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夏至四十六日。
居天宮。
天宮、離宮也。
立秋四十六日。
居玄委。
玄委、坤宮也。
秋分四十六日。
居倉果。
倉果、兌宮也。
立冬四十五日。
居新洛。
新洛、幹宮也。
明日複居葉蟄之宮。
曰冬至矣。
此太一一歲所居之宮也。
又太一日遊。
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
數所在日。
從一處至九日。
複反于一。
常如是無已。
終而複始。
太一移日者。
始移宮之第一日也。
如太一徙立于中宮。
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
其日風從南方來。
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心。
外在于脈。
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脾。
外在于肌。
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肺。
外在于皮膚。
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小腸。
外在于手太陽脈。
脈絕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腎。
外在于骨。
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兇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大腸。
外在于兩脅腋骨下。
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肝。
外在于筋紐。
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
乃能病患。
三虛相搏。
則為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
病則為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又身形之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
其日戊寅己醜。
左脅應春分。
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
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
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
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
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其日壬子。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
其大禁。
大禁太一所在日。
及諸戊己。
是謂天忌。
宜避針刺。
)帝曰。
善。
其法星辰者。
餘聞之矣。
願聞法往古者。
岐伯曰。
法往古者。
先知針經也。
(按靈樞首篇。
黃帝問曰。
餘子萬民。
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餘哀其不給。
而屬有疾病。
餘欲勿使被毒藥。
無用砭石。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
故曰法往古者。
先取法乎針經也。
驗于來今者。
取驗于本經之論也。
是以三部九候諸篇。
皆補論針經未盡之旨。
再按官針篇曰。
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
故本經補論歲運八篇。
立數萬餘言。
亦詳悉靈樞之所未盡者。
)驗于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觀其立有驗也。
(驗于來今者。
言針經之所未發明也。
蓋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是以本卷九篇。
論三部九候。
而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以天之日月虛盈。
地之經水動靜。
以候氣之浮沉。
血之凝淖。
所謂法天則地。
調之于身。
故曰。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論。
不必存矣。
)觀其冥冥者。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沉。
參伍相合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
然而不形于外。
故曰觀于冥冥焉。
(言上工取法天地。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盈。
四時氣之浮沉。
與人之形氣榮衛。
參伍相合而調之。
是雖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已獨知之。
故曰觀于冥冥焉。
)通于無窮者。
可以傳于後世也。
(承上文而言。
通于天地陰陽無窮之道者。
可傳于萬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于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謂冥冥。
若神仿佛。
(此複言觀于冥冥者。
不形見于外。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仿佛乎若神。
是以粗工之不能俱見也。
上工獨知之者。
先以日月四時之氣。
調之于身。
故常先見之。
是故工之所以有異也。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所謂虛邪者。
乃八方虛鄉所來之邪氣。
其入于身也深。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
汗出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所謂正邪者。
八方之正氣也。
正氣者。
正風也。
從一方來。
非實風。
又非虛風也。
其中人也淺。
是以逢人之汗出。
腠理開。
而後入于肌腠絡脈之間。
然其中人也亦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故曰上工。
(此言虛邪之始中人也。
亦起于毫毛。
發于腠理。
其入深。
則搏于筋骨。
傷人五髒。
故上工救其萌芽。
始發。
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
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
是為上工也。
朱永年曰。
虛鄉之邪。
逢人之虛。
則中人也深。
而入傷五髒。
如人之九候盡調者。
亦始傷毫毛。
故當救其萌芽。
勿使傷敗九候之氣。
)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已成者。
入傷榮衛。
而病已成。
已敗者。
三部九候之氣。
已為邪所傷敗。
下工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
因邪病而敗之也。
此言上工救其萌芽。
不使邪傷正氣。
下工救其已成。
則正氣已敗。
不亦晚乎。
)知其所在者。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
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此言正邪之中人也微。
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
故能知其所在。
知其所在。
即于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言守其真氣。
而邪自去矣。
朱永年曰。
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
故能見其邪形。
下工不知所診。
則亦莫見其形矣。
)帝曰。
餘聞補瀉。
未得其意。
(補正瀉邪。
各有其法。
)岐伯曰。
瀉必用方。
方者。
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納針。
乃複候其方吸而轉針。
