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上。
民病黃瘅而為腫。
(四之客氣。
乃少陰君火。
主氣乃太陰濕土。
是以溽暑濕熱相薄。
争于左之上者。
謂少陰在司天厥陰之左也。
按厥陰司天之間氣。
始于下之陽明。
而交于太陽。
少陽在泉之間氣。
始于上之少陰。
而交于太陰。
故民病寒于右之下者。
蓋從下而上也。
争于左之上者。
謂從上而下也。
是以間谷言太者。
言在上左右之少陰太陽。
而及于太陰陽明。
所謂數之始起于上而終于下也。
故曰。
食間谷以保其精。
謂保四氣主時之精氣也。
又曰。
食間谷以避虛邪。
謂避左右間氣之虛邪也。
蓋能保其精。
則能避其邪矣。
民病黃瘅腫。
皆濕熱之為病。
)五之氣。
燥濕更勝。
沉陰乃布。
寒氣及體。
風雨乃行。
(五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主氣乃陽明燥金。
是以燥濕更勝。
沉陰布而寒及體者。
二氣并主清寒也。
太陰所至終為雨。
陽明所主為凄鳴。
故風雨乃行。
)終之氣。
畏火司令。
陽乃大化。
蟄蟲出見。
流水不冰。
地氣大發。
草乃生。
人乃舒。
其病溫厲。
(終之主氣。
乃太陽寒水。
而相火加臨于上。
故畏火司令。
客勝其主。
是以陽氣大化。
流水不冰。
少陽在泉之氣大發。
草感生長之氣而生。
人感溫暖之氣而舒。
其病溫厲者。
所謂冬溫病也。
)必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贊其運氣。
無使邪勝。
(化源者。
五運乃六氣之生源。
如少宮之運。
厥陰司天。
則土氣受郁矣。
少商之運。
少陽在泉。
則金氣受郁矣。
故當折其緻郁之氣。
以資五運之化源。
以上六氣相同。
歲運不及。
故當贊助其運氣。
無使所不勝之邪勝之。
以上不及之三氣相同。
)歲宜辛以調上。
以鹹調下。
畏火之氣。
無妄犯之。
(辛從金化。
以調風木之勝。
鹹從水化。
以調火熱之淫。
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是一歲之中。
皆火司令。
故當畏火之氣。
無妄犯之。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用涼遠涼。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反常。
此之道也。
反是者病。
(厥陰司氣以溫。
用溫無犯。
少陽司氣以熱。
用熱無犯。
食宜同法者。
藥食并宜也。
) 帝曰。
善。
夫子言。
可謂悉矣。
然何以明其應乎。
岐伯曰。
昭乎哉問也。
夫六氣者。
行有次。
止有位。
故常以正月朔日。
平旦視之。
睹其位。
而知其所在矣。
(此言司天在泉之氣。
六期環轉。
而各有定位也。
行有次者。
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
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
少陽治之。
六氣終期。
而六期環會也。
止有位者。
上下有位。
左右有紀。
一氣各主六十日有奇也。
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者。
蓋以寅為歲之首。
朔為月之首。
寅為日之首。
而起初氣也。
睹其司天在泉之定位。
則知六氣之所在矣。
)運有餘。
其至先。
運不及。
其至後。
此天之道氣之常也。
運非有餘。
非不足。
是謂正歲。
其至當其時也。
(運、謂六氣之化運。
如子午寅申辰戌六歲主有餘。
其主歲主時之氣。
皆先天時而至。
如醜未卯酉巳亥六歲主不及。
其主歲至時之氣。
皆後天時而至。
正歲、謂歲會之紀。
非太過。
非不及。
其氣應時而至也。
)帝曰。
勝複之氣。
其常在也。
災眚時至。
候也奈何。
岐伯曰。
非氣化者。
是謂災也。
(此論五運之勝複而為災眚者。
何以候之。
非氣化者。
謂非運氣之化也。
如丁卯丁酉歲。
其運風清熱。
風乃少角之氣化。
其清熱乃勝複之氣。
此邪化也。
是謂災眚。
徐振公曰。
此篇論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而運化于中。
故此節論司天在泉之中。
而兼論其運氣。
)帝曰。
天地之數。
終始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是明道也。
數之始。
起于上而終于下。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故曰位時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
(天、謂司天。
地、謂在泉。
道、謂天地陰陽之道。
數之始起于上者。
謂數之始于一而起于天一也。
終于下者。
謂天數之始于一而終于地六也。
歲半之前。
歲半之後者。
謂天地之氣。
上下有位也。
氣交者。
謂天地之氣。
上下相交也。
位、謂司天在泉。
及左右間氣之六位。
氣月、謂一氣之各主兩月也。
愚謂司天在泉之六氣。
總屬天一所生之真元。
真元者。
精氣也。
氣為陽。
精為陰。
一陰一陽。
化生太少之四象。
而共為六氣也。
天包乎地之外。
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
精通乎天之上。
故曰天有精也。
六氣循天而環轉。
故六期而環會。
複通貫乎地之中。
故上下交互也。
故曰。
食歲谷以全其真。
食間谷以保其精。
真者。
元真之氣。
精者。
天一之精。
是以上文曰。
此天之道。
氣之常也。
)帝曰。
餘司其事。
則而行之。
不合其數。
何也。
岐伯曰。
氣用有多少。
化洽有盛衰。
衰盛多少。
同其化也。
帝曰。
願聞同化。
何如。
岐伯曰。
風溫。
春化同。
熱曛昏火。
夏化同。
勝與複同。
燥清煙露。
秋化同。
雲雨昏瞑埃。
長夏化同。
寒氣霜雪冰。
冬化同。
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也。
(此論五運六氣。
有同化之盛衰。
是以有不合也。
不合其數者。
不合六氣之數也。
氣用有多少者。
謂六氣之用。
有有餘不足也。
化洽有盛衰者。
謂五運之化。
有太過不及也。
風熱寒燥者。
言陰陽之六氣也。
春夏秋冬者。
言角征宮商羽。
主歲而主時也。
風溫春化同者。
厥陰與角運同化也。
熱曛夏化同者。
少陰少陽。
與征運同化也。
勝與複同者。
謂五運之勝與複氣。
亦與六氣之相同也。
如清金勝角木。
其勝氣即與陽明同。
炎火複秋金。
其複氣即與少陰少陽同也。
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
是以有不合也。
如風溫之多。
合春化之盛。
是氣運同其化矣。
若六氣之少。
合五運之盛。
五運之衰合六氣之多。
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
此節論六氣主歲主時之多少。
又當審五運主歲主時之盛衰。
合而推之。
斯得氣運之微妙。
)帝曰。
五營運同天化者。
命曰天符。
餘知之矣。
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
岐伯曰。
太過而同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此凡二十四歲也。
帝曰。
願聞其所謂也。
岐伯曰。
甲辰甲戌。
太宮下加太陰。
壬寅壬申。
太角下加厥陰。
庚子庚午。
太商下加陽明。
如是者三。
(此太過而同地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歲。
)癸巳癸亥。
少征下加少陽。
辛醜辛未。
少羽下加太陽。
癸卯癸酉。
少征下加少陰。
如是者三。
(此不及而同地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戊子戊午。
太征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
太征上臨少陽。
丙辰丙戌。
太羽上臨太陽。
如是者三。
(此太過而同天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丁巳丁亥。
少角上臨厥陰。
乙卯乙酉。
少商上臨陽明。
己醜己未。
少宮上臨太陰。
如是者三。
(此不及而同天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除此二十四歲。
則不加不臨也。
(言此二十四歲。
則上下加臨。
餘三十六歲。
則不加不臨也。
)帝曰。
加者何謂。
岐伯曰。
太過而加同天符。
不及而加同歲會也。
(此言太過而同地化者。
與天符相同。
不及而同地化者。
與歲會相同。
)帝曰。
臨者何謂。
岐伯曰太過不及。
皆曰天符。
而變行有多少。
病形有微甚。
生死有早晏耳。
(言太過不及之十二歲。
皆曰天符。
然内有變行多少之分焉。
多少者。
即太過不及之變也。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
徐者為病持。
故有微甚死生之分焉。
按馬注引執法行令貴人而言。
然此節單論天符之有太過不及。
前篇分别天符歲會太一天符。
與此不相符合。
)帝曰。
夫子言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
餘未知其然也。
願聞何謂遠。
岐伯曰。
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從者和。
逆者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所謂時興六位也。
(興、起也。
此總言一歲之中。
有應時而起之六位。
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各有寒熱溫涼之四氣。
皆宜遠而無犯之。
如初之氣。
天氣尚寒。
是宜用熱。
時值少陽相火司令。
又當遠此一位而無犯也。
如二之氣。
天氣已溫。
是宜用涼。
時值太陽寒水司令。
又當遠此一位而用涼也。
每歲之六氣皆然。
從則和。
逆則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帝曰。
溫涼何如。
岐伯曰。
司氣以熱。
用熱無犯。
司氣以寒。
用寒無犯。
司氣以涼。
用涼無犯。
司氣以溫。
用溫無犯。
間氣同其主無犯。
異其主則小犯之。
是謂四畏。
必謹察之。
(此分論司天在泉及間氣之無犯也。
如少陰在上。
司氣以熱。
而用熱者。
又當遠此少陰之熱而無犯也。
如陽明在泉。
司氣以涼。
而用涼者。
又當遠此陽明之涼而無犯也。
餘氣皆然。
如間氣與司天在泉之主氣相同者。
不可犯。
與主氣異者。
則小犯之。
假如少陽司天。
初氣乃少陰君火。
是與司天之氣相同。
無犯其熱。
如少陰在泉。
四之氣乃太陽寒水。
是與主氣相異。
可少用熱而小犯之。
是謂寒熱溫涼之四畏。
不可不謹察也。
)帝曰。
善。
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
天氣反時。
則可根據時。
及勝其主則可犯。
以平為期。
而不可過。
是謂邪氣反勝者。
(天氣反時者。
如司氣以熱。
而天氣反涼。
是當根據時而用溫矣。
如司氣以熱。
而寒反勝之。
又可用熱而犯主氣之熱矣。
然隻以氣平為期。
不可過用。
以傷司氣之元真。
是謂邪氣反勝者。
則可犯也。
)故曰。
無失天信。
無逆氣宜。
無翼其勝。
無贊其複。
是謂至治。
(天信、謂氣之應時而至者。
無差失而妄犯之。
六氣各有所宜而不可逆。
有勝氣。
又宜折之而無翼其勝。
有複氣。
又當抑之而無贊其複。
調之正味。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運和平。
勿乖其政。
是謂主治。
) 帝曰。
善。
五運氣行。
主歲之紀。
其有常數乎。
岐伯曰。
臣請次之。
(此章與上章大義相同。
前以太陽為始。
序三陽三陰之六氣。
以角運為初。
序角征宮商羽之五音。
而年歲有所不齊也。
故今以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從甲子而至癸巳。
三十歲而為一紀。
複從甲午而至癸亥。
六十歲而為一周。
斯歲運始順。
故複次之。
) 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宮土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故其數從生始。
)雨化五。
(此運居其中。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
雨為土化。
土常以生。
故其數五。
)燥化四。
(乃己卯己酉也。
己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無勝複之邪化。
故為正化。
所謂日者。
以一運統主一歲。
而五運又以角木為初。
羽水為終。
各分主七十二日有奇也。
)其化上鹹寒。
中苦熱。
下酸熱。
所謂藥食宜也。
(上、謂司天。
下、謂在泉。
中、謂化運。
君火司天。
故宜鹹寒以制化。
太陰濕土運化于中。
故宜苦以燥濕。
熱以溫陰。
陽明清涼在泉。
故宜酸以助收。
熱以溫涼。
藥食并相宜也。
此即上章宜苦燥之溫之。
食宜同法之義。
餘歲俱仿此。
) 乙醜乙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商金運。
下太陽水。
熱化寒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不及之運有勝複。
金運不及。
火熱勝之。
金之子寒水來複。
有勝複之邪氣。
故為邪化。
所謂日者。
謂勝氣在勝彼所主之七十二日。
複氣在複我所司之七十二日。
此即上章清熱勝複同。
其運風清熱之義。
餘不及歲俱準此。
)災七宮。
(按九宮分野。
七乃兌宮。
金運不及。
為熱寒勝複。
故主災眚在于兌之西方。
上章以太過之歲而主民病。
此以不及之歲而言災眚。
蓋太過之氣暴。
不及之氣徐。
病甚而災微也。
)濕化五。
(乙主不及。
故其數生。
按乙運不及。
則醜未之司天在泉。
亦主不及。
氣運之同也。
)清化四。
(運不及。
故其數生。
餘不及歲俱準此。
)寒化六。
(乃庚辰庚戌也。
庚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濕化五。
清化四。
寒化六。
皆主正化。
無勝複之邪氣也。
五運之氣。
又各分主七十二日。
司天在泉之氣。
各主六十日而有奇。
)其化上苦熱。
中酸和。
下甘熱。
所謂藥食宜也。
(金氣主收。
故宜酸以收之。
和者。
謂五運之氣。
雖各主一歲。
而一歲之中。
又有生長化收藏之五運。
故又宜五味以和之。
甘為土味。
能制化寒水。
) 丙寅丙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羽水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火臨于上。
水承制之。
故主不及。
)寒化六。
(運太過。
故其數成。
餘太過運俱準此。
)風化三。
(乃辛巳辛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溫。
下辛溫。
所謂藥食宜也。
(水運主鹹。
而以鹹助之。
後之化運。
多用和助之味。
所謂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也。
) 丁卯丁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陰火。
清化熱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清主勝氣。
熱乃複氣。
)災三宮。
(三宮、主震分野之東方也。
)燥化九。
(委和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木運不及。
金氣勝之。
今又燥化臨于上。
則金氣盛矣。
) 風化三。
熱化七。
(壬子壬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辛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 戊辰戊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征火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熱化七。
濕化五。
(癸醜癸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溫。
中甘和。
下甘溫。
藥食宜也。
己巳己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陽相火。
風化清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五宮。
(乃中央土宮。
)風化三。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濕化五。
火化七。
(乃戊寅戊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辛涼。
中甘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庚午庚子歲上少陰火。
中太商金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金運太過)燥化九。
(乃乙卯乙酉也。
從革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金氣不及。
而得運化之助。
故與正商相同而盛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酸溫。
所謂藥食宜也。
辛未辛醜歲上太陰土。
中少羽水運。
下太陽水。
雨化風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一宮。
(乃北方坎位。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寒化一。
(在化運主不及。
故其數生。
在在泉乃丙辰丙戌也。
辰戌乃太陽之水。
合丙之化運而始生。
故其數一。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和。
下苦熱。
所謂藥食宜也。
壬申壬寅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角木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壬申壬寅為同天符。
故其數生。
天主生也。
)風化八。
(在中運主角木太過。
故其數成。
在在泉乃丁巳丁亥也。
委和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木氣不及。
而得運化之助。
則木氣盛矣。
故其數八。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和。
下辛涼。
所謂藥食宜也。
癸酉癸卯歲上陽明金。
中少征火運。
下少陰火。
寒化雨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九宮。
(乃南方離位。
)燥化九。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火運不及。
收氣自政。
而又上臨于司天。
則其氣盛矣。
)熱化二。
(在中運主不及。
故其數二。
在在泉乃戊子戊午。
屬天符之歲。
故其數生。
蓋天生而地成也。
)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鹹溫。
下鹹寒。
藥食宜也。
甲戌甲辰歲上太陽水。
中太宮土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按土盛而不勝水者。
乃歲會之年。
氣之平也。
故無勝複。
)濕化五。
(在中運。
土常以生。
在在泉乃己醜己未。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溫。
下苦溫。
藥食宜也。
乙亥乙巳歲上厥陰木。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陽相火。
熱化寒化勝複同。
邪氣化日也。
災七宮。
風化八。
(從革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金運不及。
生氣乃揚。
而又上臨于司天。
則木氣盛矣。
)清化四。
火化二。
(乃庚寅庚申也。
當主成數。
疑誤故阙。
)正化度也。
(度者。
謂所主之時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酸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子丙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羽水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火司于上。
水承制之。
故主不及。
)寒化六。
清化四。
(乃辛卯辛酉也。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熱。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丁醜丁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角木運。
下太陽水。
