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變見于氣口。
以決其死生。
)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入胃之飲。
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蓋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肺應天而主氣。
故能通調水道。
而下輸膀胱。
所謂地氣升而為雲。
天氣降而為雨也。
水精四布者。
氣化則水行。
故四布于皮毛。
五經并行者。
通灌于五髒之經脈也。
平脈篇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水入于經。
其血乃成。
故先論食而後論其飲焉。
)合于四時五髒。
陰陽揆度。
以為常也。
(五髒、五行之氣也。
揆度、度數也。
總結上文。
而言經脈之道。
合于四時五行之次序。
陰陽出入之度數。
以為經脈之經常。
)太陽髒獨至。
厥喘。
虛氣逆。
是陰不足。
陽有餘也。
表裡當俱瀉。
取之下俞。
(此言髒腑經脈。
有陰陽相合之常度。
如偏陰偏陽之獨至。
則為厥喘諸病。
所謂先知經脈。
今識病脈也。
太陽髒獨至者。
太陽之經氣獨至。
而無陰氣之和也。
陽氣惟上。
故下厥上喘。
而虛氣上逆也。
是陰不足而陽有餘。
表裡俱當瀉。
蓋太陽經氣。
發原于下。
而上出于膚表。
故當表裡俱瀉。
而取之下俞。
)陽明髒獨至。
是陽氣重并也。
當瀉陽補陰。
取之下俞。
(陰陽系日月篇曰。
寅者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陽明之獨至。
是太少重并于陽明。
陽盛故陰虛矣。
此言陰陽并合。
乃經脈之常。
如陽并于陽。
陰并于陰。
則為病脈矣。
故曰。
持雌守雄。
棄陰附陽。
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少陽髒獨至。
是厥氣也。
跷前卒大。
取之下俞。
(少陽主初生之氣。
生氣厥逆于下。
以緻髒脈之獨大于跷前也。
跷者。
奇經之跷脈。
足少陽經脈。
在陽跷之前。
故跷前卒大。
朱衛公曰。
言跷前卒大者。
釋明三陽之脈。
候足之三陽也。
蓋生陽之氣。
皆從下而上。
由陰而陽。
故俱取之下俞。
又申明三陰三陽之候。
候十二經之本脈也。
如跷前少陽之脈卒大。
而厥陰之動脈微小者。
是為少陽獨至也。
所謂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者。
論陰陽之經脈也。
經脈連于髒腑。
故曰髒。
所謂一陽二陽一陰二陰者。
論三陰三陽之氣也。
此節論有病經而及于無病之氣者。
有病氣而及于有形之經者。
蓋病在經者由髒而經。
由經而氣。
病在氣者由氣而經。
由經而髒也。
)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此申明經氣之各有别也。
夫一陰一陽。
分而為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
合于手足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
合于十二髒。
腑所以藏物。
故亦名髒也。
所謂太陽陽明少陽髒獨至者。
言三陽經脈之獨盛也。
三陽經脈之獨盛者。
是三陽氣之太過也。
)太陰髒搏者。
用心省真。
五脈氣少。
胃氣不平。
三陰也。
宜治其下俞。
補陽瀉陰。
(此言三陰三陽之經氣。
皆有手有足也。
夫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
是為三陰。
是以太陰之髒脈相搏者。
須用心省察。
其為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乎。
如五脈氣少者。
手太陰之過也。
蓋肺朝百脈。
而輸精于髒腑。
肺氣搏而不行。
則五脈之氣皆少。
是以五脈氣少者。
知在手之太陰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氣搏而不行。
是以胃氣不平。
胃氣不平者。
知在足之太陰也。
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
而後謂之三陰也。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
從腹走手。
手足經氣。
交相貫通。
故獨取之下俞。
徐公遐曰。
此複申明所謂三陰三陽者。
概手足而言也。
蓋陰陽之氣。
皆從下而上。
故獨取之下俞。
)一陽獨嘯。
少陽厥也。
(此言經厥而及于氣也。
夫氣激于喉中而濁。
謂之言。
氣激于舌端而清。
為之嘯。
蓋氣郁而欲伸出之。
一陽之氣獨嘯者。
蓋因少陽之經氣厥逆也。
所謂少陽獨至。
一陽之過者。
言氣盛而及于經也。
一陽獨嘯。
少陽厥者。
言經逆而及于氣也。
分而論之。
有氣有經。
合而論之。
經氣之相關也。
朱衛公曰。
以太陰開于其間者。
當知三陰三陽之經氣。
皆若是也。
張兆璜曰。
少陽厥者。
木火之氣郁也。
木郁之發。
松吟高山。
虎嘯岩岫。
古之善嘯者。
聽溪中虎聲而瀉之。
一陽獨嘯之義。
蓋取諸此與。
)陽并于上。
四脈争張。
氣歸于腎。
宜治其經絡。
瀉陽補陰。
(陽并者。
太陽陽明之氣相并也。
四脈者。
太陽之小腸膀胱。
陽明之胃與大腸。
即四形藏之脈也。
四脈争張。
以緻陽并于上。
亦經厥而及于氣也。
腎為生氣之原。
此三陽之氣。
虛陷于腎。
不能與陽相接。
故宜瀉其陽之絡。
補其陰之經。
陰陽平而經氣和矣。
四脈争張。
四形藏之氣盛也。
氣歸真虛。
五神藏之氣虛也。
) 一陰至。
厥陰之治也。
真虛心。
厥氣留薄。
發為白汗。
調食和藥。
治在下俞。
(音狷。
此言經氣逆。
而病及于髒也。
一陰者。
厥陰也。
是以一陰氣至。
當厥陰主治。
而反見髒真之虛。
心為痛。
蓋厥陰之氣。
發于命門。
為心主之包絡。
厥陰氣逆。
以至真虛而心痛也。
厥逆之氣。
留薄于心下。
則上迫于肺。
故發為白汗。
夫真虛痛心。
病在内也。
經氣厥逆。
病在外也。
病在内者。
治以藥食。
病在外者。
治以針砭。
故宜調食和藥。
治其下俞。
夫所謂一陽二陽三陽。
一陰二陰三陰者。
陰陽之二氣也。
所謂太陽陽明少陽。
太陰厥陰少陰者。
概髒腑經氣而言也。
人禀天地陰陽之氣。
而成此形。
是有有形之髒腑經脈。
有無形之陰陽六氣也。
雖然。
髒不離乎經。
經不離乎氣。
氣不離乎髒。
經氣貫通。
髒氣并合。
陰陽出入。
上下循環。
是以有論三陽之獨至者。
有論在手經足經者。
有論經病而及于氣。
氣病而及于經者。
有論陰陽之不相合者。
有論經氣逆而病及于髒者。
此皆陰陽之道。
可合可分。
書不盡言。
舉一以十。
學人當知一經之氣若是。
則十二經可知。
能引而伸之。
進乎技矣。
厥陰之治。
謂當足厥陰之經脈主治也。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可合于六經。
可通于髒腑。
當與末節合論三陰之氣而各有分别焉。
)帝曰。
太陽髒何象。
(太陽髒者。
謂小腸膀胱之經脈也。
象者。
效象形容。
此複論經氣之見于脈者。
各有别也。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合于十二經而應于脈。
非氣之行于脈中也。
故太陽之脈象上三陽之氣盛而浮。
少陽之脈象上一陽氣之初生也。
若一陽之氣行于脈中。
則滑而不實矣。
此申明陽髒獨至陰髒相搏者。
乃因氣而見于脈。
故曰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岐伯曰。
象三陽而浮也。
(象者。
像也。
三陽。
陽盛之氣也。
言太陽之髒脈。
象陽盛之氣而浮也。
)帝曰。
少陽髒何象。
岐伯曰。
象一陽也。
(少陽髒者。
三焦甲膽之經氣。
故象一陽初動之生陽。
)一陽髒者。
滑而不實也。
(所謂一陽二陽者。
乃三陽之氣也。
氣應脈外。
故以脈之浮沉。
以效象陰陽之氣。
如在一陽之髒脈。
則見脈體之滑象矣。
蓋陽氣搏于脈中。
其脈則滑。
陽欲外浮。
故不實也。
此反結上文。
而言一陽之髒脈。
與一陽之氣見于脈者之不同也。
)帝曰。
陽明髒何象。
岐伯曰。
象大浮也。
(陽明髒者。
胃與大腸之經脈也。
陽明者。
兩陽合明。
陽氣合并。
則陽熱盛。
故其象大浮。
象大浮者。
二陽之氣也。
)太陰髒搏。
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腎。
沉不浮也。
(此複結陰髒之經脈。
與陰氣之見于脈者之不同也。
太陰髒搏者。
乃太陰之經脈相搏。
故見脈象之伏鼓。
如二陰之氣相搏。
以至于少陰之腎。
隻見乎沉而不浮。
蓋以脈象之浮沉。
以别陰陽之氣。
以脈體之滑動不實。
