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上下交并。
其餘三髒。
皆所勝之氣相并。
所謂氣不及則所勝妄行。
徐公遐曰。
有精相并者。
有氣相并者。
故首提曰精氣。
)是謂五并。
虛而相并者也。
(此申明并者。
因虛而相并也。
) 五髒所惡。
(金木水火土。
五髒之本氣也。
風寒熱燥濕。
五行之所生也。
五髒之氣。
喜于生化。
故本氣自勝者惡之。
)心惡熱。
(心為火髒。
故惡熱。
)肺惡寒。
(肺屬清金。
故惡寒。
)肝惡風。
(肝主風木。
故惡風。
)脾惡濕。
(脾為陰土。
故惡濕。
)腎惡燥。
(腎為水髒。
故惡燥。
)是謂五惡。
(三髒惡本氣之勝。
肺惡腎之寒。
腎惡肺之燥。
此亦陰陽變換之道。
而肺腎子母之氣。
互為本末也。
)五髒化液。
(水谷入口。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五髒受水谷之津。
淖注于外竅。
而化為五液。
)心為汗。
(心主血。
汗乃血之液也。
)肺為涕。
(出于肺竅之鼻而為涕。
)肝為淚。
(出于肝竅之目而為淚。
)脾為涎。
(出于脾竅之口而為涎。
)腎為唾。
(腎絡上貫膈入肺。
上循喉嚨挾舌本。
舌下廉泉玉英。
上液之道也。
故腎為唾。
經曰。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是謂五液。
(又曰五液者。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腎之液。
複入心而為血。
入肝為淚。
入肺為涕。
入脾為涎。
自入為唾。
是以五液皆鹹。
)五味所禁。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故禁多食。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肺主氣。
辛入肺。
故走氣。
氣病而多食之。
反辛散而傷氣。
)鹹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
(心主血。
潤下作鹹。
鹹走血者。
水氣上交于心也。
血病而多食之。
則水反勝火矣。
)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腎主骨。
炎上作苦。
苦走骨者。
火氣下交于腎也。
骨病而多食之。
則火氣反勝矣。
此與并于心則喜。
并于腎則恐之義相同。
蓋心腎水火之氣。
時相既濟。
故所走互更。
其餘三髒。
是本髒之味。
而走本髒所主之筋肉也。
)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脾主肌肉。
甘為土味。
脾病而多食之。
則反傷脾氣。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肝合筋。
酸走肝。
筋病而多食之。
則反傷其肝氣。
)是謂五禁。
無令多食。
(五味所以養五髒之氣者也。
病則氣虛。
故無令多食。
蓋少則補。
多則反傷其氣。
) 五病所發。
(承上文而言。
五髒之病。
各有所發。
)陰病發于骨。
(腎為陰髒。
在體為骨。
故腎陰之病。
而發于骨。
)陽病發于血。
(心為陽中之太陽。
在體為脈。
故心陽之病。
而發于血。
朱永年曰。
上節言鹹走血。
苦走骨。
此節曰陰病發于骨。
陽病發于血。
正見其陰陽體用之妙。
)陰病發于肉。
(脾為陰中之至陰。
在體為肉。
是以太陰之病。
而發于所主之肌肉。
)陽病發于冬。
(肝為陰中之少陽。
逆冬氣則奉生者少。
春為痿厥。
故肝藏之陽病發于冬。
)陰病發于夏。
(肺為牝髒。
逆夏氣則奉收者少。
秋為瘧。
故肺藏之陰病而發于夏也。
夫所謂陽病發于骨。
陰病發于血者。
即調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心氣内洞。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之義。
此因本氣自傷而為病也。
曰陽病發于冬。
陰病發于夏者。
因所生之母氣。
逆而為病也。
陰陽之道。
推變無窮。
若膠執于心腎發于骨血。
肝肺發于冬夏。
又不可與論陰陽矣。
)是為五發。
(謂五髒皆有所發之處。
各有所發之因。
)五邪所亂。
(言正氣為邪氣所亂。
)邪入于陽則狂。
(邪入于陽。
則陽盛。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又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熱盛于身。
則棄衣欲走也。
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親疏也。
)邪入于陰則痹。
(痹者閉也。
痛也。
邪入于陰。
閉而不行。
則留着而為痹痛之證。
故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搏陽則為巅疾。
(方盛衰論曰。
氣上不下。
頭痛巅疾。
蓋邪氣與陽氣搏擊于上。
則為頭痛巅頂之疾。
)搏陰則為喑。
(足之少陰。
上系于舌。
絡于橫骨。
終于會厭。
邪搏于陰。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合不利。
故為喑。
)陽入之陰則靜。
(陽分之邪。
而入之陰。
則病者靜。
蓋陰盛則靜也。
)陰出之陽則怒。
(陰分之邪。
而出之陽。
則病者多怒。
蓋陽盛則怒也。
)是為五亂。
(謂邪氣亂于五髒之陰陽。
)五邪所見。
(夫五邪之亂于陰陽者。
亂五髒陰陽之氣也。
正氣為賊邪所傷。
則五邪之勝氣。
外見于脈矣。
)春得秋脈。
夏得冬脈。
長夏得春脈。
秋得夏脈。
冬得長夏脈。
(春弦夏鈎秋毛冬石。
五髒陰陽之正氣也。
反得所勝之脈者。
邪賊盛而見于脈也。
)名曰陰出之陽。
病善怒。
不治。
(夫内為陰。
外為陽。
在内五髒為陰。
在外皮肉絡脈為陽。
在内所傷之髒氣。
而外見于脈。
故名曰陰出之陽。
邪出于脈。
則血有餘。
經曰。
血有餘則怒。
此正氣為邪氣所勝。
故為不治。
)是為五邪皆同。
命死不治。
(此言上文之所謂不治者。
謂五脈皆為邪勝也。
如五髒之氣。
為邪所勝。
見四時相克之脈。
皆為死不治矣。
)五髒所藏。
(髒者藏也。
主藏而不瀉也。
)心藏神。
(經曰。
兩精相搏謂之神。
是神乃陰精所生。
而藏于心髒。
朱永年曰。
所生之來謂之精。
又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是先天所生之精。
與後天水谷之精。
而生此神。
故曰兩精相搏。
)肺藏魄。
(并精而出謂之魄。
魄乃陰精所生。
肺為陰髒。
故主藏魄。
)肝藏魂。
(随神往來謂之魂。
肝為陽髒。
故主藏魂。
)脾藏意。
(所以任物謂之心。
心之所憶謂之意。
心生血脈。
血生脾。
故心所之之意而藏于脾也。
)腎藏志。
(心之所之謂之志。
神生于精。
志生于心。
亦心腎交濟之義。
)是為五髒所藏。
(為五髒所藏之神。
)五髒所主。
(五髒在内。
而各有所主之外合。
)心主脈。
(所主血。
故所主在脈。
)肺主皮。
(肺主氣。
氣主皮毛。
故肺合皮。
)肝主筋。
(肝生于腎。
筋生于骨。
故在髒為肝。
在體為筋。
)脾主肉。
(五髒元真之氣。
通會于肌肉腠理。
脾氣通于五髒。
故所主在肉。
)腎主骨。
(腎藏精髓而注于骨。
故所主在骨。
)是為五主。
(謂人身之皮腠形層。
各屬五髒之所主。
)五勞所傷。
(勞、謂太過也。
上古之民。
形勞而不倦。
)久視傷血。
(久視損神。
故傷血。
)久卧傷氣。
(久卧則氣不行。
故傷氣。
)久坐傷肉。
(脾喜運動。
故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立則傷腰腎膝胫。
故傷骨。
)久行傷筋。
(行走罷極則傷筋。
)是為五勞所傷。
(是五勞而傷五髒所主之血氣筋骨也。
)五脈應象。
(五髒之脈。
以應四時五行之象。
)肝脈弦。
(象本證之條達也。
)心脈鈎。
(象火炎盛。
而秒則環轉如鈎。
)脾脈代。
(象四時之更代也。
)肺脈毛。
(秋令清肅。
故象羽毛之清虛。
)腎脈石。
(象石之沉水也。
)是為五髒之脈。
(夫九候之道。
必先定五髒五脈。
審辨其五實五虛。
而後立五法。
調五味以治之。
故此篇宣明五髒之氣焉。
) 卷四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
太陽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少血多氣。
陽明常多氣多血。
少陰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
(夫氣為陽。
血為陰。
腑為陽。
髒為陰。
髒腑陰陽。
雌雄相合。
而氣血之多少。
自有常數。
如太陽多血少氣。
則少陰少血多氣。
少陽少血多氣。
則厥陰多血少氣。
陽有餘則陰不足。
陰有餘則陽不足。
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
惟陽明則氣血皆多。