清化熱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 風化三。
寒化一。
(乃壬辰壬戌也。
辰戌之水。
合于水而始生。
故其數一。
按天一始生之水曰天癸。
然太陽之水。
上合丙之化氣。
壬之生氣。
而不與辛癸相合。
蓋辛與丙合。
壬與癸合也。
倪仲宣曰。
寒水在泉。
土制于上。
故主不及。
玉師曰。
土應勝水。
有木制其中。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戊寅戊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征火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寅申太征。
皆主火運太過。
故其數成。
)風化三。
(乃癸巳癸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和。
下辛涼。
藥食宜也。
己卯己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陰火。
風化清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清化九。
(金不及而土運生之。
故其氣盛。
)雨化五。
熱化七。
(乃甲子甲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甘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庚辰庚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商金運。
下太陰土。
寒化一。
(土制其水。
故主不及。
)清化九。
雨化五。
(乃乙醜乙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辛巳辛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陽相火。
雨化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風化三。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 寒化一。
火化七。
(乃丙寅丙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午壬子歲上少陰火。
中太角木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受壬水之制。
故主不及。
)風化八。
清化四。
(乃丁卯丁酉也。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涼。
下酸溫。
藥食宜也。
癸未癸醜歲上太陰土。
中少征火運。
下太陽水。
寒化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 火化二。
寒化一。
(乃戊辰戊戌也。
水受土制。
故主不及。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甲申甲寅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宮土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寅申主太過。
其數成。
疑誤故阙。
)雨化五。
風化八。
(乃己巳己亥也。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卑監之紀。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而又與巳亥相合。
則木氣盛矣。
故其數八。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和。
下辛涼。
藥食宜也。
乙酉乙卯歲上陽明金。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陰火。
熱化寒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七宮。
燥化四。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 清化四。
熱化二。
(乃庚子庚午也。
同天符歲。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戌丙辰歲上太陽水。
中太羽水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太羽。
皆主太過。
故其數成。
)雨化五。
(乃辛醜辛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丁亥丁巳歲上厥陰木。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陽相火。
清化熱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風化三。
(己亥少角皆主木運不及。
故其數生。
)火化七。
(乃壬寅壬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辛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戊子戊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征火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子午太征。
皆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乃癸卯癸酉也。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長氣不宣。
收氣自政。
而又與卯酉相合。
則金氣盛矣。
故其數九。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寒。
下酸溫。
藥食宜也。
己醜己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宮土運。
下太陽水。
風化清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雨化五。
(醜未少宮。
皆主不及。
故其數生。
)寒化一。
(乃甲辰甲戌也。
土盛則水衰。
故主不及。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甘和。
下甘熱。
藥食宜也。
庚寅庚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商金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風化三。
(乃乙巳乙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辛涼。
藥食宜也。
辛卯辛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陰火。
雨化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清化九。
(涸流之紀。
少羽與少宮同。
故其數成。
蓋藏令不舉。
化氣乃昌。
土盛生金。
則金氣盛矣。
)寒化一。
熱化七。
(乃丙子丙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辰壬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角木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風化八。
雨化五。
(乃丁醜丁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酸溫。
下甘溫。
藥食宜也。
癸巳癸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征火運。
下少陽相火。
寒化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風化八。
(天幹終于癸。
地支終于亥。
故其數成。
)火化二。
(在化運主少征。
故其數二。
在在泉乃戊寅戊申也。
歲主天符。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鹹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以上司天在泉之生數成數。
諸家以子醜申卯辰巳為對化。
從标主成。
午未寅酉戌亥為正化。
從本主生。
惟張介賓疑為不熱。
言内經諸篇。
并無正對之說。
止本篇後文雲。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數。
以明氣化之微盛耳。
故其言生者不言成。
言成者不言生。
皆各有深義存焉。
似不可以強分也。
然欲明各年生成之義者。
當以上中下三氣合而觀之。
以察其盛衰之象。
庶得本經之義。
愚按本經之所分太過不及。
在天幹以甲丙戊庚壬主太過。
乙丁己辛癸主不及。
在地支以子午寅申辰戌主太過。
卯酉巳亥醜未主不及。
今複以子午卯酉之中。
又分出太過不及。
是與經旨相違。
而不與蛇足矣。
且甲子為六十歲之首。
子既屬對化。
主成。
不當雲熱化二矣。
次庚午為正化。
主生。
又不當為熱化七矣。
再按卯酉之對化五年。
乃九九九四九。
奚以卯之對化主四年。
而酉之正化止一年耶。
又如己亥之風化五年。
乃三八三三八。
再查寅申歲厥陰在泉之風化五年。
乃三八三八三。
十年合而論之。
當主生數五。
成數五。
又奚三居六而八居四耶。
此皆不明經義。
強為臆說。
贻誤後人。
愚仍以子午卯酉之太過不及。
兼以上中下之生克。
五運六氣之相資。
參疏于上。
其間或有未盡。
以待後賢參補可也。
) 凡此定期之紀。
勝複正化。
皆有常數。
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定期之紀。
謂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子甲相合。
三十歲而為一紀。
六十歲而成一周。
勝複者。
不及之年。
正化者。
太過之紀。
皆有經常不易之數。
要者。
總屬陰陽之盛衰耳。
) 帝曰。
善。
五運之氣。
亦複歲乎。
(此論五運之化。
受司天在泉之勝制。
郁極乃發。
以報複其歲氣。
故曰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蓋謂歲氣勝制其化運。
當以所勝之味折之。
而勿使其郁複也。
如丁卯丁酉歲。
少商木運。
而上臨陽明。
則木氣郁矣。
戊辰戊戌歲。
太征火運。
而上臨太陽則火氣郁矣。
己巳己亥歲。
少宮土運。
而上臨厥陰。
則土氣郁矣。
庚子庚午歲。
太商金運。
而上臨少陰。
則金氣郁矣。
辛醜辛未歲。
少羽水運。
而上臨太陰。
則水氣郁矣。
庚寅庚申歲。
太商金運。
而相火司天。
則金氣郁矣。
又如乙巳乙亥歲。
少商金運。
而相火在泉。
則金氣郁矣。
壬子壬午歲。
太角木運。
而陽明在泉。
則木氣郁矣。
癸醜癸未歲。
少征火運。
而太陽在泉。
則火氣郁矣。
甲寅甲申歲。
太宮土運。
而厥陰在泉。
則土氣郁矣。
乙卯乙酉歲。
少商金運。
而君火在泉。
則金氣郁矣。
丙辰丙戌歲。
太羽水運。
而太陰在泉。
則水氣郁矣。
凡此十二運中。
有太有少。
并受司天在泉之郁而後複。
故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岐伯曰。
郁極乃發。
待時而作也。
(待時而作者。
土郁發于四之氣。
金郁發于五之氣。
水郁發于二火前後。
火郁發于四之氣。
惟木發而無時也。
)帝曰。
請問其所謂也。
岐伯曰。
五常之氣。
太過不及。
其發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
徐者為病持。
(太過之運受郁。
其發暴。
不及之運受郁。
其發徐。
持者。
能主持而不甚也。
即所謂持于春持于秋之意。
)帝曰。
太過不及。
其數何如。
岐伯曰。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
土常以生也。
(初生之氣微。
故主不及。
已成之數盛。
故主太過。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五行之氣。
皆感天生地成。
地成天生。
此河圖數也。
土常以生者。
土位中央。
感天幹而始化。
天地之氣。
皆本于五而終于九。
此洛書數也。
故曰。
天地之間。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王龍溪曰。
五行有氣有質。
皆藉于土。
如天一生水。
水之氣也。
一得五而為六。
水之質始成。
洛書所陳九疇。
皆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每疇之首。
不過以數起之。
倪仲宣曰。
土位中央。
其數五。
合天之生數五。
得五而成十。
天地之數。
在五之中。
)帝曰。
其發也何如。
岐伯曰。
土郁之發。
岩谷震驚。
雷殷氣交。
埃昏黃黑。
化為白氣。
飄驟高深。
擊石飛空。
洪水乃從。
川流漫衍。
田牧土駒。
化氣乃敷。
善為時雨。
始生始長。
始化始成。
故民病心腹脹。
腸鳴而為數後。
甚則心痛脅。
嘔吐霍亂。
飲發注下。
腫身重。
雲奔雨府。
霞擁朝陽。
山澤埃昏。
其乃發也。
以其四氣。
雲橫天山。
浮遊生滅。
怫之先兆。
(此言五郁之發。
有天地山川之變象。
有草木蟲獸之兆征。
有民病之災眚。
有寒熱之更改。
觀其發而知其複也。
雷者。
火之氣。
三之氣主火。
四之氣主土。
故殷殷然之雷。
在土之下。
火土相合。
而發于三氣四氣之交。
白乃金之氣。
土舒而金化也。
高深、高山深谷之間。
田牧土駒者。
蓋因洪水泛衍。
如駒之土塊。
散牧于田野之間。
始者。
謂土受天幹之始化。
土氣複。
而生長化收藏之氣。
鹹從土化也。
民病腹脹腸鳴諸證。
皆感土氣而發。
其氣四者。
發于夏秋之交。
四之氣也。
太陰所至為雲雨。
浮遊朝生暮死。
感濕氣而化生。
濕土之氣。
上蒸而為雲橫天山。
下化而浮遊生滅。
此怫郁欲發之先兆也。
怫、郁也。
按此五郁之發。
與氣交變論之郁複不同。
氣交篇之複。
即上章之所謂清熱勝複同。
其運風清熱。
蓋因主歲之運不及。
所勝之氣勝之。
而子氣為母複仇。
乃運氣之自相勝複也。
此章之所謂複歲者。
即上文之所謂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蓋五運之氣居其中。
上受司天之勝。
下受在泉之制。
無分太過不及。
鹹受其郁而複發也。
故其所發者。
即所郁之本氣。
非子為母複也。
是以複氣與民病各有不同。
學人俱宜體析。
)金郁之發。
天潔地明。
風清氣切。
大涼乃舉。
草樹浮煙。
燥氣以行。
霧數起。
殺氣來至。
草木蒼幹。
金乃有聲。
故民病咳逆。
心脅滿引少腹。
善暴痛。
不可反側。
嗌幹。
面塵。
色惡。
山澤焦枯。
土凝霜鹵。
怫乃發也。
其氣五。
夜零白露。
林莽聲凄。
怫之兆也。
(音蒙數葉朔。
明潔清切。
金之令也。
涼燥殺氣。
金之氣也。
此所郁之金氣複發。
而政令複行也。
咳逆嗌幹。
肺之病也。
靈樞經曰。
足少陽是動。
病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又曰。
肝是動。
則病腰痛嗌幹。
面塵脫色。
蓋金氣複而肝木病也。
土凝霜鹵者。
言土凝如霜之鹽。
即芒硝火硝是也。
其氣五者。
發于五之氣也。
夜雪白露。
言露濃之如雪。
林莽聲凄。
聲在樹間。
此秋聲也。
金之郁氣。
欲發之先兆也。
)水郁之發。
陽氣乃辟。
陰氣暴舉。
大寒乃至。
川澤嚴凝。
寒結為霜雪。
甚則黃黑昏翳。
流行氣交。
乃為霜殺。
水乃見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
腰痛。
大關節不利。
屈伸不便。
善厥逆痞堅腹滿。
陽光不治。
空積沉陰。
白埃昏瞑。
而乃發也。
其氣二火前後。
太虛深玄。
氣猶麻散。
微見而隐。
色黑微黃。
怫之先兆也。
(辟、避也。
氣交、乃夏秋之交。
相火之後也。
霜殺、寒結為霜而殺物也。
祥、怪異也。
腰、腎之府也。
關節屈伸。
乃筋骨之病。
腎主骨而筋屬于節也。
厥逆痞堅腹滿者。
陽氣下藏。
中氣塞也。
君火主二之氣。
相火主三之氣。
其氣發于二火之前後也。
氣猶麻散者。
寒凝之氣。
感火氣而欲散也。
)木郁之發。
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大風乃至。
屋發折木。
木有變。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太虛蒼埃。
天山一色。
或氣濁色。
黃黑郁若。
橫雲不起雨而乃發也。
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
柔葉呈陰。
松吟高山。
虎嘯岩岫。
怫之先兆也。
(太虛埃昏。
木氣發而埃土飛揚。
雲物以擾。
風之動也。
屋發折木。
郁怒之大發也。
民病胃脘咽膈。
食飲不下。
木勝而土傷也。
上肢兩脅。
耳鳴眩轉仆不識人。
風氣之為病也。
天山一色。
皆蒼色也。
濁色、埃土昏翳也。
按土郁曰黃黑埃郁。
水郁曰黃黑昏翳。
木郁曰黃黑郁若。
蓋言天元地黃。
天地之氣色。
交相拂郁也。
橫雲不起雨者。
風行天上。
密雲不雨也。
風乃天地四方之氣。
故所發無常。
松吟高山。
風之聲也。
虎嘯岩岫。
虎嘯則風生。
風從虎也。
此木郁将發之先兆也。
)火郁之發。
太虛曛翳。
大明不彰。
炎火行。
大暑至。
山澤燔燎。
材木流津。
廣廈騰煙。
土浮霜鹵。
止水乃減。
蔓草焦黃。
風行惑言。
濕化乃後。
故民病少氣。
瘡瘍癰腫。
脅腹胸背。
面目四肢。
憤胪脹。
瘍嘔逆。
螈骨痛。
節乃有動。
注下溫瘧。
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
精液乃少。
目赤心熱。
甚則瞀悶懊。
善暴死。
刻終大溫。
汗濡玄府。
其乃發也。
其氣四。
動複則靜。
陽極反陰。
濕令乃化。
乃成。
華發水凝。
山川冰雪。
焰陽午澤。
怫之先兆也。
(大明、日月之光明也。
火郁發而曛翳于上。
則日月之明不彰。
土浮霜鹵者。
水濕之氣。
受郁熱上蒸而成。
如霜之鹵也。
惑言者。
嘻嘻。
形容其風自火出也。
風火相合。
是以陰濕之氣。
在後乃化。
民病癰腫諸證。
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少氣者。
火為氣之賊也。
瞀悶、肺氣病也。
火甚精傷。
故善暴死。
刻終者。
謂一氣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如三氣之終。
而大溫将發于四之氣也。
元府、汗空也。
動複則靜。
陽極反陰者。
少陰所至為熱生。
終為寒。
少陰之從本從标也。
濕令乃化乃成者。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也。
水凝冰雪。
寒之勝也。
光華之氣。
發于水凝。
焰陽之熱。
生于午澤。
山澤通氣也。
此二火之氣。
受寒氣之郁極而複将發也。
按五行之中有二火。
陽火以明而在天。
陰火以位而在地。
華發水凝者。
陽火之将發也。
焰陽午澤者。
陰火之欲複也。
陽火由水中而生。
陰火從地澤而發。
)有怫之應。
而後報也。
皆觀其極。
而乃發也。
木發無時。
水随火也。
(報、複也。
如華發水凝。
焰陽午澤。
怫之應也。
陽極反陰。
山川冰雪。
郁之極也。
風氣行于四時。
是以木發無時。
水發于二火前後。
故水随火也。
按戊癸化火。
火生于水澤之中。
水火之相合也。
是以華發水凝。
水随火發。
)謹候其時。
病可與期。
失時反歲。
五氣不行。
生化收藏。
政無恒也。
(謹候其時。
則病可期而知。
亦可以先期而調之。
失時。
失五音六氣所主之時。
反歲、逆司天在泉之歲氣。
不能使之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氣不行者。
不能使五運宣行。
緻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
)帝曰。
水發而雹雪。
土發而飄驟。
木發而毀折。
金發而清明。
火發而曛昧。
何氣使然。
岐伯曰。
氣有多少。
發有微甚。
微者當其氣。
甚者兼其下。
征其下氣。
而見可知也。
(此申明五運之郁。
受六氣之勝制也。
按六微旨大論曰。
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複行一步。
土氣治之。
複行一步。
金氣治之。
複行一步。
水氣治之。
複行一步。
木氣治之。
複行一步。
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
水氣治之。
水位之下。
土氣承之。
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
風位之下。
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此言六氣之有定位。
各有承制之在下。
故曰。
征其下氣。
而見可知。
言征其六氣在下之承制。
則所見水發之雹雪。
土發之飄驟可知矣。
氣有多少者。
五運之氣。
有太過不及也。
發有征甚者。
有徐有暴也。
當其氣者。
當其本氣而自發也。
兼其下者。
水發而兼土之雹雪。
土發而兼木之飄驟。
木發而兼金之毀折。
金發而兼火之清明。
火發而兼水之曛昧。
蓋分别此章之複。
乃受六氣之郁。