乃複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
瀉必用方。
其氣而行焉。
(内葉讷。
天包乎地。
圓者。
天之象也。
氣生于地。
方者。
地之象也。
蓋以天地陰陽四時之氣。
合人形之虛實。
而為補瀉之法。
故曰圓與方。
非針也。
氣方盛。
月方滿。
日方溫。
則人之真氣充而邪易瀉也。
身方定。
陰陽不相錯也。
息方吸而内針。
吸天地之氣。
以助其氣也。
故瀉必用方。
其氣盛而行焉。
)補必用圓。
圓者行也。
行者移也。
(補必用圓者。
圓活其氣之周行于外内也。
經氣周行。
則移其真氣之隆至矣。
)刺必中其榮。
複以吸排針也。
(必中榮者。
刺血脈也。
排、推也。
候其吸而推運其針也。
蓋瀉者。
候其呼出而徐引針以瀉之。
補者。
候其吸入而推内以補之也。
)故圓與方。
非針也。
(方圓之道。
非用針之妙。
在得氣與神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知形之肥瘦。
則知用針之淺深。
知血氣之盛衰。
則知方圓之補瀉。
血氣者。
五髒之神氣也。
能知形之肥瘦。
氣之盛衰。
則針不妄用。
而神得其養矣。
)帝曰。
妙乎哉論也。
合人形于陰陽四時虛實之應。
冥冥之期。
其非夫子。
孰能通之。
然夫子數言形與神。
何謂形。
何謂神。
願卒聞之。
(形謂身形。
神謂神氣。
)岐伯曰。
請言形。
形乎形。
目冥冥。
問其所病。
索之于經。
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故曰形。
(所謂形者。
觀其冥冥。
而知病之所在也。
邪氣髒腑病形篇曰。
虛邪之中身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故曰。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帝曰。
何謂神。
岐伯曰。
請言神。
神乎神。
耳不聞。
目明心開。
而志先慧然獨悟。
口弗能言。
俱視獨見。
适若昏。
昭然獨明。
若風吹雲。
故曰神。
(所謂神者。
謂氣至之若神也。
耳不聞者。
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也。
目明者。
觀于冥冥也。
志者。
心之所之也。
言心開而志先慧悟也。
口弗能言者。
得氣之妙。
不可以言語形容也。
俱視獨見者。
衆人之所共視。
而我獨知之也。
适、至也。
言氣至若昏。
而我昭然獨明也。
氣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刺之道畢矣。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論。
不必存也。
(原、謂十二原也。
蓋言九針之論。
以十二原。
主治五髒六腑之病。
今法則天地。
而以天地人之三部九候為之原。
則九針之論。
不必存矣。
此言法往古者。
已先知其針經。
驗于來今者。
知三部九候之道。
今論三部九候之本原。
則九針之論。
不必存心而再問矣。
) 卷四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
餘聞九針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
餘盡通其意矣。
(此承上章而言九針之道。
備載針經八十一篇。
餘已悉會其意。
)經言氣之盛衰。
左右傾移。
以上調下。
以左調右。
有餘不足。
補瀉于榮。
餘知之矣。
(帝言針經之大略若此。
而餘已知之。
)此皆榮衛之傾移。
虛實之所生。
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
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
其病患何如。
取之奈何。
(言針經多論正氣之虛實。
未詳言邪氣之入經。
朱永年曰。
邪氣入于血脈之中。
真氣與邪氣。
有離有合。
故以名篇。
)岐伯對曰。
夫聖人之起度數。
必應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
地有經水。
人有經脈。
(起度數者。
論身形之有三百六十五度也。
宿謂二十八宿。
度謂周天之度數。
經水謂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濟水、漳水。
以合人之十二經脈。
天之二十八宿。
房至畢為陽。
昴至心為陰。
地之十二經水。
漳以南為陽。
海以北為陰。
宿度經水之相應也。
上章論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
以應人之榮衛氣血。
此複論地之經水。
以應人之經脈。
斯天地合氣。
而為三部九候焉。
徐公遐曰。
身形之應天地陰陽也。
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左為陽。
右為陰。
背為陽。
腹為陰。
)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之凝泣。
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此言人之經脈。
應地之經水。
經水之動靜。
随天氣之寒溫。
所謂地之九州。
人之九髒。
皆通天氣。
隴隆同。
湧起貌。
) 夫邪之入于脈也。
寒則血凝泣。
暑則氣淖澤。
虛邪因而入客。
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
其至也。
亦時隴起。
其行于脈中。
循循然。
此言邪入于經。
寒則血如經水凝泣。
暑則氣如經水之沸溢而淖澤。
虛風、虛鄉之邪風也。
經之動脈。
謂經血之動于脈也。
言虛風之邪。
因而入客于經。
亦如經水之得風。
其至于所在之處。
亦波湧而隴起。
循循、次序貌。
言邪在于經。
雖有時隴起。
而次序循行。
無有常處。
其至寸口中手也。
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
小則平。
(此以寸口之脈。
而候邪之起伏也。
夫邪之入于脈也。
如經水之得風。
亦時隴起。
故有時而脈大。
有時而脈小。
大則邪至而隴起。
小則邪平而不起也。
)其行無常處。
在陰與陽。
不可為度。
(此即以寸口之脈。
而候其邪之在陰在陽也。
蓋邪在于經。
次序循行。
無有常處。
或在于陰。
或在于陽。
寸口者。
左右之兩脈口。
概寸尺而言也。
如邪在陽分。
則兩寸大而兩尺平。
邪在陰分。
則兩尺大而兩寸平。
然隻可分其在陰與陽。
而不可為度數。
蓋言以寸口分其陰陽。
以九候而分其度數也。
)從而察之。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早遏其路。
(即從其邪之在陰在陽而察之。
則三部九候之中。
卒然逢之矣。
早遏其路者。
知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焉。
朱永年曰。
神髒為陰。
形髒為陽。
知在陽分。
即從陽之諸經而察之。
三部之中。
有獨大獨盛者。
病之所在矣。
知在陰分。
即從諸陰經而察之。
三部之中。
有獨大獨盛者。
病之所在矣。
即從所在之處。
迎而取之。
則遏其行路矣。
)吸則納針。
無令氣忤。
(納葉讷。
此以下論刺邪之法。
以息方吸而納針。
無令其氣逆也。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
(針解篇曰。
刺實須其虛者。
留針。
陰氣隆至。
乃去針也。
故當靜以久留。
以候氣至。
真陰之氣至。
則陽邪無能傳布矣。
)吸則轉針。
以得氣為故。
(蓋吸則氣入。
易于得氣。
故複候其方吸而轉針。
以欲其得氣故也。
)候呼引針。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
(呼則氣出。
故複俟其方呼。
而徐引針。
俟呼盡。
乃去其針。
則大邪之氣。
随氣而出。
故命曰瀉。
徐公遐曰。
風乃六氣之首。
為百病之長。
故曰大氣。
)帝曰。
不足者補之。
奈何。
岐伯曰。
必先扪而循之。
(先以手扪循其處。
欲令血氣循行也。
蓋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故又當補其真氣之不足。
)切而散之。
(次以指切捺其穴。
欲其氣之行散也。
) 推而按之。
(再以指推按其肌膚。
欲針道之流利也。
)彈而怒之。
(以指彈其穴。
欲其意有所注。
則氣必随之。
故絡脈填滿。
如怒起也。
)抓而下之。
(用法如前。
然後以左手爪甲掏其正穴。
而右手方下針也。
)通而取之。
(下針之後。
必令氣通。
以取其氣。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
(門者。
氣至之門也。
外引其門者。
徐往徐來也。
以閉其神者。
閉其門戶。
以緻其神焉。
)呼盡納針。