蓋血氣皆生于陽明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心主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手之陰陽也。
(夫手有三陰三陽。
足有三陰三陽。
以合十二經脈。
陰陽并交。
表裡相應。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章五中之情。
取虛實之要。
知此乃足以診。
如切陰不得陽。
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
守學不湛。
是故髒腑陰陽。
相為表裡。
此皆診候之要。
不可不知。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知所苦者。
知邪病在手足之何經也。
先去其血。
除菀陳也。
菀陳去則無所苦矣。
伺之所欲者。
伺其欲散欲。
欲緩欲收。
蓋必先定五髒之病。
五髒已定。
九候已備。
而後乃存針。
有餘者。
邪氣盛也。
不足者。
精氣奪也。
有餘則瀉之。
不足則補之。
)欲知背俞。
先度其兩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
去半已。
即以兩隅相拄也。
乃舉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
齊脊大椎。
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
肺之俞也。
(俞音輸度音铎拄音主。
此論取五俞之法。
五髒之俞。
皆在于背。
背者。
胸之府也。
故先量其兩乳。
而後定其背之俞焉。
度、量也。
言以草量其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此草。
去半已。
使與中折之草。
拄為三隅。
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
兩隅分而拄下。
當其下隅之盡處。
是肺俞也。
蓋九針九候之道。
先以五髒為主。
) 複下一度。
心之俞也。
複下一度。
左角。
肝之俞也。
右角。
脾之俞也。
複下一度。
腎之俞也。
是謂五髒之俞。
灸刺之度也。
(度葉渡。
度、度數也。
俞、輸同。
五髒血氣。
輸轉傳布也。
吳鶴臯曰。
此取五髒俞法。
與甲乙經不合。
蓋古人别為一法者也。
)形樂志苦。
病生于脈。
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苦。
形樂志樂。
貴人也。
形苦志樂。
形苦志苦。
常人也。
所謂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也。
金匮要略曰。
血痹病。
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
肌膚盛。
重困疲勞。
汗出。
卧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宜引針引陽氣。
令脈和。
緊去則愈。
蓋形樂則肌膚盛。
肌膚盛則陽氣留于陰也久。
陽不在表。
則邪直傷于陰。
志苦則傷神。
神傷則血脈虛。
而邪氣易入。
故病生于脈也。
宜灸以啟留陷之陽。
宜刺以去血脈之痹。
)形樂志樂。
病生于肉。
治之以針石。
(形樂志樂。
則過于安逸矣。
過于安樂。
則神機不轉。
氣血羁留。
故病生于肉。
宜治以針石。
引而通之。
)形苦志樂。
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
(吳鶴臯曰。
勞苦其形則傷筋。
志逸而樂。
則血脈未嘗受病。
故治之以熨烙導引。
使血脈榮養于筋。
則就安矣。
)形苦志苦。
病生咽嗌。
治之以甘藥。
(百憂感其心。
萬事勞其形。
則陰陽氣血皆傷矣。
夫嗌主天氣。
咽主地氣。
天者陽氣。
地者陰氣。
此陰陽氣血皆傷。
故病生嗌咽。
是宜甘藥以調其脾胃焉。
終始篇曰。
陰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将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如此者弗灸。
朱永年曰。
吭嗌、喉也。
)形數驚恐。
經絡不通。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
蓋血随氣行。
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
榮衛不行。
是以病生于不仁。
宜按摩醪藥。
以行其榮衛血氣焉。
朱永年曰。
酒者熟谷之液。
其性悍。
其氣先行于榮衛。
故宜于醪藥也。
)是謂五形志也。
(謂大人布衣。
有此五者之形志。
)刺陽明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
刺少陽出氣惡血。
刺太陰出氣惡血。
刺少陰出氣惡血。
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惡去聲。
此言六經之氣血。
各有多少。
宜從其多者而去之。
蓋邪在氣分者。
可從血出。
邪在血分者。
可從氣出也。
陽明氣血皆多。
故刺可出血出氣。
太陽多血少氣。
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
少陽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太陰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少陰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厥陰多血少氣。
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
此氣血之常數。
針刺之常法也。
針經曰。
刺榮者出血。
刺衛者出氣。
按靈樞經水篇曰。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
與其少血多氣。
與其皆多血氣。
與其皆少血氣。
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
各調其經氣。
固其常有合。
又曰。
足陽明。
五髒六腑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
氣盛熱壯。
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
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
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
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
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
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
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少肥瘦。
以心撩之。
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逾此者。
得惡火。
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
則脫氣。
) 卷四 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
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于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王冰曰。
天以德流。
地以氣化。
德氣相合。
而乃生焉。
易曰。
天地。
萬物化醇。
此之謂也。
則假以溫涼寒暑。
生長收藏。
四時營運。
而方成立。
)君王衆庶。
盡欲全角。
(王冰曰。
貴賤雖殊。
然其寶命一矣。
故好生惡死者。
貴賤之常情也。
)形之疾病。
莫知其情。
留淫日深。
着于骨髓。
心私慮之。
餘欲針除其疾病。
為之奈何。
(王冰曰。
虛邪之中人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有形無形。
故莫知其情狀也。
留而不去。
淫衍日深。
邪氣襲虛。
故着于骨髓。
帝矜不度。
故請行其針。
)岐伯對曰。
夫鹽之味鹹者。
其氣令器津洩。
弦絕者。
其音嘶敗。
木敷者。
其葉發。
病深者。
其聲哕。
人有此三者。
是謂壞腑。
毒藥無治。
短針無取。
此皆絕皮傷肉。
血氣争黑。
(此言髒腑經絡。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如胃氣已敗。
雖毒藥無所用其功。
針石無所施其力。
欲寶命全角者。
