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曰。
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
願聞其故。
(道、謂血氣出入之道路。
來則為實。
去則為虛。
有來有往。
則和平矣。
)岐伯曰。
夫陰與陽。
皆有俞會。
陽注于陰。
陰滿之外。
陰陽勻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此言血氣相通。
陰陽交互之為和平也。
俞者。
謂三百六十五俞穴。
乃血脈之所流注。
會者。
謂三百六十五會。
乃神氣之所遊行。
皆陰陽血氣之所輸會者也。
脈外之陽氣。
從孫脈而注于陰中。
在内之陰血。
從經俞而滿之脈外。
此陰陽相和。
是為勻平。
血氣相通。
以充其形。
則三部九候之脈。
上下若一。
是為平人矣。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陰。
或生于陽。
其生于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于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上節論陰陽不和。
血氣相并。
而有虛實之分。
此複論外因于風雨寒暑。
内因于飲食七情。
而亦有陰陽虛實之分焉。
外為陽。
内為陰。
故生于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于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朱永年曰。
風暑、天之陽邪。
寒濕、天之陰邪。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帝曰。
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于皮膚。
傳入于孫脈。
孫脈滿。
則傳入于絡脈。
絡脈滿。
則輸于大經脈。
血氣與邪。
并客于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此論外因之風雨寒暑而有虛有實也。
夫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于皮膚。
而次入于裡。
血氣與邪。
并客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此邪在于分腠之陽。
迫及于脈而為堅大。
未入于裡。
故按之則痛。
)帝曰。
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
寒濕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榮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聶辟。
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此言寒濕之傷人肌肉也。
夫表陽之氣。
主于皮膚。
寒濕之陰邪。
傷人陽氣。
是以皮膚不收。
陽氣不能外禦。
緻邪入于肌肉。
而肌肉堅緊也。
榮血泣而不行。
衛氣去于膚表。
故為虛也。
聶、HT同。
辟、積也。
靈樞經曰。
血氣竭枯。
腸胃HT辟。
蓋言此虛者。
虛于外而辟積于内也。
此表氣不足。
故按摩之則裡氣出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此二節論陽受之風雨寒濕。
陽氣主于膚表。
蓋以陽氣實者為實。
而陽氣虛者為虛也。
)帝曰。
善。
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
喜怒不節。
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
下虛則陽氣走之。
故曰實矣。
(此論内因之虛實也。
夫内為陰。
外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身半以上為陽。
喜怒之氣。
由衷而發。
故不節。
則陰氣上逆。
逆則下虛。
虛則陽氣相乘。
而下走之。
故為實矣。
)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
喜則氣下。
悲則氣消。
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
寒氣熏滿。
則血泣氣去。
故曰虛矣。
(心藏神。
喜則神氣散而下。
肺藏氣。
悲則傷肺而氣消。
神氣消而脈空虛者。
脈随氣而消長也。
飲食于胃。
喜溫而惡寒。
兼之寒飲。
緻寒氣熏滿于胸中。
則血泣而氣去。
蓋榮衛血氣。
皆陽明之所生也。
此二節論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皆生于陰。
故論在内之氣。
及經脈之為虛為實也。
)帝曰。
經言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内寒。
餘已聞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也。
(此承上文而複論表裡陰陽。
有寒熱虛實之别。
上節論陽在外而陰在内。
然表陽之氣。
有虛之寒。
裡陰之氣。
有虛之熱。
故帝引經而複問焉。
)岐伯曰。
陽受氣于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令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則寒氣獨留于外。
故寒栗。
(陽、謂諸陽之氣。
經雲。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是謂氣。
是陽受氣于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
假令寒氣客于外。
則上焦之氣不通。
而寒氣獨留。
故寒栗也。
朱永年曰。
凡傷于寒。
則為病熱。
得陽氣以化熱也。
寒栗而不能為熱者。
上焦之氣不通也。
)帝曰。
陰虛生内熱奈何。
岐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内熱。
(此言陰虛生内熱者。
因中土之受傷也。
夫飲食勞倦則傷脾。
脾主肌肉。
故形氣衰少也。
水谷入胃。
由脾氣之轉輸。
脾不營運。
則谷氣不盛矣。
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
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
胃為陽熱之府。
氣留而不行。
則熱氣熏于胸中。
而為内熱矣。
金西銘曰。
上即風雨寒濕。
此即飲食居處。
)帝曰。
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洩越。
故外熱。
(上焦為宗氣之海。
宗氣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以司呼吸。
肺主氣而上合于皮毛。
是以上焦通利。
則充膚澤毛。
有若霧露之溉。
上焦不通。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而玄府不通矣。
玄府、毛竅之汗空也。
毫毛之腠理閉塞。
則衛氣不得洩越而為熱矣。
)帝曰。
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
厥氣上逆。
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
則血凝泣。
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澀。
故中寒。
(厥氣上逆。
下焦之陰氣。
厥逆于上也。
陰寒之氣。
積于胸中而不瀉。
則中上二焦之陽氣消。
而寒氣獨留于上。
寒則血凝泣而脈不通矣。
陰盛則脈大。
血凝泣。
故脈澀也。
陽熱去而寒獨留。
故中寒也。
王芳侯曰。
陰之生虛曰脈空虛。
陰盛生寒曰血脈凝泣。
蓋裡為陰而血脈為陰也。
)帝曰。
陰與陽并。
血氣以并。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岐伯曰。
刺此者取之經隧。
取血于榮。
取氣于衛。
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陰與陽并者。
謂表裡上下陰陽相并也。
血氣以并者。
血并于氣。
氣并于血也。
經隧、大絡也。
蓋五髒之神志血氣。
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胃之所出氣血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故當取之經隧。
以調其五髒焉。
夫取之經隧。
調其神也。
取之榮衛。
調其氣也。
用、以也。
言又當以調其形。
形者。
皮膚肌肉。
哉者、未盡之辭。
蓋言上守神。
粗守形。
神氣固當調。
而形之不可不用也。
因時氣之升降浮沉。
而用之以多少高下。
如曰以月生死為數。
此多少之謂也。
如春時俞在頸項。
夏時在胸脅。
秋時在肩背。
冬時在腰股。
高下之謂也。
張兆璜曰。
用、取也。
形、肉也。
心藏神。
肺藏氣。
肝藏血。
脾藏肉。
腎藏志。
