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今師疏出運氣有相勝制。
恐與經義不合欤。
曰。
參究經旨。
貴在精微。
若雲順文訓釋。
何異糠粕中塵垢。
誠觀厥陰司天。
則勝己之蟲不成。
少陰太陰司天。
則生我之蟲不成。
少陽司天。
則我生之蟲不成。
陽明司天。
則曰介蟲靜。
又曰。
介蟲不成。
奚既靜而又不成耶。
太陽司天。
不曰某蟲不成。
要知太陰少陰司天。
亦可以我生之蟲不成。
少陽司天。
亦可以生我之蟲不成。
陽明司天。
逢歲運之勝制。
故雖育而不成。
太陽司天。
或值天符之歲。
則無不成之蟲。
六氣之中。
皆可互相推轉。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當于錯綜中求之。
其義自得。
再按六元正紀大論曰。
五運之化。
或從天氣而逆地氣。
或從地氣而逆天氣。
如戊寅戊申歲。
以火運而值少陽司天。
是從天氣而逆地氣矣。
如癸巳癸亥歲。
以火運而值少陽在泉。
是從地氣而逆天氣矣。
從天氣。
則無有不成之蟲。
逆地氣。
則當介蟲不育。
從地氣。
則當羽蟲育。
逆天氣。
則當介蟲不成。
以五運之從逆。
合六十年推之。
五類之不育不成始備。
) 故氣主有所制。
歲立有所生。
(氣主者。
謂五運為五氣之主。
歲立者。
謂歲半以前。
天氣主之。
歲半以後。
地氣主之。
司天在泉之六氣以立歲。
六氣有所生。
而五運有所制。
故有不育不成。
)地氣制己勝。
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
地制形。
五類衰盛。
各随其氣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此氣之常也。
(地氣制己勝者。
如厥陰在泉。
蟲耗。
少陰在泉。
介蟲耗。
制己所勝之蟲類。
故曰地制形。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地氣不足。
天氣随之。
運居于中而常先也。
是五運之氣。
運化于天地之中。
而常先勝于司天在泉之氣者也。
上文曰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白起金用。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蒼起白用。
是司天之氣。
又能制勝己之運氣。
而使白起丹起蒼起黃起。
故曰天制色。
此皆五運六氣之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五類衰盛。
各随其氣之所宜。
故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此勝制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
故生化之别。
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此言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生化氣味色類之于外也。
夫蒼丹素元之氣。
經于五方之分。
生化五行。
以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
故所謂中根也。
猶根本之于枝葉。
根于中而生發于外也。
根于外者。
謂天地陰陽之氣。
以生育草木昆蟲。
而草木昆蟲。
皆有五者之氣味色類。
仍本于五行之所生。
故曰生化之别。
有五氣五味也。
五類五宜者。
謂五類之蟲。
各有五行氣之所宜也。
玉師曰。
天之五氣。
生化五行。
地之五行。
複生三陰三陽之六氣。
是以司天在泉。
生育蟲類仍本于五氣之所化。
)帝曰。
何謂也。
岐伯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
故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
此之謂也。
(此複申明五運之氣。
運化于天地之中。
司天在泉之氣。
循行于天地之外。
各有制勝。
有生成。
交相承制者也。
神者。
陰陽不測之謂。
機者。
五運之旋機也。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出入于天地之間。
而為生物之生長壯老已。
故曰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矣。
氣立者。
謂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升降。
為萬物之生長化收藏。
故曰根于外者。
名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矣。
此天地五行之氣。
升降出入。
動而不息。
各有勝制。
各有收成。
萬物由之。
人氣從之。
故不知五運六氣之臨禦。
太過不及之異同。
不足以言生化矣。
按上文曰歲立。
此節曰氣立。
蓋謂司天在泉之氣以立歲也。
六氣包乎地之外。
而通貫于地之中。
故曰根于外。
)帝曰。
氣始而生化。
氣散而有形。
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
其緻一也。
然而五味所資。
生化有薄濃。
成熟有少多。
終始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地氣制之也。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此論五運之氣。
主生化萬物。
而受在泉之氣以制之。
非天地之不生長也。
氣、謂五運之化氣。
氣始而生化者。
得生氣也。
氣散而有形者。
得長氣也。
氣布而蕃育者。
得化氣也。
氣終而象變者。
感收藏之氣。
物極而變成也。
此五運之氣。
主生長化收藏。
自始至終。
其緻一也。
資、助也。
夫化生五味。
五味所資者。
以五運所化之味。
而反資助其地氣也。
蓋言五運之氣。
主生化。
而因地氣以制之。
是以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也。
倪仲宣曰。
地氣制之。
謂在泉之六氣也。
天地之氣。
乃陰陽寒暑之氣。
故曰。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帝曰。
願聞其道。
岐伯曰。
寒熱燥濕。
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苦酸。
其谷蒼丹。
(寒熱燥濕。
乃司天在泉之六氣。
與五運不同其化。
是以五運所主之生化蕃育。
因地氣以制之。
緻有濃薄多少也。
毒、獨也。
謂獨寒獨熱之物類。
則有偏勝之毒瓦斯矣。
少陽相火在泉。
故寒毒之類不生。
寒熱不同其化矣。
如辛巳辛亥歲。
寒水化運。
值少陽在泉。
地氣制之。
以緻寒毒不生。
乃地氣制勝其化運也。
夫五色五味。
五運之所主也。
如少陽司天。
則白起金用。
是色從天制。
所謂天制色也。
少陽在泉。
其味辛。
是味從地制。
所謂地制形也。
此化運之色味。
因司天在泉之勝制。
畏而從之。
故曰五味所資。
謂化運之五味。
反資助其地氣也。
治、主治也。
少陽在泉。
則厥陰司天。
故所主之苦酸。
其谷主蒼丹者成熟。
從天地之氣。
而不從運化也。
按審平之紀。
其色白。
其味辛。
如值少陽司天。
則白色反從天化。
少陽在泉。
則辛味反資地氣。
是天地之氣。
勝制其運氣也。
如厥陰司天。
介蟲不成。
厥陰在泉。
羽蟲不育。
是五運之氣。
勝制其司天在泉也。
故曰。
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謂五運六氣。
各有生成。
如逢勝制。
則不生不成矣。
)陽明在泉。
濕毒不生。
其味酸。
其氣濕。
其治辛苦甘。
其谷丹素。
(陽明燥金在泉。
是以濕毒之物類不生。
酸、木味也。
敷和之紀。
其色蒼。
其味酸。
如值壬子壬午之歲。
陽明在泉。
地氣制之。
而木運之味。
反從地化。
故其味主酸。
夫陽明不從标本。
從中見太陰濕土之化。
故其氣主濕。
所主之味辛苦甘。
亦兼從土化也。
其谷主丹素者成熟。
從司天在泉之氣化。
下編所謂歲谷是也。
)太陽在泉。
熱毒不生。
其味苦。
其治淡鹹。
其谷。
(太陽寒水在泉。
故熱毒之類不生。
寒熱不同其化也。
如癸醜癸未歲。
火主化運。
火畏水制。
而火味反資從其地氣。
故其味苦。
淡附于甘。
故所主之味淡鹹。
其谷主黃元者成熟。
)厥陰在泉。
清毒不生。
其味甘。
其治酸苦。
其谷蒼赤。
其氣專。
其味正。
(厥陰在泉。
則清毒不生。
土畏木制。
故其味甘。
其所主之味酸苦。
其谷主蒼赤者成熟。
專、主也。
正、中也。
謂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而在泉之氣味。
又從中見所主之苦熱。
故其氣專。
其味正。
玉師曰。
陽明所至為清勁。
厥陰從中見之火化。
是以清毒不生。
故下文曰。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少陰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
其谷白丹。
(少陰君火在泉。
是以寒毒不生。
金畏火制。
故其味辛。
少陰在下。
則陽明在上。
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
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
故所主之味辛苦甘。
兼從中見之土味也。
其谷主白丹者成熟。
)太陰在泉。
燥毒不生。
其味鹹。
其氣熱。
其治甘鹹。
其谷。
(太陰濕土在泉。
是以燥毒之物類不生。
水畏土制。
故其味鹹。
太陰在下。
則太陽在上。
故其氣熱。
謂太陽之從本從标。
味從地化。
而氣從天化也。
其所主之味甘鹹。
其谷主者成熟。
)化淳則鹹守。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此複申明五味所資其化氣者。
因勝制而從之也。
化淳者。
謂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
燥濕相合。
故其化淳一。
金從土化。
故味之鹹者。
守而勿敢泛溢。
畏太陰之制也。
氣專者。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主氣。
故味之辛者。
與甘酸苦味俱主之。
蓋辛受火制。
制則從火化也。
夫寒熱燥濕。
在泉之六氣也。
酸苦甘辛鹹。
五運之五味也。
以燥濕之化淳則鹹守。
相火之氣專則辛化。
蓋因地氣制之。
而味歸氣化也。
玉師曰。
味歸氣化。
則從在泉之寒熱燥濕。
而生長化收藏之氣。
不能始終一緻。
是以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
)故曰。
補上下者從之。
治上下者逆之。
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故曰。
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
以求其過能毒者以濃藥。
不勝毒者以薄藥。
此之謂也。
(上下、謂司天在泉之氣。
補、助。
從、順也。
如少陽在泉。
則厥陰司天。
當用苦酸之味以補之。
蓋助其上下之氣也。
治、平治也。
逆、反也。
如司天之氣。
風淫所勝。
平以辛涼。
熱淫所勝。
平以鹹寒。
如諸氣在泉。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火淫于内。
治以鹹冷。
謂淫勝之氣。
又當反逆以平之。
故以所在之寒熱盛衰而調之。
謂盛則治之。
衰則補之。
則上下之氣和調矣。
夫司天在泉之氣。
升降于上下。
五運之氣。
出入于外内。
各求其有過者。
取而治之。
能勝其毒者。
治以濃藥。
不能勝毒者。
以薄藥。
此治歲運之法也。
徐振公曰。
能以大寒之藥治熱淫。
大熱之藥治熱病。
是能勝其毒者也。
)氣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右。
旁取之。
(氣反者。
謂上下外内之病氣相反也。
如下勝而上反病者。
當取之下。
上勝而下反病者。
當取之上。
外勝而内反病者。
當取之外旁。
至真要大論曰。
上勝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俱病者。
以天名之。
即此義也。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
吐之下之。
補之瀉之。
久新同法。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者。
蓋寒性與熱氣不合。
故當溫而行之。
所謂寒因熱用。
熱因寒用。
其始則同。
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
可使潰堅。
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
此反治之法也。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此正治之法也。
蓋竟以清冷治溫熱。
以溫熱治清冷。
所謂逆者正治是也。
消之削之。
内取外取也。
吐之下之。
上取下取也。
補之瀉之。
補上補下。
治上治下也。
久者。
謂伏氣之病。
新者。
感而即發也。
)帝曰。
病在中而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
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無積者求其髒虛則補之。
藥以祛之。
食以随之行水漬之。
和其中外。
可使畢已。
(此論五運之氣為病。
而有治之之法也。
病在中者。
根于中也。
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者。
神機之出入于外内也。
如敷和之紀。
其藏肝。
其病裡急。
支滿。
備化之紀。
其髒脾。
其病痞。
蓋五運之氣。
内合五髒。
故無積者。
當求其髒也。
髒氣虛。
則補之。
先用藥以祛其邪。
随用食以養其正。
行水漬之以取汗。
和其中外。
使邪從外出。
可使畢已矣。
玉師曰。
積者。
邪積于五髒之間;無積。
則邪幹髒氣。
故當求其髒。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
行複如法。
(食葉寺。
約、規則也。
病有久新者。
謂病之能毒不能勝毒也。
方有大小者。
謂有可以濃藥。
止可以薄藥也。
毒者。
有大寒大熱。
及燥濕偏勝之毒瓦斯。
故止可攻疾。
中病即止。
過則傷正矣。
是以大毒之藥治病。
病去其六。
即止後服。
常毒治病。
病去其七即止之。
小毒治病。
病去其八即止之。
即無毒之藥。
亦不可太過。
所謂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天之由也。
髒氣法時論曰。
毒藥攻邪。
五谷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故以藥石治病。
谷肉食養。
使病盡去之。
又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如病不盡。
複以藥石治養如前法。
)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夭殃。
無緻邪。
無失正。
絕人長命。
(必先知歲運之盛衰。
衰則補之。
盛則瀉之。
補則從之。
瀉則逆之。
無伐天運之中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夭殃。
邪則祛之。
正則養之。
無絕人長命。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氣從不康。
病去而瘠。
奈何。
岐伯曰。
昭乎哉。
聖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
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複其不足。
與衆齊同。
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乃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
無代化。
無違時。
必養必和。
待其來複。
此之謂也。
帝曰善。
(此論人之形體。
亦由氣運之所資養者也。
夫神去則機息。
氣止則化絕。
神氣之不可不調養也。
然而神氣猶主人。
形骸若器宇。
形與神俱。
而後可終其天年。
是形之不可不調養也。
氣從者。
謂神氣已調。
不康而瘠。
謂身不康而形尚瘦也。
化、謂五運之化氣。
代、更代也。
時、謂六氣之主時。
違、逆也。
如敷和之紀。
其藏肝。
其養筋。
升明之紀。
其藏心。
其養血。
備化之紀。
其藏脾。
其養肉。
審平之紀。
其藏肺。
其養皮毛。
靜順之紀。
其藏腎。
其養骨髓。
是形之皮肉筋骨。
皆由化運之所資養。
不可更代者也。
又如春氣養筋。
夏氣養血脈。
長夏氣養肌肉。
秋氣養皮毛。
冬氣養骨髓。
是形之皮肉筋骨。
又皆由四時氣之所養。
而時不可違也。
脈絡者。
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
血者。
神氣也。
如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複其神氣之不足。
而與無病者之相同。
是神氣已複。
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
故當存養其神。
和調其氣。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得時化之養。
漸乃彰着矣。
此氣運養身之大要也。
愚謂伏羲神農黃帝。
乃治世之聖人。
出世之真人。
如曰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乃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皆治世語。
蓋欲使世人順天地之和。
以養此身形神氣。
如曰上古有真人者。
中古有至人者。
蓋謂此真之易失而不易得也。
如曰聖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之能。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治身也。
蓋謂治世之聖賢。
能修此身。
自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好道之士。
當知生此天地氣交之中。
宜順時調養此神氣。
苟此真不失。
亦能歸于真人。
若妄為世外之事。
猶恐堕落旁門。
) 卷八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此篇論六氣主司天于上。
在泉于下。
五運六氣運化于中。
間氣紀步。
為加臨之六氣以主時。
五六相合以三十年為一紀。
再紀而為一周。
故名六元正紀大論。
黃帝問曰。
六化六變。
勝複淫治。
甘苦辛鹹酸淡。
先後。
餘知之矣。
(六化、謂司天在泉。
各有六氣之化。
六變、謂勝制之變也。
勝複者。
謂五運之氣。
亦複其歲。
有相勝制。
而治之不全也。
甘苦辛鹹酸淡。
謂五味所資。
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
先後之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也。
此承上章而言司天在泉之氣。
勝制其五運。
五運之氣。
制勝其司天在泉。
今欲調之正味。
使氣運和平。
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蓋盡人事以救天地之淫邪。
故謂之正紀大論。
)夫五運之化。
或從五氣。
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
或從地氣而逆天氣。
或相得。
或不相得。
餘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紀。
從地之理。
