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

    餘聞皮有分部。

    脈有經紀。

    筋有結絡。

    骨有度量。

    其所主病各異。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

    陰陽所在。

    病之始終。

    願聞其道。

    (此章論十二經之絡脈。

    分絡于皮膚之間。

    病之始生。

    必先于皮毛。

    入客于絡脈。

    随皮部所循之脈。

    而傳入于經。

    入舍于所主之髒腑。

    如不入于絡。

    則留于筋骨之間。

    而為筋攣骨痛也。

    分部分屬之部署也。

    經、徑也。

    紀、維也。

    言脈絡有徑之經。

    橫之維也。

    結、綁定也。

    絡、聯系也。

    言筋之系于分肉。

    連于骨節也。

    度量、大小長短也。

    邪在皮肉筋骨絡脈髒腑。

    各有淺深。

    或為筋攣骨痛。

    肉铄破。

    或入舍于髒腑。

    而為髒腑之病也。

    别其絡脈所分之上下左右。

    十二經脈之陰陽所在。

    而知病之始終也。

    )岐伯對曰。

    欲知皮部。

    以經脈為紀者。

    諸經皆然。

    (夫徑而深者為經。

    浮而見于皮者為絡。

    紀、記也。

    欲知皮之分部。

    當以所見之絡脈分之。

    然又當以經脈為紀。

    蓋絡乃經脈之支别。

    如肺之經脈。

    循于魚際尺澤腋之間。

    即其間所見之絡脈。

    乃肺之絡。

    而絡外之皮。

    即肺主之部矣。

    視其色多青則寒。

    黃赤則熱。

     絡盛則入客于經。

    經滿則入舍于肺髒。

    十二經皆然。

    )陽明之陽。

    名曰害蜚。

    (陽明之陽絡。

    名曰害蜚。

    蜚、飛動也。

    陽明者午也。

    為盛陽之時。

    如萬物之飛動。

    陽盛而陰氣加之。

    有害于飛。

    故名曰害蜚。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

    (上下同法。

    謂手足二經皆同此法。

    部中、皮之分部中也。

    )其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夫邪之中人。

    始于皮膚。

    次于絡脈。

    留而不去。

    則傳舍于經。

    故視其皮部之浮絡。

    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為寒熱。

    絡盛而不瀉其邪。

    則入客于經矣。

    在陽明之部分。

    則為陽明之病。

    在少陽之部分。

    則為少陽之病。

    在三陰之部分。

    則為三陰之病。

    故列于首節。

    而六經皆然。

    )陽主外。

    陰主内。

    (此言經絡之分陰陽外内也。

    經雲。

    内有陰陽。

    外有陰陽。

    在外者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故見于皮膚間者。

     為絡為陽而主外。

    絡于筋骨間者。

    為經為陰而主内。

    蓋在陽者可從外解。

    在陰者則内入而舍于髒腑矣。

    按通評虛實論曰。

     絡滿經虛。

    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

    蓋以絡為陽而經為陰也。

    )少陽之陽。

    名曰樞持。

    (樞、樞機也。

    持、主持也。

    少陽主樞。

    故名樞持。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少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故在陽者主内。

    在陰者主出。

    以滲于内。

    諸經皆然。

    (此複論經氣之從内而外出也。

    夫五髒内合五行。

    地之陰陽也。

    六經外合六氣。

    天之陰陽也。

    天之六氣。

    下合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是以在外六經之氣。

    從陽而内。

    在内經脈之氣。

    從陰而外出于皮膚。

    複從皮膚而入于肌肉筋骨。

    以滲于髒腑募原之間。

    而内通于五髒。

    此論經脈之氣。

    環轉無端。

    蓋從内而外也。

     詳本經四時刺逆從論。

    )太陽之陽。

    名曰關樞。

    (關、衛固也。

    太陽主諸陽之氣而主表。

    陽氣生于陰中。

    樞轉而外出。

     太陽之氣。

    從内而出。

    衛固于外。

    故曰關樞。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太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下謂手足二經。

    六氣止合六經。

    足之六經。

    上合于手。

    故止曰上下同法。

    而不言手之小腸。

    足之膀胱也。

    六經皆然。

    )少陰之陰。

    名曰樞儒。

    (儒、說文。

    柔也。

    王氏曰。

    順也。

    少陰為三陰開阖之樞。

    而陰氣柔順。

    故名樞儒。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少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其入經也。