當先養其胃氣焉。
夫鹽之味鹹者。
性本潤下。
如置之器中。
其氣上升。
令津洩澤于器之上。
如弦欲絕者。
其音必先嘶敗。
如木氣敷散。
其葉早發生。
此三者。
以喻有諸内而形諸外。
以比哕之腑壞而後發于音聲。
夫哕有三因。
如因肺氣逆而欲複出于胃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此哕之逆證也。
如哕而腹滿。
當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而愈者。
此哕之實證也。
如有此三者之比。
而其聲哕者。
哕之敗證也。
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壞。
雖毒藥無可治其内。
短針無可取其外。
此皆皮毛焦絕。
肌肉損傷。
而氣血争為腐敗矣。
黑者。
腐之色也。
朱永言曰。
金匮要略雲。
六腑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腳縮。
五髒氣絕于内者。
利不禁。
手足不仁。
此哕之壞證也。
所謂壞腑者。
言病深。
而五髒六腑。
血氣皮肉。
俱已敗壞。
)帝曰。
餘念其痛心。
為之亂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
百姓聞之。
以為殘賊。
為之奈何。
(更代、更易時月也。
殘賊、殘忍其死。
而賊害不仁也。
)岐伯曰。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王冰曰。
形假物成。
故生于地。
命惟天賦。
故懸于天。
德氣同歸。
故謂之人也。
靈樞經曰。
天之在我者德。
地之在我者氣。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然德者道之用。
氣者生之母也。
)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為之父母。
(王冰曰。
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
天地恒畜養之。
故為父母。
四氣調神大論曰。
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
)知萬物者。
謂之天子。
(吳曰。
知萬物。
則能參天地。
贊化育。
是謂天之子也。
)天有陰陽。
人有十二節。
(邪客篇曰。
歲有十二月。
人有十二節。
生氣通天論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陰陽。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
皆通乎天氣。
十二節者。
手足之十二大節也。
蓋天有陰陽寒暑以成歲。
人有十二節以合手足之三陰三陽。
十二經脈以應天之十二月也。
)天有寒暑。
人有虛實。
(寒暑者。
天之陰陽消長也。
虛實者。
人之陰陽消長也。
)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
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
聖智不能欺也。
(言能經理天地陰陽之造化者。
不失四時之營運。
知十二經脈之理。
而合于天之陰陽。
惟聖智者能之。
又何欺之有。
)能存八動之變。
五勝更立。
能達虛實之數者。
獨出獨入。
吟至微。
秋毫在目。
(音區。
存、存心也。
八動、八風之變也。
五勝、五行之勝克也。
更立者。
言五行之有勝制。
勝則賊害。
制則生化。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也。
獨出獨入者。
言能存心于八動五勝。
明達于虛實之數。
而出入補瀉之有獨見也。
、卧聲。
口張而不合。
氣之虛也。
呻吟之聲。
氣之實也。
言其吟之至微。
而虛實之秋毫。
皆在吾目矣。
)帝曰。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分為四時。
月有小大。
日有短長。
萬物并至。
不可勝量。
虛實吟。
敢問其方。
(人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此形。
是以與天地合氣而成九候也。
别為九野者。
以身形之應九野也。
分為四時者。
左足應立春。
左脅應春分。
左手應立夏。
膺喉頭首應夏至。
右手應立秋。
右脅應秋分。
右足應立冬。
腰尻下竅應冬至也。
月有小大。
日有短長。
言氣候之有盈虛。
人與天地萬物之氣皆然。
而不可勝量也。
虛實吟者。
以吟之至微。
而知其虛實也。
欲法天則地而為針刺之法。
敢問其方。
)岐伯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滅。
土得木而達。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絕。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
(伯言針石之道。
必先定五髒。
備九候。
而後乃存針。
然五髒五行之氣。
有相勝更立。
不可不知。
如木得金則伐。
火得水則滅。
金得火則缺。
水得土則絕。
此所勝之氣而為賊害也。
如土得木而達。
此得所勝之氣而為制化也。
萬物之理皆然。
而不可勝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
莫之知也。
(共供同。
黔首、黎民也。
懸布天下者。
先立針經以示人。
而百姓隻可力田以供租稅。
有餘粟以供養。
其于治針之道。
莫之知也。
針經曰。
餘子萬民。
養百姓。
而收其租稅。
餘愍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欲助微針通其經脈。
)一曰治神。
(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神屬勿去。
知病存亡。
)二曰知養身。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髒。
故當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工候救之。
勿能傷也。
)三曰知毒藥為真。
(毒藥、所以攻邪者也。
如知之不真。
用之不當。
則反傷其正氣矣。
故帝曰。
餘欲弗使被毒藥。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四曰制砭石小大。
(上古之世。
未有冶鑄。
以砭石為針。
制有大小。
随病所宜。
其後始造九針。
以代石。
經曰。
小之則無内。
大之則無外。
蓋治外者。
制小其針。
治内者。
制其大也。
)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
(腑為陽。
髒為陰。
氣為陽。
血為陰。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故必先知髒腑氣血之虛實。
而後可以行針。
)五法俱立。
各有所先。
(言上古之世。
立此五法。
而各有所宜先者。
)今末世之刺也。
虛者實之。
滿者洩之。
此皆衆工所共知也。
(隻知瀉有餘。
補不足。
此粗工之所共知。
)若夫法天則地。
随應而動。
和之者若響。
随之者若影。
道無鬼神。
獨來獨往。
法天則地者。
必候日月星辰。
四時八正之氣。
随氣應而用其針。
是因天地之時而調和氣血也。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如附應聲。
如影随形。
得心應手。
取效若神。
而離合出入。
自有獨見。
不與衆聞。
徐公遐曰。
來者為陽。
往者為陰。
鬼神者。
陰陽之氣也。
言道在純一。
而若無鬼神矣。
朱子曰。
鬼神、天地之功用。
造化之迹也。
帝曰。
願聞其道。
岐伯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真者。
真一無妄。
神者。
陰陽不測之謂。
言刺之道。
雖有陰陽虛實之分。
而必先歸于治神。
)五髒已定。
(凡刺之道。
畢于終始。
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陰陽定矣。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
而後存針以治之。
)衆脈不見。
衆兇弗聞。
外内相得。
無以形先。
(按九針十二原篇曰。
皮肉筋脈。
各有所處。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取五脈者死。
取三脈者。
故曰。
衆脈不見。
衆兇弗聞。
言不可以濫取也。
髒腑在内。
皮膚筋脈在外。
外内之相應者。
貴在得神。
而無以形先。
蓋言上守神。
粗守形也。
) 可玩往來。
乃施于人。
(言知機之道。
而後乃施于人。
九針十二原篇曰。
粗守關。
上守機。
機之動。