和其運。
調其化。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調之正味。
從逆奈何。
(五運、謂五行之化運。
或從五氣者。
謂敷和升明審平靜順之紀。
五運和平。
與六氣無犯也。
或逆天氣者。
如丙子丙午歲。
火運司天。
而行水運。
甲辰甲戌歲。
水運司天而行土運也。
或從天氣。
或從地氣者。
太過而從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凡此二十四歲。
與天地相符。
與地氣相合也。
或逆地氣。
或逆天氣者。
除天符歲會之年。
而與司天在泉之氣不相合也。
或相得或不相得者。
謂四時之氣。
如風溫春化同。
熱曛夏化同。
清露秋化同。
雲雨長夏化同。
冰雪冬化同。
此客氣與時氣之相得也。
如主氣不足。
客反勝之。
是客氣與時氣之不相得也。
通天之紀。
從地之理。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者。
使司天在泉之氣。
上下和平也。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者。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天地之更用。
無失其宜也。
和其運。
調其化。
使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者。
調和五運之氣。
宣行德化。
勿乖其政令也。
夫五運六氣。
有德化政令之和祥。
必有淫勝郁複之變易。
今欲使氣運和平。
須以五味折之資之。
益之抑之。
故曰調之正味。
蓋在天為氣。
在地為味。
以味而調其氣也。
從逆者。
謂資之益之者從之。
折之抑之者當逆取也。
張玉師曰。
以上五篇。
論天地氣運。
有自然之盛衰。
此下二篇。
論用人力以調其不和。
故此篇曰正紀。
下編曰至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綱紀。
變化之淵源。
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欤。
臣雖不敏。
請陳其道。
令終不滅。
久而不易。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令、善也。
謂能調其氣運。
得令終而無殄滅之患。
垂永久而無變易之災。
)帝曰。
願夫子推而次之。
從其類序。
分其部主。
别其宗司。
昭其氣數。
明其政化。
可得聞乎。
岐伯曰。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氣。
金木水火土。
營運之數。
寒暑燥濕風火。
臨禦之化。
則天道可見。
民氣可調。
陰陽卷舒。
近而無惑。
數之可數者。
請遂言之。
(類者。
甲己類天幹。
子午類地支。
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各有其序。
所謂先立其年是也。
部主者。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以六氣為六部。
各主歲而主時也。
宗司者。
謂五運五行。
為運氣之宗主。
正化者。
熱化寒化。
雨化風化。
所謂以明其氣是也。
營運之數者。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臨禦之化者。
六氣有司天之上臨。
有在泉之下禦。
有四時之主氣。
有加臨之客氣也。
明其氣數。
則天道可見。
民氣可調。
陰陽卷舒。
近而無惑矣。
) 帝曰。
太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
辰戌之紀也。
(辰戌歲主太陽司天。
) 太陽(司天)太角(化運)太陰(在泉)壬辰壬戌(壬為陽年。
歲木太過。
故主太角。
)其運風。
其化鳴紊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眩掉目瞑。
(紊音文坼音冊。
此節專論太角之化運。
後節始論司天在泉。
及間氣加臨之六氣。
鳴。
風木聲。
紊。
繁盛也。
啟坼。
木發而開坼也。
風木太過。
故其變振拉摧拔。
眩掉目瞑。
皆風木之為病。
倪仲宣曰。
五運内合五髒。
病在肝。
故證見于目。
後五運仿此。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靈樞經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又曰。
五者音也。
音者。
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是五音主子午之二至。
卯酉之二分。
土位中宮。
而分王于四季。
故五音合五行之化運。
按木火土金水。
後天之五行也。
天地開辟。
而五方五時。
皆屬後天之氣。
故以太角木運為首為正。
次太征。
次太宮太商太羽。
五運相襲。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此五音之主歲也。
初者歲之首。
終者歲之終。
以角下注初字。
羽下注終字者。
蓋每歲仍以角木主春。
征火主夏。
商金主秋。
羽水主冬。
土居中宮而主長夏。
此五音之主時也。
故其運風。
其化鳴紊啟坼。
其運熱。
其化喧暑郁燠。
此論主歲之運。
統司一歲之氣。
而四時又有春之溫。
夏之熱。
秋之涼。
冬之寒。
故曰風溫春化同。
熱曛夏化同。
燥清秋化同。
冰雪冬化同。
此主歲之氣。
與時氣之相得也。
如水運之歲。
至夏而熱。
火運之歲。
至冬而寒。
又如水運之歲。
至夏而寒。
火運之歲。
至冬而熱。
或從歲運。
或從四時。
此歲氣與時氣之不相得也。
甲丙戊庚壬五陽年主太。
乙丁己辛癸五陰年主少。
以丁壬木運為初正。
故以壬辰壬戌太陽司天之歲為運首。
次丁卯丁酉之少角。
壬寅壬申之太角。
自太而少。
少而太。
從壬而丁。
丁而壬。
皆以木運為首。
水運為末以主歲。
木運為初。
水運為終以主時。
張玉師曰。
司天在泉之六氣。
總歸于陰陽精氣。
似屬先天之水火。
五運之化。
始于丹蒼素元之氣。
經于五方之分。
蓋天地開辟。
而後分五方五時。
故五運屬後天之五行。
) 太陽太征太陰戊辰戊戌同正征。
(戊癸化火。
戊為陽年。
主火運太過。
故為太征。
火運太盛。
而寒水上臨。
火得承制。
則炎爍已平。
而無亢盛之害。
故與正征之歲相同。
正征之歲。
乃火運臨午。
所謂歲會。
氣之平也。
金西銘曰。
午屬少陰君火。
火運臨午。
是二火相合。
其熱更盛。
而反為平歲者。
何也。
曰。
此論地支之主歲。
與運氣相合。
故曰歲會。
非司天之上臨也。
歲有十二辰。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主歲亦然。
故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以運氣上臨于歲辰。
非司天上臨于運氣也。
午者。
盛陽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為平歲。
如水運臨子。
陰盛而一陽承之。
皆得承制之為平也。
卯酉亦然。
)其運熱。
其化暄暑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熱郁。
(熱者。
火之氣。
暄暑郁燠。
火之化也。
火運太過。
故其變炎烈沸騰。
郁、郁蒸也。
火熱太過。
故為熱郁之病。
玉師曰。
火運上臨太陽。
故熱郁。
) 太征(戊)少宮(己)太商(庚)少羽(辛終)少角(丁初)(戊主火運太過。
故為太征。
以太征居上者。
尊主歲之氣也。
四時之氣。
始于角木。
故從丁之少角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
從少而太。
太而少。
自上而下。
下而複上也。
餘運仿此。
) 太陽太宮太陰甲辰歲會。
甲戌歲會。
(甲屬陽土。
故為太宮。
土運臨四季。
為歲會。
四季者。
辰戌醜未歲也。
) 其運陰埃。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濕下重。
(雲雨昏瞑埃。
乃濕土之氣。
故其運陰埃。
後節曰。
其運陰雨。
柔潤重澤。
土之化也。
土運太過。
故其變震驚飄驟。
濕重。
脾病也。
) 太宮(甲)少商(乙)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從壬之太角。
起初運以主春。
角生癸火。
火生甲土。
土生乙金。
金生丙水。
蓋從壬而癸。
複從癸而甲也。
) 太陽太商太陰庚辰庚戌其運涼。
其化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燥。
背瞀胸滿。
(庚主金運太過。
故為太商。
商主秋金。
故其運涼。
其化蕭。
金氣太盛。
故其變肅殺凋零。
燥背胸滿。
皆肺部之病。
肺俞在肩背。
胸中乃肺之宮城。
瞀、目垂貌。
經脈篇曰。
肺是動病。
甚則交兩手而瞀。
皆太盛而目傷也。
) 太商(庚)少羽(辛終)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宮(己) (丁接上節所終之丙。
辛接下節初起之壬。
五運之十幹。
皆連續不斷。
) 太陽太羽太陰丙辰丙戌天符。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
丙乃水運。
與司天之氣相合。
故為天符。
)其運寒。
其化凝慘栗冽。
其變冰雪霜雹。
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寒者。
水之氣。
凝慘栗冽。
水令之化也。
水運太過。
故其變冰雪霜雹。
變、盛極而變易也。
腎主骨。
大寒留于溪谷者。
溪谷屬骨。
運氣與髒氣相合而為病也。
) 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宮(甲)少商(乙) (主歲之氣。
太過者三年。
皆從壬起。
壬癸甲乙丙。
不及者三年。
皆從丁起。
丁戊己庚辛。
俱橫以觀之。
六歲一周而複起也。
主時之氣。
陽年從壬起初。
而終于丙。
陰年從丁起初。
而終于辛。
俱豎以觀之。
一太一少。
而遞相沿襲。
因以主歲之氣。
提出于上。
故止于角下注初。
羽下注終。
當知每歲皆應角木主春。
火主夏。
商金主秋。
羽水主冬。
若另立一主時之圖。
是皆以角為首也。
學人以意會之。
容易了然。
不必多贅圖象。
玉師曰。
司天之氣。
以間氣主時。
乃加臨之客氣也。
五運之氣。
以餘氣主時。
乃四時之主氣也。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天氣肅。
地氣靜。
寒臨太虛。
陽氣不令。
水土合德。
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玄。
其政肅。
其令徐。
寒政大舉。
澤無陽焰。
則火發待時。
少陽中治。
時雨乃涯。
止極雨散。
還于太陰。
雲朝北極。
濕化乃布。
澤流萬物。
寒敷于上。
雷動于下。
寒濕之氣。
持于氣交。
民病寒濕。
發肌肉萎。
足痿不收。
濡瀉血溢。
(此統論六氣之主歲而主時也。
主歲者。
司天在泉。
主時者。
主氣客氣。
六氣雖各有分部。
而司天之氣。
又為一歲之主。
故曰。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夫子午寅申辰戌為六陽年。
氣主太過。
醜未卯酉巳亥為六陰年。
氣主不及。
凡主歲主時之氣。
太過之年。
皆先天時而至。
不及之年。
皆後天時而至。
故曰運太過。
則其至先。
運不及。
則其至後。
太陽寒水司天。
故天氣肅。
太陰濕土在泉。
故地氣靜。
寒臨太虛。
故陽氣不能章其政令。
水土合德。
故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主元者成熟。
感司天在泉之氣。
所謂歲谷是也。
肅者。
天之政。
徐者。
地之令也。
澤無陽焰者。
謂陰中之生陽。
為寒水所抑。
蓋二之氣。
乃少陰君火主氣。
因寒政大舉。
故必待時而後發。
待時者。
至五之氣。
少陰間氣司令而後發。
此言四時之主氣。
而為司天之所勝也。
少陽中治者。
少陽相火主三之氣。
而又為寒水加臨。
是以時雨乃涯。
此言四時之主氣。
而為加臨客氣之所勝也。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而加臨之三氣主寒水。
四之主氣屬太陰。
是以寒水之氣。
至三氣止。
而交于四氣之太陰也。
太陰所至為雲雨。
雨朝北極者。
在泉之氣。
運化于上也。
澤流萬物者。
濕土之氣。
周備于下也。
寒敷于上者。
太陽寒水之在上也。
雷動于下者。
少陰之火氣。
在太陰之右。
至五氣而始發也。
寒濕之氣。
持于氣交者。
上下交互也。
民病肉萎濡瀉諸證。
皆寒濕之氣。
發而為病也。
此節總論太陽司天。
太陰在泉。
有四時之主氣。
有加臨之客氣。
以五常政論之圖象推之。
六氣之次序。
了然在目矣。
) 初之氣。
地氣遷。
氣乃大溫。
草乃早榮。
民乃厲。
溫病乃作。
身熱頭痛。
嘔吐。
肌腠瘡瘍。
(此分論加臨之間氣。
間氣者紀步。
而初氣始于少陽。
地氣遷者。
謂上年在泉之終氣。
而交于今歲司天之初氣也。
歲前之終氣。
乃少陰君火。
今歲之初氣。
乃少陽相火。
二火相交。
故氣大溫。
草乃早榮者。
長氣盛也。
春始交而大溫。
故民病厲。
溫病乃作。
為身熱頭痛。
嘔吐瘡瘍。
)二之氣。
大涼反至。
民乃慘。
草乃遇寒。
火氣遂抑。
民病氣郁中滿。
寒乃始。
(二之氣。
陽明金氣加臨。
故大涼反至。
化炎熱為清涼于歲半之前。
故雲反。
民乃慘者。
寒涼之氣。
在于氣交之中。
草乃遇寒者。
寒氣之在下也。
中下寒涼。
而上臨之火氣始抑。
蓋謂司天間氣。
皆從下而上也。
氣郁中滿者。
陽氣遏抑于内也。
寒乃始者。
謂司天之寒氣。
自二之氣乃始。
此司天之氣。
又為間氣之所勝也。
)三之氣。
天政布。
寒氣行。
雨乃降。
民病寒。
反熱中。
癰疽。
注下。
心熱瞀悶。
不治者死。
(司天寒水之氣。
加臨于三氣。
故其時天政乃布。
而寒氣行。
雨乃降也。
夏時應熱。
而反為寒氣加臨。
故民病寒而内反熱也。
癰疽瞀悶。
皆火郁之病。
勿治将自焚矣。
)四之氣。
風濕交争。
風化為雨。
乃長乃化乃成。
民病大熱少氣。
肌肉萎。
足痿。
注下赤白。
(加臨之氣。
乃厥陰風木。
四之主氣。
乃太陰濕土。
是以風濕交争。
風化為雨者。
加臨之氣。
從時而化也。
夏秋之交。
濕土主氣。
故乃長乃化乃成。
蓋夏主長。
秋主成。
而長夏主化也。
民病大熱少氣者。
風熱之病也。
肉萎足痿者。
濕土之氣也。
注下赤白者。
濕熱之交感也。
按以上論司天之氣。
及主時之氣。
皆為加臨客氣之所勝。
此論加臨之風木。
又從濕土之氣化而為雨。
是主客之氣。
互相盛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欲明歲運之精微。
又當随時審氣。
随氣論時。
若固執于文言。
何異按圖索骥也。
張玉師曰。
風木之氣旺于春。
今加臨于四氣。
是為秋金所制。
故從時氣之化。
)五之氣。
陽複化。
草乃長乃化乃成。
民乃舒。
(二氣之少陰君火。
為寒涼所加。
至五氣而複治。
故陽氣複化。
即所謂澤無陽焰。
火發待時。
而雷動于下也。
火氣複化。
故草乃長。
濕土之氣。
主歲半以下。
故乃化。
五之主氣。
系陽明秋金。
故乃成。
火郁發之。
故民乃舒。
)終之氣。
地氣正。
濕令行。
陰凝太虛。
埃昏郊野。
民乃慘凄。
寒風以至。
反者孕乃死。
(在泉之氣。
臨于終氣。
故地氣正而濕令行。
陰凝太虛者。
太陰之氣。
運于上也。
埃昏郊野者。
濕土之化。
布于下也。
民乃慘凄者。
陰濕之氣。
行于中也。
易曰。
至哉坤元。
資生萬物。
土主化育蟲。
而人為蟲之長。
如寒風以至。
是土為風木反勝。
故主胎孕不成。
此謂非時之邪。
而勝主時之氣。
與至真要大論之濕司于地。
熱反勝之。
大義相同。
張玉師曰。
太陽終三之氣。
而雨乃降。
是司天寒水之降于下也。
太陰主終之氣。
而陰凝太虛。
是在泉濕氣之布于上也。
上下之氣。
互相交感者也。
故曰。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當知司天之氣。
始于下而主于上。
在泉之氣。
始于上而主于下。
上者下行。
下者上行。
又非上者上而下者下也。
)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苦乃火味。
火能溫寒。
苦能勝濕。
凡此太陽司天之歲。
乃寒濕主氣。
故宜燥之以勝濕。
溫之以勝寒。
所謂調之正味而使上下合德也。
下文曰食宜同法。
)必折其郁氣。
先資其化源。
(化源者。
謂五運為六氣之生源。
折其郁氣者。
折其緻郁之氣也。
如太征之歲。
太陽司天。
則火運受郁矣。
太羽之歲。
太陰在泉。
則水運受郁矣。
故當燥之以折太陰之土氣。
溫之以折太陽之寒邪。
六氣同義。
玉師曰。
下文雲。
五運之氣。
郁極複歲。
即此郁也。
)抑其運氣。
扶其不勝。
無使暴過而生其疾。
(凡此太陽司天之歲。
運氣皆主太過。
故當抑其淫勝之氣。
而扶其所不勝。
如太角之歲。
風木淫勝。
則土受其制矣。
是當抑其風木之勝。
扶其土之不勝。
如太征之歲。
火運太過。
則金氣受其制矣。
是當抑其火之太過。
扶其金之不勝。
所謂和其運。
調其化。
無緻暴過。
而緻生民疾也。
後少陽少陰歲相同。
)食歲谷以全其真。
避虛邪以安其正。
(歲谷者。
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
食之以全天地之元真。
虛邪者。
謂反勝其間氣之邪。
如太陽司天之歲。
初之氣乃少陽相火。
而寒反勝之。
是寒邪淫勝其初氣矣。
二之氣乃陽明燥金。
而熱反勝之。
是熱邪淫制其二氣矣。
四之氣乃厥陰風木。
而清反勝之。
是燥邪制勝其四氣矣。
五之氣乃少陰君火。
而寒反勝之。
是熱邪制勝其五氣矣。
是謂四畏。
必謹察之。
故曰食間谷以辟虛邪。
邪去則正自安矣。
)适氣同異。
多少制之。
同寒濕者燥熱化。
異寒濕者燥濕化。
故同者多之。
異者少之。
(此論五運之氣。
與司天在泉。
各有同異。
而氣味之多少。
亦各有所制也。
适、酌也。
酌其氣之同異而制之也。
同寒濕者。
謂太羽太宮主運。
是與司天在泉之寒濕相同。
故當多用燥熱之氣味以制化。
蓋用燥以制濕。
用熱以化寒也。
如太征太角太商主運。
是與寒濕之氣各異。
又當少用燥濕之氣以化之。
蓋用濕以滋燥熱之氣。
用燥以制風木之邪。
同者氣盛。
故宜多之。
異者氣孤。
故少制之也。
)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
反是者病。
所謂時也。
(此論司天在泉。
及間氣加臨之六氣。
各有寒熱溫涼之宜。
而又當無犯者也。
如太陽司天。
是當用熱以溫之。
而初之氣。
乃少陽相火用事。
又當遠此少陽之熱。
而後可用熱也。
如少陰在泉。
是當用寒以清之。
而四之氣。
值太陽寒水用事。
又當遠此太陽之寒。
而後可用寒也。
溫涼同義。
藥食同法。
所謂時與六位是也。
有假者反常。
是謂邪氣反勝。
又不必遠寒而遠熱矣。
如太陽寒水司天。
初之氣乃少陽相火。
而天氣反寒。
是當用熱而不必遠熱矣。
如少陰君火在泉。
四之氣乃太陽寒水。
而天氣反熱。
是當用寒而不必遠寒矣。
所謂天氣反時。
則可根據時是也。
反是者皆為民病。
所謂加臨之時氣也。
此篇論調其正味。
以和氣運之不和。
如以苦燥之溫之。
所以治司天在泉之太過也。
折其郁氣者。
折司天在泉之勝氣也。
抑其運氣者。
抑運氣之太過也。
食歲谷以全其真者。
全天地之真氣也。
避虛邪以安其正者。
安紀步之正氣也。
适氣同異者。
酌五運六氣之異同也。
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者。
調上下左右之六氣也。
假者反之。
逆治四時不正之氣也。
蓋天地陰陽之氣。
有德化之祥。
有政令之章。
有勝複之作。
有變易之災。
人居天地氣交之中。
能和其運。
調其化。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安其屈伏。
以平為期。
庶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此聖人随時養生之大道也。
) 帝曰。
善。
陽明之政奈何。
岐伯曰。
卯酉之紀也。
(卯酉。
陽明司天。
) 陽明少角少陰清熱勝複同。
(丁主少角。
則木運不及。
故金之清氣勝之。
有勝必有複。
火來複之。
故為清熱勝複同者。
謂清熱之氣。
與風氣同其運也。
)同正商。
(歲木不及。
而上臨陽明。
所謂上商與正商同。