    從陽部注于經。

    其出者。

    從陰内注于骨。

    (四時刺逆從論曰。

    春者天氣始開。

    地氣始洩。

    凍解冰釋。

    水行經通。

    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

    入孫絡受血。

    皮膚充實。

    長夏者。

     經絡皆盛。

    内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

    腠理閉塞。

    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

    血氣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髒。

    此言經脈之氣。

    從經脈而出于孫絡。

    從孫絡而溢于皮膚。

    複從皮膚而入于肌肉筋骨。

    故曰。

    其出者。

    從陰内注于骨。

    陰、謂經脈也。

     言脈氣之環轉。

    從經而出。

    複從外而内注于骨。

    諸經皆然。

    此論三陰。

    而少陰又主冬主骨。

    故複申明之。

    王芳侯曰。

    其入經也。

    從陽部注于經。

    論邪氣之從外而入。

    其出者。

    從陰内注于骨。

    論正氣之從内而出。

    )心主之陰。

    名害肩。

    (陰、謂厥陰之絡也。

    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肩、任也。

    謂任一身之陰。

    陰極而一陽加之。

    故曰害肩。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曰。

     有浮絡者。

    皆心主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上謂手厥陰心主。

    下謂足厥陰肝經。

    此篇論絡脈經脈。

    而手厥陰心主主脈。

     故提手厥陰焉。

    )太陰之陰。

    名曰關蟄。

    (蟄者。

    陰藏蟄動之蟲。

    蓋氣藏于陰。

    而欲動蟄于外。

    乃太陰關之。

    故名關蟄。

     夫内為陰。

    外為陽也。

    榮衛篇曰。

    太陰主内。

    太陽主外。

    樞轉外出之陽。

    而太陽關之。

    故名關樞。

    陰藏動蟄之氣。

    而太陰關之。

    故名關蟄。

    兩陽合明。

    故曰陽明。

    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以陽盛而一陰加之。

    故曰害蜚。

    陰極而一陽加之。

    故曰害肩。

    少陽主三陽之樞。

    故曰樞持。

    少陰主三陰之樞。

    故曰樞儒。

    以三陰三陽對待論之。

    命名之義自得矣。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太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于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

