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此節論榮衛宗氣之生于陽明。

    言氣虛之脈。

    不象陰虛之少精血。

    )如此者。

    滑則生。

    澀則死也。

    (夫氣生于陽明。

    而發原在腎。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陰陽相搏。

    其脈則滑。

    搏則化水谷之精微而氣生矣。

    故主生。

    澀主少氣。

    生原已絕。

    故死。

    )帝曰。

    寒氣暴上。

    脈滿而實。

    何如。

    岐伯曰。

    實而滑則生。

    實而逆則死。

    (此承上文之意而複問也。

    蓋脈氣生于胃腑。

    而發原在于少陰。

    是以上節論生氣之原。

    此以下複論發原之始。

    夫腎髒主水。

    在氣為寒。

    寒氣暴上者。

    水寒之氣暴上。

    而滿于脈也。

    實而滑者。

    得陽明之氣相和。

    故生。

    逆者。

    少陰之生氣已絕。

    故死。

    蓋寒氣上乘。

    則真氣反下逆矣。

    平脈篇曰。

    少陰脈弱而澀。

    弱者微煩。

    澀者厥逆。

    謂少陰之氣不生。

    而手足逆冷也。

    王子方曰。

    水寒之氣暴上。

    曰脈滿而實。

    少陰之氣暴上。

    而曰脈實滿。

    陰寒之氣。

    皆實滿于脈。

    而各有意存焉。

     朱聖公曰。

    水寒之氣暴上。

    則少陰之真氣不升。

    故先論其寒氣。

    而後論其真氣。

    後又複論其水氣也。

    )帝曰。

    脈實滿。

     手足寒頭熱。

    何如。

    岐伯曰。

    春秋則生。

    冬夏則死。

    (腎主生氣之原。

    膀胱為太陽之府。

    脈實滿者。

    少陰之寒氣充于外也。

     手足寒者。

    少陰之生氣虛于内也。

    頭熱者。

    太陽之氣。

    發越于上也。

    腎與膀胱。

    陰陽并交。

    鹹主生氣。

    若盛于外。

    則反虛于内矣。

    春時陽氣微上。

    陰氣微下。

    秋時陰氣微上。

    陽氣微下。

    陰陽二氣。

    交相資生。

    故主生。

    冬時陰氣盡出于外。

     夏時陽氣盡虛于内。

    故主死。

    言陰陽之根氣。

    不可虛脫者也。

    徐公遐曰。

    是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王芳侯曰。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化生榮衛。