)丁卯歲會。
(木運臨卯。
是為歲會。
)丁酉。
其運風清熱。
(不及之運。
常兼勝複之氣。
風、運氣也。
清、勝氣也。
熱、複氣也。
少運皆同。
)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歲以木為首。
故為初正。
從丁起少角。
丁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而終。
) 陽明少征少陰寒雨勝複同。
(寒者。
寒水之氣。
雨者。
濕土之氣。
寒勝少征。
土來複之。
)同正商。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癸卯癸酉。
(癸主少征。
卯酉主陽明司天。
少陰在泉。
)其運熱寒雨。
(運氣為熱。
勝氣為寒。
複氣為雨。
)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從壬起太角。
而生少征之癸水。
水生甲土。
土生乙金。
金生丙水而終。
) 陽明少宮少陰風涼勝複同。
(土運不及。
風反勝之。
清涼之金氣來複。
)己卯己酉。
(甲己化土。
甲主土運太過。
己主土運不及。
)其運雨風涼。
(太陰所至為雲雨。
雨乃土之運氣。
風為勝氣。
清為複氣。
因運氣不及。
故勝複之氣同其化。
)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從丁而起少角。
丁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而終。
陽明少商少陰熱寒勝複同。
(熱勝少商。
寒氣來複。
)同正商(從革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乙卯天符。
(乙主金運。
卯酉陽明燥金司天。
運氣與司天之氣相合。
是名天符。
)乙酉歲會。
太乙天符。
(金運臨酉。
是為歲會。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是為天符。
歲會合天符。
名曰太乙天符。
又名曰三合。
三合者。
司天運氣年辰三者之相合。
)其運涼熱寒。
(運氣為涼。
勝氣為熱。
複氣為寒。
) 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從太角起壬木而生征。
征生太宮。
宮生少商。
商生太羽而終。
陽明少羽少陰雨風勝複同。
(雨乃勝氣。
風乃複氣。
)辛卯少宮同。
(辛主水運不及。
而土得以乘之。
故宮音半同其化。
按木運不及。
乃陽明之辛卯辛酉。
太陰之辛醜辛未。
厥陰之辛巳辛亥。
太陰司天之歲。
乃太陽在泉。
水得助而旺。
厥陰司天之歲。
木氣上臨。
土受木之制。
辛酉歲乃金水相生之年辰。
故隻言辛卯歲也。
夫五音皆有不及。
而獨言宮音者。
以土位中宮。
而乘于四氣也。
故曰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運于外。
根于中者。
根于中宮之土。
而運化于四方也。
)辛酉辛卯。
其運寒雨風。
(寒為運氣。
雨為勝氣。
風乃複氣。
) 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太商提少角少羽于上者。
論主歲之氣也。
太少之歲。
皆以角為始而羽為終。
角下注初。
羽下注終者。
論主時之氣也。
一太一少。
皆以角為始而羽為終。
後四氣準此。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卯酉主歲運不及。
凡司天在泉。
主氣客氣。
皆後天時而至。
)天氣急。
地氣明。
(陽明司天。
則少陰在泉。
金令在上。
故天氣勁急。
君火在下。
故地氣光明。
)陽專其令。
炎暑大行。
物燥以堅。
(陽明在上。
君火在下。
故陽熱盛而物燥堅。
)淳風乃治。
風燥橫運。
流于氣交。
多陽少陰。
雲趨雨府。
濕化乃敷。
燥極而澤。
(主時之初氣。
乃厥陰風木。
凡太過之歲。
客氣盛而多從客氣。
不及之歲。
客氣弱而兼從主氣。
是以淳風乃治。
從初氣風木之化也。
陽明燥金司天。
厥陰風木主氣。
故風燥橫運。
流于氣交。
橫者。
謂主客之氣。
交相縱橫。
氣交者。
終于歲半之前。
而交于歲半之後也。
二氣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三氣之主客。
乃陽明少陽。
故多陽少陰。
雲趨雨府者。
土之濕氣。
蒸而為雲。
天氣降而為雨。
蓋四之氣。
乃太陰濕土主氣。
太陽寒水加臨。
故曰雲趨雨府。
濕化乃敷。
司天之燥金。
終三之氣。
而交于四氣之寒水濕土。
是以燥極而澤。
)其谷白丹。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所謂歲谷是也。
)間谷命太者。
(間谷者。
感左右之間氣而成熟。
間氣者。
在司天在泉左右之四氣也。
如陽明在上。
則左太陽。
右少陽。
陽明主少。
而太陽少陽主太。
故曰間谷命太者。
蓋言在左右之太者為間谷也。
太陽之下。
是為厥陰。
少陽之下。
是為太陰。
感此四氣而成者。
是謂間谷。
隻言在上之太。
而不言在下之二氣者。
蓋數之始。
起于上而終于下。
故舉此在上之太。
而在下之二氣可知矣。
以五常政大論之圓圖輪轉觀之。
則六氣之太少。
了然在目矣。
玉師曰。
不及之歲。
而曰間谷命太者。
則太過之歲。
又當雲間谷命少者。
如太陽在上。
則左厥陰。
右陽明。
太陽主太。
而左右之厥陰陽明主少。
書不盡言。
學人當引而伸之。
)其耗白甲品羽。
(此言五類之蟲。
感司天在泉之氣。
而少有生育也。
耗、少也。
散也。
曰白、曰文、曰品者。
謂感司天之氣。
不過文彩品格之蟲。
少有生育。
非若運化之蕃息也。
如金運之歲。
其蟲介。
概言三百六十之介蟲。
皆感金運而生。
今感司天之金氣。
止白甲者生。
而餘色之介蟲不育也。
倪仲宣曰。
六氣隻言少而不言太。
又不及于太陰。
何也。
曰。
太過者其氣暴。
不及者其氣徐。
如運氣太過。
有相勝制。
則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故不言其太也。
又如厥陰陽明司天。
皆感生長收成之氣。
故胎運易于生成。
如太陰司天。
則寒水在泉。
水濕相合。
全無生長之氣。
則蟲類艱于孕育。
故不言及太陰也。
如上章論太陽在泉。
蟲不育。
太陰在泉。
鱗蟲不成。
即此意也。
此句蓋言五類之蟲。
皆感五運之氣而生。
如敷和之紀。
其蟲毛。
發生委和之紀。
其蟲毛介。
雖歲運有太過不及。
而皆生息蕃振。
如感司天之氣。
不過少有生育。
若運氣太過。
有相勝制。
并其不生不育矣。
故曰耗者。
言所育既少。
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
此注當與上章歲有胎孕不育節合看。
)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熒惑。
其政切。
其令暴。
蟄蟲乃見。
流水不冰。
民病咳。
嗌塞。
寒熱發暴。
振栗癃閉。
(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熒惑光明。
清切者。
金之政。
急暴者。
火之令。
君火在泉。
是以蟄蟲不藏。
流水不冰。
民病嗌塞振栗諸證。
皆感燥熱之氣而為病也。
)清先而勁。
毛蟲乃死。
熱後而暴。
介蟲乃殃。
(清先而勁者。
言司天之氣。
盛于歲半以前。
熱後而暴。
謂在泉之氣。
淫于歲半以後。
毛蟲死。
介蟲殃者。
又受司天在泉之勝制而死也。
故曰。
各有勝。
各有制。
各有生。
各有成。
謂五運六氣。
各有生成。
各有勝制。
五運之勝。
能制其六氣。
而六氣之勝。
又能制其五運。
制則不生不育。
或不靜而死也。
故止于陽明節列此四句。
蓋欲使後學知運氣之互相勝制。
類而推之。
)其發躁。
勝複之作。
擾而大亂。
清熱之氣。
持于氣交。
(陽明少陰之氣皆主躁。
故其發躁。
如火勝金于歲半之前。
則水複火于歲半之後。
是以勝複作。
而歲時之氣大亂矣。
氣交者。
司天在泉之氣。
上下相交。
玉師曰。
持于氣交。
則無勝複。
)初之氣。
地氣遷。
陰始凝。
氣始肅。
水乃冰。
寒雨化。
其病中熱脹。
面目浮腫。
善眠。
鼽衄。
嚏欠。
嘔。
小便黃赤。
甚則淋。
(地氣遷者。
謂歲前在泉之終氣。
交更于今之初氣。
餘運仿此。
夫卯酉歲初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故陰凝而雨化。
下文曰。
厥陰所至為風生。
終為肅。
氣始肅者。
謂主時之初氣。
乃厥陰也。
陰凝于外。
則陽郁于内。
故民病熱脹便赤諸證。
面目浮腫善眠者。
濕土之為病也。
鼽衄嚏欠嘔者。
風木之氣也。
)二之氣。
陽乃布。
民乃舒。
物乃生榮。
厲大至。
民善暴死。
(二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陽氣得以敷布。
故民乃舒。
物得長氣而生榮。
如厲大至。
則民善暴死。
蓋謂二火相交。
臣位君上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涼乃行。
燥熱交合。
燥極而澤。
民病寒熱。
(司天之金氣加臨。
故天政布。
涼乃行。
三之主氣。
乃少陽相火。
故燥熱交合。
三氣終而交于四氣之寒水濕土。
故燥極而澤。
燥濕水火相交。
故民病寒熱。
)四之氣。
寒雨降。
病暴仆。
振栗谵妄。
少氣嗌幹。
引飲。
及為心痛。
癰腫瘡瘍。
瘧寒之疾。
骨痿血便。
(四之加臨客氣。
乃太陽寒水。
主氣乃太陰濕土。
故寒雨降。
歲半以後。
乃少陰君火主氣。
反為寒濕相加。
故民病振栗谵妄。
嗌幹便血等證。
皆因寒凝于外。
火郁于内故也。
經雲。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皆屬于火。
及為心痛者。
乃寒邪内淩君火也。
經雲。
邪在心。
則病心痛。
時眩仆。
又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寒氣之腫也。
)五之氣。
春令反行。
草乃生榮。
民氣和。
(厥陰風木加臨于五氣。
故春令反行。
草得生氣。
故乃生榮。
少陰之郁。
得木氣而舒達。
故民氣和。
)終之氣。
陽氣布。
候反溫。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民乃康平。
其病溫。
(少陰君火之氣。
加臨于終氣。
故在泉之陽氣。
得以舒布。
而冬之時候反溫。
冬氣溫暖。
故蟄蟲不藏。
流水不冰。
地氣舒暢。
故民乃康平。
其有災眚。
當主病溫。
所謂冬溫病也。
冬溫之病。
與傷寒大異。
玉師曰。
冬傷于寒。
今感溫熱而為病。
故與傷寒異。
)故食歲谷以安其氣。
食間谷以去其邪。
(歲谷者。
白丹之谷。
感天地之氣而生。
氣者。
元真之氣也。
間谷者。
感間氣而生。
如初之氣宜食白。
二之氣宜食白丹。
四之氣宜食丹元。
五之氣宜食丹蒼之谷。
邪者。
反勝其間氣之邪。
)歲宜以鹹以苦以辛。
汗之清之散之。
(宜鹹以清君火之熱。
宜辛以潤陽明之燥。
宜苦以洩内郁之火。
汗之以解在外之寒。
清之以消内入之邪。
散之以解冬溫之氣。
)安其運氣。
無使受邪。
(運氣不及。
故宜安之。
無使邪勝。
)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折其司天在泉之氣。
以資五運之化源。
)以寒熱輕重少多其制。
同熱者多天化。
同清者多地化。
(寒以清在地之火熱。
熱以制司天之燥金。
同者多之。
異者少之。
故以寒熱之輕重。
而少多其制。
如少征少角之運。
同少陰之熱者。
多以天化之清涼以制之。
如少商少宮少羽之運。
同陽明之清者。
多以地化之火熱以制之。
天化者。
燥金之清涼。
地化者。
在泉之火熱。
按至真要大論曰。
風淫所勝。
平以清涼。
是風同熱化。
當以清涼平之。
)用涼遠涼。
用熱遠熱。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
亂天地之經。
擾陰陽之紀也。
(陽明清涼之氣司天。
是宜用溫熱矣。
如二之氣乃君相二火。
又當遠此六十日而用溫熱。
少陰君火之氣在泉。
是宜用寒涼矣。
如四之主客乃寒水濕土。
又當遠此六十日而後可用寒涼。
有假者。
謂四時之寒熱溫涼。
非司天在泉及間氣之正氣。
又當反逆以治之。
此調和天地陰陽之道也。
反此者。
亂司天在泉之經常。
擾間氣陰陽之紀步。
) 帝曰。
善。
少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
寅申之紀也。
少陽太角厥陰壬寅壬申。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掉眩。
支脅驚駭。
(壬主木運太過。
寅申少陽司天。
厥陰在泉。
運氣與太陽太角相同。
但其病少異。
蓋木與水土相合。
其病在血分。
木與風火相合。
其病在氣分。
本經曰。
諸風眩掉。
皆屬于肝。
又曰。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少陽太征厥陰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戊主火運太過。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
天與之會。
故天元冊曰天符。
) 其運暑。
其化暄嚣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盛之極也。
)其病上熱郁。
血溢血洩。
心痛。
(火運上臨少陽。
故為此諸病。
) 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少陽太宮厥陰甲寅甲申。
其運陰雨。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柔者土之德。
潤澤、濕之化也。
太陰所至為雷霆。
驟注烈風。
氣變之常也。
)其病體重。
腫。
痞飲。
(感大宮之運而為脾病也。
按太過之運氣有三。
三五十五。
為民病少有異同。
蓋以司天在泉之氣化少異故耳。
學人以意會之。
)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少陽太商厥陰庚寅庚申。
同正商。
(歲金太過。
而司天之火制之。
則金氣已平。
故與正商之歲同。
)其運涼。
其化霧露清切。
(金氣和平。
故曰清切。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肩背胸中。
(肺脈出胸中。
俞在肩背。
)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少陽太羽厥陰丙寅丙申。
其運寒肅。
其化凝慘栗冽。
其變冰雪霜雹。
(皆太羽之運化。
)其病寒浮腫。
(寒水之病。
) 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少商凡此少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寅申歲主太過。
六氣皆先天時而至。
)天氣正。
(此申明天地陰陽之氣。
交相感召。
所謂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夫蒼丹素元之氣。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故曰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是三陰三陽在下。
而六氣之在上也。
是以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
中見厥陰。
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
正、中也。
天氣正者。
謂少陽司天。
而氣化行于氣交之中。
蓋以三陰三陽在下。
故雖主司天。
而氣下行于中也。
下節厥陰司天。
而曰地氣正者。
謂少陽在泉之氣。
而亦行于中。
蓋少陽為厥陰之中見也。
再按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化。
故凡此厥陰之政。
諸同正歲。
氣化營運同天。
謂厥陰同少陽天氣正地氣正之諸歲。
而厥陰之氣。
營運同少陽天氣之在中。
蓋以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中。
少陽在泉。
則地氣在中。
少陽為厥陰之中見也。
厥陰在泉。
則地氣在中。
厥陰司天。
則天氣亦在中。
謂厥陰從中見少陽之化也。
能明乎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
再于上下氣交中求之。
斯得運化之微妙。
)地氣擾。
(厥陰在泉。
故地氣擾。
下文曰。
厥陰所至為撓動。
為迎随。
行令之常也。
)風及暴舉。
木偃沙飛。
炎火乃流。
(火風之氣也。
)陰行陽化。
雨乃時應。
(謂厥陰之氣上行。
而從少陽之化。
故雨乃時應。
蓋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此德化之常也。
)火木同德。
上應熒惑歲星。
(上應二星倍明。
)其谷丹蒼。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其政嚴。
其令擾。
(嚴者。
火之政。
擾者。
風之令也。
)故風熱參布。
雲物沸騰。
太陰橫流。
寒乃時至。
涼雨并起。
(風熱參布者。
少陽厥陰之氣。
交相參合。
而布于氣交之中。
雲物沸騰者。
地氣上升也。
太陰橫流。
涼雨并起者。
蒸溽而為雨也。
按厥陰風木。
上從司天之化。
故太陰濕土從之。
即風氣下臨。
黃起土用之義。
畏其勝制而從之也。
)民病寒中。
外發瘡瘍。
内為洩滿。
故聖人遇之。
和而不争。
往複之作。
民病寒熱。
瘧洩。
聾瞑。
嘔吐。
上怫腫色變。
(風熱之氣在外。
則寒濕之氣在内。
是以外發瘡瘍。
内為寒中洩滿。
故聖人遇此之候。
和其寒熱。
而不使外内交争。
往複出入也。
如外内往複交作。
則為寒熱之瘧。
洩聾嘔吐者。
風熱之氣乘于内也。
上怫腫色變者。
寒濕之氣乘于外也。
)初之氣。
地氣遷。
風勝乃搖。
寒乃去。
候乃大溫。
草木早榮。
寒來不殺。
溫病乃起。
其病氣怫于上。
血溢目赤。
咳逆頭痛。
血崩脅滿。
膚腠中瘡。
(殺葉帥。
初之間氣。
乃少陰君火。
主氣乃厥陰風木。
是以風搖候溫。
草木得生長之氣而早榮也。
殺、降也。
少陽司天。
而又值君火主氣。
故雖有時氣之寒來。
而不能殺二火之溫熱也。
血溢目赤。
咳逆膚瘡等證。
皆風火之為病也。
) 二之氣。
火反郁。
白埃四起。
雲趨雨府。
風不勝濕。
雨乃零。
民乃康。
其病熱郁于上。
咳逆嘔吐。
瘡發于中。
胸脅不利。
頭痛身熱。
昏愦膿瘡。
(二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是以司天之火氣反郁。
而白埃四起。
雲趨雨府。
皆濕土之氣化也。
厥陰風氣。
雖上從少陽。
而亦不能勝其雨濕。
風火氣盛。
得陰濕以和之。
故民乃康。
其有災眚。
則病熱郁嘔吐。
昏愦膿瘡諸證。
皆因陰濕凝于外。
而火熱郁于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炎暑至。
少陽臨上。
雨乃涯。
民病熱中。
聾瞑血溢膿瘡。
咳嘔鼽衄。
渴。
嚏欠喉痹。
目赤。
善暴死。
(司天之氣。
上臨于三氣。
故天政布。
主時之氣。
亦屬少陽。
故炎暑至。
雨乃涯者。
太陰橫流也。
民病熱中。
血溢鼽衄嚏欠諸證。
感風火之氣也。
二火相交。
風熱并至。
故善暴死。
)四之氣。
涼乃至。
炎暑間化。
白露降。
民氣和平。
其病滿。
身重。
(加臨間氣。
乃陽明清涼之氣。
故涼乃至。
白露降。
少陽之火。
與風熱之氣。
交于氣交之中。
故炎暑間化。
風熱主歲。
而遇此清涼。
故民氣和平。
其病滿身重者。
感主時濕土之氣也。
)五之氣。
陽乃去。
寒乃來。
雨乃降。
氣門乃閉。
剛木早凋。
民避寒邪。
君子周密。
(五之間氣。
乃太陽寒水。
故陽熱去而寒乃來。
以秋冬之交。
而行閉藏之冬令。
故氣門乃閉。
宜周密以避寒邪。
曰聖人。
曰君子。
蓋言聖賢之随時調養。
以和其氣。
是以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終之氣。
地氣正。
風乃至。
萬物反生。
霜霧以行。
其病關閉不禁。
心痛。
陽氣不藏而咳。
(厥陰風木主終氣。
故風乃至。
地氣正者。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化也。
