝盛複盛。
勝微複微。
故曰不能相多也。
)往來大小。
不能相過也。
(太過為大年。
不及為小年。
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故曰不能相過也。
)用之升降。
不能相無也。
(用、謂陰陽氣之為用也。
天地陰陽之氣。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故曰不能相無也。
)各從其動而複之耳。
(謂勝複之往來。
陰陽之升降。
各從其氣之動而複之。
六微旨大論曰。
成敗倚伏生乎動。
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
)帝曰。
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
德化者。
氣之祥。
政令者。
氣之章。
變易者。
複之紀。
災眚者。
傷之始。
(此言病生于變易也。
歲氣之有德有化。
乃氣之和祥也。
有政有令。
乃氣之彰着也。
變易者報複之紀。
災眚者。
乃民病所傷之始。
)氣相勝者和。
不相勝者病。
重感于邪則甚也。
(氣、謂變易之氣。
按六節髒象論曰。
變至則病。
所勝則微。
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微。
當其時則甚也。
蓋謂春時變長夏之氣。
長夏變冬氣。
冬變夏熱之氣。
夏變秋氣。
秋變春氣。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乃時氣相勝變氣。
故為和平。
如歲木不及。
歲金太過。
春時反變為肅殺。
如歲火不及。
歲水太過。
夏時而反寒氣流行。
是時氣與變氣不相勝則病矣。
故非其所勝之時則微。
當其所勝之時則甚也。
重感于邪者。
謂四時不正之邪也。
)帝曰。
善。
所謂精光之論。
大聖之業。
宣明大道。
通于無窮。
究于無極也。
餘聞之。
善言天者。
必應于人。
善言古者。
必驗于今。
善言氣者。
必彰于物。
善言應者。
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變者。
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精光之論。
論神明之理也。
大聖之業。
通于無窮者。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德澤下流。
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也。
易曰。
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
)乃擇良兆而藏之靈室。
每旦讀之。
命曰氣交變。
非齋戒不敢發。
慎傳也。
(靈室、靈蘭秘室。
蓋天地陰陽之道。
上帝之貴也。
非齋戒不敢發。
敬謹之至。
恐傳非其人。
慢洩天寶也。
) 卷八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言五運有政令之常。
有常而後有變。
黃帝問曰。
太虛寥廓。
五運回薄。
衰盛不同。
損益相從。
願聞平氣。
何如而名。
何如而紀也。
(太虛、謂空冥之境。
寥廓、幽遠也。
回薄、旋轉也。
盛衰、太過不及也。
有盛衰。
則損益相從矣。
平氣、乃歲會之紀。
氣之平者也。
徐振公曰。
五運之始。
蒼丹素元之氣。
于大虛之間。
故曰。
太虛寥廓。
五運回薄。
)岐伯對曰。
昭乎哉問也。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備化。
金曰審平。
水曰靜順。
(此言五運之平氣而各有紀名也。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得其平。
則敷布陽和之氣以生萬物。
火性炎上。
其德顯明。
土主化物。
而周備于四方。
金主肅殺。
得其和平。
不妄刑也。
水體清靜。
性柔而順。
)帝曰。
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
木曰委和。
火曰伏明。
土曰卑監。
金曰從革。
水曰涸流。
(此言五運不及。
而各有紀名也。
木氣不及。
則不能敷布陽和而痿弱矣。
火氣不及。
則光明之令不升而下伏矣。
土氣不及。
則卑下堅守。
而不能周備于四方矣。
金性本剛。
不及。
則從火化而變革矣。
水氣不及。
則源流幹涸矣。
)帝曰。
太過何謂。
岐伯曰。
木曰發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堅成。
水曰流衍。
(五運太過。
亦各有紀名也。
木氣有餘。
發生盛也。
赫曦、光明顯盛之象。
敦、濃。
阜、高也。
金體堅剛。
用能成物。
衍、滿而溢也。
)帝曰。
三氣之紀。
願聞其候。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敷和之紀。
木德周行。
陽舒陰布。
五化宣平。
其氣端。
其性随。
其用曲直。
其化生榮。
其類草木。
其政發散。
其候溫和。
其令風。
其髒肝。
肝其畏清。
其主目。
其谷麻。
其果李。
其實核。
其應春。
其蟲毛。
其畜犬。
其色蒼。
其養筋。
其病裡急支滿。
其味酸。
其音角。
其物中堅。
其數八。
(紀、年也。
三氣、謂平氣之與太過不及也。
木之平運。
是為敷和。
木德周行。
則陽氣舒而陰氣布。
蓋生長化收藏之五氣。
先由生氣之宣布。
生氣和。
則五氣皆平矣。
端、正直也。
随、柔順也。
曲直、木之體用也。
生榮、木之生化也。
類、物類也。
發生散蔓、木布之政也。
溫和、春之候也。
在天之風氣。
木之号令也。
其在髒為肝。
畏清者。
木畏金也。
在竅為目。
在谷為麻。
麻體象木。
其色蒼也。
在果為李。
色青而味酸也。
核内有仁仁分兩片。
木之生原也。
毛蟲、如草木之森叢。
而生于草木者也。
犬性勇往直前。
感春生怒發之氣也。
肝主筋、故其養在筋。
裡急支滿。
肝之病也。
角、木音也。
木生于水。
為堅多心。
故其物主中堅。
八者。
木之成數也。
)升明之紀。
正陽而治。
德施周普。
五化均衡其氣高。
其性速。
其用燔灼。
其化蕃茂。
其類火。
其政明曜。
其候炎暑。
其令熱。
其髒心。
心其畏寒。
其主舌。
其谷麥。
其果杏。
其實絡。
其應夏。
其蟲羽。
其畜馬。
其色赤。
其養血。
其病螈。
其味苦。
其音征。
其物脈。
其數七。
(火位南方。
故正陽而治。
火主陽氣。
故德施周普。
陽和之氣四布。
五化俱以均平。
皆感火之化也。
火氣炎上。
故其氣高。
火性動急。
故性速也。
燒炙曰燔灼。
火之用也。
萬物蕃茂。
夏長之化也。
凡在地之火。
皆與之同類。
明曜、火布之政也。
炎暑、夏之候也。
在地為熱。
火之令也。
在髒為心。
心其畏寒。
火畏水也。
心開竅于舌。
麥乃夏成之谷也。
杏色赤而味苦。
絡者。
果實之脈絡也。
羽蟲飛翔而上。
感火氣之生也。
馬屬午。
火之畜也。
心主血脈。
故其養在血。
螈、動掣也。
經脈感火氣而縮急也。
征、火之音。
苦、火之味。
脈、物之脈絡也。
七、火之成數也。
)備化之紀。
氣協天休。
德流四政。
五化齊修。
其氣平。
其性順。
其用高下。
其化豐滿。
其類土。
其政安靜。
其候溽蒸。
其令濕。
其髒脾。
脾其畏風。
其主口。
其谷稷。
其果棗。
其實肉。
其應長夏。
其蟲。
其畜牛。
其色黃。
其養肉。
其病痞。
其味甘。
其音宮。
其物膚。
其數五。
(協、合也。
天主生。
地主成。
土氣和平。
合天之休美而化生萬物也。
土德流于四方而五化齊修矣。
平夷、土之氣。
柔順、土之性也。
高下者。
土之體。
或高或下。
或備其化。
土之用也。
豐濃滿溢。
濕土之化也。
五方五土。
與之同類。
安靜而化。
土之政也。
溽蒸、長夏之候也。
在天為濕。
土之令也。
其在髒主脾。
畏風者。
木乃土之勝也。
脾開竅于口。
稷、谷也。
棗色黃而味甘。
肉、果實之肉也。
蟲、肉體之蟲。
牛、土之畜也。
脾主肌肉。
故其養在肉。
痞者。
脾病于中。
而上下之氣不交也。
宮音。
中土之音。
膚、物之膚肉也。
五乃土之生數。
六元正紀大論曰。
土常以生也)審平之紀。
收而不争。
殺而無犯。
五化宣明。
其氣潔。
其性剛。
其用散落。
其化堅斂。
其類金。
其政勁肅。
其候清切。
其令燥。
其髒肺。
肺其畏熱。
其主鼻。
其谷稻。
其果桃。
其實殼。
其應秋。
其蟲介。
其畜雞。
其色白。
其養皮毛。
其病咳。
其味辛。
其音商。
其物外堅。
其數九。
(金、兵象也。
金氣和平。
故收而不争。
天地之氣。
春生秋殺。
殺而無犯。
不殘害于物也。
金氣清肅。
故五化得之。
鹹有宣明。
潔白、金之氣也。
剛堅、金之性也。
萬物散落。
金之用也。
其氣收斂。
秋之化也。
五金之類。
與之同類。
堅勁整肅。
金之政也。
清切、秋之候也。
在天為燥。
金之令也。
其髒為肺。
肺畏熱者。
金畏火也。
肺開竅在鼻。
稻乃秋成之谷也。
桃色白而有毛。
肺之果也。
堅殼之實。
介甲之蟲。
皆感堅剛之氣而生也。
雞性善鬥。
感肅殺之氣也。
肺主皮毛。
故其養在皮毛。
咳者。
肺之病也。
商主西方之音。
辛乃金之味也。
其于萬物。
鹹如實殼蟲介之外堅。
九乃金之成數也。
)靜順之紀。
藏而勿害。
治而善下。
五化鹹整。
其氣明。
其性下。
其用沃衍。
其化凝堅。
其類水。
其政流演。
其候凝肅。
其令寒。
其髒腎。
腎其畏濕。
其主二陰。
其谷豆。
其果栗。
其實濡。
其應冬。
其蟲鱗。
其畜彘。
其色黑。
其養骨髓。
其病厥。
其味鹹。
其音羽。
其物濡。
其數六。
(水之平運。
是謂靜順。
夫萬物得生長之氣而茂盛。
水運和平。
故雖主髒而不害于物也。
整、齊也。
平治而善下。
故五氣感之而鹹整也。
天一生水。
故其氣高明。
水性就下。
故性下也。
沃、灌溉也。
衍、滿溢也。
萬物凝堅。
髒氣之化也。
大地之水。
與之同類。
流演不竭。
水之政也。
凝肅、冬之候也。
在天為寒。
水之令也。
在髒為腎。
腎其畏濕。
水畏土也。
腎開竅于二陰。
豆乃水之谷也。
栗色黑味鹹。
腎之果也。
濡者。
實中之有津液者也。
鱗蟲、水中之所生。
彘、豕也。
腎主骨髓。
故其養在骨髓。
厥、逆也。
蓋腎為生氣之原。
故病則手足厥冷也。
羽音屬水。
六乃水之成數也。
)故生而勿殺。
長而勿罰。
化而勿制。
收而勿害。
藏而勿抑。
是謂平氣。
(是以木運之歲。
得生氣而無金氣之肅殺。
火運之歲。
得長氣而無水氣之克罰。
土運之歲。
得化氣而無木氣之制勝。
金運之歲。
得收氣而無火氣之賊害。
木運之歲。
得髒氣而無土氣之遏抑。
是謂平氣之歲也。
)委和之紀。
是謂勝生。
生氣不政。
化氣乃揚。
長氣自平。
收令乃早。
涼雨時降。
風雲并興。
草木晚榮。
蒼幹凋落。
物秀而實。
膚肉内充。
其氣斂。
其用聚。
其動戾拘緩。
其發驚駭。
其髒肝。
其果棗李。
其實核殼。
其谷稷稻。
其味酸辛。
其色白蒼其畜犬雞。
其蟲毛介。
其主霧露凄滄。
其聲角商。
其病搖動注恐。
從金化也。
少角與判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
蕭肅殺。
則炎赫沸騰。
眚于三。
所謂複也。
其主飛蠹蛆雉。
乃為雷霆。
(音軟戾音利音瑟。
木運不及。
是謂委和。
則所勝之氣。
勝其生氣矣。
金氣勝。
則木之生氣。
不能章其政令矣。
木政不章。
則土氣無畏。
而化氣乃揚。
木衰則火氣不盛。
故長氣自平。
金氣盛。
故收令乃早也。
涼為金化。
風為木化。
雲雨為土化。
此以木運不及。
故兼有金土之化也。
生氣不政。
故草木晚榮。
收令乃早。
故蒼幹刑落。
化氣與秋成之氣專令。
是以物秀而實。
膚肉内充。
收斂。
金之氣也。
生聚、木之用也。
動者。
病機動于内。
發者。
證發于外也。
短縮也。
戾。
了戾也。
拘。
拘急也。
緩不收也。
皆筋之為病也。
金匮真言曰。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其髒主肝。
其果之棗李。
實之核殼。
谷之稷稻。
味之酸辛。
色之蒼白。
畜之犬雞。
蟲之毛介。
聲之角商。
因木運不及。
故兼從金土之化也。
其主霧露凄滄。
金之勝也。
其病搖動注恐。
肝之病也。
此從金化故也。
判、半也。
少角與判商同者。
總謂六丁年木運不及之歲也。
角乃木音。
木運不及。
故主少角。
金兼用事。
故半與商金同其化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乃丁巳丁亥二歲。
上見厥陰司天。
歲木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故與敷和之正角同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丁卯丁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故曰上商。
木運不及。
半商同化。
而又值陽明司天。
則金全用事。
與審平之正商相同也。
故其病肢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皆金氣盛而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乃丁醜丁未二歲。
上臨太陰司天。
故曰上宮。
歲木不及。
化氣乃揚。
而又得司天之助。
是土得以自專。
與備化之紀相同。
故上宮與正宮同也。
蕭肅殺。
金淫甚也。
炎赫沸騰。
火來複也。
其災眚當主于東方之震位。
所謂複也。
蠹生于木。
飛乃火象。
言主複者。
乃木中所生之火也。
蛆乃蠅之子。
蛆入灰中。
脫化為蠅。
蠅喜暖惡寒。
晝飛夜伏。
雉為離禽。
皆火複之氣化也。
雷之迅者曰霆。
木郁極而火繞之。
其氣則為雷霆。
故易曰震為雷。
)伏明之紀。
是謂勝長。
長氣不宣。
髒氣反布。
收氣自政。
化令乃衡。
寒清數舉。
暑令乃薄。
承化物生。
生而不長。
成實而稚。
遇化已老。
陽氣屈伏。
蟄蟲早藏。
其氣郁。
其用暴。
其動彰伏變易。
其發痛。
其髒心。
其果栗桃。
其實絡濡。
其谷豆稻。
其味苦鹹。
其色玄丹。
其畜馬彘。
其蟲羽鱗。
其主冰雪霜寒。
其聲征羽。
其病昏惑悲忘。
從水化也。
少征與少羽同。
上商與正商同。
邪傷心也。
凝慘溧冽。
則豪雨霖霪。
眚于九。
其主驟注。
雷霆震驚。
沉淫雨。
(音陰。
火運不及。
則水勝其長。
是以火之長氣不宣。
而火之髒氣反布。
火氣伏明。
則金無所畏。
故收氣得自主其政。
火不及。
則所生之土氣不盛。
是以化令平衡。
寒清數舉。
暑令乃薄。
水勝火也。
承土之化氣平衡。
故物得以生。
長氣不宣。
故生而不長。
生而不長故稚小即已成實。
遇長夏之化氣即老矣。
寒清數舉。
故陽氣屈伏。
髒氣用事。
故蟄蟲早藏。
其氣郁。
水制其火也。
其用暴。
火性欲發也。
彰者。
火之政令也。
彰伏則變易而為寒矣。
故其發為痛。
蓋寒勝則痛也。
其髒主心。
其果之栗桃。
實之絡濡。
谷之豆稻。
味之苦鹹。
色之元丹。
畜之馬彘。
蟲之羽鱗。
聲之征羽。
皆火運不及。
故兼從金水之化也。
冰雪霜、寒水之變易也。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因從水化。
而心火受虧也。
少征與少羽同者。
總謂六癸歲也。
征為火音。
火運不及。
故曰少征。
水兼用事。
故少征與小羽同其化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癸卯癸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
故曰上商。
金無所畏。
而又得司天之助。
是火運之紀。
而行審平之政。
故上商之歲。
與正商之氣同也。
金水兼勝。
邪傷心也。
凝慘栗冽。
寒淫甚也。
豪雨霖霪。
土來複也。
災眚當在離位之南方。
沉黔、陰雲蔽日也。
驟注淫雨。
土之變也。
雷霆震驚。
火郁發也。
)卑監之紀。
是謂減化。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長氣整。
雨乃愆。
收氣平。
風寒并興。
草木榮美。
秀而不實。
成而也。
其氣散。
其用靜定。
其動瘍湧分潰癰腫。
其發濡滞。
其髒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核。
其谷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毛。
其主飄怒振發。
其聲宮角。
其病留滿痞塞。
從木化也。
少宮與少角同。
上宮與正宮同。
上角與正角同。