    行于脈中。

    若真陰之氣。

    直溢于脈。

    則反虛其根矣。

    )脈浮而澀。

    澀而身有熱者死。

    (脈浮而澀。

    陰越于外而虛于内也。

    澀而身熱。

    陽脫于内而弛于外也。

    此複言陰陽之根氣脫者。

    皆為死證。

     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

    上節論無形之水氣溢于脈中。

    故脈滿而實。

    下節論有形之水邪溢于脈外。

    故形盡滿。

    水氣溢者少精血。

    故宜脈滑。

    水邪溢者生氣衰。

    故宜手足溫。

    此論下焦之生氣外脫。

    )帝曰。

    其形盡滿何如。

    (腎為水髒。

    在氣為寒。

    上節論寒氣暴上。

    此複論其水體泛溢故其形盡滿也。

    形謂皮膚肌腠。

    蓋經脈之内。

    有有形之血。

    是以無形之氣乘之。

    肌腠之間。

    主無形之氣。

    是以有形之水乘之。

    而為腫脹也。

    )岐伯曰。

    其形盡滿者。

    脈急大堅。

    尺澀而不應也。

    (諸急為寒。

    寒水充溢于形身。

    故脈急而堅大。

    水邪外溢。

    則少陰之正氣不升。

    故尺澀而不應也。

    靈樞經曰。

    脈堅大以澀者脹也。

    )如是者。

    故從則生。

    逆則死。

    (夫少陰之氣。

    從下而上。

    合于陽明。

    戊癸合而化火。

    火土之氣。

    故有如是之證者。

     得少陰之氣。

    仍從下而上者生。

    逆而下者死。

    )帝曰。

    何謂從則生。

    逆則死。

    岐伯曰。

    所謂從者。

    手足溫也。

    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

    (手足溫者。

    少陰之生氣複也。

    生氣複則火土之氣漸旺。

    水寒之邪漸消。

    手足寒者。

    少陰之生氣已絕。

    故死。

     以上論生陽之氣。

    發原于下焦。

    如寒水之邪實。

    則真陰之氣虛。

    )帝曰。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者。

    何如。

    (夫病熱者。

     皆傷寒之類也。

    凡傷于寒。

    藉陽氣以化熱。

    熱雖盛不死。

    然陽氣生于精水之中。

    男子八歲。

    女子七歲。

    腎氣始實。

    乳子天癸未至。

    腎氣未盛。

    故帝複有此問焉。

    夫心主脈而資生于腎。

    心腎水火之氣。

    上下時交。

    腎氣不能上資于心。

    則心懸如病饑。

    而寸口之脈懸絕小者。

    腎氣未盛也。

    )岐伯曰。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伯答乳子之生陽。

    藉後天之氣也。

    四肢皆禀氣于胃。

    故陽受氣于四末。

    是以手足溫者。

    胃氣尚盛。

    故生。

    寒則胃氣已絕。

    故死。

    夫水谷入于胃。

    津液各走其道。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是先天之精。

    猶藉後天之所資益者也。

    又别出兩行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名曰宗氣。

    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

    以司呼吸。

    是四肢之原俞。

    又受資于胃腑所生之榮衛宗氣。

    是以手足溫者生。

    寒者死。

     朱永年曰。

    當知少陰陽明之氣。

    皆主手足之寒溫。

    醫者不可不審。

    )帝曰。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何如。

    岐伯曰。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也。

    緩則生。

    急則死。

    (此複論後天所生之宗氣。

    而亦不可傷也。

    宗氣者。

    五髒六腑。

    十二經脈之宗始。

    故曰宗氣。

    肩息者。

    呼吸搖肩也。

    風熱之邪。

    始傷皮毛。

    喘鳴肩息。

    是風熱盛而内幹肺氣宗氣。

    故脈實大也。

    夫脈之所以和緩者。

    得陽明之胃氣也。

    急則胃氣已絕。

    故死。

    徐公遐曰。

    水谷之精。

    雖藉先天之氣以生化。

    然先天之氣。

    又藉水谷之精以相資。

    是以天癸至。

    腎氣盛。

    齒發長。

    筋骨堅。

    皆受後天之養。

    非但于乳子也。

    故複設此問焉。

    上節論下焦之根氣。

    此論上焦之生氣。

    皆由中焦之所生。

    )帝曰。

    腸便血何如。

    岐伯曰。

    身熱則死。

    寒則生。

    (上節言氣之虛實。

    此複論其血焉。

    腸者。

    邪僻積于腸間。

    而為便利也。

    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陰絡傷則血内溢。

    血内溢則便血。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于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

