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故死于天地之生數也。
肺在氣為咳。
咳則肺氣絕矣。
)刺中脾。
十日死。
其動為吞。
(十日者。
陰數之極也。
吞、吞咽也。
蓋脾主涎。
脾氣絕而不能灌溉于四旁。
故變動為吞也。
夫心為陽中之太陽。
肺為陽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之少陽。
三者皆為陽髒。
故死于一三五之奇。
腎為陰中之太陰。
脾為陰中之至陰。
故死于六十日之偶。
夫天為陽。
地為陰。
天主生。
地主成。
故陽髒死于生數之始終。
陰髒絕于成數之始終也。
)刺中膽。
一日半死。
其動為嘔。
(膽汁洩者嘔苦。
嘔則膽氣絕矣。
夫十一髒腑。
皆取決于膽。
是膽為髒腑陰陽生氣之始。
故中膽者。
一日半死。
蓋一者奇之始。
二者偶之基。
一日半者。
死于一二日之間也。
按陰陽終始之道。
有變有常。
理路不一。
學人當随文體會。
觸處貫通。
不宜膠執于胸中。
而反謂經語之不合也。
盧良侯曰。
陰陽别論。
論五髒不得胃脘之陽。
而髒真漸絕。
故死之緩。
此篇論刺中五髒之真氣。
而真髒受傷。
故死之速。
)刺跗上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此中傷胃氣而死也。
跗上、足跗之上。
足陽明之沖陽處也。
大脈、大絡也。
胃為髒腑氣血之生原。
血出不止。
原将絕矣。
)刺面中溜脈。
不幸為盲。
(此中傷小腸之脈而為盲也。
溜脈者。
脈之支别。
浮見于皮膚之間者也。
經曰。
中于陽則溜于經。
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
謂邪中于面頰皮膚之陽。
從支絡而溜入于經。
故曰溜脈也。
手太陽之脈。
其支者。
循頸上頰。
至目内。
其支者。
别頰上。
抵鼻。
至目内。
故中手太陽之支别而為盲也。
曰不幸者。
言刺浮淺之溜脈。
而猶有不幸之盲也。
夫刺避五髒者。
必以布着之。
乃從單布上刺。
如刺深而誤逆其髒氣者死。
刺脈而中大絡。
血出不止者死。
今刺浮淺之脈。
而猶有不幸之誤。
以戒用針者之慎毋太過也。
即有宜于深者。
其要害之處。
所當避忌。
勿妄忽也。
)刺頭中腦戶。
入腦立死。
(此言頭頸骨空之間。
而更不宜深刺也。
腦戶、督脈穴名。
督脈從腦戶而上至于百會囟會。
乃頭骨兩分。
内通于腦。
若刺深而誤中于腦者立死。
)刺舌下中脈。
太過。
血出不止為喑。
(此刺任脈太過而為喑也。
舌下、廉泉穴也。
靈樞經雲。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舌者。
音聲之機也。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
是以刺任脈而血出不止則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
血不出為腫。
(此論瀉沖脈血不出而為腫也。
沖脈者。
經血之海。
邪入于經。
則血有餘而當瀉。
血不出則氣亦不行。
故為腫矣。
王冰曰。
布絡、謂當内踝前足下空處。
布散之絡。
正當然谷穴分也。
絡中脈則沖脈也。
沖脈者。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也。
然刺之而血不出。
則任脈與沖脈氣。
并歸于然谷之中。
故為腫。
)刺中大脈。
令人仆。
脫色。
(同隙仆音付。
此刺膀胱之脈太過而為仆也。
、浮也。
足太陽之脈。
循于腰者。
下貫臀。
至承扶浮委陽。
入中之委中。
所謂浮者。
其脈浮于分肉之隙間。
所當淺刺者也。
若刺之太過而中大脈。
則傷太陽之氣矣。
太陽為諸陽主氣。
陽氣暴厥則為仆撲。
氣傷則脫色也。
經雲。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刺氣街中脈。
血不出為腫鼠仆。
(氣街者。
謂胫氣之街。
經雲。
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氣街、即足陽明之氣沖穴。
在鼠上一寸。
承山、足太陽穴。
在下分肉間。
鼠仆、謂腫于鼠仆參之間也。
鼠在橫骨盡處。
仆參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間。
蓋氣街與承山之踝上以下相交。
故直及于踝以下之仆參也。
此言刺在上而證見于下。
經雲。
上下之相通也。
)刺脊間中髓為伛。
(髓、脊骨之髓。
伛、偻也。
經雲。
刺骨無傷髓。
刺脊骨之間。
深而中髓。
則髓銷铄而為伛偻不伸之病。
)刺乳上。
中乳房為腫。
根蝕。
(蝕食同。
乳上之穴。
名曰乳中。
其内為乳房。
其下為乳根穴。
皆屬足陽明胃經。
刺乳上誤中乳房則腫。
其下為乳根者。