其病飧洩。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則蒼幹散落。
其眚四維。
其主敗折虎野狼。
清氣乃用。
生政乃辱。
(土運不及。
則化氣乃減。
木反勝之。
是以化氣不能施其令。
而生政獨彰也。
木火相生。
故長氣整。
化氣不令。
故雨乃愆期。
土氣不及。
故收氣自平。
木水專令。
故風寒并興。
生氣章而長氣整。
故草木榮美。
化氣不令。
故雖秀而不實。
成而也。
發散、木之氣。
靜定、土之用也。
瘍湧諸證。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也。
濡滞、水乘土病也。
其髒在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核。
其谷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毛。
其聲宮角。
因土運不及。
故兼從水木之化也。
飄怒振發。
木氣勝也。
留滿痞塞。
脾氣傷也。
少宮與少角同者。
總謂六巳歲也。
宮為土音。
土運不及。
是為少宮。
木兼用事。
故少宮與少角同其化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乃己醜己未二歲。
上臨太陰濕土司天。
故曰上宮。
土運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是少宮之紀。
行備化之氣。
故與正宮相同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謂己巳己亥二歲。
上臨厥陰司天。
故曰上角。
少宮少角之紀。
而角得司天之助。
木反獨專。
故與正角之歲相同也。
其病飧洩。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木淫甚也。
蒼幹凋落。
金複木也。
其災眚當在四維。
乃乾坤艮巽之方也。
散折、金之用也。
虎野狼、西方之獸也。
辱屈也。
金氣複而生政始辱。
)從革之紀。
是謂折收。
收氣乃後。
生氣乃揚。
長化合德。
火政乃宣。
庶物以蕃。
其氣揚。
其用躁切。
其動铿禁瞀厥。
其發咳喘。
其髒肺。
其果李杏。
其實殼絡。
其谷麻麥。
其味苦辛。
其色白丹。
其畜雞羊。
其蟲介羽。
其主明曜炎爍。
其聲商征。
其病嚏咳鼽衄。
從火化也。
少商與少征同。
上商與正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則冰雪霜雹。
眚于七。
其主鱗伏彘鼠。
髒氣早至。
乃生大寒。
(金運不及。
則收政乃折矣。
收氣在後。
則木無所畏。
而生氣乃揚。
長化合德。
故庶物以蕃。
升揚、火之氣也。
躁切、金之用也。
金主聲。
铿禁者。
聲不出也。
瞀、肺是動病也。
厥、氣上逆也。
咳喘、火刑肺也。
其髒主肺。
其果之李杏。
實之殼絡。
谷之麻麥。
味之苦辛。
色之白丹。
畜之雞羊。
蟲之介羽。
聲之商征。
皆金運不及。
而兼木火之化也。
明曜炎爍。
火之勝也。
嚏咳鼽衄。
金之病也。
少商與少征同者。
總謂六乙歲也。
商主金音。
金運不及。
故為少商。
火兼用事。
故少征同其化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乙卯乙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
故曰上商。
金運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則金氣平而不為火勝。
與審平之氣相同。
故上商與正商同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乃乙巳乙亥二歲。
上臨厥陰司天。
故曰上角。
生氣乃揚。
而又得司天之助。
故與正角之歲相同也。
水火相勝。
故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火淫甚也。
冰雪霜雹。
水來複也。
其災眚是兌之西方。
其主鱗伏彘鼠。
皆水之蟲獸也。
髒氣早至。
故乃生大寒。
)涸流之紀。
是謂反陽。
藏令不舉。
化氣乃昌。
長氣宣布。
蟄蟲不藏。
土潤。
水泉減。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盛。
其氣滞。
其用滲洩。
其動堅止。
其發燥槁。
其髒腎。
其果棗杏。
其實濡肉。
其谷黍稷。
其味甘鹹。
其色玄。
其畜彘牛。
其蟲鱗。
其主埃郁昏翳。
其聲羽宮。
其病痿厥堅下。
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
上宮與正宮同。
其病癃。
邪傷腎也。
埃昏驟雨。
則振拉摧拔。
眚于一其主毛顯狐貉。
變化不藏。
(水寒不及。
陽反勝之。
水之藏令不舉。
土之化令乃昌。
水令不舉。
則火無所畏。
故長氣得以宣布。
陽熱反盛。
是以蟄蟲不藏。
土潤。
水泉減。
土勝水也。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盈。
得長化之氣也。
濡滞、土之氣也。
滲洩水之用也。
其動堅止。
土制水而成積也。
其發燥槁。
陰液虛也。
其髒為腎。
其果之棗杏。
實之濡肉。
谷之黍稷。
味之甘鹹。
色之元。
畜之彘牛。
蟲之鱗。
聲之羽宮。
因水運不及。
故兼從火土之化也。
埃郁昏翳。
土之勝也。
痿厥堅下。
腎之病也。
此水運不及。
而反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者。
總謂六辛歲也。
羽為水音。
水運不及。
故曰少羽。
土兼用事。
故與少宮同化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謂辛醜辛未二歲。
上臨太陰司天。
故曰上宮。
土兼用事。
而又得司天之助。
故少羽之紀。
反與正宮之歲相同也。
癃、邪傷腎而腎氣不化也。
埃昏驟雨。
土淫甚也。
振拉摧拔。
木氣複也。
其災眚當在坎之北方。
毛乃叢聚之象。
感春森之氣而生。
狐貉以毛顯而為裘。
故其主狐貉。
爾雅曰。
狐、HT獸也。
善變化。
管子曰。
狐白應陰陽之變。
)故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暴瘧無德。
災反及之。
微者複微。
甚者複甚。
氣之常也。
(此總結上文。
而言五運不及。
則所勝之氣。
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惟淫勝而無和祥之德。
以緻子來複雠。
災反及之。
勝微則複微。
勝甚則複甚。
此勝複之常氣也。
)發生之紀。
是謂啟陳。
土疏洩。
蒼氣達。
陽和布化。
陰氣乃随。
生氣淳化。
萬物以榮。
其化生。
其氣美。
其政散。
其令條舒。
其動掉眩巅疾。
其德鳴靡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谷麻稻。
其畜雞犬。
其果李桃。
其色青黃白。
其味酸甘辛。
其象春。
其經足厥陰少陽。
其髒肝脾。
其蟲毛介。
其物中堅外堅。
其病怒。
太角與上商同。
上征則其氣逆。
其病吐利。
不務其德。
則收氣複。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清氣大至。
草木凋零。
邪乃傷肝。
(歲木太過。
是謂發生。
啟、開。
陳、布也。
布散陽和。
發生萬物之象也。
土得其制化。
故主疏洩。
蒼氣、木氣也。
厥陰之上。
風木治之。
是以陽和布化于上。
而陰氣乃随于下也。
生氣有餘。
故萬物感之而榮茂芳美。
發散、木之政也。
條舒、陽和之令也。
掉眩巅疾、風氣淫于上也。
鳴、風木聲也。
靡、散也。
啟坼、即發陳之義。
應春之氣也。
振拉摧拔、風之變易也。
其谷之麻稻。
畜之雞犬。
果之李桃。
色之青黃白。
味之酸甘辛。
蟲之毛介。
物之中堅外堅。
因木氣太盛。
彼此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春。
其經合于足厥陰肝。
足少陽膽。
其髒應于肝脾。
其病怒。
肝氣盛也。
太角與上商同者。
謂氣之太過。
自有承制。
有承制則有生化。
如太角之歲。
木運太過。
則金氣承之。
而所生之谷為稻麻。
所生之果為李桃。
其畜雞犬。
其蟲毛介。
皆感木金之氣而生化。
與上商之歲相同也。
蓋諸壬歲無陽明之上臨。
故曰太角與上商同。
如有陽明司天。
則當雲上商與正角同。
蓋言雖無司天之上臨。
而有自然之承制也。
上征者。
謂司天上臨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乃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歲。
木運有餘。
而上臨火氣。
子居母上。
則其氣逆。
逆于上則吐。
逆于下則利也。
木淫太過。
則金氣來複。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草木凋零。
邪乃傷肝。
)赫曦之紀。
是謂蕃茂。
陰氣内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物得以昌。
其化長。
其氣高。
其政動。
其令明顯。
其動炎灼。
妄擾。
其德暄暑郁蒸。
其變炎烈沸騰。
其谷麥豆。
其畜羊彘。
其果杏栗。
其色赤白玄。
其味苦辛鹹。
其象夏。
其經手少陰太陽。
手厥陰少陽。
其髒心肺。
其蟲羽鱗。
其物脈濡。
其病笑瘧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上羽與正征同。
其收齊。
其病。
上征而收氣後也。
暴烈其政。
髒氣乃複。
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霜雹切寒。
邪傷心也。
(歲火太過。
是謂赫曦。
長氣盛。
故草木蕃茂。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故陰氣内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司夏令也。
物得以昌。
受長氣也。
夏主長。
故其化長。
火氣升故其氣高。
火性動。
故其政動。
火光明。
故其令明。
炎灼妄擾者。
手足燥擾也。
暄暑郁蒸。
氣之和祥也。
炎烈沸騰。
極則變易也。
其谷之麥豆。
畜之羊彘。
果之杏栗。
蟲之羽鱗。
物之脈濡。
色之赤白玄。
味之苦辛鹹。
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夏。
其經合于手少陰心。
手太陽小腸。
手厥陰心包絡。
手少陽三焦四經。
其髒心者。
火髒也。
合于肺者。
即五髒生成篇之所謂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之義。
五髒皆然。
靈樞經曰。
心氣實則笑不休。
本經曰。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皆火熱之為病也。
上羽者。
上臨太陽寒水司天。
乃戊辰戊戌二歲。
火運太過。
得水制之。
則火氣已平。
故與升明正征之相同也。
火氣平而金不受傷。
故其收氣得與生長化氣之相平也。
上羽之歲。
乃太陽司天。
者。
太陽之為病也。
上征者。
上臨君相二火。
乃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歲。
火熱更甚。
故收氣乃後。
暴烈其政。
火淫甚也。
水氣複之。
故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冰雹。
而心乃受傷也。
)敦阜之紀。
是謂廣化。
濃德清靜。
順長以盈。
至陰内實。
物化充成。
煙埃朦郁。
見于濃土。
大雨時行。
濕氣乃用。
燥政乃辟。
其化圓。
其氣豐。
其政靜。
其令周備。
其動濡積并。
其德柔潤重淖。
其變震驚飄驟崩潰。
其谷稷麻。
其畜牛犬。
其果棗李。
其色玄蒼。
其味甘鹹酸。
其象長夏。
其經足太陰陽明。
其髒脾腎。
其蟲毛。
其物肌核。
其病腹滿。
四肢不舉。
大風迅至。
邪傷脾也。
(土運太過。
是謂敦阜。
土氣盛而化氣布于四方。
故為廣化。
濃德清靜。
土之體也。
順長以盈。
火土合化也。
太陰之上。
濕土主之。
故至陰内實。
物化充成。
蓋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陰氣内實。
而後化成萬物于外。
煙埃朦郁。
土之氣也。
濃土者。
見于山陵之間也。
大雨時行。
濕氣上蒸。
終為注雨也。
辟、避也。
夏秋之交。
濕土主令。
濕氣盛。
是以秋之燥氣乃辟。
圓、圓遍也。
豐、盈充也。
靜者土之政。
周備、土之令也。
、聚也。
濕則濡滞而成積聚也。
柔潤重淖、土之德也。
震驚崩潰、氣之變也。
其谷之稷麻。
畜之牛犬。
蟲之毛。
果之棗李。
色之元蒼。
味之甘鹹酸。
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經合于足太陰脾。
足陽明胃。
其髒合于脾腎。
其腹滿四肢不舉。
水濕之為病也。
土氣太過。
風乃複之。
則脾反受傷矣。
)堅成之紀。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陽氣随陰治化。
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收氣繁布。
化洽不終。
其化成。
其氣削。
其政肅。
其令銳切。
其動暴拆瘍疰。
其德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谷稻黍。
其畜雞馬。
其果桃杏。
其色白青丹。
其味辛酸苦。
其象秋。
其經手太陰陽明。
其髒肺肝。
其蟲介羽。
其物殼絡。
其病喘喝胸憑仰息。
上征與正商同。
其生齊。
其病咳。
政暴變。
則名木不榮。
柔脆焦首。
長氣斯救。
大火流。
炎爍且至。
蔓将槁。
邪傷肺也。
(歲金太過。
名曰堅成。
秋令主收。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金氣清也。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是以陰金治化于上。
而陽明之氣。
在下随之。
秋主收成。
故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秋主收而長夏主化。
收氣早布。
是以化洽不終。
成者。
秋之化。
削者。
金之氣也。
肅者。
金之政。
銳切、金之令也。
暴拆、筋受其傷。
瘍疰、皮膚之疾也。
霧露蕭、氣之祥也。
肅殺凋零。
氣之變也。
其谷之稻黍。
畜之雞馬。
果之桃杏。
蟲之介羽。
物之殼絡。
色之白青丹。
味之辛酸苦。
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秋。
其經合于手太陰肺。
手陽明大腸。
其髒合于肺肝。
其病喘喝胸憑仰息。
金氣太盛。
而肺氣實也。
上征者。
上臨少陰少陽二火。
乃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歲。
金氣太過。
得火制之。
金氣已平。
故與審平之正商相同也。
金氣平。
故木之生氣不屈。
得與四氣齊等。
其病咳。
火傷肺也。
肅殺太甚。
則草木受傷。
長氣來複以救之。
是以大火西流。
而肺反受傷也。
)流衍之紀。
是謂封藏。
寒司物化。
天氣嚴凝。
藏政以布。
長令不揚。
其化凜。
其氣堅。
其政谧。
其令流注。
其動漂洩沃湧。
其德凝慘寒。
其變冰雪霜雹。
其谷豆稷。
其畜彘牛。
其果栗棗。
其色黑丹。
其味鹹苦甘。
其象冬。
其經足少陰太陽。
其髒腎心。
其蟲鱗。
其物濡滿。
其病脹。
上羽而長氣不化也。
政過則化氣大舉。
而埃昏氣交。
大雨時降。
邪傷腎也。
(谧音密雹音薄。
水運太過。
是為流衍。
冬主閉藏。
故謂封藏。
寒氣司化。
故天氣嚴凝。
水政以布。
故火令不揚。
凜冽、寒之化也。
堅凝、寒之氣也。
谧、安靜也。
流注、水之性也。
漂洩沃湧、水注之為病也。
凝慘寒、寒氣之和者也。
冰雪霜雹、寒極而變易也。
其谷之豆稷。
畜之彘牛。
果之栗棗。
蟲之鱗。
物之濡滿。
色之黑丹。
味之鹹苦甘。
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冬。
其經合于足少陰腎。
足太陽膀胱。
其髒合于腎心。
其病脹者。
水盛而乘土也。