    與血相搏。

    則合并凝聚。

    而積成矣。

    是以腸便血者。

    陰絡之血溢也。

    腸下白沫者。

    腸外之寒汁沫也。

    腸下膿血者。

    汁沫與血相搏。

    并合而下者也。

    夫便血。

    陰洩于内也。

    發熱。

    陽脫于外也。

    本經曰。

    陰陽虛。

    腸死。

    此陰陽血氣之相離也。

    朱聖公問曰。

    靈樞經論。

    恐為積聚而言也。

    曰。

     百病之生也。

    皆起于内傷外感。

    不外乎氣血陰陽。

    如留蓄于腸外。

    則為五積。

    便痢則為下積矣。

    )帝曰。

    腸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

    脈沉則生。

    脈浮則死。

    (下白沫者。

    陰液下注。

    故脈沉者為順。

    如脈浮是經氣下洩。

    脈氣上浮。

    此經脈相離。

    故為死證。

    )帝曰。

    腸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

    脈懸絕則死。

    滑大則生。

    (夫血脈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主于手少陰心。

    輸于足太陰脾。

    懸絕者。

    足少陰之陰液絕也。

    滑大者。

    足少陰之生氣盛也。

    )帝曰。

    腸之屬。

    身不熱。

    脈不懸絕。

    何如。

    岐伯曰。

    滑大者曰生。

    懸澀者曰死。

    (此複申明血氣之生原。

    又重在陽明之胃氣也。

    身不熱者。

    陽不外脫也。

     脈不懸絕。

    陰不下絕也。

    懸澀者。

    陽明之生氣已脫。

    故死。

    辨脈篇曰。

    趺陽脈浮而澀。

    故知脾氣不足。

    胃氣虛也。

    懸則胃氣絕矣。

    )以髒期之。

    (胃氣已絕。

    則真髒之脈見矣。

    故當以髒期之。

    肝至懸絕十八日死。

    心至懸絕九日死。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腎至懸絕七日死。

    脾至懸絕四日死。

    懸絕者。

    絕無陽明之胃氣。

    而真髒孤懸也。

    )帝曰。

    癫疾何如。

    岐伯曰。

     脈搏大滑。

    久自已。

    脈小堅急。

    死不治。

    (此論五髒之外合為病。

    而有虛實也。

    靈樞經曰。

    肺脈急甚為癫疾。

    腎脈急甚為骨癫疾。

    又曰。

    骨癫疾者。

    齒諸俞分肉皆滿。

    而骨居汗出。

    煩。

    嘔多沃沫。

    氣下洩。

    不治。

    筋癫疾者。

    身倦攣急。

     嘔多沃沫。

    氣下洩。

    不治。

    脈癫疾者。

    暴仆。

    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嘔多沃沫。

    氣下洩。

    不治。

    是肺合之形。

    腎合之骨。

     心合之脈。

    肝合之筋。

    為病于外。

    而有死生之分。

    脈搏大者。

    氣盛于外。

    故生。

    小堅急者。

    氣洩于下。

    故死。

    )帝曰。

    癫疾之脈。

    虛實何如。

    岐伯曰。

    虛則可治。

    實則死。

    (經曰。

    重陰則癫。

    蓋癫乃血實之證。

    故治癫疾者。

    瀉出其血。

    置于瓠壺之中。

    是以脈堅實者死。

    脈滑大者生。

    上節之大小者。

    論氣之虛實。

    此言血脈之虛實。

    蓋癫乃陰盛之病。

    故宜氣盛而不宜血實也。

    )帝曰。

    消瘅虛實何如。

    岐伯曰。

    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此論五髒之内因。

    而有虛實也。

    少俞曰。

    五髒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

    消瘅者。

    五髒之精氣皆虛。

    轉而為熱。

    熱則消肌肉。

    故為消瘅也。

    脈實大者。

    精血尚盛。

    故為可治。

    脈懸小者。

    精氣漸衰。

    故為難治。

    上節論五髒之外實。

    此論五髒之内虛。

    靈樞病形篇。

    五髒之脈微小為消瘅。

    朱永年曰。

    癫瘅之病。

    皆曰久者。

    蓋癫因久實。

    瘅因久虛之所緻也。

    )帝曰。

    形度骨度脈度筋度。

     何以知其度也。

    (此言五髒之外合。

    各有度數。

    而應于四時者也。

    經曰。

    形寒飲冷則傷肺。

    謂皮毛膚腠為形。

    而内合于肺者也。

    骨者腎之合。

    脈者心之合。