而成此形。
既已調之。
神志氣血。
可不取之形哉。
多少高下。
皆取之于形。
故曰。
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
血氣以并。
病形以成。
陰陽相傾。
補瀉奈何。
岐伯曰。
瀉實者。
氣盛乃内針。
針與氣俱内。
以開其門。
如利其戶。
針與氣俱出。
精氣不傷。
邪氣乃下。
外門不閉。
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謂大瀉。
必切而出。
大氣乃出。
(内葉讷。
上節論先調其五髒之形神氣血。
此複論補瀉其虛實焉。
虛實者。
謂并者為實。
無者為虛。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氣盛者。
謂所并之氣。
所受之邪盛也。
蓋候病氣至而内針也。
針與氣俱内者。
随正氣而深之也。
以開其門。
利其戶者。
開其門而伏其精氣于内也。
針與氣俱出者。
同病氣俱出也。
針經雲。
客者。
邪氣也。
在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是以瀉邪當先歸伏其正氣。
而後引邪以出其門。
則精氣不傷而邪氣乃下。
故外門勿閉以出其邪。
搖大其針孔。
如利其所出之道路。
是謂大瀉。
切、急也。
屈、降也。
大氣、大邪之氣也。
此論瀉邪之中。
而兼用内正之法。
)帝曰。
補虛奈何。
岐伯曰。
持針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内針。
氣入針出。
針空四塞。
精無從去。
方實而疾出針。
氣入針出。
熱不得還。
閉塞其門。
邪氣布散。
精氣乃得存。
動氣候時。
近氣不失。
遠氣乃來。
是謂追之。
(空葉孔。
持針在手。
勿置之意外。
以定其迎随之意。
候其呼出而内針。
氣出而針入。
針空勿搖。
使精氣無從而去。
候正氣方實而疾出其針。
使正氣内入。
而針即外出。
則熱邪不得還入于内。
内之氣門已閉。
則邪氣布散于外。
而精氣乃得存矣。
針下動氣。
候時而至。
使淺近之氣。
不散失于外。
深遠之氣。
來複于其間。
是謂追而濟之之法也。
此補正之中。
兼瀉散其邪。
蓋邪之所腠。
其正乃虛也。
張兆璜曰。
此先追實其正氣。
次散其邪。
再候其時而使精氣來複。
迎之随之。
得出入補瀉之妙。
而後能調其經焉。
)帝曰。
夫子言虛實者有十。
生于五髒。
五髒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
皆生其病。
今夫子獨言五髒。
夫十二經脈者。
皆絡三百六十五節。
節有病。
必被經脈。
經脈之病。
皆有虛實。
何以合之。
(神志血氣肉。
五者各有虛實。
故虛實有十。
而皆生于五髒。
三百六十五節。
乃筋骨之會。
十二經脈。
支分三百六十五絡。
而皆絡于節。
節有病。
必被及于經脈。
蓋言筋骨血脈。
外内之相通耳。
)岐伯曰。
五髒者。
故得六腑與為表裡。
經脈支節。
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
随而調之。
(五髒者。
内合五行。
外合脈肉筋骨。
故得六腑與為表裡。
以應十二經脈。
故五者之虛實。
止歸于五髒。
若經絡支節。
各生其虛實。
則随其病處而調之。
張兆璜曰。
以五髒合六腑。
以配十二經脈。
支分三百六十五絡。
與皮肉筋骨。
被及相連。
今各随其病之所居而調之。
血氣脈肉筋骨。
是仍歸于五髒矣。
)病在脈。
調之血。
病在血。
調之絡。
病在氣。
調之衛。
病在肉。
調之分肉。
病在筋。
調之筋。
病在骨。
調之骨。
(此言六髒所主之氣血筋骨脈肉為病。
各随其所在而調之。
病在心包絡所主之脈。
即調之脈。
在心髒所主之血。
即調之絡。
在肺髒所主之氣。
即調之于衛。
在脾髒所主之肉。
即調之分肉。
在肝髒所主之筋。
即調之筋。
在腎髒所主之骨。
即調之骨。
蓋五髒者。
五行之所生也。
故先言其五髒。
地之五行。
化生六氣。
六氣之中有二火。
一合心髒之陽火。
一合包絡之陰火。
共為六髒。
得六腑與為表裡。
以應十二筋脈。
以合血氣脈肉筋骨。
)燔針劫刺其下。
及與急者。
病在骨。
針藥熨。
(燔音煩葉翠入聲。
上章論五髒之氣不和。
以緻外合之血氣筋骨為病。
各随其處而調之。
今複論風雨寒濕為病于脈肉筋骨之間。
而各有取刺之法也。
按靈樞官針篇曰。
九曰刺。
刺者。
刺燔針則取痹也。
又曰。
刺寒痹之法。
刺布衣者。
以火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蓋陽受之風雨寒濕。
客于脈肉筋骨之間。
皆能為痹。
故當以燔針劫刺其所病之下。
而及與筋痹之急者。
若病在骨。
又當用針及藥熨之。
按足太陽之筋病則項筋急。
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病。
則筋急。
名曰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病。
則腹筋急。
名曰季春痹。
病手太陽則頸筋急。
病手少陰則反折筋急。
病手太陰則脅急。
或為轉筋。
或為反折。
或為痙。
或為卵縮。
皆用燔針劫劫刺。
再按針經雲。
内有陰陽。
外有陰陽。
在外者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然皮肉筋骨。
皆能為痹。
故曰。
燔針劫刺其下。
而複提出其筋與骨焉)病不知所痛。
兩跷為上。
(痛而不知其所者。
當取之跷脈也。
按兩跷脈。
起于足踝上。
入陰。
上循胸裡。
故痛在跷脈之上者。
不知痛處也。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
則缪刺之。
(此痹在于肌肉而不及于經脈者。
當缪刺之。
按缪刺篇曰。
凡痹往來。
行無常者。
在分肉間。
痛而刺之。
左刺右。
右刺左。
病已止。
不已複刺之如法。
)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
巨刺之。
(此言病在于經别者。
當巨刺也。
缪刺篇曰。
邪客于經。
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痛。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巨、大也。
九針論曰。
八曰長針。
取法于綦針。
長七寸。
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蓋經脈在裡而入深。
故當用長大之針以取之。
)必謹察其九候。
針道備矣。
(九候、三部九候也。
九候外合九竅、内合九髒。
循行于上中下之三部。
皆五髒所生之血氣也。
此篇首論五髒所藏之神志血氣。
有虛有實。
複總歸于血氣陰陽。
複調之于皮肉筋骨。
并取邪痹于身形跷脈之間。
然必察其九候之脈。
而知病之所正。
調經之道。
于斯為備矣。
) 卷七 缪刺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問曰。
餘聞缪刺。
未得其意。
何謂缪刺。
(缪刺者。
謂病在左而取之右。
病在右而取之左。
如纰缪也。
)岐伯對曰。
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于孫脈。
留而不去。
入舍于絡脈。
留而不去。
入舍于經脈。
内連五髒。
散于腸胃。
陰陽俱感。
五髒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
極于五髒之次也。
如此則治其經焉。
(此先言邪氣循序而入于經者。
則當治其經也。
夫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
絡脈外見于皮部。
經脈内連于髒腑。
邪之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則傳入于孫絡。
蓋從孫而絡。
絡而經也。
陰陽俱感者。
謂皮毛氣分為陽。
經絡血分為陰。
言五髒之血氣。
外充于形身。
有陰而有陽也。
夫十二經脈。
三陰者屬髒絡腑。
三陽者屬腑絡髒。
而雲内連五髒。
散于腸胃者。
謂地之五行。
以生人之五髒。
三陰三陽之六氣。
亦由五行之所生。
故凡論經脈。
以五髒五行之氣為主。
而六腑為其合也。
極、至也。
次、處也。
此言邪入于經。
而至于五髒之次者。
不缪刺也。
)今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塞不通。
不得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也。
(此言邪入于大絡者。
當缪刺也。
孫絡者。
孫脈也。
孫絡之脈别經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并注于大絡。
大絡者。
髒腑之經隧也。
靈樞經曰。
胃之所出血氣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閉塞不通者。
絡脈不通也。
絡脈閉塞。
則皮膚孫絡之邪。
不得入于經而流溢于大絡矣。
奇病者。
謂病氣在左而證見于右。
病氣在右而證見于左。
蓋大絡乃經脈之别。
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
按此論乃大絡與皮膚孫絡相通。
胃腑所出之氣血。
從胃絡而注于髒腑之大絡。
從大絡而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從絡脈而複入于經。