非五運之自相勝複也。
)帝曰。
善。
五氣之發。
不當位者。
何也。
岐伯曰。
命其差。
帝曰。
差有數乎。
岐伯曰。
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差音雌。
位、謂五運所主之時。
命、令也。
差、參差也。
言五運之發。
不當其本位而發者。
乃所行之政令有差也。
如水位于冬。
而所發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
土位于長夏。
而所發在于四氣之七月八月。
金位于秋。
而所發在于五氣之九月十月。
火位于夏。
而所發在于四氣之七月八月。
皆後發三十日而有奇。
蓋郁極而後乃發。
是以去本位之少遲。
) 帝曰。
氣至而先後者何。
岐伯曰。
運太過則其至先。
運不及則其至後。
此候之常也。
帝曰。
當時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
非太過。
非不及。
則至當時。
非是者眚也。
(此論五運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
氣、謂四時之氣。
運、謂五運之化。
五運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運太過則其氣至先。
運不及則其氣至後。
此時候之常也。
非太過。
非不及。
則氣至當時。
非是者。
則生長化收藏之氣不應。
而為四時之災眚矣。
)帝曰。
善。
氣有非時而化者。
何也。
岐伯曰。
太過者當其時。
不及者歸其己勝也。
(此論六氣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
六氣各主六十日有奇。
如清肅之氣行于春。
炎熱之氣行于秋。
凝寒之氣行于夏。
溽蒸之氣行于冬。
是謂非時而化。
蓋太過者。
當其時而各司寒熱溫涼之氣。
不及者。
歸其已勝。
己勝者。
謂歸于勝己之氣。
即非時之化也。
前章論五運六氣之主歲而有盛衰。
此複論五運六氣之主時。
而亦有太過不及。
)帝曰。
四時之氣。
至有早晏高下左右。
其候何如。
岐伯曰。
行有逆順。
至有遲速。
故太過者化先天。
不及者化後天。
帝曰。
願聞其行。
何謂也。
岐伯曰。
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
秋氣東行。
冬氣南行。
故春氣始于下。
秋氣始于上。
夏氣始于中。
冬氣始于标。
春氣始于左。
秋氣始于右。
冬氣始于後。
夏氣始于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至下之地。
春氣常在。
必謹察之。
帝曰。
善。
(此論四時之氣。
而有太過不及也。
早晏者。
先天而至。
後天而至也。
順者。
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
秋氣東行。
冬氣南行。
逆者。
反順為逆也。
春氣生于東。
故從東而西行。
夏氣發于南。
故從南而北行。
秋氣始于西。
故從西而東行。
冬氣本于北。
故從北而南行。
此四時之應四方也。
故春氣至下而升。
秋氣從上而降。
夏火之氣。
由中而布于四旁。
冬藏之氣。
從表而歸于内腑。
左東右西。
前離後坎。
此四時之有高下左右。
乃正化之常也。
故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謂收藏之氣。
從高而下。
自外而内也。
至下之地。
春氣常在。
謂生長之氣。
自下而升。
從内而外也。
上節論五運六氣之太過不及。
以應四時之早晏。
此論四時氣之遲速。
以應五運六氣之盛衰。
)黃帝問曰。
五運六氣之應。
見六化之正。
六變之紀。
何如。
岐伯對曰。
夫六氣正紀。
有化有變。
有勝有複。
有用有病。
不同其候。
帝欲何乎。
帝曰。
願盡聞之。
(此論五運六氣之主時。
而各有德化政令。
勝複變病之常。
夫前章之所謂初之氣二之氣者。
論加臨之客氣。
乃六期環轉。
各有不同。
此複論四時之主氣。
有春之木。
夏之火。
秋之金。
冬之水。
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又有初氣之厥陰。
二氣之少陰。
三氣之少陽。
四氣之太陰。
五氣之陽明。
六氣之太陽。
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此四時不易之氣。
有寒熱溫涼生長收藏之政令。
故曰常。
)岐伯曰。
請遂言之。
夫氣之所至也。
厥陰所至為和平。
少陰所至為暄。
太陰所至為埃溽。
少陽所至為炎暑。
陽明所至為清勁。
太陽所至為寒。
時化之常也。
(氣之所至。
謂四時有五運六氣之所至也。
春氣舒遲。
故為和平。
暄、春晚也。
又溫暖也。
蓋少陰雖主君火而本寒。
故主于寒熱之交。
以司溫和之氣。
此節蓋以厥陰風木主春。
少陽炎暑主夏。
陽明清涼主秋。
太陽寒水主冬。
此四時氣化之常也。
故以太陰轉列于少陽之前者。
謂土氣分旺于四季。
先從春夏始也。
此首論六氣之中。
有五運。
五運之中有四時。
)厥陰所至為風府。
為璺啟。
少陰所至為火府。
為舒榮。
太陰所至為雨府。
為員盈。
少陽所至為熱府。
為行出。
陽明所至為司殺府。
為庚蒼。
太陽所至為寒府。
為歸藏。
司化之常也。
(璺音問府者。
各有所司也。
璺啟、開坼也。
舒榮、舒展而榮華也。
員盈、周備也。
夏氣始于中。
行出者。
從中而出于外也。
庚、更也。
草木至秋而更變也。
歸藏者。
萬物至冬而歸藏也。
此三陰三陽。
各有風寒濕熱之所司。
而為璺啟舒榮之化。
故為司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生。
為風搖。
少陰所至為榮。
為形見。
太陰所至為化。
為雲雨。
少陽所至為長。
為蕃鮮。
陽明所至為收。
為霧露。
太陽所至為藏。
為周密。
氣化之常也。
(生長化收藏。
五時之氣也。
風搖形見。
氣之化也。
故為氣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風生。
終為肅。
少陰所至為熱生。
中為寒。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陽明所至為燥生。
終為涼。
太陽所至為寒生。
中為溫。
德化之常也。
(肅、肅殺也。
風能生萬物。
而終為肅殺之氣。
蓋四時皆有風氣。
故能生長萬物。
而亦能收殺也。
少陰太陽。
為水火陰陽之主。
太陽标陽而本寒。
少陰标陰而本熱。
少陰之上。
熱氣治之。
中見太陽。
太陽之上。
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
陰陽标本。
互換于中。
故中寒而中溫也。
太陰濕土之氣。
上蒸而為雲為雨。
故終為注雨。
少陽相火。
生于地澤。
故終為溽蒸。
陽明燥金。
終為清涼。
生者。
謂六氣所生之德。
而為涼為肅。
德之化也。
)厥陰所至為毛化。
少陰所至為羽化。
太陰所至為化。
少陽所至為羽化。
陽明所至為介化。
太陽所至為鱗化。
德化之常也。
(五類之蟲。
感五運六氣而生育。
故為德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生化。
少陰所至為榮化。
太陰所至為濡化。
少陽所至為茂化。
陽明所至為堅化。
太陽所至為藏化。
布政之常也。
(生茂堅藏。
乃六氣之政。
而宣布于四時。
)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
少陰所至為太暄寒。
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
列風。
少陽所至為飄風。
燔燎霜凝。
陽明所至為散落溫。
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
白埃。
氣變之常也。
(飄怒、風之變。
涼乃金氣承之。
大暄、火之甚。
寒乃陰精承之。
雷霆驟注。
濕土之變。
極則風氣承之。
飄風者。
風自火出也。
燔燎、炎之甚。
極則水氣承之。
散落、肅殺之甚。
溫乃火氣承之。
寒雪冰雹、寒之甚也。
極則土氣承之。
蓋氣極則變。
變則害。
承乃制。
)厥陰所至為撓動。
為迎随。
少陰所至為高明。
焰為曛。
太陰所至為沉陰。
為白埃。
為晦瞑。
少陰所至為光顯。
為彤雲。
為曛。
陽明所至為煙埃。
為霜。
為勁切。
為凄鳴。
太陽所至為剛固。
為堅芒。
為立。
令行之常也。
(迎随、往來也。
彤雲者。
澤氣上蒸而為雲也。
凄鳴、金有聲也。
剛固堅芒。
乃寒凝冰堅之象。
此六氣之令。
行于四時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裡急。
少陰所至為瘍胗。
身熱。
太陰所至。
為積飲痞隔。
少陽所至為嚏嘔。
為瘡瘍。
陽明所至為浮虛。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
病之常也。
(此春病之常也。
裡急、逆氣上升也。
厥陰主春。
春氣始于下而上。
故為裡急。
陽明主秋。
秋氣始于上。
故為浮虛。
火生于木。
風火相煽。
故為身熱瘡瘍。
土位中央。
而分旺于四季。
故四時為痞中滿之病。
太陽主筋。
為風氣所傷。
故短而屈伸不利。
)厥陰所至為支痛。
少陰所至為驚惑。
惡寒戰栗谵妄。
太陰所至為滿。
少陽所至為驚躁。
瞀昧暴病。
陽明所至為鼽。
尻陰股膝髀足病。
太陽所至為腰痛。
病之常也。
(音畜瞀音務尻音敲。
此夏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戾。
少陰所至為悲妄衄。
太陰所至為中滿。
霍亂吐下。
少陽所至為喉痹。
耳鳴嘔湧。
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
太陽所至為寝汗痙。
病之常也。
(音軟戾葉利音蔑皴音逡。
此秋病之常也。
、縮也。
戾、了戾也。
即轉出小便之關戾。
厥陰主利前陰。
而脈絡陰器。
為燥金所傷。
故戾不利。
皴、皺也。
以燥而遇燥。
故皮為皴揭。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洩。
少陰所至為語笑。
太陰所至為重腫。
少陽所至為暴注。
螈暴死。
陽明所至為鼽嚏。
太陽所至為流洩。
禁止。
病之常也。
(此冬病之常也。
心主言而喜為心志。
君火為冬令之寒水所迫。
則心氣實而語笑不休。
以上四時諸病。
有因于六氣者。
有因于四時者。
學人引而伸之。
以意會之。
其義自得。
此論四時之五運六氣。
有德有化。
有政有令。
有變有病。
)凡此十二變者。
報德以德。
報化以化。
報政以政。
報令以令。
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
氣後則後。
氣前則前。
氣中則中。
氣外則外。
位之常也。
(報德以德。
報化以化者。
即所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蓋無勝則無複也。
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者。
謂春氣始于下。
則五運六氣。
皆主厥陰之風木。
秋氣始于上。
則五運六氣。
皆屬陽明之燥金。
夏氣始于前。
則五運六氣。
皆主少陽之炎暑。
冬氣始于後。
則五運六氣。
皆屬太陽之凝寒。
此四時六氣。
皆有定位之常。
非若客氣之環轉也。
此複結上文之義。
)故風勝則動。
火勝則腫。
燥勝則幹。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洩。
甚則水閉腫。
随氣所在。
以言其變耳。
(首問五運六氣之應。
而上章獨論六氣之變。
故複論其五運焉。
風熱燥寒。
四時之氣也。
以濕土而列于四時之後者。
謂土旺四季。
先春夏而後秋冬也。
随氣所在者。
随四時之氣。
而言五運之勝耳。
在者。
言風氣在春。
熱氣在夏。
燥氣在秋。
寒氣在冬。
濕氣在于四季。
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帝曰。
願聞其用也。
岐伯曰。
夫六氣之用。
各歸不勝而為化。
故太陰雨化。
施于太陽。
太陽寒化。
施于少陰。
少陰熱化。
施于陽明。
陽明燥化。
施于厥陰。
厥陰風化。
施于太陰。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此論五行勝化之為用也。
命其所在而征之者。
太陰之氣。
在于長夏。
太陽之氣在于冬。
少陰之氣在于夏。
陽明之氣在于秋。
厥陰之氣在于春。
如冬有雨化。
以征太陰之勝。
夏有寒化。
以征太陽之勝。
此與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之義相同。
徐振公曰。
此即帝所問之有勝有複。
在六氣為勝複。
在四時為勝化。
)帝曰。
自得其位。
何如。
岐伯曰。
自得其位。
常化也。
帝曰。
願聞所在也。
岐伯曰。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自得其位者。
四時之六氣。
各自司其本位。
此時化之常也。
厥陰位于正月二月。
少陰位于三月四月。
各命其位而方之月。
則可知六氣之所在矣。
)帝曰。
六位之氣。
盈虛何如。
岐伯曰。
太少異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
少者暴而亡。
(此言主時之六氣。
亦有盛有虛。
乃随歲運之太少也。
歲運太過。
則六位之氣盈。
歲運不及。
則六位之氣虛。
蓋太過之氣。
來徐而長。
不及之氣。
來疾而短。
故曰少者暴而亡。
金西銘曰。
太過之氣。
先天時而至。
故徐而長。
不及之氣。
後天時而至。
故暴而短。
譬如人之後至。
則疾行而趨走矣。
)帝曰。
天地之氣。
盈虛何如。
岐伯曰。
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地氣不足。
天氣從之。
運居其中而常先也。
惡所不勝。
歸所同和。
随運歸從。
而生其病也。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多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
甚則位易氣交。
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
甚紀五分。
微紀七分。
其差可見。
此之謂也。
(惡去聲差葉雌。
此論主時之六氣。
亦有天地盈虛之分。
而上下相勝也。
歲半以上。
天氣主之。
歲半以下。
地氣主之。
運居于天地之中。
常先天地之氣而為之勝。
故曰。
随運歸從。
而生其病。
謂天地之氣。
歸從運氣。
而彼此相勝也。
氣交、謂三氣四氣之交。
如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則四之土氣。
先交于三氣之火。
如地氣不足。
天氣随之。
則三之火氣。
先交于四氣之土。
此火土子母相合。
謂之歸所同和。
乃勝之微者也。
微者小差。
小差者。
在天之紀。
仍居七分。
而三分交于地。
在地之紀。
仍居七分。
而三分交于天。
此上下氣交。
不為民病者也。
惡所不勝者。
惡己所不勝之氣也。
太陽寒化。
施于少陰。
陽明燥化。
施于厥陰。
此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厥陰風化。
施于太陰。
少陰火化。
施于陽明。
此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乃勝之甚者也。
甚者大差。
大差者。
在天之紀居五分。
而五分直降于下。
在地之紀居五分。
而五分反遷于上。
故曰。
甚則位易。
氣交易。
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位易者。
謂越三氣四氣之位。
而初氣二氣。
行于五位六位。
五氣六氣。
行于初位二位。
此所不勝之氣勝之。
故曰惡所不勝。
越其位而加之。
故曰大變。
如歸所同和。
則不越位矣。
)帝曰。
善。
論言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餘欲不遠寒。
不遠熱。
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
帝曰。
不發不攻。
而犯寒犯熱。
何如。
岐伯曰。
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帝曰。
願聞無病者何如。
岐伯曰。
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
帝曰。
生者何如。
岐伯曰。
不遠熱。
則熱至。
不遠寒。
則寒至。
寒至則堅痞腹滿。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癰疽瘡瘍。
瞀郁注下。
螈腫脹。
嘔。
鼽衄頭痛。
骨節變。
肉痛。
血溢血洩。
淋之病生矣。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時必順之。
犯者。
治以勝也。
(此言主時之六氣亦當遠寒而遠熱者也。
按前章之所謂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者。
論司天在泉。
及加臨之六氣。
此章論主時之六氣。
亦有寒熱溫涼之分。
故帝複有此問。
辛甘發散為陽。
故有病而應發散者。
即當遠熱而不遠熱矣。
酸苦湧洩為陰。
如有病而應攻裡者。
即當遠寒而不遠寒矣。
如雖病而不宜發表攻裡。
若妄犯之。
則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若無病而不遠熱。
不遠寒者。
則堅痞腹滿。
身熱吐下之病生矣。
時、謂四時。
治以勝者。
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
如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張玉師曰。
後之病生。
與前章之客氣。
總論亦可。
)黃帝問曰。
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
岐伯曰。
有故無殒。
亦無殒也。
帝曰。
願聞其故何謂也。
岐伯曰。
大積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此言胎孕積聚。
亦有陰陽寒熱之分。
所當遠寒而遠熱者也。
重身、謂妊娠而身重。
毒者。
大寒大熱之藥也。
娠婦始結胎之一月二月。
乃木氣司養。
三月四月主火。
五月六月主土。
七月八月主金。
九月十月主水。
至太陽而五行已周。
陰陽水火分。
而成後天之形身矣。
然未生之前。
五行之氣。
各有盛有虛。
有勝有郁。
宜以寒熱溫涼順逆而調之。
設或有病。
而欲不遠寒。
不遠熱。
亦無傷于胎氣。
所謂有故無殒。
然亦無過之而緻殒也。
即如大積大聚。
乃屬髒腑之五行。
尚其可犯寒而犯熱者也。
若過犯之則死。
寒熱溫涼。
是謂四畏。
可不慎諸。
此節大有關于治道。
學人宜細心體會。
附論。
七月所生小兒能育。
而亦多長壽者。
蓋七月乃肺藏司養。
肺屬天而主氣主血。
天一生水。
感天地之氣而生。
故育。
九月十月。
乃少陰太陽所主。
皆感陰陽水火而生。
若夫八月乃陽明大腸主氣。
感陽明之府氣而生。
故雖生而不育。
)帝曰。
善。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土郁奪之。
金郁洩之。
水郁折之。
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瀉之。
帝曰。
假者何如。
岐伯曰。
有假其氣。
則無禁也。
所謂主氣不足。
客氣勝也。
(此言四時之郁。
而有調治之法也。
郁之甚者。
太陰施于太陽。
則水郁矣。
太陽施于少陰。
則火郁矣。
少陰施于陽明。
則金郁矣。
陽明施于厥陰。
則木郁矣。
厥陰施于太陰。
則土郁矣。
調治之法。
木郁則舒達之。
火郁則發散之。
土郁則疏奪之。
金郁則洩利之。
水郁則折流之。
然調其所勝之氣。
太過者折之。
以其畏而無複也。
所謂瀉之。
謂瀉其勝氣也。
假者。
非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春勝長夏。
乃主氣不足。
客氣勝也。
如厥陰風木主春。
而值陽明金氣加臨。
君相二火主夏。
而值太陽寒水加臨。
長夏濕土主氣。
而值厥陰風木加臨。
陽明金氣主秋。
而值二火之氣加臨。
太陽寒水主冬。
而值太陰土氣加臨。
有假其氣。
竟以寒熱治客氣之勝。
而主氣之寒熱。
則無禁也。
按此篇所謂六元正紀大論者。
六氣謂之六元。
五運亦感天元而化。
首數章論六氣之主歲。
而五運化于其中。
各有盛有虛。
有勝有複。
末章論六氣之主時。
随運歸從。
上下勝制。
有勝有郁而無複。
善養生者。
皆當随時調養。
以參天地之和。
施于天下。
流于無窮。
乃調變之大關目也。
)帝曰。
至哉聖人之道。
天地大化。
營運之節。
臨禦之紀。
陰陽之政。
寒暑之令。
非夫子孰能通之。
請藏之靈蘭之室。
署曰六元正紀。
非齋戒不敢。
示慎傳也。
卷八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此篇論六氣司天。
六氣在泉。
有正化。
有勝複。
有主客。
有邪勝。
至真者謂司天在泉之精氣。
乃天一之真元。
要者謂司歲備物以平治其民病。
無傷天地之至真。
乃養生之至要也。
黃帝問曰。
五氣交合。
盈虛更作。
餘知之矣。
六氣分治。
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此承上章而言五運六氣。
互相交合。
各有太過不及。
彼此勝制。
已詳論于前矣。
今欲分論六氣之司天在泉。
其氣至之何如也。
)岐伯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也。
天地之大紀。
人神之通應也。