有如蟲食之痛癢也。
) 刺缺盆中。
内陷氣洩。
令人喘咳逆。
(缺盆在喉旁兩橫骨陷中。
若缺盆然。
故以為名。
缺盆之中央。
任脈也。
在脈側之動脈。
足陽明也。
名曰人迎。
人迎之旁。
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刺缺盆中者。
刺手陽明大腸脈也。
手陽明之脈。
下入缺盆。
絡肺。
下屬大腸。
内陷氣洩者。
脈内陷而氣反洩于内也。
針經曰。
人之所以生成者。
血脈也。
故為之治針。
必大其身。
而圓其末。
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緻其氣。
蓋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若脈内陷而氣反下洩。
則為咳喘之逆證矣。
經雲。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病在大腸。
蓋大腸為肺之府也。
)刺手魚腹。
内陷為腫。
(魚腹在手大指下。
如魚腹之圓壯。
手太陰之魚際穴也。
肺主氣而與大腸為表裡。
脈内陷則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
故為腫。
以上論手足頭項胸背。
皆有要害之處。
) 無刺大醉。
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
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
(此論要害之外。
而又有禁刺之人也。
飲酒大醉。
衛氣先充絡脈。
先行皮膚。
刺之則令人氣亂矣。
怒則氣上。
刺之則逆其氣矣。
大勞則陽氣外張。
刺之則洩其氣矣。
飲食未進則絡脈調勻。
新飽者。
谷氣盛滿。
營衛未舒也。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饑則脈道虛澀矣。
水入于經。
而血乃成。
渴則血液燥竭矣。
驚則氣亂。
必定其氣。
而後可刺之。
夫針刺之道。
通其經脈。
調其氣血。
是以神氣不定。
血氣不調者。
皆當避忌者也。
)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陰股、足少陰經脈所循之處。
大脈、大絡也。
夫血氣始于先天足少陰腎。
生于後天足陽明胃。
刺中大脈血出不止。
則血氣皆脫矣。
是以刺跗上與陰股。
誤中大絡而血不止者。
俱死。
謂其生始之原絕也。
愚按先輩注疏。
皆謂陰股為脾脈。
按傷寒論平脈篇曰。
少陰脈不至。
腎氣微。
少精血。
奔氣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
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
令身不仁。
此為屍厥。
蓋謂少陰之虛氣奔逆于上。
上之陽熱。
乘虛而下歸于陰。
與陰相搏。
以緻少陰之生氣不出而為屍厥也。
再按足少陰之脈。
出于然谷。
上股内後廉。
在足三陰之後。
循足内之魚腹股上。
故曰陰股。
盧良侯曰。
上節首言刺跗上。
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中以無刺大醉節問之。
而此節複首提曰。
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節文先後序次。
皆有意存。
俱當着眼。
)刺客主人内陷中脈。
為内當漏為聾。
(客主人、足少陽膽經脈也。
内陷中脈。
謂客主人内之脈也。
蓋手足少陽之脈。
盤錯于耳前目側。
浮淺之内。
而又有陷中之深脈也。
足少陽之脈。
有從耳後入耳中者。
手少陽之脈。
亦有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
病則耳聾。
渾渾。
此言刺客主人太過。
則誤中内陷交過之脈。
而為耳内漏而聾也。
盧良侯曰。
浮淺者為絡脈。
深者為經脈。
而經脈之内。
又有深隧之大經。
所取之脈。
而内有交過之陷脈。
是以刺跗上陰股太過。
則中大經。
刺客主人太過。
則中交過之脈。
當知經脈之内。
而又有經脈之交錯也。
)刺膝髌出液為跛。
(髌、膝蓋骨也。
膝乃筋之會。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液脫則筋無以濡養。
屈伸不利而為跛矣。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
立死。
(臂太陰。
肺脈也。
肺者。
主行營衛陰陽。
出血過多則營衛不續。
所以一息不運。
則穹壤判矣。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
為舌難以言。