萬物遇生氣而反生。
地氣反上升而霜霧以行。
以閉藏之時。
而反行發生之令。
故其病關閉不禁。
心痛者。
腎氣上乘于心也。
夫肺主氣。
而腎為生氣之原。
故腎為本。
肺為末。
陽氣至冬而歸藏于腎髒。
今反上乘于肺。
故咳。
)抑其運氣。
贊所不勝。
必折其郁氣。
先取化源。
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運氣太過。
故當抑之。
所不勝者。
如壬年角運太過。
則土氣不勝。
戊年火運太過。
則金氣不勝。
故宜抑其太過。
贊助其所不勝。
折其郁氣者。
如庚寅庚申歲。
少陽司天。
則商運受郁矣。
甲寅甲申歲。
厥陰在泉。
則宮運受郁矣。
是當折其緻郁之氣。
先取二運之化源。
折抑其太過。
贊助其不勝。
是以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暴者。
謂太宮太商之運氣主太過。
而反受其郁。
故其過暴。
暴者為病甚。
故曰苛。
)故歲宜鹹辛。
宜酸。
滲之洩之。
漬之發之。
(宜鹹以制少陽之火。
宜辛以勝風木之邪。
厥陰從少陽之火化。
是子洩其母氣矣。
故又宜用酸以補之。
漬者。
上古用湯液浸漬以取汗。
滲之洩之者。
以清火熱之在中。
漬之發之者。
以散風邪之外襲。
)觀氣寒溫。
以調其過。
同風熱者多寒化。
異風熱者少寒化。
(寒溫者。
謂五運之寒溫也。
如太角太征之歲。
運氣與司天在泉之風熱相同者。
多用寒涼以清之。
如太宮太商太羽之歲。
運氣與司天在泉之氣異者。
則少之。
食藥同法。
)用熱遠熱。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食宜同法。
此其道也。
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
病之階也。
(張玉師曰。
按太陽司天。
太陰在泉。
則先雲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少陽司天。
厥陰在泉。
則先雲用熱遠熱。
用溫遠溫。
蓋言歲運寒熱之藥食。
當遠此司天在泉。
遠者。
勿犯也。
) 帝曰。
善。
太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醜未之紀也。
太陰少角太陽清熱勝複同。
(少角主木運不及。
故清氣勝之。
有勝必有複。
故熱以複之。
清熱勝複之氣。
與本運同其化。
)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曰。
委和之紀。
上宮與正宮同。
)丁醜丁未。
其運風清熱。
(風乃運氣。
清乃勝氣。
熱乃複氣。
三氣同其運。
愚按太過之運言病。
不及之運不言病。
蓋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太陰少征太陽寒雨勝複同。
(火運不及。
寒反勝之。
土雨來複。
)癸醜癸未。
其運熱寒雨。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太陰少宮太陽風清勝複同。
(注義同前)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曰。
上宮與正宮同。
)己醜太一天符。
己未太一天符。
(土運臨四季。
是為歲會。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是為天符。
天符合歲會。
是為太一天符。
)其運雨風清。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太陰少商太陽熱寒勝複同。
乙醜乙未。
其運涼熱寒。
(疏義同前) 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太陰少羽太陽雨風勝複同。
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雲。
涸流之紀。
上宮與正宮同。
)辛醜辛未。
其運寒雨風。
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太商凡此太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陰專其政。
陽氣退避。
大風時起。
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
原野昏。
白埃四起。
雲奔南極。
寒雨數至。
物成于HT夏。
民病寒濕。
腹滿。
身憤腫。
痞逆。
寒厥拘急。
濕寒合德。
黃黑埃昏。
流行氣交。
上應鎮星辰星。
其政肅。
其令寂。
其谷玄。
(音蒙數葉朔HT葉咨。
太陰司天。
寒水在泉。
故陰專其政。
陽氣退避。
土令不及。
風反勝之。
天地之寒濕氣交。
是以原野昏。
寒雨數至也。
HT夏。
長夏之時。
秋之交也。
民病腹滿諸證。
皆感寒濕之氣而成。
寒濕合德。
是以黃黑埃昏。
流行氣交。
上應辰鎮二星明耀。
肅者。
土之政。
寂者。
水之令。
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
)故陰凝于上。
寒積于下。
寒水勝火。
則為冰雹。
陽光不治。
殺氣乃行。
(太陰之濕氣凝于上。
太陽之寒氣積于下。
寒水勝火。
則為冰雹。
即所謂火郁之發。
山川冰雪是也。
陽氣在上。
為陰凝所勝。
則肅殺之氣乃行。
此言上下陰陽之氣也。
)故有餘宜高。
不及宜下。
有餘宜晚。
不及宜早。
土之利。
氣之化也。
民氣亦從之。
(此言五方之地土。
各有高下濃薄之不同也。
故歲氣有餘。
地土宜高濃。
歲氣不及。
地土宜卑下。
蓋太過之氣宜緩。
不及之氣宜先。
地土高濃。
氣緩于出。
地之下者。
氣易于升也。
氣有餘。
宜至之遲。
氣不及。
宜至之早。
此地利之有高下。
氣至之有早晏。
而民氣亦從之。
愚按此論上下陰陽之氣者。
謂天包乎地之外也。
地土之有高下者。
地居乎天之中也。
氣至之有早晏者。
氣貫乎地之内也。
人氣從之者。
人由乎氣交之中也。
此當與五常政大論合看。
)間谷命其太也。
(注見前)初之氣。
地氣遷。
寒乃去。
春氣正。
風乃來。
生布萬物以榮。
民氣條舒。
風濕相薄。
雨乃後。
民病血溢。
筋絡拘強。
關節不利。
身重筋痿。
(初之主客。
皆風氣所司。
是以歲前之地氣遷。
冬令之寒乃去。
而春氣正。
風乃來。
生榮萬物。
民氣條舒。
主客之氣。
與司天之氣相薄。
故雨乃後至也。
民病血溢筋痿諸證。
皆感風濕之氣所緻。
)二之氣。
大火正。
物承化。
民乃和。
其病溫厲大行。
遠近鹹若。
濕蒸相薄。
雨乃時降。
(二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故大火盛。
火土合德。
故物承化。
民乃和。
濕熱氣盛。
是以溫厲大行。
土氣周備于四方。
故遠近鹹若。
)三之氣。
天政布。
濕氣降。
地氣騰。
雨乃時降。
寒乃随之。
感于寒濕。
則民病身重腫。
胸腹滿。
(司天之氣。
臨于三氣。
寒濕之氣。
行于氣交。
)四之氣。
畏火臨。
溽蒸化。
地氣騰。
天氣痞隔。
寒風曉暮。
蒸熱相薄。
草木凝煙。
濕化不流。
則白露陰布。
以成秋令。
民病腠理熱。
血暴溢。
瘧。
心腹滿熱。
胪脹。
甚則腫。
(四之客氣。
乃少陽相火。
寒水司地。
故畏火之加臨。
四之主氣。
乃太陰濕土。
濕熱相合。
則溽蒸化而地氣上騰。
陰濕之氣。
與火氣不相合。
是以天氣痞隔。
濕化不流于下。
則白露陰布。
以成秋令。
寒風、太陽寒水之氣也。
民病滿脹等證。
乃寒濕熱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也。
)五之氣。
慘令已行。
寒露下。
霜乃早降。
草木黃落。
寒氣及體。
君子周密。
民病皮腠。
(五氣之主客。
皆陽明清涼之氣。
故其候寒冷。
收藏之令早行。
故君子周密。
陽明之氣主肌。
故病在皮腠。
)終之氣。
寒大舉。
濕大化。
霜乃積。
陰乃凝。
水堅冰。
陽光不治。
感于寒。
則病患關節禁固。
腰痛。
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
(五之主客。
乃在泉寒水之氣。
故寒大舉。
寒濕之氣。
上下相交。
故濕大化。
霜積陰凝。
濕之化也。
冰堅陽伏。
寒之令也。
腎為冬藏而主骨。
關節禁固。
骨節不利也。
腰者。
腎之府也。
寒濕推于氣交。
謂天地之氣。
上下相推。
人在氣交之中而為病也。
此句照應前民氣亦從之句。
)必折其郁氣而取化源。
益其歲氣。
無使邪勝。
(歲運不及。
故當益之。
邪氣者。
即己所不勝之氣也。
)食歲谷以全其真。
食間谷以保其精。
(真精者。
乃天乙所生之真元。
即精與氣耳。
故曰真曰精。
)故歲宜以苦燥之溫之。
甚者發之洩之。
不發不洩。
則濕氣外溢。
肉潰皮拆。
而水血交流。
必贊其陽火。
令禦甚寒。
從氣異同。
少多其判也。
同寒者以熱化。
同濕者以燥化。
異者少之。
同者多之。
(苦乃火味。
故能燥濕而溫寒。
判者。
分也。
)用涼遠涼。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也。
帝曰。
善。
少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子午之紀也。
少陰太角陽明壬子壬午。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啟拆。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支滿。
(與諸太過角運相同。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少陰太征陽明戊子天符。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陰。
)戊午太一天符。
(火運臨午。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陰。
)其運炎暑。
其化暄曜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上熱血溢。
(與前太征運同。
) 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少陰太宮陽明甲子甲午。
其運陰雨。
其化柔順時雨。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中滿身重。
(與前太宮運同。
)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少陰太商陽明庚子庚午同正商。
(五常政大論曰。
堅成之紀。
上征與正商同。
)其運涼勁。
其化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下清。
(運氣與諸太商同。
其病下清者。
感秋金之氣也。
)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少陰太羽陽明丙子歲會。
(水運臨子。
)丙午。
其運寒。
其化凝慘冽。
其變冰雪霜雹。
其病寒下。
(感寒水氣。
) 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少商凡此少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地氣肅。
天氣明。
寒交暑。
熱加燥。
雲弛雨府。
濕化乃行。
時雨乃降。
金火合德。
上應熒惑太白。
其政明。
其令切。
其谷丹白。
水火寒熱。
持于氣交而為病始也。
(太過之歲。
氣運皆先天時而至。
燥金在泉。
故地氣肅。
君火在天。
故天氣明。
歲前之終氣。
乃少陽相火。
今歲之初氣。
乃太陽寒水。
故為寒交暑。
而水火寒熱。
持于氣交而為病始也。
君火在上。
燥金在下。
故曰熱加燥。
雲弛雨府。
濕化乃行。
時雨乃降。
即少陽臨土雨乃涯之義。
金火合德。
上應熒惑太白光明。
明者。
火之政。
切者。
金之令也。
其谷丹白。
感金火之氣而成熟者。
)熱病生于上。
清病生于下。
寒熱淩犯而争于中。
民病咳喘。
血溢血洩。
鼽嚏。
目赤瘍。
寒厥入胃。
心痛腰痛。
腹大。
嗌幹。
腫上。
(寒熱淩犯者。
司天在泉之氣。
交相犯而争于中也。
咳喘血溢鼽嚏。
目赤瘍。
嗌幹腫上。
熱病生于上也。
血洩寒厥。
清病生于下也。
入胃心痛腰痛腹大。
寒熱交争于中而為病也。
)初之氣。
地氣遷。
燥将去。
寒乃始。
蟄複藏。
水乃冰。
霜複降。
風乃至陽氣郁。
民反周密。
關節禁固。
腰痛。
炎暑将起。
中外瘡瘍。
(初之客氣。
乃太陽寒水。
故歲前之燥熱将去而寒乃始。
蟄蟲複藏。
冰霜複結也。
初之時氣。
乃厥陰風木。
故風乃至。
陽春之氣郁。
而民反周密。
太陽主筋而為腎之府。
故關節禁固而腰痛。
時交于二氣之君火。
故炎暑将至。
金西銘曰。
前後用二将字者。
謂寒熱之氣交也。
)二之氣。
陽氣布。
風乃行。
春氣以正。
萬物應榮。
寒氣時至。
民乃和。
其病淋。
目瞑目赤。
氣郁于上而熱。
(二之主氣。
合司天之君火。
客氣乃厥陰風木。
故陽氣布而風乃行。
春氣始正。
萬物應生長之氣以榮。
按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少陰标陰而本熱。
二氣三氣皆君火司令。
而曰寒氣時至者。
少陰從本從标也。
寒熱氣交。
故民乃和。
其病淋目瞑者。
寒氣之為病也。
經雲。
陽盛則目。
陰盛則瞑目。
目赤者。
君火之氣也。
氣郁于上而熱者。
寒氣上乘也。
)三之氣。
天政布。
大火行。
庶類蕃鮮。
寒氣時至。
民病氣厥心痛。
寒熱更作。
咳喘目赤。
(三之主氣。
乃君相二火。
故天政布。
大火行。
衆類得長氣而蕃鮮。
在下之寒氣時至。
故民病氣厥心痛。
蓋君火在上。
陰寒在下。
寒氣厥逆淩心。
則心痛而寒熱更作。
乘于肺。
則為咳喘。
蓋肺乃心之蓋。
而又下交于腎也。
迫其君火上炎。
則目赤。
)四之氣。
溽暑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至。
民病寒熱。
嗌幹。
黃瘅。
鼽衄。
飲發。
(四之主客。
乃濕土主氣。
濕熱氣交。
故溽暑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至也。
民病嗌幹黃瘅諸證。
皆感溫熱之氣。
)五之氣。
畏火臨。
暑反至。
陽乃化。
萬物乃生乃長榮。
民乃康。
其病溫。
(歲半以下。
及五之主氣。
皆屬陽明。
而少陽相火加之。
故畏長氣上臨。
間氣司令。
故暑反至。
陽乃化。
萬物得長氣而生榮。
涼熱之氣合化。
故民乃康。
其有災眚。
感溫熱而為溫病。
)終之氣。
燥令行。
餘火内格。
腫于上。
咳喘。
甚則血溢。
寒氣數舉。
則霧翳。
病生皮腠。
内合于脅下。
連少腹而作。
寒中。
地将易也。
(終氣乃陽明燥金司令。
故燥令行。
氣交之餘熱内格。
而為咳喘血溢諸證。
寒水主時。
故寒氣數舉。
舍于皮腠而為病也。
夫地支始于子而對于午。
六氣已終。
則在泉之氣。
将易而交于醜未矣。
金西銘曰。
此句照應前二将字。
後之甲子甲午。
)必抑其運氣。
資其歲勝。
折其郁發。
先取化源。
無使暴過而生其病也。
(運氣太過。
故當抑之。
而資其歲之所不勝。
郁發者。
謂五運之氣。
郁極乃發也。
)食歲谷以全真氣。
食間谷以辟虛邪。
(虛邪。
不正之邪也。
能保其精。
則邪自辟矣。
)歲宜鹹以之。
而調其上。
甚則以苦發之。
以酸收之。
而安其下。
甚則以苦洩之。
(鹹從水化。
故能堅。
以調和在上之君火。
甚則以苦發其火郁。
金氣主收。
故宜酸收以安其下。
甚則以苦洩其燥。
)适氣同異而多少之。
同天氣者。
以寒清化。
同地氣者。
以溫熱化。
(同司天之熱氣。
宜以寒清。
同在泉之清涼者。
宜用溫熱。
)用熱遠熱。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則反。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
善。
厥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巳亥之紀也。
厥陰少角少陽清熱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委和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其運風清熱。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厥陰少征少陽寒雨勝複同。
癸巳癸亥。
其運熱寒雨。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厥陰少宮少陽風清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卑監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己巳己亥。
其運雨風清。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厥陰少商少陽熱寒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從革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乙巳乙亥。
其運涼熱寒。
少商(乙)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宮(甲合前注會意) 厥陰少羽少陽雨風勝複同。
辛巳辛亥。
其運寒雨風。
(雨風勝複之氣。
與風運同化。
皆非本年正化。
所謂邪化日也。
不及之運同。
) 少羽(辛終)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宮(己)太商(庚始于丁而終于辛。
)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不及之歲。
氣運皆後天時而至。
)諸同正歲。
氣化運氣同天。
(此言厥陰少陽标本之相合也。
少陽司天。
則天氣正。
少陽在泉。
則地氣正。
謂厥陰同少陽之諸正歲。
如厥陰在泉。
則厥陰之氣。
同少陽司天之營運。
厥陰司天。
則少陽之氣。
同厥陰司天之營運。
故曰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
蓋厥陰少陽。
标本相合。
而厥陰又從少陽之氣化也。
)天氣擾。
地氣正。
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
雲趨雨府。
濕化乃行。
風火同德。
上應歲星熒惑。
其政撓。
其令速。
其谷蒼丹。
間谷言太者。
其耗文角品羽。
風燥火熱。
勝複更作。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熱病行于上。
風病行于上。
風燥勝複形于中。
(風性動搖。
故天氣擾。
少陽之氣營運于中。
故地氣正。
風氣在天。
故風生高遠。
少陽之氣。
上與厥陰相合。
故炎熱從之。
雲趨雨府。
濕化乃行者。
從風火之勝制也。
風火同歸于正。
故曰同德。
上應歲星熒惑光明。
撓者風之政。
速者火之令也。
蒼丹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間谷者。
言左之少陰而下。
右之太陽而下。
感左右之間氣而成。
文角品羽。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生育者。
不過文品之毛蟲羽蟲。
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
勝複更作者。
謂炎熱從之于上。
而複相乘于氣交之中也。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相火之在泉也。
感風氣則病行于上。
感熱氣則病行于下。
風燥勝複相乘。
則形見于氣交之中。
愚謂行于上。
行于下。
又曰形于中。
而不曰病。
蓋謂風火之氣。
行于上下。
而複交于中也。
炎熱從之于上者。
子從母也。
勝複更作者。
厥陰之氣。
複下歸于正也。
故厥陰在泉。
則地氣正。
今厥陰司天。
而天氣亦正。
斯謂之諸同正歲。
)初之氣。
寒始肅殺。
氣方至。
民病寒于右之下。
(初之氣。
乃陽明清金司令。
故寒始肅。
而殺氣方至。
民病寒于右之下。
謂陽明之間氣。
在在泉少陽之右也。
)二之氣。
寒不去。
華雪水冰。
殺氣施化。
霜乃降。