以養五髒氣。
此胃氣之所由出也。
至于水谷所生之津液。
以資養五髒之精者。
由脾髒之轉輸也。
是津液氣血。
皆由水谷之所生。
胃腑之所出。
而各有其道。
故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又曰。
肉分之間。
溪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大氣者。
宗氣也。
是胃腑之宗氣血氣。
有由經隧而先行于皮膚孫絡之間。
與榮衛交會者也。
)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與經相幹。
而布于四末。
其氣無常處。
不入于經俞。
命曰缪刺。
(左注右而右注左者。
因大絡之左右互交。
邪随絡氣而流注也。
經、經隧也。
言髒腑之大絡。
與胃之經隧相通。
而布于四末。
蓋四肢乃為諸陽之本。
陽明胃氣之所生也。
其氣無常處者。
布于四末。
而散于脈外。
不入于經俞。
故命曰缪刺。
經脈篇曰。
手太陰之别。
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
手少陰之别。
循經入于心中。
蓋大絡俱并經而行。
故曰與經相幹。
)帝曰。
願聞缪刺。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奈何。
其與巨刺。
何以别之。
(缪刺巨刺之病。
皆左右相注。
故問何以别之。
)岐伯曰。
邪客于經。
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也。
故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此言邪客于經者。
當巨刺也。
巨、大也。
謂當以長針取之。
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夫大絡之邪。
由孫絡之流注。
故可淺刺絡脈。
以取大絡之氣。
如邪在經者。
當巨刺以取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之比也。
經謂十二經之别。
即靈樞經别篇之所謂足太陽之正。
與足少陰之正為一合。
足少陽之正。
與足厥陰之正為二合。
足陽明之正。
與足太陰之正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
與手少陰之正為四合。
手少陽之正。
與手厥陰之正為五合。
手陽明之正。
與手太陰之正為六合是也。
此亦陰陽相貫。
左右相交。
是以左病則右盛。
右病則左盛。
亦有移易者。
謂有病在陽經。
而移入于陰經者。
有病在陰經。
而移入于陽經者。
故左病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也。
絡脈者。
大絡也。
故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按此節分别大絡與經脈。
各走其道。
不相交通。
然為病皆左注右而右注左。
俱宜缪刺者也。
故以巨刺之法。
少分别之。
故曰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再按靈樞經有經脈篇。
論髒腑之十二經脈者也。
有經别篇。
即巨刺之經也。
有十五大絡。
即缪刺之絡也。
在十二經脈。
則曰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在十五大絡。
十二經别。
未論其缪刺巨刺之法。
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後。
名曰缪刺論。
當知靈素二經。
皆黃帝之典墳。
而素問多有補靈樞之未盡者。
聖人救世之婆心也。
愚謂血氣之生始。
經脈之貫通。
乃醫學之根本。
學人當合參靈樞。
細心體會。
不可以其刺而忽之。
張兆璜曰。
上古之法。
首重針砭。
次齊藥食。
故有譏丹溪為一代名流。
不按針刺。
針刺之道。
醫者不可不知。
)帝曰。
願聞缪刺奈何。
取之何如。
岐伯曰。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
令人卒心痛。
暴脹胸脅支滿。
無積者。
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不已左取右。
右取左。
病新發者。
取五日已。
(足少陰之絡。
名曰大鐘。
當踝後繞跟。
别走太陽。
其别者。
并經上走于心包下。
外貫腰脊。
故邪客之。
令人卒心痛。
暴脹。
胸脅支滿。
無積者。
無盛血之結也。
當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不已當缪取之。
新病者。
刺五日病已。
)邪客于手少陽之絡。
令人喉痹。
舌卷口幹。
心煩。
臂外廉痛。
手不及頭。
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壯者立已。
老者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此新病。
數日已。
(手少陽之别。
名曰外關。
去腕二寸。
外繞臂。
注胸中。
合心主。
夫手少陽乃三焦相火主氣。
注胸中而合。
于心主包絡。
故邪客之。
令人喉痹舌卷。
口幹心煩。
脈循臂。
故痛不能舉也。
當刺中指心包絡之中沖。
次指手少陽之關沖。
去爪甲如韭葉許。
各一。
壯者之氣盛。
故立已。
老者之氣衰。
故有頃。
此言手少陽三焦之主氣也。
如不已者。
乃左注右而右注左。
當缪刺之。
此為新病。
當數日已。
蓋言邪始客于皮毛孫絡。
而流溢于大絡者。
非久病也。
按靈樞經脈篇雲。
六經絡。
手陽明少陽之大絡。
起于五指間。
上合肘中。
飲酒者。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絡脈先盛。
故衛氣已平。
營氣乃滿。
而經脈大盛。
是胃氣之行于經隧者。
布于四末。
行于皮膚。
而諸井穴。
乃經氣之所出。
故皆取刺其井焉。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
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
女子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足厥陰之絡。
名曰蠡溝。
去内踝五寸。
别走少陽。
其别者。
經莖上睾。
結于莖。
故邪客之。
令人卒疝暴痛。
以其絡上睾丸而結于陰莖也。
當取足大指之大敦。
在爪甲上與肉相交之處。
左右各一。
男子之血盛。
故立已。
女子之生。
不足于血。
故有頃。
此言厥陰肝經之主血也。
如不已。
再缪取之。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
令人頭項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足太陽之絡。
名曰飛揚。
去踝七寸。
别走少陰。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氣上升于頭項。
故邪客于絡。
而緻頭項肩痛也。
當取足小指之至陰穴。
左右各一。
如不已。
取外踝下之絡脈三。
以缪刺之。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
令人氣滿胸中喘息。
而支胸中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手陽明之絡。
名曰偏曆。
去腕三寸。
别入太陰。
故邪客之。
令人氣滿胸中喘息。
及支胸熱。
蓋手太陰主氣。
以司呼吸。
而脈循于胸中也。
故當取手大指之少商。
次指之商陽。
各一。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
其病即已。
)邪客于臂掌之間。
不可得屈。
刺其踝後。
先以指按之。
痛乃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臂掌之間。
手厥陰之絡也。
厥陰之絡。
名曰内關。
去腕二寸。
出于兩筋之間。
循經以上。
系于心包絡。
故當刺其腕踝之後。
循臂而上。
按其痛處乃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蓋手厥陰心主主血脈。
是謂得時而調之也。
月晦初生曰朔。
故一日為月生。
)邪客于足陽跷之脈。
令人目痛。
從内始。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
各二。
左刺右。
右刺左。
如行十裡頃而已。
(此言陽跷之脈。
亦左右互交。
會于睛明。
所當缪刺者也。
陽跷者。
足太陽之别。
起于足外踝下太陽之申脈穴。
當踝後繞跟。
以仆參為本。
上外踝三寸。
以跗陽為。
循股脅。
上肩。
上人迎。
挾口吻。
至目内。
會于足太陽之睛明穴。
故邪客之。
令人目痛。
從内始也。
當刺外踝下之仆參申脈。
左右各二。
如痛在左目者取之右。
痛在右目者取之左。
蓋跷脈挾口吻。
左右互交。
而上于目内也。
按靈樞寒熱篇曰。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
名曰眼系。
乃别陰跷陽跷。
陰陽相交。
陽入陰。
陰入陽。
交于目銳。
是陰跷陽跷。
左右交轉于面。
故病在上者。
當缪取之下也。
)人有所堕墜。