    筋者肝之合。

    然皆有淺深俞穴之度數。

    帝問何以知其度而刺之乎。

    )帝曰。

    春亟治經絡。

     夏亟治經俞。

    秋亟治六腑。

    冬則閉塞。

    閉塞者。

    用藥而少針石也。

    (伯言五髒之氣。

    合于四時。

    而刺度之各有淺深也。

    亟、急也。

    春氣生升。

    故亟取絡脈。

    夏取分腠。

    故宜治經俞。

    蓋經俞隐于肌腠間也。

    治六腑者。

    取之于合也。

    胃合于三裡。

     大腸合。

    入于巨虛上廉。

    小腸合。

    入于巨虛下廉。

    三焦合。

    入于委陽。

    膀胱合。

    入于委中央。

    膽合。

    入于陽陵泉。

    蓋五髒内合于六腑。

    六腑外合于原俞。

    秋氣降收。

    漸入于内。

    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

    冬時之氣。

    閉藏于内。

    故宜用藥而少針石。

    蓋針石治外。

    毒藥治内者也。

    帝曰。

    當作岐伯曰。

    )所謂少針石者。

    非癰疽之謂也。

    (此論癰疽之虛實也。

    言癰疽之患。

    榮衛血氣并實。

    皮肉筋骨皆傷。

    非若四時之有淺深。

    冬時之少針石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者擁也。

    疽者阻也。

    謂熱毒外壅内阻。

    宜即刺之。

    不得遲延時頃。

    而使邪毒之回轉也。

    )癰不知所。

    按之不應手。

    乍來乍已。

    刺手太陰旁三。

    與纓脈各二。

    (音賄。

    此言癰毒之在氣分者。

    宜刺手太陰足陽明也。

    毒在氣分。

    故癰不知所。

    毒瓦斯流傳。

    故脈按之不應手。

    而乍來乍已也。

    腋内動脈。

    手太陰也。

    名曰天府。

    宜刺太陰動脈之旁各三。

    手太陰之主氣也。

    者。

    皮膚腫起之象。

    言刺在絡脈之旁。

    /皮膚之間。

    氣随針出。

    而針眼微腫如小瘡。

    故曰也。

    蓋皮膚溪谷之間。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毒在氣分。

    故宜刺在皮膚。

    而不刺經絡也。

    纓脈、結纓處兩旁之動脈。

    人迎穴間。

    乃衛氣别走陽明之道路也。

     四時氣篇曰。

    風膚脹。

    為五十七。

    取皮膚之血者。

    盡取之。

    )掖癰大熱。

    刺足少陽五。

    刺而熱不止。

    刺手心主三。

    刺手太陰經絡者。

    大骨之會各三。

    (此言癰毒之在血分者。

    宜刺足少陽手心主也。

    掖癰者。

    謂在兩旁之腋間。

    足厥陰少陽之分也。

    經雲。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毒在血分。

    故大熱也。

    厥陰主血。

    故從其所合而瀉之。

    如刺之而熱不止者。

    宜刺手心主之脈以瀉之。

    心主主火而主血脈也。

    本輸篇曰。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

    蓋宜刺此也。

    夫肺朝百脈。

    而主行榮衛陰陽。

    若欲刺手太陰之經絡者。

    宜刺在大骨之會各三。

    謂臂骨交會之處。

    尺澤間也。

    骨之大會曰谷。

    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暴癰筋。

    随分而痛。

    魄汗不盡。

    胞氣不足。

    治在經俞。

    (軟同。

    此言癰毒之在筋骨間者。

    宜刺其經俞也。

    暴癰者。

    言毒瓦斯更深。

    為毒兇暴。

    筋者。

    筋為熱邪所傷也。

    随分而痛者。

     在于分肉之處而痛。

    謂不腫痛于外。

    而隐然痛于内也。

    熱毒在深。

    故表汗不出。

    骨傷髓消。

    故胞氣不足也。

    宜治在經俞者。

    随其所痛之處而深取之也。

    夫癰毒之患。

    或外因風寒之邪。

    或内因喜怒不測。

    五髒外合之皮肉筋骨。

    胃腑所生之榮衛血氣。

    皆為邪毒盛而正氣虛。

    故當審其陰陽虛實以刺之也。

    張兆璜曰。

    皮肉筋骨皆傷。

    故為暴癰。

    皮傷故魄汗不盡。

     骨傷故胞氣不足。

    )腹暴滿。

    按之不下。

    取手太陽經絡者。

    胃之募也。

    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

    用圓利針。

    (此論中焦之虛實也。

    經雲。

    胃病者。

    腹脹滿。

    腹暴滿而按之不下。

    胃之實證也。

    宜取手太陽之經絡。

    太陽之絡。