名草上焦。
寒雨數至。
陽複化。
民病熱于中。
(二之間氣。
乃太陽寒水。
是以寒不去而霜乃降。
二之主氣。
乃少陰君火。
而寒水加臨于上。
是以名草上焦。
而陽複化于下也。
民病熱中者。
君火之氣。
為寒氣郁于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風乃時舉。
民病泣出。
耳鳴掉眩。
(三之氣。
乃司天之風氣主令。
是以天政布。
風乃時舉。
民病泣出耳鳴掉眩。
乃風病行于上也。
) 四之氣。
溽暑濕熱相薄。
争于左
今師疏出運氣有相勝制。
恐與經義不合欤。
曰。
參究經旨。
貴在精微。
若雲順文訓釋。
何異糠粕中塵垢。
誠觀厥陰司天。
則勝己之蟲不成。
少陰太陰司天。
則生我之蟲不成。
少陽司天。
則我生之蟲不成。
陽明司天。
則曰介蟲靜。
又曰。
介蟲不成。
奚既靜而又不成耶。
太陽司天。
不曰某蟲不成。
要知太陰少陰司天。
亦可以我生之蟲不成。
少陽司天。
亦可以生我之蟲不成。
陽明司天。
逢歲運之勝制。
故雖育而不成。
太陽司天。
或值天符之歲。
則無不成之蟲。
六氣之中。
皆可互相推轉。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當于錯綜中求之。
其義自得。
再按六元正紀大論曰。
五運之化。
或從天氣而逆地氣。
或從地氣而逆天氣。
如戊寅戊申歲。
以火運而值少陽司天。
是從天氣而逆地氣矣。
如癸巳癸亥歲。
以火運而值少陽在泉。
是從地氣而逆天氣矣。
從天氣。
則無有不成之蟲。
逆地氣。
則當介蟲不育。
從地氣。
則當羽蟲育。
逆天氣。
則當介蟲不成。
以五運之從逆。
合六十年推之。
五類之不育不成始備。
) 故氣主有所制。
歲立有所生。
(氣主者。
謂五運為五氣之主。
歲立者。
謂歲半以前。
天氣主之。
歲半以後。
地氣主之。
司天在泉之六氣以立歲。
六氣有所生。
而五運有所制。
故有不育不成。
)地氣制己勝。
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
地制形。
五類衰盛。
各随其氣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此氣之常也。
(地氣制己勝者。
如厥陰在泉。
蟲耗。
少陰在泉。
介蟲耗。
制己所勝之蟲類。
故曰地制形。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地氣不足。
天氣随之。
運居于中而常先也。
是五運之氣。
運化于天地之中。
而常先勝于司天在泉之氣者也。
上文曰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白起金用。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蒼起白用。
是司天之氣。
又能制勝己之運氣。
而使白起丹起蒼起黃起。
故曰天制色。
此皆五運六氣之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五類衰盛。
各随其氣之所宜。
故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此勝制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
故生化之别。
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此言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生化氣味色類之于外也。
夫蒼丹素元之氣。
經于五方之分。
生化五行。
以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
故所謂中根也。
猶根本之于枝葉。
根于中而生發于外也。
根于外者。
謂天地陰陽之氣。
以生育草木昆蟲。
而草木昆蟲。
皆有五者之氣味色類。
仍本于五行之所生。
故曰生化之别。
有五氣五味也。
五類五宜者。
謂五類之蟲。
各有五行氣之所宜也。
玉師曰。
天之五氣。
生化五行。
地之五行。
複生三陰三陽之六氣。
是以司天在泉。
生育蟲類仍本于五氣之所化。
)帝曰。
何謂也。
岐伯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
故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
此之謂也。
(此複申明五運之氣。
運化于天地之中。
司天在泉之氣。
循行于天地之外。
各有制勝。
有生成。
交相承制者也。
神者。
陰陽不測之謂。
機者。
五運之旋機也。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出入于天地之間。
而為生物之生長壯老已。
故曰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矣。
氣立者。
謂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升降。
為萬物之生長化收藏。
故曰根于外者。
名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矣。
此天地五行之氣。
升降出入。
動而不息。
各有勝制。
各有收成。
萬物由之。
人氣從之。
故不知五運六氣之臨禦。
太過不及之異同。
不足以言生化矣。
按上文曰歲立。
此節曰氣立。
蓋謂司天在泉之氣以立歲也。
六氣包乎地之外。
而通貫于地之中。
故曰根于外。
)帝曰。
氣始而生化。
氣散而有形。
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
其緻一也。
然而五味所資。
生化有薄濃。
成熟有少多。
終始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地氣制之也。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此論五運之氣。
主生化萬物。
而受在泉之氣以制之。
非天地之不生長也。
氣、謂五運之化氣。
氣始而生化者。
得生氣也。
氣散而有形者。
得長氣也。
氣布而蕃育者。
得化氣也。
氣終而象變者。
感收藏之氣。
物極而變成也。
此五運之氣。
主生長化收藏。
自始至終。
其緻一也。
資、助也。
夫化生五味。
五味所資者。
以五運所化之味。
而反資助其地氣也。
蓋言五運之氣。
主生化。
而因地氣以制之。
是以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也。
倪仲宣曰。
地氣制之。
謂在泉之六氣也。
天地之氣。
乃陰陽寒暑之氣。
故曰。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帝曰。
願聞其道。
岐伯曰。
寒熱燥濕。
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苦酸。
其谷蒼丹。
(寒熱燥濕。
乃司天在泉之六氣。
與五運不同其化。
是以五運所主之生化蕃育。
因地氣以制之。
緻有濃薄多少也。
毒、獨也。
謂獨寒獨熱之物類。
則有偏勝之毒瓦斯矣。
少陽相火在泉。
故寒毒之類不生。
寒熱不同其化矣。
如辛巳辛亥歲。
寒水化運。
值少陽在泉。
地氣制之。
以緻寒毒不生。
乃地氣制勝其化運也。
夫五色五味。
五運之所主也。
如少陽司天。
則白起金用。
是色從天制。
所謂天制色也。
少陽在泉。
其味辛。
是味從地制。
所謂地制形也。
此化運之色味。
因司天在泉之勝制。
畏而從之。
故曰五味所資。
謂化運之五味。
反資助其地氣也。
治、主治也。
少陽在泉。
則厥陰司天。
故所主之苦酸。
其谷主蒼丹者成熟。
從天地之氣。
而不從運化也。
按審平之紀。
其色白。
其味辛。
如值少陽司天。
則白色反從天化。
少陽在泉。
則辛味反資地氣。
是天地之氣。
勝制其運氣也。
如厥陰司天。
介蟲不成。
厥陰在泉。
羽蟲不育。
是五運之氣。
勝制其司天在泉也。
故曰。
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謂五運六氣。
各有生成。
如逢勝制。
則不生不成矣。
)陽明在泉。
濕毒不生。
其味酸。
其氣濕。
其治辛苦甘。
其谷丹素。
(陽明燥金在泉。
是以濕毒之物類不生。
酸、木味也。
敷和之紀。
其色蒼。
其味酸。
如值壬子壬午之歲。
陽明在泉。
地氣制之。
而木運之味。
反從地化。
故其味主酸。
夫陽明不從标本。
從中見太陰濕土之化。
故其氣主濕。
所主之味辛苦甘。
亦兼從土化也。
其谷主丹素者成熟。
從司天在泉之氣化。
下編所謂歲谷是也。
)太陽在泉。
熱毒不生。
其味苦。
其治淡鹹。
其谷。
(太陽寒水在泉。
故熱毒之類不生。
寒熱不同其化也。
如癸醜癸未歲。
火主化運。
火畏水制。
而火味反資從其地氣。
故其味苦。
淡附于甘。
故所主之味淡鹹。
其谷主黃元者成熟。
)厥陰在泉。
清毒不生。
其味甘。
其治酸苦。
其谷蒼赤。
其氣專。
其味正。
(厥陰在泉。
則清毒不生。
土畏木制。
故其味甘。
其所主之味酸苦。
其谷主蒼赤者成熟。
專、主也。
正、中也。
謂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而在泉之氣味。
又從中見所主之苦熱。
故其氣專。
其味正。
玉師曰。
陽明所至為清勁。
厥陰從中見之火化。
是以清毒不生。
故下文曰。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少陰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
其谷白丹。
(少陰君火在泉。
是以寒毒不生。
金畏火制。
故其味辛。
少陰在下。
則陽明在上。
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
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
故所主之味辛苦甘。
兼從中見之土味也。
其谷主白丹者成熟。
)太陰在泉。
燥毒不生。
其味鹹。
其氣熱。
其治甘鹹。
其谷。
(太陰濕土在泉。
是以燥毒之物類不生。
水畏土制。
故其味鹹。
太陰在下。
則太陽在上。
故其氣熱。
謂太陽之從本從标。
味從地化。
而氣從天化也。
其所主之味甘鹹。
其谷主者成熟。
)化淳則鹹守。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此複申明五味所資其化氣者。
因勝制而從之也。
化淳者。
謂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
燥濕相合。
故其化淳一。
金從土化。
故味之鹹者。
守而勿敢泛溢。
畏太陰之制也。
氣專者。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主氣。
故味之辛者。
與甘酸苦味俱主之。
蓋辛受火制。
制則從火化也。
夫寒熱燥濕。
在泉之六氣也。
酸苦甘辛鹹。
五運之五味也。
以燥濕之化淳則鹹守。
相火之氣專則辛化。
蓋因地氣制之。
而味歸氣化也。
玉師曰。
味歸氣化。
則從在泉之寒熱燥濕。
而生長化收藏之氣。
不能始終一緻。
是以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
)故曰。
補上下者從之。
治上下者逆之。
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故曰。
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
以求其過能毒者以濃藥。
不勝毒者以薄藥。
此之謂也。
(上下、謂司天在泉之氣。
補、助。
從、順也。
如少陽在泉。
則厥陰司天。
當用苦酸之味以補之。
蓋助其上下之氣也。
治、平治也。
逆、反也。
如司天之氣。
風淫所勝。
平以辛涼。
熱淫所勝。
平以鹹寒。
如諸氣在泉。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火淫于内。
治以鹹冷。
謂淫勝之氣。
又當反逆以平之。
故以所在之寒熱盛衰而調之。
謂盛則治之。
衰則補之。
則上下之氣和調矣。
夫司天在泉之氣。
升降于上下。
五運之氣。
出入于外内。
各求其有過者。
取而治之。
能勝其毒者。
治以濃藥。
不能勝毒者。
以薄藥。
此治歲運之法也。
徐振公曰。
能以大寒之藥治熱淫。
大熱之藥治熱病。
是能勝其毒者也。
)氣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右。
旁取之。
(氣反者。
謂上下外内之病氣相反也。
如下勝而上反病者。
當取之下。
上勝而下反病者。
當取之上。
外勝而内反病者。
當取之外旁。
至真要大論曰。
上勝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俱病者。
以天名之。
即此義也。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
吐之下之。
補之瀉之。
久新同法。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者。
蓋寒性與熱氣不合。
故當溫而行之。
所謂寒因熱用。
熱因寒用。
其始則同。
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
可使潰堅。
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
此反治之法也。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此正治之法也。
蓋竟以清冷治溫熱。
以溫熱治清冷。
所謂逆者正治是也。
消之削之。
内取外取也。
吐之下之。
上取下取也。
補之瀉之。
補上補下。
治上治下也。
久者。
謂伏氣之病。
新者。
感而即發也。
)帝曰。
病在中而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
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無積者求其髒虛則補之。
藥以祛之。
食以随之行水漬之。
和其中外。
可使畢已。
(此論五運之氣為病。
而有治之之法也。
病在中者。
根于中也。
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者。
神機之出入于外内也。
如敷和之紀。
其藏肝。
其病裡急。
支滿。
備化之紀。
其髒脾。
其病痞。
蓋五運之氣。
内合五髒。
故無積者。
當求其髒也。
髒氣虛。
則補之。
先用藥以祛其邪。
随用食以養其正。
行水漬之以取汗。
和其中外。
使邪從外出。
可使畢已矣。
玉師曰。
積者。
邪積于五髒之間;無積。
則邪幹髒氣。
故當求其髒。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
行複如法。
(食葉寺。
約、規則也。
病有久新者。
謂病之能毒不能勝毒也。
方有大小者。
謂有可以濃藥。
止可以薄藥也。
毒者。
有大寒大熱。
及燥濕偏勝之毒瓦斯。
故止可攻疾。
中病即止。
過則傷正矣。
是以大毒之藥治病。
病去其六。
即止後服。
常毒治病。
病去其七即止之。
小毒治病。
病去其八即止之。
即無毒之藥。
亦不可太過。
所謂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天之由也。
髒氣法時論曰。
毒藥攻邪。
五谷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故以藥石治病。
谷肉食養。
使病盡去之。
又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如病不盡。
複以藥石治養如前法。
)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夭殃。
無緻邪。
無失正。
絕人長命。
(必先知歲運之盛衰。
衰則補之。
盛則瀉之。
補則從之。
瀉則逆之。
無伐天運之中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夭殃。
邪則祛之。
正則養之。
無絕人長命。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氣從不康。
病去而瘠。
奈何。
岐伯曰。
昭乎哉。
聖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
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複其不足。
與衆齊同。
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乃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
無代化。
無違時。
必養必和。
待其來複。
此之謂也。
帝曰善。
(此論人之形體。
亦由氣運之所資養者也。
夫神去則機息。
氣止則化絕。
神氣之不可不調養也。
然而神氣猶主人。
形骸若器宇。
形與神俱。
而後可終其天年。
是形之不可不調養也。
氣從者。
謂神氣已調。
不康而瘠。
謂身不康而形尚瘦也。
化、謂五運之化氣。
代、更代也。
時、謂六氣之主時。
違、逆也。
如敷和之紀。
其藏肝。
其養筋。
升明之紀。
其藏心。
其養血。
備化之紀。
其藏脾。
其養肉。
審平之紀。
其藏肺。
其養皮毛。
靜順之紀。
其藏腎。
其養骨髓。
是形之皮肉筋骨。
皆由化運之所資養。
不可更代者也。
又如春氣養筋。
夏氣養血脈。
長夏氣養肌肉。
秋氣養皮毛。
冬氣養骨髓。
是形之皮肉筋骨。
又皆由四時氣之所養。
而時不可違也。
脈絡者。
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
血者。
神氣也。
如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複其神氣之不足。
而與無病者之相同。
是神氣已複。
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
故當存養其神。
和調其氣。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得時化之養。
漸乃彰着矣。
此氣運養身之大要也。
愚謂伏羲神農黃帝。
乃治世之聖人。
出世之真人。
如曰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乃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皆治世語。
蓋欲使世人順天地之和。
以養此身形神氣。
如曰上古有真人者。
中古有至人者。
蓋謂此真之易失而不易得也。
如曰聖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之能。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治身也。
蓋謂治世之聖賢。
能修此身。
自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好道之士。
當知生此天地氣交之中。
宜順時調養此神氣。
苟此真不失。
亦能歸于真人。
若妄為世外之事。
猶恐堕落旁門。
) 卷八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此篇論六氣主司天于上。
在泉于下。
五運六氣運化于中。
間氣紀步。
為加臨之六氣以主時。
五六相合以三十年為一紀。
再紀而為一周。
故名六元正紀大論。
黃帝問曰。
六化六變。
勝複淫治。
甘苦辛鹹酸淡。
先後。
餘知之矣。
(六化、謂司天在泉。
各有六氣之化。
六變、謂勝制之變也。
勝複者。
謂五運之氣。
亦複其歲。
有相勝制。
而治之不全也。
甘苦辛鹹酸淡。
謂五味所資。
生化有濃薄。
成熟有多少。
先後之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也。
此承上章而言司天在泉之氣。
勝制其五運。
五運之氣。
制勝其司天在泉。
今欲調之正味。
使氣運和平。
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蓋盡人事以救天地之淫邪。
故謂之正紀大論。