惡血留内。
腹中脹滿。
不得前後。
先飲利藥。
此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
刺足内踝之下。
然谷之前。
血脈出血。
刺足跗上動脈。
不已。
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善悲驚不樂。
刺如右方。
(此言堕傷者。
亦當用缪刺之法也。
惡血留内。
則氣脈不通。
是以腹中滿脹。
肝主疏洩。
腎開竅于二陰。
故不得前後也。
先服利藥。
以去惡血。
所謂先治其标也。
夫堕墜者。
有傷筋骨。
筋即為肝。
骨即為腎。
是以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
當刺足内踝下厥陰之中封。
然谷前少陰之絡脈。
血脈出血。
以調其經。
再刺足跗上陽明之動脈。
以消腹脹。
如不已。
再刺三毛上肝經之大敦。
蓋堕墜者。
傷筋骨與血。
肝主筋而主血也。
如悲驚不樂者。
亦刺如前法。
蓋堕傷血脈筋骨。
傷五髒外合之有形。
悲驚不樂。
傷五髒内藏之神志。
皆當以針調之。
張兆璜曰。
神有餘不足。
志有餘不足。
皆調之于經。
蓋言用針之神妙。
非則調之于有形也。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
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立聞。
不已。
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立聞。
其不時聞者。
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
亦刺之如此數。
左刺右。
右刺左。
(手陽明之絡。
其别者入耳。
合于宗脈。
故邪客之。
令人耳聾。
時不聞音。
謂有時聞而有時不聞也。
蓋邪客于絡。
絡脈閉塞。
則有時而不聞。
脈氣有時而通。
則有時而聞矣。
亦當取手太陰之少商。
手陽明之商陽。
蓋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宗脈出于陽明。
而合于手太陰。
故刺之立聞。
如不已。
刺中指心主之中沖。
蓋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心主脈而開竅于耳也。
其不時有聞者。
乃内傷之聾證。
非邪客于絡。
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
耳鳴之如風生也。
此邪在于絡。
從外竅而欲出。
故刺之亦如此數。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
在分肉間。
痛而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用針者。
随氣盛衰。
以為數。
針過其日數則脫氣。
不及日數則氣不瀉。
左刺右。
右刺左。
病已止。
不已。
複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
(此言邪痹于肌腠之氣分者。
亦當以缪取也。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
邪随氣轉。
謂之行痹。
故當于分肉間。
随其痛處而取之。
夫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邪客于手厥陰心主之血分。
客于肌腠分肉之衛分。
皆當以月生死盈虧而加減之。
)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
上齒寒。
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
右刺左。
(此言經脈之有互交者。
亦當以缪取也。
經、謂陽明之經脈也。
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交中。
上入齒中。
環繞唇下。
左右相交于承漿。
故邪客陽明之經而令人鼽衄上齒寒者。
亦當以缪刺也。
足陽明之脈。
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間出其端。
故當取中指間之内庭。
大指次指間之厲兌。
各一。
而缪刺之。
此言髒腑之經脈。
如左右互交而為病于相交之上者。
亦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
令人脅痛不得息。
咳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
咳者溫衣飲食。
一日已。
左刺右。
右刺左。
病立已。
不已。
複刺如法。
(足少陽之絡。
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
别走厥陰。
下絡足跗。
一呼一吸曰息。
肺所司也。
足少陽厥陰之脈。
并循于脅。
厥陰之脈。
上主肺。
循喉嚨。
邪客于少陽之絡。
令人脅痛不得息者。
陽邪而走于陰。
絡病而及于脈。
蓋陰陽經脈之相通也。
足少陽所生病者汗出。
上逆于肺則咳也。
當刺足小指次指之竅陰穴。
蓋此穴在四指五指之間。
故各刺一。
其不得息。
汗出立已。
咳者。
邪幹肺也。
故宜溫衣。
及溫暖飲食。
若形寒飲冷。
是為重傷矣。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
令人嗌痛。
不可内食。
無故善怒。
氣上走贲上。
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
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嗌中腫。
不能内。
唾時不能出唾者。
刺然骨之前。
出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内葉讷贲音奔。
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者。
亦當以缪取也。
足少陰之絡。
其别者。
并經上走于心包下。
其經脈貫肝膈。
循喉嚨。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邪客于絡而并入于經。
迫其心火上炎。
故令人嗌痛。
不可内食。
上逆于肝膈。
則無故善怒也。
贲者。
胃之贲門。
腎氣上通于胃。
故氣上走贲上。
宜刺足下中央之湧泉。
左右各三。
凡六刺。
立已。
如甚至嗌中腫而唾亦不能出内者。
此君相之火并熾也。
當刺然谷前之絡脈。
出血立已。
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
經脈上絡于心。
絡脈上走于心包下。
先見經證。
故先刺經脈之湧泉。
後并見絡證。
故複刺然谷前之絡脈。
蓋大絡乃經脈之别。
血氣之相通者也。
)邪客于足太陰之絡。
令人腰痛。
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
兩胂之上。
是腰俞。
以月死生為數。
發針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足太陰之别。
名曰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
别走陽明。
其别者。
入絡腸胃。
王冰曰。
足太陰之絡。
從髀合陽明。
上貫尻骨中。
與厥陰少陽。
結于下。
而循尻骨。
内入腹。
故邪客之。
令人腰痛。
引少腹控肋也。
絡循于腹。
故不可以仰息。
腰尻骨間曰解。
挾脊之肉曰胂。
腰尻之解。
兩胂之上。
是腰俞也。
以日生死為數。
發針立已。
蓋脾主肌肉。
肌腠之間。
乃衛氣之出入。
故以月為數。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
令人拘攣背急。
引脅而痛。
刺之從項始。
數脊椎。
挾脊疾按之。
應手如痛。
刺之旁三。
立已。
(此邪客于絡而入于經者。
即當取之經也。
夫筋攣背急。
引脅而痛。
足太陽之經證也。
故刺之當從項之大椎始。
數脊椎而下。
挾脊疾按之。
應手如痛。
即于脊骨之旁。
刺之三。
立已。
蓋十五大絡。
乃十二經脈之别。
交相貫通者也。
故邪客于絡而為絡病者。
則缪取之。
如邪客于絡。
轉入于經而為經病者。
即随經脈之痛處而取之也。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
令人留于樞中痛。
髀不可舉。
刺樞中以毫針。
寒則久留針。
以月死生為數。
立已。
(此言邪留其處而為痛者。
亦當随其痛處而取之也。
樞中、髀樞之中。
兩髀厭分中。
即環跳二穴。
毫針取法于毫毛。
長一寸六分。
主寒熱痛痹之在絡者。
故當以毫針刺樞中。
寒則久留針以待陽熱之氣。
至以月生死為數。
立已。
按邪舍于絡。
有随絡氣而留行者。
則缪取之。
有客于絡而轉入于經者。
有客于絡而留其處者。
皆随其痛處而刺之。
蓋邪氣之無經常也。
少陽主初生之氣。
故亦以月生死為數。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
不病。
則缪刺之。
(此複申明治諸經者。
亦有缪刺之法也。
經、經别也。
足太陽之正。
别入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别入于肛。
屬于胱胱。
散之腎。
足少陰之正。
至中。
