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竅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内。

    然其間尚有成句可意會者。

    惜乎蠹損之文。

     不模傳也。

    按此亦見太素卷十九。

    楊注已謂章句難分。

    ) 卷六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診。

    聽病者言。

    (按針經刺節真邪篇曰。

    刺有五節。

    一曰振埃。

    二曰發朦。

    三曰去爪。

    四曰徹衣。

    五曰解惑。

     此刺之大約。

    針之極也。

    神明之類也。

    故曰刺家不診。

    謂用針之妙。

    神而明之。

    不待診而後知之也。

    按此篇無問答之辭。

     而曰論者。

    乃伯承上章。

    複補論刺節篇之未盡。

    而後人記之也。

    故曰長刺節論。

    玉師曰。

    諸陽之氣在頭。

    三陰之俞在背。

     病者言頭痛。

    則知病在陽而取之頭。

    病者言發寒熱。

    則知病在陰而取之背。

    至如腹有積而取之腹。

    筋攣痛而取之筋。

    肌肉痛而刺其肌。

    骨重酸而刺及骨。

    皆随病取刺之法。

    不待診視而後知病之所在。

    故曰刺家不診聽病者。

    言此望切之外。

     聞問之法也。

    )在頭。

    頭疾痛。

    為藏針之。

    刺至骨。

    病已。

    上無傷骨肉及皮。

    皮者道也。

    (此陽氣大逆。

    故疾痛在頭也。

     藏、隐也。

    謂隐針而藏刺之也。

    蓋頭之皮肉最薄。

    易至于骨。

    故刺至骨而無傷骨。

    淺之而又無傷皮。

    蓋皮者。

    針之道路也。

    針必由皮而進。

    淺則傷之。

    深則傷骨。

    在淺深之間則傷肉。

    此言淺深在意。

    而頭刺之更難也。

    能難其所難。

    則易其所易矣。

    按靈樞刺節真邪篇。

    首章言陽氣大逆。

    上滿于胸中。

    蓋陽氣從胸膈而上升。

    或逆滿于胸中。

    或上逆于巅頂。

    故曰補靈樞之未盡。

    而以下諸病。

    大義相同。

    )陰刺入一。

    旁四處。

    治寒熱。

    深專者。

    刺大髒。

    迫髒刺背。

    背俞也。

    刺之迫髒。

    髒會。

    腹中寒熱去而止。

    與刺之要。

    發針而淺出血。

    (此論刺寒熱之法也。

    治寒熱者。

    陰刺之。

    陰刺之法。

    正入一。

     旁入四。

    若深而專者。

    此病在髒。

    當取大髒以治之。

    刺大髒者。

    當迫于髒而刺背。

    蓋髒俞之在背也。

    刺其俞而迫于髒。

     則髒氣與針會。

    而腹中之寒熱去矣。

    與刺之要同法。

    發針而淺出其血焉。

    按靈樞官針篇曰。

    凡刺有十二節。

    以應十二經。

     五曰揚刺。

    揚刺者。

    正内一。

    旁内四。

    而浮之。

    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十曰陰刺。

    陰刺者。

    左右率刺之。

    以治寒厥。

    中寒厥。

    足踝後少陰也。

    今此篇以陰刺而取少陰之俞。

    用揚刺之法以治寒熱之病。

    所謂寒與熱争。

    能合而調之。

    又一法也。

     揚君立曰。

    此亦補十二節之未盡。

    )治腐腫者。

    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

    刺大者多血。

    小者深之。

    必端内針。

    為故止。

    (腐腫者。

    謂腫中肉腐。

    故為膿血者。

    刺其腐上當視其癰腫之大小而淺深之。

    腐腫之大者。

    多膿血。

    淺刺之而膿血易出也。

     小者。

    毒内陷。

    而尚未外潰。

    故當深之。

    必端内針。

    以取膿血。

    蓋恐有壞良肉。

    為此故當端内其針。

    刺至血處而止。

    又按刺節真邪篇曰。

    刺大者用鋒針。

    刺小者用圓利針。

    與此論亦少有别。

    )病在少腹有積。

    刺皮HT以下。

    至少腹而止。

     刺俠脊兩旁四椎間。

    刺兩髂季脅肋間。

    導腹中氣熱下已。

    (骼音格音醪。

    此論刺少腹積之法也。

    HT作盾。

    肌濃也。

     謂下至少腹間。

    視皮之肌濃處。

    即下針取之。

    蓋腹内有積。

    則外見于皮間。

    故循于少腹之上下。

    至少腹而止。

    是其處也。

     挾脊兩旁四椎間。

    乃膏肓穴處。

    肓之原在臍下也。

    髂為腰骨。

    兩髂季脅肋間。

    乃足少陽經脈之所循。

    蓋少腹之積。

    邪在肝腎。

    故取少陽之經。

    導積熱從針下而出也。

    )病在少腹。

    腹痛不得大小便。

    病名曰疝。

    得之寒。

    刺少腹兩股間。

    刺腰踝骨間。

    刺而多之。

    盡炅病已。

    (炅炯同。

    此厥陰寒疝之為病也。

    肝主疏洩。

    肝氣逆。

    故不得大小便也。

    此為寒疝。

    故少腹痛而上連于腹也。

    少腹兩股及腰踝骨間。

    為厥陰肝脈之所循。

    刺而多留之。

    俟其盡熱而病自已。

    )病在筋。

    筋攣節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

    刺筋上為故。

    刺分肉間。