鼓動而伏。
以别陰陽之脈也。
此篇論欲識病脈。
先知經脈。
然欲知經脈。
又當體析其經與氣焉。
) 卷四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
願聞其事。
(此承上章而複問也。
經脈篇曰。
合于四時五髒。
陰陽揆度。
以為經脈之常。
故帝以髒腑陰陽。
合于人形。
法于四時五行。
而為救治之法。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反逆為從。
謂之得。
反順為逆。
謂之失。
張兆璜曰。
合人形者。
以髒腑陰陽合于九竅九候。
)岐伯對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髒之氣。
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此篇論察其腑髒而知死生之期。
然須法于四時五行生克之順逆。
而後死生可必。
故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言天之十幹四時。
地之五谷五味。
人之五髒五氣。
皆合于此五者。
以此五者而合參之。
則成敗死生可決矣。
更貴更賤者。
貴賤更互也。
間者。
持愈之時。
甚者。
加甚之時也。
)帝曰。
願卒聞之。
(卒、盡也。
)岐伯曰。
肝主春。
(肝主春木之氣。
)足厥陰少陽主治。
(足厥陰主乙木。
足少陽主甲木。
二者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甲乙。
(甲為陽木。
乙為陰木。
在時為春。
在日主甲乙。
)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肝主春生怒發之氣。
故苦于太過之急。
宜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
(心主夏火之氣。
)手少陰太陽主治。
(手少陰主丁火。
手太陽主丙火。
二者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丙丁。
(丙為陽火。
丁為陰火。
在時主夏。
在日為丙丁。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吳氏曰。
心以長養為令。
志喜而緩。
緩則心氣散逸。
自傷其神矣。
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
(長夏、六月也。
謂火土相生之時。
)足太陰陽明主治。
(足太陰主己土。
足陽明主戊土。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戊己。
(戊為陽土。
己為陰土。
位居中央。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脾屬陰土。
喜燥惡濕。
苦乃火味。
故宜食苦以燥之。
張二中曰。
喜燥者。
喜母氣以資生。
苦濕者。
惡所勝之乘侮。
)肺主秋。
(主秋金之令。
)手太陰陽明主治。
(手太陰主辛金。
手陽明主庚金。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經氣。
)其日庚辛。
(庚為陽金。
辛為陰金。
在時主秋。
在日主庚辛。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肺主收降之令。
故苦氣上逆。
宜食苦以洩下之。
)腎主冬。
(主冬水之令。
)足少陰太陽主治。
(足少陰主癸水。
足太陽主壬水。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經氣。
)其日壬癸。
(壬屬陽水。
癸屬陰水。
在時主冬。
在日為壬癸。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
緻津液。
通氣也。
(腎者水髒。
喜潤而惡燥。
宜食辛以潤之。
謂辛能開腠理。
使津液行而能通氣。
故潤。
以上論五髒之本氣。
而合于四時五行五味也。
)病在肝。
愈于夏。
(此論邪氣之客于身。
而病在五髒者。
亦合于四時五行。
而有間甚之時日也。
病在肝。
愈于夏者。
子制其鬼賊。
而能令母實也。
)夏不愈。
甚于秋。
(子休而賊旺。
至其所不勝而甚也。
)秋不死。
持于冬。
(賊氣休而得母氣之養。
至其所生而持也。
) 起于春。
(自得其位。
故複起也。
此論死生之月節也。
餘髒仿此。
)禁當風。
(風氣通于肝。
故禁而弗犯。
)肝病者。
愈在丙丁。
(至其所生而愈也。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
(金克木也。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得母氣之所生而持。
)起于甲乙。
(本氣複旺而起。
此論死生之期日也。
)肝病者。
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靜。
(平旦乃木氣生旺之時。
故爽慧。
下晡乃金旺之時。
故病甚。
夜半得母之生氣。
故安靜。
此論間甚之時也。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肝氣受邪。
則木郁而欲散。
故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
酸瀉之。
(按歲運。
厥陰之勝。
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
以甘瀉之。
太陰之勝。
以苦瀉之。
又曰。
木位之主。
其瀉以酸。
其補以辛。
火位之主。
其瀉以鹹。
其補以鹹。
土位之主。
其瀉以苦。
其補以甘。
金位之主。
其瀉以辛。
其補以酸。
水位之主。
其瀉以甘。
其補以苦。
五味陰陽之用。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湧洩為陰。
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夫肝病者。
厥陰之勝也。
邪盛則正虛。
故以辛之發散。
以散其木郁。
以辛之潤。
以補其肝氣。
以酸之洩。
以瀉其有餘。
所謂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餘髒準此。
)病在心。
愈在長夏。
長夏不愈。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
(不死則能持。
能持則能愈矣。
)禁溫食熱衣。
(心惡熱也。
)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
(當愈不愈。
故有所加。
值死不死。
故有所起。
)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靜。
(靈樞經曰。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
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故自得其位而慧。
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其所生而靜也。
)心欲。
急食鹹以之。
(葉軟。
心為火髒。
心病則剛燥矣。
故宜食鹹以之。
)用鹹補之。
甘瀉之。
(鹹味下洩上湧而從水化。
能洩心氣以下交。
湧水氣以上濟。
水火既濟。
則心氣自益。
火欲炎散。
以甘之發散而瀉之。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長夏。
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
(胃欲清飲。
故禁溫食。
飽食傷脾。
故禁飽食。
脾屬陰土而惡濕。
故濕地濡衣。
鹹宜禁之。
)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化生人之五髒。
生于地。
懸命于天。
是以生于五行。
而歸命于十幹也。
)脾病者。
日慧。
日出甚。
下晡靜。
(音疊。
、日HT也。
應長夏之時。
故慧。
日出乃木旺之時。
故甚。
下晡乃申酉之分。
應秋金之令。
故靜。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土德和濃。
故欲緩。
病則失其中和之氣矣。
故宜食甘以緩之。
)用苦瀉之。
甘補之。
(脾病則土郁矣。
故用苦味之湧洩。
以瀉奪之。
以甘之緩補之。
金匮要略曰。