别走太陽而合。
上至腎。
足少陽之正。
繞髀入毛際。
合
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
願聞其故。
(道、謂血氣出入之道路。
來則為實。
去則為虛。
有來有往。
則和平矣。
)岐伯曰。
夫陰與陽。
皆有俞會。
陽注于陰。
陰滿之外。
陰陽勻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此言血氣相通。
陰陽交互之為和平也。
俞者。
謂三百六十五俞穴。
乃血脈之所流注。
會者。
謂三百六十五會。
乃神氣之所遊行。
皆陰陽血氣之所輸會者也。
脈外之陽氣。
從孫脈而注于陰中。
在内之陰血。
從經俞而滿之脈外。
此陰陽相和。
是為勻平。
血氣相通。
以充其形。
則三部九候之脈。
上下若一。
是為平人矣。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陰。
或生于陽。
其生于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于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上節論陰陽不和。
血氣相并。
而有虛實之分。
此複論外因于風雨寒暑。
内因于飲食七情。
而亦有陰陽虛實之分焉。
外為陽。
内為陰。
故生于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于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朱永年曰。
風暑、天之陽邪。
寒濕、天之陰邪。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帝曰。
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于皮膚。
傳入于孫脈。
孫脈滿。
則傳入于絡脈。
絡脈滿。
則輸于大經脈。
血氣與邪。
并客于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此論外因之風雨寒暑而有虛有實也。
夫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于皮膚。
而次入于裡。
血氣與邪。
并客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此邪在于分腠之陽。
迫及于脈而為堅大。
未入于裡。
故按之則痛。
)帝曰。
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
寒濕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榮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聶辟。
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此言寒濕之傷人肌肉也。
夫表陽之氣。
主于皮膚。
寒濕之陰邪。
傷人陽氣。
是以皮膚不收。
陽氣不能外禦。
緻邪入于肌肉。
而肌肉堅緊也。
榮血泣而不行。
衛氣去于膚表。
故為虛也。
聶、HT同。
辟、積也。
靈樞經曰。
血氣竭枯。
腸胃HT辟。
蓋言此虛者。
虛于外而辟積于内也。
此表氣不足。
故按摩之則裡氣出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此二節論陽受之風雨寒濕。
陽氣主于膚表。
蓋以陽氣實者為實。
而陽氣虛者為虛也。
)帝曰。
善。
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
喜怒不節。
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
下虛則陽氣走之。
故曰實矣。
(此論内因之虛實也。
夫内為陰。
外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身半以上為陽。
喜怒之氣。
由衷而發。
故不節。
則陰氣上逆。
逆則下虛。
虛則陽氣相乘。
而下走之。
故為實矣。
)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
喜則氣下。
悲則氣消。
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
寒氣熏滿。
則血泣氣去。
故曰虛矣。
(心藏神。
喜則神氣散而下。
肺藏氣。
悲則傷肺而氣消。
神氣消而脈空虛者。
脈随氣而消長也。
飲食于胃。
喜溫而惡寒。
兼之寒飲。
緻寒氣熏滿于胸中。
則血泣而氣去。
蓋榮衛血氣。
皆陽明之所生也。
此二節論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皆生于陰。
故論在内之氣。
及經脈之為虛為實也。
)帝曰。
經言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内寒。
餘已聞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也。
(此承上文而複論表裡陰陽。
有寒熱虛實之别。
上節論陽在外而陰在内。
然表陽之氣。
有虛之寒。
裡陰之氣。
有虛之熱。
故帝引經而複問焉。
)岐伯曰。
陽受氣于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令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則寒氣獨留于外。
故寒栗。
(陽、謂諸陽之氣。
經雲。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是謂氣。
是陽受氣于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
假令寒氣客于外。
則上焦之氣不通。
而寒氣獨留。
故寒栗也。
朱永年曰。
凡傷于寒。
則為病熱。
得陽氣以化熱也。
寒栗而不能為熱者。
上焦之氣不通也。
)帝曰。
陰虛生内熱奈何。
岐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内熱。
(此言陰虛生内熱者。
因中土之受傷也。
夫飲食勞倦則傷脾。
脾主肌肉。
故形氣衰少也。
水谷入胃。
由脾氣之轉輸。
脾不營運。
則谷氣不盛矣。
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
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
胃為陽熱之府。
氣留而不行。
則熱氣熏于胸中。
而為内熱矣。
金西銘曰。
上即風雨寒濕。
此即飲食居處。
)帝曰。
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洩越。
故外熱。
(上焦為宗氣之海。
宗氣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以司呼吸。
肺主氣而上合于皮毛。
是以上焦通利。
則充膚澤毛。
有若霧露之溉。
上焦不通。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而玄府不通矣。
玄府、毛竅之汗空也。
毫毛之腠理閉塞。
則衛氣不得洩越而為熱矣。
)帝曰。
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
厥氣上逆。
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
則血凝泣。
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澀。
故中寒。
(厥氣上逆。
下焦之陰氣。
厥逆于上也。
陰寒之氣。
積于胸中而不瀉。
則中上二焦之陽氣消。
而寒氣獨留于上。
寒則血凝泣而脈不通矣。
陰盛則脈大。
血凝泣。
故脈澀也。
陽熱去而寒獨留。
故中寒也。
王芳侯曰。
陰之生虛曰脈空虛。
陰盛生寒曰血脈凝泣。
蓋裡為陰而血脈為陰也。
)帝曰。
陰與陽并。
血氣以并。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岐伯曰。
刺此者取之經隧。
取血于榮。
取氣于衛。
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陰與陽并者。
謂表裡上下陰陽相并也。
血氣以并者。
血并于氣。
氣并于血也。
經隧、大絡也。
蓋五髒之神志血氣。
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胃之所出氣血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故當取之經隧。
以調其五髒焉。
夫取之經隧。
調其神也。
取之榮衛。
調其氣也。
用、以也。
言又當以調其形。
形者。
皮膚肌肉。
哉者、未盡之辭。
蓋言上守神。
粗守形。
神氣固當調。
而形之不可不用也。
因時氣之升降浮沉。
而用之以多少高下。
如曰以月生死為數。
此多少之謂也。
如春時俞在頸項。
夏時在胸脅。
秋時在肩背。
冬時在腰股。
高下之謂也。
張兆璜曰。
用、取也。
形、肉也。
心藏神。
肺藏氣。
肝藏血。
脾藏肉。
腎藏志。
而成此形。
既已調之。
神志氣血。
可不取之形哉。
