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腎脈也。

    腎虛而複出其血。

    是為重虛。

    少陰之脈。

    循喉嚨。

    系舌本。

    故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

    為喘逆仰息。

     (胸前之兩旁謂之膺。

    足陽明之俞在膺中。

    肺經之脈。

    亦循膺中之雲門中府而出。

    若刺膺中之脈。

    陷而入深。

    誤中肺脈。

     則令人喘逆仰息。

    蓋因無故而傷之也。

    盧良侯曰。

    此與客主人内陷中脈同義。

    蓋謂經脈所循。

    有淺深而同道者也。

    )刺肘中内陷。

    氣歸之。

    為不屈伸。

    (肘中、手太陰天澤穴也。

    内陷者。

    不能瀉出其邪。

    而緻氣歸于内也。

    氣不得出。

    則血不得散。

    故不能屈伸也。

    按靈樞經雲。

    肺心有邪。

    其血留于兩肘。

    肝有邪。

    其氣留于兩腋。

    脾有邪。

    其氣留于兩髀。

    腎有邪。

    其氣留于兩。

    凡此八虛者。

    皆機關之室。

    真氣之所過。

    血脈之所遊。

    邪氣惡血。

    故不可留住。

    留住則傷絡脈骨節。

     機關不得屈伸而病攣也。

    楊君立曰。

    絡脈者。

    所以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刺陰股下三寸内陷。

    令人遺溺。

    (陰股下三寸。

    足少陰之絡也。

    夫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内陷者。

    氣不至而反陷于内也。

    腎開竅于二陰。

    故令人遺溺。

    盧良侯曰。

     孫絡之脈别經者。

    其血盛而當瀉者。

    亦三百六十五穴會。

    )刺掖下脅間内陷。

    令人咳。

    (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

    刺肺脈而氣反内陷。

    則氣上逆而為咳。

    )刺少腹中膀胱。

    溺出。

    令人少腹滿。

    (膀胱居少腹之内。

    刺少腹而誤中膀胱。

    則胞氣外洩。

     故溺出而少腹虛滿也。

    )刺腸内陷為腫。

    (腸、一名魚腹。

    俗名腿肚。

    如魚之腹。

    故以為名。

    張介賓曰。

    肉濃氣深。

     不易行散。

    氣反内陷。

    故為腫也。

    )刺匡上陷骨中脈。

    為漏為盲。

    (匡、目匡也。

    陷骨中脈。

    匡骨上之陷脈也。

    經曰。

    裹撷筋骨氣血之精。

    而與脈并為系。

    刺脈而傷其目系。

    則淚流不止而為漏。

    視無所見而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

     (關節者。

    骨節交會之機關處也。

    液者。

    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故液脫者。

    骨肉屈伸不利。

    按以上要害之處。

    有誤中而立死者。

    有刺之而計日死者。

    有為跛為伛為喑為盲之痼疾者。

    針刺之道。

    本為救人而反殺人。

    行針之時。

    當戰戰。

     如臨淵履冰。

    慎勿以人命為輕忽也。

    ) 卷六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黃帝問曰。

    願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

    氣實形實。

    氣虛形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形歸氣。

    氣生形。

    形氣之宜相應也。

    反此者。

    謂氣盛身寒。

    氣虛身熱。

    皆為寒暑之所病。

    )谷盛氣盛。

    谷虛氣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人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以傳于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是以谷之多少。