上羽者。
謂上臨太陽寒水司天。
乃丙辰丙戌二歲。
水氣太盛。
故火氣不能施化也。
水政太過。
則土來複之。
埃昏。
濕氣上蒸也。
氣交者。
濕氣上升而為雲。
天氣下降而為雨也。
大雨時降。
腎反受邪。
)故曰。
不恒其德。
則所勝來複。
政恒其德。
則所勝同化。
此之謂也。
(此總結五運之氣。
如恃強而不恒其德。
則所勝之氣來複。
所謂侮反受邪。
寡于畏也。
如政令和平。
各守其理。
則所勝之氣同化矣。
同化者。
即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是也。
按上章論五運之氣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太過不及。
為民病物變。
上應五星。
故曰氣交變大論。
此篇論五運主歲。
有平氣。
有太過。
有不及。
各主果谷蟲畜。
草木生物。
數聲色味。
生長收藏。
皆五行政令之常。
故曰五常政大論。
運氣七篇。
大略相同。
而各有條理。
學者各宜體認。
)帝曰。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涼。
地不滿東南。
右熱而左溫。
其故何也。
(夫天有陰陽。
地有陰陽。
故論天之五運。
而複論地之四方。
左寒右涼。
左熱右溫者。
從後天之卦象也。
蓋後天之卦。
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
以天地開辟而後有四方也。
)岐伯曰。
陰陽之氣。
高下之理。
太少之異也。
(陰陽之氣者。
謂四方有寒熱之氣。
高下之形者。
謂地土有高下之形。
太少者。
四象也。
因四方之氣象而各有異也。
)東南方。
陽也。
陽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
陰也。
陰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涼。
是以地有高下。
氣有溫涼。
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精者。
即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天氣包乎下。
精氣通于天。
故陰陽應象大論曰。
天有精。
地有形。
蓋天為陽而精為陰。
陰陽上下之環轉也。
故精降于下。
則陽氣升于上。
是以右熱而左溫。
陰精奉于上。
則陽氣藏于下。
故左寒而右涼。
西北勢高。
東南地陷。
故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故适寒涼者脹。
之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
汗之則瘡已。
此腠理開閉之常。
太少之異耳。
(此複論精氣之從中而上下升降者也。
适、從也。
适生于寒涼之方。
陰氣上奉。
則陽氣下藏。
故多脹。
所謂藏寒生滿病也。
之、往也。
往處于溫熱之方。
陰氣下降。
則陽氣上升。
故多瘡。
所謂痛癢瘡瘍。
皆屬于火也。
故下之則陰精降而陽氣自升。
故脹者已。
汗乃陰液。
汗之則陰液升而陽氣自降。
故瘡者愈此精氣出入于肌腠之間。
上下升降。
一阖一開。
乃自然之常理。
人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有四方寒熱之異當從其氣而調之。
自然苛疾不起。
按精氣上下環轉。
包乎地之外也。
燥以幹之。
暑以蒸之。
風以動之。
濕以潤之。
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
此精氣之貫乎中也。
以上二節。
當與五營運大論合參。
)帝曰。
其于壽夭何如。
岐伯曰。
陰精所奉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之處。
則元氣固藏。
故人多壽。
陽精所降之方。
則元陽外洩。
故人多夭。
曰陰精。
曰陽精。
當知地有精而天有精。
蓋在地為陰。
在天則為陽也。
)帝曰。
善。
其病也。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西北之氣。
散而寒之。
東南之氣。
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
(西北氣寒。
寒固于外。
則熱郁于内。
故宜散其外寒。
涼其内熱。
東南氣熱。
則陽氣外洩。
裡氣虛寒。
故宜收其元陽。
溫其中冷。
所謂為病雖同。
而治法則異也。
)故曰。
氣寒氣涼。
治以寒涼。
行水漬之。
氣溫氣熱。
治以溫熱。
強其内守。
必同其氣。
可使平也。
假者反之。
(西北之氣寒涼。
則人之陽熱遏郁于内。
故當治以寒涼。
行水漬之者。
用湯液浸漬以取汗開其腠理。
以使陽氣通暢。
東南之氣溫熱。
則人之腠理開而陽氣外弛。
故當治以溫熱。
強其元陽固守于内。
是閉者開之。
開者閉之。
氣之升長者。
收而藏之。
氣之收藏者。
成而散之。
必使其氣之和同而始平也。
如西北之人。
病寒邪而假熱者。
又當治以溫熱。
如東南之人。
病熱邪而假寒者。
又當治以寒涼。
所謂假者反之。
張玉師曰。
上節論四方之正氣。
末句言四方之邪氣。
)帝曰。
善。
一州之氣。
生化壽夭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高下之理。
地勢使然也。
崇高則陰氣治之。
污下則陽氣治之。
陽勝者先天。
陰勝者後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此複論一方之氣。
而亦有陰陽寒熱之不同也。
如山陵高阜之地。
則多陰寒。
污下卑濕之地。
則多陽熱。
陽勝者。
四時之氣先天時而至。
陰勝者。
四時之氣後天時而至。
蓋寒暑往來。
皆從地之出也。
此地理高下後薄之分。
陰陽出入之常也。
生化之道者。
謂生長化收藏之氣。
陽氣治之。
氣多生長。
陰氣治之。
氣多收藏。
徐振公曰。
此節論中土而兼于四方。
)帝曰其有壽夭乎。
岐伯曰。
高者其氣壽。
下者其氣夭。
地之小大異也。
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高者其氣收藏。
故多壽。
下者其氣發越。
故多夭。
一州之氣。
有大小之異也。
高下之小者小異。
大者大異。
異謂壽夭之異。
故治病者。
必明天道地理。
陰陽更勝。
氣之先後。
人之壽夭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天道者。
天之化運也。
地理者。
地之四方也。
陰陽更勝者。
五運六氣之有太過不及。
有淫勝郁複也。
氣之先後者。
太過者先天。
不及者後天。
污下者先天。
高濃者後天也。
明人之壽夭。
氣之生化。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靈樞經曰。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
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矣。
帝曰。
善。
其歲有不病。
而髒氣不應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
天氣制之。
氣有所從也。
(此下三節。
論天有五運。
地有五方。
而又有司天在泉之六氣。
交相承制者也。
歲有不病者。
不因天之五運。
地之五方而為病也。
髒氣者。
五髒之氣。
應合五運五行。
不應不用者。
不應五運之用也。
此因司天之氣制之。
而人之髒氣從之也。
按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五運之氣。
運化于中。
此節論五運主歲。
有司天之氣以制之。
而反上從天化。
下節論司天在泉之氣。
主生育蟲類。
而五運有相勝制。
以緻不育不成。
後節論五運之氣。
主生化蕃育。
而少陽在泉。
則寒毒不生。
陽明在泉。
則濕毒不生。
太陰在泉。
則燥毒不生。
乃上中下之交相貫通。
五六之互為承制。
理數之自然也。
)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火見燔。
革金且耗。
大暑以行。
咳嚏鼽衄。
鼻窒。
口瘍。
寒熱腫。
(按金平之紀。
其髒肺。
其色白。
其類金。
皆五運五行之用也。
上從者。
因司天之氣下臨。
畏其勝制而從之也。
蓋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運于外。
司天之氣。
位于上而臨于下。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皆上從司天之氣。
而不為五運之所用。
金用于上。
則草木眚于下。
金從火化。
則變革而且耗。
咳嚏鼽衄鼻窒。
皆肺病也。
屍瘍寒熱腫。
火熱證也。
此金之運氣。
而反從火化者也。
此論運氣上從天化與天刑歲運。
少有分别。
)風行于地。
塵沙飛揚。
心痛。
胃脘痛。
厥逆。
膈不通。
其主暴速。
(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泉。
故風行于地。
風勝則動。
故塵沙飛揚。
靈樞經曰。
厥陰心包絡所生病者。
心痛煩心。
胃脘痛者。
木克土也。
土位中央。
中膈不通。
則上下厥逆也。
風氣迅速。
故其主暴速。
按此章重在天氣制之。
髒氣上從。
有司天則有在泉。
故兼論其在泉之氣。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肝氣上從。
蒼起木用而立。
土乃眚。
凄滄數至。
木伐草萎。
脅痛目赤。
掉振鼓栗。
筋痿不能久立。
(立者。
木之體也。
蓋言五行之體在地。
而其用上從于天。
木從天化。
故下為土眚。
金氣下臨。
故木伐草萎。
脅痛目赤。
振掉筋痿。
皆肝木之病。
)暴熱至。
土乃暑。
陽氣郁發。
小便變。
寒熱如瘧。
甚則心痛。
火行于槁。
流水不冰。
蟄蟲乃見。
(陽明司天。
則少陰君火在泉。
故暴熱至而土乃暑也。
郁、長也。
陽熱甚。
故小便變而寒熱如瘧。
所謂夏傷于暑。
秋必瘧也。
心痛者。
火淫于内也。
槁、草木枯槁也。
謂火行于草木枯槁之時。
故流水不冰。
而蟄蟲不藏也。
張玉師曰。
在泉之氣。
主歲半以後。
故先言長夏之土。
土而秋。
秋而冬也。
)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
而火且明。
丹起。
金乃眚。
寒清時舉。
勝則水冰。
火氣高明。
心熱煩。
嗌幹善渴。
鼽嚏。
喜悲數欠。
熱氣妄行。
寒乃複。
霜不時降。
善忘。
甚則心痛。
(火者。
火之體。
明者。
火之用也。
寒氣下臨。
髒氣上從。
火性炎上。
水性潤下。
是以火性高明于上。
而水寒冰凝于下也。
夫在地為水。
在天為寒。
火氣妄行于上。
故霜寒以複之。
心熱煩嗌幹善渴。
火炎于上也。
肺者心之蓋。
鼽嚏善悲。
火熱爍金也。
火為陽。
水為陰。
數欠者。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也。
善忘者。
寒複而神氣傷也。
)土乃潤。
水豐衍。
寒客至。
沉陰化。
濕氣變物。
水飲内。
中滿不食。
皮肉苛。
筋脈不利。
甚則腫。
身後癰。
(音頑。
太陽司天。
則太陰濕土在泉。
故土乃潤。
水豐衍者。
土能制水也。
按辰戌之歲。
太陽司天。
則寒水之客氣。
加臨于三之氣。
濕土之主氣。
主于四之氣。
故曰寒客至。
沉陰化。
謂長夏之交。
水濕相合。
無火土之長化。
是以濕氣變物也。
、積蓄。
、痹也。
水飲中滿。
皮痹肉苛。
皆水濕之為病也。
身後癰者。
癰發于背也。
本經曰。
諸癰腫者。
寒氣之變也。
太陽寒水主氣。
而經脈循于背。
故為身後腫。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
水乃眚。
土用革。
體重肌肉萎。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土平之紀。
其類土。
其髒脾。
其色黃。
土且隆者。
土體豐濃于下也。
黃起者。
土用上從于天也。
土從水化。
則受其勝制。
故土用變革。
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
目轉耳鳴。
風淫于上也。
張玉師曰。
風行太虛。
土用革者。
謂風斯在上。
而土格于下也。
勝則水冰。
火氣高明者。
謂火氣上炎。
而水凝于下也。
蓋五行之體在地。
而五行之氣在天。
故雖司天下臨。
髒氣上從。
而五行又各有從上從下之性。
故有下臨上從之太過者。
有風下黃起之氣交者。
)火縱其暴。
地乃暑。
大暑消铄。
赤沃下。
蟄蟲數見。
流水不冰。
其發機速。
(厥陰風木司天。
則少陽相火在泉。
木火相生。
故火縱其暴。
地乃暑者。
太陰濕土。
亦暑熱也。
赤沃下者。
雖沃若之木葉。
亦焦赤而下落矣。
至冬令嚴藏之時。
而蟄蟲不見。
流水不冰。
火性速而少陽主樞。
故其發機速。
玉師曰。
火從其暴。
地乃暑。
長夏之時也。
赤沃下。
秋令也。
蓋亦從夏而秋。
秋而冬也。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喘嘔寒熱。
嚏。
鼽衄。
鼻窒。
大暑流行。
甚則瘡瘍燔灼。
金爍石流。
(草木眚。
大暑流行。
熱甚于春夏也。
金爍石流。
熱淫于秋冬也。
意言司天之氣。
雖主歲半以前。
而又統司一歲。
在泉之氣。
止司歲半以後。
故曰風行于地。
曰土乃暑。
曰濕氣變物。
皆從長夏而起運也。
)地乃燥。
凄滄數至。
脅痛。
善太息。
肅殺行。
草木變。
(少陰司天。
則陽明燥金在泉。
故地乃燥。
凄滄數至。
清肅之氣也。
脅痛、善太息。
肝膽之病也。
肅殺行。
則草木變。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埃冒雲雨。
胸中不利。
陰痿。
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當其時。
反腰痛。
動轉不便也。
厥逆。
(黑起水變。
用行而體變也。
埃冒雲雨。
濕土之氣化也。
胸中不利。
水氣上乘也。
陰痿者。
腎氣衰于下也。
夫陽氣生于腎陰。
而運用于膚表。
腎氣大衰。
故陽氣不起不用。
陽氣不起。
則手足為之厥逆。
當其冬令之時。
腎髒主氣。
而反腰痛。
動轉不便。
因腎氣上從。
而大衰于下也。
)地乃藏陰。
大寒且至。
蟄蟲早附。
心下痞痛。
地裂冰堅。
少腹痛。
時害于食。
乘金則止。
水增味乃鹹。
行水減也。
(太陰司天。
則太陽寒水在泉。
故地乃藏陰。
而蟄蟲早附也。
心下痞者。
上下水火之氣不交也。
地裂冰堅者。
寒水之變易也。
少腹病者。
腎病于下也。
時害于食者。
水上乘土也。
夫腎為本。
肺為末。
皆積水也。
乘金則止者。
水氣上乘于肺則止耳。
夫心氣通于舌。
心和則知五味。
水增味乃鹹者。
水盛而上乘于心也。
此水氣太過之為病。
故行水則病減也。
以上論五運之氣。
因天氣制之。
而五髒五行之氣。
反從之而上同天化也。
張介賓曰。
五行各有所制。
制氣相加。
則受制者。
不得不應。
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矣。
如熱甚者。
燥必随之。
此金之從火也。
燥甚者。
風必随之。
此木之從金也。
風甚者。
塵霾随之。
此土之從木也。
濕蒸甚者。
霖注随之。
此水之從土也。
陰凝甚者。
雷電随之。
此火之從水也。
故易曰雲從龍。
風從虎。
夫龍得東方木氣。
故雲從之。
雲者。
土氣也。
虎得西方金氣。
故風從之。
風者。
木氣也。
此承制相從之理。
不可不知。
)帝曰。
歲有胎運不育。
治之不全。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六氣五類。
有相勝制也。
同者盛之。
異者衰之。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此論司天在泉之六氣。
主胎育蟲類。
而五運有相勝制。
是以所主之不全也。
五類者。
五運之氣。
與五行生物之同類也。
如五運六氣之相同者。
則所主之生物蕃盛。
如五運六氣之相異者。
則所主之生物衰微。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玉師曰。
異則有勝制。
故主衰微。
)故厥陰司天。
毛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厥陰司天。