五髒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髒病各有所惡。
各随其所不喜者為病。
是以順其所欲之味為補也。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于夏。
夏不死。
持于長夏。
起于秋。
禁寒飲食寒衣。
(形寒飲冷則傷肺。
故皆禁之。
)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
(始病則以歲月期之。
病重則以旬日期之。
垂死則以旦暮計之。
)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靜。
(一日一夜五分之。
而各有生克間甚之時)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肺主秋收之令。
病則反其常矣。
故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瀉之。
(用酸收以補正。
辛散以瀉邪。
)病在腎。
愈于春。
春不愈。
甚于長夏。
長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
禁犯HT熱食。
溫炙衣。
(音翠HT音埃。
HT、瀑漬之熱食也。
溫炙衣。
烘焙之熱衣也。
腎惡燥。
故禁犯之。
)腎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
(在四髒曰加者。
言所勝之氣。
加于我而使病加之。
是客勝也。
在腎髒曰甚于戊己。
乃至其所不勝而甚。
是主弱也。
本經凡論五髒。
多不一其辭。
蓋陰陽之道。
推之無窮。
)腎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靜。
(四季、辰戌醜未時也。
腎病者水王則慧。
土王則甚。
金王則靜。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腎體沉石。
德性堅凝。
病則失其常矣。
故宜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
鹹瀉之。
(用苦堅以補之。
鹹洩以瀉之。
以上論五髒之病。
而宜于藥食者。
五味各有所宜。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邪氣者。
風寒暑濕。
外淫之邪也。
以勝相加者。
如肝病加于庚辛。
心病加于子癸。
所勝之氣加臨。
而病益重也。
)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者愈于夏。
心病者愈于壬癸。
得所生之子氣而愈也。
)至其所不勝而甚。
(謂值其克賊之時。
而病益甚也。
)至于所生而持。
(得所生之母氣。
而能支持也。
)自得其位而起。
(位者。
本經所謂木位火位之類。
值本氣自旺之時。
故能複起而愈也。
)必先定五髒之脈。
乃可言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言必先定五髒之經脈。
知五髒之病脈。
乃可言病之間甚。
死生之期。
)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病者。
邪氣實也。
肝脈布脅肋。
抵少腹。
故兩脅下痛引少腹。
靈樞經曰。
肝氣實則怒。
蓋肝為将軍之官而志怒。
肝氣郁而不舒。
故怒也)虛則目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将捕之。
(KT音荒。
虛者。
精氣奪也。
KT、不明也。
肝藏血而開竅于目。
肝虛。
故KTKT無所見。
少陽經脈入耳中。
故無所聞。
膽病者。
心下淡淡。
如人将捕之。
)取其經。
厥陰與少陽。
(經、謂經脈也。
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故取二經。
以通其氣。
)氣逆則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取血者。
(厥陰與督脈會于巅。
肝氣逆。
故頭痛。
少陽氣逆。
故耳不聰而頰腫也。
取血者。
謂取其經之多血者而去之。
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少陽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髒腑經氣相通。
宜從厥陰之多血者而瀉之。
)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甲間痛。
兩臂内痛。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
上挾咽。
出脅下。
循内。
下肘中。
循臂内後廉。
手少陽小腸脈。
上手臂。
循内。
出肩解。
繞肩胛。
二經氣實。
故有是痛。
脅支滿者。
少陰之支絡。
滿痛于脅下也。
)虛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心火氣虛。
則水濁上乘。
故胸腹大。
經雲。
濁氣在上。
則生脹。
心氣不能交于陰。
故脅下與陰相引而痛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
舌下血者。
(心脈上循咽喉。
開竅于舌。
故取舌下血者。
蓋手足陰陽所苦。
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 其變病。
刺中血者。
(設有變病。
而邪不在經絡者。
亦取其中出血。
蓋髒腑經氣之相通也。
徐公遐問曰。
師言取經之多血者而去之。
少陰常少血。
奚獨取其舌下中。
曰。
處有常變。
用有經權。
少陰少血者。
言其常也。
病有所苦。
必先去其血。
而後瀉有餘補不足者。
言其變也。
蓋虛者亦不宜去血。
變病者。
又取于中。
此皆處變用權之法。
故獨舉少陰一經。
而曰舌下血。
曰變病。
蓋欲其類推于諸經也。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足不收。
行善。
腳下痛。
(脾主肌肉。
主通會五髒元真之氣。
脾氣傷。
故身重而肌肉善痿。
痿者。
肌肉委棄不仁也。
足太陰經脈。
循胫膝。
邪在經絡。
故足不收。
氣傷。
故善而痛。
用二善字者。
言經病而及于氣也。
)虛則腹滿腸鳴。
飧洩。
食不化。
(此因脾氣虛而不能轉輸水谷故也。
)取其經。
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榮衛氣血。
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輸于足太陰脾。
故取此三經。
以通經氣。
)肺病者。
喘咳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此言肺腎之經氣相通也。
夫肺主氣而發原于腎。
腎為本。
肺為末。
母子之經氣相通。
是以足少陰之脈。
其直者。
從腎上貫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病則氣逆。
故喘咳也。
肺俞氣在肩背。
氣逆于上。
則肩背痛而汗出。
逆于下。
則尻陰膝皆痛也。
按五經之論。
各有不同。
俱當着眼。
) 虛則少氣。
不能報息。
耳聾嗌幹。
(腎為生氣之原。
肺主周身之氣。
以司呼吸。
生氣衰于下。
不能報息于上耳。
腎氣衰。
則耳聾。
金水之氣不足。
則嗌幹也。
)取其經太陰。
足太陽之外。
厥陰内血者。
(太陰、手太陰肺經之本脈也。
啟玄子曰。
足太陽之外。
厥陰内者。
正謂内側。
内踝後之直上。
則少陰脈也。
視左右足脈少陰部分。
有血滿異于常者。
即而取之。
) 腎病者。
腹大胫腫。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風。
(腎少陰脈。
起于足而上循。
挾臍。
循腹裡上行而入肺。
病在經絡。
故腹大胫腫。
水邪逆于上。
則喘咳。
生氣衰于下。
則身重也。
太陽之氣司表。
而下出于膀胱。
經氣逆。
則表氣虛。
故寝汗出而惡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腎氣虛而不能上交于心。
故胸中痛。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生氣虛于下。
故大腹小腹痛也。
清厥、冷之輕者。
陽氣虛。
故手足逆冷也。
心有所憶謂之意。
膻中者。
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
喜樂出焉。
胸中之心氣不足。
故意不樂也。
)取其經。