    與氣之盛虛。

    宜相應也。

    反此者。

     謂谷入多而氣少。

    谷不入而氣多。

    亦為邪病之所緻。

    )脈實血實。

    脈虛血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脈者血之府。

    故虛實之宜相應也。

    反此者。

    或因飲中熱。

    或風氣留于脈中。

    亦因病之所緻也。

    夫志意者。

    所以禦精神。

    收魂魄。

    适寒溫。

     和喜怒者也。

    是以營衛調。

    志意和。

    則筋骨強健。

    腠理緻密。

    精神專直。

    身不受邪。

    如形氣谷氣之相反。

    血脈虛實之變常。

    皆緣志意不和。

    以緻邪氣從之。

    故名之曰刺志論)帝曰。

    如何而反。

    岐伯曰。

    氣虛身熱。

    此謂反也。

    谷入多而氣少。

     此謂反也。

    谷不入而氣多。

    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

    此謂反也。

    脈少血多。

    此謂反也。

    (盛者。

    實也。

    少者。

    虛也。

    脈盛者。

     脈大也。

    脈少者。

    脈小也。

    按此節當有氣盛身寒。

    此為反也八字。

    或古文之簡脫與。

    抑經語之錯綜耶。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此申明形氣虛實之相反者。

    為邪氣之所傷也。

    氣盛身寒者。

    邪氣實也。

    氣虛身熱者。

    形氣虛也。

    寒傷形。

    故氣盛身寒。

    暑傷氣。

    故氣虛身熱。

    )谷入多而氣少者。

    得之有所脫血。

    淫居下也。

    谷入少而氣多者。

    邪在胃及與肺也。

    (夫腎為生氣之原。

    胃為血氣之海。

    谷入多而氣反少者。

    得之有所脫血。

    濕居下也。

    蓋脫血者。

    陰氣下洩。

     濕居下則下焦受傷。

    以緻生原虧損而氣少。

    病不在上。

    故谷入多也。

    夫上焦主納。

    中焦主化。

    邪在肺胃。

    則不能納化水谷。

    而谷入少矣。

    谷入少而反氣多者。

    生氣之原不傷也。

    此言氣之發于下焦也。

    盧良侯曰。

    凡下病者。

    下行極而上。

    此言下焦受病。

    不及中上。

    故曰居。

    )脈小血多者。

    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

    脈有風氣。

    水漿不入。

    此之謂也。

    (經雲。

    水入于經。

    而血乃成。

    又曰。

    中焦之汁。

    奉心化赤而為血。

    熱者。

    心火之氣也。

    飲中熱。

    則飲皆化赤而為血。

    故血多。

    脈中之氣不盛。

    故脈小也。

    風氣乘于脈中。

    故脈大。

    水漿不入。

    則血無所資生。

    故血少也。

    此言血之生于中焦也。

    盧良侯曰。

    經雲。

    淺深在志。

    遠近若一。

    又曰。

    始淺刺。

    以去陽分之邪。

    再深刺之。

    以去陰分之邪。

    按此篇帝問虛實之要。

    而伯所答者。

    皆為邪病所傷。

    蓋邪實則正虛矣。

    然取邪氣之淺深。

    在用志之專一。

    故曰刺志論。

    張兆璜曰。

    邪氣去則正氣自複。

    瀉實之中。

    而有補虛在焉。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夫虛者須其實。

    氣入則實矣。

    實者須其虛。

    氣出則虛矣。

    此言氣之開阖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虛者補之。

    針下熱則實矣。

    實者瀉之。

    針下寒則虛矣。

    此言陰陽之氣至也。

    )入實者。

    右手開針空也。

    入虛者。

    左手閉針空也。

    (針空者。

    容針之空處也。

    凡用針之法。

    右手持針。

    左手掐穴。

    方其入針瀉實之時。

    以右手開針空以瀉之。

    方其入針補虛之時。

    以左手閉針空以補之。

    開針空則氣出。

    閉針空則氣入。

    所謂補瀉之時。

    與氣開阖之相合也。

    張兆璜曰。

    開阖者。

    三陽之氣發于下焦。

    營衛者。

    中焦水谷之所生也。

    用針取氣。

    在于營衛。

    而此篇獨論氣出下焦。

    血出中焦。

    候下焦所生之氣。

    出入開阖。

    以行補瀉之法。

    又一法也。

    然三陽之氣。

    發原于腎髒水腑。

    腎主藏志。

    故曰刺志論。

    ) 卷六 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

    願聞九針之解。

    虛實之道。

    (按針經首篇。

    論九針虛實之道。

    而小針解有未盡之義。

    故帝複有此問焉。

    ) 岐伯對曰。

    刺虛則實之者。

    針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

    滿而洩之者。

    針下寒也。

    氣虛乃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

    出惡血也。

     (菀音郁。

    所謂虛則實之者。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候其陽氣隆至。

    針下既熱。

    乃去針也。

    蓋氣實乃熱也。

    滿而洩之者。

     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候其陰氣隆至。

    針下已寒。

    乃去針也。

    蓋氣虛乃寒也。

    菀、積也。

    陳、久也。

    菀陳則除之者。

    去血脈也。

    蓋以惡血積久于脈絡之中。

    所當除去之也。

    )邪勝則虛之者。

    出針勿按。

    (言諸經有盛者。

    皆當瀉其邪。

    出針之時。

     勿按其。

    令邪氣之随針而外洩也。

    )徐而疾則實者。

    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

    疾出針而徐按之。

    (徐而疾則虛者。

    謂針已得氣。

    乃徐出之。

    針既出穴。

    則速按之。

    使正氣不洩而實。

    此補虛之法也。

    疾而徐則虛者。

    言邪氣已至。

    乃疾出之。

    針既出穴。

    則徐按之。

    使邪實可洩而虛。

    此瀉實之法也。

    按此論與小針解不同。

    小針解曰。

    徐而疾則實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

    蓋以針之出入分疾徐也。

    本篇之所謂疾徐者。

    論出針之疾徐。

    按之疾徐也。

    故名之曰針解者。

    解小針解之未盡也。

    夫刺之微在遲速疾徐。

    而兩經各盡其妙。

    所謂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針道始備。

    )言實與虛者。

    寒溫氣多少也。

    (言實與虛者。

    謂針下寒而氣少者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