則少陽在泉。
故主毛蟲靜而羽蟲育。
靜、謂安靜而能長成。
育、生育也。
介蟲不成。
謂癸巳癸亥歲。
受火運之勝制。
而金類之蟲不成也。
按毛蟲三百六十。
而麟為之長。
羽蟲三百六十。
而鳳為之長。
蟲三百六十。
而人為之長。
鱗蟲三百六十。
而龍為之長。
介蟲三百六十。
而龜為之長。
五類之蟲。
于天地之生物備矣。
玉師曰。
司天之氣。
主歲半以前。
故主靜而長成。
在泉之氣。
主歲半以後。
故始生育也。
) 在泉。
毛蟲育。
蟲耗。
羽蟲不育。
(厥陰在泉。
故主毛蟲育。
木勝土。
故主蟲耗。
下文曰。
地氣制已勝是也。
羽蟲不成。
謂丙寅丙申歲。
受水運之勝制。
故火類之蟲不育。
) 少陰司天。
羽蟲靜。
介蟲育。
毛蟲不成。
(少陰司天。
則陽明在泉。
故主羽蟲靜而介蟲育。
毛蟲不成。
謂庚子庚午歲。
受金運之勝制。
是以木類之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不育。
(少陰在泉。
故主羽蟲育地氣制己勝。
故主介蟲耗。
少陰在泉。
乃陽明司天之歲。
如癸卯癸酉歲。
受火運之勝制。
當至介蟲不育。
故曰介蟲耗不育。
蓋謂耗則所勝微。
不育則勝制甚。
故下文曰。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
謂受五運之所乘制。
以緻不育不成。
乃勝制之甚者也。
)太陰司天。
蟲靜。
鱗蟲育。
羽蟲不成。
(太陰司天。
則太陽在泉。
故主蟲靜。
而鱗蟲育。
如辛醜辛未歲。
受水運之勝制。
則火類之蟲不成。
)在泉。
蟲育。
鱗蟲不成。
(太陰在泉。
故主蟲育。
制己所勝。
當主鱗蟲耗。
如甲辰甲戌歲。
受土運之勝制。
當主鱗蟲不成。
按太陰濕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寒濕相合。
而無生長之氣。
故不曰耗。
而總曰不成。
金西銘曰。
鱗蟲生育于歲半以前。
不能長成于歲半以後。
)少陽司天。
羽蟲靜。
毛蟲育。
蟲不成。
(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泉。
故主羽蟲靜而毛蟲育。
蟲不成者。
謂壬寅壬申歲。
受木運之勝制。
而土類不成也。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
毛蟲不育。
(少陽在泉。
故主羽蟲育。
制己所勝。
故主介蟲耗。
如乙巳乙亥歲。
受金運之勝制。
則木類之蟲不育。
) 陽明司天。
介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陽明司天。
則少陰在泉。
故主介蟲靜而羽蟲育。
如癸卯癸酉歲。
受火運之勝制。
則金類之蟲不成。
)在泉。
介蟲育。
毛蟲耗。
羽蟲不成。
(陽明在泉。
故主介蟲育。
制己所勝。
故主毛蟲耗。
如逢丙子丙午歲。
受水運之勝制。
則火類之蟲不成。
)太陽司天。
鱗蟲靜。
蟲育。
(太陽司天。
則太陰在泉。
故主鱗蟲靜而蟲育。
) 在泉。
鱗蟲耗。
蟲不育。
(太陽寒水在泉。
乃太陰濕土司天。
水濕合化。
則土不能制水矣。
耗、散也。
鱗蟲耗者。
土崩潰而鱗見于陸也。
如丁醜丁未歲。
受木運之勝制。
則土類之蟲不成。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
(此總結上文。
而言諸乘所不成之運氣。
則勝制之甚也。
金西銘曰。
經文止曰不成
則曰生氣獨治。
謂獨主其一歲也。
在歲金太過。
至秋而複勝。
故曰收氣峻。
在秋冬之時。
春陽之生氣已下。
故曰生氣下。
句法字法。
各有不同。
俱宜着眼。
)歲水太過。
寒氣流行。
邪害心火。
民病身熱。
煩心。
躁悸。
陰厥。
上下中寒。
谵妄。
心痛。
寒氣早至。
上應辰星。
(水運太過。
寒氣流行。
故邪害心火。
寒氣上乘。
迫其火氣外炎。
故身熱心煩心悸者。
水氣上淩于心也。
躁者。
火氣不交于陰也。
陰氣寒甚。
故厥逆于上。
上下中寒者。
三焦之火衰也。
心神不甯。
故谵妄也。
寒主冬令。
此歲氣流行。
故寒氣早至。
辰星、水星也。
水氣太甚。
故上應辰星倍明。
歲水太過。
諸丙歲也。
)甚則腹大胫腫。
喘咳。
寝汗出。
憎風。
大雨至。
埃霧朦郁。
上應鎮星。
(此水淫甚而自傷。
所謂滿招損也。
髒氣法時論曰。
腎病者腹大胫腫。
喘咳。
寝汗出。
憎風。
蓋水邪泛溢。
土不能制之。
則腹大胫腫。
水氣上逆。
則喘咳也。
太陽之氣。
生于水中而主于膚表。
水泛則源竭。
太陽之氣。
無從資生。
表陽虛。
故汗出憎風也。
大雨至。
埃霧朦郁。
水淫而土氣複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埃霧朦郁者。
土之濕氣上蒸也。
土氣複。
故上應鎮星倍明。
)上臨太陽。
雨冰雪霜不時降。
濕氣變物。
病反滿腹腸鳴溏洩。
食不化。
渴而妄冒。
神門絕者死不治。
上應熒惑辰星(上臨太陽者。
寒水司天之氣。
加臨于上。
乃丙辰丙戌二歲。
即天符歲也。
寒水交盛。
是以雨冰雪霜不時降。
冰雪者。
寒水之變易也。
雨水下降。
則土濕而物變。
民病腹滿腸鳴溏洩。
食不化者。
皆水泛土敗之證也。
脾土不能轉輸其津液。
故渴。
濕氣冒明。
故妄冒也。
神門、心脈也。
水氣甚強。
故上應熒惑失色。
辰星倍明。
)帝曰。
善。
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歲木不及。
燥乃大行。
生氣失應。
草木晚榮。
肅殺而甚。
則剛木辟着。
柔萎蒼幹。
上應太白星。
(歲氣不及。
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是以主歲之木運不及。
則金之燥氣大行。
木之生氣失時而應。
是以草木晚榮。
辟、刑也。
着、着也。
肅殺之氣太甚。
故雖堅剛之木。
亦受其刑傷。
而柔萎者則蒼幹矣。
金氣反勝。
故上應太白增光。
木運不及。
六丁歲也。
)民病中清脅痛。
少腹痛。
腸鳴溏洩。
涼雨時至。
上應太白星。
其谷蒼。
(中清者。
清涼之氣乘于中。
而中氣冷也。
脅痛少腹痛。
肝木病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行氣于筋。
肝氣虛逆。
而更兼中清。
故腹鳴溏洩也。
金氣清涼。
故涼雨時至。
金能生水也。
金氣勝。
故上應太白光芒倍大。
夫五谷受在地五行之氣。
而生長化收藏者也。
木受金制。
故其谷色蒼。
)上臨陽明。
生氣失政。
草木再榮。
化氣乃急。
上應太白鎮星。
其主蒼早。
(陽明燥金。
臨于司天之上。
乃丁卯丁酉二歲。
所謂天刑歲也。
歲木不及。
而又上臨金氣。
是以木之生氣失政。
草木受金刑而再榮。
木不及則不能制土。
故化氣乃急。
金土之氣勝。
上應太白鎮星光明。
木受金制。
故主蒼色早見。
即制則生化之義。
按諸陰年主不及。
故止有丁卯丁酉。
及己巳己亥辛醜辛未歲。
其諸癸諸乙歲。
無曰天之合勝也。
張玉師曰。
化氣乃急。
故草木得以再榮。
)複則炎暑流火。
濕性燥。
柔脆。
草木焦槁。
下體再生。
華實齊化。
病寒熱瘡瘍。
胗癰痤。
上應熒惑太白。
其谷白堅。
(脆音翠音肺胗疹同痤才何切。
複者。
母郁而子複也。
火、大火。
流、下也。
夏秋之交。
大火西流。
暑熱铄金矣。
長夏濕土主氣。
因暑熱而濕性反燥。
故萬物柔脆。
草木焦槁。
火主長氣。
故下體再生。
夫夏主華而秋主成實。
火制其金。
是以華實齊化。
寒熱瘡瘍癰胗。
皆暑熱病也。
上應熒惑增光。
太白減耀。
其谷白堅。
堅、實也。
蓋秋主收成。
因火制之。
故早實也。
)白露早降。
收殺氣行。
寒雨害物。
蟲食甘黃。
脾土受邪。
赤氣後化。
心氣晚治。
上勝肺金。
白氣乃屈。
其谷不成。
咳而鼽。
上應熒惑太白星。
(此複論上臨陽明之歲。
金氣用事。
故至夏秋之交。
白露早降。
收殺氣行。
而火複在後也。
蓋不及之歲。
所勝之氣妄行。
而反自虛其位。
故複氣得以勝之。
今上臨陽明。
金氣原盛。
金氣盛。
則金之子氣亦能勝火。
木之子欲複之。
而金之子能勝之。
是以赤氣後化也。
寒雨。
寒水之氣。
金之子也。
長氣後發。
而收藏之令早行。
故萬物為之賊害。
而其谷不成也。
蟲感雨濕之氣而生。
夏秋之交。
土氣用事。
而反為寒雨所勝。
是以蟲食甘黃。
而脾土受邪也。
肺開竅于鼻。
故咳而鼽。
鼽者。
鼻流清涕也。
上應熒惑複耀。
太白減明。
張玉師曰。
陽明燥金司天。
則少陰君火主終之氣。
故赤氣後化。
而白氣始屈也。
其谷不成。
當與其谷白堅對看。
蓋火主長氣。
金主收成。
上節火制其金。
是以華實齊化。
其谷堅成。
此收殺氣盛。
寒雨早行。
而長氣後發。
四時失序。
故其谷不成也。
如雲其谷蒼。
其谷白堅。
其谷丹。
其谷。
其谷堅芒。
其谷。
其主谷。
皆當在成物上論。
如雲其谷不成。
元谷不成。
蒼谷乃損。
秀而不實。
其谷不登。
斯在敗上論也。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
長政不用。
物榮而下。
凝慘而甚。
則陽氣不化。
乃折榮美。
上應辰星。
(歲火不及。
水反勝之。
故寒乃大行。
而長政不用也。
夫萬物得長氣而榮美。
夏長之氣。
被寒折于上。
故物榮而下。
凝慘。
陰寒之氣也。
太陽之氣生于寒水之中。
如凝慘太甚。
則陽氣不生化矣。
萬物得陽氣而榮。
陽氣不化。
而榮美乃折矣。
上句言寒勝于上。
則長氣不能上榮。
下句言寒凝于下。
則陽氣不能施化于上。
水氣勝。
當上應辰星增耀。
歲火不及。
六癸歲也。
)民病胸中痛。
脅支滿。
兩脅痛。
膺背肩髀間。
及兩臂内痛。
郁冒朦昧。
心痛。
暴喑。
胸腹大。
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屈不能伸。
髋髀如别。
上應熒惑辰星。
其谷丹。
(火運不及。
寒乃勝之。
則陽氣不能施化。
故為此諸痛。
所謂寒勝為痛。
痹也。
郁冒朦昧。
寒濕之氣冒明也。
水寒乘心。
故心痛。
心主言。
故暴喑也。
夫太陽主諸陽之氣。
生于寒水之中。
寒淫太甚。
則生陽自虛。
屈不能伸者。
其病在筋。
太陽主筋。
陽氣虛。
不能養筋故也。
太陽氣之為病。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别。
是為踝厥。
上應熒惑失色。
辰星倍明。
火受其制。
故其谷丹。
)複則埃郁。
大雨且至。
黑氣乃辱。
病溏腹滿。
食飲不下。
寒中。
腸鳴洩注。
腹痛。
暴攣。
痿痹。
足不任身。
上應鎮星辰星。
玄谷不成。
(此水淫甚而土氣複也。
埃、土。
郁、蒸也。
濕土之氣。
郁蒸于上。
是以大雨且至。
所謂地氣生而為雲為雨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黑氣、水氣也。
辱、下也。
土氣複而水氣乃伏也。
溏腹滿。
足不任身。
皆寒濕之證。
蓋水寒太甚。
而又濕土複之。
故為此諸病也。
上應鎮星增明。
辰星減耀。
寒濕相勝。
而無燥熱之化。
是以元谷不成。
)歲土不及。
風乃大行。
化氣不令。
草木茂榮。
飄揚而甚。
秀而不實。
上應歲星。
(土運不及。
木反勝之。
故風乃大行。
而土之化氣。
不能章其政令也。
風主生物。
土主成物。
故草木雖茂榮。
而多不成實也。
上應歲星增光。
土運不及。
六己歲也。
)民病飧洩霍亂。
體重腹痛。
筋骨徭複。
肌肉酸。
善怒。
髒氣舉事。
蟄蟲早附。
鹹病寒中。
上應歲星鎮星。
其谷。
(、動也。
飧洩霍亂。
體重腹痛。
肌肉酸。
皆風木傷土之病。
徭、搖同。
根結篇曰。
所謂骨徭者。
搖故也。
筋骨搖動。
乃厥陰少陽之病。
風木太過。
故筋骨複搖而善怒也。
土氣不及。
則木無所制。
故髒氣舉事。
而蟄蟲早歸附也。
鹹病寒中者。
水寒上乘。
而火土衰也。
上應歲星增光。
鎮星失色。
土受其制。
故其谷。
)複則收政嚴峻。
名木蒼凋。
胸脅暴痛。
下引少腹。
善太息。
蟲食甘黃。
氣客于脾。
谷乃減。
民食少失味。
蒼谷乃損。
上應太白歲星。
(土弱木亢。
金乃複之。
故收政嚴峻。
而名木蒼凋。
病胸脅暴痛。
下引少腹。
肝木之病也。
靈樞經曰。
膽病者。
善太息。
蓋木郁則膽氣不舒。
故太息以伸出之。
蟲感寒濕之氣而生。
氣、水氣也。
蟲食甘黃。
氣客于脾。
水侵土也。
蓋土運不及。
而髒氣舉事。
故金雖複之。
而子亦随之。
金氣複。
則蒼谷乃損。
水氣勝。
則谷乃減。
民食少失味矣。
上應太白增光。
)上臨厥陰。
流水不冰。
蟄蟲來見。
髒氣不用。
白乃不複。
上應歲星。
民乃康。
(上臨厥陰。
己巳己亥歲也。
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
是以流水不冰。
蟄蟲不藏。
而髒氣不用。
謂歲半以下。
得少陽之火。
而冬令不寒也。
歲運之木。
雖不務其德。
而乘侮其土。
然值厥陰司天。
木氣不虛。
故白乃不複。
上應歲星增光。
按勝氣在于歲半以前。
複氣在于歲半以後。
秋冬之時。
木氣已平。
金氣不複。
故民乃得康矣。
當知勝氣妄行。
反自虛其本位。
而子母皆虛。
故複氣得以複之。
如本氣不虛。
則子氣亦實。
複氣亦畏其子而不敢複矣。
)歲金不及。
炎火乃行。
生氣乃用。
長氣專勝。
庶物以茂。
燥爍以行。
上應熒惑星。
(金運不及。
則所勝之火氣乃行。
金不能制木。
故木之生氣乃用。
火之長氣專勝。
生長之氣盛。
故庶物以茂。
火氣專勝。
故燥爍以行。
上應熒惑光芒倍大。
歲金不及。
六乙歲也。
)民病肩背瞀重。
鼽嚏。
血便注下。
收氣乃後。
上應太白星。
其谷堅芒。
(瞀音務嚏音啻。
肺俞在肩背。
故民病肩背。
低目俯首曰瞀。
經脈篇曰。
肺是動。
則病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鼽嚏、肺病也。
血便注下。
火迫血液下注也。
金受其制。
是以收氣至秋深而後乃行。
上應太白失色。
收氣乃後。
故其谷後成。
堅芒。
成實也。
) 複則寒雨暴至。
乃零。
冰雹霜雪殺物。
陰厥且格。
陽反上行。
頭腦戶痛。
延及腦頂發熱。
上應辰星。
丹谷不成。
民病口瘡。
甚則心痛。
(金弱火亢。
水乃複之。
故寒雨暴至。
繼以冰雹殺物。
乃寒水之變也。
厥、逆。
格、招也。
秋冬之時。
陽氣應收藏于陰髒。
因寒氣厥逆。
且格陽于外。
緻陽反上行。
而頭腦戶痛。
延及腦頂發熱。
上應辰星倍明。
水勝其長氣。
是以丹谷不成。
水寒之氣上乘。
迫其心火外炎。
故民病口瘡。
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
濕乃大行。
長氣反用。
其化乃速。
暑雨數至。
上應鎮星。
(數音朔。
水運不及。
土乃勝之。
故濕氣大行。
水弱而不能制火。
故長氣反用。
火土合化。
故土之化氣乃速。
而暑雨數至。
六元政紀大論曰。
太陰所至為化。
為雲雨。
上應鎮星倍明。
水運不及。
六癸歲也。
)民病腹滿。
身重濡洩。
寒瘍流水。
腰股痛發。
股膝不便。
煩冤。
足痿。
清厥。
腳下痛。
甚則跗腫。
髒氣不政。
腎氣不衡。
上應辰星。
其谷。
(濕土太過。
傷及腎陰。
故為此諸病。
靈樞經曰。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又曰。
寒邪客于經絡之中。
不得複反。
則為癰腫。
此寒毒而無熱化。
故發為寒瘍。
流水而無膿也。
寒氣上淩。
故煩冤也。
水之髒氣。
不能章其政令。
水藏之腎氣。
不得平衡。
上應辰星失色。
、黑黍也。
土制其水。
故谷得成。
) 上臨太陰。
則大寒數舉。
蟄蟲早藏。
地積堅冰。
陽光不治。
民病寒疾于下。
甚則腹滿浮腫。
上應鎮星。
其主谷。
(司天之氣。
上臨太陰。
乃辛醜辛未歲也。
太陰濕土司天。
則太陽寒水在泉。
是以大寒數舉。
而蟄蟲早藏也。
寒氣數舉。
故陽光不治于上。
寒水在泉。
故民病寒疾于下。
甚則腹滿浮腫者。
濕淫太過。
而脾土受傷也。
上應鎮星增耀。
下主谷有成。
) 複則大風暴發。
草偃木零。
生長不鮮。
面色時變。
筋骨并辟。
肉螈。
目視KTKT。
物疏璺。
肌肉胗發。
氣并膈中。
痛于心腹。
黃氣乃損。
其谷不登。
上應歲星。
(KT葉荒璺音問。
水弱土勝。
木後複之。
故大風暴發。
草偃木落。
而生長不鮮澤也。
陽明屬土。
所主在面。
故面色時變。
辟、刑傷也。
陽明主潤宗筋。
諸筋皆屬于骨。
陽明之中土氣傷。
是以筋骨并辟也。
螈、動掣也。
KTKT者。
眼目不明。
因風勝而傷血也。
物裂曰璺。
物因風而破裂也。
胗、疹也。
風氣入于膈中。
在上則痛于心。
在下則痛于腹也。
土主成物。
土氣傷。
故其谷不登。
上應歲星光芒倍大。
)帝曰。
善。
願聞其時也。
(謂四時亦有五運之勝複也。