少陰太陽血者。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髒腑之經氣相通。
故髒病而兼及于腑經也。
以上論病生于經脈肌肉。
宜治之以針石者。
審察其髒腑經絡之虛實而取之。
)肝色青。
宜食甘。
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夫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肝色青。
則其氣苦急。
故宜食甘以緩之。
蓋五味所以養五髒之氣者也。
) 心色赤。
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志喜。
喜則氣緩。
緩則心神懈弛。
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
以收養心氣。
)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色白。
其氣主秋金之降令。
而苦上逆。
故宜食羊麥杏薤之苦。
以收降其肺氣。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髒者。
主上滲于心肺。
下洩于肝腎。
如脾苦濕。
則不能上滲矣。
土氣敦阜。
則不能下洩矣。
經曰。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滲洩為陰。
故宜食苦者。
取其燥土氣以湧滲于上也。
宜食鹹者。
取其行土氣以滲洩于下也。
)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色黑。
則其氣喜潤。
辛能開腠理。
緻津液。
蓋從革作辛。
能通母之化原也。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鹹。
(此言發散湧洩之外。
而又有或收或緩或堅或之性。
善用者随其所利而行之。
)毒藥攻邪。
(啟玄子曰。
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
皆可以怯邪養正者也。
然攻邪卻病。
惟毒乃能。
故曰毒藥攻邪。
再按本草雲。
上藥為君。
主養命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不傷人。
欲輕身益氣。
不老延年者。
本上經。
中藥為臣。
主養性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補虛羸者。
本中經。
下藥為佐使。
主治病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五谷為養。
(謂黍稷稻麥菽。
以供養五髒之氣。
)五果為助。
(謂桃李杏棗栗。
以助其養。
)五畜為益。
(謂牛羊犬豕雞。
為補益五髒者也。
)五菜為充。
(謂葵藿蔥韭薤。
充實于髒腑者也。
按五常政大論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蓋毒藥所以攻邪。
谷肉果菜。
無使過傷。
能補精益氣。
精氣充足。
則邪病自除。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總結上文。
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
宜和合而食之。
無使偏勝。
以補益精氣。
如偏食焦苦之氣味。
則增火化。
如偏食鹹腐之物。
則增寒化。
經曰。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故宜氣味和合而食之。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
四時五髒。
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者。
謂毒藥谷畜菜果也。
言此五者。
皆有辛甘之發散。
有酸苦鹹之湧洩。
又有辛散酸收。
苦堅鹹。
或随四時之宜散宜收。
或随五髒之所苦所欲。
各随其所利而行之。
此篇論察五髒。
以知間甚死生之期。
審貴賤。
以施針砭藥食之别。
蓋九候之病。
由五髒之所生。
) 卷四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此篇承上章。
而宣明五氣五味五髒五邪。
故無問答之辭。
而不曰論。
五味所入。
(伯高曰。
胃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
酸先走肝。
苦先走心。
甘先走脾。
辛先走肺。
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
榮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酸入肝。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故味之酸者。
入肝以養肝氣。
)辛入肺。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故味之辛者。
入肺以養肺氣。
)苦入心。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故味之苦者。
入心以養心氣。
)鹹入腎。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故味之鹹者。
入腎以養腎氣。
)甘入脾。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故味之甘者。
入脾以養脾氣。
)是為五入。
五氣所病。
(五髒氣逆而為病。
)心為噫。
(噫、不平之氣也。
本經曰。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
陰氣而上走于陽明。
陽明絡屬心。
故上走心為噫。
蓋此因胃氣上逆于心。
故為噫。
)肺為咳。
(陰陽應象大論曰。
肺在變動為咳。
)肝為語。
(肝為将軍之官。
在志為怒。
肝氣欲達則為語。
診要經終篇曰。
春刺冬分。
邪氣着髒。
病不愈。
又且欲言語。
此言春令之肝氣不舒故也。
)脾為吞。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氣病而不能灌溉于四髒。
則津液反溢于脾竅之口。
故為吞咽之證。
)腎為欠為嚏。
(靈樞經曰。
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當瀉足少陰。
補足太陽。
蓋少陰之氣在下。
病則反逆于上。
而欲引于下。
欲引于下則欠。
反逆于上則嚏。
蓋腎絡上通于胃也。
)胃為氣逆為哕為恐。
(按口問篇曰。
人之哕者。
谷入于胃。
胃氣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氣。
與新谷氣。
俱還入于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并相逆。
複出于胃。
故為哕。
蓋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而肺反還入于胃。
胃受肺之寒氣所逆。
而欲複出于胃。
故為哕。
胃之逆氣。
下并于腎。
則為恐。
蓋腎于胃。
戊癸相合也。
哕、呃逆也。
哕哕、車銮聲。
言呃聲之有輸序。
故曰哕。
)大腸小腸為洩。
(大腸小腸。
受盛水谷。
變化糟粕。
病則不能化物而為洩矣。
)下焦溢為水。
(下焦如渎。
水道出焉。
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靈樞經曰。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遺溺則補之。
閉癃則瀉之。
)膽為怒。
(膽為中正之官。
性秉剛決。
病則氣郁而為怒。
)是為五病。
(謂病五髒五行之氣。
而六腑亦配合于五行。
)五精所并。
(謂五髒之精氣相并。
)精氣并于心則喜。
(多陽者多喜。
心為陽髒。
陰精并之。
故喜。
本經曰。
神餘則笑不休。
)并于肺則悲。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肺虛而肝氣并于肺則悲。
) 并于肝則憂。
(脾憂愁不解則傷意。
肝虛而脾氣并于肝則憂。
)并于脾則畏。
(恐懼不解則傷精。
脾虛而腎氣并于脾則畏) 并于腎則恐。
(本經曰。
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
陰氣少。
陽氣入陰。
陰陽相搏。
故恐也。