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
清淨而微。
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道。
叩之不發。
知其往來。
為與之期。
)人有虛實。
五虛弗近。
五實弗遠。
(五虛者。
五髒之精氣奪也。
五實者。
五脈之邪氣盛也。
夫用針者。
觀察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
故曰五虛弗近。
邪實者。
急取而瀉之。
故曰五實弗遠。
)至其當發。
間不容。
(音舜與瞬同。
刺之微在遲速。
知其可取。
有如發機。
間不容于瞬息也。
)手動若務。
針耀而勻。
(動、用針也。
務、專一也。
耀、光淨也。
勻、均勻也。
)靜意視義。
觀适之變。
(适、至也。
靜己之意。
視針之義。
以觀氣至之變。
) 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
(冥冥者。
視之無形也。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見其烏烏。
見其稷稷。
從見其飛。
不知其誰。
(張介賓曰。
此形容用針之象有如此者。
烏烏、言氣至如烏之集也。
稷稷、言氣盛如稷之繁也。
從見其飛。
言氣之或往或來。
如烏之飛也。
然此皆無中之有。
莫知其誰為之也。
)伏如橫弩。
起如發機。
(王冰曰。
血氣之未應針。
則伏如橫弩之安靜。
其應針也。
則起如機發之迅速。
)帝曰。
何如而虛。
何如而實。
(複問治虛實之法。
)岐伯曰。
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
(言刺虛者。
須俟其氣至而實。
刺實者。
須俟其氣洩而虛。
)經氣已至。
慎守弗失。
深淺在志。
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
手如握虎。
神無營于衆物。
(按針解論雲。
刺實須其虛者。
留針。
陰氣隆至。
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
陽氣隆至。
針下熱。
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
慎守弗失者。
勿更改也。
深淺在志者。
知病之内外也。
遠近如一者。
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
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壯也。
神無營于衆物者。
靜志觀病患。
無左右視也。
) 卷四 人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
用針之服。
必有法則焉。
今何法何則。
(服、事也。
法、方法。
則、準則也。
)岐伯對曰。
法天則地。
合以天光。
(謂合天之寒暑。
日之寒溫。
月之盈虛。
星辰之行度。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
四時八正之氣。
氣定乃刺之。
(候日月者。
謂日之寒溫。
月之空滿也。
星辰者。
先知二十八宿之分。
以紀日月之行也。
四時八正之氣者。
謂四時之氣。
八方之風也。
定、安靜也。
氣定乃刺之者。
謹候其氣之安靜而刺之也。
)是故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
故血易瀉。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淖、和也。
泣與澀同。
言天溫日明則陽氣盛。
人之血氣亦應之。
故血和潤而易瀉。
衛氣浮而易行。
天寒日陰則陰氣盛。
故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凝則難行。
沉則不應矣。
) 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精、純至也。
月乃陰水之精。
故潮汐之消長。
應月之盈虧。
人之形體屬陰。
精血屬水。
故其虛實浮沉。
亦應于月。
)是以天寒無刺。
(血泣而衛沉也。
)天溫無凝。
(天氣溫和。
則血氣無凝滞而易行。
)月生無瀉。
(恐伐其生氣也。
)月滿無補。
恐重實也。
月郭空無治。
(正氣虛而邪氣不去也。
)是謂得時而調之。
謂得天時而調其血氣也。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因天氣之和。
月之盛滿。
候日遷移。
定氣所在。
南面正立。
待氣至而刺之。
) 故曰。
月生而瀉。
是謂髒虛。
(髒、陰也。
内也。
謂虛其裡陰。
初生之血氣。
)月滿而補。
血氣揚溢。
絡有留血。
命曰重實。
(重平聲。
月滿則血氣充溢于形身之外。
若重補之。
則絡有留血。
是謂重實也。
)月郭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真邪不别。
沉以留止。
外虛内亂。
淫邪乃起。
(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陽。
月郭空。
則陰陽榮衛皆虛。
正不勝邪。
則邪留不去。
而正氣反錯亂矣。
)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伯高曰。
歲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周天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為緯。
虛張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
昴至心為陰。
蓋日月經天。
有南陸北陸之行。
有朔望虛盈之度。
故星辰者。
所以紀日月之行。
而人之榮衛。
亦有陰陽虛實之應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八正者。
八方之正位也。
八方之氣。
以時而至。
謂之八風。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
主生長。
養萬物。
如月建在子。
風從北方來。
冬氣之正也。
月建在卯。
風從東方來。
春氣之正也。
月建在午。
風從南方來。
夏氣之正也。
月建在酉。
風從西方來。
秋氣之正也。
如春夏之交。
風從東南來。
夏秋之交。
風從西南來。
秋冬之交。
風從西北來。
春冬之交。
風從東北來。
此四方四維之正氣。
主生長萬物者也。
從其沖後來為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
主害。
沖後來者。
從沖犯之方而來。
如太一居子。
風從南方來。
火反沖水也。
太一居卯。
風從西方來。
金來犯木也。
故以八方之位。
以候八風之正氣。
候八節之風邪。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四時之氣所在。
如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
又如正月二月。
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
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
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
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
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腎。
此皆氣之所在。
以時而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八方之虛邪。
主殺主害者。
謹候而避之。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勿能害也。
朱永年曰。
日避者。
候太一徙居中宮之日而避之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髒。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身之虛。
血氣虛也。
天之虛。
虛鄉之邪風也。
兩虛相感。
故邪氣至骨。
而入傷五髒。
上工調其九候而救之。
始勿能傷害其性命。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天忌者。
謂太一徙居中宮。
乃天道所當避忌之日。
太一、北極也。
鬥杓所指之辰。
謂之月建。
即氣令所主之方。
如冬至四十六日。
月建在北。
太一居葉蟄之宮。
葉蟄、坎宮也。
立春四十六日。
居天留。
天留、艮宮也。
春分四十六日。
居倉門。
倉門、震宮也。
立夏四十五日。
居陰洛。
陰洛、巽宮也
上下交并。