至真要大論曰。
初氣終三氣。
天氣主之。
勝之常也。
四氣至終氣。
地氣主之。
複之常也。
蓋五運主歲所勝之氣。
在歲半以前。
所複之氣。
在歲半以後。
若夫四時之勝複。
随所主之時以勝之。
亦随所主之時以複之。
與歲運之不同。
故帝有此問。
)岐伯曰。
悉哉問也。
木不及。
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春有慘凄殘賊之勝。
則夏有炎暑燔爍之複。
其眚東。
其髒肝。
其病内舍脅。
外在關節。
(一歲之中。
有歲運之勝複。
有四時之勝複。
知歲與時。
而運始詳悉。
故伯曰悉哉問也。
木不及則金當勝之。
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此各守四時之本位。
無勝無複。
氣之和者也。
如春有慘凄殘賊之勝。
則夏有炎暑燔爍之複。
其災眚當主于東方。
其髒在肝。
其病内舍脅。
肝之分也。
外在關節。
肝主筋也。
餘四時同義。
張玉師曰。
不及。
謂歲運之不及。
歲運不及。
必有勝有複。
如得時氣之和。
則無勝複矣。
)火不及。
夏有炳明光顯之化。
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
夏有慘凄凝冽之勝。
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複。
其眚南。
其髒心。
其病内舍膺脅。
外在經絡。
(水不勝火。
則火有明顯之德化矣。
無勝則無複。
冬得以章其寒肅之政令矣。
不時、四時也。
埃昏大雨之複。
土複水也。
其災眚當主在南方。
其髒為心。
其病内舍膺脅。
膺胸之内。
心之分也。
外在經絡。
心主血脈也。
)土不及。
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
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
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
則秋有肅殺霖霪之複。
其眚四維。
其髒脾。
其病内舍心腹。
外在肌肉四肢。
(埃雲潤澤。
土之德化也。
鳴條鼓拆。
木之政令也。
此氣之和平。
無勝複也。
振拉飄騰。
木淫而勝土也。
肅殺霖霪。
秋金之複也。
土王四時。
故曰四維。
曰不時。
心者。
胃脘之分。
腹者。
脾土之郛郭也。
徐振公曰。
四維者。
乾坤艮巽之方。
蓋東南西北。
水火木金之正位。
土王四季月。
故在四維。
)金不及。
夏有光顯郁蒸之令。
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
夏有炎爍燔燎之變。
則秋有冰雹霜雪之複。
其眚西。
其髒肺。
病内舍膺脅肩背。
外在皮毛。
(雹音薄。
光顯郁蒸。
火之化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此德化之常也。
膺胸之内。
肺之分也。
脅内、乃雲門天府之分。
肺脈之所出。
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
)水不及。
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
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
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
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複。
其眚北。
其髒腎。
其病内舍腰脊骨髓。
外在溪谷膝。
(水不及則土勝之。
湍潤埃雲。
土之德化也。
和風生發。
木之和氣也。
埃昏驟注。
土之淫勝也。
飄蕩振拉。
風木之複也。
腰脊者。
腎之府。
骨髓者。
腎所主。
溪谷者。
骨所屬。
膝者。
腎脈之所循也。
)夫五運之政。
猶權衡也。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化者應之。
變者複之。
此長生化成收藏之理。
氣之常也。
失常。
則天地四塞矣。
(夫五運陰陽之政令。
猶權衡之平。
高而亢者。
必有所抑。
因太過也。
卑而下者。
必有所舉。
因不及也。
德化者。
四時應之。
變易者。
随時複之。
此生長化收藏之理。
四時之常氣也。
失常則天地四時之氣。
皆閉塞矣。
)故曰。
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紀。
陰陽之往複。
寒暑彰其兆。
此之謂也。
(應天之氣。
動而不息。
應地之氣。
靜而守位。
神明者。
九星懸朗。
七曜周旋也。
此承上文而言盛衰勝複。
即天地之動靜。
生長化收藏即陰陽之往複。
動靜不可見。
有神明之紀可察。
陰陽不可測。
有寒暑之兆可知。
此天地陰陽之道也。
)帝曰。
夫子之言五氣之變。
四時之應。
可謂悉矣。
夫氣之動亂。
觸遇而作。
發無常會。
卒然災合。
何以期之。
岐伯曰。
天地之動變。
固不常在。
而德化政令災變。
不同其候也。
帝曰。
何謂也。
岐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其德敷和。
其化生榮。
其政舒啟。
其令風。
其變振發。
其災散落。
南方生熱。
熱生火。
其德彰顯。
其化蕃茂。
其政明曜。
其令熱。
其變銷爍。
其災燔。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其德溽蒸。
其化豐備。
其政安靜。
其令濕。
其變驟注。
其災霖潰。
西方生燥。
燥生金。
其德清潔。
其化緊斂。
其政勁切。
其令燥。
其變肅殺。
其災蒼隕。
北方生寒。
寒生水。
其德凄滄。
其化清谧。
其政凝肅其令寒。
其變凜冽。
其災冰雹霜雪。
是以察其動也。
有德有化。
有政有令。
有變有災。
而物由之。
而人應之也。
(此節複論五運四時之氣。
有德化之常。
有災眚之變。
必察其動而後知之。
蓋言太過之歲有淫勝。
不及之歲有勝複。
此歲運之常。
可與之期者也。
然五運之氣。
生于五方。
五方之氣。
合于四時。
在歲運雖有淫勝郁複之變。
在四時又有德化政令之和。
與歲運不同其候也。
故必察其氣之動也。
是德是化。
是政是令。
是變是災。
萬物由之而或成或敗。
人應之而或病或康。
此氣運之有歲有時。
有常有變。
又不能于先期而必者也。
)帝曰。
夫子之言歲候。
其太過不及。
而上應五星。
今夫德化政令。
災眚變易。
非常而有也。
卒然而動。
其亦為之變乎。
(此承上文而言歲運之太過不及。
必上應五星。
今雲德化政令。
災眚變易。
又非一定常有之氣。
如卒然而為德化政令。
卒然而為災眚變易。
其于五星亦為之變乎。
)岐伯曰。
承天而行之。
故無妄動。
無不應也。
卒然而動者。
氣之交變也。
其不應焉。
故曰應常不應卒。
此之謂也。
(此言五星之應歲運。
而不應時氣之卒變也。
承天者。
謂五運之氣。
上承天幹之化運。
承天運而行之。
故無妄動。
無不上應于五星也。
卒然而動者。
乃四時氣交之變也。
其不上應于五星焉。
故曰應常不應卒。
此之謂也。
常者。
謂五運主歲。
有太過不及之氣。
有淫勝郁複之常。
卒者。
謂五方四時之氣。
卒然而為德化政令。
卒然而為災眚變易也。
張玉師曰。
四時之氣。
生于五方。
五方之氣。
在地五行之氣也。
因時氣而變歲氣者。
地氣之變易天氣也。
)帝曰。
其應奈何。
岐伯曰。
各從其氣化也。
(氣化者。
五運之化氣也。
甲己運化土。
乙庚運化金。
丙辛運化水。
丁壬運化木。
戊癸運化火。
五陽年主太過。
五陰年主不及。
而各上應乎天之五行。
)帝曰。
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
(謂五星之行徐行疾。
順行逆行也。
)岐伯曰。
以道留久。
逆守而小。
是謂省下。
(道、五星所行之道路也。
留久、稽留而延久也。
逆守、逆而不進。
守其度也。
小者。
光芒不露也。
省下、謂察其分野之下。
君民之有德有過也。
)以道而去去而速來。
曲而過之。
是謂省遺過也。
(謂既去而複速來。
委曲逡巡而過其度也。
省遺過。
謂省察有未盡。
而複省其所遺之過失也。
) 久留而環。
或離或附。
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久留者。
守其位而不去也。
環、回環旋轉也。
或離或附。
欲去不去也。
議災與德者。
謂君民之有過者。
議降之以災。
有德者。
議降之以福也。
)應近則小。
應遠則大。
(應、謂禍福之應。
遠近、謂分野之遠近也。
)芒而大。
倍常之一其化甚。
大常之二。
其眚即也。
小常之一其化減。
小常之二。
是謂臨視。
省下之過與其德也。
德者福之。
過者伐之。
(芒、五星之光芒也。
化、謂淫勝郁複之氣化也。
如勝複之氣盛。
則上應之星光。
倍常而大。
勝複之氣減。
則上應之光芒。
倍常而小。
若光芒之大。
倍于平常之二。
其災眚即至也。
若小于平常之二倍。
是謂臨視。
謂臨上而視下。
省察其君民之有德者。
降之以福。
有過者。
伐之以災。
玉師曰。
居高視卑。
故臨視之星。
小常之二。
) 是以象之見也。
高而遠則小。
下而近則大。
故大則喜怒迩。
小則禍福遠。
(星高而遠。
則星之象小。
星下而近。
則星之象大。
喜怒者。
星象之有喜有怒也。
君民有德。
星象喜之。
君民有過。
星象怒之。
禍福者。
所降之禍福也。
光芒倍大。
其眚即也。
留守而小。
欲君民之省過也。
首言星象之大小。
應分野之遠近。
次言星象之大小。
因勝複之甚減。
末言星象之大小。
應禍福之疾遲。
)歲運太過。
則運星北越。
(運星北越。
謂十二年天符之歲運。
氣之更盛者也。
運星、主歲之星。
北越、謂越出本度而近于北也。
北乃太乙所居之宮。
北越而與天樞相合。
故又名曰太乙天符。
)運氣相得。
則各行其道。
(運氣相得者。
謂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此運氣與歲氣相得。
乃平氣之年。
是以運星各自行其本度。
而無侵淩之盛強。
)故歲運太過。
畏星失色而兼其母。
不及。
則色兼其所不勝。
(此承上文而言。
如歲運太過。
則主歲之星。
不守其度。
而侵侮其所不勝。
是以畏星失色也。
如歲木太過。
則歲星乘所不勝之土。
而鎮星失色矣。
如歲土太過。
則鎮星乘所不勝之水。
而辰星失色矣。
兼其母者。
謂畏星之母。
亦兼失其色。
蓋畏星之母。
即勝星之子。
謂亢則害。
而不能生化其子氣也。
如不及之歲。
則所不勝之星。
亦兼見其色。
如歲木不及。
則所勝之太白增光。
而所不勝之土氣無畏。
其鎮星亦兼見其色矣。
五運相同。
)肖者瞿瞿。
莫知其妙。
闵闵之當。
孰者為良。
(肖、取法也。
瞿瞿、卻顧貌。
謂取法星象之吉兇。
莫能知其微妙。
闵闵、多憂也。
憂瞻星象喜怒燥澤之當。
當以孰法為良。
蓋甚言其星象之不易占也。
)妄行無征。
示畏侯王。
(不求良法。
而妄言占象。
則所言之吉兇。
皆無征驗矣。
反以禍福之說。
而示畏于侯王。
此言天官家之不學無術。
)帝曰。
其災應何如。
岐伯曰。
亦各從其化也。
故時至有盛衰。
淩犯有逆順。
留守有多少。
形見有善惡。
宿屬有勝負。
征應有吉兇矣。
(災應、謂五星之變。
下應民物之災眚。
各從其五運之氣化也。
五星之應時而至。
有盛有衰。
彼此淩犯。
有順有逆。
留守之日。
有多有少。
所見之象。
有喜潤之善。
有憂怒之惡。
五宿之屬。
有勝星之勝。
有畏星之負。
下應于君民。
有福德之吉。
有災病之兇。
)帝曰。
其善惡何謂也。
岐伯曰。
有喜有怒。
有憂有喪。
有澤有燥。
此象之常也。
必謹察之。
(王冰曰。
五星之見也。
從夜深見之。
人見之喜。
星之喜也。
見之畏。
星之怒也。
光色微曜。
乍明乍暗。
星之憂也。
光色迥然。
不彰不瑩。
不與衆同。
星之喪也。
光色圓明。
不盈不縮。
怡然瑩然。
星之喜也。
光色勃然。
臨人芒彩滿溢。
其象凜然。
星之怒也。
澤、光潤也。
燥、幹枯也。
班固曰。
五行精氣。
其成形在地。
則結為木火土金水。
其成象在天。
則木合歲星居東。
火合熒惑居南。
金合太白居西。
水合辰星居北。
土合鎮星居中央。
分旺四時。
則春木。
夏火。
秋金。
冬水。
各王七十二日。
土王四季。
辰戌醜未之月各十八日。
合之為三百六十日。
其為色也。
則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黃。
其為分野。
各有歸度。
旺相休廢。
其色不同。
旺則光芒。
相則内實。
休則光芒無角。
不動搖廢則光少。
色白園者喪。
赤園者兵。
青園者夏水。
黑園者疾多死。
黃園者吉。
白角者哭泣之聲。
赤角者犯我城。
黑角者水行窮兵。
太史公曰。
五星同色。
天下偃兵。
百姓安甯五谷蕃昌。
春風秋雨。
冬寒夏暑。
日不食朔。
月不食望。
是為有道之國。
必有聖人在乎其位也。
)帝曰。
六者高下異乎。
岐伯曰。
象見高下。
其應一也。
故人亦應之。
(此言六者之象。
雖高遠而小。
下近而大。
其應一也。
故人應之而為吉兇禍福。
亦無有分别也。
)帝曰。
善。
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
岐伯曰。
夫德化政令災變。
不能相加也。
(王冰曰。
天地動靜。
陰陽往複。
以德報德。
以化報化。
政令災眚。
及動複亦然。
故曰不能相加也。
)勝複盛衰。
不能相多也。
(王冰曰。
勝盛複盛。
勝微複微。
故曰不能相多也。
)往來大小。
不能相過也。
(太過為大年。
不及為小年。
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故曰不能相過也。
)用之升降。
不能相無也。
(用、謂陰陽氣之為用也。
天地陰陽之氣。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故曰不能相無也。
)各從其動而複之耳。
(謂勝複之往來。
陰陽之升降。
各從其氣之動而複之。
六微旨大論曰。
成敗倚伏生乎動。
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
)帝曰。
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
德化者。
氣之祥。
政令者。
氣之章。
變易者。
複之紀。
災眚者。
傷之始。
(此言病生于變易也。
歲氣之有德有化。
乃氣之和祥也。
有政有令。
乃氣之彰着也。
變易者報複之紀。
災眚者。
乃民病所傷之始。
)氣相勝者和。
不相勝者病。
重感于邪則甚也。
(氣、謂變易之氣。
按六節髒象論曰。
變至則病。
所勝則微。
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微。
當其時則甚也。
蓋謂春時變長夏之氣。
長夏變冬氣。
冬變夏熱之氣。
夏變秋氣。
秋變春氣。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乃時氣相勝變氣。
故為和平。
如歲木不及。
歲金太過。
春時反變為肅殺。
如歲火不及。
歲水太過。
夏時而反寒氣流行。
是時氣與變氣不相勝則病矣。
故非其所勝之時則微。
當其所勝之時則甚也。
重感于邪者。
謂四時不正之邪也。
)帝曰。
善。
所謂精光之論。
大聖之業。
宣明大道。
通于無窮。
究于無極也。
餘聞之。
善言天者。
必應于人。
善言古者。
必驗于今。
善言氣者。
必彰于物。
善言應者。
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變者。
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精光之論。
論神明之理也。
大聖之業。
通于無窮者。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德澤下流。
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也。
易曰。
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
)乃擇良兆而藏之靈室。
每旦讀之。
命曰氣交變。
非齋戒不敢發。
慎傳也。
(靈室、靈蘭秘室。
蓋天地陰陽之道。
上帝之貴也。
非齋戒不敢發。
敬謹之至。
恐傳非其人。
慢洩天寶也。
) 卷八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言五運有政令之常。