)夫五運之化。
或從五氣。
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
或從地氣而逆天氣。
或相得。
或不相得。
餘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紀。
從地之理。
和其運。
調其化。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調之正味。
從逆奈何。
(五運、謂五行之化運。
或從五氣者。
謂敷和升明審平靜順之紀。
五運和平。
與六氣無犯也。
或逆天氣者。
如丙子丙午歲。
火運司天。
而行水運。
甲辰甲戌歲。
水運司天而行土運也。
或從天氣。
或從地氣者。
太過而從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凡此二十四歲。
與天地相符。
與地氣相合也。
或逆地氣。
或逆天氣者。
除天符歲會之年。
而與司天在泉之氣不相合也。
或相得或不相得者。
謂四時之氣。
如風溫春化同。
熱曛夏化同。
清露秋化同。
雲雨長夏化同。
冰雪冬化同。
此客氣與時氣之相得也。
如主氣不足。
客反勝之。
是客氣與時氣之不相得也。
通天之紀。
從地之理。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者。
使司天在泉之氣。
上下和平也。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者。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天地之更用。
無失其宜也。
和其運。
調其化。
使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者。
調和五運之氣。
宣行德化。
勿乖其政令也。
夫五運六氣。
有德化政令之和祥。
必有淫勝郁複之變易。
今欲使氣運和平。
須以五味折之資之。
益之抑之。
故曰調之正味。
蓋在天為氣。
在地為味。
以味而調其氣也。
從逆者。
謂資之益之者從之。
折之抑之者當逆取也。
張玉師曰。
以上五篇。
論天地氣運。
有自然之盛衰。
此下二篇。
論用人力以調其不和。
故此篇曰正紀。
下編曰至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綱紀。
變化之淵源。
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欤。
臣雖不敏。
請陳其道。
令終不滅。
久而不易。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令、善也。
謂能調其氣運。
得令終而無殄滅之患。
垂永久而無變易之災。
)帝曰。
願夫子推而次之。
從其類序。
分其部主。
别其宗司。
昭其氣數。
明其政化。
可得聞乎。
岐伯曰。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氣。
金木水火土。
營運之數。
寒暑燥濕風火。
臨禦之化。
則天道可見。
民氣可調。
陰陽卷舒。
近而無惑。
數之可數者。
請遂言之。
(類者。
甲己類天幹。
子午類地支。
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各有其序。
所謂先立其年是也。
部主者。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以六氣為六部。
各主歲而主時也。
宗司者。
謂五運五行。
為運氣之宗主。
正化者。
熱化寒化。
雨化風化。
所謂以明其氣是也。
營運之數者。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臨禦之化者。
六氣有司天之上臨。
有在泉之下禦。
有四時之主氣。
有加臨之客氣也。
明其氣數。
則天道可見。
民氣可調。
陰陽卷舒。
近而無惑矣。
) 帝曰。
太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
辰戌之紀也。
(辰戌歲主太陽司天。
) 太陽(司天)太角(化運)太陰(在泉)壬辰壬戌(壬為陽年。
歲木太過。
故主太角。
)其運風。
其化鳴紊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眩掉目瞑。
(紊音文坼音冊。
此節專論太角之化運。
後節始論司天在泉。
及間氣加臨之六氣。
鳴。
風木聲。
紊。
繁盛也。
啟坼。
木發而開坼也。
風木太過。
故其變振拉摧拔。
眩掉目瞑。
皆風木之為病。
倪仲宣曰。
五運内合五髒。
病在肝。
故證見于目。
後五運仿此。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靈樞經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又曰。
五者音也。
音者。
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是五音主子午之二至。
卯酉之二分。
土位中宮。
而分王于四季。
故五音合五行之化運。
按木火土金水。
後天之五行也。
天地開辟。
而五方五時。
皆屬後天之氣。
故以太角木運為首為正。
次太征。
次太宮太商太羽。
五運相襲。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此五音之主歲也。
初者歲之首。
終者歲之終。
以角下注初字。
羽下注終字者。
蓋每歲仍以角木主春。
征火主夏。
商金主秋。
羽水主冬。
土居中宮而主長夏。
此五音之主時也。
故其運風。
其化鳴紊啟坼。
其運熱。
其化喧暑郁燠。
此論主歲之運。
統司一歲之氣。
而四時又有春之溫。
夏之熱。
秋之涼。
冬之寒。
故曰風溫春化同。
熱曛夏化同。
燥清秋化同。
冰雪冬化同。
此主歲之氣。
與時氣之相得也。
如水運之歲。
至夏而熱。
火運之歲。
至冬而寒。
又如水運之歲。
至夏而寒。
火運之歲。
至冬而熱。
或從歲運。
或從四時。
此歲氣與時氣之不相得也。
甲丙戊庚壬五陽年主太。
乙丁己辛癸五陰年主少。
以丁壬木運為初正。
故以壬辰壬戌太陽司天之歲為運首。
次丁卯丁酉之少角。
壬寅壬申之太角。
自太而少。
少而太。
從壬而丁。
丁而壬。
皆以木運為首。
水運為末以主歲。
木運為初。
水運為終以主時。
張玉師曰。
司天在泉之六氣。
總歸于陰陽精氣。
似屬先天之水火。
五運之化。
始于丹蒼素元之氣。
經于五方之分。
蓋天地開辟。
而後分五方五時。
故五運屬後天之五行。
) 太陽太征太陰戊辰戊戌同正征。
(戊癸化火。
戊為陽年。
主火運太過。
故為太征。
火運太盛。
而寒水上臨。
火得承制。
則炎爍已平。
而無亢盛之害。
故與正征之歲相同。
正征之歲。
乃火運臨午。
所謂歲會。
氣之平也。
金西銘曰。
午屬少陰君火。
火運臨午。
是二火相合。
其熱更盛。
而反為平歲者。
何也。
曰。
此論地支之主歲。
與運氣相合。
故曰歲會。
非司天之上臨也。
歲有十二辰。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主歲亦然。
故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以運氣上臨于歲辰。
非司天上臨于運氣也。
午者。
盛陽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為平歲。
如水運臨子。
陰盛而一陽承之。
皆得承制之為平也。
卯酉亦然。
)其運熱。
其化暄暑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熱郁。
(熱者。
火之氣。
暄暑郁燠。
火之化也。
火運太過。
故其變炎烈沸騰。
郁、郁蒸也。
火熱太過。
故為熱郁之病。
玉師曰。
火運上臨太陽。
故熱郁。
) 太征(戊)少宮(己)太商(庚)少羽(辛終)少角(丁初)(戊主火運太過。
故為太征。
以太征居上者。
尊主歲之氣也。
四時之氣。
始于角木。
故從丁之少角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
從少而太。
太而少。
自上而下。
下而複上也。
餘運仿此。
) 太陽太宮太陰甲辰歲會。
甲戌歲會。
(甲屬陽土。
故為太宮。
土運臨四季。
為歲會。
四季者。
辰戌醜未歲也。
) 其運陰埃。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濕下重。
(雲雨昏瞑埃。
乃濕土之氣。
故其運陰埃。
後節曰。
其運陰雨。
柔潤重澤。
土之化也。
土運太過。
故其變震驚飄驟。
濕重。
脾病也。
) 太宮(甲)少商(乙)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從壬之太角。
起初運以主春。
角生癸火。
火生甲土。
土生乙金。
金生丙水。
蓋從壬而癸。
複從癸而甲也。
) 太陽太商太陰庚辰庚戌其運涼。
其化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燥。
背瞀胸滿。
(庚主金運太過。
故為太商。
商主秋金。
故其運涼。
其化蕭。
金氣太盛。
故其變肅殺凋零。
燥背胸滿。
皆肺部之病。
肺俞在肩背。
胸中乃肺之宮城。
瞀、目垂貌。
經脈篇曰。
肺是動病。
甚則交兩手而瞀。
皆太盛而目傷也。
) 太商(庚)少羽(辛終)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宮(己) (丁接上節所終之丙。
辛接下節初起之壬。
五運之十幹。
皆連續不斷。
) 太陽太羽太陰丙辰丙戌天符。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
丙乃水運。
與司天之氣相合。
故為天符。
)其運寒。
其化凝慘栗冽。
其變冰雪霜雹。
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寒者。
水之氣。
凝慘栗冽。
水令之化也。
水運太過。
故其變冰雪霜雹。
變、盛極而變易也。
腎主骨。
大寒留于溪谷者。
溪谷屬骨。
運氣與髒氣相合而為病也。
) 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宮(甲)少商(乙) (主歲之氣。
太過者三年。
皆從壬起。
壬癸甲乙丙。
不及者三年。
皆從丁起。
丁戊己庚辛。
俱橫以觀之。
六歲一周而複起也。
主時之氣。
陽年從壬起初。
而終于丙。
陰年從丁起初。
而終于辛。
俱豎以觀之。
一太一少。
而遞相沿襲。
因以主歲之氣。
提出于上。
故止于角下注初。
羽下注終。
當知每歲皆應角木主春。
火主夏。
商金主秋。
羽水主冬。
若另立一主時之圖。
是皆以角為首也。
學人以意會之。
容易了然。
不必多贅圖象。
玉師曰。
司天之氣。
以間氣主時。
乃加臨之客氣也。
五運之氣。
以餘氣主時。
乃四時之主氣也。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天氣肅。
地氣靜。
寒臨太虛。
陽氣不令。
水土合德。
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玄。
其政肅。
其令徐。
寒政大舉。
澤無陽焰。
則火發待時。
少陽中治。
時雨乃涯。
止極雨散。
還于太陰。
雲朝北極。
濕化乃布。
澤流萬物。
寒敷于上。
雷動于下。
寒濕之氣。
持于氣交。
民病寒濕。
發肌肉萎。
足痿不收。
濡瀉血溢。
(此統論六氣之主歲而主時也。
主歲者。
司天在泉。
主時者。
主氣客氣。
六氣雖各有分部。
而司天之氣。
又為一歲之主。
故曰。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夫子午寅申辰戌為六陽年。
氣主太過。
醜未卯酉巳亥為六陰年。
氣主不及。
凡主歲主時之氣。
太過之年。
皆先天時而至。
不及之年。
皆後天時而至。
故曰運太過。
則其至先。
運不及。
則其至後。
太陽寒水司天。
故天氣肅。
太陰濕土在泉。
故地氣靜。
寒臨太虛。
故陽氣不能章其政令。
水土合德。
故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主元者成熟。
感司天在泉之氣。
所謂歲谷是也。
肅者。
天之政。
徐者。
地之令也。
澤無陽焰者。
謂陰中之生陽。
為寒水所抑。
蓋二之氣。
乃少陰君火主氣。
因寒政大舉。
故必待時而後發。
待時者。
至五之氣。
少陰間氣司令而後發。
此言四時之主氣。
而為司天之所勝也。
少陽中治者。
少陽相火主三之氣。
而又為寒水加臨。
是以時雨乃涯。
此言四時之主氣。
而為加臨客氣之所勝也。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而加臨之三氣主寒水。
四之主氣屬太陰。
是以寒水之氣。
至三氣止。
而交于四氣之太陰也。
太陰所至為雲雨。
雨朝北極者。
在泉之氣。
運化于上也。
澤流萬物者。
濕土之氣。
周備于下也。
寒敷于上者。
太陽寒水之在上也。
雷動于下者。
少陰之火氣。
在太陰之右。
至五氣而始發也。
寒濕之氣。
持于氣交者。
上下交互也。
民病肉萎濡瀉諸證。
皆寒濕之氣。
發而為病也。
此節總論太陽司天。
太陰在泉。
有四時之主氣。
有加臨之客氣。
以五常政論之圖象推之。
六氣之次序。
了然在目矣。
) 初之氣。
地氣遷。
氣乃大溫。
草乃早榮。
民乃厲。
溫病乃作。
身熱頭痛。
嘔吐。
肌腠瘡瘍。
(此分論加臨之間氣。
間氣者紀步。
而初氣始于少陽。
地氣遷者。
謂上年在泉之終氣。
而交于今歲司天之初氣也。
歲前之終氣。
乃少陰君火。
今歲之初氣。
乃少陽相火。
二火相交。
故氣大溫。
草乃早榮者。
長氣盛也。
春始交而大溫。
故民病厲。
溫病乃作。
為身熱頭痛。
嘔吐瘡瘍。
)二之氣。
大涼反至。
民乃慘。
草乃遇寒。
火氣遂抑。
民病氣郁中滿。
寒乃始。
(二之氣。
陽明金氣加臨。
故大涼反至。
化炎熱為清涼于歲半之前。
故雲反。
民乃慘者。
寒涼之氣。
在于氣交之中。
草乃遇寒者。
寒氣之在下也。
中下寒涼。
而上臨之火氣始抑。
蓋謂司天間氣。
皆從下而上也。
氣郁中滿者。
陽氣遏抑于内也。
寒乃始者。
謂司天之寒氣。
自二之氣乃始。
此司天之氣。
又為間氣之所勝也。
)三之氣。
天政布。
寒氣行。
雨乃降。
民病寒。
反熱中。
癰疽。
注下。
心熱瞀悶。
不治者死。
(司天寒水之氣。
加臨于三氣。
故其時天政乃布。
而寒氣行。
雨乃降也。
夏時應熱。
而反為寒氣加臨。
故民病寒而内反熱也。
癰疽瞀悶。
皆火郁之病。
勿治将自焚矣。
)四之氣。
風濕交争。
風化為雨。
乃長乃化乃成。
民病大熱少氣。
肌肉萎。
足痿。
注下赤白。
(加臨之氣。
乃厥陰風木。
四之主氣。
乃太陰濕土。
是以風濕交争。
風化為雨者。
加臨之氣。
從時而化也。
夏秋之交。
濕土主氣。
故乃長乃化乃成。
蓋夏主長。
秋主成。
而長夏主化也。
民病大熱少氣者。
風熱之病也。
肉萎足痿者。
濕土之氣也。
注下赤白者。
濕熱之交感也。
按以上論司天之氣。
及主時之氣。
皆為加臨客氣之所勝。
此論加臨之風木。
又從濕土之氣化而為雨。
是主客之氣。
互相盛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欲明歲運之精微。
又當随時審氣。
随氣論時。
若固執于文言。
何異按圖索骥也。
張玉師曰。
風木之氣旺于春。
今加臨于四氣。
是為秋金所制。
故從時氣之化。
)五之氣。
陽複化。
草乃長乃化乃成。
民乃舒。
(二氣之少陰君火。
為寒涼所加。
至五氣而複治。
故陽氣複化。
即所謂澤無陽焰。
火發待時。
而雷動于下也。
火氣複化。
故草乃長。
濕土之氣。
主歲半以下。
故乃化。
五之主氣。
系陽明秋金。
故乃成。
火郁發之。
故民乃舒。
)終之氣。
地氣正。
濕令行。
陰凝太虛。
埃昏郊野。
民乃慘凄。
寒風以至。
反者孕乃死。
(在泉之氣。
臨于終氣。
故地氣正而濕令行。
陰凝太虛者。
太陰之氣。
運于上也。
埃昏郊野者。
濕土之化。
布于下也。
民乃慘凄者。
陰濕之氣。
行于中也。
易曰。
至哉坤元。
資生萬物。
土主化育蟲。
而人為蟲之長。
如寒風以至。
是土為風木反勝。
故主胎孕不成。
此謂非時之邪。
而勝主時之氣。
與至真要大論之濕司于地。
熱反勝之。
大義相同。
張玉師曰。
太陽終三之氣。
而雨乃降。
是司天寒水之降于下也。
太陰主終之氣。
而陰凝太虛。
是在泉濕氣之布于上也。
上下之氣。
互相交感者也。
故曰。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當知司天之氣。
始于下而主于上。
在泉之氣。
始于上而主于下。
上者下行。
下者上行。
又非上者上而下者下也。
)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苦乃火味。
火能溫寒。
苦能勝濕。
凡此太陽司天之歲。
乃寒濕主氣。
故宜燥之以勝濕。
溫之以勝寒。
所謂調之正味而使上下合德也。
下文曰食宜同法。
)必折其郁氣。
先資其化源。
(化源者。
謂五運為六氣之生源。
折其郁氣者。
折其緻郁之氣也。
如太征之歲。
太陽司天。
則火運受郁矣。
太羽之歲。
太陰在泉。
則水運受郁矣。
故當燥之以折太陰之土氣。
溫之以折太陽之寒邪。
六氣同義。
玉師曰。
下文雲。
五運之氣。
郁極複歲。
即此郁也。
)抑其運氣。
扶其不勝。
無使暴過而生其疾。
(凡此太陽司天之歲。
運氣皆主太過。
故當抑其淫勝之氣。
而扶其所不勝。
如太角之歲。
風木淫勝。
則土受其制矣。
是當抑其風木之勝。
扶其土之不勝。
如太征之歲。
火運太過。
則金氣受其制矣。
是當抑其火之太過。
扶其金之不勝。
所謂和其運。
調其化。
無緻暴過。
而緻生民疾也。
後少陽少陰歲相同。
)食歲谷以全其真。
避虛邪以安其正。
(歲谷者。
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
食之以全天地之元真。
虛邪者。
謂反勝其間氣之邪。
如太陽司天之歲。
初之氣乃少陽相火。
而寒反勝之。
是寒邪淫勝其初氣矣。
二之氣乃陽明燥金。
而熱反勝之。
是熱邪淫制其二氣矣。
四之氣乃厥陰風木。
而清反勝之。
是燥邪制勝其四氣矣。
五之氣乃少陰君火。
而寒反勝之。
是熱邪制勝其五氣矣。
是謂四畏。
必謹察之。
故曰食間谷以辟虛邪。
邪去則正自安矣。
)适氣同異。
多少制之。
同寒濕者燥熱化。
異寒濕者燥濕化。
故同者多之。
異者少之。
(此論五運之氣。
與司天在泉。
各有同異。
而氣味之多少。
亦各有所制也。
适、酌也。
酌其氣之同異而制之也。
同寒濕者。
謂太羽太宮主運。
是與司天在泉之寒濕相同。
故當多用燥熱之氣味以制化。
蓋用燥以制濕。
用熱以化寒也。
如太征太角太商主運。
是與寒濕之氣各異。
又當少用燥濕之氣以化之。
蓋用濕以滋燥熱之氣。
用燥以制風木之邪。
同者氣盛。
故宜多之。
異者氣孤。
故少制之也。
)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
反是者病。
所謂時也。
(此論司天在泉。
及間氣加臨之六氣。
各有寒熱溫涼之宜。
而又當無犯者也。
如太陽司天。
是當用熱以溫之。
而初之氣。
乃少陽相火用事。
又當遠此少陽之熱。
而後可用熱也。
如少陰在泉。
是當用寒以清之。
而四之氣。
值太陽寒水用事。
又當遠此太陽之寒。
而後可用寒也。
溫涼同義。
藥食同法。
所謂時與六位是也。
有假者反常。
是謂邪氣反勝。
又不必遠寒而遠熱矣。
如太陽寒水司天。
初之氣乃少陽相火。
而天氣反寒。
是當用熱而不必遠熱矣。
如少陰君火在泉。
四之氣乃太陽寒水。
而天氣反熱。
是當用寒而不必遠寒矣。
所謂天氣反時。
則可根據時是也。
反是者皆為民病。
所謂加臨之時氣也。
此篇論調其正味。
以和氣運之不和。
如以苦燥之溫之。
所以治司天在泉之太過也。
折其郁氣者。
折司天在泉之勝氣也。
抑其運氣者。
抑運氣之太過也。
食歲谷以全其真者。
全天地之真氣也。
避虛邪以安其正者。
安紀步之正氣也。
适氣同異者。
酌五運六氣之異同也。
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者。
調上下左右之六氣也。
假者反之。
逆治四時不正之氣也。
蓋天地陰陽之氣。
有德化之祥。
有政令之章。
有勝複之作。
有變易之災。
人居天地氣交之中。
能和其運。
調其化。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安其屈伏。
以平為期。
庶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此聖人随時養生之大道也。