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
(呼盡則氣出。
氣出納針。
追而濟之也。
故虛者可實。
所謂刺虛者。
刺其去也。
徐公遐曰。
故補曰随之。
随其氣去而追之。
追其陷下之陽。
複随氣而隆至。
)如待所貴。
不知日暮。
(靜以久留。
以俟氣至。
如待貴人。
不敢厭忽。
)其氣以至。
适而自護。
(以已同。
适、調适。
護、愛護也。
寶命全角論曰。
經氣已至。
慎守勿失。
此之謂也。
)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阖其門。
令神氣存。
大氣留止。
故命曰補。
(候吸引針。
則氣充于内。
推阖其門。
則氣固于外。
神存氣留。
故謂之補。
九針十二原篇曰。
外門已閉。
中氣乃實。
)帝曰。
候氣奈何。
(謂候邪氣之至。
)岐伯曰。
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舍于血脈之中。
其寒溫未相得。
如湧波之起也。
時來時去。
故不常在。
(邪氣由淺而深。
故自絡而後入于經脈。
寒溫欲相得者。
真邪未合也。
故邪氣波隴而起。
來去于經脈之中。
而無有常處。
徐公遐曰。
真邪已合。
如真氣虛寒。
則化而為寒。
真氣盛熱。
則化而為熱。
邪随正氣所化。
故曰寒溫未相得。
)故曰。
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
(方其來者。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即按而止之。
以針取之。
早遏其路。
)無逢其沖而瀉之。
(逢、迎也。
沖者。
邪盛而隆起之時也。
兵法曰。
無迎逢逢之氣。
無擊堂堂之陣。
故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毀傷。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真氣者。
經氣也。
經氣大虛。
故曰。
其來不可逢。
此之謂也。
(真氣者。
榮衛血氣也。
邪盛于經。
則真氣大虛。
故曰其來不可逢。
言邪方盛。
雖經氣虛而不可刺也。
針經曰。
其來不可逢者。
氣盛不可補也。
言邪氣方盛。
雖正氣大虛。
而亦不可補。
故曰。
迎而奪之。
惡得無虛。
言迎奪其邪氣。
惡得不反虛其正氣乎。
)故曰。
候邪不審。
大氣已過。
瀉之則真氣脫。
脫則不複。
邪氣複至。
而病益蓄。
故曰。
其往不可追。
此之謂也。
(此言發針之不可太遲也。
大氣、風邪之氣也。
候邪而不詳審其至。
使邪氣已過其處。
而後瀉之。
則反傷其真氣矣。
真氣已脫。
而不能再複。
邪氣循序而複至。
正氣已虛。
則邪病益留蓄而不能去。
故曰其往不可追。
謂邪氣已過。
不可瀉也。
蓋言邪氣方來。
不可逢迎。
邪氣已過。
不可追迫。
)不可挂以發者。
待邪之至時。
而發針瀉矣。
(挂同。
承上文而言。
待邪之至。
及時而發針。
不可差遲于毫發之間。
斯可謂之瀉矣。
)若先若後者。
血氣已盡。
其病不可下。
(若先者。
邪氣之盛也。
若後者。
邪氣之已過也。
若差之毫厘。
則反傷其血氣。
真氣虛。
則邪病益蓄而不可下。
)故曰。
知其可取如發機。
不知其取如扣椎。
(機、弩機也。
知其可取者。
當其可取之時。
用針取之。
如發機之迅速。
不知其取者。
樸鈍如椎。
扣之不發。
)故曰。
知機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者。
扣之不發。
此之謂也。
(此甚言其知機之妙。
既無逢其沖。
又無使其過。
不可遲早于毫發之間。
知機之道其神乎。
)帝曰。
補瀉奈何。
(夫邪氣盛則精氣奪。
将先固正氣而補之乎。
抑先攻邪氣而瀉之耶。
)岐伯曰。
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
而複其真氣。
(伯言此宜先攻其邪也。
疾出其針。
以去其盛滿之血。
則邪病自去。
邪病去而真氣即複矣。
) 此邪新客。
溶溶未有定處也。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逆而刺之。
溫血也。
(此言若先補之。
則血不得散。
而邪不得出也。
溶溶、流貌。
言邪之新客于經脈之中。
溶溶流轉。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蓋流動而易瀉者也。
若逆而刺之。
是謂内溫。
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
)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
(此甚言其瀉邪之妙。
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
邪病已去。
而真氣即複矣。
同觀子曰。
此節可救時下名醫之病。
)帝曰。
善。
然真邪已合。
波隴不起。
候之奈何。
(此言真邪之有離合也。
真氣者。
所受于天與谷氣。
并而充于經脈者也。
虛邪者。
虛鄉之風邪。
賊傷人者也。
邪新客于經脈之中。
真邪未合。
則如波湧之起。
時來時去。
無有常處。
如真邪已合。
而波隴不起矣。
蓋邪正已合。
則正氣受傷。
榮衛内陷。
邪随正而入深。
是以經脈無波隴之象。
而三部九候之脈。
相失而相減矣。
)岐伯曰。
審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審者。
審其病。
扪者。
切其脈。
盛者。
邪氣盛。
虛者。
正氣虛。
調之者。
補其正而卻其邪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
審其病髒以期之。
(左右上下。
謂左右手足。
膺喉頭首。
腰尻以下也。
邪氣入深。
則傷五髒。
九候之脈。
九髒之神氣也。
髒氣受傷。
是以脈氣減失。
審其病在神髒形髒。
而以死生期之。
蓋在形髒者生。
在神髒者。
有生而有死期也。
朱衛公曰。
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減者。
脈細也。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
天以候天。
人以候人。
(經雲。
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
使神内藏。
夫天為陽。
地為陰。
人則參天兩地者也。
故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然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是以上部有地。
下部有天。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以上為天。
以下為地。
以中為人。
)調之中腑。
以定三部。
(中腑、胃腑也。
蓋三部陰陽之脈。
皆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
陽者天氣。
陰者地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陽氣從頭下行至足。
陰陽異位。
外内逆從。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當調之中腑。
以定三部之脈焉。
徐公遐曰。
是以三部之中。
皆有陽明之胃氣。
詳三部九候論。
)故曰。
刺不知三部九候。
病脈之處。
雖有大過且至。
工不能禁也。
(大過且至者。
歲運之氣至也。
蓋用針之道。
當知三部九候。
合之四時五行。
加臨相勝。
而各治之。
不知三才之合氣。
九候之交通。
雖有太過之氣且至。
而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也。
按帝問曰。
平氣何如。
伯曰。
無過者也。
蓋太過不及之歲。
皆勝氣妄行。
故曰太過。
平氣之歲。
為無過也。
)誅罰無過。
命曰大惑。
反亂大經。
真不可複用。
實為虛。
以邪為真。
用針無義。
反為氣賊。
奪人正氣。
以從為逆。
榮衛散亂。
真氣已失。
邪獨内着。
絕人長命。
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
故不能久長。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
不分真邪。
不知虛實。
不審逆從。
賊害真氣。
與人夭殃。
蓋用針之道。
有如用兵。
務在殺賊。
不害良民。
無義之兵。
征伐無過。
反亂大經。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因加相勝。
釋邪攻正。
絕人長命。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
因而不知合于四時五行之道。
六氣之加臨。
五運之相勝。