    (六髒六腑。

    所合十二經之絡脈。

    各分屬于皮之部署。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

    則腠理開。

    開則入客于絡脈。

    留而不去。

    傳入于經。

    留而不去。

    傳入于腑。

    廪于腸胃。

    (此言邪入于經。

    有不動髒而溜于腑者。

    傳入于腑。

    謂入于大腸小腸胃腑也。

    廪、積也。

    夫經絡受邪。

    則内幹髒腑。

    其髒氣實者。

    不必動髒。

    則溜于腑矣。

    蓋陽明居中土。

    為萬物之所歸。

    邪入于胃。

    則積于腸胃之間。

    為贲響腹脹諸證。

    )邪之始入于皮也。

    然起毫毛。

    開腠理。

    其入于絡也。

    則絡脈盛。

    色變。

    其入客于經也。

    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于筋骨之間。

    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弛骨消。

    肉铄破。

    毛直而敗。

    (此論邪之有入于經絡。

    而虛陷于内者。

    有留于筋骨之間。

    而為筋攣骨痛者。

    蓋皮肉筋骨。

    皆屬氣分。

    絡脈經俞。

    皆屬血分。

    經絡内連髒腑。

    是以經絡受邪。

    入髒腑為内所因。

    如不入于絡。

    則留于皮肉筋骨之間。

    為外皮膚所中也。

    然、寒栗逆起之貌。

    邪盛于絡。

    則變見青黃赤黑之色于皮部。

    轉入于經。

    則感髒腑之氣虛而陷下也。

    如留于筋骨之間。

    則為筋攣骨痛。

    铄肉破。

    毛直夭焦之敗證。

    )帝曰。

    夫子言皮之十二部。

    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

    皮者。

    脈之部也。

    邪客于皮則腠理開。

    開則邪入。

    客于絡脈。

    絡脈滿則注于經脈。

    經脈滿則入舍于腑髒也。

    故皮者有分部。

    不與。

    而生大病也。

    帝曰。

    善。

    (此言邪入于經。

    而内幹髒腑也。

    不與、不及也。

    言皮毛之表氣微虛。

    以緻邪入于經。

    而為幹髒之危病也。

    ) 卷七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

    夫絡脈之見也。

    其五色各異。

    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此承上章而複問也。

    言絡脈之五色各異。

    而為痛痹寒熱之證者。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

    經有常色。

    而絡無常變也。

    (言經脈有五行之常色。

    絡脈則随四時之變而無常色也。

    )帝曰。

    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

    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

    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此言經脈應五髒。

     故有常色也。

    經、謂十二經脈。

    五髒具五色。

    亦皆應其經脈。

    而為青黃赤白黑之常色也。

    )帝曰。

    絡之陰陽。

    亦應其經乎。

     (帝言經脈應五髒而成五色。

    絡脈之陰陽。

    亦當應其經矣。

    )岐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

    随四時而行也。

     (此言陰絡應經脈而成五色。

    陽絡随四時而成五色也。

    陰絡者。

    六陰經之絡。

    應五髒之經。

    各有常色而不變。

    陽絡者。

     六陽經之絡。

    合六腑之陽。

    随四時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并為變易者也。

    此皆四時五行之常色。

    謂之無病。

    若四時之中。

     五髒之絡。

    見青黑為寒。

    見黃赤則為熱矣。

    王芳侯曰。

    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地氣也。

    主内。

    六腑為陽。

    外應三陽之氣。

    五髒為陰。

    内合地之五行。

    是以陽絡随天之四時。

    色變無常。

    而内通于五髒。

    五髒内應五行。

    而外合于三陽。

    髒腑陰陽。

    又互相交合者也。

    )寒多則凝泣。

    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

    淖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

    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

     謂之寒熱。

    帝曰。

    善。

    (此言色變之因于寒熱也。

    泣同澀。

    凝泣淖澤。

    謂絡中之血氣。

    此皆常色。

    謂之無病八字。

    當在随四時而行也之下。

    誤脫在此。

    王芳侯曰。

    内因之寒熱。

    由陰而及陽。

    外因之寒熱。

    由陽以及陰。

    是以病色之無分乎陽絡陰絡也。

    ) 卷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

    餘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

    未知其所。

    願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窘乎哉問也。

    其非聖帝。

    孰能窮其道焉。

    因請溢意。

    盡言其處。

    (穴乃氣之所注。

    故曰氣穴。

    而不論及于經脈也。

    所、謂氣穴所在之處。

    卒、盡也。

     針經曰。

    天至高。

    不可度。

    地至廣。

    不可量。

    夫人生于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此天之高。

    地之廣也。

    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其髒之堅脆。

    腑之大小。

    谷之多少。

    脈之長短。

    血之清濁。

    氣之多少。

    非聖者孰能窮其道。

    是以岐伯稽首再拜曰。

    窘乎哉問也。

    莫仲超曰。

    知血氣之生始。

     經脈之貫通。

    乃醫學之根本。

    學人當于諸刺論中求之。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

    夫子之開餘道也。