其餘三髒。
皆所勝之氣相并。
所謂氣不及則所勝妄行。
徐公遐曰。
有精相并者。
有氣相并者。
故首提曰精氣。
)是謂五并。
虛而相并者也。
(此申明并者。
因虛而相并也。
) 五髒所惡。
(金木水火土。
五髒之本氣也。
風寒熱燥濕。
五行之所生也。
五髒之氣。
喜于生化。
故本氣自勝者惡之。
)心惡熱。
(心為火髒。
故惡熱。
)肺惡寒。
(肺屬清金。
故惡寒。
)肝惡風。
(肝主風木。
故惡風。
)脾惡濕。
(脾為陰土。
故惡濕。
)腎惡燥。
(腎為水髒。
故惡燥。
)是謂五惡。
(三髒惡本氣之勝。
肺惡腎之寒。
腎惡肺之燥。
此亦陰陽變換之道。
而肺腎子母之氣。
互為本末也。
)五髒化液。
(水谷入口。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五髒受水谷之津。
淖注于外竅。
而化為五液。
)心為汗。
(心主血。
汗乃血之液也。
)肺為涕。
(出于肺竅之鼻而為涕。
)肝為淚。
(出于肝竅之目而為淚。
)脾為涎。
(出于脾竅之口而為涎。
)腎為唾。
(腎絡上貫膈入肺。
上循喉嚨挾舌本。
舌下廉泉玉英。
上液之道也。
故腎為唾。
經曰。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是謂五液。
(又曰五液者。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腎之液。
複入心而為血。
入肝為淚。
入肺為涕。
入脾為涎。
自入為唾。
是以五液皆鹹。
)五味所禁。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故禁多食。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肺主氣。
辛入肺。
故走氣。
氣病而多食之。
反辛散而傷氣。
)鹹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
(心主血。
潤下作鹹。
鹹走血者。
水氣上交于心也。
血病而多食之。
則水反勝火矣。
)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腎主骨。
炎上作苦。
苦走骨者。
火氣下交于腎也。
骨病而多食之。
則火氣反勝矣。
此與并于心則喜。
并于腎則恐之義相同。
蓋心腎水火之氣。
時相既濟。
故所走互更。
其餘三髒。
是本髒之味。
而走本髒所主之筋肉也。
)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脾主肌肉。
甘為土味。
脾病而多食之。
則反傷脾氣。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肝合筋。
酸走肝。
筋病而多食之。
則反傷其肝氣。
)是謂五禁。
無令多食。
(五味所以養五髒之氣者也。
病則氣虛。
故無令多食。
蓋少則補。
多則反傷其氣。
) 五病所發。
(承上文而言。
五髒之病。
各有所發。
)陰病發于骨。
(腎為陰髒。
在體為骨。
故腎陰之病。
而發于骨。
)陽病發于血。
(心為陽中之太陽。
在體為脈。
故心陽之病。
而發于血。
朱永年曰。
上節言鹹走血。
苦走骨。
此節曰陰病發于骨。
陽病發于血。
正見其陰陽體用之妙。
)陰病發于肉。
(脾為陰中之至陰。
在體為肉。
是以太陰之病。
而發于所主之肌肉。
)陽病發于冬。
(肝為陰中之少陽。
逆冬氣則奉生者少。
春為痿厥。
故肝藏之陽病發于冬。
)陰病發于夏。
(肺為牝髒。
逆夏氣則奉收者少。
秋為瘧。
故肺藏之陰病而發于夏也。
夫所謂陽病發于骨。
陰病發于血者。
即調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心氣内洞。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之義。
此因本氣自傷而為病也。
曰陽病發于冬。
陰病發于夏者。
因所生之母氣。
逆而為病也。
陰陽之道。
推變無窮。
若膠執于心腎發于骨血。
肝肺發于冬夏。
又不可與論陰陽矣。
)是為五發。
(謂五髒皆有所發之處。
各有所發之因。
)五邪所亂。
(言正氣為邪氣所亂。
)邪入于陽則狂。
(邪入于陽。
則陽盛。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又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熱盛于身。
則棄衣欲走也。
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親疏也。
)邪入于陰則痹。
(痹者閉也。
痛也。
邪入于陰。
閉而不行。
則留着而為痹痛之證。
故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搏陽則為巅疾。
(方盛衰論曰。
氣上不下。
頭痛巅疾。
蓋邪氣與陽氣搏擊于上。
則為頭痛巅頂之疾。
)搏陰則為喑。
(足之少陰。
上系于舌。
絡于橫骨。
終于會厭。
邪搏于陰。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合不利。
故為喑。
)陽入之陰則靜。
(陽分之邪。
而入之陰。
則病者靜。
蓋陰盛則靜也。
)陰出之陽則怒。
(陰分之邪。
而出之陽。
則病者多怒。
蓋陽盛則怒也。
)是為五亂。
(謂邪氣亂于五髒之陰陽。
)五邪所見。
(夫五邪之亂于陰陽者。
亂五髒陰陽之氣也。
正氣為賊邪所傷。
則五邪之勝氣。
外見于脈矣。
)春得秋脈。
夏得冬脈。
長夏得春脈。
秋得夏脈。
冬得長夏脈。
(春弦夏鈎秋毛冬石。
五髒陰陽之正氣也。
反得所勝之脈者。
邪賊盛而見于脈也。
)名曰陰出之陽。
病善怒。
不治。
(夫内為陰。
外為陽。
在内五髒為陰。
在外皮肉絡脈為陽。
在内所傷之髒氣。
而外見于脈。
故名曰陰出之陽。
邪出于脈。
則血有餘。
經曰。
血有餘則怒。
此正氣為邪氣所勝。
故為不治。
)是為五邪皆同。
命死不治。
(此言上文之所謂不治者。
謂五脈皆為邪勝也。
如五髒之氣。
為邪所勝。
見四時相克之脈。
皆為死不治矣。
)五髒所藏。
(髒者藏也。
主藏而不瀉也。
)心藏神。
(經曰。
兩精相搏謂之神。
是神乃陰精所生。
而藏于心髒。
朱永年曰。
所生之來謂之精。
又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是先天所生之精。
與後天水谷之精。
而生此神。
故曰兩精相搏。
)肺藏魄。
(并精而出謂之魄。
魄乃陰精所生。
肺為陰髒。
故主藏魄。
)肝藏魂。
(随神往來謂之魂。
肝為陽髒。
故主藏魂。
)脾藏意。
(所以任物謂之心。
心之所憶謂之意。
心生血脈。
血生脾。
故心所之之意而藏于脾也。
)腎藏志。
(心之所之謂之志。
神生于精。
志生于心。
亦心腎交濟之義。
)是為五髒所藏。
(為五髒所藏之神。
)五髒所主。
(五髒在内。
而各有所主之外合。
)心主脈。
(所主血。
故所主在脈。
)肺主皮。
(肺主氣。
氣主皮毛。
故肺合皮。
)肝主筋。
(肝生于腎。
筋生于骨。
故在髒為肝。
在體為筋。
)脾主肉。
(五髒元真之氣。
通會于肌肉腠理。
脾氣通于五髒。
故所主在肉。
)腎主骨。
(腎藏精髓而注于骨。
故所主在骨。
)是為五主。
(謂人身之皮腠形層。
各屬五髒之所主。
)五勞所傷。
(勞、謂太過也。
上古之民。
形勞而不倦。
)久視傷血。
(久視損神。
故傷血。
)久卧傷氣。
(久卧則氣不行。
故傷氣。
)久坐傷肉。
(脾喜運動。
故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立則傷腰腎膝胫。
故傷骨。
)久行傷筋。
(行走罷極則傷筋。
)是為五勞所傷。
(是五勞而傷五髒所主之血氣筋骨也。
)五脈應象。
(五髒之脈。
以應四時五行之象。
)肝脈弦。
(象本證之條達也。
)心脈鈎。
(象火炎盛。
而秒則環轉如鈎。
)脾脈代。
(象四時之更代也。
)肺脈毛。
(秋令清肅。
故象羽毛之清虛。
)腎脈石。
(象石之沉水也。
)是為五髒之脈。
(夫九候之道。
必先定五髒五脈。
審辨其五實五虛。
而後立五法。
調五味以治之。
故此篇宣明五髒之氣焉。
) 卷四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
太陽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少血多氣。
陽明常多氣多血。
少陰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
(夫氣為陽。
血為陰。
腑為陽。
髒為陰。
髒腑陰陽。
雌雄相合。
而氣血之多少。
自有常數。
如太陽多血少氣。
則少陰少血多氣。
少陽少血多氣。
則厥陰多血少氣。
陽有餘則陰不足。
陰有餘則陽不足。
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
惟陽明則氣血皆多。
蓋血氣皆生于陽明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心主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是為手之陰陽也。