(足少陰
肺在氣為咳。
咳則肺氣絕矣。
)刺中脾。
十日死。
其動為吞。
(十日者。
陰數之極也。
吞、吞咽也。
蓋脾主涎。
脾氣絕而不能灌溉于四旁。
故變動為吞也。
夫心為陽中之太陽。
肺為陽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之少陽。
三者皆為陽髒。
故死于一三五之奇。
腎為陰中之太陰。
脾為陰中之至陰。
故死于六十日之偶。
夫天為陽。
地為陰。
天主生。
地主成。
故陽髒死于生數之始終。
陰髒絕于成數之始終也。
)刺中膽。
一日半死。
其動為嘔。
(膽汁洩者嘔苦。
嘔則膽氣絕矣。
夫十一髒腑。
皆取決于膽。
是膽為髒腑陰陽生氣之始。
故中膽者。
一日半死。
蓋一者奇之始。
二者偶之基。
一日半者。
死于一二日之間也。
按陰陽終始之道。
有變有常。
理路不一。
學人當随文體會。
觸處貫通。
不宜膠執于胸中。
而反謂經語之不合也。
盧良侯曰。
陰陽别論。
論五髒不得胃脘之陽。
而髒真漸絕。
故死之緩。
此篇論刺中五髒之真氣。
而真髒受傷。
故死之速。
)刺跗上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此中傷胃氣而死也。
跗上、足跗之上。
足陽明之沖陽處也。
大脈、大絡也。
胃為髒腑氣血之生原。
血出不止。
原将絕矣。
)刺面中溜脈。
不幸為盲。
(此中傷小腸之脈而為盲也。
溜脈者。
脈之支别。
浮見于皮膚之間者也。
經曰。
中于陽則溜于經。
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
謂邪中于面頰皮膚之陽。
從支絡而溜入于經。
故曰溜脈也。
手太陽之脈。
其支者。
循頸上頰。
至目内。
其支者。
别頰上。
抵鼻。
至目内。
故中手太陽之支别而為盲也。
曰不幸者。
言刺浮淺之溜脈。
而猶有不幸之盲也。
夫刺避五髒者。
必以布着之。
乃從單布上刺。
如刺深而誤逆其髒氣者死。
刺脈而中大絡。
血出不止者死。
今刺浮淺之脈。
而猶有不幸之誤。
以戒用針者之慎毋太過也。
即有宜于深者。
其要害之處。
所當避忌。
勿妄忽也。
)刺頭中腦戶。
入腦立死。
(此言頭頸骨空之間。
而更不宜深刺也。
腦戶、督脈穴名。
督脈從腦戶而上至于百會囟會。
乃頭骨兩分。
内通于腦。
若刺深而誤中于腦者立死。
)刺舌下中脈。
太過。
血出不止為喑。
(此刺任脈太過而為喑也。
舌下、廉泉穴也。
靈樞經雲。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舌者。
音聲之機也。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
是以刺任脈而血出不止則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
血不出為腫。
(此論瀉沖脈血不出而為腫也。
沖脈者。
經血之海。
邪入于經。
則血有餘而當瀉。
血不出則氣亦不行。
故為腫矣。
王冰曰。
布絡、謂當内踝前足下空處。
布散之絡。
正當然谷穴分也。
絡中脈則沖脈也。
沖脈者。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也。
然刺之而血不出。
則任脈與沖脈氣。
并歸于然谷之中。
故為腫。
)刺中大脈。
令人仆。
脫色。
(同隙仆音付。
此刺膀胱之脈太過而為仆也。
、浮也。
足太陽之脈。
循于腰者。
下貫臀。
至承扶浮委陽。
入中之委中。
所謂浮者。
其脈浮于分肉之隙間。
所當淺刺者也。
若刺之太過而中大脈。
則傷太陽之氣矣。
太陽為諸陽主氣。
陽氣暴厥則為仆撲。
氣傷則脫色也。
經雲。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刺氣街中脈。
血不出為腫鼠仆。
(氣街者。
謂胫氣之街。
經雲。
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氣街、即足陽明之氣沖穴。
在鼠上一寸。
承山、足太陽穴。
在下分肉間。
鼠仆、謂腫于鼠仆參之間也。
鼠在橫骨盡處。
仆參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間。
蓋氣街與承山之踝上以下相交。
故直及于踝以下之仆參也。
此言刺在上而證見于下。
經雲。
上下之相通也。
)刺脊間中髓為伛。
(髓、脊骨之髓。
伛、偻也。
經雲。
刺骨無傷髓。
刺脊骨之間。
深而中髓。
則髓銷铄而為伛偻不伸之病。
)刺乳上。
中乳房為腫。
根蝕。
(蝕食同。
乳上之穴。
名曰乳中。
其内為乳房。
其下為乳根穴。
皆屬足陽明胃經。
刺乳上誤中乳房則腫。
其下為乳根者。
有如蟲食之痛癢也。
) 刺缺盆中。
内陷氣洩。
令人喘咳逆。
(缺盆在喉旁兩橫骨陷中。
若缺盆然。
故以為名。
缺盆之中央。