    乃胃之募也。

    蓋小腸為受盛之府。

    故從手太陽以瀉其胃焉。

    又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則聚水而為脹。

    故曰當刺足少陰之俞焉。

    手太陽之絡。

    名曰支正。

    在上腕五寸間。

    足少陰之俞。

    在脊下第十四椎。

    兩旁各開一寸五分。

    故曰三寸旁也。

    圓利針者。

     且圓且利。

    以取暴氣者也。

    或曰脊椎兩旁。

    各開三寸。

    名曰志室。

    亦足少陰之俞也。

    )霍亂。

    刺俞旁五。

    足陽明及上旁三。

     (霍亂者。

    胃為邪幹。

    胃氣虛逆也。

    夫陽明胃土。

    藉足少陰之氣以合化。

    故宜刺少陰俞旁以補之。

    五者追而濟之。

    漸至于骨也。

    又及上刺陽明俞旁三。

    三者先淺刺絕皮。

    以出陽邪。

    後刺深之。

    以出陰邪。

    最後極深入于分肉之間。

    以緻谷氣。

     邪氣出而谷氣至。

    則胃氣和而霍亂止矣。

    上節用瀉。

    故曰圓利。

    此法用補。

    故不去針。

    徐公遐曰。

    取足少陰者。

    當刺骨。

     三刺而至分肉。

    是五則至骨矣。

    )刺痫驚脈五。

    (此論刺五行之實證也。

    痫驚者。

    痫筋攣。

    或外感六氣。

    或内傷七情。

     或飲食生痰。

    或大驚卒恐。

    病涉五髒五行。

    故當取其五脈。

    徐公遐曰。

    病涉五行。

    故有作豬犬牛羊之鳴者。

    )針手太陰各五。

    刺經太陽五。

    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

    足陽明一。

    上踝五寸刺三針。

    (按九針之制。

    皆所以瀉邪者也。

    此刺五脈之實。

    故首句曰針手太陰。

    末句曰刺三針。

    謂當以針瀉之。

    而不宜補之也。

    針手太陰。

    瀉金實也。

    針太陽五。

    瀉水實也。

     針手少陰。

    瀉火實也。

    針足陽明。

    瀉土實也。

    上踝五寸。

    乃足少陽光明穴。

    刺三針以瀉木實。

    蓋髒腑相連。

    陰陽相合。

     故或刺髒之經。

    或瀉腑之絡。

    朱永年曰。

    心肺居上為陽。

    故從髒。

    肝胃脾居下為陰。

    故從腑。

    蓋五脈之陰邪。

    宜從陽以瀉出。

    朱聖公曰。

    太陽不言手足。

    知其為手乎為足乎。

    曰。

    上文曰手太陰。

    下文曰手少陰。

    則其為足也可知。

    若接上句而為手太陽。

    則下句不必複雲手矣。

    五刺之中。

    曰手。

    曰足。

    曰太陽。

    曰足上。

    宜細玩之。

    正見其經言錯綜之妙。

    )凡治消瘅仆擊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隔塞閉絕。

    上下不通。

    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

    偏塞閉不通。

     内氣暴薄也。

    不從内外中風之病。

    故瘦留着也。

    跛。

    寒風濕之病也。

    此言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衛氣稽留。

    經脈空虛。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故有為消瘅癫仆諸證。

    然皆有表有裡。

    有實有虛。

    更貴更賤。

    或逆或從。

    皆當詳審其髒腑經俞。

    三部九候。

    而治以補瀉也。

    凡治消瘅。

    五髒之内虛也。

    仆擊、癫痫之外實也。

    偏枯、邪氣之在上也。

    痿厥、清氣之在下也。

    氣滿發逆。

     濁氣之在中也。

    貴人者。

    形樂而肌膚盛重。

    在貴人則為膏粱之濁。

    溜于腸胃。

    以緻氣滿而發逆也。

    隔塞閉絕。

    中焦之氣不通也。

    上下不通。

    上下之氣閉塞也。

    憂、郁也。

    三焦不通。

    五郁之為病也。

    暴厥而聾。

    厥氣上逆。

    上竅不通也。

    偏塞閉結。

    厥氣下逆。

    下竅不通也。

    此内氣暴薄。

    而為外竅之不通也。

    如不從内之憂怒。

    外之中風。

    而多病夭者。

    此緣形弱氣衰。

    牆基卑薄。

    故肌肉瘦而皮膚薄着也。

    、足也。

    跛、行不正而偏費也。

    此風寒濕邪。

    皆能為此疾也。

    夫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然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是以跛之疾。

