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
餘聞九針于夫子。
衆多博大。
不可勝數。
餘願聞要道。
以屬子孫。
傳之後世。
着之骨髓。
藏之肝肺。
歃血而受。
不敢妄洩。
(離合真邪論曰。
餘聞九針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
餘盡通其意矣。
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
論九針之道。
然衆多博大。
不可勝數。
故願聞要道。
要道者。
以神藏五。
合形藏四。
以應九候也。
故曰着之骨髓者。
藏之深隧也。
藏之肝肺者。
知血氣之診也。
歃血而受者。
藏之于心也。
不敢妄洩者。
藏之于中也。
蓋必先定五髒之神。
而後知死生之分。
察病之所在。
以調其虛實。
故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髒已定。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
) 令合天道。
必有終始。
上應天光。
星辰曆紀。
下副四時五行。
貴賤更互。
冬陰夏陽。
以人應之奈何。
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
妙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至數。
(此篇首論九針九候之道。
九針者。
天地之大數也。
始于一而終于九。
故曰。
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
三以法人。
四以法時。
五以法音。
六以法律。
七以法星。
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
一而九之。
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
以起黃鐘數焉。
以針應數也。
一者。
天也。
天者。
陽也。
五髒之應天者肺。
肺者。
五髒六腑之蓋也。
皮者。
肺之合也。
人之陽也。
二者。
地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
肉也。
三者。
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
血脈也。
四者。
時也。
時者。
四時八風之氣也。
五者。
音也。
音者。
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兩氣相搏也。
六者。
律也。
律者。
調陰陽四時。
而合于十二經脈也。
七者。
星也。
星者。
人之七竅也。
八者。
風也。
風者。
人之股肱八節。
八正之虛風。
八風之邪。
舍于骨節腠理之間也。
九者。
野也。
野者。
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此天地之至數。
上應天光星辰曆紀。
下副四時五行。
中合人之九髒九竅。
三部九候也。
貴賤更互者。
四時五行之氣。
以王者為貴。
而相者為賤也。
冬陰夏陽者。
下文之所謂沉細懸絕。
為陰主冬、躁盛喘數。
為陽主夏也。
帝言九針之道。
以通其意于針經。
今願聞簡要之道。
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道。
不必存矣。
是以針解篇之人皮應天。
人肉應地。
人脈應人。
人筋應時。
人聲應音。
人陰陽合氣應律。
人齒面目應星。
人出入氣應風。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與靈樞九針論之多有不同。
蓋靈樞論十二原。
本經以三部九候為原也。
)帝曰。
願聞天地之至數。
合于人形血氣。
通決死生。
為之奈何。
(六節藏象論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
始于一。
終于九焉。
(始于一。
終于九者。
天之數也。
曰天地之至數者。
言天包乎地。
地氣通于天也。
故曰令合天道。
)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者九。
以應九野。
(一者。
奇也。
陽也。
故應天。
二者。
偶也。
陰也。
故應地。
三者。
參也。
故應人。
因三才而三之則為九。
以應九野。
九野者。
九州分野。
上應天之二十八宿也。
朱永年曰。
天以應皮。
地以應肉。
人以應血脈。
一部之中。
有皮。
有肉。
有血脈。
有合于四時。
五音。
六律。
七星。
八風。
九野。
是為九九八十一也。
)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決死生。
以處百病。
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
(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者。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也。
決死生者。
觀其形氣。
别其陰陽。
調其血脈。
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也。
處百病者。
表裡陰陽。
寒熱虛實之為病也。
調虛實者。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也。
除邪疾者。
去血脈。
除邪風也。
)帝曰。
何謂三部。
岐伯曰。
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
有地。
有人也。
必指而導之。
乃以為真。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
一部之中。
而各有天地人。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以實為虛。
以邪為真。
絕人長命。
予人夭殃。
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乃以為刺法之真。
) 上部天。
兩額之動脈。
(在額兩分。
上循于頂。
足太陽膀胱脈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
故主上部天。
)上部地。
兩頰之動脈。
(在鼻兩旁。
近于巨之分。
足陽明胃脈也。
二陽之氣而主土。
故為上部地。
)上部人。
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曲車下陷中。
手太陽小腸脈也。
夫心主血而小腸為之使。
