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

    願聞刺要。

    岐伯對曰。

    病有浮沉。

    刺有淺深。

    各至其理。

    無過其道。

    (刺要者。

    刺之要法也。

    理者。

    皮膚肌肉之紋理。

    道者。

    血氣循行之道路也。

    蓋脈肉筋骨之間。

    各有淺深之理路。

    随病之浮沉而取之。

    無使其過與不及也。

    ) 過之則内傷。

    不及則生外壅。

    壅則邪從之。

    (刺過其道。

    則内動五髒。

    不及其理。

    則妄傷其外而生壅。

    壅則血氣不行。

    而邪氣從之矣。

    )淺深不得。

    反為大賊。

    内動五髒。

    後生大病。

    (不得其淺深之法。

    反為大害矣。

    皮傷則内動肺。

    肉傷則内動脾。

    後生溫瘧腹脹。

    心痛之大病矣。

    )故曰。

    病有在毫毛腠理者。

    有在皮膚者。

    有在肌肉者。

    有在脈者。

    有在筋者。

    有在骨者。

    有在髓者。

    (此論形層之有次第。

    而針刺之有淺深也。

    夫皮肉筋骨。

    内合五髒。

    腎主之骨。

    而有髓之深。

    肺主之皮。

    而有毛之淺。

    是針刺之道。

    由極淺而至于深也。

    腠理者。

    皮膚肌肉之紋理。

    從大小分肉。

    而至于肌理皮毛之間。

    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毫毛腠理者。

    鬼門元府也。

    謂氣之理路。

    内通于髒腑。

    外出于毫毛。

    雖極淺而可以緻氣者也。

    盧良侯曰。

    刺毫毛腠理無傷皮者。

    即診要篇之所謂以布着之。

    乃從單布上刺是也。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

    皮傷則内動肺。

    肺動則秋病溫瘧。

    然寒栗。

    (音素。

    刺毫毛腠理。

    刺之極淺者也。

    肺主秋收之令。

    秋時陽氣下降。

    陰氣外出。

     妄動其肺。

    則收令化薄。

    陰陽之氣。

    反相得于外。

    而為溫瘧矣。

    逆流而上曰。

    然者。

    氣上逆而寒栗也。

    動謂動其髒氣也。

    )刺皮無傷肉。

    肉傷則内動脾。

    脾動則七十二日。

    四季之月。

    病腹脹。

    煩不嗜食。

    (肉為脾之合。

    脾土寄王于四季月。

    各一十八日。

    共為七十二日。

    妄動其脾。

    則脾傷而不能運轉水谷。

    是以所主之日。

    病脹煩而不嗜食也。

    )刺肉無傷脈。

    脈傷則内動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

    (脈在肉中。

    肉有分理。

    不知其道。

    則傷脈矣。

    脈乃心之合。

    心主夏令。

    故至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

    筋傷則内動肝。

    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筋深于脈。

    刺過其道則傷筋。

    筋乃肝之合。

    肝主春令。

    故動肝則肝氣虛而春病熱。

    筋傷則弛縱矣。

    )刺筋無傷骨。

    骨傷則内動腎。

    腎動則冬病脹。

    腰痛。

    (筋生于骨。

    骨深于筋矣。

     骨為腎之合。

    而主冬令。

    動腎氣則所藏者少。

    故當病虛脹而腰痛。

    腰乃腎之府也。

    夫五髒主藏者也。

    經雲。

    有故無殒。

     無故而動之。

    則虛其所藏之氣。

    故至其所主之時則病矣。

    )刺骨無傷髓。

    髓傷則銷铄酸。

    體解然不去矣。

    (髓者骨之充。

    刺骨太過則傷髓。

    髓傷則銷铄而酸也。

    解、懈惰也。

    靈樞經雲。

    腦為髓之海。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酸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卧。