     亦有因風邪之所緻。

    蓋言邪随氣轉。

    而外内上下之無常也。

    此言百病之生。

    皆有虛有實。

    然總不外乎内因于七情飲食。

     外因于暑濕風寒。

    及不内外因之瘦留薄着也。

    徐公遐曰。

    跛為風寒濕之病者。

    乃反結邪氣在上。

    清氣在下之義。

    知跛之有風邪。

    則知偏枯之亦有濕邪矣。

    黃帝曰。

    黃膽暴痛癫疾厥狂。

    久逆之所生也。

    五髒不平。

    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也。

    (此言髒腑陰陽。

    表裡上下。

    交相輸應者也。

    如黃膽者。

    濕熱内郁而色病見于外也。

     暴痛者。

    五髒之氣不平。

    卒然而為痛也。

    癫疾厥狂。

    陰陽偏勝之為病也。

    此皆陰陽五行之氣。

    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夫五髒之氣。

    久逆而不得和平者。

    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六腑不和。

    則九竅為之不利。

    蓋髒腑陰陽。

    表裡相應。

    是以證見于外者。

    病本于内。

    閉塞于内者。

    而外竅為之不通。

    蓋言百病之生。

    總不外乎表裡陰陽。

    血氣虛實。

    讀者無僅視為瘅疸。

    癫痫、癰疽、腸之虛實可也。

    徐公遐曰。

    此節照應首節氣虛者肺虛也之義。

    首節論邪病之從外而内。

    此節言凡病之從内而外。

    張兆璜曰。

    伯謂虛實。

    皆從物類始。

    帝言凡病由于内生。

    君臣反複咨論。

    各有其道。

    此篇論血氣之生始出入。

     外内虛實。

    乃醫學之大綱。

    學人宜細心體認。

    ) 卷四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

    太陰陽明為表裡。

    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

    何也。

    (按此篇乃總結三部九候。

    十二經脈。

    榮衛血氣。

    皆陽明胃氣之所資生。

    足太陰之所輸轉。

    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

    通于四時。

    施于四體。

    是以帝問其病。

     而伯答以陰陽順逆之道焉。

    )岐伯對曰。

    陰陽異位。

    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

    或從内。

    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也。

     (陰陽異位者。

    謂太陰居上。

    陽明居下也。

    更虛更實者。

    謂陽道實。

    陰道虛。

    然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也。

    更逆者。

    謂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陰氣至頭。

    陽氣至足也。

    更從者。

    謂天氣主外。

    地氣主内。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也。

    或從内者。

    或因于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而為腹滿飧洩之病。

    或從外者。

    或因于賊風虛邪。

    而為身熱喘呼。

    故其病異名也。

    蓋言陰陽二氣。

    總屬陽明之所生。

    一陰一陽。

    分而為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

    分而為十二經脈。

    三部九候之中。

    各有天。

    各有地。

     此皆陰陽互交。

    上下相貫。

    土生萬物。

    而法天地者也。

    )帝曰。

    願聞其異狀也。

    (狀、形象也。

    謂無形之氣象。

    有形之形身。

    )岐伯曰。

    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地氣也。

    主内。

    (天包乎地。

    故陽外而陰内。

    )故陽道實。

    陰道虛。

    (陽剛陰柔。

     故陽道常實。

    陰道常虛。

    系辭曰。

    陰陽之義配日月。

    白虎通曰。

    日之為言實也。

    常滿有節。

    月之為言缺也。

    有滿有缺也。

     所以有缺何。

    歸功于日也。

    徐公遐曰。

    太陰之所以灌溉于髒腑者。

    着胃土之精也。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食飲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賊風、賊害之風。