    目未見其處。

    耳未聞其數。

     而目以明。

    耳以聰矣。

    (逡巡、退讓貌。

    未睹未聞。

    而耳聰目明者。

    神志會通也。

    )岐伯曰。

    此所謂聖人易語。

    良馬易禦也。

    帝曰。

    餘非聖人之易語也。

    世言真數開人意。

    今餘所訪問者真數。

    發蒙解惑。

    未足以論也。

    然餘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

    令解其意。

    請藏之金匮。

    不敢複出。

    (真數者。

    脈絡之穴數。

    藏之金匮者。

    謂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乃金匮之真言。

    上帝之所貴也。

    )岐伯再拜而起曰。

    臣請言之。

    背與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上紀者。

    胃脘也。

    下紀者。

    關元也。

    (心、謂心胸也。

    夫背為陽。

    胸腹為陰。

    督脈循于背。

    總督一身之陽。

    任脈循于腹。

    統任一身之陰。

    控、引也。

    背與心相控而痛者。

    陰陽相引而為痛也。

    此先論陰陽二氣。

    總屬任督之所主。

    而後論髒腑陰陽之氣。

    各有所注之穴焉。

    天突在結喉下中央。

    乃陰維任脈之會。

    十椎在大椎下第七椎。

    乃督脈至陽之穴。

    督脈陽維之會也。

    蓋大椎上尚有三椎。

    總數之為十椎也。

    胃脘、中脘也。

    中脘者。

    胃之募也。

    王冰曰。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

    脈氣所發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

    足三陰任脈之會。

    此四穴者。

    乃陰陽氣之交會也。

    張兆璜曰。

    先以胸背分陰陽。

    後以上下分陰陽。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

    其病前後痛澀。

    胸脅痛而不得息。

    不得卧。

    上氣短氣偏痛。

    (此釋上文而言背胸之邪。

    系于陰陽。

    引及于左右。

    偏痛亦如此。

    蓋左為陽而右為陰也。

    其病前後痛澀者。

    背胸邪系陰陽也。

    胸脈痛者。

    其脈絡胸脅。

    故左右如此也。

     不得息。

    不得卧。

    上氣短氣者。

    督脈上貫心膈入喉。

    任脈入膻中上喉嚨也。

    偏痛者。

    其脈斜出尻絡脅。

    上肩而斜下也。

    ) 脈滿起斜出尻。

    脈絡胸脅支心貫膈。

    上肩加天突。

    斜下肩交十椎下。

    (此言陰陽系邪。

    胸背相引。

    由任督之相交。

    任督之合。

    又由督之大絡。

    而交通于任脈也。

    督之大絡。

    名曰長強。

    挾脊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左右。

    别走太陽。

    入貫膂。

    所謂大絡者。

    若江河之外。

    别有江河。

    經脈滿則轉溢于大絡。

    故督脈滿則斜出于尻脈。

    蓋督脈之别。

    斜出于尻。

    絡胸脅也。

    其絡支心貫膈。

    上肩胛而與任脈交會于天突。

    複斜下肩而與督脈交合于十椎下間。

    故胸背相控而痛。

     所治在天突與十椎間者。

    乃大絡之通會處也。

    張兆璜曰。

    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

    故不曰交。

    而曰加者。

    謂陽加于陰。

    有陽施陰受之義也。

    )髒俞五十穴。

    (髒謂五髒。

    俞、經俞之穴也。

    髒各有五。

    五五二十有五。

    左右合之。

    共五十穴也。

     五者。

    井荥俞經合。

    所出為井。

    俱在手足趾上。

    離爪甲一韭許。

    所入為合。

    皆在手足之肘膝間。

    而不過肘膝。

    五髒六腑皆然。

    肝之井曰大敦。

    荥曰行間。

    俞曰太沖。

    經曰中封。

    合曰曲泉。

    心之井曰少沖。

    荥曰少府。

    俞曰神門。

    經曰靈道。

    合曰少海。

    脾之井曰隐白。

    營曰大都。

    俞曰太白。

    經曰商邱。

    合曰陰陵泉。

    肺之井曰少商。

    荥曰魚際。

    俞曰太淵。

     經曰經俞。

    合曰尺澤。

    腎之井曰湧泉。

    荥曰然谷。

    俞曰太溪。

    經曰複溜。

    合曰陰谷。

    此五髒之五俞。

    出于井木。

    溜于荥火。

    注于俞土。

    行于經金。

    入于合水也。

    )腑俞七十二穴。

    (六腑各有六。

    六六三十六穴。

    左右合之。

    共七十二穴。

    亦皆出于手足之指端。

    入于肘膝之合穴。

    六者。

    井荥俞經原合也。

    膽之井曰竅陰。

    荥曰俠溪。

    俞曰臨泣。

    原曰丘墟。

    經曰陽輔。

    合曰陽陵泉。

    胃之井曰厲兌。

    荥曰内庭。

    俞曰陷谷。

    原曰沖陽。

    經曰解溪。

    合曰三裡。

    大腸之井曰商陽。

     荥曰二間。

    俞曰三間。

    原曰合谷。

    經曰陽溪。

    合曰曲池。

    小腸之井曰少澤。

    荥曰前谷。

    俞曰後溪。

    原曰腕骨。

    經曰陽谷。

     合曰少海。

    三焦之井曰關沖。

    荥曰液門。

    俞曰中渚。

    原曰陽池。

    經曰支溝。

    合曰天井。

    膀胱之井曰至陰。

    荥曰通谷。

     俞曰束骨。

    原曰京骨。

    經曰昆侖。

    合曰委中。

    此六腑之俞。

    出于井金。

    溜于荥水。

    注于俞木。

    行于原經火。

    入于合土。

     蓋天為陽。

    地為陰。

    腑為陽。

    髒為陰。

    故髒合地之五行。

    腑合天之六氣。

    六氣之中有二火。

    是以多原穴也。

    原者。

    謂火之原。

    生于陰中之少陽也。

    張兆璜曰。

    髒氣出于井木。

    腑氣出于井金。

    蓋春夏者。

    天之陰陽也。

    秋冬者。

    地之陰陽也。

    髒始于天之春木。

    而終于冬令之水。

    腑始于地之秋金。

    而複交于春夏。

    此皆髒腑陰陽更互之妙用。

    故曰。

    天有陰陽。

     地亦有陰陽。

    木火土金水。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故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夫生長化收藏。