蓋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
是以心虛而陰精并之則喜。
腎虛而陽氣并之則恐。
此水火二氣
變見于氣口。
以決其死生。
)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入胃之飲。
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蓋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肺應天而主氣。
故能通調水道。
而下輸膀胱。
所謂地氣升而為雲。
天氣降而為雨也。
水精四布者。
氣化則水行。
故四布于皮毛。
五經并行者。
通灌于五髒之經脈也。
平脈篇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水入于經。
其血乃成。
故先論食而後論其飲焉。
)合于四時五髒。
陰陽揆度。
以為常也。
(五髒、五行之氣也。
揆度、度數也。
總結上文。
而言經脈之道。
合于四時五行之次序。
陰陽出入之度數。
以為經脈之經常。
)太陽髒獨至。
厥喘。
虛氣逆。
是陰不足。
陽有餘也。
表裡當俱瀉。
取之下俞。
(此言髒腑經脈。
有陰陽相合之常度。
如偏陰偏陽之獨至。
則為厥喘諸病。
所謂先知經脈。
今識病脈也。
太陽髒獨至者。
太陽之經氣獨至。
而無陰氣之和也。
陽氣惟上。
故下厥上喘。
而虛氣上逆也。
是陰不足而陽有餘。
表裡俱當瀉。
蓋太陽經氣。
發原于下。
而上出于膚表。
故當表裡俱瀉。
而取之下俞。
)陽明髒獨至。
是陽氣重并也。
當瀉陽補陰。
取之下俞。
(陰陽系日月篇曰。
寅者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陽明之獨至。
是太少重并于陽明。
陽盛故陰虛矣。
此言陰陽并合。
乃經脈之常。
如陽并于陽。
陰并于陰。
則為病脈矣。
故曰。
持雌守雄。
棄陰附陽。
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少陽髒獨至。
是厥氣也。
跷前卒大。
取之下俞。
(少陽主初生之氣。
生氣厥逆于下。
以緻髒脈之獨大于跷前也。
跷者。
奇經之跷脈。
足少陽經脈。
在陽跷之前。
故跷前卒大。
朱衛公曰。
言跷前卒大者。
釋明三陽之脈。
候足之三陽也。
蓋生陽之氣。
皆從下而上。
由陰而陽。
故俱取之下俞。
又申明三陰三陽之候。
候十二經之本脈也。
如跷前少陽之脈卒大。
而厥陰之動脈微小者。
是為少陽獨至也。
所謂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者。
論陰陽之經脈也。
經脈連于髒腑。
故曰髒。
所謂一陽二陽一陰二陰者。
論三陰三陽之氣也。
此節論有病經而及于無病之氣者。
有病氣而及于有形之經者。
蓋病在經者由髒而經。
由經而氣。
病在氣者由氣而經。
由經而髒也。
)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此申明經氣之各有别也。
夫一陰一陽。
分而為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
合于手足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
合于十二髒。
腑所以藏物。
故亦名髒也。
所謂太陽陽明少陽髒獨至者。
言三陽經脈之獨盛也。
三陽經脈之獨盛者。
是三陽氣之太過也。
)太陰髒搏者。
用心省真。
五脈氣少。
胃氣不平。
三陰也。
宜治其下俞。
補陽瀉陰。
(此言三陰三陽之經氣。
皆有手有足也。
夫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
是為三陰。
是以太陰之髒脈相搏者。
須用心省察。
其為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乎。
如五脈氣少者。
手太陰之過也。
蓋肺朝百脈。
而輸精于髒腑。
肺氣搏而不行。
則五脈之氣皆少。
是以五脈氣少者。
知在手之太陰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氣搏而不行。
是以胃氣不平。
胃氣不平者。
知在足之太陰也。
手之太陰。
足之太陰。
而後謂之三陰也。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
從腹走手。
手足經氣。
交相貫通。
故獨取之下俞。
徐公遐曰。
此複申明所謂三陰三陽者。
概手足而言也。
蓋陰陽之氣。
皆從下而上。
故獨取之下俞。
)一陽獨嘯。
少陽厥也。
(此言經厥而及于氣也。
夫氣激于喉中而濁。
謂之言。
氣激于舌端而清。
為之嘯。
蓋氣郁而欲伸出之。
一陽之氣獨嘯者。
蓋因少陽之經氣厥逆也。
所謂少陽獨至。
一陽之過者。
言氣盛而及于經也。
一陽獨嘯。
少陽厥者。
言經逆而及于氣也。
分而論之。
有氣有經。
合而論之。
經氣之相關也。
朱衛公曰。
以太陰開于其間者。
當知三陰三陽之經氣。
皆若是也。
張兆璜曰。
少陽厥者。
木火之氣郁也。
木郁之發。
松吟高山。
虎嘯岩岫。
古之善嘯者。
聽溪中虎聲而瀉之。
一陽獨嘯之義。
蓋取諸此與。
)陽并于上。
四脈争張。
氣歸于腎。
宜治其經絡。
瀉陽補陰。
(陽并者。
太陽陽明之氣相并也。
四脈者。
太陽之小腸膀胱。
陽明之胃與大腸。
即四形藏之脈也。
四脈争張。
以緻陽并于上。
亦經厥而及于氣也。
腎為生氣之原。
此三陽之氣。
虛陷于腎。
不能與陽相接。
故宜瀉其陽之絡。
補其陰之經。
陰陽平而經氣和矣。
四脈争張。
四形藏之氣盛也。
氣歸真虛。
五神藏之氣虛也。
) 一陰至。
厥陰之治也。
真虛心。
厥氣留薄。
發為白汗。
調食和藥。
治在下俞。
(音狷。
此言經氣逆。
而病及于髒也。
一陰者。
厥陰也。
是以一陰氣至。
當厥陰主治。
而反見髒真之虛。
心為痛。
蓋厥陰之氣。
發于命門。
為心主之包絡。
厥陰氣逆。
以至真虛而心痛也。
厥逆之氣。
留薄于心下。
則上迫于肺。
故發為白汗。
夫真虛痛心。
病在内也。
經氣厥逆。
病在外也。
病在内者。
治以藥食。
病在外者。
治以針砭。
故宜調食和藥。
治其下俞。
夫所謂一陽二陽三陽。
一陰二陰三陰者。
陰陽之二氣也。
所謂太陽陽明少陽。
太陰厥陰少陰者。
概髒腑經氣而言也。
人禀天地陰陽之氣。
而成此形。
是有有形之髒腑經脈。
有無形之陰陽六氣也。
雖然。
髒不離乎經。
經不離乎氣。
氣不離乎髒。
經氣貫通。
髒氣并合。
陰陽出入。
上下循環。
是以有論三陽之獨至者。
有論在手經足經者。
有論經病而及于氣。
氣病而及于經者。
有論陰陽之不相合者。
有論經氣逆而病及于髒者。
此皆陰陽之道。
可合可分。
書不盡言。
舉一以十。
學人當知一經之氣若是。
則十二經可知。
能引而伸之。
進乎技矣。
厥陰之治。
謂當足厥陰之經脈主治也。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可合于六經。
可通于髒腑。
當與末節合論三陰之氣而各有分别焉。
)帝曰。
太陽髒何象。
(太陽髒者。
謂小腸膀胱之經脈也。
象者。
效象形容。
此複論經氣之見于脈者。
各有别也。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合于十二經而應于脈。
非氣之行于脈中也。
故太陽之脈象上三陽之氣盛而浮。
少陽之脈象上一陽氣之初生也。
若一陽之氣行于脈中。
則滑而不實矣。
此申明陽髒獨至陰髒相搏者。
乃因氣而見于脈。
故曰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岐伯曰。
象三陽而浮也。
(象者。
像也。
三陽。
陽盛之氣也。
言太陽之髒脈。
象陽盛之氣而浮也。
)帝曰。
少陽髒何象。
岐伯曰。
象一陽也。
(少陽髒者。
三焦甲膽之經氣。
故象一陽初動之生陽。
)一陽髒者。
滑而不實也。
(所謂一陽二陽者。
乃三陽之氣也。
氣應脈外。
故以脈之浮沉。
以效象陰陽之氣。
如在一陽之髒脈。
則見脈體之滑象矣。
蓋陽氣搏于脈中。
其脈則滑。
陽欲外浮。
故不實也。
此反結上文。
而言一陽之髒脈。
與一陽之氣見于脈者之不同也。
)帝曰。
陽明髒何象。
岐伯曰。
象大浮也。
(陽明髒者。
胃與大腸之經脈也。
陽明者。
兩陽合明。
陽氣合并。
則陽熱盛。
故其象大浮。
象大浮者。
二陽之氣也。
)太陰髒搏。
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腎。
沉不浮也。
(此複結陰髒之經脈。
與陰氣之見于脈者之不同也。
太陰髒搏者。
乃太陰之經脈相搏。
故見脈象之伏鼓。
如二陰之氣相搏。
以至于少陰之腎。
隻見乎沉而不浮。
蓋以脈象之浮沉。
以别陰陽之氣。
以脈體之滑動不實。
鼓動而伏。
以别陰陽之脈也。
此篇論欲識病脈。
先知經脈。