多少高下。
皆取之于形。
故曰。
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
血氣以并。
病形以成。
陰陽相傾。
補瀉奈何。
岐伯曰。
瀉實者。
氣盛乃内針。
針與氣俱内。
以開其門。
如利其戶。
針與氣俱出。
精氣不傷。
邪氣乃下。
外門不閉。
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謂大瀉。
必切而出。
大氣乃出。
(内葉讷。
上節論先調其五髒之形神氣血。
此複論補瀉其虛實焉。
虛實者。
謂并者為實。
無者為虛。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氣盛者。
謂所并之氣。
所受之邪盛也。
蓋候病氣至而内針也。
針與氣俱内者。
随正氣而深之也。
以開其門。
利其戶者。
開其門而伏其精氣于内也。
針與氣俱出者。
同病氣俱出也。
針經雲。
客者。
邪氣也。
在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是以瀉邪當先歸伏其正氣。
而後引邪以出其門。
則精氣不傷而邪氣乃下。
故外門勿閉以出其邪。
搖大其針孔。
如利其所出之道路。
是謂大瀉。
切、急也。
屈、降也。
大氣、大邪之氣也。
此論瀉邪之中。
而兼用内正之法。
)帝曰。
補虛奈何。
岐伯曰。
持針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内針。
氣入針出。
針空四塞。
精無從去。
方實而疾出針。
氣入針出。
熱不得還。
閉塞其門。
邪氣布散。
精氣乃得存。
動氣候時。
近氣不失。
遠氣乃來。
是謂追之。
(空葉孔。
持針在手。
勿置之意外。
以定其迎随之意。
候其呼出而内針。
氣出而針入。
針空勿搖。
使精氣無從而去。
候正氣方實而疾出其針。
使正氣内入。
而針即外出。
則熱邪不得還入于内。
内之氣門已閉。
則邪氣布散于外。
而精氣乃得存矣。
針下動氣。
候時而至。
使淺近之氣。
不散失于外。
深遠之氣。
來複于其間。
是謂追而濟之之法也。
此補正之中。
兼瀉散其邪。
蓋邪之所腠。
其正乃虛也。
張兆璜曰。
此先追實其正氣。
次散其邪。
再候其時而使精氣來複。
迎之随之。
得出入補瀉之妙。
而後能調其經焉。
)帝曰。
夫子言虛實者有十。
生于五髒。
五髒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
皆生其病。
今夫子獨言五髒。
夫十二經脈者。
皆絡三百六十五節。
節有病。
必被經脈。
經脈之病。
皆有虛實。
何以合之。
(神志血氣肉。
五者各有虛實。
故虛實有十。
而皆生于五髒。
三百六十五節。
乃筋骨之會。
十二經脈。
支分三百六十五絡。
而皆絡于節。
節有病。
必被及于經脈。
蓋言筋骨血脈。
外内之相通耳。
)岐伯曰。
五髒者。
故得六腑與為表裡。
經脈支節。
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
随而調之。
(五髒者。
内合五行。
外合脈肉筋骨。
故得六腑與為表裡。
以應十二經脈。
故五者之虛實。
止歸于五髒。
若經絡支節。
各生其虛實。
則随其病處而調之。
張兆璜曰。
以五髒合六腑。
以配十二經脈。
支分三百六十五絡。
與皮肉筋骨。
被及相連。
今各随其病之所居而調之。
血氣脈肉筋骨。
是仍歸于五髒矣。
)病在脈。
調之血。
病在血。
調之絡。
病在氣。
調之衛。
病在肉。
調之分肉。
病在筋。
調之筋。
病在骨。
調之骨。
(此言六髒所主之氣血筋骨脈肉為病。
各随其所在而調之。
病在心包絡所主之脈。
即調之脈。
在心髒所主之血。
即調之絡。
在肺髒所主之氣。
即調之于衛。
在脾髒所主之肉。
即調之分肉。
在肝髒所主之筋。
即調之筋。
在腎髒所主之骨。
即調之骨。
蓋五髒者。
五行之所生也。
故先言其五髒。
地之五行。
化生六氣。
六氣之中有二火。
一合心髒之陽火。
一合包絡之陰火。
共為六髒。
得六腑與為表裡。
以應十二筋脈。
以合血氣脈肉筋骨。
)燔針劫刺其下。
及與急者。
病在骨。
針藥熨。
(燔音煩葉翠入聲。
上章論五髒之氣不和。
以緻外合之血氣筋骨為病。
各随其處而調之。
今複論風雨寒濕為病于脈肉筋骨之間。
而各有取刺之法也。
按靈樞官針篇曰。
九曰刺。
刺者。
刺燔針則取痹也。
又曰。
刺寒痹之法。
刺布衣者。
以火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蓋陽受之風雨寒濕。
客于脈肉筋骨之間。
皆能為痹。
故當以燔針劫刺其所病之下。
而及與筋痹之急者。
若病在骨。
又當用針及藥熨之。
按足太陽之筋病則項筋急。
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病。
則筋急。
名曰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病。
則腹筋急。
名曰季春痹。
病手太陽則頸筋急。
病手少陰則反折筋急。
病手太陰則脅急。
或為轉筋。
或為反折。
或為痙。
或為卵縮。
皆用燔針劫劫刺。
再按針經雲。
内有陰陽。
外有陰陽。
在外者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然皮肉筋骨。
皆能為痹。
故曰。
燔針劫刺其下。
而複提出其筋與骨焉)病不知所痛。
兩跷為上。
(痛而不知其所者。
當取之跷脈也。
按兩跷脈。
起于足踝上。
入陰。
上循胸裡。
故痛在跷脈之上者。
不知痛處也。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
則缪刺之。
(此痹在于肌肉而不及于經脈者。
當缪刺之。
按缪刺篇曰。
凡痹往來。
行無常者。
在分肉間。
痛而刺之。
左刺右。
右刺左。
病已止。
不已複刺之如法。
)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
巨刺之。
(此言病在于經别者。
當巨刺也。
缪刺篇曰。
邪客于經。
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痛。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巨、大也。
九針論曰。
八曰長針。
取法于綦針。
長七寸。
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蓋經脈在裡而入深。
故當用長大之針以取之。
)必謹察其九候。
針道備矣。
(九候、三部九候也。
九候外合九竅、内合九髒。
循行于上中下之三部。
皆五髒所生之血氣也。
此篇首論五髒所藏之神志血氣。
有虛有實。
複總歸于血氣陰陽。
複調之于皮肉筋骨。
并取邪痹于身形跷脈之間。
然必察其九候之脈。
而知病之所正。
調經之道。
于斯為備矣。
) 卷七 缪刺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問曰。
餘聞缪刺。
未得其意。
何謂缪刺。
(缪刺者。
謂病在左而取之右。
病在右而取之左。
如纰缪也。
)岐伯對曰。
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于孫脈。
留而不去。
入舍于絡脈。
留而不去。
入舍于經脈。
内連五髒。
散于腸胃。
陰陽俱感。
五髒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
極于五髒之次也。
如此則治其經焉。
(此先言邪氣循序而入于經者。
則當治其經也。
夫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
絡脈外見于皮部。
經脈内連于髒腑。
邪之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則傳入于孫絡。
蓋從孫而絡。
絡而經也。
陰陽俱感者。
謂皮毛氣分為陽。
經絡血分為陰。
言五髒之血氣。
外充于形身。
有陰而有陽也。
夫十二經脈。
三陰者屬髒絡腑。
三陽者屬腑絡髒。
而雲内連五髒。
散于腸胃者。
謂地之五行。
以生人之五髒。
三陰三陽之六氣。
亦由五行之所生。
故凡論經脈。
以五髒五行之氣為主。
而六腑為其合也。
極、至也。
次、處也。
此言邪入于經。
而至于五髒之次者。
不缪刺也。
)今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塞不通。
不得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也。
(此言邪入于大絡者。
當缪刺也。
孫絡者。
孫脈也。
孫絡之脈别經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并注于大絡。
大絡者。
髒腑之經隧也。
靈樞經曰。
胃之所出血氣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閉塞不通者。
絡脈不通也。
絡脈閉塞。
則皮膚孫絡之邪。
不得入于經而流溢于大絡矣。
奇病者。
謂病氣在左而證見于右。
病氣在右而證見于左。
蓋大絡乃經脈之别。
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
按此論乃大絡與皮膚孫絡相通。
胃腑所出之氣血。
從胃絡而注于髒腑之大絡。
從大絡而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從絡脈而複入于經。
以養五髒氣。
此胃氣之所由出也。