人之所以生成者。
血脈也。
故主上部人。
此陽氣之在上也。
朱永年曰。
天主氣。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地應肉。
足陽明胃土之主肌肉也。
人主血脈。
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裡也。
)中部天。
手太陰也。
(兩手氣口之動脈。
手太陰脈也。
五髒之應天者肺。
然髒為陰。
故主中部天。
徐公遐曰。
中部天。
故能主周身之氣。
) 中部地。
手陽明也。
(在大指次指歧骨間。
合谷之分。
動應于手。
手陽明大腸脈也。
陽明居中土。
故主中部地。
)中部人手少陰也。
(在銳骨端之動脈。
手少陰心脈也。
三以應人。
人主血脈。
心藏血脈之氣。
故主中部人。
)下部天。
足厥陰也。
(在毛際外。
氣沖下。
五裡之分。
動應于手。
足厥陰肝脈也。
厥陰為陰中之少陽。
主春生之氣。
故主下部天。
)下部地。
足少陰也。
(在足内踝後。
太溪之分。
動脈應手。
足少陰腎脈也。
腎為牝髒而居下。
故主下部地。
)下部人。
足太陰也。
(在魚腹上越筋間。
箕門之分。
動脈應手。
足太陰脾脈也。
脾為陰髒而居中。
故主下部人。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地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
(此以下部之三候。
以候膈下之三神髒焉。
徐公遐問曰。
上部地。
以候陽明之氣。
奚複以下部地而候胃氣耶。
曰。
所謂陽明者。
胃之悍氣。
上沖于頭。
循咽上走空竅。
下客主人。
合陽明。
并下人迎。
此胃氣别走于陽明者也。
所謂胃氣者。
乃水谷柔和之氣。
與陽熱悍之氣有别。
故以下部之脾脈候之。
細參本經。
及靈樞傷寒諸經。
其義自明矣。
然榮衛氣血。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故複以脾脈兼候胃氣。
曰。
脾之本脈。
亦可候胃氣耶。
曰。
脾與胃以膜相運。
雌雄相應耳。
是以仲景以胃脈之趺陽。
而候脾氣。
岐伯以脾脈之箕門。
兼候胃氣。
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氣。
人以候心。
(肺屬幹金而主氣。
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脈而居肺之下。
故人以候心。
胸中。
膻中也。
宗氣之所聚也。
宗氣者。
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故地以候胸中之氣。
此以中部之三候。
以候膈上之二神髒。
中土之二形髒焉。
張二中曰。
地以候胸中之氣者。
言中部之候。
亦兼候陽明之胃氣也。
今始知三部之中。
而皆有陽明之胃氣焉。
張兆璜曰。
太陽之脈下入缺盆。
絡肺貫膈。
故以候胸中。
)帝曰。
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
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
(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經脈上額交巅。
會于腦。
出于項。
故天以候頭角之氣。
足陽明之氣。
胃腑之所生也。
其經脈起于鼻交中。
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
故地以候口齒之氣。
手太陽者。
少陰心髒之府也。
其經脈上目銳。
入耳中。
為聽宮。
故人以候耳目之氣。
此以膺喉頭首。
以候三形髒焉。
蓋陽藏之氣在上也。
朱永年曰。
陽明之脈。
起于鼻交中。
手太陽之脈。
抵鼻。
是上部之三候。
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竅者也。
所謂七者星也。
星者。
人之七竅也。
合腰尻下竅。
共為九竅。
故曰。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按針解篇曰。
人齒面目應星。
蓋謂人面有七孔。
以應七星也。
)三部者。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三部之中。
而有九候。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九候之中。
而各有三焉。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為九藏。
(兼三才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者。
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
左脅應春分。
左手應立夏。
膺喉頭首應夏至。
右手應立秋。
右脅應秋分。
右足應立冬。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
凡此九者。
以候髒腑陰陽之氣。
故九野為九藏。
按星書。
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
禹貢冀州之域。
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
禹貢徐州之域。
立夏應天文翼轸分野。
禹貢荊州之域。
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
禹貢雍州之域。
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
禹貢梁州之域。
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
禹貢兖州之域。
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
禹貢青州之域。
冬至應天文鬥牛分野。
禹貢揚州之域。
中州應天文張柳分理。
禹貢豫州之域。
故以身形應九野。
九野而合九藏。
九藏外通九竅。
九野外合九州。
而皆通乎天氣。
是以兼三才而三之。
為九九之數。
下經雲。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分為四時。
即此義也。
) 故神髒五。
形藏四。
合為九藏。
(神藏者。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腎藏志也。
形藏者。
胃與大腸小腸膀胱。
藏有形之物也。
夫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是五髒之神。