(王冰曰。
天地變化。
人神運為。
中外雖殊。
其通應則一也。
)帝曰。
願聞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
此道之所生。
工之所疑也。
(昭昭、合天道之明顯。
冥冥、合在泉之幽深。
道之所生。
其生唯一。
工不知其要。
則流散無窮。
故多疑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
厥陰司天。
其化以風。
少陰司天。
其化以熱。
太陰司天。
其化以濕。
少陽司天。
其化以火。
陽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臨髒位。
命其病者也。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六氣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故六氣為司天之化。
臨髒位者。
天氣上臨。
而下合人之髒位。
随六氣之所傷。
而命其病也。
按此篇重在司歲備物。
以五味六氣。
舉抑補瀉。
以平治天地之不和。
故首提其病焉。
)帝曰。
地化奈何。
岐伯曰。
司天同候。
間氣皆然。
帝曰。
間氣何謂。
岐伯曰。
司左右者。
是謂間氣也。
帝曰。
何以異之。
岐伯曰。
主歲者紀歲。
間氣者紀步也。
(此言六氣司天。
而環繞于地下。
故與司天同候。
從左右而環轉。
是以間氣皆然。
但司天在泉之氣紀歲。
間氣紀步之不同也。
)帝曰。
善。
歲主奈何。
岐伯曰。
厥陰司天為風化。
在泉為酸化。
司氣為蒼化。
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
在泉為苦化。
不司氣化。
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
在泉為甘化。
司氣為化。
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
在泉為苦化。
司氣為丹化。
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
在泉為辛化。
司氣為素化。
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
在泉為鹹化。
司氣為玄化。
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
必明六化分治。
五味五色所生。
五髒所宜。
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主歲者。
謂六氣之各主一歲。
風寒暑濕燥火。
乃在天之六氣。
故為司天之化。
天元紀大論曰。
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故在地為味化。
司氣者。
司五運之氣化。
五運者。
五行之氣也。
感天之蒼丹素元之五色。
而化生地之五行。
是以司氣為蒼為丹為為素為元。
君火以明而在天。
故不司在地之火化。
所謂居氣者。
言少陰不司氣化。
在六氣之中。
自有所居之上下。
即下章之南政居南。
北政居北也。
間氣之為動為灼。
為柔為明。
為清為藏者。
六氣之用也。
此論六氣之司天在泉。
及化運間氣之分治。
皆有盛有虛而為民病。
治病者或從歲氣。
或随運氣以備物。
以所生之五味五色。
合五髒之所宜。
乃可以言五運六化之盈虛。
病生之端緒也。
)帝曰。
厥陰在泉而酸化。
先餘知之矣。
風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
風行于地。
所謂本也。
餘氣同法。
本乎天者。
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氣也。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
謹候氣宜。
無失病機。
此之謂也。
(此言司天在泉。
俱以六氣為本。
六氣繞地環轉。
而上下周行。
又非氣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
六氣之本于上者。
即為天之氣。
本乎下者。
即為地之氣。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
故謹候六氣之所宜。
無失五行之病機。
斯得至真之為道。
王子律曰。
四時六步。
皆有風氣。
)帝曰。
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
司歲備物。
則無遺主矣。
帝曰。
先歲物何也。
岐伯曰。
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
司歲者何如。
岐伯曰。
司氣者主歲同。
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
非司歲物何謂也。
岐伯曰。
散也。
故質同而異等也。
氣味有薄濃。
性用有躁靜。
治保有多少。
力化有淺深。
此之謂也。
(主病、謂主治病之藥物。
司歲備物。
謂從六氣五運以備之。
如少陰少陽二火司歲。
則當收附子姜桂之熱物。
如陽明燥金司歲。
則當收桑皮蒼術之燥物。
如厥陰風氣主歲。
則當收防風羌活之風物。
如太陽寒水司歲。
則當收芩通大黃之寒物。
如太陰土氣司歲。
則當收山藥黃精之類。
甘平甘溫之品。
及蒼丹素元之谷。
所謂藥食宜也。
此皆得天地之專精。
故先取歲物。
謂先備司歲之物。
即上章之所謂食歲谷以全其真。
蓋食天地之精。
以養吾身之真也。
司氣、謂五運之氣。
五運雖與主歲相同。
然又有太過不及之分。
太過之歲。
則物力濃。
不及之歲。
則物力淺薄矣。
若非氣運司歲之物。
則氣散而力薄。
故形質雖同。
而氣味有淺深濃薄之異。
治保有多少者。
謂治病保真之藥食。
或宜多用而宜少用也。
按中古之世。
不能司歲備物。
用炮制以代天地之助。
如制附子曰炮。
制蒼術桑皮曰炒。
蓋以火助火。
而以燥助燥也。
近有制附子水煮曰陰制。
制桑皮以蜜拌曰潤燥。
是猶用鷹犬而去其爪牙。
則驅之搏蹇兔而不能。
又安望韓盧之技哉。
)帝曰。
歲主髒害何謂。
岐伯曰。
以所不勝命之。
則其要也。
(此論五運之氣。
受司天在泉之勝制。
歲主者。
謂六氣之主歲。
髒、五髒也。
蓋言五髒内屬五行。
而外合五運。
五運之氣。
受勝制之所傷。
則病入五髒而為害矣。
如少商金運。
而值二火司天。
少宮土運。
而值厥陰在泉。
此皆運氣之所不勝。
而受勝氣之所勝制。
故以所不勝命之。
則歲主髒害之要可知矣。
命、名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上淫于下。
所勝平之。
外淫于内。
所勝治之。
(上淫于下者。
謂司天之氣。
淫勝其在下之運氣。
當以所勝平之。
如少商金運。
而火熱上臨。
宜平以鹹寒。
佐以苦甘。
外淫于内者。
在泉之氣。
淫勝其在内之五運。
當以所勝治之。
如少宮土運。
而風木下淫。
宜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按司天在泉之氣根于外。
五運之化根于中。
故曰外淫于内。
下章平天氣曰平。
治在泉曰治。
又諸氣在泉曰淫于内。
)帝曰。
善。
平氣何如。
岐伯曰。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
反者反治。
(平氣、謂無上下之勝制。
運氣之和平也。
甲丙戊庚壬為陽運。
乙丁己辛癸為陰運。
陰陽二運。
有太過不及之分。
故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
謂太過之歲。
當抑其勝氣。
扶其不勝。
反者反治。
謂不及之運。
為所不勝之氣反勝。
當反佐以取之。
)帝曰。
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論言人迎與寸口。
相應若引繩。
小大齊等。
命曰平。
陰之所在。
寸口何如。
岐伯曰。
視歲南北。
可知之矣。
帝曰。
願卒聞之。
(此承上文以申明少陰之所在也。
五運之中。
少陰不司氣化。
随六氣之陰陽。
而上下左右。
故曰。
陰之所在何如。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蓋太沖。
坎位也。
廣明。
離位也。
少陰主天一之坎水。
而上為太陽之離火。
是以北政之歲。
随三陰而在坎。
南政之歲。
從三陽而在離。
故有應不應之分焉。
所謂南北者。
陰陽也。
五運之中。
戊癸化火。
以戊癸年為南政。
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為北政。
五運之政。
有南有北。
少陰之氣。
有陰有陽。
是以随之而上下也。
寸尺、血脈也。
血乃中焦之汁。
流溢于下而為精。
奉心神化赤而為血。
故脈始于足少陰腎。
而主于手少陰心。
是以診寸尺之陰陽。
以征少陰之上下。
)岐伯曰。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寸口不應。
厥陰在泉。
則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左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
則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左不應。
諸不應者。
反其診則見矣。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以司主歲之六氣。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以司五行之化運。
化運五歲而右遷。
而五行之中有二火。
故君火不司氣化。
然雖不主運。
而有所居之位焉。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是少陰本于陰而主于陽。
是以南政之歲居陽。
北政之歲。
居于陰也。
司天在南。
在泉在北。
此天地之定位。
人面南而診之。
寸為陽而在南。
尺為陰而在北。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随陰而居北。
是以寸口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對陰而居陽。
是以寸口不應。
不應者。
脈微而不應于診。
此論寸尺之陰陽南北也。
北政之歲。
厥陰在泉。
則少陰在左。
故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少陰在右。
故左不應。
南政之歲。
厥陰司天。
則少陰在左。
故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少陰在右。
故左不應。
此論人迎寸口之左右也。
諸不應者。
謂左右之不應也。
反其診者。
以人面南面北而診之也。
蓋以圖象平置于幾上。
以司天在南。
在泉在北。
北政之歲。
人面北以診之。
南政之歲。
人面南以診之。
則左右之不應可見矣。
夫天上地下。
天南地北。
此天地之定位也。
人面南而面北者。
人居天地氣交之中。
随天地之氣而環轉也。
)帝曰。
尺候何如。
岐伯曰。
北政之歲。
三陰在下。
則寸不應。
三陰在上。
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
三陰在天。
則寸不應。
三陰在泉。
則尺不應。
左右同。
故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此總結上文之義。
故問尺而兼論其寸焉。
所謂三陰者。
以少陰居二陰之中。
上下者。
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
左右同者。
謂尺之左右不應。
與寸之左右不應同也。
故知其要者。
知少陰之不司氣化。
随陰陽而居上居下也。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者。
如疏注之議論紛纭。
而茫無歸着也。
朱衛公問曰。
假如甲子甲午歲。
君火司天。
而寸口不應。
是司天之少陰。
不應于脈耶。
曰。
五運六氣之道。
五運外合五行。
内合五髒。
五髒之氣。
見于六脈。
而後合于六氣。
是感五運之氣。
而見于寸尺也。
故曰。
天地之氣。
無以脈診。
蓋謂司天在泉之六氣。
不形于診也。
是以首提曰髒害。
當知髒害二字。
為照應寸尺而言。
)帝曰。
善。
天地之氣。
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
歲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
則地氣不明。
平野昧。
草乃早秀。
民病灑灑振寒。
善伸數欠。
心痛支滿。
兩脅裡急。
飲食不下。
膈咽不通。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此章論六氣在泉而為民病。
當以所勝之氣味治之。
厥陰在泉。
寅申歲也。
風淫于下。
則塵土飛揚。
故地氣不明。
平野昏昧。
草得生氣。
故早秀也。
按經脈篇雲。
脾是動。
則病灑灑振寒。
善伸數欠。
脾氣病。
則飲食不下。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俱重。
蓋木淫而土病也。
又厥陰肝脈上貫膈。
布脅肋。
故為心痛支滿等證。
)歲少陰在泉。
熱淫所勝。
則焰浮川澤。
陰處反明。
民病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
目瞑齒痛腫。
惡寒發熱如瘧。
少腹中痛。
腹大。
蟄蟲不藏。
(少陰在泉。
卯酉歲也。
少陰君火生于水中。
是以焰浮川澤。
少陰标陰而本火。
故陰處反明。
腹中常鳴者。
火氣奔動也。
氣上沖胸者。
火氣炎上也。
喘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者。
火淫肺金也。
目瞑者。
熱甚陰虛。
畏陽光也。
齒痛腫。
熱乘陽明也。
發熱如瘧者。
少陰标本之氣病也。
熱在下焦。
則少腹中痛。
熱在中焦。
則腹大也。
)歲太陰在泉。
草乃早榮。
濕淫所勝。
則埃昏岩谷。
黃反見黑。
至陰之交。
民病飲積心痛。
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陰病見血。
少腹痛腫。
不得小便。
病沖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腰似折。
髀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别。
(太陰在泉。
辰戌歲也。
土為草木之所資生。
故草乃早榮。
黃乃土色。
黑乃水色。
土勝濕淫。
故黃反見黑。
五常政大論曰。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皆土勝水應之義。
至陰之交。
乃三氣四氣之交。
土司令也。
飲積心痛。
寒濕上乘也。
按經脈篇。
自耳聾至喉痹。
乃三焦經病。
自陰病至不得小便。
以邪濕下流。
為腎髒受病。
自沖頭痛至如别。
乃膀胱經病。
蓋三焦為決渎之官。
膀胱乃水津之府。
土氣淫勝。
而水髒水腑皆為病也。
)歲少陽在泉。
火淫所勝。
則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民病注洩赤白。
少腹痛。
溺赤。
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少陽在泉。
巳亥歲也。
少陽之火。
地二所生。
故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熱傷血分。
則注赤。
熱傷氣分。
則注白。
熱在下焦。
故少腹痛而溺赤。
血便者。
甚則血出于小便也。
少陰之火出自水。
少陽之火生于地。
皆有陰陽寒熱之分。
故與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
燥淫所勝。
則霧清瞑。
民病喜嘔。
嘔有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反側。
甚則嗌幹面塵。
身無膏澤。
足外反熱。
(陽明在泉。
子午歲也。
金氣淫于下。
則霧清瞑于上矣。
按經脈篇。
嘔苦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乃足少陽病。
嗌幹面塵。
乃足厥陰病。
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歲太陽在泉。
寒淫所勝。
則凝肅慘栗。
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
上沖心痛。
血見。
嗌痛颔腫。
(太陽在泉。
醜未歲也。
水寒淫勝。
故凝肅慘栗。
寒淫于下。
則膀胱與腎受之。
膀胱居于小腹。
故少腹痛。
腎主陰器。
故控引睾丸。
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
故引腰脊。
腎脈絡心。
故上沖心痛。
心主血。
而寒氣逼之。
故血見。
按經脈篇嗌痛颔腫。
乃小腸經病。
小腸者。
心之府也。
亦水邪上侮火髒火腑而然。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諸氣在泉。
風淫于内。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風乃木氣。
金能勝之。
故治以辛涼。
過于辛。
恐反傷其氣。
故佐以苦甘。
苦勝辛而甘益氣也。
木性急。
故以甘緩之。
風邪勝。
故以辛散之。
髒氣法時論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熱乃火氣。
水能勝之。
故宜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甘勝鹹。
所以防鹹之過。
苦能洩。
所以去熱之實也。
酸乃木味。
火生于木。
以酸收之者。
收火歸原也。
熱郁于内而不解者。
以苦發之。
)濕淫于内。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濕乃陰土之氣。
故宜治以苦熱。
苦能勝濕。
熱以和陰也。
酸從木化。
故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者。
苦從火化也。
卦傳曰。
燥萬物者。
莫乎火。
以淡洩之者。
淡味滲洩為陽也。
)火淫于内。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火淫于内。
故宜治以鹹冷。
苦能洩辛能散。
故當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與上文同義。
)燥淫于内。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燥乃清涼之金氣。
故當治以苦溫。
燥則氣結于内。
故當佐以辛甘發散。
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寒乃水氣。
土能勝水。
熱能勝寒。
故宜治以甘熱。
髒氣法時論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以苦補之。
以鹹瀉之。
)帝曰。
善。
天氣之變何如。
岐伯曰。
厥陰司天。
風淫所勝。
則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寒生春氣。
流水不冰。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飲食不下。
舌本強。
食則嘔。
冷洩腹脹。
溏洩瘕水閉。
蟄蟲不去。
病本于脾。
沖陽絕。
死不治。
(厥陰司天。
巳亥歲也。
風淫于上。
故太虛埃昏。
雲物擾亂。
寒生于春氣。
是以流水不冰。
按經脈篇。
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腹脹。
飲食不下。
溏瘕洩水閉。
皆脾經之病。
蓋風木淫勝。
故病本于脾。
蟄蟲藏于土中。
因風氣外淫。
故不去也。
衛陽、足陽明胃脈。
在足跗上。
動脈應手。
胃氣已絕。
故死不治。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怫熱至。
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煩熱。
嗌幹。
右滿。
皮膚痛。
寒熱咳喘。
大雨且至。
唾血。
血洩。
鼽衄。
嚏嘔。
溺色變。
甚則瘡瘍腫。
肩背臂及缺盆中痛。
心痛。
肺。
腹大滿。
膨膨而喘咳。
病本于肺。
尺澤絕。
死不治。
(少陰司天。
子午歲也。
怫、郁也。
蓋少陰之火。
發于陰中。
故為怫熱。
少陰太陽。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陰陽相從。
标本互換。
是以火熱甚而大雨至。
水寒極而運火炎。
民病胸中煩熱嗌幹。
右滿。
皮膚痛。
肺受火熱而津液不生也。
唾血血洩。
熱淫而迫血妄行也。
按經脈篇。
溺色變。
肩背臂痛。
煩心胸滿。
肺脹膨膨而喘咳。
皆肺經之病。
蓋火淫則金氣受傷。
故病本于肺。
尺澤、在肘内廉大交中。
動脈應手。
肺之合穴脈也。
肺氣已絕。
故死不治。
)太陰司天。
濕淫所勝。
則沉陰且布。
雨變枯槁。
腫骨痛。
陰痹。
陰痹者。
按之不得。
腰脊頭項痛。
時眩。
大便難。
陰氣不用。
饑不欲食。
咳唾則有血。
心如懸。
病本于腎。
太溪絕。
死不治。
(太陰司天。
醜未歲也。
濕淫于上。
是以沉陰且布。
草木枯槁。
得化氣之雨而變生。