有常而後有變。
黃帝問曰。
太虛寥廓。
五運回薄。
衰盛不同。
損益相從。
願聞平氣。
何如而名。
何如而紀也。
(太虛、謂空冥之境。
寥廓、幽遠也。
回薄、旋轉也。
盛衰、太過不及也。
有盛衰。
則損益相從矣。
平氣、乃歲會之紀。
氣之平者也。
徐振公曰。
五運之始。
蒼丹素元之氣。
于大虛之間。
故曰。
太虛寥廓。
五運回薄。
)岐伯對曰。
昭乎哉問也。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備化。
金曰審平。
水曰靜順。
(此言五運之平氣而各有紀名也。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得其平。
則敷布陽和之氣以生萬物。
火性炎上。
其德顯明。
土主化物。
而周備于四方。
金主肅殺。
得其和平。
不妄刑也。
水體清靜。
性柔而順。
)帝曰。
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
木曰委和。
火曰伏明。
土曰卑監。
金曰從革。
水曰涸流。
(此言五運不及。
而各有紀名也。
木氣不及。
則不能敷布陽和而痿弱矣。
火氣不及。
則光明之令不升而下伏矣。
土氣不及。
則卑下堅守。
而不能周備于四方矣。
金性本剛。
不及。
則從火化而變革矣。
水氣不及。
則源流幹涸矣。
)帝曰。
太過何謂。
岐伯曰。
木曰發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堅成。
水曰流衍。
(五運太過。
亦各有紀名也。
木氣有餘。
發生盛也。
赫曦、光明顯盛之象。
敦、濃。
阜、高也。
金體堅剛。
用能成物。
衍、滿而溢也。
)帝曰。
三氣之紀。
願聞其候。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敷和之紀。
木德周行。
陽舒陰布。
五化宣平。
其氣端。
其性随。
其用曲直。
其化生榮。
其類草木。
其政發散。
其候溫和。
其令風。
其髒肝。
肝其畏清。
其主目。
其谷麻。
其果李。
其實核。
其應春。
其蟲毛。
其畜犬。
其色蒼。
其養筋。
其病裡急支滿。
其味酸。
其音角。
其物中堅。
其數八。
(紀、年也。
三氣、謂平氣之與太過不及也。
木之平運。
是為敷和。
木德周行。
則陽氣舒而陰氣布。
蓋生長化收藏之五氣。
先由生氣之宣布。
生氣和。
則五氣皆平矣。
端、正直也。
随、柔順也。
曲直、木之體用也。
生榮、木之生化也。
類、物類也。
發生散蔓、木布之政也。
溫和、春之候也。
在天之風氣。
木之号令也。
其在髒為肝。
畏清者。
木畏金也。
在竅為目。
在谷為麻。
麻體象木。
其色蒼也。
在果為李。
色青而味酸也。
核内有仁仁分兩片。
木之生原也。
毛蟲、如草木之森叢。
而生于草木者也。
犬性勇往直前。
感春生怒發之氣也。
肝主筋、故其養在筋。
裡急支滿。
肝之病也。
角、木音也。
木生于水。
為堅多心。
故其物主中堅。
八者。
木之成數也。
)升明之紀。
正陽而治。
德施周普。
五化均衡其氣高。
其性速。
其用燔灼。
其化蕃茂。
其類火。
其政明曜。
其候炎暑。
其令熱。
其髒心。
心其畏寒。
其主舌。
其谷麥。
其果杏。
其實絡。
其應夏。
其蟲羽。
其畜馬。
其色赤。
其養血。
其病螈。
其味苦。
其音征。
其物脈。
其數七。
(火位南方。
故正陽而治。
火主陽氣。
故德施周普。
陽和之氣四布。
五化俱以均平。
皆感火之化也。
火氣炎上。
故其氣高。
火性動急。
故性速也。
燒炙曰燔灼。
火之用也。
萬物蕃茂。
夏長之化也。
凡在地之火。
皆與之同類。
明曜、火布之政也。
炎暑、夏之候也。
在地為熱。
火之令也。
在髒為心。
心其畏寒。
火畏水也。
心開竅于舌。
麥乃夏成之谷也。
杏色赤而味苦。
絡者。
果實之脈絡也。
羽蟲飛翔而上。
感火氣之生也。
馬屬午。
火之畜也。
心主血脈。
故其養在血。
螈、動掣也。
經脈感火氣而縮急也。
征、火之音。
苦、火之味。
脈、物之脈絡也。
七、火之成數也。
)備化之紀。
氣協天休。
德流四政。
五化齊修。
其氣平。
其性順。
其用高下。
其化豐滿。
其類土。
其政安靜。
其候溽蒸。
其令濕。
其髒脾。
脾其畏風。
其主口。
其谷稷。
其果棗。
其實肉。
其應長夏。
其蟲。
其畜牛。
其色黃。
其養肉。
其病痞。
其味甘。
其音宮。
其物膚。
其數五。
(協、合也。
天主生。
地主成。
土氣和平。
合天之休美而化生萬物也。
土德流于四方而五化齊修矣。
平夷、土之氣。
柔順、土之性也。
高下者。
土之體。
或高或下。
或備其化。
土之用也。
豐濃滿溢。
濕土之化也。
五方五土。
與之同類。
安靜而化。
土之政也。
溽蒸、長夏之候也。
在天為濕。
土之令也。
其在髒主脾。
畏風者。
木乃土之勝也。
脾開竅于口。
稷、谷也。
棗色黃而味甘。
肉、果實之肉也。
蟲、肉體之蟲。
牛、土之畜也。
脾主肌肉。
故其養在肉。
痞者。
脾病于中。
而上下之氣不交也。
宮音。
中土之音。
膚、物之膚肉也。
五乃土之生數。
六元正紀大論曰。
土常以生也)審平之紀。
收而不争。
殺而無犯。
五化宣明。
其氣潔。
其性剛。
其用散落。
其化堅斂。
其類金。
其政勁肅。
其候清切。
其令燥。
其髒肺。
肺其畏熱。
其主鼻。
其谷稻。
其果桃。
其實殼。
其應秋。
其蟲介。
其畜雞。
其色白。
其養皮毛。
其病咳。
其味辛。
其音商。
其物外堅。
其數九。
(金、兵象也。
金氣和平。
故收而不争。
天地之氣。
春生秋殺。
殺而無犯。
不殘害于物也。
金氣清肅。
故五化得之。
鹹有宣明。
潔白、金之氣也。
剛堅、金之性也。
萬物散落。
金之用也。
其氣收斂。
秋之化也。
五金之類。
與之同類。
堅勁整肅。
金之政也。
清切、秋之候也。
在天為燥。
金之令也。
其髒為肺。
肺畏熱者。
金畏火也。
肺開竅在鼻。
稻乃秋成之谷也。
桃色白而有毛。
肺之果也。
堅殼之實。
介甲之蟲。
皆感堅剛之氣而生也。
雞性善鬥。
感肅殺之氣也。
肺主皮毛。
故其養在皮毛。
咳者。
肺之病也。
商主西方之音。
辛乃金之味也。
其于萬物。
鹹如實殼蟲介之外堅。
九乃金之成數也。
)靜順之紀。
藏而勿害。
治而善下。
五化鹹整。
其氣明。
其性下。
其用沃衍。
其化凝堅。
其類水。
其政流演。
其候凝肅。
其令寒。
其髒腎。
腎其畏濕。
其主二陰。
其谷豆。
其果栗。
其實濡。
其應冬。
其蟲鱗。
其畜彘。
其色黑。
其養骨髓。
其病厥。
其味鹹。
其音羽。
其物濡。
其數六。
(水之平運。
是謂靜順。
夫萬物得生長之氣而茂盛。
水運和平。
故雖主髒而不害于物也。
整、齊也。
平治而善下。
故五氣感之而鹹整也。
天一生水。
故其氣高明。
水性就下。
故性下也。
沃、灌溉也。
衍、滿溢也。
萬物凝堅。
髒氣之化也。
大地之水。
與之同類。
流演不竭。
水之政也。
凝肅、冬之候也。
在天為寒。
水之令也。
在髒為腎。
腎其畏濕。
水畏土也。
腎開竅于二陰。
豆乃水之谷也。
栗色黑味鹹。
腎之果也。
濡者。
實中之有津液者也。
鱗蟲、水中之所生。
彘、豕也。
腎主骨髓。
故其養在骨髓。
厥、逆也。
蓋腎為生氣之原。
故病則手足厥冷也。
羽音屬水。
六乃水之成數也。
)故生而勿殺。
長而勿罰。
化而勿制。
收而勿害。
藏而勿抑。
是謂平氣。
(是以木運之歲。
得生氣而無金氣之肅殺。
火運之歲。
得長氣而無水氣之克罰。
土運之歲。
得化氣而無木氣之制勝。
金運之歲。
得收氣而無火氣之賊害。
木運之歲。
得髒氣而無土氣之遏抑。
是謂平氣之歲也。
)委和之紀。
是謂勝生。
生氣不政。
化氣乃揚。
長氣自平。
收令乃早。
涼雨時降。
風雲并興。
草木晚榮。
蒼幹凋落。
物秀而實。
膚肉内充。
其氣斂。
其用聚。
其動戾拘緩。
其發驚駭。
其髒肝。
其果棗李。
其實核殼。
其谷稷稻。
其味酸辛。
其色白蒼其畜犬雞。
其蟲毛介。
其主霧露凄滄。
其聲角商。
其病搖動注恐。
從金化也。
少角與判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
蕭肅殺。
則炎赫沸騰。
眚于三。
所謂複也。
其主飛蠹蛆雉。
乃為雷霆。
(音軟戾音利音瑟。
木運不及。
是謂委和。
則所勝之氣。
勝其生氣矣。
金氣勝。
則木之生氣。
不能章其政令矣。
木政不章。
則土氣無畏。
而化氣乃揚。
木衰則火氣不盛。
故長氣自平。
金氣盛。
故收令乃早也。
涼為金化。
風為木化。
雲雨為土化。
此以木運不及。
故兼有金土之化也。
生氣不政。
故草木晚榮。
收令乃早。
故蒼幹刑落。
化氣與秋成之氣專令。
是以物秀而實。
膚肉内充。
收斂。
金之氣也。
生聚、木之用也。
動者。
病機動于内。
發者。
證發于外也。
短縮也。
戾。
了戾也。
拘。
拘急也。
緩不收也。
皆筋之為病也。
金匮真言曰。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其髒主肝。
其果之棗李。
實之核殼。
谷之稷稻。
味之酸辛。
色之蒼白。
畜之犬雞。
蟲之毛介。
聲之角商。
因木運不及。
故兼從金土之化也。
其主霧露凄滄。
金之勝也。
其病搖動注恐。
肝之病也。
此從金化故也。
判、半也。
少角與判商同者。
總謂六丁年木運不及之歲也。
角乃木音。
木運不及。
故主少角。
金兼用事。
故半與商金同其化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乃丁巳丁亥二歲。
上見厥陰司天。
歲木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故與敷和之正角同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丁卯丁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故曰上商。
木運不及。
半商同化。
而又值陽明司天。
則金全用事。
與審平之正商相同也。
故其病肢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皆金氣盛而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乃丁醜丁未二歲。
上臨太陰司天。
故曰上宮。
歲木不及。
化氣乃揚。
而又得司天之助。
是土得以自專。
與備化之紀相同。
故上宮與正宮同也。
蕭肅殺。
金淫甚也。
炎赫沸騰。
火來複也。
其災眚當主于東方之震位。
所謂複也。
蠹生于木。
飛乃火象。
言主複者。
乃木中所生之火也。
蛆乃蠅之子。
蛆入灰中。
脫化為蠅。
蠅喜暖惡寒。
晝飛夜伏。
雉為離禽。
皆火複之氣化也。
雷之迅者曰霆。
木郁極而火繞之。
其氣則為雷霆。
故易曰震為雷。
)伏明之紀。
是謂勝長。
長氣不宣。
髒氣反布。
收氣自政。
化令乃衡。
寒清數舉。
暑令乃薄。
承化物生。
生而不長。
成實而稚。
遇化已老。
陽氣屈伏。
蟄蟲早藏。
其氣郁。
其用暴。
其動彰伏變易。
其發痛。
其髒心。
其果栗桃。
其實絡濡。
其谷豆稻。
其味苦鹹。
其色玄丹。
其畜馬彘。
其蟲羽鱗。
其主冰雪霜寒。
其聲征羽。
其病昏惑悲忘。
從水化也。
少征與少羽同。
上商與正商同。
邪傷心也。
凝慘溧冽。
則豪雨霖霪。
眚于九。
其主驟注。
雷霆震驚。
沉淫雨。
(音陰。
火運不及。
則水勝其長。
是以火之長氣不宣。
而火之髒氣反布。
火氣伏明。
則金無所畏。
故收氣得自主其政。
火不及。
則所生之土氣不盛。
是以化令平衡。
寒清數舉。
暑令乃薄。
水勝火也。
承土之化氣平衡。
故物得以生。
長氣不宣。
故生而不長。
生而不長故稚小即已成實。
遇長夏之化氣即老矣。
寒清數舉。
故陽氣屈伏。
髒氣用事。
故蟄蟲早藏。
其氣郁。
水制其火也。
其用暴。
火性欲發也。
彰者。
火之政令也。
彰伏則變易而為寒矣。
故其發為痛。
蓋寒勝則痛也。
其髒主心。
其果之栗桃。
實之絡濡。
谷之豆稻。
味之苦鹹。
色之元丹。
畜之馬彘。
蟲之羽鱗。
聲之征羽。
皆火運不及。
故兼從金水之化也。
冰雪霜、寒水之變易也。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因從水化。
而心火受虧也。
少征與少羽同者。
總謂六癸歲也。
征為火音。
火運不及。
故曰少征。
水兼用事。
故少征與小羽同其化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癸卯癸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
故曰上商。
金無所畏。
而又得司天之助。
是火運之紀。
而行審平之政。
故上商之歲。
與正商之氣同也。
金水兼勝。
邪傷心也。
凝慘栗冽。
寒淫甚也。
豪雨霖霪。
土來複也。
災眚當在離位之南方。
沉黔、陰雲蔽日也。
驟注淫雨。
土之變也。
雷霆震驚。
火郁發也。
)卑監之紀。
是謂減化。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長氣整。
雨乃愆。
收氣平。
風寒并興。
草木榮美。
秀而不實。
成而也。
其氣散。
其用靜定。
其動瘍湧分潰癰腫。
其發濡滞。
其髒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核。
其谷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毛。
其主飄怒振發。
其聲宮角。
其病留滿痞塞。
從木化也。
少宮與少角同。
上宮與正宮同。
上角與正角同。
其病飧洩。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則蒼幹散落。
其眚四維。
其主敗折虎野狼。
清氣乃用。
生政乃辱。
(土運不及。
則化氣乃減。
木反勝之。
是以化氣不能施其令。
而生政獨彰也。
木火相生。
故長氣整。
化氣不令。
故雨乃愆期。
土氣不及。
故收氣自平。
木水專令。
故風寒并興。
生氣章而長氣整。
故草木榮美。
化氣不令。
故雖秀而不實。
成而也。
發散、木之氣。
靜定、土之用也。
瘍湧諸證。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也。
濡滞、水乘土病也。
其髒在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核。
其谷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毛。
其聲宮角。
因土運不及。
故兼從水木之化也。
飄怒振發。
木氣勝也。
留滿痞塞。
脾氣傷也。
少宮與少角同者。
總謂六巳歲也。
宮為土音。
土運不及。
是為少宮。
木兼用事。
故少宮與少角同其化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乃己醜己未二歲。
上臨太陰濕土司天。
故曰上宮。
土運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是少宮之紀。
行備化之氣。
故與正宮相同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謂己巳己亥二歲。
上臨厥陰司天。
故曰上角。
少宮少角之紀。
而角得司天之助。
木反獨專。
故與正角之歲相同也。
其病飧洩。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木淫甚也。
蒼幹凋落。
金複木也。
其災眚當在四維。
乃乾坤艮巽之方也。
散折、金之用也。
虎野狼、西方之獸也。
辱屈也。
金氣複而生政始辱。
)從革之紀。
是謂折收。
收氣乃後。
生氣乃揚。
長化合德。
火政乃宣。
庶物以蕃。
其氣揚。
其用躁切。
其動铿禁瞀厥。
其發咳喘。
其髒肺。
其果李杏。
其實殼絡。
其谷麻麥。
其味苦辛。
其色白丹。
其畜雞羊。
其蟲介羽。
其主明曜炎爍。
其聲商征。
其病嚏咳鼽衄。
從火化也。
少商與少征同。
上商與正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則冰雪霜雹。
眚于七。
其主鱗伏彘鼠。
髒氣早至。
乃生大寒。
(金運不及。
則收政乃折矣。
收氣在後。
則木無所畏。
而生氣乃揚。
長化合德。
故庶物以蕃。
升揚、火之氣也。
躁切、金之用也。
金主聲。
铿禁者。
聲不出也。
瞀、肺是動病也。
厥、氣上逆也。
咳喘、火刑肺也。
其髒主肺。
其果之李杏。
實之殼絡。
谷之麻麥。
味之苦辛。
色之白丹。
畜之雞羊。
蟲之介羽。
聲之商征。
皆金運不及。
而兼木火之化也。
明曜炎爍。
火之勝也。
嚏咳鼽衄。
金之病也。
少商與少征同者。
總謂六乙歲也。