邪反釋之。
正反攻之。
則絕人長命矣。
)邪之新客來也。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逢而瀉之。
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
言乘風邪新客未定之時。
即當逢而瀉之。
慎勿使真邪之相合也。
) 卷四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
何謂虛實。
(此亦承上章而複問也。
)岐伯對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邪氣者。
風寒暑濕之邪。
精氣者。
榮衛之氣也。
蓋邪氣有微盛。
故邪盛則實。
正氣有強弱。
故精奪則虛。
奪、失也。
或為邪所奪也。
)帝曰。
虛實何如。
岐伯曰。
氣虛者。
肺虛也。
氣逆者。
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
當其時則死。
(伯言虛實者。
皆從物類始。
如肺主氣。
其類金。
五行之氣。
先虛于外。
而後内傷五髒。
蓋邪從表入裡。
在外之氣血骨肉。
先為邪病所虛。
是以骨肉滑利。
則邪不内侵。
而裡亦實。
表氣虛則内傷五髒。
而裡亦虛。
此表裡之虛實也。
如氣逆于上。
則下虛而足寒。
此上下之虛實也。
如值其生旺之時。
則生。
當其勝克之時則死。
此四時之虛實也。
)餘髒皆如此。
(夫肝主筋。
其類木。
心主血。
其類火。
脾主肉。
其類土。
肺主氣。
其類金。
腎主骨。
其類水。
蓋五髒之氣。
外合于五行。
五行之氣。
歲應于四時。
故皆有生旺克勝之氣。
而各有死生之分。
)帝曰。
何謂重實。
岐伯曰。
所謂重實者。
言大熱病。
氣熱脈滿。
是謂重實。
重平聲。
大熱者。
邪氣盛也。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邪盛而氣血皆傷。
故為重實。
此論血氣之陰陽虛實也。
徐公遐曰。
重實則其中有重虛。
故上文曰。
虛實何如。
下文曰。
夫虛實者。
帝曰。
經絡俱實何如。
何以治之。
(此論經絡之陰陽虛實也。
夫膚腠氣分為陽。
經絡血分為陰。
然經絡又有深淺陰陽之别。
所謂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也。
)岐伯曰。
經絡皆實。
是寸脈急而尺緩也。
皆當治之。
(邪盛于經。
則寸口脈急。
緩為内熱。
熱在于絡。
則尺脈緩也。
皆當以針取之。
此以寸尺而候血脈之陰陽也。
)故曰。
滑則從。
澀則逆也。
(滑主氣血皆盛。
故為從。
澀主血氣皆少。
故為逆。
朱聖公曰。
故曰者。
為陰陽血氣邪正而言也。
)夫虛實者。
皆從其物類始。
故五髒骨肉滑利。
可以長久也。
(五行者。
天地之陰陽也。
五髒者。
人之陰陽也。
易曰。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皮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金木水火土。
五髒之外類也。
夫邪之中人。
始于皮膚。
次于肌肉。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脈。
以及于筋骨。
故邪之中人。
先從其物類始。
是以壯者之血氣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榮衛之行。
不失其常。
可以長久其天命。
如五髒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數中風寒。
血氣虛。
脈不通。
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不壽而盡也。
徐公遐曰。
邪氣實則正氣虛。
故曰。
夫虛實者。
朱聖公曰。
此複結首章之義。
張兆璜曰。
此篇論邪實者。
先從外而内。
正虛者。
亦先外而内。
如木敗者先葉落而後枝枯。
故用診尺之法。
診尺之法。
先從外而内也。
) 帝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
何如。
(不足者。
精氣奪。
有餘者。
邪氣盛。
此邪去絡而入于經也。
)岐伯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者。
脈口熱而尺寒也。
(此論經絡之氣虛實也。
寒熱者。
尺寸之膚寒熱。
而應于經絡也。
絡脈外連皮膚為陽主外。
經脈内連髒腑為陰主内。
經雲。
榮出中焦。
衛出下焦。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絡脈先盛。
衛氣已平。
營氣乃滿。
而經脈大盛。
經脈之虛實也。
以氣口知之。
故以尺膚候絡。
而以寸候經。
)秋冬為逆。
春夏為從。
治主病者。
(夫邪氣之從外而内。
猶藉正氣之從内而外以禦。
使邪仍從膚表而出。
秋冬之氣降沉。
不能使邪外散。
故為逆。
春夏之氣生浮。
故為從也。
邪病在經。
當從其經而取之。
此論外因之虛實也。
)帝曰。
經虛絡滿何如。
(此論内因之虛實也。
)岐伯曰。
經虛絡滿者。
尺脈滿。
脈口寒澀也。
(尺脈熱滿。
故主絡滿。
脈口寒澀。
故主經虛。
)此春夏死。
秋冬生也。
(春夏之氣。
生長于外。
氣惟外弛。
而根本虛脫。
故死。
秋冬之氣。
收藏于内。
故生。
蓋外因之病。
宜神機外運。
内因之病。
宜根本實堅。
)帝曰。
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
絡滿經虛。
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
(絡為陽。
經為陰。
刺者瀉其盛滿之氣。
灸者啟其陷下之陽。
蓋不足者病。
而太過者亦為病也。
)帝曰。
何謂重虛。
(此論脈氣皆虛也。
上節論經絡之實。
即可類推于虛。
此篇論氣分之虛。
亦可類推于實。
)岐伯曰。
脈氣上虛。
尺虛。
是謂重虛。
(血者。
神氣也。
榮氣宗氣。
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故曰脈氣。
蓋以氣口之脈。
可以候血。
而可以候氣也。
上虛者。
寸口之脈氣虛也。
尺虛者。
脈氣虛于下也。
上下皆虛。
故曰重虛。
朱永年曰。
氣逆于上而足寒者。
上實下虛也。
此上下皆虛。
故謂重虛。
)帝曰。
何以治之。
(謂何以補其虛也。
)岐伯曰。
所謂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然。
(音匡。
氣者。
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
經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嚨以司呼吸。
是陽氣者。
陽明之所生也。
言無常者。
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
針經曰。
盡瀉三陽之氣。
令病患然。
、虛怯也。
謂陽明之氣虛于上。
則言語無常。
陽明之氣虛于下。
則令人行步然。
蓋氣從太陰。
出注手陽明。
上行注足陽明。
下行至跗上。
故曰。
身半以上。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身半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按帝問何以治之。
而伯答以所病之因。
蓋知陽氣生始之原。
則知所以治矣。
此論後天之主氣也。
針經曰。
用針之類。
在于調氣。
氣積于胃。
以通榮衛。
各經其道。
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手足。
宗氣不下。
脈中之血凝而留止。
徐公遐曰。
此注當與九候論之地以候胸中之氣注合參。
)脈虛者。
不象陰也。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陽明之生氣為陽。
少陰之精氣為陰。
蓋言以寸尺之脈。
以候陽明之生氣。
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
朱聖公問曰。
上節以尺膚而候絡脈之陰。
此以寸尺之脈而候氣分之陽。
豈以皮膚候血脈。
而反以脈候氣耶。
曰。
經言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蓋陰陽虛實之氣。
由髒腑而達于經脈。
由經脈而出于膚表。
以尺膚之緩急滑澀而候髒腑血氣之虛實者。
是猶以色診也。
上節以絡脈在皮之部。
故以尺膚審之。
此候脈氣之虛實。
故以寸尺之脈診也。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洩少氣。
是尺膚尺診。
皆可以候氣候血也。
診候之道。
通變無窮。
不可執一而論。
惟會心者明之。
張兆璜曰