(夫手有三陰三陽。
足有三陰三陽。
以合十二經脈。
陰陽并交。
表裡相應。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章五中之情。
取虛實之要。
知此乃足以診。
如切陰不得陽。
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
守學不湛。
是故髒腑陰陽。
相為表裡。
此皆診候之要。
不可不知。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知所苦者。
知邪病在手足之何經也。
先去其血。
除菀陳也。
菀陳去則無所苦矣。
伺之所欲者。
伺其欲散欲。
欲緩欲收。
蓋必先定五髒之病。
五髒已定。
九候已備。
而後乃存針。
有餘者。
邪氣盛也。
不足者。
精氣奪也。
有餘則瀉之。
不足則補之。
)欲知背俞。
先度其兩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
去半已。
即以兩隅相拄也。
乃舉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
齊脊大椎。
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
肺之俞也。
(俞音輸度音铎拄音主。
此論取五俞之法。
五髒之俞。
皆在于背。
背者。
胸之府也。
故先量其兩乳。
而後定其背之俞焉。
度、量也。
言以草量其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此草。
去半已。
使與中折之草。
拄為三隅。
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
兩隅分而拄下。
當其下隅之盡處。
是肺俞也。
蓋九針九候之道。
先以五髒為主。
) 複下一度。
心之俞也。
複下一度。
左角。
肝之俞也。
右角。
脾之俞也。
複下一度。
腎之俞也。
是謂五髒之俞。
灸刺之度也。
(度葉渡。
度、度數也。
俞、輸同。
五髒血氣。
輸轉傳布也。
吳鶴臯曰。
此取五髒俞法。
與甲乙經不合。
蓋古人别為一法者也。
)形樂志苦。
病生于脈。
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苦。
形樂志樂。
貴人也。
形苦志樂。
形苦志苦。
常人也。
所謂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也。
金匮要略曰。
血痹病。
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
肌膚盛。
重困疲勞。
汗出。
卧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宜引針引陽氣。
令脈和。
緊去則愈。
蓋形樂則肌膚盛。
肌膚盛則陽氣留于陰也久。
陽不在表。
則邪直傷于陰。
志苦則傷神。
神傷則血脈虛。
而邪氣易入。
故病生于脈也。
宜灸以啟留陷之陽。
宜刺以去血脈之痹。
)形樂志樂。
病生于肉。
治之以針石。
(形樂志樂。
則過于安逸矣。
過于安樂。
則神機不轉。
氣血羁留。
故病生于肉。
宜治以針石。
引而通之。
)形苦志樂。
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
(吳鶴臯曰。
勞苦其形則傷筋。
志逸而樂。
則血脈未嘗受病。
故治之以熨烙導引。
使血脈榮養于筋。
則就安矣。
)形苦志苦。
病生咽嗌。
治之以甘藥。
(百憂感其心。
萬事勞其形。
則陰陽氣血皆傷矣。
夫嗌主天氣。
咽主地氣。
天者陽氣。
地者陰氣。
此陰陽氣血皆傷。
故病生嗌咽。
是宜甘藥以調其脾胃焉。
終始篇曰。
陰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将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如此者弗灸。
朱永年曰。
吭嗌、喉也。
)形數驚恐。
經絡不通。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
蓋血随氣行。
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
榮衛不行。
是以病生于不仁。
宜按摩醪藥。
以行其榮衛血氣焉。
朱永年曰。
酒者熟谷之液。
其性悍。
其氣先行于榮衛。
故宜于醪藥也。
)是謂五形志也。
(謂大人布衣。
有此五者之形志。
)刺陽明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
刺少陽出氣惡血。
刺太陰出氣惡血。
刺少陰出氣惡血。
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惡去聲。
此言六經之氣血。
各有多少。
宜從其多者而去之。
蓋邪在氣分者。
可從血出。
邪在血分者。
可從氣出也。
陽明氣血皆多。
故刺可出血出氣。
太陽多血少氣。
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
少陽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太陰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少陰多氣少血。
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
厥陰多血少氣。
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
此氣血之常數。
針刺之常法也。
針經曰。
刺榮者出血。
刺衛者出氣。
按靈樞經水篇曰。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
與其少血多氣。
與其皆多血氣。
與其皆少血氣。
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
各調其經氣。
固其常有合。
又曰。
足陽明。
五髒六腑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
氣盛熱壯。
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
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
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
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
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
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
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少肥瘦。
以心撩之。
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逾此者。
得惡火。
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
則脫氣。
) 卷四 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
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于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王冰曰。
天以德流。
地以氣化。
德氣相合。
而乃生焉。
易曰。
天地。
萬物化醇。
此之謂也。
則假以溫涼寒暑。
生長收藏。
四時營運。
而方成立。
)君王衆庶。
盡欲全角。
(王冰曰。
貴賤雖殊。
然其寶命一矣。
故好生惡死者。
貴賤之常情也。
)形之疾病。
莫知其情。
留淫日深。
着于骨髓。
心私慮之。
餘欲針除其疾病。
為之奈何。
(王冰曰。
虛邪之中人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有形無形。
故莫知其情狀也。
留而不去。
淫衍日深。
邪氣襲虛。
故着于骨髓。
帝矜不度。
故請行其針。
)岐伯對曰。
夫鹽之味鹹者。
其氣令器津洩。
弦絕者。
其音嘶敗。
木敷者。
其葉發。
病深者。
其聲哕。
人有此三者。
是謂壞腑。
毒藥無治。
短針無取。
此皆絕皮傷肉。
血氣争黑。
(此言髒腑經絡。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如胃氣已敗。
雖毒藥無所用其功。
針石無所施其力。
欲寶命全角者。
當先養其胃氣焉。
夫鹽之味鹹者。
性本潤下。
如置之器中。
其氣上升。
令津洩澤于器之上。