然欲知經脈。
又當體析其經與氣焉。
) 卷四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
願聞其事。
(此承上章而複問也。
經脈篇曰。
合于四時五髒。
陰陽揆度。
以為經脈之常。
故帝以髒腑陰陽。
合于人形。
法于四時五行。
而為救治之法。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反逆為從。
謂之得。
反順為逆。
謂之失。
張兆璜曰。
合人形者。
以髒腑陰陽合于九竅九候。
)岐伯對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髒之氣。
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此篇論察其腑髒而知死生之期。
然須法于四時五行生克之順逆。
而後死生可必。
故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言天之十幹四時。
地之五谷五味。
人之五髒五氣。
皆合于此五者。
以此五者而合參之。
則成敗死生可決矣。
更貴更賤者。
貴賤更互也。
間者。
持愈之時。
甚者。
加甚之時也。
)帝曰。
願卒聞之。
(卒、盡也。
)岐伯曰。
肝主春。
(肝主春木之氣。
)足厥陰少陽主治。
(足厥陰主乙木。
足少陽主甲木。
二者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甲乙。
(甲為陽木。
乙為陰木。
在時為春。
在日主甲乙。
)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肝主春生怒發之氣。
故苦于太過之急。
宜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
(心主夏火之氣。
)手少陰太陽主治。
(手少陰主丁火。
手太陽主丙火。
二者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丙丁。
(丙為陽火。
丁為陰火。
在時主夏。
在日為丙丁。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吳氏曰。
心以長養為令。
志喜而緩。
緩則心氣散逸。
自傷其神矣。
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
(長夏、六月也。
謂火土相生之時。
)足太陰陽明主治。
(足太陰主己土。
足陽明主戊土。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戊己。
(戊為陽土。
己為陰土。
位居中央。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脾屬陰土。
喜燥惡濕。
苦乃火味。
故宜食苦以燥之。
張二中曰。
喜燥者。
喜母氣以資生。
苦濕者。
惡所勝之乘侮。
)肺主秋。
(主秋金之令。
)手太陰陽明主治。
(手太陰主辛金。
手陽明主庚金。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經氣。
)其日庚辛。
(庚為陽金。
辛為陰金。
在時主秋。
在日主庚辛。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肺主收降之令。
故苦氣上逆。
宜食苦以洩下之。
)腎主冬。
(主冬水之令。
)足少陰太陽主治。
(足少陰主癸水。
足太陽主壬水。
二經相為表裡。
而主治經氣。
)其日壬癸。
(壬屬陽水。
癸屬陰水。
在時主冬。
在日為壬癸。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
緻津液。
通氣也。
(腎者水髒。
喜潤而惡燥。
宜食辛以潤之。
謂辛能開腠理。
使津液行而能通氣。
故潤。
以上論五髒之本氣。
而合于四時五行五味也。
)病在肝。
愈于夏。
(此論邪氣之客于身。
而病在五髒者。
亦合于四時五行。
而有間甚之時日也。
病在肝。
愈于夏者。
子制其鬼賊。
而能令母實也。
)夏不愈。
甚于秋。
(子休而賊旺。
至其所不勝而甚也。
)秋不死。
持于冬。
(賊氣休而得母氣之養。
至其所生而持也。
) 起于春。
(自得其位。
故複起也。
此論死生之月節也。
餘髒仿此。
)禁當風。
(風氣通于肝。
故禁而弗犯。
)肝病者。
愈在丙丁。
(至其所生而愈也。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
(金克木也。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得母氣之所生而持。
)起于甲乙。
(本氣複旺而起。
此論死生之期日也。
)肝病者。
平旦慧。
下晡甚。
夜半靜。
(平旦乃木氣生旺之時。
故爽慧。
下晡乃金旺之時。
故病甚。
夜半得母之生氣。
故安靜。
此論間甚之時也。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肝氣受邪。
則木郁而欲散。
故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
酸瀉之。
(按歲運。
厥陰之勝。
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
以甘瀉之。
太陰之勝。
以苦瀉之。
又曰。
木位之主。
其瀉以酸。
其補以辛。
火位之主。
其瀉以鹹。
其補以鹹。
土位之主。
其瀉以苦。
其補以甘。
金位之主。
其瀉以辛。
其補以酸。
水位之主。
其瀉以甘。
其補以苦。
五味陰陽之用。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湧洩為陰。
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夫肝病者。
厥陰之勝也。
邪盛則正虛。
故以辛之發散。
以散其木郁。
以辛之潤。
以補其肝氣。
以酸之洩。
以瀉其有餘。
所謂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餘髒準此。
)病在心。
愈在長夏。
長夏不愈。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
(不死則能持。
能持則能愈矣。
)禁溫食熱衣。
(心惡熱也。
)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
(當愈不愈。
故有所加。
值死不死。
故有所起。
)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靜。
(靈樞經曰。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
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故自得其位而慧。
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其所生而靜也。
)心欲。
急食鹹以之。
(葉軟。
心為火髒。
心病則剛燥矣。
故宜食鹹以之。
)用鹹補之。
甘瀉之。
(鹹味下洩上湧而從水化。
能洩心氣以下交。
湧水氣以上濟。
水火既濟。
則心氣自益。
火欲炎散。
以甘之發散而瀉之。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長夏。
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
(胃欲清飲。
故禁溫食。
飽食傷脾。
故禁飽食。
脾屬陰土而惡濕。
故濕地濡衣。
鹹宜禁之。
)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化生人之五髒。
生于地。
懸命于天。
是以生于五行。
而歸命于十幹也。
)脾病者。
日慧。
日出甚。
下晡靜。
(音疊。
、日HT也。
應長夏之時。
故慧。
日出乃木旺之時。
故甚。
下晡乃申酉之分。
應秋金之令。
故靜。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土德和濃。
故欲緩。
病則失其中和之氣矣。
故宜食甘以緩之。
)用苦瀉之。
甘補之。
(脾病則土郁矣。
故用苦味之湧洩。
以瀉奪之。
以甘之緩補之。
金匮要略曰。
五髒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髒病各有所惡。
各随其所不喜者為病。
是以順其所欲之味為補也。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于夏。