夏至四十六日。
居天宮。
天宮、離宮也。
立秋四十六日。
居玄委。
玄委、坤宮也。
秋分四十六日。
居倉果。
倉果、兌宮也。
立冬四十五日。
居新洛。
新洛、幹宮也。
明日複居葉蟄之宮。
曰冬至矣。
此太一一歲所居之宮也。
又太一日遊。
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
數所在日。
從一處至九日。
複反于一。
常如是無已。
終而複始。
太一移日者。
始移宮之第一日也。
如太一徙立于中宮。
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
其日風從南方來。
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心。
外在于脈。
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脾。
外在于肌。
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肺。
外在于皮膚。
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小腸。
外在于手太陽脈。
脈絕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腎。
外在于骨。
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兇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大腸。
外在于兩脅腋骨下。
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肝。
外在于筋紐。
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
乃能病患。
三虛相搏。
則為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
病則為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又身形之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
其日戊寅己醜。
左脅應春分。
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
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
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
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
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其日壬子。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
其大禁。
大禁太一所在日。
及諸戊己。
是謂天忌。
宜避針刺。
)帝曰。
善。
其法星辰者。
餘聞之矣。
願聞法往古者。
岐伯曰。
法往古者。
先知針經也。
(按靈樞首篇。
黃帝問曰。
餘子萬民。
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餘哀其不給。
而屬有疾病。
餘欲勿使被毒藥。
無用砭石。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
故曰法往古者。
先取法乎針經也。
驗于來今者。
取驗于本經之論也。
是以三部九候諸篇。
皆補論針經未盡之旨。
再按官針篇曰。
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
故本經補論歲運八篇。
立數萬餘言。
亦詳悉靈樞之所未盡者。
)驗于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觀其立有驗也。
(驗于來今者。
言針經之所未發明也。
蓋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是以本卷九篇。
論三部九候。
而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以天之日月虛盈。
地之經水動靜。
以候氣之浮沉。
血之凝淖。
所謂法天則地。
調之于身。
故曰。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論。
不必存矣。
)觀其冥冥者。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沉。
參伍相合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
然而不形于外。
故曰觀于冥冥焉。
(言上工取法天地。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盈。
四時氣之浮沉。
與人之形氣榮衛。
參伍相合而調之。
是雖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已獨知之。
故曰觀于冥冥焉。
)通于無窮者。
可以傳于後世也。
(承上文而言。
通于天地陰陽無窮之道者。
可傳于萬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于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謂冥冥。
若神仿佛。
(此複言觀于冥冥者。
不形見于外。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仿佛乎若神。
是以粗工之不能俱見也。
上工獨知之者。
先以日月四時之氣。
調之于身。
故常先見之。
是故工之所以有異也。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所謂虛邪者。
乃八方虛鄉所來之邪氣。
其入于身也深。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
汗出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所謂正邪者。
八方之正氣也。
正氣者。
正風也。
從一方來。
非實風。
又非虛風也。
其中人也淺。
是以逢人之汗出。
腠理開。
而後入于肌腠絡脈之間。
然其中人也亦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故曰上工。
(此言虛邪之始中人也。
亦起于毫毛。
發于腠理。
其入深。
則搏于筋骨。
傷人五髒。
故上工救其萌芽。
始發。
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
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
是為上工也。
朱永年曰。
虛鄉之邪。
逢人之虛。
則中人也深。
而入傷五髒。
如人之九候盡調者。
亦始傷毫毛。
故當救其萌芽。
勿使傷敗九候之氣。
)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已成者。
入傷榮衛。
而病已成。
已敗者。
三部九候之氣。
已為邪所傷敗。
下工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
因邪病而敗之也。
此言上工救其萌芽。
不使邪傷正氣。
下工救其已成。
則正氣已敗。
不亦晚乎。
)知其所在者。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
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此言正邪之中人也微。
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
故能知其所在。
知其所在。
即于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言守其真氣。
而邪自去矣。
朱永年曰。
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
故能見其邪形。
下工不知所診。
則亦莫見其形矣。
)帝曰。
餘聞補瀉。
未得其意。
(補正瀉邪。
各有其法。
)岐伯曰。
瀉必用方。
方者。
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納針。
乃複候其方吸而轉針。
乃複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
瀉必用方。