) 帝曰。
善。
陽明之政奈何。
岐伯曰。
卯酉之紀也。
(卯酉。
陽明司天。
) 陽明少角少陰清熱勝複同。
(丁主少角。
則木運不及。
故金之清氣勝之。
有勝必有複。
火來複之。
故為清熱勝複同者。
謂清熱之氣。
與風氣同其運也。
)同正商。
(歲木不及。
而上臨陽明。
所謂上商與正商同。
)丁卯歲會。
(木運臨卯。
是為歲會。
)丁酉。
其運風清熱。
(不及之運。
常兼勝複之氣。
風、運氣也。
清、勝氣也。
熱、複氣也。
少運皆同。
)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歲以木為首。
故為初正。
從丁起少角。
丁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而終。
) 陽明少征少陰寒雨勝複同。
(寒者。
寒水之氣。
雨者。
濕土之氣。
寒勝少征。
土來複之。
)同正商。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癸卯癸酉。
(癸主少征。
卯酉主陽明司天。
少陰在泉。
)其運熱寒雨。
(運氣為熱。
勝氣為寒。
複氣為雨。
)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從壬起太角。
而生少征之癸水。
水生甲土。
土生乙金。
金生丙水而終。
) 陽明少宮少陰風涼勝複同。
(土運不及。
風反勝之。
清涼之金氣來複。
)己卯己酉。
(甲己化土。
甲主土運太過。
己主土運不及。
)其運雨風涼。
(太陰所至為雲雨。
雨乃土之運氣。
風為勝氣。
清為複氣。
因運氣不及。
故勝複之氣同其化。
)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從丁而起少角。
丁生戊火。
火生己土。
土生庚金。
金生辛水而終。
陽明少商少陰熱寒勝複同。
(熱勝少商。
寒氣來複。
)同正商(從革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乙卯天符。
(乙主金運。
卯酉陽明燥金司天。
運氣與司天之氣相合。
是名天符。
)乙酉歲會。
太乙天符。
(金運臨酉。
是為歲會。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是為天符。
歲會合天符。
名曰太乙天符。
又名曰三合。
三合者。
司天運氣年辰三者之相合。
)其運涼熱寒。
(運氣為涼。
勝氣為熱。
複氣為寒。
) 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從太角起壬木而生征。
征生太宮。
宮生少商。
商生太羽而終。
陽明少羽少陰雨風勝複同。
(雨乃勝氣。
風乃複氣。
)辛卯少宮同。
(辛主水運不及。
而土得以乘之。
故宮音半同其化。
按木運不及。
乃陽明之辛卯辛酉。
太陰之辛醜辛未。
厥陰之辛巳辛亥。
太陰司天之歲。
乃太陽在泉。
水得助而旺。
厥陰司天之歲。
木氣上臨。
土受木之制。
辛酉歲乃金水相生之年辰。
故隻言辛卯歲也。
夫五音皆有不及。
而獨言宮音者。
以土位中宮。
而乘于四氣也。
故曰五運之氣。
根于中而運于外。
根于中者。
根于中宮之土。
而運化于四方也。
)辛酉辛卯。
其運寒雨風。
(寒為運氣。
雨為勝氣。
風乃複氣。
) 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太商提少角少羽于上者。
論主歲之氣也。
太少之歲。
皆以角為始而羽為終。
角下注初。
羽下注終者。
論主時之氣也。
一太一少。
皆以角為始而羽為終。
後四氣準此。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卯酉主歲運不及。
凡司天在泉。
主氣客氣。
皆後天時而至。
)天氣急。
地氣明。
(陽明司天。
則少陰在泉。
金令在上。
故天氣勁急。
君火在下。
故地氣光明。
)陽專其令。
炎暑大行。
物燥以堅。
(陽明在上。
君火在下。
故陽熱盛而物燥堅。
)淳風乃治。
風燥橫運。
流于氣交。
多陽少陰。
雲趨雨府。
濕化乃敷。
燥極而澤。
(主時之初氣。
乃厥陰風木。
凡太過之歲。
客氣盛而多從客氣。
不及之歲。
客氣弱而兼從主氣。
是以淳風乃治。
從初氣風木之化也。
陽明燥金司天。
厥陰風木主氣。
故風燥橫運。
流于氣交。
橫者。
謂主客之氣。
交相縱橫。
氣交者。
終于歲半之前。
而交于歲半之後也。
二氣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三氣之主客。
乃陽明少陽。
故多陽少陰。
雲趨雨府者。
土之濕氣。
蒸而為雲。
天氣降而為雨。
蓋四之氣。
乃太陰濕土主氣。
太陽寒水加臨。
故曰雲趨雨府。
濕化乃敷。
司天之燥金。
終三之氣。
而交于四氣之寒水濕土。
是以燥極而澤。
)其谷白丹。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所謂歲谷是也。
)間谷命太者。
(間谷者。
感左右之間氣而成熟。
間氣者。
在司天在泉左右之四氣也。
如陽明在上。
則左太陽。
右少陽。
陽明主少。
而太陽少陽主太。
故曰間谷命太者。
蓋言在左右之太者為間谷也。
太陽之下。
是為厥陰。
少陽之下。
是為太陰。
感此四氣而成者。
是謂間谷。
隻言在上之太。
而不言在下之二氣者。
蓋數之始。
起于上而終于下。
故舉此在上之太。
而在下之二氣可知矣。
以五常政大論之圓圖輪轉觀之。
則六氣之太少。
了然在目矣。
玉師曰。
不及之歲。
而曰間谷命太者。
則太過之歲。
又當雲間谷命少者。
如太陽在上。
則左厥陰。
右陽明。
太陽主太。
而左右之厥陰陽明主少。
書不盡言。
學人當引而伸之。
)其耗白甲品羽。
(此言五類之蟲。
感司天在泉之氣。
而少有生育也。
耗、少也。
散也。
曰白、曰文、曰品者。
謂感司天之氣。
不過文彩品格之蟲。
少有生育。
非若運化之蕃息也。
如金運之歲。
其蟲介。
概言三百六十之介蟲。
皆感金運而生。
今感司天之金氣。
止白甲者生。
而餘色之介蟲不育也。
倪仲宣曰。
六氣隻言少而不言太。
又不及于太陰。
何也。
曰。
太過者其氣暴。
不及者其氣徐。
如運氣太過。
有相勝制。
則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故不言其太也。
又如厥陰陽明司天。
皆感生長收成之氣。
故胎運易于生成。
如太陰司天。
則寒水在泉。
水濕相合。
全無生長之氣。
則蟲類艱于孕育。
故不言及太陰也。
如上章論太陽在泉。
蟲不育。
太陰在泉。
鱗蟲不成。
即此意也。
此句蓋言五類之蟲。
皆感五運之氣而生。
如敷和之紀。
其蟲毛。
發生委和之紀。
其蟲毛介。
雖歲運有太過不及。
而皆生息蕃振。
如感司天之氣。
不過少有生育。
若運氣太過。
有相勝制。
并其不生不育矣。
故曰耗者。
言所育既少。
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
此注當與上章歲有胎孕不育節合看。
)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熒惑。
其政切。
其令暴。
蟄蟲乃見。
流水不冰。
民病咳。
嗌塞。
寒熱發暴。
振栗癃閉。
(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熒惑光明。
清切者。
金之政。
急暴者。
火之令。
君火在泉。
是以蟄蟲不藏。
流水不冰。
民病嗌塞振栗諸證。
皆感燥熱之氣而為病也。
)清先而勁。
毛蟲乃死。
熱後而暴。
介蟲乃殃。
(清先而勁者。
言司天之氣。
盛于歲半以前。
熱後而暴。
謂在泉之氣。
淫于歲半以後。
毛蟲死。
介蟲殃者。
又受司天在泉之勝制而死也。
故曰。
各有勝。
各有制。
各有生。
各有成。
謂五運六氣。
各有生成。
各有勝制。
五運之勝。
能制其六氣。
而六氣之勝。
又能制其五運。
制則不生不育。
或不靜而死也。
故止于陽明節列此四句。
蓋欲使後學知運氣之互相勝制。
類而推之。
)其發躁。
勝複之作。
擾而大亂。
清熱之氣。
持于氣交。
(陽明少陰之氣皆主躁。
故其發躁。
如火勝金于歲半之前。
則水複火于歲半之後。
是以勝複作。
而歲時之氣大亂矣。
氣交者。
司天在泉之氣。
上下相交。
玉師曰。
持于氣交。
則無勝複。
)初之氣。
地氣遷。
陰始凝。
氣始肅。
水乃冰。
寒雨化。
其病中熱脹。
面目浮腫。
善眠。
鼽衄。
嚏欠。
嘔。
小便黃赤。
甚則淋。
(地氣遷者。
謂歲前在泉之終氣。
交更于今之初氣。
餘運仿此。
夫卯酉歲初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故陰凝而雨化。
下文曰。
厥陰所至為風生。
終為肅。
氣始肅者。
謂主時之初氣。
乃厥陰也。
陰凝于外。
則陽郁于内。
故民病熱脹便赤諸證。
面目浮腫善眠者。
濕土之為病也。
鼽衄嚏欠嘔者。
風木之氣也。
)二之氣。
陽乃布。
民乃舒。
物乃生榮。
厲大至。
民善暴死。
(二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陽氣得以敷布。
故民乃舒。
物得長氣而生榮。
如厲大至。
則民善暴死。
蓋謂二火相交。
臣位君上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涼乃行。
燥熱交合。
燥極而澤。
民病寒熱。
(司天之金氣加臨。
故天政布。
涼乃行。
三之主氣。
乃少陽相火。
故燥熱交合。
三氣終而交于四氣之寒水濕土。
故燥極而澤。
燥濕水火相交。
故民病寒熱。
)四之氣。
寒雨降。
病暴仆。
振栗谵妄。
少氣嗌幹。
引飲。
及為心痛。
癰腫瘡瘍。
瘧寒之疾。
骨痿血便。
(四之加臨客氣。
乃太陽寒水。
主氣乃太陰濕土。
故寒雨降。
歲半以後。
乃少陰君火主氣。
反為寒濕相加。
故民病振栗谵妄。
嗌幹便血等證。
皆因寒凝于外。
火郁于内故也。
經雲。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皆屬于火。
及為心痛者。
乃寒邪内淩君火也。
經雲。
邪在心。
則病心痛。
時眩仆。
又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寒氣之腫也。
)五之氣。
春令反行。
草乃生榮。
民氣和。
(厥陰風木加臨于五氣。
故春令反行。
草得生氣。
故乃生榮。
少陰之郁。
得木氣而舒達。
故民氣和。
)終之氣。
陽氣布。
候反溫。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民乃康平。
其病溫。
(少陰君火之氣。
加臨于終氣。
故在泉之陽氣。
得以舒布。
而冬之時候反溫。
冬氣溫暖。
故蟄蟲不藏。
流水不冰。
地氣舒暢。
故民乃康平。
其有災眚。
當主病溫。
所謂冬溫病也。
冬溫之病。
與傷寒大異。
玉師曰。
冬傷于寒。
今感溫熱而為病。
故與傷寒異。
)故食歲谷以安其氣。
食間谷以去其邪。
(歲谷者。
白丹之谷。
感天地之氣而生。
氣者。
元真之氣也。
間谷者。
感間氣而生。
如初之氣宜食白。
二之氣宜食白丹。
四之氣宜食丹元。
五之氣宜食丹蒼之谷。
邪者。
反勝其間氣之邪。
)歲宜以鹹以苦以辛。
汗之清之散之。
(宜鹹以清君火之熱。
宜辛以潤陽明之燥。
宜苦以洩内郁之火。
汗之以解在外之寒。
清之以消内入之邪。
散之以解冬溫之氣。
)安其運氣。
無使受邪。
(運氣不及。
故宜安之。
無使邪勝。
)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折其司天在泉之氣。
以資五運之化源。
)以寒熱輕重少多其制。
同熱者多天化。
同清者多地化。
(寒以清在地之火熱。
熱以制司天之燥金。
同者多之。
異者少之。
故以寒熱之輕重。
而少多其制。
如少征少角之運。
同少陰之熱者。
多以天化之清涼以制之。
如少商少宮少羽之運。
同陽明之清者。
多以地化之火熱以制之。
天化者。
燥金之清涼。
地化者。
在泉之火熱。
按至真要大論曰。
風淫所勝。
平以清涼。
是風同熱化。
當以清涼平之。
)用涼遠涼。
用熱遠熱。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
亂天地之經。
擾陰陽之紀也。
(陽明清涼之氣司天。
是宜用溫熱矣。
如二之氣乃君相二火。
又當遠此六十日而用溫熱。
少陰君火之氣在泉。
是宜用寒涼矣。
如四之主客乃寒水濕土。
又當遠此六十日而後可用寒涼。
有假者。
謂四時之寒熱溫涼。
非司天在泉及間氣之正氣。
又當反逆以治之。
此調和天地陰陽之道也。
反此者。
亂司天在泉之經常。
擾間氣陰陽之紀步。
) 帝曰。
善。
少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
寅申之紀也。
少陽太角厥陰壬寅壬申。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啟坼。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掉眩。
支脅驚駭。
(壬主木運太過。
寅申少陽司天。
厥陰在泉。
運氣與太陽太角相同。
但其病少異。
蓋木與水土相合。
其病在血分。
木與風火相合。
其病在氣分。
本經曰。
諸風眩掉。
皆屬于肝。
又曰。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少陽太征厥陰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戊主火運太過。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
天與之會。
故天元冊曰天符。
) 其運暑。
其化暄嚣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盛之極也。
)其病上熱郁。
血溢血洩。
心痛。
(火運上臨少陽。
故為此諸病。
) 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少陽太宮厥陰甲寅甲申。
其運陰雨。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柔者土之德。
潤澤、濕之化也。
太陰所至為雷霆。
驟注烈風。
氣變之常也。
)其病體重。
腫。
痞飲。
(感大宮之運而為脾病也。
按太過之運氣有三。
三五十五。
為民病少有異同。
蓋以司天在泉之氣化少異故耳。
學人以意會之。
)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少陽太商厥陰庚寅庚申。
同正商。
(歲金太過。
而司天之火制之。
則金氣已平。
故與正商之歲同。
)其運涼。
其化霧露清切。
(金氣和平。
故曰清切。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肩背胸中。
(肺脈出胸中。
俞在肩背。
)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少陽太羽厥陰丙寅丙申。
其運寒肅。
其化凝慘栗冽。
其變冰雪霜雹。
(皆太羽之運化。
)其病寒浮腫。
(寒水之病。
) 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少商凡此少陽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寅申歲主太過。
六氣皆先天時而至。
)天氣正。
(此申明天地陰陽之氣。
交相感召。
所謂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夫蒼丹素元之氣。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故曰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是三陰三陽在下。
而六氣之在上也。
是以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
中見厥陰。
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
正、中也。
天氣正者。
謂少陽司天。
而氣化行于氣交之中。
蓋以三陰三陽在下。
故雖主司天。
而氣下行于中也。
下節厥陰司天。
而曰地氣正者。
謂少陽在泉之氣。
而亦行于中。
蓋少陽為厥陰之中見也。
再按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化。
故凡此厥陰之政。
諸同正歲。
氣化營運同天。
謂厥陰同少陽天氣正地氣正之諸歲。
而厥陰之氣。
營運同少陽天氣之在中。
蓋以少陽司天。
則厥陰在中。
少陽在泉。
則地氣在中。
少陽為厥陰之中見也。
厥陰在泉。
則地氣在中。
厥陰司天。
則天氣亦在中。
謂厥陰從中見少陽之化也。
能明乎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
再于上下氣交中求之。
斯得運化之微妙。
)地氣擾。
(厥陰在泉。
故地氣擾。
下文曰。
厥陰所至為撓動。
為迎随。
行令之常也。
)風及暴舉。
木偃沙飛。
炎火乃流。
(火風之氣也。
)陰行陽化。
雨乃時應。
(謂厥陰之氣上行。
而從少陽之化。
故雨乃時應。
蓋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此德化之常也。
)火木同德。
上應熒惑歲星。
(上應二星倍明。
)其谷丹蒼。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其政嚴。
其令擾。
(嚴者。
火之政。
擾者。
風之令也。
)故風熱參布。
雲物沸騰。
太陰橫流。
寒乃時至。
涼雨并起。
(風熱參布者。
少陽厥陰之氣。
交相參合。
而布于氣交之中。
雲物沸騰者。
地氣上升也。
太陰橫流。
涼雨并起者。
蒸溽而為雨也。
按厥陰風木。
上從司天之化。
故太陰濕土從之。
即風氣下臨。
黃起土用之義。
畏其勝制而從之也。
)民病寒中。
外發瘡瘍。
内為洩滿。
故聖人遇之。
和而不争。
往複之作。
民病寒熱。
瘧洩。
聾瞑。
嘔吐。
上怫腫色變。
(風熱之氣在外。
則寒濕之氣在内。
是以外發瘡瘍。
内為寒中洩滿。
故聖人遇此之候。
和其寒熱。
而不使外内交争。
往複出入也。
如外内往複交作。
則為寒熱之瘧。
洩聾嘔吐者。
風熱之氣乘于内也。
上怫腫色變者。
寒濕之氣乘于外也。
)初之氣。
地氣遷。
風勝乃搖。
寒乃去。
候乃大溫。
草木早榮。
寒來不殺。
溫病乃起。
其病氣怫于上。
血溢目赤。
咳逆頭痛。
血崩脅滿。
膚腠中瘡。
(殺葉帥。
初之間氣。
乃少陰君火。
主氣乃厥陰風木。
是以風搖候溫。
草木得生長之氣而早榮也。
殺、降也。
少陽司天。
而又值君火主氣。
故雖有時氣之寒來。
而不能殺二火之溫熱也。
血溢目赤。
咳逆膚瘡等證。
皆風火之為病也。
) 二之氣。
火反郁。
白埃四起。
雲趨雨府。
風不勝濕。
雨乃零。
民乃康。
其病熱郁于上。
咳逆嘔吐。
瘡發于中。
胸脅不利。
頭痛身熱。
昏愦膿瘡。
(二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是以司天之火氣反郁。
而白埃四起。
雲趨雨府。
皆濕土之氣化也。
厥陰風氣。
雖上從少陽。
而亦不能勝其雨濕。
風火氣盛。
得陰濕以和之。
故民乃康。
其有災眚。
則病熱郁嘔吐。
昏愦膿瘡諸證。
皆因陰濕凝于外。
而火熱郁于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炎暑至。
少陽臨上。
雨乃涯。
民病熱中。
聾瞑血溢膿瘡。
咳嘔鼽衄。
渴。
嚏欠喉痹。
目赤。
善暴死。
(司天之氣。
上臨于三氣。
故天政布。
主時之氣。
亦屬少陽。
故炎暑至。
雨乃涯者。
太陰橫流也。
民病熱中。
血溢鼽衄嚏欠諸證。
感風火之氣也。
二火相交。
風熱并至。
故善暴死。
)四之氣。
涼乃至。
炎暑間化。
白露降。
民氣和平。
其病滿。
身重。
(加臨間氣。
乃陽明清涼之氣。
故涼乃至。
白露降。
少陽之火。
與風熱之氣。
交于氣交之中。
故炎暑間化。
風熱主歲。
而遇此清涼。
故民氣和平。
其病滿身重者。
感主時濕土之氣也。
)五之氣。
陽乃去。
寒乃來。
雨乃降。
氣門乃閉。
剛木早凋。
民避寒邪。
君子周密。
(五之間氣。
乃太陽寒水。
故陽熱去而寒乃來。
以秋冬之交。
而行閉藏之冬令。
故氣門乃閉。
宜周密以避寒邪。
曰聖人。
曰君子。
蓋言聖賢之随時調養。
以和其氣。
是以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終之氣。
地氣正。
風乃至。