    在天四時之氣也。

     而五髒五行應之。

    故曰。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熱俞五十九穴。

    (頭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各二。

    共八穴。

    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各二。

    共八穴。

    雲門骨委中髓空各二。

    共八穴。

    五髒俞旁各五。

    計十穴。

    通共計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尻上五行行五。

    五五共二十五穴。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

    五四共二十穴。

    踝上各一行行六。

     計十二穴。

    通共五十七穴。

    以上一百十六穴。

    詳水熱穴論。

    )頭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

    (此節熱俞内穴。

    重言之者。

     謂熱俞即是氣穴。

    可以取氣。

    可以瀉熱。

    亦可使熱邪随氣而洩。

    故下文曰熱俞在氣穴。

    )中KT兩旁各五。

    凡十穴。

    (KT膂同。

    在脊骨兩旁。

    各開一寸五分。

    足太陽膀胱經之五髒俞也。

    肺俞在三椎間。

    心俞在五椎間。

    肝俞在九椎間。

    脾俞在十一椎間。

    腎俞在十四椎間。

    )大椎上兩旁各一。

    凡二穴。

    (大椎兩旁。

    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穴也。

    脊骨之高起曰椎。

     大椎上者。

    謂大椎高起間之兩旁。

    非椎之上節也。

    王氏誤認為椎之上節。

    故雲。

    甲乙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并不載。

    未詳何俞。

    王芳侯曰。

    兩旁各一凡此五字。

    為首節之總綱。

    故以後不言此五字者。

    以每節鹹準此也。

    )目瞳子浮白二穴。

    (瞳子在目銳。

    浮白穴在耳後發際内一寸。

    左右各一。

    凡四穴。

    俱屬足少陽膽經。

    )兩髀厭分中二穴。

    (謂髀樞中環跳穴也。

     屬足少陽膽經。

    )犢鼻二穴。

    (犢鼻穴在膝髌下骨上。

    俠解大筋陷中。

    屬足陽明胃經。

    )耳中多所聞二穴。

    (一名聽宮。

     在耳中珠子。

    大如赤小豆。

    屬手太陽小腸經。

    )眉本二穴。

    (攢竹穴在眉間陷中。

    屬足太陽膀胱經。

    )完骨二穴。

    (完骨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分。

    屬足少陽膽經。

    )項中央一穴。

    (風府穴在項後入發際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

    督脈陽維之會。

    疾言其肉立起。

    言休其肉立下。

    )枕骨二穴。

    (枕骨穴。

    一名竅陰穴。

    在完骨上。

    枕骨下。

    動搖有空。

    屬足少陽膽經。

    )上關二穴。

     (一名客主人。

    在耳前起骨上廉。

    開口有空。

    張口取之乃得。

    屬足少陽膽經。

    )大迎二穴。

    (大迎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

     骨陷中動脈。

    屬足陽明胃經。

    )下關二穴。

    (下關穴在上關下。

    耳前動脈下廉。

    合口有空。

    開口則閉。

    閉口有穴。

    屬足陽明胃經。

    )天柱二穴。

    (天柱穴在俠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屬足太陽膀胱經。

    )巨虛上下廉四穴。

    (巨虛上廉在三裡下三寸。

    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

    蹲地舉足取之。

    左右共四穴。

    共屬足陽明胃經。

    )曲牙二穴。

    (即頰車穴。

    一名機關。

    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

    開口有空。

    屬足陽明胃經。

    )天突一穴。

    (天突穴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屬任脈。

    )天府二穴。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

    臂内動脈陷中。

    屬手太陰肺經。

    )天牖二穴。

    (天牖穴在頸筋間。

    缺盆上。

    天容後。

    天柱前。

     完骨下。

    發際上。

    屬手少陽三焦經。

    )扶突二穴。

    (扶突穴在頸大筋間下一寸。

    人迎後一寸半。

    仰而取之。

    屬手陽明大腸經。

    )天窗二穴。

    (一名窗籠。

    在頸大筋間前。

    曲頰下。

    扶突後。

    應手陷中。

    屬手太陽小腸經。