其氣而行焉。
(内葉讷。
天包乎地。
圓者。
天之象也。
氣生于地。
方者。
地之象也。
蓋以天地陰陽四時之氣。
合人形之虛實。
而為補瀉之法。
故曰圓與方。
非針也。
氣方盛。
月方滿。
日方溫。
則人之真氣充而邪易瀉也。
身方定。
陰陽不相錯也。
息方吸而内針。
吸天地之氣。
以助其氣也。
故瀉必用方。
其氣盛而行焉。
)補必用圓。
圓者行也。
行者移也。
(補必用圓者。
圓活其氣之周行于外内也。
經氣周行。
則移其真氣之隆至矣。
)刺必中其榮。
複以吸排針也。
(必中榮者。
刺血脈也。
排、推也。
候其吸而推運其針也。
蓋瀉者。
候其呼出而徐引針以瀉之。
補者。
候其吸入而推内以補之也。
)故圓與方。
非針也。
(方圓之道。
非用針之妙。
在得氣與神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知形之肥瘦。
則知用針之淺深。
知血氣之盛衰。
則知方圓之補瀉。
血氣者。
五髒之神氣也。
能知形之肥瘦。
氣之盛衰。
則針不妄用。
而神得其養矣。
)帝曰。
妙乎哉論也。
合人形于陰陽四時虛實之應。
冥冥之期。
其非夫子。
孰能通之。
然夫子數言形與神。
何謂形。
何謂神。
願卒聞之。
(形謂身形。
神謂神氣。
)岐伯曰。
請言形。
形乎形。
目冥冥。
問其所病。
索之于經。
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故曰形。
(所謂形者。
觀其冥冥。
而知病之所在也。
邪氣髒腑病形篇曰。
虛邪之中身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故曰。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帝曰。
何謂神。
岐伯曰。
請言神。
神乎神。
耳不聞。
目明心開。
而志先慧然獨悟。
口弗能言。
俱視獨見。
适若昏。
昭然獨明。
若風吹雲。
故曰神。
(所謂神者。
謂氣至之若神也。
耳不聞者。
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也。
目明者。
觀于冥冥也。
志者。
心之所之也。
言心開而志先慧悟也。
口弗能言者。
得氣之妙。
不可以言語形容也。
俱視獨見者。
衆人之所共視。
而我獨知之也。
适、至也。
言氣至若昏。
而我昭然獨明也。
氣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刺之道畢矣。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論。
不必存也。
(原、謂十二原也。
蓋言九針之論。
以十二原。
主治五髒六腑之病。
今法則天地。
而以天地人之三部九候為之原。
則九針之論。
不必存矣。
此言法往古者。
已先知其針經。
驗于來今者。
知三部九候之道。
今論三部九候之本原。
則九針之論。
不必存心而再問矣。
) 卷四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
餘聞九針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
餘盡通其意矣。
(此承上章而言九針之道。
備載針經八十一篇。
餘已悉會其意。
)經言氣之盛衰。
左右傾移。
以上調下。
以左調右。
有餘不足。
補瀉于榮。
餘知之矣。
(帝言針經之大略若此。
而餘已知之。
)此皆榮衛之傾移。
虛實之所生。
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
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
其病患何如。
取之奈何。
(言針經多論正氣之虛實。
未詳言邪氣之入經。
朱永年曰。
邪氣入于血脈之中。
真氣與邪氣。
有離有合。
故以名篇。
)岐伯對曰。
夫聖人之起度數。
必應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
地有經水。
人有經脈。
(起度數者。
論身形之有三百六十五度也。
宿謂二十八宿。
度謂周天之度數。
經水謂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濟水、漳水。
以合人之十二經脈。
天之二十八宿。
房至畢為陽。
昴至心為陰。
地之十二經水。
漳以南為陽。
海以北為陰。
宿度經水之相應也。
上章論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
以應人之榮衛氣血。
此複論地之經水。
以應人之經脈。
斯天地合氣。
而為三部九候焉。
徐公遐曰。
身形之應天地陰陽也。
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左為陽。
右為陰。
背為陽。
腹為陰。
)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之凝泣。
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此言人之經脈。
應地之經水。
經水之動靜。
随天氣之寒溫。
所謂地之九州。
人之九髒。
皆通天氣。
隴隆同。
湧起貌。
) 夫邪之入于脈也。
寒則血凝泣。
暑則氣淖澤。
虛邪因而入客。
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
其至也。
亦時隴起。
其行于脈中。
循循然。
此言邪入于經。
寒則血如經水凝泣。
暑則氣如經水之沸溢而淖澤。
虛風、虛鄉之邪風也。
經之動脈。
謂經血之動于脈也。
言虛風之邪。
因而入客于經。
亦如經水之得風。
其至于所在之處。
亦波湧而隴起。
循循、次序貌。
言邪在于經。
雖有時隴起。
而次序循行。
無有常處。
其至寸口中手也。
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
小則平。
(此以寸口之脈。
而候邪之起伏也。
夫邪之入于脈也。
如經水之得風。
亦時隴起。
故有時而脈大。
有時而脈小。
大則邪至而隴起。
小則邪平而不起也。
)其行無常處。
在陰與陽。
不可為度。
(此即以寸口之脈。
而候其邪之在陰在陽也。
蓋邪在于經。
次序循行。
無有常處。
或在于陰。
或在于陽。
寸口者。
左右之兩脈口。
概寸尺而言也。
如邪在陽分。
則兩寸大而兩尺平。
邪在陰分。
則兩尺大而兩寸平。
然隻可分其在陰與陽。
而不可為度數。
蓋言以寸口分其陰陽。
以九候而分其度數也。
)從而察之。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早遏其路。
(即從其邪之在陰在陽而察之。
則三部九候之中。
卒然逢之矣。
早遏其路者。
知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焉。
朱永年曰。
神髒為陰。
形髒為陽。
知在陽分。
即從陽之諸經而察之。
三部之中。
有獨大獨盛者。
病之所在矣。
知在陰分。
即從諸陰經而察之。
三部之中。
有獨大獨盛者。
病之所在矣。
即從所在之處。
迎而取之。
則遏其行路矣。
)吸則納針。
無令氣忤。
(納葉讷。
此以下論刺邪之法。
以息方吸而納針。
無令其氣逆也。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
(針解篇曰。
刺實須其虛者。
留針。
陰氣隆至。
乃去針也。
故當靜以久留。
以候氣至。
真陰之氣至。
則陽邪無能傳布矣。
)吸則轉針。
以得氣為故。
(蓋吸則氣入。
易于得氣。
故複候其方吸而轉針。
以欲其得氣故也。
)候呼引針。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
(呼則氣出。
故複俟其方呼。
而徐引針。
俟呼盡。
乃去其針。
則大邪之氣。
随氣而出。
故命曰瀉。
徐公遐曰。
風乃六氣之首。
為百病之長。
故曰大氣。
)帝曰。
不足者補之。
奈何。
岐伯曰。
必先扪而循之。
(先以手扪循其處。
欲令血氣循行也。
蓋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故又當補其真氣之不足。
)切而散之。
(次以指切捺其穴。
欲其氣之行散也。
) 推而按之。
(再以指推按其肌膚。
欲針道之流利也。
)彈而怒之。
(以指彈其穴。
欲其意有所注。
則氣必随之。
故絡脈填滿。
如怒起也。
)抓而下之。
(用法如前。
然後以左手爪甲掏其正穴。
而右手方下針也。
)通而取之。
(下針之後。
必令氣通。
以取其氣。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
(門者。
氣至之門也。
外引其門者。
徐往徐來也。
以閉其神者。
閉其門戶。
以緻其神焉。
)呼盡納針。
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
(呼盡則氣出。
氣出納針。
追而濟之也。