    盧良侯曰。

    骨穴多在節之交。

    節交會處有髓道。

    故刺太過。

    則傷髓矣。

    按針刺之要。

    首忌太過。

    故曰。

    各至其理。

    無過其道。

    而此篇先論其太過焉。

    ) 卷六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黃帝問曰。

    願聞刺淺深之分。

    (齊者。

    所以一之也。

    言刺有淺深一定之分。

    無使其太過不及。

    )岐伯對曰。

    刺骨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脈。

    刺脈者無傷皮。

    刺皮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骨。

    (前四句言宜深者勿淺。

    後三句言宜淺者勿深。

    所謂各至其理。

    無過其道。

    )帝曰。

    餘未知其所謂。

    願聞其解。

    岐伯曰。

    刺骨無傷筋者。

     針至筋而去。

    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

    至肉而去。

    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

    至脈而去。

    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

     至皮而去。

    不及脈也。

    (此申明刺宜深者。

    勿淺而去也。

    刺骨無傷筋者。

    言其病在骨。

    刺當及骨。

    若針至筋而去。

    不及于骨。

    則反傷筋之氣。

    而骨病不除。

    是刺骨而反傷其筋矣。

    蓋皮肉筋骨。

    各有所主之氣。

    故必當至其處。

    而候其主病之氣焉。

    盧良侯曰。

    脈在肉中。

    肉有溪谷。

    脈有脈道。

    理路各别者也。

    所謂至脈而去。

    不及肉者。

    謂刺在皮膚絡脈之間。

     不及裡之筋骨。

    非針從脈而再入于肉也。

    是以略去刺脈無傷肉句者。

    使後學之意會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

    病在皮中。

     針入皮中。

    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

    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

    過筋中骨也。

    此之謂反也。

    (此言無過其道也。

    病在皮。

    針入皮中以候皮氣。

    不至于肉。

    則不傷其肉矣。

    如病在肉。

    針過肉而中筋。

    則傷其筋矣。

    此謂刺之反也。

    盧良侯曰。

     皮肉筋骨。

    是屬一道。

    而各有淺深之分。

    絡脈經脈。

    另屬一道。

    而亦有淺深之分。

    ) 卷六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

    願聞禁數。

    (數、幾也。

    言所當禁刺之處有幾也。

    )岐伯對曰。

    髒有要害。

    不可不察。

    (五髒有緊要為害之處。

    不可不細察焉。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肝主東方乙木。

    肺主西方辛金。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左東而右西。

    是以肝左而肺右也。

    曰生曰藏者。

    謂髒體藏于内。

    髒氣之從左右而出于外也。

    )心部于表。

    腎治于裡(部、分也。

    心為陽髒而主火。

    火性炎散。

    故心氣分部于表。

    腎為陰髒而主水。

    水性寒凝。

    故腎氣主治于裡。

    張兆璜曰。

    心部于表。

    故出于七節之旁。

    腎治于裡。

    故止注于俞也。

    )脾為之使。

    胃為之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以灌四旁。

    故為之使。

    胃為水谷之海。

    無物不容。

    故為之市。

    )膈肓之上。

    中有父母。

    (肓音荒。

    膈、膈膜也。

    内之膈肉。

    前連于胸之鸠尾。

    旁連于腹脅。

    後連于脊之十一椎。

    肓者即募原之屬。

    其原出于臍下。

    名曰脖。

    夫陰陽者。

    變化之父母。

    水火者。

    陰陽之兆征。

    中有父母者。

    謂心為陽髒而居膈之上。

    腎為陰髒而居肓之上。

    膈肓之上。

    其間有陰陽水火之神藏焉。

    張兆璜曰。

     肓、膏肓也。

    膏之原出于鸠尾。

    肓之原出于脖。

    是膏在上而肓在下也。

    )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

    (七節之旁。

    膈俞之間也。

    小、微也。

    細也。

    中有小心者。

    謂心氣之出于其間。

    極微極細。

    不可逆刺以傷其心也。

    蓋背為陽。

    心為陽中之太陽。

     是以髒腑之氣。

    皆從膈而出。

    惟心氣之上出于俞也。

    )從之有福。

    逆之有咎。

    (從之者。

    順其髒氣之所出。

    神轉而不回者也。

    逆之者。

    逆其髒氣回還。

    而有回則不轉之咎矣。

    若刺傷其髒氣。

    則有死亡之大患焉。

    蓋腑髒之氣。

    皆從内膈而出。

     如逆刺其心氣則傷心。

    逆刺其肝氣則傷肝。

    非針之中心而中肝也。

    故診要經終篇曰。

    凡刺胸腹者。

    必避五髒。

    避五髒者。

     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

    膈與脾腎之處。

    不知者反之。

    所謂膈處者。

    謂内膈前連胸脅之處。

    及背之膈俞處也。

    所謂脾處者。

     膈肉之下連于腹脅處也。

    所謂腎處者。

    十四椎之間。

    腎注之俞處也。

    是肝膽之氣出于左脅。

    肺髒之氣出于右間。

    脾氣出于腹。

    心氣出于俞。

    腎氣之注于十四椎也。

    故所謂從者。

    知髒氣之從此而轉。

    不知而反逆之。

    則有死傷之咎矣。

    張兆璜曰。

    髒腑之經俞。

    皆屬于背。

    髒腑之氣。

    從膈氣而轉。

    故曰中膈者。

    皆為傷中。

    )刺中心。

    一日死。

    其動為噫。

    (日為陽。

    心為陽中之太陽。

    故環轉一周而死。

    動者。

    傷其髒真而變動也。

    心在氣為噫。

    噫則心氣絕矣。

    )刺中肝。

    五日死。

    其動為語。

    (肝在志為語。

    語則肝氣絕矣。

    夫聲合五音。

    五日者。

    五音之數終也。

    )刺中腎。

    六日死。

    其動為嚏。

    (陰終于六。

     六日者。

    腎髒之陰氣終也。

    夫腎為本。

    肺為末。

    其動為嚏者。

    腎氣從上洩也。

    )刺中肺。

    三日死。

    其動為咳。

    (髒真高于肺。

    主行營衛陰陽。

    刺中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