    )肩解二穴。

    (即肩井穴。

     在肩上陷中。

    缺盆上。

    大骨前一寸半。

    以三指按取。

    當中指下陷中。

    屬足少陽膽經。

    )關元一穴。

    (在臍下三寸。

    屬任脈。

    ) 委陽二穴。

    (委陽穴在承扶下一寸六分。

    屈身取之。

    屬足太陽膀胱經。

    )肩貞二穴。

    (肩貞穴在曲胛下。

    兩骨解間。

    肩後陷者中。

    屬手太陽小腸經。

    )喑門一穴。

    (一名門。

    又名舌厭。

    在項後風府後一寸。

    入發際五分。

    項中央宛宛中。

    入系舌本。

    督脈陽維之會。

    )齊一穴。

    (臍中有神阙穴。

    一名氣舍。

    當臍中央。

    禁刺。

    屬任脈。

    )胸俞十二穴。

    (謂足少陰腎經之俞府、中、神藏、靈墟、神封。

    步廊。

    左右共十二穴。

    各開中行二寸。

    俞府在巨骨下。

    璇玑旁二寸陷中。

    下五穴。

     遞相下。

    同身寸一寸六分陷者中。

    )背俞二穴。

    (謂膈俞穴。

    在大椎下第七椎間。

    各開中行一寸五分。

    )膺俞十二穴。

    (胸之兩旁曰膺。

    膺俞者。

    謂手太陰之雲門、中府。

    足太陰之周榮、胸鄉、天溪、食窦。

    左右共十二穴。

    雲門在巨骨下。

    俠氣戶旁二寸陷中。

    去胸中任脈兩旁橫開各六寸。

    動脈應手。

    中府下雲門一寸。

    餘五穴遞相下。

    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

    ) 分肉二穴。

    (一名陽輔穴。

    在足外踝上四寸。

    輔骨前絕骨之端。

    屬足少陽膽經。

    )踝上橫二穴。

    (踝葉瓦去聲謂内踝上之交信穴。

    去内踝上二寸。

    少陰前。

    太陰後。

    筋骨間。

    陰跷之。

    屬足少陰腎經。

    外踝上跗陽穴。

    去外踝上二寸。

    太陽前。

     少陽後。

    筋骨間陽跷之。

    屬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共四穴。

    )陰陽跷四穴。

    (陰跷穴在足内踝下。

    是謂照海。

    陰跷脈之所生。

    陽跷在足外踝下五分。

    是謂申脈。

    陽跷脈之所生。

    愚按脈度一十六丈二尺。

    内兼任督跷脈。

    故氣穴亦如之。

    蓋穴者。

     脈氣之所注也。

    )水俞在諸分。

    熱俞在氣穴。

    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此言寒熱之邪。

    皆從氣分而出。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風暑、天之陽熱。

    雨水、地之陰寒。

    感天地之寒熱。

    病吾身之陰陽。

    是氣分之邪。

    當從氣分而出。

    故名之曰氣穴論。

    謂以上三百六十五穴。

    以應周天之氣數。

    所以取氣。

    所以瀉邪者也。

    諸分者。

    大小分肉之間。

    皮膚肌腠之氣分也。

    氣穴者。

    榮衛血氣之所注也。

    膝解為骸。

    兩骸厭中二穴。

    謂足少陽之陽陵泉也。

    夫十一髒腑之氣。

    皆取決于膽。

    謂少陽主初生之氣也。

    故寒熱獨取于兩骸厭中者。

    謂在髒在腑。

    其寒其熱之邪。

    皆從少陽之氣以升散。

    故邪氣髒腑病形篇曰。

    其寒熱者。

    取陽陵泉。

    )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此言有大禁之穴。

    在天府下五寸。

    乃手陽明大腸經之五裡穴也。

    靈樞本輸篇曰。

    尺動脈在五裡。

    五之禁也。

    玉版論曰。

    迎之五裡。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髒之氣盡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

    五往、五刺也。

    謂五髒各有五俞。

    五俞五刺。

    五五二十五刺。

    則五髒之氣盡矣。

    故曰大禁二十五。

    謂禁二十五刺也。

    此言三百六十五穴之血氣。

    由五髒大絡之所注也。

    )凡三百六十五穴。

    針之所由行也。

    (自天突、十椎、上紀、關元至厭中二穴。

    共計三百六十四穴。

    然内多重複。

    想有簡脫。

    故不全耳。

    )帝曰。

    餘已知氣穴之處。

     遊針之居。

    願聞孫絡溪谷。

    亦有所應乎。

    (居、止也。

    謂針所止之處也。

    遊針者。

    謂得針之道。

    而以神遇之。

    若遊刃然。

     恢恢乎有餘地矣。

    脈度篇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格。

    絡之别者為孫。

    盛而血者。

    疾誅之。

    盛者瀉之。

    )岐伯曰。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以應一歲。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孫絡亦有三百六十五穴。