商主金音。
金運不及。
故為少商。
火兼用事。
故少征同其化也。
上商與正商同者。
乃乙卯乙酉二歲。
上臨陽明司天。
故曰上商。
金運不及。
而得司天之助。
則金氣平而不為火勝。
與審平之氣相同。
故上商與正商同也。
上角與正角同者。
乃乙巳乙亥二歲。
上臨厥陰司天。
故曰上角。
生氣乃揚。
而又得司天之助。
故與正角之歲相同也。
水火相勝。
故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火淫甚也。
冰雪霜雹。
水來複也。
其災眚是兌之西方。
其主鱗伏彘鼠。
皆水之蟲獸也。
髒氣早至。
故乃生大寒。
)涸流之紀。
是謂反陽。
藏令不舉。
化氣乃昌。
長氣宣布。
蟄蟲不藏。
土潤。
水泉減。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盛。
其氣滞。
其用滲洩。
其動堅止。
其發燥槁。
其髒腎。
其果棗杏。
其實濡肉。
其谷黍稷。
其味甘鹹。
其色玄。
其畜彘牛。
其蟲鱗。
其主埃郁昏翳。
其聲羽宮。
其病痿厥堅下。
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
上宮與正宮同。
其病癃。
邪傷腎也。
埃昏驟雨。
則振拉摧拔。
眚于一其主毛顯狐貉。
變化不藏。
(水寒不及。
陽反勝之。
水之藏令不舉。
土之化令乃昌。
水令不舉。
則火無所畏。
故長氣得以宣布。
陽熱反盛。
是以蟄蟲不藏。
土潤。
水泉減。
土勝水也。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盈。
得長化之氣也。
濡滞、土之氣也。
滲洩水之用也。
其動堅止。
土制水而成積也。
其發燥槁。
陰液虛也。
其髒為腎。
其果之棗杏。
實之濡肉。
谷之黍稷。
味之甘鹹。
色之元。
畜之彘牛。
蟲之鱗。
聲之羽宮。
因水運不及。
故兼從火土之化也。
埃郁昏翳。
土之勝也。
痿厥堅下。
腎之病也。
此水運不及。
而反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者。
總謂六辛歲也。
羽為水音。
水運不及。
故曰少羽。
土兼用事。
故與少宮同化也。
上宮與正宮同者。
謂辛醜辛未二歲。
上臨太陰司天。
故曰上宮。
土兼用事。
而又得司天之助。
故少羽之紀。
反與正宮之歲相同也。
癃、邪傷腎而腎氣不化也。
埃昏驟雨。
土淫甚也。
振拉摧拔。
木氣複也。
其災眚當在坎之北方。
毛乃叢聚之象。
感春森之氣而生。
狐貉以毛顯而為裘。
故其主狐貉。
爾雅曰。
狐、HT獸也。
善變化。
管子曰。
狐白應陰陽之變。
)故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暴瘧無德。
災反及之。
微者複微。
甚者複甚。
氣之常也。
(此總結上文。
而言五運不及。
則所勝之氣。
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惟淫勝而無和祥之德。
以緻子來複雠。
災反及之。
勝微則複微。
勝甚則複甚。
此勝複之常氣也。
)發生之紀。
是謂啟陳。
土疏洩。
蒼氣達。
陽和布化。
陰氣乃随。
生氣淳化。
萬物以榮。
其化生。
其氣美。
其政散。
其令條舒。
其動掉眩巅疾。
其德鳴靡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谷麻稻。
其畜雞犬。
其果李桃。
其色青黃白。
其味酸甘辛。
其象春。
其經足厥陰少陽。
其髒肝脾。
其蟲毛介。
其物中堅外堅。
其病怒。
太角與上商同。
上征則其氣逆。
其病吐利。
不務其德。
則收氣複。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清氣大至。
草木凋零。
邪乃傷肝。
(歲木太過。
是謂發生。
啟、開。
陳、布也。
布散陽和。
發生萬物之象也。
土得其制化。
故主疏洩。
蒼氣、木氣也。
厥陰之上。
風木治之。
是以陽和布化于上。
而陰氣乃随于下也。
生氣有餘。
故萬物感之而榮茂芳美。
發散、木之政也。
條舒、陽和之令也。
掉眩巅疾、風氣淫于上也。
鳴、風木聲也。
靡、散也。
啟坼、即發陳之義。
應春之氣也。
振拉摧拔、風之變易也。
其谷之麻稻。
畜之雞犬。
果之李桃。
色之青黃白。
味之酸甘辛。
蟲之毛介。
物之中堅外堅。
因木氣太盛。
彼此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春。
其經合于足厥陰肝。
足少陽膽。
其髒應于肝脾。
其病怒。
肝氣盛也。
太角與上商同者。
謂氣之太過。
自有承制。
有承制則有生化。
如太角之歲。
木運太過。
則金氣承之。
而所生之谷為稻麻。
所生之果為李桃。
其畜雞犬。
其蟲毛介。
皆感木金之氣而生化。
與上商之歲相同也。
蓋諸壬歲無陽明之上臨。
故曰太角與上商同。
如有陽明司天。
則當雲上商與正角同。
蓋言雖無司天之上臨。
而有自然之承制也。
上征者。
謂司天上臨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乃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歲。
木運有餘。
而上臨火氣。
子居母上。
則其氣逆。
逆于上則吐。
逆于下則利也。
木淫太過。
則金氣來複。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草木凋零。
邪乃傷肝。
)赫曦之紀。
是謂蕃茂。
陰氣内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物得以昌。
其化長。
其氣高。
其政動。
其令明顯。
其動炎灼。
妄擾。
其德暄暑郁蒸。
其變炎烈沸騰。
其谷麥豆。
其畜羊彘。
其果杏栗。
其色赤白玄。
其味苦辛鹹。
其象夏。
其經手少陰太陽。
手厥陰少陽。
其髒心肺。
其蟲羽鱗。
其物脈濡。
其病笑瘧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上羽與正征同。
其收齊。
其病。
上征而收氣後也。
暴烈其政。
髒氣乃複。
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霜雹切寒。
邪傷心也。
(歲火太過。
是謂赫曦。
長氣盛。
故草木蕃茂。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故陰氣内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司夏令也。
物得以昌。
受長氣也。
夏主長。
故其化長。
火氣升故其氣高。
火性動。
故其政動。
火光明。
故其令明。
炎灼妄擾者。
手足燥擾也。
暄暑郁蒸。
氣之和祥也。
炎烈沸騰。
極則變易也。
其谷之麥豆。
畜之羊彘。
果之杏栗。
蟲之羽鱗。
物之脈濡。
色之赤白玄。
味之苦辛鹹。
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夏。
其經合于手少陰心。
手太陽小腸。
手厥陰心包絡。
手少陽三焦四經。
其髒心者。
火髒也。
合于肺者。
即五髒生成篇之所謂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之義。
五髒皆然。
靈樞經曰。
心氣實則笑不休。
本經曰。
夏傷于暑。
秋必瘧。
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皆火熱之為病也。
上羽者。
上臨太陽寒水司天。
乃戊辰戊戌二歲。
火運太過。
得水制之。
則火氣已平。
故與升明正征之相同也。
火氣平而金不受傷。
故其收氣得與生長化氣之相平也。
上羽之歲。
乃太陽司天。
者。
太陽之為病也。
上征者。
上臨君相二火。
乃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歲。
火熱更甚。
故收氣乃後。
暴烈其政。
火淫甚也。
水氣複之。
故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冰雹。
而心乃受傷也。
)敦阜之紀。
是謂廣化。
濃德清靜。
順長以盈。
至陰内實。
物化充成。
煙埃朦郁。
見于濃土。
大雨時行。
濕氣乃用。
燥政乃辟。
其化圓。
其氣豐。
其政靜。
其令周備。
其動濡積并。
其德柔潤重淖。
其變震驚飄驟崩潰。
其谷稷麻。
其畜牛犬。
其果棗李。
其色玄蒼。
其味甘鹹酸。
其象長夏。
其經足太陰陽明。
其髒脾腎。
其蟲毛。
其物肌核。
其病腹滿。
四肢不舉。
大風迅至。
邪傷脾也。
(土運太過。
是謂敦阜。
土氣盛而化氣布于四方。
故為廣化。
濃德清靜。
土之體也。
順長以盈。
火土合化也。
太陰之上。
濕土主之。
故至陰内實。
物化充成。
蓋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陰氣内實。
而後化成萬物于外。
煙埃朦郁。
土之氣也。
濃土者。
見于山陵之間也。
大雨時行。
濕氣上蒸。
終為注雨也。
辟、避也。
夏秋之交。
濕土主令。
濕氣盛。
是以秋之燥氣乃辟。
圓、圓遍也。
豐、盈充也。
靜者土之政。
周備、土之令也。
、聚也。
濕則濡滞而成積聚也。
柔潤重淖、土之德也。
震驚崩潰、氣之變也。
其谷之稷麻。
畜之牛犬。
蟲之毛。
果之棗李。
色之元蒼。
味之甘鹹酸。
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經合于足太陰脾。
足陽明胃。
其髒合于脾腎。
其腹滿四肢不舉。
水濕之為病也。
土氣太過。
風乃複之。
則脾反受傷矣。
)堅成之紀。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陽氣随陰治化。
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收氣繁布。
化洽不終。
其化成。
其氣削。
其政肅。
其令銳切。
其動暴拆瘍疰。
其德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谷稻黍。
其畜雞馬。
其果桃杏。
其色白青丹。
其味辛酸苦。
其象秋。
其經手太陰陽明。
其髒肺肝。
其蟲介羽。
其物殼絡。
其病喘喝胸憑仰息。
上征與正商同。
其生齊。
其病咳。
政暴變。
則名木不榮。
柔脆焦首。
長氣斯救。
大火流。
炎爍且至。
蔓将槁。
邪傷肺也。
(歲金太過。
名曰堅成。
秋令主收。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金氣清也。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是以陰金治化于上。
而陽明之氣。
在下随之。
秋主收成。
故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秋主收而長夏主化。
收氣早布。
是以化洽不終。
成者。
秋之化。
削者。
金之氣也。
肅者。
金之政。
銳切、金之令也。
暴拆、筋受其傷。
瘍疰、皮膚之疾也。
霧露蕭、氣之祥也。
肅殺凋零。
氣之變也。
其谷之稻黍。
畜之雞馬。
果之桃杏。
蟲之介羽。
物之殼絡。
色之白青丹。
味之辛酸苦。
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秋。
其經合于手太陰肺。
手陽明大腸。
其髒合于肺肝。
其病喘喝胸憑仰息。
金氣太盛。
而肺氣實也。
上征者。
上臨少陰少陽二火。
乃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歲。
金氣太過。
得火制之。
金氣已平。
故與審平之正商相同也。
金氣平。
故木之生氣不屈。
得與四氣齊等。
其病咳。
火傷肺也。
肅殺太甚。
則草木受傷。
長氣來複以救之。
是以大火西流。
而肺反受傷也。
)流衍之紀。
是謂封藏。
寒司物化。
天氣嚴凝。
藏政以布。
長令不揚。
其化凜。
其氣堅。
其政谧。
其令流注。
其動漂洩沃湧。
其德凝慘寒。
其變冰雪霜雹。
其谷豆稷。
其畜彘牛。
其果栗棗。
其色黑丹。
其味鹹苦甘。
其象冬。
其經足少陰太陽。
其髒腎心。
其蟲鱗。
其物濡滿。
其病脹。
上羽而長氣不化也。
政過則化氣大舉。
而埃昏氣交。
大雨時降。
邪傷腎也。
(谧音密雹音薄。
水運太過。
是為流衍。
冬主閉藏。
故謂封藏。
寒氣司化。
故天氣嚴凝。
水政以布。
故火令不揚。
凜冽、寒之化也。
堅凝、寒之氣也。
谧、安靜也。
流注、水之性也。
漂洩沃湧、水注之為病也。
凝慘寒、寒氣之和者也。
冰雪霜雹、寒極而變易也。
其谷之豆稷。
畜之彘牛。
果之栗棗。
蟲之鱗。
物之濡滿。
色之黑丹。
味之鹹苦甘。
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象應冬。
其經合于足少陰腎。
足太陽膀胱。
其髒合于腎心。
其病脹者。
水盛而乘土也。
上羽者。
謂上臨太陽寒水司天。
乃丙辰丙戌二歲。
水氣太盛。
故火氣不能施化也。
水政太過。
則土來複之。
埃昏。
濕氣上蒸也。
氣交者。
濕氣上升而為雲。
天氣下降而為雨也。
大雨時降。
腎反受邪。
)故曰。
不恒其德。
則所勝來複。
政恒其德。
則所勝同化。
此之謂也。
(此總結五運之氣。
如恃強而不恒其德。
則所勝之氣來複。
所謂侮反受邪。
寡于畏也。
如政令和平。
各守其理。
則所勝之氣同化矣。
同化者。
即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是也。
按上章論五運之氣有餘而往。
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太過不及。
為民病物變。
上應五星。
故曰氣交變大論。
此篇論五運主歲。
有平氣。
有太過。
有不及。
各主果谷蟲畜。
草木生物。
數聲色味。
生長收藏。
皆五行政令之常。
故曰五常政大論。
運氣七篇。
大略相同。
而各有條理。
學者各宜體認。
)帝曰。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涼。
地不滿東南。
右熱而左溫。
其故何也。
(夫天有陰陽。
地有陰陽。
故論天之五運。
而複論地之四方。
左寒右涼。
左熱右溫者。
從後天之卦象也。
蓋後天之卦。
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
以天地開辟而後有四方也。
)岐伯曰。
陰陽之氣。
高下之理。
太少之異也。
(陰陽之氣者。
謂四方有寒熱之氣。
高下之形者。
謂地土有高下之形。
太少者。
四象也。
因四方之氣象而各有異也。
)東南方。
陽也。
陽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
陰也。
陰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涼。
是以地有高下。
氣有溫涼。
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精者。
即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天氣包乎下。
精氣通于天。
故陰陽應象大論曰。
天有精。
地有形。
蓋天為陽而精為陰。
陰陽上下之環轉也。
故精降于下。
則陽氣升于上。
是以右熱而左溫。
陰精奉于上。
則陽氣藏于下。
故左寒而右涼。
西北勢高。
東南地陷。
故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故适寒涼者脹。
之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
汗之則瘡已。
此腠理開閉之常。
太少之異耳。
(此複論精氣之從中而上下升降者也。
适、從也。
适生于寒涼之方。
陰氣上奉。
則陽氣下藏。
故多脹。
所謂藏寒生滿病也。
之、往也。
往處于溫熱之方。
陰氣下降。
則陽氣上升。
故多瘡。
所謂痛癢瘡瘍。
皆屬于火也。
故下之則陰精降而陽氣自升。
故脹者已。
汗乃陰液。
汗之則陰液升而陽氣自降。
故瘡者愈此精氣出入于肌腠之間。
上下升降。
一阖一開。
乃自然之常理。
人生于天地氣交之中。
有四方寒熱之異當從其氣而調之。
自然苛疾不起。
按精氣上下環轉。
包乎地之外也。
燥以幹之。
暑以蒸之。
風以動之。
濕以潤之。
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