至于水谷所生之津液。
以資養五髒之精者。
由脾髒之轉輸也。
是津液氣血。
皆由水谷之所生。
胃腑之所出。
而各有其道。
故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又曰。
肉分之間。
溪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大氣者。
宗氣也。
是胃腑之宗氣血氣。
有由經隧而先行于皮膚孫絡之間。
與榮衛交會者也。
)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與經相幹。
而布于四末。
其氣無常處。
不入于經俞。
命曰缪刺。
(左注右而右注左者。
因大絡之左右互交。
邪随絡氣而流注也。
經、經隧也。
言髒腑之大絡。
與胃之經隧相通。
而布于四末。
蓋四肢乃為諸陽之本。
陽明胃氣之所生也。
其氣無常處者。
布于四末。
而散于脈外。
不入于經俞。
故命曰缪刺。
經脈篇曰。
手太陰之别。
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
手少陰之别。
循經入于心中。
蓋大絡俱并經而行。
故曰與經相幹。
)帝曰。
願聞缪刺。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奈何。
其與巨刺。
何以别之。
(缪刺巨刺之病。
皆左右相注。
故問何以别之。
)岐伯曰。
邪客于經。
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也。
故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此言邪客于經者。
當巨刺也。
巨、大也。
謂當以長針取之。
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夫大絡之邪。
由孫絡之流注。
故可淺刺絡脈。
以取大絡之氣。
如邪在經者。
當巨刺以取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之比也。
經謂十二經之别。
即靈樞經别篇之所謂足太陽之正。
與足少陰之正為一合。
足少陽之正。
與足厥陰之正為二合。
足陽明之正。
與足太陰之正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
與手少陰之正為四合。
手少陽之正。
與手厥陰之正為五合。
手陽明之正。
與手太陰之正為六合是也。
此亦陰陽相貫。
左右相交。
是以左病則右盛。
右病則左盛。
亦有移易者。
謂有病在陽經。
而移入于陰經者。
有病在陰經。
而移入于陽經者。
故左病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也。
絡脈者。
大絡也。
故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按此節分别大絡與經脈。
各走其道。
不相交通。
然為病皆左注右而右注左。
俱宜缪刺者也。
故以巨刺之法。
少分别之。
故曰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缪處。
故命曰缪刺。
再按靈樞經有經脈篇。
論髒腑之十二經脈者也。
有經别篇。
即巨刺之經也。
有十五大絡。
即缪刺之絡也。
在十二經脈。
則曰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在十五大絡。
十二經别。
未論其缪刺巨刺之法。
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後。
名曰缪刺論。
當知靈素二經。
皆黃帝之典墳。
而素問多有補靈樞之未盡者。
聖人救世之婆心也。
愚謂血氣之生始。
經脈之貫通。
乃醫學之根本。
學人當合參靈樞。
細心體會。
不可以其刺而忽之。
張兆璜曰。
上古之法。
首重針砭。
次齊藥食。
故有譏丹溪為一代名流。
不按針刺。
針刺之道。
醫者不可不知。
)帝曰。
願聞缪刺奈何。
取之何如。
岐伯曰。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
令人卒心痛。
暴脹胸脅支滿。
無積者。
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不已左取右。
右取左。
病新發者。
取五日已。
(足少陰之絡。
名曰大鐘。
當踝後繞跟。
别走太陽。
其别者。
并經上走于心包下。
外貫腰脊。
故邪客之。
令人卒心痛。
暴脹。
胸脅支滿。
無積者。
無盛血之結也。
當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不已當缪取之。
新病者。
刺五日病已。
)邪客于手少陽之絡。
令人喉痹。
舌卷口幹。
心煩。
臂外廉痛。
手不及頭。
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壯者立已。
老者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此新病。
數日已。
(手少陽之别。
名曰外關。
去腕二寸。
外繞臂。
注胸中。
合心主。
夫手少陽乃三焦相火主氣。
注胸中而合。
于心主包絡。
故邪客之。
令人喉痹舌卷。
口幹心煩。
脈循臂。
故痛不能舉也。
當刺中指心包絡之中沖。
次指手少陽之關沖。
去爪甲如韭葉許。
各一。
壯者之氣盛。
故立已。
老者之氣衰。
故有頃。
此言手少陽三焦之主氣也。
如不已者。
乃左注右而右注左。
當缪刺之。
此為新病。
當數日已。
蓋言邪始客于皮毛孫絡。
而流溢于大絡者。
非久病也。
按靈樞經脈篇雲。
六經絡。
手陽明少陽之大絡。
起于五指間。
上合肘中。
飲酒者。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絡脈先盛。
故衛氣已平。
營氣乃滿。
而經脈大盛。
是胃氣之行于經隧者。
布于四末。
行于皮膚。
而諸井穴。
乃經氣之所出。
故皆取刺其井焉。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
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
女子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足厥陰之絡。
名曰蠡溝。
去内踝五寸。
别走少陽。
其别者。
經莖上睾。
結于莖。
故邪客之。
令人卒疝暴痛。
以其絡上睾丸而結于陰莖也。
當取足大指之大敦。
在爪甲上與肉相交之處。
左右各一。
男子之血盛。
故立已。
女子之生。
不足于血。
故有頃。
此言厥陰肝經之主血也。
如不已。
再缪取之。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
令人頭項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足太陽之絡。
名曰飛揚。
去踝七寸。
别走少陰。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氣上升于頭項。
故邪客于絡。
而緻頭項肩痛也。
當取足小指之至陰穴。
左右各一。
如不已。
取外踝下之絡脈三。
以缪刺之。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
令人氣滿胸中喘息。
而支胸中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手陽明之絡。
名曰偏曆。
去腕三寸。
别入太陰。
故邪客之。
令人氣滿胸中喘息。
及支胸熱。
蓋手太陰主氣。
以司呼吸。
而脈循于胸中也。
故當取手大指之少商。
次指之商陽。
各一。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
其病即已。
)邪客于臂掌之間。
不可得屈。
刺其踝後。
先以指按之。
痛乃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臂掌之間。
手厥陰之絡也。
厥陰之絡。
名曰内關。
去腕二寸。
出于兩筋之間。
循經以上。
系于心包絡。
故當刺其腕踝之後。
循臂而上。
按其痛處乃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蓋手厥陰心主主血脈。
是謂得時而調之也。
月晦初生曰朔。
故一日為月生。
)邪客于足陽跷之脈。
令人目痛。
從内始。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
各二。
左刺右。
右刺左。
如行十裡頃而已。
(此言陽跷之脈。
亦左右互交。
會于睛明。
所當缪刺者也。
陽跷者。
足太陽之别。
起于足外踝下太陽之申脈穴。
當踝後繞跟。
以仆參為本。
上外踝三寸。
以跗陽為。
循股脅。
上肩。
上人迎。
挾口吻。
至目内。
會于足太陽之睛明穴。
故邪客之。
令人目痛。
從内始也。
當刺外踝下之仆參申脈。
左右各二。
如痛在左目者取之右。
痛在右目者取之左。
蓋跷脈挾口吻。
左右互交。
而上于目内也。
按靈樞寒熱篇曰。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
名曰眼系。
乃别陰跷陽跷。
陰陽相交。
陽入陰。
陰入陽。
交于目銳。
是陰跷陽跷。
左右交轉于面。
故病在上者。
當缪取之下也。
)人有所堕墜。
惡血留内。
腹中脹滿。
不得前後。