夏不死。
持于長夏。
起于秋。
禁寒飲食寒衣。
(形寒飲冷則傷肺。
故皆禁之。
)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
(始病則以歲月期之。
病重則以旬日期之。
垂死則以旦暮計之。
)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靜。
(一日一夜五分之。
而各有生克間甚之時)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肺主秋收之令。
病則反其常矣。
故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瀉之。
(用酸收以補正。
辛散以瀉邪。
)病在腎。
愈于春。
春不愈。
甚于長夏。
長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
禁犯HT熱食。
溫炙衣。
(音翠HT音埃。
HT、瀑漬之熱食也。
溫炙衣。
烘焙之熱衣也。
腎惡燥。
故禁犯之。
)腎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
(在四髒曰加者。
言所勝之氣。
加于我而使病加之。
是客勝也。
在腎髒曰甚于戊己。
乃至其所不勝而甚。
是主弱也。
本經凡論五髒。
多不一其辭。
蓋陰陽之道。
推之無窮。
)腎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靜。
(四季、辰戌醜未時也。
腎病者水王則慧。
土王則甚。
金王則靜。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腎體沉石。
德性堅凝。
病則失其常矣。
故宜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
鹹瀉之。
(用苦堅以補之。
鹹洩以瀉之。
以上論五髒之病。
而宜于藥食者。
五味各有所宜。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邪氣者。
風寒暑濕。
外淫之邪也。
以勝相加者。
如肝病加于庚辛。
心病加于子癸。
所勝之氣加臨。
而病益重也。
)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者愈于夏。
心病者愈于壬癸。
得所生之子氣而愈也。
)至其所不勝而甚。
(謂值其克賊之時。
而病益甚也。
)至于所生而持。
(得所生之母氣。
而能支持也。
)自得其位而起。
(位者。
本經所謂木位火位之類。
值本氣自旺之時。
故能複起而愈也。
)必先定五髒之脈。
乃可言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言必先定五髒之經脈。
知五髒之病脈。
乃可言病之間甚。
死生之期。
)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病者。
邪氣實也。
肝脈布脅肋。
抵少腹。
故兩脅下痛引少腹。
靈樞經曰。
肝氣實則怒。
蓋肝為将軍之官而志怒。
肝氣郁而不舒。
故怒也)虛則目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将捕之。
(KT音荒。
虛者。
精氣奪也。
KT、不明也。
肝藏血而開竅于目。
肝虛。
故KTKT無所見。
少陽經脈入耳中。
故無所聞。
膽病者。
心下淡淡。
如人将捕之。
)取其經。
厥陰與少陽。
(經、謂經脈也。
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故取二經。
以通其氣。
)氣逆則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取血者。
(厥陰與督脈會于巅。
肝氣逆。
故頭痛。
少陽氣逆。
故耳不聰而頰腫也。
取血者。
謂取其經之多血者而去之。
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少陽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髒腑經氣相通。
宜從厥陰之多血者而瀉之。
)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甲間痛。
兩臂内痛。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
上挾咽。
出脅下。
循内。
下肘中。
循臂内後廉。
手少陽小腸脈。
上手臂。
循内。
出肩解。
繞肩胛。
二經氣實。
故有是痛。
脅支滿者。
少陰之支絡。
滿痛于脅下也。
)虛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心火氣虛。
則水濁上乘。
故胸腹大。
經雲。
濁氣在上。
則生脹。
心氣不能交于陰。
故脅下與陰相引而痛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
舌下血者。
(心脈上循咽喉。
開竅于舌。
故取舌下血者。
蓋手足陰陽所苦。
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 其變病。
刺中血者。
(設有變病。
而邪不在經絡者。
亦取其中出血。
蓋髒腑經氣之相通也。
徐公遐問曰。
師言取經之多血者而去之。
少陰常少血。
奚獨取其舌下中。
曰。
處有常變。
用有經權。
少陰少血者。
言其常也。
病有所苦。
必先去其血。
而後瀉有餘補不足者。
言其變也。
蓋虛者亦不宜去血。
變病者。
又取于中。
此皆處變用權之法。
故獨舉少陰一經。
而曰舌下血。
曰變病。
蓋欲其類推于諸經也。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足不收。
行善。
腳下痛。
(脾主肌肉。
主通會五髒元真之氣。
脾氣傷。
故身重而肌肉善痿。
痿者。
肌肉委棄不仁也。
足太陰經脈。
循胫膝。
邪在經絡。
故足不收。
氣傷。
故善而痛。
用二善字者。
言經病而及于氣也。
)虛則腹滿腸鳴。
飧洩。
食不化。
(此因脾氣虛而不能轉輸水谷故也。
)取其經。
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榮衛氣血。
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輸于足太陰脾。
故取此三經。
以通經氣。
)肺病者。
喘咳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此言肺腎之經氣相通也。
夫肺主氣而發原于腎。
腎為本。
肺為末。
母子之經氣相通。
是以足少陰之脈。
其直者。
從腎上貫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病則氣逆。
故喘咳也。
肺俞氣在肩背。
氣逆于上。
則肩背痛而汗出。
逆于下。
則尻陰膝皆痛也。
按五經之論。
各有不同。
俱當着眼。
) 虛則少氣。
不能報息。
耳聾嗌幹。
(腎為生氣之原。
肺主周身之氣。
以司呼吸。
生氣衰于下。
不能報息于上耳。
腎氣衰。
則耳聾。
金水之氣不足。
則嗌幹也。
)取其經太陰。
足太陽之外。
厥陰内血者。
(太陰、手太陰肺經之本脈也。
啟玄子曰。
足太陽之外。
厥陰内者。
正謂内側。
内踝後之直上。
則少陰脈也。
視左右足脈少陰部分。
有血滿異于常者。
即而取之。
) 腎病者。
腹大胫腫。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風。
(腎少陰脈。
起于足而上循。
挾臍。
循腹裡上行而入肺。
病在經絡。
故腹大胫腫。
水邪逆于上。
則喘咳。
生氣衰于下。
則身重也。
太陽之氣司表。
而下出于膀胱。
經氣逆。
則表氣虛。
故寝汗出而惡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腎氣虛而不能上交于心。
故胸中痛。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生氣虛于下。
故大腹小腹痛也。
清厥、冷之輕者。
陽氣虛。
故手足逆冷也。
心有所憶謂之意。
膻中者。
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
喜樂出焉。
胸中之心氣不足。
故意不樂也。
)取其經。
少陰太陽血者。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髒腑之經氣相通。
故髒病而兼及于腑經也。
以上論病生于經脈肌肉。
宜治之以針石者。
審察其髒腑經絡之虛實而取之。
)肝色青。
宜食甘。