如弦欲絕者。
其音必先嘶敗。
如木氣敷散。
其葉早發生。
此三者。
以喻有諸内而形諸外。
以比哕之腑壞而後發于音聲。
夫哕有三因。
如因肺氣逆而欲複出于胃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此哕之逆證也。
如哕而腹滿。
當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而愈者。
此哕之實證也。
如有此三者之比。
而其聲哕者。
哕之敗證也。
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壞。
雖毒藥無可治其内。
短針無可取其外。
此皆皮毛焦絕。
肌肉損傷。
而氣血争為腐敗矣。
黑者。
腐之色也。
朱永言曰。
金匮要略雲。
六腑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腳縮。
五髒氣絕于内者。
利不禁。
手足不仁。
此哕之壞證也。
所謂壞腑者。
言病深。
而五髒六腑。
血氣皮肉。
俱已敗壞。
)帝曰。
餘念其痛心。
為之亂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
百姓聞之。
以為殘賊。
為之奈何。
(更代、更易時月也。
殘賊、殘忍其死。
而賊害不仁也。
)岐伯曰。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王冰曰。
形假物成。
故生于地。
命惟天賦。
故懸于天。
德氣同歸。
故謂之人也。
靈樞經曰。
天之在我者德。
地之在我者氣。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然德者道之用。
氣者生之母也。
)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為之父母。
(王冰曰。
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
天地恒畜養之。
故為父母。
四氣調神大論曰。
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
)知萬物者。
謂之天子。
(吳曰。
知萬物。
則能參天地。
贊化育。
是謂天之子也。
)天有陰陽。
人有十二節。
(邪客篇曰。
歲有十二月。
人有十二節。
生氣通天論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陰陽。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
皆通乎天氣。
十二節者。
手足之十二大節也。
蓋天有陰陽寒暑以成歲。
人有十二節以合手足之三陰三陽。
十二經脈以應天之十二月也。
)天有寒暑。
人有虛實。
(寒暑者。
天之陰陽消長也。
虛實者。
人之陰陽消長也。
)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
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
聖智不能欺也。
(言能經理天地陰陽之造化者。
不失四時之營運。
知十二經脈之理。
而合于天之陰陽。
惟聖智者能之。
又何欺之有。
)能存八動之變。
五勝更立。
能達虛實之數者。
獨出獨入。
吟至微。
秋毫在目。
(音區。
存、存心也。
八動、八風之變也。
五勝、五行之勝克也。
更立者。
言五行之有勝制。
勝則賊害。
制則生化。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也。
獨出獨入者。
言能存心于八動五勝。
明達于虛實之數。
而出入補瀉之有獨見也。
、卧聲。
口張而不合。
氣之虛也。
呻吟之聲。
氣之實也。
言其吟之至微。
而虛實之秋毫。
皆在吾目矣。
)帝曰。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分為四時。
月有小大。
日有短長。
萬物并至。
不可勝量。
虛實吟。
敢問其方。
(人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此形。
是以與天地合氣而成九候也。
别為九野者。
以身形之應九野也。
分為四時者。
左足應立春。
左脅應春分。
左手應立夏。
膺喉頭首應夏至。
右手應立秋。
右脅應秋分。
右足應立冬。
腰尻下竅應冬至也。
月有小大。
日有短長。
言氣候之有盈虛。
人與天地萬物之氣皆然。
而不可勝量也。
虛實吟者。
以吟之至微。
而知其虛實也。
欲法天則地而為針刺之法。
敢問其方。
)岐伯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滅。
土得木而達。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絕。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
(伯言針石之道。
必先定五髒。
備九候。
而後乃存針。
然五髒五行之氣。
有相勝更立。
不可不知。
如木得金則伐。
火得水則滅。
金得火則缺。
水得土則絕。
此所勝之氣而為賊害也。
如土得木而達。
此得所勝之氣而為制化也。
萬物之理皆然。
而不可勝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
莫之知也。
(共供同。
黔首、黎民也。
懸布天下者。
先立針經以示人。
而百姓隻可力田以供租稅。
有餘粟以供養。
其于治針之道。
莫之知也。
針經曰。
餘子萬民。
養百姓。
而收其租稅。
餘愍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欲助微針通其經脈。
)一曰治神。
(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神屬勿去。
知病存亡。
)二曰知養身。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髒。
故當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工候救之。
勿能傷也。
)三曰知毒藥為真。
(毒藥、所以攻邪者也。
如知之不真。
用之不當。
則反傷其正氣矣。
故帝曰。
餘欲弗使被毒藥。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四曰制砭石小大。
(上古之世。
未有冶鑄。
以砭石為針。
制有大小。
随病所宜。
其後始造九針。
以代石。
經曰。
小之則無内。
大之則無外。
蓋治外者。
制小其針。
治内者。
制其大也。
)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
(腑為陽。
髒為陰。
氣為陽。
血為陰。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故必先知髒腑氣血之虛實。
而後可以行針。
)五法俱立。
各有所先。
(言上古之世。
立此五法。
而各有所宜先者。
)今末世之刺也。
虛者實之。
滿者洩之。
此皆衆工所共知也。
(隻知瀉有餘。
補不足。
此粗工之所共知。
)若夫法天則地。
随應而動。
和之者若響。
随之者若影。
道無鬼神。
獨來獨往。
法天則地者。
必候日月星辰。
四時八正之氣。
随氣應而用其針。
是因天地之時而調和氣血也。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如附應聲。
如影随形。
得心應手。
取效若神。
而離合出入。
自有獨見。
不與衆聞。
徐公遐曰。
來者為陽。
往者為陰。
鬼神者。
陰陽之氣也。
言道在純一。
而若無鬼神矣。
朱子曰。
鬼神、天地之功用。
造化之迹也。
帝曰。
願聞其道。
岐伯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真者。
真一無妄。
神者。
陰陽不測之謂。
言刺之道。
雖有陰陽虛實之分。
而必先歸于治神。
)五髒已定。
(凡刺之道。
畢于終始。
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陰陽定矣。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
而後存針以治之。
)衆脈不見。
衆兇弗聞。
外内相得。
無以形先。
(按九針十二原篇曰。
皮肉筋脈。
各有所處。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取五脈者死。
取三脈者。
故曰。
衆脈不見。
衆兇弗聞。
言不可以濫取也。
髒腑在内。
皮膚筋脈在外。
外内之相應者。
貴在得神。
而無以形先。
蓋言上守神。
粗守形也。
) 可玩往來。
乃施于人。
(言知機之道。
而後乃施于人。
九針十二原篇曰。
粗守關。
上守機。
機之動。
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
清淨而微。