    以應一歲之氣。

    孫絡滿則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

    蓋大絡之血氣。

    外出于皮膚。

    而與孫絡相遇。

    是以脈外之衛。

    脈内之榮。

    相交通于孫絡皮膚之間。

    )榮衛稽留。

     衛散榮溢。

    氣竭血着。

    外為發熱。

    内為少氣。

    疾瀉無怠。

    以通榮衛。

    見而瀉之。

    無問所會。

    (孫絡外通于皮膚。

    内連于經脈。

    以通榮衛者也。

    故邪客之。

    則榮衛稽留。

    榮衛不能相将而行。

    則氣竭而血着矣。

    邪氣在外。

    則為發熱。

    正氣稽留。

     内為少氣。

    當疾瀉無怠。

    以通榮衛。

    見其血留色變之處。

    即刺洩之。

    無問其穴會之所在也。

    王芳侯曰。

    按脈度篇雲。

    盛而血者。

    疾誅之。

    盛者瀉之。

    虛者引藥以補之。

    是病在絡脈者。

    止用針瀉而不補。

    故不必論其穴會也。

    )帝曰。

    善。

    願聞溪谷之會也。

    岐伯曰。

    肉之大會為谷。

    肉之小會為溪。

    肉分之間。

    溪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此言肌腠之間。

     亦所以行榮衛者也。

    夫肉有大分小分。

    大分者。

    如股肱之肉。

    各有界畔。

    小分者。

    肌肉之内。

    皆有紋理。

    然理路雖分。

     而交相會合。

    是大分處即是大會處。

    小分處即是小會處也。

    分會之間。

    以行榮衛之氣。

    故名之曰溪谷。

    易曰山澤通氣。

     如山澤之氣。

    從溪谷以相通。

    大氣。

    宗氣也。

    愚按榮氣生于中焦水谷之精。

    流溢于脈中。

    布散于脈外。

    專精者。

    行于經隧。

    經隧者。

    胃之大絡。

    與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是榮氣之有行于脈中。

    有行于脈外。

    有同宗氣出于胃之經隧。

    注于髒腑之大絡。

    而出于肌腠之間。

    三者之氣。

    交相會合。

    故曰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是以上節論脈中之榮氣。

    與衛氣交通于孫絡之間。

    此論布散之榮氣。

    與衛氣宗氣。

    大會于分肉之外。

    是衛氣之通于脈中。

    而榮氣之行于脈外者也。

    王芳侯曰。

    皮膚有血。

    當知脈外有榮。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是脈中之有衛。

    故曰。

    脈榮榮如蜘蛛絲者。

    陽氣衰也。

    )邪溢氣壅。

     脈熱肉敗。

    榮衛不行。

    必将為膿。

    内銷骨髓。

    外破大。

    留于節湊。

    必将為敗。

    (此邪客于溪谷之間而為熱也。

    夫氣為陽邪。

    留于肌腠之氣分。

    邪正相搏。

    則為病熱。

    故有壅膿消破之敗證矣。

    邪氣淫溢。

    則正氣自壅。

    溪谷之氣。

    與脈相通。

     是以脈熱于内。

    而肉敗于外也。

    榮衛不行。

    則血氣留滞。

    而為壅膿。

    、足之股肉也。

    節湊、筋骨相連之處。

    邪留其間。

     則筋骨必将為敗矣。

    此論邪因氣以化熱。

    故上言熱證而不曰熱邪。

    下節論寒邪所客。

    故曰積寒。

    莫仲超曰。

    經雲。

    溪谷屬骨。

    蓋骨生筋而筋生肉。

    故溪谷之邪。

    留而不去。

    必緻節湊敗而骨髓銷。

    )積寒留舍。

    榮衛不居。

    卷内縮筋。

    肋肘不得伸。

    内為骨痹。

    外為不仁。

    命曰不足。

    大寒流于溪谷也。

    (此寒邪留于溪谷之間。

    而不為病熱者也。

    積寒留舍。

    緻榮衛不能居其間。

    寒邪凝滞。

    又不得正氣以和之。

    以緻肉卷而筋縮也。

    肋肘乃筋骨之機關。

    故不得伸舒。

    邪閉于外。

    故内為骨痹。

    榮衛内逆。

    故外為不仁。

    命曰不足。

    蓋熱邪淫溢。

    是屬有餘。

    寒性凝澀。

    故為不足。

    此大寒之邪。

    流于溪谷之間。

     以緻筋骨皆為病也。

    張兆璜曰。

    皮膚為之不仁。

    緣榮衛不居于外。

    不居于外者。

    逆于脈内也。

    故此節無脈病。

    莫仲超曰。

    居、止也。

    熱邪流行。

    則榮衛不行。

    寒邪留舍。

    則榮衛不居。

    邪正之不相合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應一歲。

     其小痹淫溢。

    循脈往來。

    微針所及。

    與法相同。

    (溪谷之間。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以應一歲。

    與孫絡之相同。

    可以微針刺取。

    以瀉其邪。

    小痹者。

    謂邪始入于皮膚。

    未傷筋骨。

    脈、謂孫絡脈也。

    邪在皮膚。

    循脈往來。