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夫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肝色青。
則其氣苦急。
故宜食甘以緩之。
蓋五味所以養五髒之氣者也。
) 心色赤。
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志喜。
喜則氣緩。
緩則心神懈弛。
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
以收養心氣。
)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色白。
其氣主秋金之降令。
而苦上逆。
故宜食羊麥杏薤之苦。
以收降其肺氣。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髒者。
主上滲于心肺。
下洩于肝腎。
如脾苦濕。
則不能上滲矣。
土氣敦阜。
則不能下洩矣。
經曰。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滲洩為陰。
故宜食苦者。
取其燥土氣以湧滲于上也。
宜食鹹者。
取其行土氣以滲洩于下也。
)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色黑。
則其氣喜潤。
辛能開腠理。
緻津液。
蓋從革作辛。
能通母之化原也。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鹹。
(此言發散湧洩之外。
而又有或收或緩或堅或之性。
善用者随其所利而行之。
)毒藥攻邪。
(啟玄子曰。
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
皆可以怯邪養正者也。
然攻邪卻病。
惟毒乃能。
故曰毒藥攻邪。
再按本草雲。
上藥為君。
主養命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不傷人。
欲輕身益氣。
不老延年者。
本上經。
中藥為臣。
主養性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補虛羸者。
本中經。
下藥為佐使。
主治病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五谷為養。
(謂黍稷稻麥菽。
以供養五髒之氣。
)五果為助。
(謂桃李杏棗栗。
以助其養。
)五畜為益。
(謂牛羊犬豕雞。
為補益五髒者也。
)五菜為充。
(謂葵藿蔥韭薤。
充實于髒腑者也。
按五常政大論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蓋毒藥所以攻邪。
谷肉果菜。
無使過傷。
能補精益氣。
精氣充足。
則邪病自除。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總結上文。
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
宜和合而食之。
無使偏勝。
以補益精氣。
如偏食焦苦之氣味。
則增火化。
如偏食鹹腐之物。
則增寒化。
經曰。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故宜氣味和合而食之。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
四時五髒。
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者。
謂毒藥谷畜菜果也。
言此五者。
皆有辛甘之發散。
有酸苦鹹之湧洩。
又有辛散酸收。
苦堅鹹。
或随四時之宜散宜收。
或随五髒之所苦所欲。
各随其所利而行之。
此篇論察五髒。
以知間甚死生之期。
審貴賤。
以施針砭藥食之别。
蓋九候之病。
由五髒之所生。
) 卷四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此篇承上章。
而宣明五氣五味五髒五邪。
故無問答之辭。
而不曰論。
五味所入。
(伯高曰。
胃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
酸先走肝。
苦先走心。
甘先走脾。
辛先走肺。
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
榮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酸入肝。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故味之酸者。
入肝以養肝氣。
)辛入肺。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故味之辛者。
入肺以養肺氣。
)苦入心。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故味之苦者。
入心以養心氣。
)鹹入腎。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故味之鹹者。
入腎以養腎氣。
)甘入脾。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故味之甘者。
入脾以養脾氣。
)是為五入。
五氣所病。
(五髒氣逆而為病。
)心為噫。
(噫、不平之氣也。
本經曰。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
陰氣而上走于陽明。
陽明絡屬心。
故上走心為噫。
蓋此因胃氣上逆于心。
故為噫。
)肺為咳。
(陰陽應象大論曰。
肺在變動為咳。
)肝為語。
(肝為将軍之官。
在志為怒。
肝氣欲達則為語。
診要經終篇曰。
春刺冬分。
邪氣着髒。
病不愈。
又且欲言語。
此言春令之肝氣不舒故也。
)脾為吞。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氣病而不能灌溉于四髒。
則津液反溢于脾竅之口。
故為吞咽之證。
)腎為欠為嚏。
(靈樞經曰。
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當瀉足少陰。
補足太陽。
蓋少陰之氣在下。
病則反逆于上。
而欲引于下。
欲引于下則欠。
反逆于上則嚏。
蓋腎絡上通于胃也。
)胃為氣逆為哕為恐。
(按口問篇曰。
人之哕者。
谷入于胃。
胃氣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氣。
與新谷氣。
俱還入于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并相逆。
複出于胃。
故為哕。
蓋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而肺反還入于胃。
胃受肺之寒氣所逆。
而欲複出于胃。
故為哕。
胃之逆氣。
下并于腎。
則為恐。
蓋腎于胃。
戊癸相合也。
哕、呃逆也。
哕哕、車銮聲。
言呃聲之有輸序。
故曰哕。
)大腸小腸為洩。
(大腸小腸。
受盛水谷。
變化糟粕。
病則不能化物而為洩矣。
)下焦溢為水。
(下焦如渎。
水道出焉。
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靈樞經曰。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遺溺則補之。
閉癃則瀉之。
)膽為怒。
(膽為中正之官。
性秉剛決。
病則氣郁而為怒。
)是為五病。
(謂病五髒五行之氣。
而六腑亦配合于五行。
)五精所并。
(謂五髒之精氣相并。
)精氣并于心則喜。
(多陽者多喜。
心為陽髒。
陰精并之。
故喜。
本經曰。
神餘則笑不休。
)并于肺則悲。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肺虛而肝氣并于肺則悲。
) 并于肝則憂。
(脾憂愁不解則傷意。
肝虛而脾氣并于肝則憂。
)并于脾則畏。
(恐懼不解則傷精。
脾虛而腎氣并于脾則畏) 并于腎則恐。
(本經曰。
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
陰氣少。
陽氣入陰。
陰陽相搏。
故恐也。
蓋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
是以心虛而陰精并之則喜。
腎虛而陽氣并之則恐。
此水火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