    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

    病已止。

    (此論刺筋痹之法也。

    諸筋皆屬于節。

     故筋攣節痛。

    病在筋者。

    屈而不伸。

    故不可行也。

    名曰筋痹。

    痹者閉也。

    痛也。

    故者因也。

    為因于筋。

    故當刺在筋。

    筋在分肉間。

    而生于骨。

    故當從分肉内針。

    而不可中骨也。

    筋舒而病起。

    筋熱而病已。

    即當止其針。

    )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痹。

    傷于寒濕。

    刺大分小分。

    多發針而深之。

    以熱為故。

    無傷筋骨。

    傷筋骨。

    癰發若變。

    諸分盡熱。

    病已止。

    (此論刺肌痹之法也。

    邪痹于肌。

    是以肌肉盡痛。

    此因傷于寒濕。

    蓋寒勝為痛痹。

    濕勝為着痹也。

    宜刺大小分肉之間。

    分肉之間。

    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故當多發針而深取之。

    蓋溪骨屬骨。

    故當深之。

    而又無傷于筋骨也。

    傷筋骨者。

    則癰發而若有所變矣。

    候其氣至。

    而諸分肉盡熱。

    則病已而可以止針矣。

    按脈要精微篇。

    帝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皆安生。

    岐伯曰。

    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

    如刺傷筋骨。

    而筋骨腫痛。

    有若風寒之變。

    故曰癰發若變。

    )病在骨。

    骨重不可舉。

    骨髓酸痛。

    寒氣至。

    名曰骨痹。

    深者刺。

    無傷脈肉為故。

    其道大分小分。

    骨熱病已止。

    (此論刺骨痹之法也。

    骨重難舉。

    骨髓酸痛。

    而寒氣至者。

    腎主骨而寒水主氣也。

    病在骨。

    故當深刺之。

    以候骨氣。

    為因其針道。

    在于大小分肉之間。

    故當從其道。

    而無傷脈肉也。

    候骨氣至而針下熱。

    病即已而可止其針。

    )病在諸陽脈。

    且寒且熱。

    諸分且寒且熱。

    名曰狂。

    刺之虛脈。

    視分盡熱。

    病已止。

    (夫邪并于陽則狂。

    邪之中人。

    始于皮膚肌肉。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脈。

    在肌腠之陽邪。

    而入于陽脈。

    所謂重陽則狂矣。

    血氣相乘。

    是以在陽脈。

    分肉之間。

    俱且寒且熱也。

    當先刺其脈。

    使在脈陽實之邪已虛。

    而複出于肌肉。

    視其分肉盡熱。

    是邪從肌肉而外散矣。

    )病初發。

    歲一發。

    不治。

    月一發。

    不治。

    月四五發。

    名曰癫病。

    刺諸分諸脈。

    其無寒者。

    以針調之。

    病已止。

    (此論刺癫疾之法也。

    朱永年曰。

    癫疾。

    久逆之所生也。

    故有病初發而歲一發者。

    不亟治之。

    則月一發矣。

    又不治之。

    則一月四五發矣。

    當取諸分肉諸脈之有過者而刺之。

    夫重陰則癫。

    故當候其寒氣外至。

    其無寒者。

    以針調之。

    盧良侯曰。

    寒者須其熱。

    熱者須其寒。

    候邪正陰陽之變易也。

    病在陽者候其熱。

    病在熱者候其寒。

    取邪氣之外出也。

    此用針機變之妙。

    不可不知。

    )病風且寒且熱。

    炅汗出。

    一日數過。

    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

     且寒且熱。

    三日一刺。

    百日而已。

    (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腠理開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

    故且寒且熱也。

    如熱時汗出。

     一日數遍者。

    先刺諸分理絡脈。

    如汗出而且寒且熱。

    是寒熱之邪。

    将與汗共并而出。

    故當三日一刺。

    至百日而病已矣。

     蓋病而汗出者。

    因邪氣相搏而汗出也。

    刺而汗出者。

    取汗而邪出也。

    )病大風。

    骨節重。

    堕眉隋。

    名曰大風。

    刺肌肉為故。

     汗出百日。

    刺骨髓。

    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

    須眉生而止針。

    (大風、厲風也。

    從肌肉而直傷于骨髓。

    故骨節重。

    在肌肉而傷沖任之血氣。

    故須眉堕也。

    因邪從肌肉而入。

    故當先刺肌肉。

    取汗出而至百日。

    複刺骨髓。

    取汗出而亦至百日。

    凡二百日。

    俟須眉生而止針。

    夫風之在分理絡脈而為寒熱病者。

    百日而已。

    大風而深入骨髓者倍已。

    蓋百日者。

    氣數之大周也。

    盧良侯曰。

    刺骨無傷髓。

    今厲毒入深而刺髓。

    百日不緻銷铄。

    所謂有故無殒。

    在知病外内之不惑也。

    此與風論之厲瘍因證。

    少有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