腫陰痹。
皆感寒濕之氣。
病在陰者名曰痹。
故按之不得也。
腎主骨而膀胱為之府。
故腰脊頭項骨痛。
腎開竅于二陰。
故大便難也。
陰氣不用者。
不能上交于心也。
上下不交。
則上焦之火熱留于胃。
胃熱則消谷。
故善饑。
胃氣上逆。
故不欲食也。
咳唾有血者。
心火在上。
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
經脈篇曰。
腎是動病。
目KTKT無所見。
心如懸若饑。
蓋心腎不交。
故虛懸于上而若
民病黃瘅而為腫。
(四之客氣。
乃少陰君火。
主氣乃太陰濕土。
是以溽暑濕熱相薄。
争于左之上者。
謂少陰在司天厥陰之左也。
按厥陰司天之間氣。
始于下之陽明。
而交于太陽。
少陽在泉之間氣。
始于上之少陰。
而交于太陰。
故民病寒于右之下者。
蓋從下而上也。
争于左之上者。
謂從上而下也。
是以間谷言太者。
言在上左右之少陰太陽。
而及于太陰陽明。
所謂數之始起于上而終于下也。
故曰。
食間谷以保其精。
謂保四氣主時之精氣也。
又曰。
食間谷以避虛邪。
謂避左右間氣之虛邪也。
蓋能保其精。
則能避其邪矣。
民病黃瘅腫。
皆濕熱之為病。
)五之氣。
燥濕更勝。
沉陰乃布。
寒氣及體。
風雨乃行。
(五之客氣。
乃太陰濕土。
主氣乃陽明燥金。
是以燥濕更勝。
沉陰布而寒及體者。
二氣并主清寒也。
太陰所至終為雨。
陽明所主為凄鳴。
故風雨乃行。
)終之氣。
畏火司令。
陽乃大化。
蟄蟲出見。
流水不冰。
地氣大發。
草乃生。
人乃舒。
其病溫厲。
(終之主氣。
乃太陽寒水。
而相火加臨于上。
故畏火司令。
客勝其主。
是以陽氣大化。
流水不冰。
少陽在泉之氣大發。
草感生長之氣而生。
人感溫暖之氣而舒。
其病溫厲者。
所謂冬溫病也。
)必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贊其運氣。
無使邪勝。
(化源者。
五運乃六氣之生源。
如少宮之運。
厥陰司天。
則土氣受郁矣。
少商之運。
少陽在泉。
則金氣受郁矣。
故當折其緻郁之氣。
以資五運之化源。
以上六氣相同。
歲運不及。
故當贊助其運氣。
無使所不勝之邪勝之。
以上不及之三氣相同。
)歲宜辛以調上。
以鹹調下。
畏火之氣。
無妄犯之。
(辛從金化。
以調風木之勝。
鹹從水化。
以調火熱之淫。
厥陰不從标本。
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是一歲之中。
皆火司令。
故當畏火之氣。
無妄犯之。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用涼遠涼。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反常。
此之道也。
反是者病。
(厥陰司氣以溫。
用溫無犯。
少陽司氣以熱。
用熱無犯。
食宜同法者。
藥食并宜也。
) 帝曰。
善。
夫子言。
可謂悉矣。
然何以明其應乎。
岐伯曰。
昭乎哉問也。
夫六氣者。
行有次。
止有位。
故常以正月朔日。
平旦視之。
睹其位。
而知其所在矣。
(此言司天在泉之氣。
六期環轉。
而各有定位也。
行有次者。
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
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
少陽治之。
六氣終期。
而六期環會也。
止有位者。
上下有位。
左右有紀。
一氣各主六十日有奇也。
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者。
蓋以寅為歲之首。
朔為月之首。
寅為日之首。
而起初氣也。
睹其司天在泉之定位。
則知六氣之所在矣。
)運有餘。
其至先。
運不及。
其至後。
此天之道氣之常也。
運非有餘。
非不足。
是謂正歲。
其至當其時也。
(運、謂六氣之化運。
如子午寅申辰戌六歲主有餘。
其主歲主時之氣。
皆先天時而至。
如醜未卯酉巳亥六歲主不及。
其主歲至時之氣。
皆後天時而至。
正歲、謂歲會之紀。
非太過。
非不及。
其氣應時而至也。
)帝曰。
勝複之氣。
其常在也。
災眚時至。
候也奈何。
岐伯曰。
非氣化者。
是謂災也。
(此論五運之勝複而為災眚者。
何以候之。
非氣化者。
謂非運氣之化也。
如丁卯丁酉歲。
其運風清熱。
風乃少角之氣化。
其清熱乃勝複之氣。
此邪化也。
是謂災眚。
徐振公曰。
此篇論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而運化于中。
故此節論司天在泉之中。
而兼論其運氣。
)帝曰。
天地之數。
終始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是明道也。
數之始。
起于上而終于下。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故曰位時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
(天、謂司天。
地、謂在泉。
道、謂天地陰陽之道。
數之始起于上者。
謂數之始于一而起于天一也。
終于下者。
謂天數之始于一而終于地六也。
歲半之前。
歲半之後者。
謂天地之氣。
上下有位也。
氣交者。
謂天地之氣。
上下相交也。
位、謂司天在泉。
及左右間氣之六位。
氣月、謂一氣之各主兩月也。
愚謂司天在泉之六氣。
總屬天一所生之真元。
真元者。
精氣也。
氣為陽。
精為陰。
一陰一陽。
化生太少之四象。
而共為六氣也。
天包乎地之外。
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
精通乎天之上。
故曰天有精也。
六氣循天而環轉。
故六期而環會。
複通貫乎地之中。
故上下交互也。
故曰。
食歲谷以全其真。
食間谷以保其精。
真者。
元真之氣。
精者。
天一之精。
是以上文曰。
此天之道。
氣之常也。
)帝曰。
餘司其事。
則而行之。
不合其數。
何也。
岐伯曰。
氣用有多少。
化洽有盛衰。
衰盛多少。
同其化也。
帝曰。
願聞同化。
何如。
岐伯曰。
風溫。
春化同。
熱曛昏火。
夏化同。
勝與複同。
燥清煙露。
秋化同。
雲雨昏瞑埃。
長夏化同。
寒氣霜雪冰。
冬化同。
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也。
(此論五運六氣。
有同化之盛衰。
是以有不合也。
不合其數者。
不合六氣之數也。
氣用有多少者。
謂六氣之用。
有有餘不足也。
化洽有盛衰者。
謂五運之化。
有太過不及也。
風熱寒燥者。
言陰陽之六氣也。
春夏秋冬者。
言角征宮商羽。
主歲而主時也。
風溫春化同者。
厥陰與角運同化也。
熱曛夏化同者。
少陰少陽。
與征運同化也。
勝與複同者。
謂五運之勝與複氣。
亦與六氣之相同也。
如清金勝角木。
其勝氣即與陽明同。
炎火複秋金。
其複氣即與少陰少陽同也。
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
是以有不合也。
如風溫之多。
合春化之盛。
是氣運同其化矣。
若六氣之少。
合五運之盛。
五運之衰合六氣之多。
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
此節論六氣主歲主時之多少。
又當審五運主歲主時之盛衰。
合而推之。
斯得氣運之微妙。
)帝曰。
五營運同天化者。
命曰天符。
餘知之矣。
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
岐伯曰。
太過而同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此凡二十四歲也。
帝曰。
願聞其所謂也。
岐伯曰。
甲辰甲戌。
太宮下加太陰。
壬寅壬申。
太角下加厥陰。
庚子庚午。
太商下加陽明。
如是者三。
(此太過而同地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歲。
)癸巳癸亥。
少征下加少陽。
辛醜辛未。
少羽下加太陽。
癸卯癸酉。
少征下加少陰。
如是者三。
(此不及而同地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戊子戊午。
太征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
太征上臨少陽。
丙辰丙戌。
太羽上臨太陽。
如是者三。
(此太過而同天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丁巳丁亥。
少角上臨厥陰。
乙卯乙酉。
少商上臨陽明。
己醜己未。
少宮上臨太陰。
如是者三。
(此不及而同天化者三運。
合六氣計六年。
)除此二十四歲。
則不加不臨也。
(言此二十四歲。
則上下加臨。
餘三十六歲。
則不加不臨也。
)帝曰。
加者何謂。
岐伯曰。
太過而加同天符。
不及而加同歲會也。
(此言太過而同地化者。
與天符相同。
不及而同地化者。
與歲會相同。
)帝曰。
臨者何謂。
岐伯曰太過不及。
皆曰天符。
而變行有多少。
病形有微甚。
生死有早晏耳。
(言太過不及之十二歲。
皆曰天符。
然内有變行多少之分焉。
多少者。
即太過不及之變也。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
徐者為病持。
故有微甚死生之分焉。
按馬注引執法行令貴人而言。
然此節單論天符之有太過不及。
前篇分别天符歲會太一天符。
與此不相符合。
)帝曰。
夫子言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
餘未知其然也。
願聞何謂遠。
岐伯曰。
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從者和。
逆者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所謂時興六位也。
(興、起也。
此總言一歲之中。
有應時而起之六位。
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各有寒熱溫涼之四氣。
皆宜遠而無犯之。
如初之氣。
天氣尚寒。
是宜用熱。
時值少陽相火司令。
又當遠此一位而無犯也。
如二之氣。
天氣已溫。
是宜用涼。
時值太陽寒水司令。
又當遠此一位而用涼也。
每歲之六氣皆然。
從則和。
逆則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帝曰。
溫涼何如。
岐伯曰。
司氣以熱。
用熱無犯。
司氣以寒。
用寒無犯。
司氣以涼。
用涼無犯。
司氣以溫。
用溫無犯。
間氣同其主無犯。
異其主則小犯之。
是謂四畏。
必謹察之。
(此分論司天在泉及間氣之無犯也。
如少陰在上。
司氣以熱。
而用熱者。
又當遠此少陰之熱而無犯也。
如陽明在泉。
司氣以涼。
而用涼者。
又當遠此陽明之涼而無犯也。
餘氣皆然。
如間氣與司天在泉之主氣相同者。
不可犯。
與主氣異者。
則小犯之。
假如少陽司天。
初氣乃少陰君火。
是與司天之氣相同。
無犯其熱。
如少陰在泉。
四之氣乃太陽寒水。
是與主氣相異。
可少用熱而小犯之。
是謂寒熱溫涼之四畏。
不可不謹察也。
)帝曰。
善。
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
天氣反時。
則可根據時。
及勝其主則可犯。
以平為期。
而不可過。
是謂邪氣反勝者。
(天氣反時者。
如司氣以熱。
而天氣反涼。
是當根據時而用溫矣。
如司氣以熱。
而寒反勝之。
又可用熱而犯主氣之熱矣。
然隻以氣平為期。
不可過用。
以傷司氣之元真。
是謂邪氣反勝者。
則可犯也。
)故曰。
無失天信。
無逆氣宜。
無翼其勝。
無贊其複。
是謂至治。
(天信、謂氣之應時而至者。
無差失而妄犯之。
六氣各有所宜而不可逆。
有勝氣。
又宜折之而無翼其勝。
有複氣。
又當抑之而無贊其複。
調之正味。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運和平。
勿乖其政。
是謂主治。
) 帝曰。
善。
五運氣行。
主歲之紀。
其有常數乎。
岐伯曰。
臣請次之。
(此章與上章大義相同。
前以太陽為始。
序三陽三陰之六氣。
以角運為初。
序角征宮商羽之五音。
而年歲有所不齊也。
故今以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從甲子而至癸巳。
三十歲而為一紀。
複從甲午而至癸亥。
六十歲而為一周。
斯歲運始順。
故複次之。
) 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宮土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故其數從生始。
)雨化五。
(此運居其中。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
雨為土化。
土常以生。
故其數五。
)燥化四。
(乃己卯己酉也。
己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無勝複之邪化。
故為正化。
所謂日者。
以一運統主一歲。
而五運又以角木為初。
羽水為終。
各分主七十二日有奇也。
)其化上鹹寒。
中苦熱。
下酸熱。
所謂藥食宜也。
(上、謂司天。
下、謂在泉。
中、謂化運。
君火司天。
故宜鹹寒以制化。
太陰濕土運化于中。
故宜苦以燥濕。
熱以溫陰。
陽明清涼在泉。
故宜酸以助收。
熱以溫涼。
藥食并相宜也。
此即上章宜苦燥之溫之。
食宜同法之義。
餘歲俱仿此。
) 乙醜乙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商金運。
下太陽水。
熱化寒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不及之運有勝複。
金運不及。
火熱勝之。
金之子寒水來複。
有勝複之邪氣。
故為邪化。
所謂日者。
謂勝氣在勝彼所主之七十二日。
複氣在複我所司之七十二日。
此即上章清熱勝複同。
其運風清熱之義。
餘不及歲俱準此。
)災七宮。
(按九宮分野。
七乃兌宮。
金運不及。
為熱寒勝複。
故主災眚在于兌之西方。
上章以太過之歲而主民病。
此以不及之歲而言災眚。
蓋太過之氣暴。
不及之氣徐。
病甚而災微也。
)濕化五。
(乙主不及。
故其數生。
按乙運不及。
則醜未之司天在泉。
亦主不及。
氣運之同也。
)清化四。
(運不及。
故其數生。
餘不及歲俱準此。
)寒化六。
(乃庚辰庚戌也。
庚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濕化五。
清化四。
寒化六。
皆主正化。
無勝複之邪氣也。
五運之氣。
又各分主七十二日。
司天在泉之氣。
各主六十日而有奇。
)其化上苦熱。
中酸和。
下甘熱。
所謂藥食宜也。
(金氣主收。
故宜酸以收之。
和者。
謂五運之氣。
雖各主一歲。
而一歲之中。
又有生長化收藏之五運。
故又宜五味以和之。
甘為土味。
能制化寒水。
) 丙寅丙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羽水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火臨于上。
水承制之。
故主不及。
)寒化六。
(運太過。
故其數成。
餘太過運俱準此。
)風化三。
(乃辛巳辛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溫。
下辛溫。
所謂藥食宜也。
(水運主鹹。
而以鹹助之。
後之化運。
多用和助之味。
所謂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也。
) 丁卯丁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陰火。
清化熱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清主勝氣。
熱乃複氣。
)災三宮。
(三宮、主震分野之東方也。
)燥化九。
(委和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木運不及。
金氣勝之。
今又燥化臨于上。
則金氣盛矣。
) 風化三。
熱化七。
(壬子壬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辛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 戊辰戊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征火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熱化七。
濕化五。
(癸醜癸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溫。
中甘和。
下甘溫。
藥食宜也。
己巳己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陽相火。
風化清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五宮。
(乃中央土宮。
)風化三。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濕化五。
火化七。
(乃戊寅戊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辛涼。
中甘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庚午庚子歲上少陰火。
中太商金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金運太過)燥化九。
(乃乙卯乙酉也。
從革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金氣不及。
而得運化之助。
故與正商相同而盛也。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酸溫。
所謂藥食宜也。
辛未辛醜歲上太陰土。
中少羽水運。
下太陽水。
雨化風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一宮。
(乃北方坎位。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寒化一。
(在化運主不及。
故其數生。
在在泉乃丙辰丙戌也。
辰戌乃太陽之水。
合丙之化運而始生。
故其數一。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和。
下苦熱。
所謂藥食宜也。
壬申壬寅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角木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壬申壬寅為同天符。
故其數生。
天主生也。
)風化八。
(在中運主角木太過。
故其數成。
在在泉乃丁巳丁亥也。
委和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木氣不及。
而得運化之助。
則木氣盛矣。
故其數八。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和。
下辛涼。
所謂藥食宜也。
癸酉癸卯歲上陽明金。
中少征火運。
下少陰火。
寒化雨化勝複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九宮。
(乃南方離位。
)燥化九。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火運不及。
收氣自政。
而又上臨于司天。
則其氣盛矣。
)熱化二。
(在中運主不及。
故其數二。
在在泉乃戊子戊午。
屬天符之歲。
故其數生。
蓋天生而地成也。
)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鹹溫。
下鹹寒。
藥食宜也。
甲戌甲辰歲上太陽水。
中太宮土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按土盛而不勝水者。
乃歲會之年。
氣之平也。
故無勝複。
)濕化五。
(在中運。
土常以生。
在在泉乃己醜己未。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溫。
下苦溫。
藥食宜也。
乙亥乙巳歲上厥陰木。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陽相火。
熱化寒化勝複同。
邪氣化日也。
災七宮。
風化八。
(從革之紀。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金運不及。
生氣乃揚。
而又上臨于司天。
則木氣盛矣。
)清化四。
火化二。
(乃庚寅庚申也。
當主成數。
疑誤故阙。
)正化度也。
(度者。
謂所主之時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酸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子丙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羽水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火司于上。
水承制之。
故主不及。
)寒化六。
清化四。