    虛邪、不正之邪也。

    陽氣主外。

    故主受風邪。

    言邪氣之在上也。

    飲食勞倦則傷脾。

    故陰受之。

    言濁氣之在中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

    陰受之則入五髒。

    (六腑為陽。

    故陽受之。

    邪入六腑。

    五髒為陰。

     故陰受之。

    邪入五髒。

    各從其類也。

    )入六腑則身熱。

    不時卧。

    上為喘呼。

    (入六腑者。

    謂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

    陽明病。

     則六腑之氣皆為之病矣。

    陽明主肉。

    故身熱。

    不時卧者。

    謂不得以時卧也。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

    六腑之海。

    其氣亦下行。

    陽明逆。

    不得從其故道。

    故不得卧也。

    下經曰。

    胃不和則卧不安。

    此之謂也。

    陽明氣厥。

    則上為喘呼。

    )入五髒則滿閉塞。

    下為飧洩。

    久為腸。

    (音嗔。

    入五髒者。

    謂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太陰病。

    則五髒之氣皆為之病矣。

    、脹也。

    脾氣逆則脹滿。

    太陰為開。

    開折則倉廪無所輸。

    而為飧洩。

    久則為腸矣。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故者。

    承上文而言。

    髒腑陰陽之為病者。

    總屬太陰陽明之所主也。

    喉乃太陰呼吸之門。

    主氣而屬天。

    咽乃陽明水谷之道路。

    屬胃而主地。

    所謂陰陽異位是也。

    公遐曰。

    陰陽異位之道。

    可得聞乎。

    曰。

    陰陽二氣。

    總屬陽明水谷之所生。

    清中之清者。

     上出于喉。

    以司呼吸。

    所謂清陽出上竅也。

    清中之濁者。

    足太陰為之輸禀于四肢。

    資養于五髒。

    所謂清陽實四肢。

    濁陰走五髒。

    故經言足太陰獨受其濁。

    陽明者土也。

    位居中央。

    故主地。

    是在髒腑陰陽而言。

    則太陰為陰。

    陽明為陽。

    在天地陰陽而言。

    是受清者為天。

    受濁者為地。

    是以九候之中。

    陽明與足太陰主地。

    手太陰主天。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

    故風氣乘之。

    身半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故感地之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

    (此言土者。

    生萬物而法天地。

    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是以上下四旁。

    無處不到。

    蓋髒腑陰陽。

    十二經脈之精神氣血。

    皆中土之所生。

    陰者注陰。

    陽者注陽。

    )故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此言邪随氣轉也。

    人之陰陽出入。

    随時升降。

    是以陽病在上者。

    久而随氣下行。

    陰病在下者。

    久而随氣上逆。

    )故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上先受之者。

    言邪氣之中人也高。

    故邪氣在上也。

    下先受之者。

    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清氣在下也。

    )帝曰。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

    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胃為陽土。

    脾屬陰土。

    暢于四肢。

    坤之德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氣。

    氣日以衰。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四肢者。

    五髒六腑之經俞也。

    經雲。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

    水谷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蓋四肢受水谷之氣者。

    由脾髒之轉輸。

    脾之轉輸。

    各因其髒腑之經隧。

    而受氣于陽明。

    是以脈道不利。

    則筋骨肌肉。

    皆無氣以生養矣。

    )帝曰。

    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時長四髒。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獨主于時也。

    (春夏秋冬。

    肝心肺腎之所主也。

    土位中央。

    灌溉于四髒。

    是以四季月中。

    各王十八日。

    是四時之中。

    皆有土氣。

    而不獨主于時也。

    五髒之氣。

    各主七十二日。

    以成一歲。

    )脾髒者。

    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

    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

    不得主時也。

    (此言脾之所以長旺于四髒者。

    得胃土之精也。

    陰陽并交。

    雌雄輸應。

    故能生萬物而法則天地。

     交會于上下。

    分王于四時。

    )帝曰。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而能為之行其津液。

    何也。

    (膜、募原也。

    言有形之津液。

    不能以膜相通。

    )岐伯曰。

    足太陰者。

    三陰也。

    其脈貫胃屬脾絡嗌。

    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伯言太陰之為胃行其津液者。

     由經脈之相通也。

    太陰者。

    三陰也。

    三陰者。

    至陰也。

    以其陰之至。

    故能行氣于三陰也。

    其脈貫胃屬脾。

    上膈絡嗌。

    髒腑之經絡相通。

    故能為胃行其津液。

    )陽明者表也。

    五髒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陽明者。

    表陽也。

    為五髒六腑之海。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如海之行雲氣于天下也。

    )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

    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氣。

    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

    筋骨肌肉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此複言三陰三陽。

    所以受氣于太陰陽明者。

    氣也。

    如髒腑四肢。

    受水谷之津液者。

    各因其經脈而通于太陰陽明也。

    故反複以申明之。

    朱衛公曰。

    曰髒腑。

    曰四肢。

    蓋四肢之榮俞。

     髒腑之經絡也。

    ) 卷四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曰。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鐘鼓不為動。