    見而瀉之。

    與治孫絡之法相同。

    而亦不必問其穴會之所在也。

    此言邪之客于人也。

    必先始于皮膚。

    次于孫絡。

    入于肌内。

    以及于筋骨。

    在淺之時。

    微針所及。

    易于散解。

    無使其入深而為大痹也。

    )帝乃辟左右而起。

    再拜曰。

    今日發蒙解惑。

    藏之金匮。

    不敢複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

    署曰氣穴所在。

    (色脈者。

    上帝之所貴也。

    故藏之金匮。

    貯之金蘭之室焉。

    張兆璜曰。

    金蘭之室。

    藏之于心也。

    )岐伯曰。

    孫絡之脈别經者。

    其血盛而當瀉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并注于絡。

    傳注十二脈絡。

    非獨十四脈絡也。

     (此複申明孫絡之與大絡相通也。

    夫經脈之支别曰絡脈。

    絡脈之支别曰孫絡。

    而孫絡之脈。

    又有與經脈相别而與大絡相通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并注于大絡。

    複傳注于十二脈絡。

    非獨十四脈絡也。

    蓋言十四脈絡之外而又有十二脈絡。

    十四脈絡者。

    十二髒腑與任督之别。

    共十四大絡也。

    十二脈絡者。

    十二髒腑之經正也。

    是十二經正與十四大絡相通。

    十四大絡複與三百六十五絡相通。

    是以邪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閉塞不通。

    不得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

    故曰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内解瀉于中者十脈。

    (十脈者。

    謂五髒之脈也。

    此言孫絡三百六十五脈。

    與十二脈絡。

    十四大絡。

    設有邪客于其間者。

    當從五髒之經脈以瀉解之。

    蓋諸絡之原。

    本于五髒也。

    故缪刺篇曰。

    凡刺之數。

    先治其經脈。

    切而從之。

    審其虛實而調之。

    不調者經刺之。

    有痛而經不病者缪刺之。

    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

    張兆璜曰。

    上節雲。

    以痹淫溢。

     循脈往來。

    微針所及。

    末結曰内解于中者十脈。

    是從外而循于内也。

    缪刺篇曰。

    先治其經脈。

    因視其皮部。

    有血絡者盡取之。

    是從内而循于外也。

    蓋邪之中人。

    始于皮膚孫絡。

    入于筋骨經脈。

    有留舍于外者。

    有流溢于内者。

    有從淺而入深者。

    有從裡而複出之表者。

    邪氣浮溢。

    無有恒常。

    是以經旨錯綜。

    學人皆當體會。

    ) 卷七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

    七十八穴。

    (脈者血氣之府。

    穴者脈氣所發。

    此篇無問答之辭而曰論者。

    伯承上章複論三陽經脈氣所發者。

    亦三百六十五穴。

    以應周天之數。

    蓋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地氣也。

    主内。

    故隻論手足之三陽。

    而不及于陰也。

    )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

    )入發至項三寸半。

    旁五相去三寸。

    (馬莳曰。

    大杼、風門二穴也。

    入發至項者。

    謂上入于發際。

    下至于項間。

    相去三寸半許。

    旁五者。

    謂五行之兩旁也。

    相去三寸半者。

    大杼在大椎各開一寸五分。

    風門在二椎間各開一寸五分也。

    愚謂此二句。

    照應末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句。

    皆無各一二字。

    蓋謂穴乃氣之所發。

    經外亦可取穴。

    不必拘于脈中。

    故下文雲。

    其浮氣在皮中者。

    五五二十五穴。

    言太陽之氣。

    浮于皮中。

    而少陽督脈。

    皆從太陽之氣。

    而為太陽之穴矣。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

    五五二十五。

    (此言脈氣之相從也。

    夫脈氣行于脈中。

    三陽之氣行于脈外。

    氣循脈而行。

    脈随氣而轉。

    脈氣之相從也。

    是以太陽之氣。

    循脈上升于頭項。

    而中行督脈之囟會。

    前頂、百會、後頂、長強五穴。

    旁兩行太陽經之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十穴。

    又旁兩行少陽經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

    皆從太陽之氣。

    而為太陽之脈氣所發。

    是剛健柔順。

    脈随氣發者也。

    後六經皆然。

    張兆璜曰。

    熱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