先飲利藥。
此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
刺足内踝之下。
然谷之前。
血脈出血。
刺足跗上動脈。
不已。
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善悲驚不樂。
刺如右方。
(此言堕傷者。
亦當用缪刺之法也。
惡血留内。
則氣脈不通。
是以腹中滿脹。
肝主疏洩。
腎開竅于二陰。
故不得前後也。
先服利藥。
以去惡血。
所謂先治其标也。
夫堕墜者。
有傷筋骨。
筋即為肝。
骨即為腎。
是以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
當刺足内踝下厥陰之中封。
然谷前少陰之絡脈。
血脈出血。
以調其經。
再刺足跗上陽明之動脈。
以消腹脹。
如不已。
再刺三毛上肝經之大敦。
蓋堕墜者。
傷筋骨與血。
肝主筋而主血也。
如悲驚不樂者。
亦刺如前法。
蓋堕傷血脈筋骨。
傷五髒外合之有形。
悲驚不樂。
傷五髒内藏之神志。
皆當以針調之。
張兆璜曰。
神有餘不足。
志有餘不足。
皆調之于經。
蓋言用針之神妙。
非則調之于有形也。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
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韭葉。
各一。
立聞。
不已。
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立聞。
其不時聞者。
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
亦刺之如此數。
左刺右。
右刺左。
(手陽明之絡。
其别者入耳。
合于宗脈。
故邪客之。
令人耳聾。
時不聞音。
謂有時聞而有時不聞也。
蓋邪客于絡。
絡脈閉塞。
則有時而不聞。
脈氣有時而通。
則有時而聞矣。
亦當取手太陰之少商。
手陽明之商陽。
蓋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宗脈出于陽明。
而合于手太陰。
故刺之立聞。
如不已。
刺中指心主之中沖。
蓋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心主脈而開竅于耳也。
其不時有聞者。
乃内傷之聾證。
非邪客于絡。
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
耳鳴之如風生也。
此邪在于絡。
從外竅而欲出。
故刺之亦如此數。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
在分肉間。
痛而刺之。
以月生死為數。
用針者。
随氣盛衰。
以為數。
針過其日數則脫氣。
不及日數則氣不瀉。
左刺右。
右刺左。
病已止。
不已。
複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
(此言邪痹于肌腠之氣分者。
亦當以缪取也。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
邪随氣轉。
謂之行痹。
故當于分肉間。
随其痛處而取之。
夫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邪客于手厥陰心主之血分。
客于肌腠分肉之衛分。
皆當以月生死盈虧而加減之。
)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
上齒寒。
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各一。
左刺右。
右刺左。
(此言經脈之有互交者。
亦當以缪取也。
經、謂陽明之經脈也。
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交中。
上入齒中。
環繞唇下。
左右相交于承漿。
故邪客陽明之經而令人鼽衄上齒寒者。
亦當以缪刺也。
足陽明之脈。
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間出其端。
故當取中指間之内庭。
大指次指間之厲兌。
各一。
而缪刺之。
此言髒腑之經脈。
如左右互交而為病于相交之上者。
亦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
令人脅痛不得息。
咳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
咳者溫衣飲食。
一日已。
左刺右。
右刺左。
病立已。
不已。
複刺如法。
(足少陽之絡。
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
别走厥陰。
下絡足跗。
一呼一吸曰息。
肺所司也。
足少陽厥陰之脈。
并循于脅。
厥陰之脈。
上主肺。
循喉嚨。
邪客于少陽之絡。
令人脅痛不得息者。
陽邪而走于陰。
絡病而及于脈。
蓋陰陽經脈之相通也。
足少陽所生病者汗出。
上逆于肺則咳也。
當刺足小指次指之竅陰穴。
蓋此穴在四指五指之間。
故各刺一。
其不得息。
汗出立已。
咳者。
邪幹肺也。
故宜溫衣。
及溫暖飲食。
若形寒飲冷。
是為重傷矣。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
令人嗌痛。
不可内食。
無故善怒。
氣上走贲上。
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
凡六刺。
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嗌中腫。
不能内。
唾時不能出唾者。
刺然骨之前。
出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内葉讷贲音奔。
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者。
亦當以缪取也。
足少陰之絡。
其别者。
并經上走于心包下。
其經脈貫肝膈。
循喉嚨。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邪客于絡而并入于經。
迫其心火上炎。
故令人嗌痛。
不可内食。
上逆于肝膈。
則無故善怒也。
贲者。
胃之贲門。
腎氣上通于胃。
故氣上走贲上。
宜刺足下中央之湧泉。
左右各三。
凡六刺。
立已。
如甚至嗌中腫而唾亦不能出内者。
此君相之火并熾也。
當刺然谷前之絡脈。
出血立已。
此邪客于絡而并于經。
經脈上絡于心。
絡脈上走于心包下。
先見經證。
故先刺經脈之湧泉。
後并見絡證。
故複刺然谷前之絡脈。
蓋大絡乃經脈之别。
血氣之相通者也。
)邪客于足太陰之絡。
令人腰痛。
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
兩胂之上。
是腰俞。
以月死生為數。
發針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足太陰之别。
名曰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
别走陽明。
其别者。
入絡腸胃。
王冰曰。
足太陰之絡。
從髀合陽明。
上貫尻骨中。
與厥陰少陽。
結于下。
而循尻骨。
内入腹。
故邪客之。
令人腰痛。
引少腹控肋也。
絡循于腹。
故不可以仰息。
腰尻骨間曰解。
挾脊之肉曰胂。
腰尻之解。
兩胂之上。
是腰俞也。
以日生死為數。
發針立已。
蓋脾主肌肉。
肌腠之間。
乃衛氣之出入。
故以月為數。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
令人拘攣背急。
引脅而痛。
刺之從項始。
數脊椎。
挾脊疾按之。
應手如痛。
刺之旁三。
立已。
(此邪客于絡而入于經者。
即當取之經也。
夫筋攣背急。
引脅而痛。
足太陽之經證也。
故刺之當從項之大椎始。
數脊椎而下。
挾脊疾按之。
應手如痛。
即于脊骨之旁。
刺之三。
立已。
蓋十五大絡。
乃十二經脈之别。
交相貫通者也。
故邪客于絡而為絡病者。
則缪取之。
如邪客于絡。
轉入于經而為經病者。
即随經脈之痛處而取之也。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
令人留于樞中痛。
髀不可舉。
刺樞中以毫針。
寒則久留針。
以月死生為數。
立已。
(此言邪留其處而為痛者。
亦當随其痛處而取之也。
樞中、髀樞之中。
兩髀厭分中。
即環跳二穴。
毫針取法于毫毛。
長一寸六分。
主寒熱痛痹之在絡者。
故當以毫針刺樞中。
寒則久留針以待陽熱之氣。
至以月生死為數。
立已。
按邪舍于絡。
有随絡氣而留行者。
則缪取之。
有客于絡而轉入于經者。
有客于絡而留其處者。
皆随其痛處而刺之。
蓋邪氣之無經常也。
少陽主初生之氣。
故亦以月生死為數。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
不病。
則缪刺之。
(此複申明治諸經者。
亦有缪刺之法也。
經、經别也。
足太陽之正。
别入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别入于肛。
屬于胱胱。
散之腎。
足少陰之正。
至中。
别走太陽而合。
上至腎。
足少陽之正。
繞髀入毛際。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