此精氣之貫乎中也。
以上二節。
當與五營運大論合參。
)帝曰。
其于壽夭何如。
岐伯曰。
陰精所奉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之處。
則元氣固藏。
故人多壽。
陽精所降之方。
則元陽外洩。
故人多夭。
曰陰精。
曰陽精。
當知地有精而天有精。
蓋在地為陰。
在天則為陽也。
)帝曰。
善。
其病也。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西北之氣。
散而寒之。
東南之氣。
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
(西北氣寒。
寒固于外。
則熱郁于内。
故宜散其外寒。
涼其内熱。
東南氣熱。
則陽氣外洩。
裡氣虛寒。
故宜收其元陽。
溫其中冷。
所謂為病雖同。
而治法則異也。
)故曰。
氣寒氣涼。
治以寒涼。
行水漬之。
氣溫氣熱。
治以溫熱。
強其内守。
必同其氣。
可使平也。
假者反之。
(西北之氣寒涼。
則人之陽熱遏郁于内。
故當治以寒涼。
行水漬之者。
用湯液浸漬以取汗開其腠理。
以使陽氣通暢。
東南之氣溫熱。
則人之腠理開而陽氣外弛。
故當治以溫熱。
強其元陽固守于内。
是閉者開之。
開者閉之。
氣之升長者。
收而藏之。
氣之收藏者。
成而散之。
必使其氣之和同而始平也。
如西北之人。
病寒邪而假熱者。
又當治以溫熱。
如東南之人。
病熱邪而假寒者。
又當治以寒涼。
所謂假者反之。
張玉師曰。
上節論四方之正氣。
末句言四方之邪氣。
)帝曰。
善。
一州之氣。
生化壽夭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高下之理。
地勢使然也。
崇高則陰氣治之。
污下則陽氣治之。
陽勝者先天。
陰勝者後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此複論一方之氣。
而亦有陰陽寒熱之不同也。
如山陵高阜之地。
則多陰寒。
污下卑濕之地。
則多陽熱。
陽勝者。
四時之氣先天時而至。
陰勝者。
四時之氣後天時而至。
蓋寒暑往來。
皆從地之出也。
此地理高下後薄之分。
陰陽出入之常也。
生化之道者。
謂生長化收藏之氣。
陽氣治之。
氣多生長。
陰氣治之。
氣多收藏。
徐振公曰。
此節論中土而兼于四方。
)帝曰其有壽夭乎。
岐伯曰。
高者其氣壽。
下者其氣夭。
地之小大異也。
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高者其氣收藏。
故多壽。
下者其氣發越。
故多夭。
一州之氣。
有大小之異也。
高下之小者小異。
大者大異。
異謂壽夭之異。
故治病者。
必明天道地理。
陰陽更勝。
氣之先後。
人之壽夭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天道者。
天之化運也。
地理者。
地之四方也。
陰陽更勝者。
五運六氣之有太過不及。
有淫勝郁複也。
氣之先後者。
太過者先天。
不及者後天。
污下者先天。
高濃者後天也。
明人之壽夭。
氣之生化。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靈樞經曰。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
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矣。
帝曰。
善。
其歲有不病。
而髒氣不應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
天氣制之。
氣有所從也。
(此下三節。
論天有五運。
地有五方。
而又有司天在泉之六氣。
交相承制者也。
歲有不病者。
不因天之五運。
地之五方而為病也。
髒氣者。
五髒之氣。
應合五運五行。
不應不用者。
不應五運之用也。
此因司天之氣制之。
而人之髒氣從之也。
按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五運之氣。
運化于中。
此節論五運主歲。
有司天之氣以制之。
而反上從天化。
下節論司天在泉之氣。
主生育蟲類。
而五運有相勝制。
以緻不育不成。
後節論五運之氣。
主生化蕃育。
而少陽在泉。
則寒毒不生。
陽明在泉。
則濕毒不生。
太陰在泉。
則燥毒不生。
乃上中下之交相貫通。
五六之互為承制。
理數之自然也。
)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火見燔。
革金且耗。
大暑以行。
咳嚏鼽衄。
鼻窒。
口瘍。
寒熱腫。
(按金平之紀。
其髒肺。
其色白。
其類金。
皆五運五行之用也。
上從者。
因司天之氣下臨。
畏其勝制而從之也。
蓋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運于外。
司天之氣。
位于上而臨于下。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皆上從司天之氣。
而不為五運之所用。
金用于上。
則草木眚于下。
金從火化。
則變革而且耗。
咳嚏鼽衄鼻窒。
皆肺病也。
屍瘍寒熱腫。
火熱證也。
此金之運氣。
而反從火化者也。
此論運氣上從天化與天刑歲運。
少有分别。
)風行于地。
塵沙飛揚。
心痛。
胃脘痛。
厥逆。
膈不通。
其主暴速。
(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泉。
故風行于地。
風勝則動。
故塵沙飛揚。
靈樞經曰。
厥陰心包絡所生病者。
心痛煩心。
胃脘痛者。
木克土也。
土位中央。
中膈不通。
則上下厥逆也。
風氣迅速。
故其主暴速。
按此章重在天氣制之。
髒氣上從。
有司天則有在泉。
故兼論其在泉之氣。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肝氣上從。
蒼起木用而立。
土乃眚。
凄滄數至。
木伐草萎。
脅痛目赤。
掉振鼓栗。
筋痿不能久立。
(立者。
木之體也。
蓋言五行之體在地。
而其用上從于天。
木從天化。
故下為土眚。
金氣下臨。
故木伐草萎。
脅痛目赤。
振掉筋痿。
皆肝木之病。
)暴熱至。
土乃暑。
陽氣郁發。
小便變。
寒熱如瘧。
甚則心痛。
火行于槁。
流水不冰。
蟄蟲乃見。
(陽明司天。
則少陰君火在泉。
故暴熱至而土乃暑也。
郁、長也。
陽熱甚。
故小便變而寒熱如瘧。
所謂夏傷于暑。
秋必瘧也。
心痛者。
火淫于内也。
槁、草木枯槁也。
謂火行于草木枯槁之時。
故流水不冰。
而蟄蟲不藏也。
張玉師曰。
在泉之氣。
主歲半以後。
故先言長夏之土。
土而秋。
秋而冬也。
)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
而火且明。
丹起。
金乃眚。
寒清時舉。
勝則水冰。
火氣高明。
心熱煩。
嗌幹善渴。
鼽嚏。
喜悲數欠。
熱氣妄行。
寒乃複。
霜不時降。
善忘。
甚則心痛。
(火者。
火之體。
明者。
火之用也。
寒氣下臨。
髒氣上從。
火性炎上。
水性潤下。
是以火性高明于上。
而水寒冰凝于下也。
夫在地為水。
在天為寒。
火氣妄行于上。
故霜寒以複之。
心熱煩嗌幹善渴。
火炎于上也。
肺者心之蓋。
鼽嚏善悲。
火熱爍金也。
火為陽。
水為陰。
數欠者。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也。
善忘者。
寒複而神氣傷也。
)土乃潤。
水豐衍。
寒客至。
沉陰化。
濕氣變物。
水飲内。
中滿不食。
皮肉苛。
筋脈不利。
甚則腫。
身後癰。
(音頑。
太陽司天。
則太陰濕土在泉。
故土乃潤。
水豐衍者。
土能制水也。
按辰戌之歲。
太陽司天。
則寒水之客氣。
加臨于三之氣。
濕土之主氣。
主于四之氣。
故曰寒客至。
沉陰化。
謂長夏之交。
水濕相合。
無火土之長化。
是以濕氣變物也。
、積蓄。
、痹也。
水飲中滿。
皮痹肉苛。
皆水濕之為病也。
身後癰者。
癰發于背也。
本經曰。
諸癰腫者。
寒氣之變也。
太陽寒水主氣。
而經脈循于背。
故為身後腫。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
水乃眚。
土用革。
體重肌肉萎。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土平之紀。
其類土。
其髒脾。
其色黃。
土且隆者。
土體豐濃于下也。
黃起者。
土用上從于天也。
土從水化。
則受其勝制。
故土用變革。
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
目轉耳鳴。
風淫于上也。
張玉師曰。
風行太虛。
土用革者。
謂風斯在上。
而土格于下也。
勝則水冰。
火氣高明者。
謂火氣上炎。
而水凝于下也。
蓋五行之體在地。
而五行之氣在天。
故雖司天下臨。
髒氣上從。
而五行又各有從上從下之性。
故有下臨上從之太過者。
有風下黃起之氣交者。
)火縱其暴。
地乃暑。
大暑消铄。
赤沃下。
蟄蟲數見。
流水不冰。
其發機速。
(厥陰風木司天。
則少陽相火在泉。
木火相生。
故火縱其暴。
地乃暑者。
太陰濕土。
亦暑熱也。
赤沃下者。
雖沃若之木葉。
亦焦赤而下落矣。
至冬令嚴藏之時。
而蟄蟲不見。
流水不冰。
火性速而少陽主樞。
故其發機速。
玉師曰。
火從其暴。
地乃暑。
長夏之時也。
赤沃下。
秋令也。
蓋亦從夏而秋。
秋而冬也。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眚。
喘嘔寒熱。
嚏。
鼽衄。
鼻窒。
大暑流行。
甚則瘡瘍燔灼。
金爍石流。
(草木眚。
大暑流行。
熱甚于春夏也。
金爍石流。
熱淫于秋冬也。
意言司天之氣。
雖主歲半以前。
而又統司一歲。
在泉之氣。
止司歲半以後。
故曰風行于地。
曰土乃暑。
曰濕氣變物。
皆從長夏而起運也。
)地乃燥。
凄滄數至。
脅痛。
善太息。
肅殺行。
草木變。
(少陰司天。
則陽明燥金在泉。
故地乃燥。
凄滄數至。
清肅之氣也。
脅痛、善太息。
肝膽之病也。
肅殺行。
則草木變。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埃冒雲雨。
胸中不利。
陰痿。
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當其時。
反腰痛。
動轉不便也。
厥逆。
(黑起水變。
用行而體變也。
埃冒雲雨。
濕土之氣化也。
胸中不利。
水氣上乘也。
陰痿者。
腎氣衰于下也。
夫陽氣生于腎陰。
而運用于膚表。
腎氣大衰。
故陽氣不起不用。
陽氣不起。
則手足為之厥逆。
當其冬令之時。
腎髒主氣。
而反腰痛。
動轉不便。
因腎氣上從。
而大衰于下也。
)地乃藏陰。
大寒且至。
蟄蟲早附。
心下痞痛。
地裂冰堅。
少腹痛。
時害于食。
乘金則止。
水增味乃鹹。
行水減也。
(太陰司天。
則太陽寒水在泉。
故地乃藏陰。
而蟄蟲早附也。
心下痞者。
上下水火之氣不交也。
地裂冰堅者。
寒水之變易也。
少腹病者。
腎病于下也。
時害于食者。
水上乘土也。
夫腎為本。
肺為末。
皆積水也。
乘金則止者。
水氣上乘于肺則止耳。
夫心氣通于舌。
心和則知五味。
水增味乃鹹者。
水盛而上乘于心也。
此水氣太過之為病。
故行水則病減也。
以上論五運之氣。
因天氣制之。
而五髒五行之氣。
反從之而上同天化也。
張介賓曰。
五行各有所制。
制氣相加。
則受制者。
不得不應。
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矣。
如熱甚者。
燥必随之。
此金之從火也。
燥甚者。
風必随之。
此木之從金也。
風甚者。
塵霾随之。
此土之從木也。
濕蒸甚者。
霖注随之。
此水之從土也。
陰凝甚者。
雷電随之。
此火之從水也。
故易曰雲從龍。
風從虎。
夫龍得東方木氣。
故雲從之。
雲者。
土氣也。
虎得西方金氣。
故風從之。
風者。
木氣也。
此承制相從之理。
不可不知。
)帝曰。
歲有胎運不育。
治之不全。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六氣五類。
有相勝制也。
同者盛之。
異者衰之。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此論司天在泉之六氣。
主胎育蟲類。
而五運有相勝制。
是以所主之不全也。
五類者。
五運之氣。
與五行生物之同類也。
如五運六氣之相同者。
則所主之生物蕃盛。
如五運六氣之相異者。
則所主之生物衰微。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玉師曰。
異則有勝制。
故主衰微。
)故厥陰司天。
毛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厥陰司天。
則少陽在泉。
故主毛蟲靜而羽蟲育。
靜、謂安靜而能長成。
育、生育也。
介蟲不成。
謂癸巳癸亥歲。
受火運之勝制。
而金類之蟲不成也。
按毛蟲三百六十。
而麟為之長。
羽蟲三百六十。
而鳳為之長。
蟲三百六十。
而人為之長。
鱗蟲三百六十。
而龍為之長。
介蟲三百六十。
而龜為之長。
五類之蟲。
于天地之生物備矣。
玉師曰。
司天之氣。
主歲半以前。
故主靜而長成。
在泉之氣。
主歲半以後。
故始生育也。
) 在泉。
毛蟲育。
蟲耗。
羽蟲不育。
(厥陰在泉。
故主毛蟲育。
木勝土。
故主蟲耗。
下文曰。
地氣制已勝是也。
羽蟲不成。
謂丙寅丙申歲。
受水運之勝制。
故火類之蟲不育。
) 少陰司天。
羽蟲靜。
介蟲育。
毛蟲不成。
(少陰司天。
則陽明在泉。
故主羽蟲靜而介蟲育。
毛蟲不成。
謂庚子庚午歲。
受金運之勝制。
是以木類之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不育。
(少陰在泉。
故主羽蟲育地氣制己勝。
故主介蟲耗。
少陰在泉。
乃陽明司天之歲。
如癸卯癸酉歲。
受火運之勝制。
當至介蟲不育。
故曰介蟲耗不育。
蓋謂耗則所勝微。
不育則勝制甚。
故下文曰。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
謂受五運之所乘制。
以緻不育不成。
乃勝制之甚者也。
)太陰司天。
蟲靜。
鱗蟲育。
羽蟲不成。
(太陰司天。
則太陽在泉。
故主蟲靜。
而鱗蟲育。
如辛醜辛未歲。
受水運之勝制。
則火類之蟲不成。
)在泉。
蟲育。
鱗蟲不成。
(太陰在泉。
故主蟲育。
制己所勝。
當主鱗蟲耗。
如甲辰甲戌歲。
受土運之勝制。
當主鱗蟲不成。
按太陰濕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寒濕相合。
而無生長之氣。
故不曰耗。
而總曰不成。
金西銘曰。
鱗蟲生育于歲半以前。
不能長成于歲半以後。
)少陽司天。
羽蟲靜。
毛蟲育。
蟲不成。
(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泉。
故主羽蟲靜而毛蟲育。
蟲不成者。
謂壬寅壬申歲。
受木運之勝制。
而土類不成也。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
毛蟲不育。
(少陽在泉。
故主羽蟲育。
制己所勝。
故主介蟲耗。
如乙巳乙亥歲。
受金運之勝制。
則木類之蟲不育。
) 陽明司天。
介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陽明司天。
則少陰在泉。
故主介蟲靜而羽蟲育。
如癸卯癸酉歲。
受火運之勝制。
則金類之蟲不成。
)在泉。
介蟲育。
毛蟲耗。
羽蟲不成。
(陽明在泉。
故主介蟲育。
制己所勝。
故主毛蟲耗。
如逢丙子丙午歲。
受水運之勝制。
則火類之蟲不成。
)太陽司天。
鱗蟲靜。
蟲育。
(太陽司天。
則太陰在泉。
故主鱗蟲靜而蟲育。
) 在泉。
鱗蟲耗。
蟲不育。
(太陽寒水在泉。
乃太陰濕土司天。
水濕合化。
則土不能制水矣。
耗、散也。
鱗蟲耗者。
土崩潰而鱗見于陸也。
如丁醜丁未歲。
受木運之勝制。
則土類之蟲不成。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
(此總結上文。
而言諸乘所不成之運氣。
則勝制之甚也。
金西銘曰。
經文止曰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