故虛者可實。
所謂刺虛者。
刺其去也。
徐公遐曰。
故補曰随之。
随其氣去而追之。
追其陷下之陽。
複随氣而隆至。
)如待所貴。
不知日暮。
(靜以久留。
以俟氣至。
如待貴人。
不敢厭忽。
)其氣以至。
适而自護。
(以已同。
适、調适。
護、愛護也。
寶命全角論曰。
經氣已至。
慎守勿失。
此之謂也。
)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阖其門。
令神氣存。
大氣留止。
故命曰補。
(候吸引針。
則氣充于内。
推阖其門。
則氣固于外。
神存氣留。
故謂之補。
九針十二原篇曰。
外門已閉。
中氣乃實。
)帝曰。
候氣奈何。
(謂候邪氣之至。
)岐伯曰。
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舍于血脈之中。
其寒溫未相得。
如湧波之起也。
時來時去。
故不常在。
(邪氣由淺而深。
故自絡而後入于經脈。
寒溫欲相得者。
真邪未合也。
故邪氣波隴而起。
來去于經脈之中。
而無有常處。
徐公遐曰。
真邪已合。
如真氣虛寒。
則化而為寒。
真氣盛熱。
則化而為熱。
邪随正氣所化。
故曰寒溫未相得。
)故曰。
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
(方其來者。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即按而止之。
以針取之。
早遏其路。
)無逢其沖而瀉之。
(逢、迎也。
沖者。
邪盛而隆起之時也。
兵法曰。
無迎逢逢之氣。
無擊堂堂之陣。
故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毀傷。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真氣者。
經氣也。
經氣大虛。
故曰。
其來不可逢。
此之謂也。
(真氣者。
榮衛血氣也。
邪盛于經。
則真氣大虛。
故曰其來不可逢。
言邪方盛。
雖經氣虛而不可刺也。
針經曰。
其來不可逢者。
氣盛不可補也。
言邪氣方盛。
雖正氣大虛。
而亦不可補。
故曰。
迎而奪之。
惡得無虛。
言迎奪其邪氣。
惡得不反虛其正氣乎。
)故曰。
候邪不審。
大氣已過。
瀉之則真氣脫。
脫則不複。
邪氣複至。
而病益蓄。
故曰。
其往不可追。
此之謂也。
(此言發針之不可太遲也。
大氣、風邪之氣也。
候邪而不詳審其至。
使邪氣已過其處。
而後瀉之。
則反傷其真氣矣。
真氣已脫。
而不能再複。
邪氣循序而複至。
正氣已虛。
則邪病益留蓄而不能去。
故曰其往不可追。
謂邪氣已過。
不可瀉也。
蓋言邪氣方來。
不可逢迎。
邪氣已過。
不可追迫。
)不可挂以發者。
待邪之至時。
而發針瀉矣。
(挂同。
承上文而言。
待邪之至。
及時而發針。
不可差遲于毫發之間。
斯可謂之瀉矣。
)若先若後者。
血氣已盡。
其病不可下。
(若先者。
邪氣之盛也。
若後者。
邪氣之已過也。
若差之毫厘。
則反傷其血氣。
真氣虛。
則邪病益蓄而不可下。
)故曰。
知其可取如發機。
不知其取如扣椎。
(機、弩機也。
知其可取者。
當其可取之時。
用針取之。
如發機之迅速。
不知其取者。
樸鈍如椎。
扣之不發。
)故曰。
知機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者。
扣之不發。
此之謂也。
(此甚言其知機之妙。
既無逢其沖。
又無使其過。
不可遲早于毫發之間。
知機之道其神乎。
)帝曰。
補瀉奈何。
(夫邪氣盛則精氣奪。
将先固正氣而補之乎。
抑先攻邪氣而瀉之耶。
)岐伯曰。
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
而複其真氣。
(伯言此宜先攻其邪也。
疾出其針。
以去其盛滿之血。
則邪病自去。
邪病去而真氣即複矣。
) 此邪新客。
溶溶未有定處也。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逆而刺之。
溫血也。
(此言若先補之。
則血不得散。
而邪不得出也。
溶溶、流貌。
言邪之新客于經脈之中。
溶溶流轉。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蓋流動而易瀉者也。
若逆而刺之。
是謂内溫。
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
)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
(此甚言其瀉邪之妙。
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
邪病已去。
而真氣即複矣。
同觀子曰。
此節可救時下名醫之病。
)帝曰。
善。
然真邪已合。
波隴不起。
候之奈何。
(此言真邪之有離合也。
真氣者。
所受于天與谷氣。
并而充于經脈者也。
虛邪者。
虛鄉之風邪。
賊傷人者也。
邪新客于經脈之中。
真邪未合。
則如波湧之起。
時來時去。
無有常處。
如真邪已合。
而波隴不起矣。
蓋邪正已合。
則正氣受傷。
榮衛内陷。
邪随正而入深。
是以經脈無波隴之象。
而三部九候之脈。
相失而相減矣。
)岐伯曰。
審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審者。
審其病。
扪者。
切其脈。
盛者。
邪氣盛。
虛者。
正氣虛。
調之者。
補其正而卻其邪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
審其病髒以期之。
(左右上下。
謂左右手足。
膺喉頭首。
腰尻以下也。
邪氣入深。
則傷五髒。
九候之脈。
九髒之神氣也。
髒氣受傷。
是以脈氣減失。
審其病在神髒形髒。
而以死生期之。
蓋在形髒者生。
在神髒者。
有生而有死期也。
朱衛公曰。
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減者。
脈細也。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
天以候天。
人以候人。
(經雲。
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
使神内藏。
夫天為陽。
地為陰。
人則參天兩地者也。
故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然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是以上部有地。
下部有天。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以上為天。
以下為地。
以中為人。
)調之中腑。
以定三部。
(中腑、胃腑也。
蓋三部陰陽之脈。
皆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
陽者天氣。
陰者地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陽氣從頭下行至足。
陰陽異位。
外内逆從。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當調之中腑。
以定三部之脈焉。
徐公遐曰。
是以三部之中。
皆有陽明之胃氣。
詳三部九候論。
)故曰。
刺不知三部九候。
病脈之處。
雖有大過且至。
工不能禁也。
(大過且至者。
歲運之氣至也。
蓋用針之道。
當知三部九候。
合之四時五行。
加臨相勝。
而各治之。
不知三才之合氣。
九候之交通。
雖有太過之氣且至。
而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也。
按帝問曰。
平氣何如。
伯曰。
無過者也。
蓋太過不及之歲。
皆勝氣妄行。
故曰太過。
平氣之歲。
為無過也。
)誅罰無過。
命曰大惑。
反亂大經。
真不可複用。
實為虛。
以邪為真。
用針無義。
反為氣賊。
奪人正氣。
以從為逆。
榮衛散亂。
真氣已失。
邪獨内着。
絕人長命。
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
故不能久長。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
不分真邪。
不知虛實。
不審逆從。
賊害真氣。
與人夭殃。
蓋用針之道。
有如用兵。
務在殺賊。
不害良民。
無義之兵。
征伐無過。
反亂大經。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因加相勝。
釋邪攻正。
絕人長命。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
因而不知合于四時五行之道。
六氣之加臨。
五運之相勝。
邪反釋之。
正反攻之。
則絕人長命矣。
)邪之新客來也。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逢而瀉之。