任脈也。
在脈側之動脈。
足陽明也。
名曰人迎。
人迎之旁。
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刺缺盆中者。
刺手陽明大腸脈也。
手陽明之脈。
下入缺盆。
絡肺。
下屬大腸。
内陷氣洩者。
脈内陷而氣反洩于内也。
針經曰。
人之所以生成者。
血脈也。
故為之治針。
必大其身。
而圓其末。
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緻其氣。
蓋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若脈内陷而氣反下洩。
則為咳喘之逆證矣。
經雲。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病在大腸。
蓋大腸為肺之府也。
)刺手魚腹。
内陷為腫。
(魚腹在手大指下。
如魚腹之圓壯。
手太陰之魚際穴也。
肺主氣而與大腸為表裡。
脈内陷則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
故為腫。
以上論手足頭項胸背。
皆有要害之處。
) 無刺大醉。
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
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
(此論要害之外。
而又有禁刺之人也。
飲酒大醉。
衛氣先充絡脈。
先行皮膚。
刺之則令人氣亂矣。
怒則氣上。
刺之則逆其氣矣。
大勞則陽氣外張。
刺之則洩其氣矣。
飲食未進則絡脈調勻。
新飽者。
谷氣盛滿。
營衛未舒也。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饑則脈道虛澀矣。
水入于經。
而血乃成。
渴則血液燥竭矣。
驚則氣亂。
必定其氣。
而後可刺之。
夫針刺之道。
通其經脈。
調其氣血。
是以神氣不定。
血氣不調者。
皆當避忌者也。
)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陰股、足少陰經脈所循之處。
大脈、大絡也。
夫血氣始于先天足少陰腎。
生于後天足陽明胃。
刺中大脈血出不止。
則血氣皆脫矣。
是以刺跗上與陰股。
誤中大絡而血不止者。
俱死。
謂其生始之原絕也。
愚按先輩注疏。
皆謂陰股為脾脈。
按傷寒論平脈篇曰。
少陰脈不至。
腎氣微。
少精血。
奔氣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
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
令身不仁。
此為屍厥。
蓋謂少陰之虛氣奔逆于上。
上之陽熱。
乘虛而下歸于陰。
與陰相搏。
以緻少陰之生氣不出而為屍厥也。
再按足少陰之脈。
出于然谷。
上股内後廉。
在足三陰之後。
循足内之魚腹股上。
故曰陰股。
盧良侯曰。
上節首言刺跗上。
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中以無刺大醉節問之。
而此節複首提曰。
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節文先後序次。
皆有意存。
俱當着眼。
)刺客主人内陷中脈。
為内當漏為聾。
(客主人、足少陽膽經脈也。
内陷中脈。
謂客主人内之脈也。
蓋手足少陽之脈。
盤錯于耳前目側。
浮淺之内。
而又有陷中之深脈也。
足少陽之脈。
有從耳後入耳中者。
手少陽之脈。
亦有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
病則耳聾。
渾渾。
此言刺客主人太過。
則誤中内陷交過之脈。
而為耳内漏而聾也。
盧良侯曰。
浮淺者為絡脈。
深者為經脈。
而經脈之内。
又有深隧之大經。
所取之脈。
而内有交過之陷脈。
是以刺跗上陰股太過。
則中大經。
刺客主人太過。
則中交過之脈。
當知經脈之内。
而又有經脈之交錯也。
)刺膝髌出液為跛。
(髌、膝蓋骨也。
膝乃筋之會。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液脫則筋無以濡養。
屈伸不利而為跛矣。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
立死。
(臂太陰。
肺脈也。
肺者。
主行營衛陰陽。
出血過多則營衛不續。
所以一息不運。
則穹壤判矣。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
為舌難以言。
(足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