(乃辛卯辛酉也。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熱。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丁醜丁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角木運。
下太陽水。
清化熱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 風化三。
寒化一。
(乃壬辰壬戌也。
辰戌之水。
合于水而始生。
故其數一。
按天一始生之水曰天癸。
然太陽之水。
上合丙之化氣。
壬之生氣。
而不與辛癸相合。
蓋辛與丙合。
壬與癸合也。
倪仲宣曰。
寒水在泉。
土制于上。
故主不及。
玉師曰。
土應勝水。
有木制其中。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戊寅戊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征火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寅申太征。
皆主火運太過。
故其數成。
)風化三。
(乃癸巳癸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和。
下辛涼。
藥食宜也。
己卯己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陰火。
風化清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清化九。
(金不及而土運生之。
故其氣盛。
)雨化五。
熱化七。
(乃甲子甲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甘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庚辰庚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商金運。
下太陰土。
寒化一。
(土制其水。
故主不及。
)清化九。
雨化五。
(乃乙醜乙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辛巳辛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陽相火。
雨化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風化三。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 寒化一。
火化七。
(乃丙寅丙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午壬子歲上少陰火。
中太角木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受壬水之制。
故主不及。
)風化八。
清化四。
(乃丁卯丁酉也。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涼。
下酸溫。
藥食宜也。
癸未癸醜歲上太陰土。
中少征火運。
下太陽水。
寒化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雨化五。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 火化二。
寒化一。
(乃戊辰戊戌也。
水受土制。
故主不及。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甲申甲寅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宮土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寅申主太過。
其數成。
疑誤故阙。
)雨化五。
風化八。
(乃己巳己亥也。
上角與正角同。
故主成。
蓋卑監之紀。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而又與巳亥相合。
則木氣盛矣。
故其數八。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和。
下辛涼。
藥食宜也。
乙酉乙卯歲上陽明金。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陰火。
熱化寒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七宮。
燥化四。
(卯酉主不及。
故其數生。
) 清化四。
熱化二。
(乃庚子庚午也。
同天符歲。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戌丙辰歲上太陽水。
中太羽水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太羽。
皆主太過。
故其數成。
)雨化五。
(乃辛醜辛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丁亥丁巳歲上厥陰木。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陽相火。
清化熱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風化三。
(己亥少角皆主木運不及。
故其數生。
)火化七。
(乃壬寅壬申也。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辛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戊子戊午歲上少陰火。
中太征火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子午太征。
皆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乃癸卯癸酉也。
伏明之紀。
上商與正商同。
故主成。
蓋長氣不宣。
收氣自政。
而又與卯酉相合。
則金氣盛矣。
故其數九。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寒。
下酸溫。
藥食宜也。
己醜己未歲上太陰土。
中少宮土運。
下太陽水。
風化清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雨化五。
(醜未少宮。
皆主不及。
故其數生。
)寒化一。
(乃甲辰甲戌也。
土盛則水衰。
故主不及。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甘和。
下甘熱。
藥食宜也。
庚寅庚申歲上少陽相火。
中太商金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寅申主太過。
故其數成。
)清化九。
風化三。
(乃乙巳乙亥也。
巳亥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辛涼。
藥食宜也。
辛卯辛酉歲上陽明金。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陰火。
雨化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清化九。
(涸流之紀。
少羽與少宮同。
故其數成。
蓋藏令不舉。
化氣乃昌。
土盛生金。
則金氣盛矣。
)寒化一。
熱化七。
(乃丙子丙午也。
子午主太過。
故其數成。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辰壬戌歲上太陽水。
中太角木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辰戌主太過。
故其數成。
)風化八。
雨化五。
(乃丁醜丁未也。
醜未主不及。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酸溫。
下甘溫。
藥食宜也。
癸巳癸亥歲上厥陰木。
中少征火運。
下少陽相火。
寒化雨化勝複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風化八。
(天幹終于癸。
地支終于亥。
故其數成。
)火化二。
(在化運主少征。
故其數二。
在在泉乃戊寅戊申也。
歲主天符。
故其數生。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
中鹹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以上司天在泉之生數成數。
諸家以子醜申卯辰巳為對化。
從标主成。
午未寅酉戌亥為正化。
從本主生。
惟張介賓疑為不熱。
言内經諸篇。
并無正對之說。
止本篇後文雲。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數。
以明氣化之微盛耳。
故其言生者不言成。
言成者不言生。
皆各有深義存焉。
似不可以強分也。
然欲明各年生成之義者。
當以上中下三氣合而觀之。
以察其盛衰之象。
庶得本經之義。
愚按本經之所分太過不及。
在天幹以甲丙戊庚壬主太過。
乙丁己辛癸主不及。
在地支以子午寅申辰戌主太過。
卯酉巳亥醜未主不及。
今複以子午卯酉之中。
又分出太過不及。
是與經旨相違。
而不與蛇足矣。
且甲子為六十歲之首。
子既屬對化。
主成。
不當雲熱化二矣。
次庚午為正化。
主生。
又不當為熱化七矣。
再按卯酉之對化五年。
乃九九九四九。
奚以卯之對化主四年。
而酉之正化止一年耶。
又如己亥之風化五年。
乃三八三三八。
再查寅申歲厥陰在泉之風化五年。
乃三八三八三。
十年合而論之。
當主生數五。
成數五。
又奚三居六而八居四耶。
此皆不明經義。
強為臆說。
贻誤後人。
愚仍以子午卯酉之太過不及。
兼以上中下之生克。
五運六氣之相資。
參疏于上。
其間或有未盡。
以待後賢參補可也。
) 凡此定期之紀。
勝複正化。
皆有常數。
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定期之紀。
謂天幹始于甲。
地支始于子。
子甲相合。
三十歲而為一紀。
六十歲而成一周。
勝複者。
不及之年。
正化者。
太過之紀。
皆有經常不易之數。
要者。
總屬陰陽之盛衰耳。
) 帝曰。
善。
五運之氣。
亦複歲乎。
(此論五運之化。
受司天在泉之勝制。
郁極乃發。
以報複其歲氣。
故曰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蓋謂歲氣勝制其化運。
當以所勝之味折之。
而勿使其郁複也。
如丁卯丁酉歲。
少商木運。
而上臨陽明。
則木氣郁矣。
戊辰戊戌歲。
太征火運。
而上臨太陽則火氣郁矣。
己巳己亥歲。
少宮土運。
而上臨厥陰。
則土氣郁矣。
庚子庚午歲。
太商金運。
而上臨少陰。
則金氣郁矣。
辛醜辛未歲。
少羽水運。
而上臨太陰。
則水氣郁矣。
庚寅庚申歲。
太商金運。
而相火司天。
則金氣郁矣。
又如乙巳乙亥歲。
少商金運。
而相火在泉。
則金氣郁矣。
壬子壬午歲。
太角木運。
而陽明在泉。
則木氣郁矣。
癸醜癸未歲。
少征火運。
而太陽在泉。
則火氣郁矣。
甲寅甲申歲。
太宮土運。
而厥陰在泉。
則土氣郁矣。
乙卯乙酉歲。
少商金運。
而君火在泉。
則金氣郁矣。
丙辰丙戌歲。
太羽水運。
而太陰在泉。
則水氣郁矣。
凡此十二運中。
有太有少。
并受司天在泉之郁而後複。
故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岐伯曰。
郁極乃發。
待時而作也。
(待時而作者。
土郁發于四之氣。
金郁發于五之氣。
水郁發于二火前後。
火郁發于四之氣。
惟木發而無時也。
)帝曰。
請問其所謂也。
岐伯曰。
五常之氣。
太過不及。
其發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
徐者為病持。
(太過之運受郁。
其發暴。
不及之運受郁。
其發徐。
持者。
能主持而不甚也。
即所謂持于春持于秋之意。
)帝曰。
太過不及。
其數何如。
岐伯曰。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
土常以生也。
(初生之氣微。
故主不及。
已成之數盛。
故主太過。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五行之氣。
皆感天生地成。
地成天生。
此河圖數也。
土常以生者。
土位中央。
感天幹而始化。
天地之氣。
皆本于五而終于九。
此洛書數也。
故曰。
天地之間。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王龍溪曰。
五行有氣有質。
皆藉于土。
如天一生水。
水之氣也。
一得五而為六。
水之質始成。
洛書所陳九疇。
皆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每疇之首。
不過以數起之。
倪仲宣曰。
土位中央。
其數五。
合天之生數五。
得五而成十。
天地之數。
在五之中。
)帝曰。
其發也何如。
岐伯曰。
土郁之發。
岩谷震驚。
雷殷氣交。
埃昏黃黑。
化為白氣。
飄驟高深。
擊石飛空。
洪水乃從。
川流漫衍。
田牧土駒。
化氣乃敷。
善為時雨。
始生始長。
始化始成。
故民病心腹脹。
腸鳴而為數後。
甚則心痛脅。
嘔吐霍亂。
飲發注下。
腫身重。
雲奔雨府。
霞擁朝陽。
山澤埃昏。
其乃發也。
以其四氣。
雲橫天山。
浮遊生滅。
怫之先兆。
(此言五郁之發。
有天地山川之變象。
有草木蟲獸之兆征。
有民病之災眚。
有寒熱之更改。
觀其發而知其複也。
雷者。
火之氣。
三之氣主火。
四之氣主土。
故殷殷然之雷。
在土之下。
火土相合。
而發于三氣四氣之交。
白乃金之氣。
土舒而金化也。
高深、高山深谷之間。
田牧土駒者。
蓋因洪水泛衍。
如駒之土塊。
散牧于田野之間。
始者。
謂土受天幹之始化。
土氣複。
而生長化收藏之氣。
鹹從土化也。
民病腹脹腸鳴諸證。
皆感土氣而發。
其氣四者。
發于夏秋之交。
四之氣也。
太陰所至為雲雨。
浮遊朝生暮死。
感濕氣而化生。
濕土之氣。
上蒸而為雲橫天山。
下化而浮遊生滅。
此怫郁欲發之先兆也。
怫、郁也。
按此五郁之發。
與氣交變論之郁複不同。
氣交篇之複。
即上章之所謂清熱勝複同。
其運風清熱。
蓋因主歲之運不及。
所勝之氣勝之。
而子氣為母複仇。
乃運氣之自相勝複也。
此章之所謂複歲者。
即上文之所謂折其郁氣。
資其化源。
蓋五運之氣居其中。
上受司天之勝。
下受在泉之制。
無分太過不及。
鹹受其郁而複發也。
故其所發者。
即所郁之本氣。
非子為母複也。
是以複氣與民病各有不同。
學人俱宜體析。
)金郁之發。
天潔地明。
風清氣切。
大涼乃舉。
草樹浮煙。
燥氣以行。
霧數起。
殺氣來至。
草木蒼幹。
金乃有聲。
故民病咳逆。
心脅滿引少腹。
善暴痛。
不可反側。
嗌幹。
面塵。
色惡。
山澤焦枯。
土凝霜鹵。
怫乃發也。
其氣五。
夜零白露。
林莽聲凄。
怫之兆也。
(音蒙數葉朔。
明潔清切。
金之令也。
涼燥殺氣。
金之氣也。
此所郁之金氣複發。
而政令複行也。
咳逆嗌幹。
肺之病也。
靈樞經曰。
足少陽是動。
病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又曰。
肝是動。
則病腰痛嗌幹。
面塵脫色。
蓋金氣複而肝木病也。
土凝霜鹵者。
言土凝如霜之鹽。
即芒硝火硝是也。
其氣五者。
發于五之氣也。
夜雪白露。
言露濃之如雪。
林莽聲凄。
聲在樹間。
此秋聲也。
金之郁氣。
欲發之先兆也。
)水郁之發。
陽氣乃辟。
陰氣暴舉。
大寒乃至。
川澤嚴凝。
寒結為霜雪。
甚則黃黑昏翳。
流行氣交。
乃為霜殺。
水乃見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
腰痛。
大關節不利。
屈伸不便。
善厥逆痞堅腹滿。
陽光不治。
空積沉陰。
白埃昏瞑。
而乃發也。
其氣二火前後。
太虛深玄。
氣猶麻散。
微見而隐。
色黑微黃。
怫之先兆也。
(辟、避也。
氣交、乃夏秋之交。
相火之後也。
霜殺、寒結為霜而殺物也。
祥、怪異也。
腰、腎之府也。
關節屈伸。
乃筋骨之病。
腎主骨而筋屬于節也。
厥逆痞堅腹滿者。
陽氣下藏。
中氣塞也。
君火主二之氣。
相火主三之氣。
其氣發于二火之前後也。
氣猶麻散者。
寒凝之氣。
感火氣而欲散也。
)木郁之發。
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大風乃至。
屋發折木。
木有變。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太虛蒼埃。
天山一色。
或氣濁色。
黃黑郁若。
橫雲不起雨而乃發也。
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
柔葉呈陰。
松吟高山。
虎嘯岩岫。
怫之先兆也。
(太虛埃昏。
木氣發而埃土飛揚。
雲物以擾。
風之動也。
屋發折木。
郁怒之大發也。
民病胃脘咽膈。
食飲不下。
木勝而土傷也。
上肢兩脅。
耳鳴眩轉仆不識人。
風氣之為病也。
天山一色。
皆蒼色也。
濁色、埃土昏翳也。
按土郁曰黃黑埃郁。
水郁曰黃黑昏翳。
木郁曰黃黑郁若。
蓋言天元地黃。
天地之氣色。
交相拂郁也。
橫雲不起雨者。
風行天上。
密雲不雨也。
風乃天地四方之氣。
故所發無常。
松吟高山。
風之聲也。
虎嘯岩岫。
虎嘯則風生。
風從虎也。
此木郁将發之先兆也。
)火郁之發。
太虛曛翳。
大明不彰。
炎火行。
大暑至。
山澤燔燎。
材木流津。
廣廈騰煙。
土浮霜鹵。
止水乃減。
蔓草焦黃。
風行惑言。
濕化乃後。
故民病少氣。
瘡瘍癰腫。
脅腹胸背。
面目四肢。
憤胪脹。
瘍嘔逆。
螈骨痛。
節乃有動。
注下溫瘧。
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
精液乃少。
目赤心熱。
甚則瞀悶懊。
善暴死。
刻終大溫。
汗濡玄府。
其乃發也。
其氣四。
動複則靜。
陽極反陰。
濕令乃化。
乃成。
華發水凝。
山川冰雪。
焰陽午澤。
怫之先兆也。
(大明、日月之光明也。
火郁發而曛翳于上。
則日月之明不彰。
土浮霜鹵者。
水濕之氣。
受郁熱上蒸而成。
如霜之鹵也。
惑言者。
嘻嘻。
形容其風自火出也。
風火相合。
是以陰濕之氣。
在後乃化。
民病癰腫諸證。
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少氣者。
火為氣之賊也。
瞀悶、肺氣病也。
火甚精傷。
故善暴死。
刻終者。
謂一氣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如三氣之終。
而大溫将發于四之氣也。
元府、汗空也。
動複則靜。
陽極反陰者。
少陰所至為熱生。
終為寒。
少陰之從本從标也。
濕令乃化乃成者。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也。
水凝冰雪。
寒之勝也。
光華之氣。
發于水凝。
焰陽之熱。
生于午澤。
山澤通氣也。
此二火之氣。
受寒氣之郁極而複将發也。
按五行之中有二火。
陽火以明而在天。
陰火以位而在地。
華發水凝者。
陽火之将發也。
焰陽午澤者。
陰火之欲複也。
陽火由水中而生。
陰火從地澤而發。
)有怫之應。
而後報也。
皆觀其極。
而乃發也。
木發無時。
水随火也。
(報、複也。
如華發水凝。
焰陽午澤。
怫之應也。
陽極反陰。
山川冰雪。
郁之極也。
風氣行于四時。
是以木發無時。
水發于二火前後。
故水随火也。
按戊癸化火。
火生于水澤之中。
水火之相合也。
是以華發水凝。
水随火發。
)謹候其時。
病可與期。
失時反歲。
五氣不行。
生化收藏。
政無恒也。
(謹候其時。
則病可期而知。
亦可以先期而調之。
失時。
失五音六氣所主之時。
反歲、逆司天在泉之歲氣。
不能使之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五氣不行者。
不能使五運宣行。
緻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
)帝曰。
水發而雹雪。
土發而飄驟。
木發而毀折。
金發而清明。
火發而曛昧。
何氣使然。
岐伯曰。
氣有多少。
發有微甚。
微者當其氣。
甚者兼其下。
征其下氣。
而見可知也。
(此申明五運之郁。
受六氣之勝制也。
按六微旨大論曰。
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複行一步。
土氣治之。
複行一步。
金氣治之。
複行一步。
水氣治之。
複行一步。
木氣治之。
複行一步。
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
水氣治之。
水位之下。
土氣承之。
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
風位之下。
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此言六氣之有定位。
各有承制之在下。
故曰。
征其下氣。
而見可知。
言征其六氣在下之承制。
則所見水發之雹雪。
土發之飄驟可知矣。
氣有多少者。
五運之氣。
有太過不及也。
發有征甚者。
有徐有暴也。
當其氣者。
當其本氣而自發也。
兼其下者。
水發而兼土之雹雪。
土發而兼木之飄驟。
木發而兼金之毀折。
金發而兼火之清明。
火發而兼水之曛昧。
蓋分别此章之複。
乃受六氣之郁。
非五運之自相勝複也。
)帝曰。
善。
五氣之發。
不當位者。
何也。
岐伯曰。
命其差。
帝曰。
差有數乎。
岐伯曰。
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差音雌。
位、謂五運所主之時。
命、令也。
差、參差也。