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道。
叩之不發。
知其往來。
為與之期。
)人有虛實。
五虛弗近。
五實弗遠。
(五虛者。
五髒之精氣奪也。
五實者。
五脈之邪氣盛也。
夫用針者。
觀察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
故曰五虛弗近。
邪實者。
急取而瀉之。
故曰五實弗遠。
)至其當發。
間不容。
(音舜與瞬同。
刺之微在遲速。
知其可取。
有如發機。
間不容于瞬息也。
)手動若務。
針耀而勻。
(動、用針也。
務、專一也。
耀、光淨也。
勻、均勻也。
)靜意視義。
觀适之變。
(适、至也。
靜己之意。
視針之義。
以觀氣至之變。
) 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
(冥冥者。
視之無形也。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見其烏烏。
見其稷稷。
從見其飛。
不知其誰。
(張介賓曰。
此形容用針之象有如此者。
烏烏、言氣至如烏之集也。
稷稷、言氣盛如稷之繁也。
從見其飛。
言氣之或往或來。
如烏之飛也。
然此皆無中之有。
莫知其誰為之也。
)伏如橫弩。
起如發機。
(王冰曰。
血氣之未應針。
則伏如橫弩之安靜。
其應針也。
則起如機發之迅速。
)帝曰。
何如而虛。
何如而實。
(複問治虛實之法。
)岐伯曰。
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
(言刺虛者。
須俟其氣至而實。
刺實者。
須俟其氣洩而虛。
)經氣已至。
慎守弗失。
深淺在志。
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
手如握虎。
神無營于衆物。
(按針解論雲。
刺實須其虛者。
留針。
陰氣隆至。
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
陽氣隆至。
針下熱。
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
慎守弗失者。
勿更改也。
深淺在志者。
知病之内外也。
遠近如一者。
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
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壯也。
神無營于衆物者。
靜志觀病患。
無左右視也。
) 卷四 人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
用針之服。
必有法則焉。
今何法何則。
(服、事也。
法、方法。
則、準則也。
)岐伯對曰。
法天則地。
合以天光。
(謂合天之寒暑。
日之寒溫。
月之盈虛。
星辰之行度。
)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
四時八正之氣。
氣定乃刺之。
(候日月者。
謂日之寒溫。
月之空滿也。
星辰者。
先知二十八宿之分。
以紀日月之行也。
四時八正之氣者。
謂四時之氣。
八方之風也。
定、安靜也。
氣定乃刺之者。
謹候其氣之安靜而刺之也。
)是故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
故血易瀉。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淖、和也。
泣與澀同。
言天溫日明則陽氣盛。
人之血氣亦應之。
故血和潤而易瀉。
衛氣浮而易行。
天寒日陰則陰氣盛。
故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凝則難行。
沉則不應矣。
) 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精、純至也。
月乃陰水之精。
故潮汐之消長。
應月之盈虧。
人之形體屬陰。
精血屬水。
故其虛實浮沉。
亦應于月。
)是以天寒無刺。
(血泣而衛沉也。
)天溫無凝。
(天氣溫和。
則血氣無凝滞而易行。
)月生無瀉。
(恐伐其生氣也。
)月滿無補。
恐重實也。
月郭空無治。
(正氣虛而邪氣不去也。
)是謂得時而調之。
謂得天時而調其血氣也。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因天氣之和。
月之盛滿。
候日遷移。
定氣所在。
南面正立。
待氣至而刺之。
) 故曰。
月生而瀉。
是謂髒虛。
(髒、陰也。
内也。
謂虛其裡陰。
初生之血氣。
)月滿而補。
血氣揚溢。
絡有留血。
命曰重實。
(重平聲。
月滿則血氣充溢于形身之外。
若重補之。
則絡有留血。
是謂重實也。
)月郭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真邪不别。
沉以留止。
外虛内亂。
淫邪乃起。
(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陽。
月郭空。
則陰陽榮衛皆虛。
正不勝邪。
則邪留不去。
而正氣反錯亂矣。
)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伯高曰。
歲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周天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為緯。
虛張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
昴至心為陰。
蓋日月經天。
有南陸北陸之行。
有朔望虛盈之度。
故星辰者。
所以紀日月之行。
而人之榮衛。
亦有陰陽虛實之應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八正者。
八方之正位也。
八方之氣。
以時而至。
謂之八風。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
主生長。
養萬物。
如月建在子。
風從北方來。
冬氣之正也。
月建在卯。
風從東方來。
春氣之正也。
月建在午。
風從南方來。
夏氣之正也。
月建在酉。
風從西方來。
秋氣之正也。
如春夏之交。
風從東南來。
夏秋之交。
風從西南來。
秋冬之交。
風從西北來。
春冬之交。
風從東北來。
此四方四維之正氣。
主生長萬物者也。
從其沖後來為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
主害。
沖後來者。
從沖犯之方而來。
如太一居子。
風從南方來。
火反沖水也。
太一居卯。
風從西方來。
金來犯木也。
故以八方之位。
以候八風之正氣。
候八節之風邪。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四時之氣所在。
如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
又如正月二月。
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
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
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
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
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腎。
此皆氣之所在。
以時而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八方之虛邪。
主殺主害者。
謹候而避之。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勿能害也。
朱永年曰。
日避者。
候太一徙居中宮之日而避之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髒。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身之虛。
血氣虛也。
天之虛。
虛鄉之邪風也。
兩虛相感。
故邪氣至骨。
而入傷五髒。
上工調其九候而救之。
始勿能傷害其性命。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天忌者。
謂太一徙居中宮。
乃天道所當避忌之日。
太一、北極也。
鬥杓所指之辰。
謂之月建。
即氣令所主之方。
如冬至四十六日。
月建在北。
太一居葉蟄之宮。
葉蟄、坎宮也。
立春四十六日。
居天留。
天留、艮宮也。
春分四十六日。
居倉門。
倉門、震宮也。
立夏四十五日。
居陰洛。
陰洛、巽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