萬物反生。
霜霧以行。
其病關閉不禁。
心痛。
陽氣不藏而咳。
(厥陰風木主終氣。
故風乃至。
地氣正者。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化也。
萬物遇生氣而反生。
地氣反上升而霜霧以行。
以閉藏之時。
而反行發生之令。
故其病關閉不禁。
心痛者。
腎氣上乘于心也。
夫肺主氣。
而腎為生氣之原。
故腎為本。
肺為末。
陽氣至冬而歸藏于腎髒。
今反上乘于肺。
故咳。
)抑其運氣。
贊所不勝。
必折其郁氣。
先取化源。
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運氣太過。
故當抑之。
所不勝者。
如壬年角運太過。
則土氣不勝。
戊年火運太過。
則金氣不勝。
故宜抑其太過。
贊助其所不勝。
折其郁氣者。
如庚寅庚申歲。
少陽司天。
則商運受郁矣。
甲寅甲申歲。
厥陰在泉。
則宮運受郁矣。
是當折其緻郁之氣。
先取二運之化源。
折抑其太過。
贊助其不勝。
是以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暴者。
謂太宮太商之運氣主太過。
而反受其郁。
故其過暴。
暴者為病甚。
故曰苛。
)故歲宜鹹辛。
宜酸。
滲之洩之。
漬之發之。
(宜鹹以制少陽之火。
宜辛以勝風木之邪。
厥陰從少陽之火化。
是子洩其母氣矣。
故又宜用酸以補之。
漬者。
上古用湯液浸漬以取汗。
滲之洩之者。
以清火熱之在中。
漬之發之者。
以散風邪之外襲。
)觀氣寒溫。
以調其過。
同風熱者多寒化。
異風熱者少寒化。
(寒溫者。
謂五運之寒溫也。
如太角太征之歲。
運氣與司天在泉之風熱相同者。
多用寒涼以清之。
如太宮太商太羽之歲。
運氣與司天在泉之氣異者。
則少之。
食藥同法。
)用熱遠熱。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食宜同法。
此其道也。
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
病之階也。
(張玉師曰。
按太陽司天。
太陰在泉。
則先雲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少陽司天。
厥陰在泉。
則先雲用熱遠熱。
用溫遠溫。
蓋言歲運寒熱之藥食。
當遠此司天在泉。
遠者。
勿犯也。
) 帝曰。
善。
太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醜未之紀也。
太陰少角太陽清熱勝複同。
(少角主木運不及。
故清氣勝之。
有勝必有複。
故熱以複之。
清熱勝複之氣。
與本運同其化。
)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曰。
委和之紀。
上宮與正宮同。
)丁醜丁未。
其運風清熱。
(風乃運氣。
清乃勝氣。
熱乃複氣。
三氣同其運。
愚按太過之運言病。
不及之運不言病。
蓋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太陰少征太陽寒雨勝複同。
(火運不及。
寒反勝之。
土雨來複。
)癸醜癸未。
其運熱寒雨。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太陰少宮太陽風清勝複同。
(注義同前)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曰。
上宮與正宮同。
)己醜太一天符。
己未太一天符。
(土運臨四季。
是為歲會。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是為天符。
天符合歲會。
是為太一天符。
)其運雨風清。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太陰少商太陽熱寒勝複同。
乙醜乙未。
其運涼熱寒。
(疏義同前) 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太陰少羽太陽雨風勝複同。
同正宮。
(五常政大論雲。
涸流之紀。
上宮與正宮同。
)辛醜辛未。
其運寒雨風。
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太商凡此太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陰專其政。
陽氣退避。
大風時起。
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
原野昏。
白埃四起。
雲奔南極。
寒雨數至。
物成于HT夏。
民病寒濕。
腹滿。
身憤腫。
痞逆。
寒厥拘急。
濕寒合德。
黃黑埃昏。
流行氣交。
上應鎮星辰星。
其政肅。
其令寂。
其谷玄。
(音蒙數葉朔HT葉咨。
太陰司天。
寒水在泉。
故陰專其政。
陽氣退避。
土令不及。
風反勝之。
天地之寒濕氣交。
是以原野昏。
寒雨數至也。
HT夏。
長夏之時。
秋之交也。
民病腹滿諸證。
皆感寒濕之氣而成。
寒濕合德。
是以黃黑埃昏。
流行氣交。
上應辰鎮二星明耀。
肅者。
土之政。
寂者。
水之令。
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
)故陰凝于上。
寒積于下。
寒水勝火。
則為冰雹。
陽光不治。
殺氣乃行。
(太陰之濕氣凝于上。
太陽之寒氣積于下。
寒水勝火。
則為冰雹。
即所謂火郁之發。
山川冰雪是也。
陽氣在上。
為陰凝所勝。
則肅殺之氣乃行。
此言上下陰陽之氣也。
)故有餘宜高。
不及宜下。
有餘宜晚。
不及宜早。
土之利。
氣之化也。
民氣亦從之。
(此言五方之地土。
各有高下濃薄之不同也。
故歲氣有餘。
地土宜高濃。
歲氣不及。
地土宜卑下。
蓋太過之氣宜緩。
不及之氣宜先。
地土高濃。
氣緩于出。
地之下者。
氣易于升也。
氣有餘。
宜至之遲。
氣不及。
宜至之早。
此地利之有高下。
氣至之有早晏。
而民氣亦從之。
愚按此論上下陰陽之氣者。
謂天包乎地之外也。
地土之有高下者。
地居乎天之中也。
氣至之有早晏者。
氣貫乎地之内也。
人氣從之者。
人由乎氣交之中也。
此當與五常政大論合看。
)間谷命其太也。
(注見前)初之氣。
地氣遷。
寒乃去。
春氣正。
風乃來。
生布萬物以榮。
民氣條舒。
風濕相薄。
雨乃後。
民病血溢。
筋絡拘強。
關節不利。
身重筋痿。
(初之主客。
皆風氣所司。
是以歲前之地氣遷。
冬令之寒乃去。
而春氣正。
風乃來。
生榮萬物。
民氣條舒。
主客之氣。
與司天之氣相薄。
故雨乃後至也。
民病血溢筋痿諸證。
皆感風濕之氣所緻。
)二之氣。
大火正。
物承化。
民乃和。
其病溫厲大行。
遠近鹹若。
濕蒸相薄。
雨乃時降。
(二之主客。
乃君相二火。
故大火盛。
火土合德。
故物承化。
民乃和。
濕熱氣盛。
是以溫厲大行。
土氣周備于四方。
故遠近鹹若。
)三之氣。
天政布。
濕氣降。
地氣騰。
雨乃時降。
寒乃随之。
感于寒濕。
則民病身重腫。
胸腹滿。
(司天之氣。
臨于三氣。
寒濕之氣。
行于氣交。
)四之氣。
畏火臨。
溽蒸化。
地氣騰。
天氣痞隔。
寒風曉暮。
蒸熱相薄。
草木凝煙。
濕化不流。
則白露陰布。
以成秋令。
民病腠理熱。
血暴溢。
瘧。
心腹滿熱。
胪脹。
甚則腫。
(四之客氣。
乃少陽相火。
寒水司地。
故畏火之加臨。
四之主氣。
乃太陰濕土。
濕熱相合。
則溽蒸化而地氣上騰。
陰濕之氣。
與火氣不相合。
是以天氣痞隔。
濕化不流于下。
則白露陰布。
以成秋令。
寒風、太陽寒水之氣也。
民病滿脹等證。
乃寒濕熱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也。
)五之氣。
慘令已行。
寒露下。
霜乃早降。
草木黃落。
寒氣及體。
君子周密。
民病皮腠。
(五氣之主客。
皆陽明清涼之氣。
故其候寒冷。
收藏之令早行。
故君子周密。
陽明之氣主肌。
故病在皮腠。
)終之氣。
寒大舉。
濕大化。
霜乃積。
陰乃凝。
水堅冰。
陽光不治。
感于寒。
則病患關節禁固。
腰痛。
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
(五之主客。
乃在泉寒水之氣。
故寒大舉。
寒濕之氣。
上下相交。
故濕大化。
霜積陰凝。
濕之化也。
冰堅陽伏。
寒之令也。
腎為冬藏而主骨。
關節禁固。
骨節不利也。
腰者。
腎之府也。
寒濕推于氣交。
謂天地之氣。
上下相推。
人在氣交之中而為病也。
此句照應前民氣亦從之句。
)必折其郁氣而取化源。
益其歲氣。
無使邪勝。
(歲運不及。
故當益之。
邪氣者。
即己所不勝之氣也。
)食歲谷以全其真。
食間谷以保其精。
(真精者。
乃天乙所生之真元。
即精與氣耳。
故曰真曰精。
)故歲宜以苦燥之溫之。
甚者發之洩之。
不發不洩。
則濕氣外溢。
肉潰皮拆。
而水血交流。
必贊其陽火。
令禦甚寒。
從氣異同。
少多其判也。
同寒者以熱化。
同濕者以燥化。
異者少之。
同者多之。
(苦乃火味。
故能燥濕而溫寒。
判者。
分也。
)用涼遠涼。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也。
帝曰。
善。
少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子午之紀也。
少陰太角陽明壬子壬午。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啟拆。
其變振拉摧拔。
其病支滿。
(與諸太過角運相同。
) 太角(初正)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 少陰太征陽明戊子天符。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陰。
)戊午太一天符。
(火運臨午。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陰。
)其運炎暑。
其化暄曜郁燠。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上熱血溢。
(與前太征運同。
) 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少陰太宮陽明甲子甲午。
其運陰雨。
其化柔順時雨。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中滿身重。
(與前太宮運同。
)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少陰太商陽明庚子庚午同正商。
(五常政大論曰。
堅成之紀。
上征與正商同。
)其運涼勁。
其化霧露蕭。
其變肅殺凋零。
其病下清。
(運氣與諸太商同。
其病下清者。
感秋金之氣也。
)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少宮少陰太羽陽明丙子歲會。
(水運臨子。
)丙午。
其運寒。
其化凝慘冽。
其變冰雪霜雹。
其病寒下。
(感寒水氣。
) 太羽(終)太角(初)少征太宮少商凡此少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先天。
地氣肅。
天氣明。
寒交暑。
熱加燥。
雲弛雨府。
濕化乃行。
時雨乃降。
金火合德。
上應熒惑太白。
其政明。
其令切。
其谷丹白。
水火寒熱。
持于氣交而為病始也。
(太過之歲。
氣運皆先天時而至。
燥金在泉。
故地氣肅。
君火在天。
故天氣明。
歲前之終氣。
乃少陽相火。
今歲之初氣。
乃太陽寒水。
故為寒交暑。
而水火寒熱。
持于氣交而為病始也。
君火在上。
燥金在下。
故曰熱加燥。
雲弛雨府。
濕化乃行。
時雨乃降。
即少陽臨土雨乃涯之義。
金火合德。
上應熒惑太白光明。
明者。
火之政。
切者。
金之令也。
其谷丹白。
感金火之氣而成熟者。
)熱病生于上。
清病生于下。
寒熱淩犯而争于中。
民病咳喘。
血溢血洩。
鼽嚏。
目赤瘍。
寒厥入胃。
心痛腰痛。
腹大。
嗌幹。
腫上。
(寒熱淩犯者。
司天在泉之氣。
交相犯而争于中也。
咳喘血溢鼽嚏。
目赤瘍。
嗌幹腫上。
熱病生于上也。
血洩寒厥。
清病生于下也。
入胃心痛腰痛腹大。
寒熱交争于中而為病也。
)初之氣。
地氣遷。
燥将去。
寒乃始。
蟄複藏。
水乃冰。
霜複降。
風乃至陽氣郁。
民反周密。
關節禁固。
腰痛。
炎暑将起。
中外瘡瘍。
(初之客氣。
乃太陽寒水。
故歲前之燥熱将去而寒乃始。
蟄蟲複藏。
冰霜複結也。
初之時氣。
乃厥陰風木。
故風乃至。
陽春之氣郁。
而民反周密。
太陽主筋而為腎之府。
故關節禁固而腰痛。
時交于二氣之君火。
故炎暑将至。
金西銘曰。
前後用二将字者。
謂寒熱之氣交也。
)二之氣。
陽氣布。
風乃行。
春氣以正。
萬物應榮。
寒氣時至。
民乃和。
其病淋。
目瞑目赤。
氣郁于上而熱。
(二之主氣。
合司天之君火。
客氣乃厥陰風木。
故陽氣布而風乃行。
春氣始正。
萬物應生長之氣以榮。
按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少陰标陰而本熱。
二氣三氣皆君火司令。
而曰寒氣時至者。
少陰從本從标也。
寒熱氣交。
故民乃和。
其病淋目瞑者。
寒氣之為病也。
經雲。
陽盛則目。
陰盛則瞑目。
目赤者。
君火之氣也。
氣郁于上而熱者。
寒氣上乘也。
)三之氣。
天政布。
大火行。
庶類蕃鮮。
寒氣時至。
民病氣厥心痛。
寒熱更作。
咳喘目赤。
(三之主氣。
乃君相二火。
故天政布。
大火行。
衆類得長氣而蕃鮮。
在下之寒氣時至。
故民病氣厥心痛。
蓋君火在上。
陰寒在下。
寒氣厥逆淩心。
則心痛而寒熱更作。
乘于肺。
則為咳喘。
蓋肺乃心之蓋。
而又下交于腎也。
迫其君火上炎。
則目赤。
)四之氣。
溽暑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至。
民病寒熱。
嗌幹。
黃瘅。
鼽衄。
飲發。
(四之主客。
乃濕土主氣。
濕熱氣交。
故溽暑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至也。
民病嗌幹黃瘅諸證。
皆感溫熱之氣。
)五之氣。
畏火臨。
暑反至。
陽乃化。
萬物乃生乃長榮。
民乃康。
其病溫。
(歲半以下。
及五之主氣。
皆屬陽明。
而少陽相火加之。
故畏長氣上臨。
間氣司令。
故暑反至。
陽乃化。
萬物得長氣而生榮。
涼熱之氣合化。
故民乃康。
其有災眚。
感溫熱而為溫病。
)終之氣。
燥令行。
餘火内格。
腫于上。
咳喘。
甚則血溢。
寒氣數舉。
則霧翳。
病生皮腠。
内合于脅下。
連少腹而作。
寒中。
地将易也。
(終氣乃陽明燥金司令。
故燥令行。
氣交之餘熱内格。
而為咳喘血溢諸證。
寒水主時。
故寒氣數舉。
舍于皮腠而為病也。
夫地支始于子而對于午。
六氣已終。
則在泉之氣。
将易而交于醜未矣。
金西銘曰。
此句照應前二将字。
後之甲子甲午。
)必抑其運氣。
資其歲勝。
折其郁發。
先取化源。
無使暴過而生其病也。
(運氣太過。
故當抑之。
而資其歲之所不勝。
郁發者。
謂五運之氣。
郁極乃發也。
)食歲谷以全真氣。
食間谷以辟虛邪。
(虛邪。
不正之邪也。
能保其精。
則邪自辟矣。
)歲宜鹹以之。
而調其上。
甚則以苦發之。
以酸收之。
而安其下。
甚則以苦洩之。
(鹹從水化。
故能堅。
以調和在上之君火。
甚則以苦發其火郁。
金氣主收。
故宜酸收以安其下。
甚則以苦洩其燥。
)适氣同異而多少之。
同天氣者。
以寒清化。
同地氣者。
以溫熱化。
(同司天之熱氣。
宜以寒清。
同在泉之清涼者。
宜用溫熱。
)用熱遠熱。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則反。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
善。
厥陰之政奈何。
岐伯曰。
巳亥之紀也。
厥陰少角少陽清熱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委和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其運風清熱。
少角(初正)太征少宮太商少羽(終) 厥陰少征少陽寒雨勝複同。
癸巳癸亥。
其運熱寒雨。
少征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厥陰少宮少陽風清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卑監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己巳己亥。
其運雨風清。
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征厥陰少商少陽熱寒勝複同。
同正角。
(五常政大論曰。
從革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乙巳乙亥。
其運涼熱寒。
少商(乙)太羽(丙終)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宮(甲合前注會意) 厥陰少羽少陽雨風勝複同。
辛巳辛亥。
其運寒雨風。
(雨風勝複之氣。
與風運同化。
皆非本年正化。
所謂邪化日也。
不及之運同。
) 少羽(辛終)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宮(己)太商(庚始于丁而終于辛。
)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
氣化營運後天。
(不及之歲。
氣運皆後天時而至。
)諸同正歲。
氣化運氣同天。
(此言厥陰少陽标本之相合也。
少陽司天。
則天氣正。
少陽在泉。
則地氣正。
謂厥陰同少陽之諸正歲。
如厥陰在泉。
則厥陰之氣。
同少陽司天之營運。
厥陰司天。
則少陽之氣。
同厥陰司天之營運。
故曰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
蓋厥陰少陽。
标本相合。
而厥陰又從少陽之氣化也。
)天氣擾。
地氣正。
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
雲趨雨府。
濕化乃行。
風火同德。
上應歲星熒惑。
其政撓。
其令速。
其谷蒼丹。
間谷言太者。
其耗文角品羽。
風燥火熱。
勝複更作。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熱病行于上。
風病行于上。
風燥勝複形于中。
(風性動搖。
故天氣擾。
少陽之氣營運于中。
故地氣正。
風氣在天。
故風生高遠。
少陽之氣。
上與厥陰相合。
故炎熱從之。
雲趨雨府。
濕化乃行者。
從風火之勝制也。
風火同歸于正。
故曰同德。
上應歲星熒惑光明。
撓者風之政。
速者火之令也。
蒼丹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成熟者。
間谷者。
言左之少陰而下。
右之太陽而下。
感左右之間氣而成。
文角品羽。
感司天在泉之氣而生育者。
不過文品之毛蟲羽蟲。
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
勝複更作者。
謂炎熱從之于上。
而複相乘于氣交之中也。
蟄蟲來見。
流水不冰。
相火之在泉也。
感風氣則病行于上。
感熱氣則病行于下。
風燥勝複相乘。
則形見于氣交之中。
愚謂行于上。
行于下。
又曰形于中。
而不曰病。
蓋謂風火之氣。
行于上下。
而複交于中也。
炎熱從之于上者。
子從母也。
勝複更作者。
厥陰之氣。
複下歸于正也。
故厥陰在泉。
則地氣正。
今厥陰司天。
而天氣亦正。
斯謂之諸同正歲。
)初之氣。
寒始肅殺。
氣方至。
民病寒于右之下。
(初之氣。
乃陽明清金司令。
故寒始肅。
而殺氣方至。
民病寒于右之下。
謂陽明之間氣。
在在泉少陽之右也。
)二之氣。
寒不去。
華雪水冰。
殺氣施化。
霜乃降。
名草上焦。
寒雨數至。
陽複化。
民病熱于中。
(二之間氣。
乃太陽寒水。
是以寒不去而霜乃降。
二之主氣。
乃少陰君火。
而寒水加臨于上。
是以名草上焦。
而陽複化于下也。
民病熱中者。
君火之氣。
為寒氣郁于内也。
)三之氣。
天政布。
風乃時舉。
民病泣出。
耳鳴掉眩。
(三之氣。
乃司天之風氣主令。
是以天政布。
風乃時舉。
民病泣出耳鳴掉眩。
乃風病行于上也。
) 四之氣。
溽暑濕熱相薄。
争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