言五運之發。
不當其本位而發者。
乃所行之政令有差也。
如水位于冬。
而所發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
土位于長夏。
而所發在于四氣之七月八月。
金位于秋。
而所發在于五氣之九月十月。
火位于夏。
而所發在于四氣之七月八月。
皆後發三十日而有奇。
蓋郁極而後乃發。
是以去本位之少遲。
) 帝曰。
氣至而先後者何。
岐伯曰。
運太過則其至先。
運不及則其至後。
此候之常也。
帝曰。
當時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
非太過。
非不及。
則至當時。
非是者眚也。
(此論五運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
氣、謂四時之氣。
運、謂五運之化。
五運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運太過則其氣至先。
運不及則其氣至後。
此時候之常也。
非太過。
非不及。
則氣至當時。
非是者。
則生長化收藏之氣不應。
而為四時之災眚矣。
)帝曰。
善。
氣有非時而化者。
何也。
岐伯曰。
太過者當其時。
不及者歸其己勝也。
(此論六氣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
六氣各主六十日有奇。
如清肅之氣行于春。
炎熱之氣行于秋。
凝寒之氣行于夏。
溽蒸之氣行于冬。
是謂非時而化。
蓋太過者。
當其時而各司寒熱溫涼之氣。
不及者。
歸其已勝。
己勝者。
謂歸于勝己之氣。
即非時之化也。
前章論五運六氣之主歲而有盛衰。
此複論五運六氣之主時。
而亦有太過不及。
)帝曰。
四時之氣。
至有早晏高下左右。
其候何如。
岐伯曰。
行有逆順。
至有遲速。
故太過者化先天。
不及者化後天。
帝曰。
願聞其行。
何謂也。
岐伯曰。
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
秋氣東行。
冬氣南行。
故春氣始于下。
秋氣始于上。
夏氣始于中。
冬氣始于标。
春氣始于左。
秋氣始于右。
冬氣始于後。
夏氣始于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至下之地。
春氣常在。
必謹察之。
帝曰。
善。
(此論四時之氣。
而有太過不及也。
早晏者。
先天而至。
後天而至也。
順者。
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
秋氣東行。
冬氣南行。
逆者。
反順為逆也。
春氣生于東。
故從東而西行。
夏氣發于南。
故從南而北行。
秋氣始于西。
故從西而東行。
冬氣本于北。
故從北而南行。
此四時之應四方也。
故春氣至下而升。
秋氣從上而降。
夏火之氣。
由中而布于四旁。
冬藏之氣。
從表而歸于内腑。
左東右西。
前離後坎。
此四時之有高下左右。
乃正化之常也。
故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謂收藏之氣。
從高而下。
自外而内也。
至下之地。
春氣常在。
謂生長之氣。
自下而升。
從内而外也。
上節論五運六氣之太過不及。
以應四時之早晏。
此論四時氣之遲速。
以應五運六氣之盛衰。
)黃帝問曰。
五運六氣之應。
見六化之正。
六變之紀。
何如。
岐伯對曰。
夫六氣正紀。
有化有變。
有勝有複。
有用有病。
不同其候。
帝欲何乎。
帝曰。
願盡聞之。
(此論五運六氣之主時。
而各有德化政令。
勝複變病之常。
夫前章之所謂初之氣二之氣者。
論加臨之客氣。
乃六期環轉。
各有不同。
此複論四時之主氣。
有春之木。
夏之火。
秋之金。
冬之水。
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又有初氣之厥陰。
二氣之少陰。
三氣之少陽。
四氣之太陰。
五氣之陽明。
六氣之太陽。
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此四時不易之氣。
有寒熱溫涼生長收藏之政令。
故曰常。
)岐伯曰。
請遂言之。
夫氣之所至也。
厥陰所至為和平。
少陰所至為暄。
太陰所至為埃溽。
少陽所至為炎暑。
陽明所至為清勁。
太陽所至為寒。
時化之常也。
(氣之所至。
謂四時有五運六氣之所至也。
春氣舒遲。
故為和平。
暄、春晚也。
又溫暖也。
蓋少陰雖主君火而本寒。
故主于寒熱之交。
以司溫和之氣。
此節蓋以厥陰風木主春。
少陽炎暑主夏。
陽明清涼主秋。
太陽寒水主冬。
此四時氣化之常也。
故以太陰轉列于少陽之前者。
謂土氣分旺于四季。
先從春夏始也。
此首論六氣之中。
有五運。
五運之中有四時。
)厥陰所至為風府。
為璺啟。
少陰所至為火府。
為舒榮。
太陰所至為雨府。
為員盈。
少陽所至為熱府。
為行出。
陽明所至為司殺府。
為庚蒼。
太陽所至為寒府。
為歸藏。
司化之常也。
(璺音問府者。
各有所司也。
璺啟、開坼也。
舒榮、舒展而榮華也。
員盈、周備也。
夏氣始于中。
行出者。
從中而出于外也。
庚、更也。
草木至秋而更變也。
歸藏者。
萬物至冬而歸藏也。
此三陰三陽。
各有風寒濕熱之所司。
而為璺啟舒榮之化。
故為司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生。
為風搖。
少陰所至為榮。
為形見。
太陰所至為化。
為雲雨。
少陽所至為長。
為蕃鮮。
陽明所至為收。
為霧露。
太陽所至為藏。
為周密。
氣化之常也。
(生長化收藏。
五時之氣也。
風搖形見。
氣之化也。
故為氣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風生。
終為肅。
少陰所至為熱生。
中為寒。
太陰所至為濕生。
終為注雨。
少陽所至為火生。
終為蒸溽。
陽明所至為燥生。
終為涼。
太陽所至為寒生。
中為溫。
德化之常也。
(肅、肅殺也。
風能生萬物。
而終為肅殺之氣。
蓋四時皆有風氣。
故能生長萬物。
而亦能收殺也。
少陰太陽。
為水火陰陽之主。
太陽标陽而本寒。
少陰标陰而本熱。
少陰之上。
熱氣治之。
中見太陽。
太陽之上。
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
陰陽标本。
互換于中。
故中寒而中溫也。
太陰濕土之氣。
上蒸而為雲為雨。
故終為注雨。
少陽相火。
生于地澤。
故終為溽蒸。
陽明燥金。
終為清涼。
生者。
謂六氣所生之德。
而為涼為肅。
德之化也。
)厥陰所至為毛化。
少陰所至為羽化。
太陰所至為化。
少陽所至為羽化。
陽明所至為介化。
太陽所至為鱗化。
德化之常也。
(五類之蟲。
感五運六氣而生育。
故為德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生化。
少陰所至為榮化。
太陰所至為濡化。
少陽所至為茂化。
陽明所至為堅化。
太陽所至為藏化。
布政之常也。
(生茂堅藏。
乃六氣之政。
而宣布于四時。
)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
少陰所至為太暄寒。
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
列風。
少陽所至為飄風。
燔燎霜凝。
陽明所至為散落溫。
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
白埃。
氣變之常也。
(飄怒、風之變。
涼乃金氣承之。
大暄、火之甚。
寒乃陰精承之。
雷霆驟注。
濕土之變。
極則風氣承之。
飄風者。
風自火出也。
燔燎、炎之甚。
極則水氣承之。
散落、肅殺之甚。
溫乃火氣承之。
寒雪冰雹、寒之甚也。
極則土氣承之。
蓋氣極則變。
變則害。
承乃制。
)厥陰所至為撓動。
為迎随。
少陰所至為高明。
焰為曛。
太陰所至為沉陰。
為白埃。
為晦瞑。
少陰所至為光顯。
為彤雲。
為曛。
陽明所至為煙埃。
為霜。
為勁切。
為凄鳴。
太陽所至為剛固。
為堅芒。
為立。
令行之常也。
(迎随、往來也。
彤雲者。
澤氣上蒸而為雲也。
凄鳴、金有聲也。
剛固堅芒。
乃寒凝冰堅之象。
此六氣之令。
行于四時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裡急。
少陰所至為瘍胗。
身熱。
太陰所至。
為積飲痞隔。
少陽所至為嚏嘔。
為瘡瘍。
陽明所至為浮虛。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
病之常也。
(此春病之常也。
裡急、逆氣上升也。
厥陰主春。
春氣始于下而上。
故為裡急。
陽明主秋。
秋氣始于上。
故為浮虛。
火生于木。
風火相煽。
故為身熱瘡瘍。
土位中央。
而分旺于四季。
故四時為痞中滿之病。
太陽主筋。
為風氣所傷。
故短而屈伸不利。
)厥陰所至為支痛。
少陰所至為驚惑。
惡寒戰栗谵妄。
太陰所至為滿。
少陽所至為驚躁。
瞀昧暴病。
陽明所至為鼽。
尻陰股膝髀足病。
太陽所至為腰痛。
病之常也。
(音畜瞀音務尻音敲。
此夏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戾。
少陰所至為悲妄衄。
太陰所至為中滿。
霍亂吐下。
少陽所至為喉痹。
耳鳴嘔湧。
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
太陽所至為寝汗痙。
病之常也。
(音軟戾葉利音蔑皴音逡。
此秋病之常也。
、縮也。
戾、了戾也。
即轉出小便之關戾。
厥陰主利前陰。
而脈絡陰器。
為燥金所傷。
故戾不利。
皴、皺也。
以燥而遇燥。
故皮為皴揭。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洩。
少陰所至為語笑。
太陰所至為重腫。
少陽所至為暴注。
螈暴死。
陽明所至為鼽嚏。
太陽所至為流洩。
禁止。
病之常也。
(此冬病之常也。
心主言而喜為心志。
君火為冬令之寒水所迫。
則心氣實而語笑不休。
以上四時諸病。
有因于六氣者。
有因于四時者。
學人引而伸之。
以意會之。
其義自得。
此論四時之五運六氣。
有德有化。
有政有令。
有變有病。
)凡此十二變者。
報德以德。
報化以化。
報政以政。
報令以令。
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
氣後則後。
氣前則前。
氣中則中。
氣外則外。
位之常也。
(報德以德。
報化以化者。
即所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
蓋無勝則無複也。
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者。
謂春氣始于下。
則五運六氣。
皆主厥陰之風木。
秋氣始于上。
則五運六氣。
皆屬陽明之燥金。
夏氣始于前。
則五運六氣。
皆主少陽之炎暑。
冬氣始于後。
則五運六氣。
皆屬太陽之凝寒。
此四時六氣。
皆有定位之常。
非若客氣之環轉也。
此複結上文之義。
)故風勝則動。
火勝則腫。
燥勝則幹。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洩。
甚則水閉腫。
随氣所在。
以言其變耳。
(首問五運六氣之應。
而上章獨論六氣之變。
故複論其五運焉。
風熱燥寒。
四時之氣也。
以濕土而列于四時之後者。
謂土旺四季。
先春夏而後秋冬也。
随氣所在者。
随四時之氣。
而言五運之勝耳。
在者。
言風氣在春。
熱氣在夏。
燥氣在秋。
寒氣在冬。
濕氣在于四季。
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帝曰。
願聞其用也。
岐伯曰。
夫六氣之用。
各歸不勝而為化。
故太陰雨化。
施于太陽。
太陽寒化。
施于少陰。
少陰熱化。
施于陽明。
陽明燥化。
施于厥陰。
厥陰風化。
施于太陰。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此論五行勝化之為用也。
命其所在而征之者。
太陰之氣。
在于長夏。
太陽之氣在于冬。
少陰之氣在于夏。
陽明之氣在于秋。
厥陰之氣在于春。
如冬有雨化。
以征太陰之勝。
夏有寒化。
以征太陽之勝。
此與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之義相同。
徐振公曰。
此即帝所問之有勝有複。
在六氣為勝複。
在四時為勝化。
)帝曰。
自得其位。
何如。
岐伯曰。
自得其位。
常化也。
帝曰。
願聞所在也。
岐伯曰。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自得其位者。
四時之六氣。
各自司其本位。
此時化之常也。
厥陰位于正月二月。
少陰位于三月四月。
各命其位而方之月。
則可知六氣之所在矣。
)帝曰。
六位之氣。
盈虛何如。
岐伯曰。
太少異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
少者暴而亡。
(此言主時之六氣。
亦有盛有虛。
乃随歲運之太少也。
歲運太過。
則六位之氣盈。
歲運不及。
則六位之氣虛。
蓋太過之氣。
來徐而長。
不及之氣。
來疾而短。
故曰少者暴而亡。
金西銘曰。
太過之氣。
先天時而至。
故徐而長。
不及之氣。
後天時而至。
故暴而短。
譬如人之後至。
則疾行而趨走矣。
)帝曰。
天地之氣。
盈虛何如。
岐伯曰。
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地氣不足。
天氣從之。
運居其中而常先也。
惡所不勝。
歸所同和。
随運歸從。
而生其病也。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多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
甚則位易氣交。
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
甚紀五分。
微紀七分。
其差可見。
此之謂也。
(惡去聲差葉雌。
此論主時之六氣。
亦有天地盈虛之分。
而上下相勝也。
歲半以上。
天氣主之。
歲半以下。
地氣主之。
運居于天地之中。
常先天地之氣而為之勝。
故曰。
随運歸從。
而生其病。
謂天地之氣。
歸從運氣。
而彼此相勝也。
氣交、謂三氣四氣之交。
如天氣不足。
地氣随之。
則四之土氣。
先交于三氣之火。
如地氣不足。
天氣随之。
則三之火氣。
先交于四氣之土。
此火土子母相合。
謂之歸所同和。
乃勝之微者也。
微者小差。
小差者。
在天之紀。
仍居七分。
而三分交于地。
在地之紀。
仍居七分。
而三分交于天。
此上下氣交。
不為民病者也。
惡所不勝者。
惡己所不勝之氣也。
太陽寒化。
施于少陰。
陽明燥化。
施于厥陰。
此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厥陰風化。
施于太陰。
少陰火化。
施于陽明。
此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乃勝之甚者也。
甚者大差。
大差者。
在天之紀居五分。
而五分直降于下。
在地之紀居五分。
而五分反遷于上。
故曰。
甚則位易。
氣交易。
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位易者。
謂越三氣四氣之位。
而初氣二氣。
行于五位六位。
五氣六氣。
行于初位二位。
此所不勝之氣勝之。
故曰惡所不勝。
越其位而加之。
故曰大變。
如歸所同和。
則不越位矣。
)帝曰。
善。
論言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餘欲不遠寒。
不遠熱。
奈何。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
帝曰。
不發不攻。
而犯寒犯熱。
何如。
岐伯曰。
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帝曰。
願聞無病者何如。
岐伯曰。
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
帝曰。
生者何如。
岐伯曰。
不遠熱。
則熱至。
不遠寒。
則寒至。
寒至則堅痞腹滿。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
癰疽瘡瘍。
瞀郁注下。
螈腫脹。
嘔。
鼽衄頭痛。
骨節變。
肉痛。
血溢血洩。
淋之病生矣。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時必順之。
犯者。
治以勝也。
(此言主時之六氣亦當遠寒而遠熱者也。
按前章之所謂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者。
論司天在泉。
及加臨之六氣。
此章論主時之六氣。
亦有寒熱溫涼之分。
故帝複有此問。
辛甘發散為陽。
故有病而應發散者。
即當遠熱而不遠熱矣。
酸苦湧洩為陰。
如有病而應攻裡者。
即當遠寒而不遠寒矣。
如雖病而不宜發表攻裡。
若妄犯之。
則寒熱内賊。
其病益甚。
若無病而不遠熱。
不遠寒者。
則堅痞腹滿。
身熱吐下之病生矣。
時、謂四時。
治以勝者。
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
如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張玉師曰。
後之病生。
與前章之客氣。
總論亦可。
)黃帝問曰。
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
岐伯曰。
有故無殒。
亦無殒也。
帝曰。
願聞其故何謂也。
岐伯曰。
大積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此言胎孕積聚。
亦有陰陽寒熱之分。
所當遠寒而遠熱者也。
重身、謂妊娠而身重。
毒者。
大寒大熱之藥也。
娠婦始結胎之一月二月。
乃木氣司養。
三月四月主火。
五月六月主土。
七月八月主金。
九月十月主水。
至太陽而五行已周。
陰陽水火分。
而成後天之形身矣。
然未生之前。
五行之氣。
各有盛有虛。
有勝有郁。
宜以寒熱溫涼順逆而調之。
設或有病。
而欲不遠寒。
不遠熱。
亦無傷于胎氣。
所謂有故無殒。
然亦無過之而緻殒也。
即如大積大聚。
乃屬髒腑之五行。
尚其可犯寒而犯熱者也。
若過犯之則死。
寒熱溫涼。
是謂四畏。
可不慎諸。
此節大有關于治道。
學人宜細心體會。
附論。
七月所生小兒能育。
而亦多長壽者。
蓋七月乃肺藏司養。
肺屬天而主氣主血。
天一生水。
感天地之氣而生。
故育。
九月十月。
乃少陰太陽所主。
皆感陰陽水火而生。
若夫八月乃陽明大腸主氣。
感陽明之府氣而生。
故雖生而不育。
)帝曰。
善。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土郁奪之。
金郁洩之。
水郁折之。
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瀉之。
帝曰。
假者何如。
岐伯曰。
有假其氣。
則無禁也。
所謂主氣不足。
客氣勝也。
(此言四時之郁。
而有調治之法也。
郁之甚者。
太陰施于太陽。
則水郁矣。
太陽施于少陰。
則火郁矣。
少陰施于陽明。
則金郁矣。
陽明施于厥陰。
則木郁矣。
厥陰施于太陰。
則土郁矣。
調治之法。
木郁則舒達之。
火郁則發散之。
土郁則疏奪之。
金郁則洩利之。
水郁則折流之。
然調其所勝之氣。
太過者折之。
以其畏而無複也。
所謂瀉之。
謂瀉其勝氣也。
假者。
非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春勝長夏。
乃主氣不足。
客氣勝也。
如厥陰風木主春。
而值陽明金氣加臨。
君相二火主夏。
而值太陽寒水加臨。
長夏濕土主氣。
而值厥陰風木加臨。
陽明金氣主秋。
而值二火之氣加臨。
太陽寒水主冬。
而值太陰土氣加臨。
有假其氣。
竟以寒熱治客氣之勝。
而主氣之寒熱。
則無禁也。
按此篇所謂六元正紀大論者。
六氣謂之六元。
五運亦感天元而化。
首數章論六氣之主歲。
而五運化于其中。
各有盛有虛。
有勝有複。
末章論六氣之主時。
随運歸從。
上下勝制。
有勝有郁而無複。
善養生者。
皆當随時調養。
以參天地之和。
施于天下。
流于無窮。
乃調變之大關目也。
)帝曰。
至哉聖人之道。
天地大化。
營運之節。
臨禦之紀。
陰陽之政。
寒暑之令。
非夫子孰能通之。
請藏之靈蘭之室。
署曰六元正紀。
非齋戒不敢。
示慎傳也。
卷八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此篇論六氣司天。
六氣在泉。
有正化。
有勝複。
有主客。
有邪勝。
至真者謂司天在泉之精氣。
乃天一之真元。
要者謂司歲備物以平治其民病。
無傷天地之至真。
乃養生之至要也。
黃帝問曰。
五氣交合。
盈虛更作。
餘知之矣。
六氣分治。
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此承上章而言五運六氣。
互相交合。
各有太過不及。
彼此勝制。
已詳論于前矣。
今欲分論六氣之司天在泉。
其氣至之何如也。
)岐伯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也。
天地之大紀。
人神之通應也。
(王冰曰。
天地變化。
人神運為。
中外雖殊。
其通應則一也。
)帝曰。
願聞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
此道之所生。
工之所疑也。
(昭昭、合天道之明顯。
冥冥、合在泉之幽深。
道之所生。
其生唯一。
工不知其要。
則流散無窮。
故多疑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
厥陰司天。
其化以風。
少陰司天。
其化以熱。
太陰司天。