    聞木音而驚。

    何也。

    願聞其故。

    (此篇論陽明乃陽熱之經。

    病則熱盛而為狂也。

    陰陽系日月論曰。

    寅者。

    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是陽明乃三陽合并。

    陽熱獨盛之經矣。

    夫三部九候之道。

    總不外于髒腑陰陽。

    血氣虛實。

    是以通評虛實論曰癫疾。

    曰厥狂。

    曰痫驚。

    蓋癫疾者。

    三陰之實證也。

    厥狂者。

    三陽之熱狂也。

    痫驚者。

    陰陽五行之實邪也。

    是以此篇複論其陽盛之狂焉。

    朱永年曰。

    五髒六腑。

    十二經脈。

    皆藉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病則陽熱盛而津液竭矣。

    )岐伯對曰。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土也。

    故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

    (伯言陽明之所以熱盛者。

    乃脈病也。

    陽明之脈者。

    乃胃之悍氣。

    别走陽明。

    悍熱之氣盛。

    則胃腑之氣虛。

    胃者土也。

    故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

    )帝曰。

    善。

    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

     陽明主肉。

    其脈血氣盛。

    邪客之則熱。

    熱甚則惡火。

    (此言三陽之氣。

    主于皮膚肌腠之間。

    邪客之而易于為熱也。

    太陽之氣主皮毛。

    陽明之氣主肌肉。

    少陽之氣主胸脅。

    言三陽之氣。

    主于膚腠氣分之間者也。

    夫邪之中人。

    始于皮毛。

    次于肌肉。

    以及于經脈。

    邪在肌腠。

    則合于陽明氣分之陽。

    入于經脈。

    而陽明又多血多氣。

    是以邪客之則熱。

    熱甚則惡火也。

    ) 帝曰。

    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

    陽明厥則喘而惋。

    惋則惡人。

    (此言胃絡之上通于心也。

    惋、驚恐貌。

    厥氣上逆于肺則喘。

     逆于心則驚。

    經言陽氣入陰。

    陰陽相搏則恐。

    如人将捕之。

    蓋陽明之熱。

    上逆于少陰。

    陰陽相搏。

    則恐而惡人也。

    )帝曰。

    或喘而死者。

    或喘而生者。

    何也。

    岐伯曰。

    厥逆連髒則死。

    連經則生。

    (連、謂髒腑經絡之相連也。

    蓋手太陰之脈還循胃。

    陽明之絡通于心。

    如熱邪厥逆于上。

    幹于心肺之經而為喘惋者生。

    幹于心肺之髒則死矣。

    )帝曰。

    善。

    病甚則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數日。

    逾垣上屋。

    所上之處。

    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

    何也。

    (此複問其病甚而為狂也。

    ) 岐伯曰。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經言陰者。

    主髒。

    陽者主腑。

    陽受氣于四末。

    陰受氣于五髒。

    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矣。

    蓋陽盛則升。

    四旁俱盛。

    故能升高。

    )帝曰。

    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

    熱盛于身。

    故棄衣欲走也。

    (陽明之氣主肌肉。

    故熱盛于身。

    身熱。

    故棄衣而走也。

    傷寒論曰。

    陽明病外證雲何。

    答曰。

    身熱汗自出。

    不惡寒。

    反惡熱也。

    蓋熱在外。

    故不欲衣。

    )帝曰。

    其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而歌者。

    何也。

     岐伯曰。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

    而不欲食。

    不欲食。

    故妄走也。

    (胃絡上通于心。

    陽盛則心神昏亂。

    故使人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

    如熱盛于胃。

    則不欲食。

    不飲食。

    故妄走。

    蓋四肢禀氣于胃故也。

    此言熱盛于形身之外内上下。

    而見證之各有不同焉。

    以上十一篇。

    論三部九候之道。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有寒熱陰陽。

    有髒腑虛實。

    故曰。

    土者。

     生萬物而法天地。

    是以末結脾胃之陰陽并交。

    雌雄輸應。

    而并論陽明之實證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