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
言乘風邪新客未定之時。
即當逢而瀉之。
慎勿使真邪之相合也。
) 卷四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
何謂虛實。
(此亦承上章而複問也。
)岐伯對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邪氣者。
風寒暑濕之邪。
精氣者。
榮衛之氣也。
蓋邪氣有微盛。
故邪盛則實。
正氣有強弱。
故精奪則虛。
奪、失也。
或為邪所奪也。
)帝曰。
虛實何如。
岐伯曰。
氣虛者。
肺虛也。
氣逆者。
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
當其時則死。
(伯言虛實者。
皆從物類始。
如肺主氣。
其類金。
五行之氣。
先虛于外。
而後内傷五髒。
蓋邪從表入裡。
在外之氣血骨肉。
先為邪病所虛。
是以骨肉滑利。
則邪不内侵。
而裡亦實。
表氣虛則内傷五髒。
而裡亦虛。
此表裡之虛實也。
如氣逆于上。
則下虛而足寒。
此上下之虛實也。
如值其生旺之時。
則生。
當其勝克之時則死。
此四時之虛實也。
)餘髒皆如此。
(夫肝主筋。
其類木。
心主血。
其類火。
脾主肉。
其類土。
肺主氣。
其類金。
腎主骨。
其類水。
蓋五髒之氣。
外合于五行。
五行之氣。
歲應于四時。
故皆有生旺克勝之氣。
而各有死生之分。
)帝曰。
何謂重實。
岐伯曰。
所謂重實者。
言大熱病。
氣熱脈滿。
是謂重實。
重平聲。
大熱者。
邪氣盛也。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邪盛而氣血皆傷。
故為重實。
此論血氣之陰陽虛實也。
徐公遐曰。
重實則其中有重虛。
故上文曰。
虛實何如。
下文曰。
夫虛實者。
帝曰。
經絡俱實何如。
何以治之。
(此論經絡之陰陽虛實也。
夫膚腠氣分為陽。
經絡血分為陰。
然經絡又有深淺陰陽之别。
所謂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也。
)岐伯曰。
經絡皆實。
是寸脈急而尺緩也。
皆當治之。
(邪盛于經。
則寸口脈急。
緩為内熱。
熱在于絡。
則尺脈緩也。
皆當以針取之。
此以寸尺而候血脈之陰陽也。
)故曰。
滑則從。
澀則逆也。
(滑主氣血皆盛。
故為從。
澀主血氣皆少。
故為逆。
朱聖公曰。
故曰者。
為陰陽血氣邪正而言也。
)夫虛實者。
皆從其物類始。
故五髒骨肉滑利。
可以長久也。
(五行者。
天地之陰陽也。
五髒者。
人之陰陽也。
易曰。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皮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金木水火土。
五髒之外類也。
夫邪之中人。
始于皮膚。
次于肌肉。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脈。
以及于筋骨。
故邪之中人。
先從其物類始。
是以壯者之血氣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榮衛之行。
不失其常。
可以長久其天命。
如五髒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數中風寒。
血氣虛。
脈不通。
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不壽而盡也。
徐公遐曰。
邪氣實則正氣虛。
故曰。
夫虛實者。
朱聖公曰。
此複結首章之義。
張兆璜曰。
此篇論邪實者。
先從外而内。
正虛者。
亦先外而内。
如木敗者先葉落而後枝枯。
故用診尺之法。
診尺之法。
先從外而内也。
) 帝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
何如。
(不足者。
精氣奪。
有餘者。
邪氣盛。
此邪去絡而入于經也。
)岐伯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者。
脈口熱而尺寒也。
(此論經絡之氣虛實也。
寒熱者。
尺寸之膚寒熱。
而應于經絡也。
絡脈外連皮膚為陽主外。
經脈内連髒腑為陰主内。
經雲。
榮出中焦。
衛出下焦。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絡脈先盛。
衛氣已平。
營氣乃滿。
而經脈大盛。
經脈之虛實也。
以氣口知之。
故以尺膚候絡。
而以寸候經。
)秋冬為逆。
春夏為從。
治主病者。
(夫邪氣之從外而内。
猶藉正氣之從内而外以禦。
使邪仍從膚表而出。
秋冬之氣降沉。
不能使邪外散。
故為逆。
春夏之氣生浮。
故為從也。
邪病在經。
當從其經而取之。
此論外因之虛實也。
)帝曰。
經虛絡滿何如。
(此論内因之虛實也。
)岐伯曰。
經虛絡滿者。
尺脈滿。
脈口寒澀也。
(尺脈熱滿。
故主絡滿。
脈口寒澀。
故主經虛。
)此春夏死。
秋冬生也。
(春夏之氣。
生長于外。
氣惟外弛。
而根本虛脫。
故死。
秋冬之氣。
收藏于内。
故生。
蓋外因之病。
宜神機外運。
内因之病。
宜根本實堅。
)帝曰。
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
絡滿經虛。
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
(絡為陽。
經為陰。
刺者瀉其盛滿之氣。
灸者啟其陷下之陽。
蓋不足者病。
而太過者亦為病也。
)帝曰。
何謂重虛。
(此論脈氣皆虛也。
上節論經絡之實。
即可類推于虛。
此篇論氣分之虛。
亦可類推于實。
)岐伯曰。
脈氣上虛。
尺虛。
是謂重虛。
(血者。
神氣也。
榮氣宗氣。
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故曰脈氣。
蓋以氣口之脈。
可以候血。
而可以候氣也。
上虛者。
寸口之脈氣虛也。
尺虛者。
脈氣虛于下也。
上下皆虛。
故曰重虛。
朱永年曰。
氣逆于上而足寒者。
上實下虛也。
此上下皆虛。
故謂重虛。
)帝曰。
何以治之。
(謂何以補其虛也。
)岐伯曰。
所謂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然。
(音匡。
氣者。
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
經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嚨以司呼吸。
是陽氣者。
陽明之所生也。
言無常者。
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
針經曰。
盡瀉三陽之氣。
令病患然。
、虛怯也。
謂陽明之氣虛于上。
則言語無常。
陽明之氣虛于下。
則令人行步然。
蓋氣從太陰。
出注手陽明。
上行注足陽明。
下行至跗上。
故曰。
身半以上。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身半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按帝問何以治之。
而伯答以所病之因。
蓋知陽氣生始之原。
則知所以治矣。
此論後天之主氣也。
針經曰。
用針之類。
在于調氣。
氣積于胃。
以通榮衛。
各經其道。
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手足。
宗氣不下。
脈中之血凝而留止。
徐公遐曰。
此注當與九候論之地以候胸中之氣注合參。
)脈虛者。
不象陰也。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陽明之生氣為陽。
少陰之精氣為陰。
蓋言以寸尺之脈。
以候陽明之生氣。
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
朱聖公問曰。
上節以尺膚而候絡脈之陰。
此以寸尺之脈而候氣分之陽。
豈以皮膚候血脈。
而反以脈候氣耶。
曰。
經言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蓋陰陽虛實之氣。
由髒腑而達于經脈。
由經脈而出于膚表。
以尺膚之緩急滑澀而候髒腑血氣之虛實者。
是猶以色診也。
上節以絡脈在皮之部。
故以尺膚審之。
此候脈氣之虛實。
故以寸尺之脈診也。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洩少氣。
是尺膚尺診。
皆可以候氣候血也。
診候之道。
通變無窮。
不可執一而論。
惟會心者明之。
張兆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