其化以濕。
少陽司天。
其化以火。
陽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臨髒位。
命其病者也。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六氣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故六氣為司天之化。
臨髒位者。
天氣上臨。
而下合人之髒位。
随六氣之所傷。
而命其病也。
按此篇重在司歲備物。
以五味六氣。
舉抑補瀉。
以平治天地之不和。
故首提其病焉。
)帝曰。
地化奈何。
岐伯曰。
司天同候。
間氣皆然。
帝曰。
間氣何謂。
岐伯曰。
司左右者。
是謂間氣也。
帝曰。
何以異之。
岐伯曰。
主歲者紀歲。
間氣者紀步也。
(此言六氣司天。
而環繞于地下。
故與司天同候。
從左右而環轉。
是以間氣皆然。
但司天在泉之氣紀歲。
間氣紀步之不同也。
)帝曰。
善。
歲主奈何。
岐伯曰。
厥陰司天為風化。
在泉為酸化。
司氣為蒼化。
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
在泉為苦化。
不司氣化。
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
在泉為甘化。
司氣為化。
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
在泉為苦化。
司氣為丹化。
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
在泉為辛化。
司氣為素化。
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
在泉為鹹化。
司氣為玄化。
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
必明六化分治。
五味五色所生。
五髒所宜。
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主歲者。
謂六氣之各主一歲。
風寒暑濕燥火。
乃在天之六氣。
故為司天之化。
天元紀大論曰。
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故在地為味化。
司氣者。
司五運之氣化。
五運者。
五行之氣也。
感天之蒼丹素元之五色。
而化生地之五行。
是以司氣為蒼為丹為為素為元。
君火以明而在天。
故不司在地之火化。
所謂居氣者。
言少陰不司氣化。
在六氣之中。
自有所居之上下。
即下章之南政居南。
北政居北也。
間氣之為動為灼。
為柔為明。
為清為藏者。
六氣之用也。
此論六氣之司天在泉。
及化運間氣之分治。
皆有盛有虛而為民病。
治病者或從歲氣。
或随運氣以備物。
以所生之五味五色。
合五髒之所宜。
乃可以言五運六化之盈虛。
病生之端緒也。
)帝曰。
厥陰在泉而酸化。
先餘知之矣。
風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
風行于地。
所謂本也。
餘氣同法。
本乎天者。
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氣也。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
謹候氣宜。
無失病機。
此之謂也。
(此言司天在泉。
俱以六氣為本。
六氣繞地環轉。
而上下周行。
又非氣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
六氣之本于上者。
即為天之氣。
本乎下者。
即為地之氣。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
故謹候六氣之所宜。
無失五行之病機。
斯得至真之為道。
王子律曰。
四時六步。
皆有風氣。
)帝曰。
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
司歲備物。
則無遺主矣。
帝曰。
先歲物何也。
岐伯曰。
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
司歲者何如。
岐伯曰。
司氣者主歲同。
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
非司歲物何謂也。
岐伯曰。
散也。
故質同而異等也。
氣味有薄濃。
性用有躁靜。
治保有多少。
力化有淺深。
此之謂也。
(主病、謂主治病之藥物。
司歲備物。
謂從六氣五運以備之。
如少陰少陽二火司歲。
則當收附子姜桂之熱物。
如陽明燥金司歲。
則當收桑皮蒼術之燥物。
如厥陰風氣主歲。
則當收防風羌活之風物。
如太陽寒水司歲。
則當收芩通大黃之寒物。
如太陰土氣司歲。
則當收山藥黃精之類。
甘平甘溫之品。
及蒼丹素元之谷。
所謂藥食宜也。
此皆得天地之專精。
故先取歲物。
謂先備司歲之物。
即上章之所謂食歲谷以全其真。
蓋食天地之精。
以養吾身之真也。
司氣、謂五運之氣。
五運雖與主歲相同。
然又有太過不及之分。
太過之歲。
則物力濃。
不及之歲。
則物力淺薄矣。
若非氣運司歲之物。
則氣散而力薄。
故形質雖同。
而氣味有淺深濃薄之異。
治保有多少者。
謂治病保真之藥食。
或宜多用而宜少用也。
按中古之世。
不能司歲備物。
用炮制以代天地之助。
如制附子曰炮。
制蒼術桑皮曰炒。
蓋以火助火。
而以燥助燥也。
近有制附子水煮曰陰制。
制桑皮以蜜拌曰潤燥。
是猶用鷹犬而去其爪牙。
則驅之搏蹇兔而不能。
又安望韓盧之技哉。
)帝曰。
歲主髒害何謂。
岐伯曰。
以所不勝命之。
則其要也。
(此論五運之氣。
受司天在泉之勝制。
歲主者。
謂六氣之主歲。
髒、五髒也。
蓋言五髒内屬五行。
而外合五運。
五運之氣。
受勝制之所傷。
則病入五髒而為害矣。
如少商金運。
而值二火司天。
少宮土運。
而值厥陰在泉。
此皆運氣之所不勝。
而受勝氣之所勝制。
故以所不勝命之。
則歲主髒害之要可知矣。
命、名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上淫于下。
所勝平之。
外淫于内。
所勝治之。
(上淫于下者。
謂司天之氣。
淫勝其在下之運氣。
當以所勝平之。
如少商金運。
而火熱上臨。
宜平以鹹寒。
佐以苦甘。
外淫于内者。
在泉之氣。
淫勝其在内之五運。
當以所勝治之。
如少宮土運。
而風木下淫。
宜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按司天在泉之氣根于外。
五運之化根于中。
故曰外淫于内。
下章平天氣曰平。
治在泉曰治。
又諸氣在泉曰淫于内。
)帝曰。
善。
平氣何如。
岐伯曰。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
反者反治。
(平氣、謂無上下之勝制。
運氣之和平也。
甲丙戊庚壬為陽運。
乙丁己辛癸為陰運。
陰陽二運。
有太過不及之分。
故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
謂太過之歲。
當抑其勝氣。
扶其不勝。
反者反治。
謂不及之運。
為所不勝之氣反勝。
當反佐以取之。
)帝曰。
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論言人迎與寸口。
相應若引繩。
小大齊等。
命曰平。
陰之所在。
寸口何如。
岐伯曰。
視歲南北。
可知之矣。
帝曰。
願卒聞之。
(此承上文以申明少陰之所在也。
五運之中。
少陰不司氣化。
随六氣之陰陽。
而上下左右。
故曰。
陰之所在何如。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蓋太沖。
坎位也。
廣明。
離位也。
少陰主天一之坎水。
而上為太陽之離火。
是以北政之歲。
随三陰而在坎。
南政之歲。
從三陽而在離。
故有應不應之分焉。
所謂南北者。
陰陽也。
五運之中。
戊癸化火。
以戊癸年為南政。
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為北政。
五運之政。
有南有北。
少陰之氣。
有陰有陽。
是以随之而上下也。
寸尺、血脈也。
血乃中焦之汁。
流溢于下而為精。
奉心神化赤而為血。
故脈始于足少陰腎。
而主于手少陰心。
是以診寸尺之陰陽。
以征少陰之上下。
)岐伯曰。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寸口不應。
厥陰在泉。
則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左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
則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左不應。
諸不應者。
反其診則見矣。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以司主歲之六氣。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以司五行之化運。
化運五歲而右遷。
而五行之中有二火。
故君火不司氣化。
然雖不主運。
而有所居之位焉。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是少陰本于陰而主于陽。
是以南政之歲居陽。
北政之歲。
居于陰也。
司天在南。
在泉在北。
此天地之定位。
人面南而診之。
寸為陽而在南。
尺為陰而在北。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随陰而居北。
是以寸口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對陰而居陽。
是以寸口不應。
不應者。
脈微而不應于診。
此論寸尺之陰陽南北也。
北政之歲。
厥陰在泉。
則少陰在左。
故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少陰在右。
故左不應。
南政之歲。
厥陰司天。
則少陰在左。
故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少陰在右。
故左不應。
此論人迎寸口之左右也。
諸不應者。
謂左右之不應也。
反其診者。
以人面南面北而診之也。
蓋以圖象平置于幾上。
以司天在南。
在泉在北。
北政之歲。
人面北以診之。
南政之歲。
人面南以診之。
則左右之不應可見矣。
夫天上地下。
天南地北。
此天地之定位也。
人面南而面北者。
人居天地氣交之中。
随天地之氣而環轉也。
)帝曰。
尺候何如。
岐伯曰。
北政之歲。
三陰在下。
則寸不應。
三陰在上。
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
三陰在天。
則寸不應。
三陰在泉。
則尺不應。
左右同。
故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此總結上文之義。
故問尺而兼論其寸焉。
所謂三陰者。
以少陰居二陰之中。
上下者。
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
左右同者。
謂尺之左右不應。
與寸之左右不應同也。
故知其要者。
知少陰之不司氣化。
随陰陽而居上居下也。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者。
如疏注之議論紛纭。
而茫無歸着也。
朱衛公問曰。
假如甲子甲午歲。
君火司天。
而寸口不應。
是司天之少陰。
不應于脈耶。
曰。
五運六氣之道。
五運外合五行。
内合五髒。
五髒之氣。
見于六脈。
而後合于六氣。
是感五運之氣。
而見于寸尺也。
故曰。
天地之氣。
無以脈診。
蓋謂司天在泉之六氣。
不形于診也。
是以首提曰髒害。
當知髒害二字。
為照應寸尺而言。
)帝曰。
善。
天地之氣。
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
歲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
則地氣不明。
平野昧。
草乃早秀。
民病灑灑振寒。
善伸數欠。
心痛支滿。
兩脅裡急。
飲食不下。
膈咽不通。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此章論六氣在泉而為民病。
當以所勝之氣味治之。
厥陰在泉。
寅申歲也。
風淫于下。
則塵土飛揚。
故地氣不明。
平野昏昧。
草得生氣。
故早秀也。
按經脈篇雲。
脾是動。
則病灑灑振寒。
善伸數欠。
脾氣病。
則飲食不下。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俱重。
蓋木淫而土病也。
又厥陰肝脈上貫膈。
布脅肋。
故為心痛支滿等證。
)歲少陰在泉。
熱淫所勝。
則焰浮川澤。
陰處反明。
民病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
目瞑齒痛腫。
惡寒發熱如瘧。
少腹中痛。
腹大。
蟄蟲不藏。
(少陰在泉。
卯酉歲也。
少陰君火生于水中。
是以焰浮川澤。
少陰标陰而本火。
故陰處反明。
腹中常鳴者。
火氣奔動也。
氣上沖胸者。
火氣炎上也。
喘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者。
火淫肺金也。
目瞑者。
熱甚陰虛。
畏陽光也。
齒痛腫。
熱乘陽明也。
發熱如瘧者。
少陰标本之氣病也。
熱在下焦。
則少腹中痛。
熱在中焦。
則腹大也。
)歲太陰在泉。
草乃早榮。
濕淫所勝。
則埃昏岩谷。
黃反見黑。
至陰之交。
民病飲積心痛。
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陰病見血。
少腹痛腫。
不得小便。
病沖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腰似折。
髀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别。
(太陰在泉。
辰戌歲也。
土為草木之所資生。
故草乃早榮。
黃乃土色。
黑乃水色。
土勝濕淫。
故黃反見黑。
五常政大論曰。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皆土勝水應之義。
至陰之交。
乃三氣四氣之交。
土司令也。
飲積心痛。
寒濕上乘也。
按經脈篇。
自耳聾至喉痹。
乃三焦經病。
自陰病至不得小便。
以邪濕下流。
為腎髒受病。
自沖頭痛至如别。
乃膀胱經病。
蓋三焦為決渎之官。
膀胱乃水津之府。
土氣淫勝。
而水髒水腑皆為病也。
)歲少陽在泉。
火淫所勝。
則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民病注洩赤白。
少腹痛。
溺赤。
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少陽在泉。
巳亥歲也。
少陽之火。
地二所生。
故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熱傷血分。
則注赤。
熱傷氣分。
則注白。
熱在下焦。
故少腹痛而溺赤。
血便者。
甚則血出于小便也。
少陰之火出自水。
少陽之火生于地。
皆有陰陽寒熱之分。
故與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
燥淫所勝。
則霧清瞑。
民病喜嘔。
嘔有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反側。
甚則嗌幹面塵。
身無膏澤。
足外反熱。
(陽明在泉。
子午歲也。
金氣淫于下。
則霧清瞑于上矣。
按經脈篇。
嘔苦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乃足少陽病。
嗌幹面塵。
乃足厥陰病。
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歲太陽在泉。
寒淫所勝。
則凝肅慘栗。
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
上沖心痛。
血見。
嗌痛颔腫。
(太陽在泉。
醜未歲也。
水寒淫勝。
故凝肅慘栗。
寒淫于下。
則膀胱與腎受之。
膀胱居于小腹。
故少腹痛。
腎主陰器。
故控引睾丸。
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
故引腰脊。
腎脈絡心。
故上沖心痛。
心主血。
而寒氣逼之。
故血見。
按經脈篇嗌痛颔腫。
乃小腸經病。
小腸者。
心之府也。
亦水邪上侮火髒火腑而然。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諸氣在泉。
風淫于内。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風乃木氣。
金能勝之。
故治以辛涼。
過于辛。
恐反傷其氣。
故佐以苦甘。
苦勝辛而甘益氣也。
木性急。
故以甘緩之。
風邪勝。
故以辛散之。
髒氣法時論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熱乃火氣。
水能勝之。
故宜治以鹹寒。
佐以苦甘。
甘勝鹹。
所以防鹹之過。
苦能洩。
所以去熱之實也。
酸乃木味。
火生于木。
以酸收之者。
收火歸原也。
熱郁于内而不解者。
以苦發之。
)濕淫于内。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濕乃陰土之氣。
故宜治以苦熱。
苦能勝濕。
熱以和陰也。
酸從木化。
故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者。
苦從火化也。
卦傳曰。
燥萬物者。
莫乎火。
以淡洩之者。
淡味滲洩為陽也。
)火淫于内。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火淫于内。
故宜治以鹹冷。
苦能洩辛能散。
故當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與上文同義。
)燥淫于内。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燥乃清涼之金氣。
故當治以苦溫。
燥則氣結于内。
故當佐以辛甘發散。
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寒乃水氣。
土能勝水。
熱能勝寒。
故宜治以甘熱。
髒氣法時論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以苦補之。
以鹹瀉之。
)帝曰。
善。
天氣之變何如。
岐伯曰。
厥陰司天。
風淫所勝。
則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寒生春氣。
流水不冰。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飲食不下。
舌本強。
食則嘔。
冷洩腹脹。
溏洩瘕水閉。
蟄蟲不去。
病本于脾。
沖陽絕。
死不治。
(厥陰司天。
巳亥歲也。
風淫于上。
故太虛埃昏。
雲物擾亂。
寒生于春氣。
是以流水不冰。
按經脈篇。
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腹脹。
飲食不下。
溏瘕洩水閉。
皆脾經之病。
蓋風木淫勝。
故病本于脾。
蟄蟲藏于土中。
因風氣外淫。
故不去也。
衛陽、足陽明胃脈。
在足跗上。
動脈應手。
胃氣已絕。
故死不治。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怫熱至。
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煩熱。
嗌幹。
右滿。
皮膚痛。
寒熱咳喘。
大雨且至。
唾血。
血洩。
鼽衄。
嚏嘔。
溺色變。
甚則瘡瘍腫。
肩背臂及缺盆中痛。
心痛。
肺。
腹大滿。
膨膨而喘咳。
病本于肺。
尺澤絕。
死不治。
(少陰司天。
子午歲也。
怫、郁也。
蓋少陰之火。
發于陰中。
故為怫熱。
少陰太陽。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陰陽相從。
标本互換。
是以火熱甚而大雨至。
水寒極而運火炎。
民病胸中煩熱嗌幹。
右滿。
皮膚痛。
肺受火熱而津液不生也。
唾血血洩。
熱淫而迫血妄行也。
按經脈篇。
溺色變。
肩背臂痛。
煩心胸滿。
肺脹膨膨而喘咳。
皆肺經之病。
蓋火淫則金氣受傷。
故病本于肺。
尺澤、在肘内廉大交中。
動脈應手。
肺之合穴脈也。
肺氣已絕。
故死不治。
)太陰司天。
濕淫所勝。
則沉陰且布。
雨變枯槁。
腫骨痛。
陰痹。
陰痹者。
按之不得。
腰脊頭項痛。
時眩。
大便難。
陰氣不用。
饑不欲食。
咳唾則有血。
心如懸。
病本于腎。
太溪絕。
死不治。
(太陰司天。
醜未歲也。
濕淫于上。
是以沉陰且布。
草木枯槁。
得化氣之雨而變生。
腫陰痹。
皆感寒濕之氣。
病在陰者名曰痹。
故按之不得也。
腎主骨而膀胱為之府。
故腰脊頭項骨痛。
腎開竅于二陰。
故大便難也。
陰氣不用者。
不能上交于心也。
上下不交。
則上焦之火熱留于胃。
胃熱則消谷。
故善饑。
胃氣上逆。
故不欲食也。
咳唾有血者。
心火在上。
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
經脈篇曰。
腎是動病。
目KTKT無所見。
心如懸若饑。
蓋心腎不交。
故虛懸于上而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