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
胃主化水谷之津液。
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膀胱者。
津液之所藏。
故以四腑為形髒。
而人之陰陽氣血。
肌肉經脈。
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
)五髒已敗。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夭、死色也。
言五髒之神氣。
由形藏之資生。
五色之外榮。
由五髒之所發。
此以九藏九候之氣。
而複歸重于五髒之神氣焉。
)帝曰。
以候奈何。
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無問其病。
以平為期。
(候者。
候三部九候之脈而刺之也。
肥人者。
血氣充盈。
膚革堅固。
其氣澀以遲。
刺此者。
宜深而留之。
瘦人者。
皮薄色少。
血清氣滑。
易脫于氣。
易損于血。
刺此者。
宜淺而疾之。
實者。
邪氣盛也。
虛者。
精氣奪也。
宜瀉者。
迎而奪之。
宜補者。
追而濟之。
去血脈者。
除菀陳也。
蓋凡治病。
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無問其病之可否。
必候其氣至和平。
而後乃出其針也。
)帝曰。
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
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夫形充而脈堅大者。
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
氣衰。
衰則危矣。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針經曰。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
蓋形瘦者。
正氣衰也。
脈大者。
病氣進也。
胸中多氣者。
氣勝形也。
氣勝形者。
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形氣相得者生。
(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形氣和平。
是為相得。
)參伍不調者病。
(此即獨大獨小獨疾獨徐之意。
此總言其不調者病。
下節分言之。
以知病之所在。
)三部九候。
皆相失者死。
(皆相失者。
非止于參伍不調矣。
此髒腑陰陽之氣皆病。
故死。
)上下左右之脈。
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夫脈之來去。
随氣降升。
是以九候之相應。
上下若一。
如參舂者。
言脈之上至下去。
左至右去。
有如舂者之參差。
彼上而此下也。
此因邪病甚。
而正為邪傷故也。
)上下左右。
相失不可數者死。
(如參舂者。
隻言其來去之參差。
相失不可數者。
并其至數之錯亂。
此邪病更甚。
而正氣将脫。
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衆髒相失者死。
(中部天主氣。
中部人主血。
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氣。
夫上下左右之脈。
交相應者。
血氣之循環也。
髒腑之脈。
得胃氣而至于手太陰者。
宗氣之所通也。
如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衆藏相失者。
不得中焦之血氣以資養。
故死。
)中部之候。
相減者死。
(上節論失其旋轉相生之機。
此言中焦之生原化薄。
)目内陷者死。
(目者。
五髒六腑之精也。
上節言中焦之根本衰微。
此複言髒腑之精氣消滅。
)帝曰。
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夫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如一部獨異。
即知病之所在。
而随證治之。
大小者。
脈之體象也。
疾遲者。
脈之氣數也。
寒熱者。
三部皮膚之寒熱也。
陷下者。
沉陷而不起也。
針經曰。
上下左右。
知其寒溫。
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
)以左手足上。
上去踝五寸按之。
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
(此候生陽之氣。
以知病之死生也。
諸陽氣者。
太陽之所主也。
根結篇曰。
太陽為開。
開折則肉節渎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足太陽。
視有餘不足。
渎者。
皮膚宛焦而弱也。
是以知病之所在。
而又當候太陽之氣焉。
衛氣篇曰。
足太陽之本。
在跟上五寸中。
而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必先按而在久。
應于手。
乃刺而予之。
按承山乃足太陽穴。
在外踝上七寸。
故以左手于病者足上。
上去踝五寸按之。
是在承山之以下矣。
庶右手于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
蓋以左手取脈。
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彈。
其應過五寸以上。
蠕蠕然者不病。
是更過踝上五寸。
而及于承山矣。
故曰踝上以下。
必先按而在久。
踝上者。
謂去踝五寸以上。
而及于承山。
以下者。
謂承山以下。
而至去踝五寸之間。
蓋以左手之三指。
于踝上五寸。
承山以下。
以候太陽之氣。
以察病之死生。
故下文曰。
足太陽氣絕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蓋九針之要。
候氣為先。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其應過五寸以上。
蠕蠕然者不病。
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應去聲蠕而宣切。
蠕蠕微動貌。
氣之和也。
其應疾而中手渾渾然者。
急疾而太過也。
徐徐然者。
氣之不及也。
故皆主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
彈之不應者死。
(生氣絕于下。
故不能上應也。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是以者。
承上文而言。
脫肉者。
皮肉宛焦而弱也。
身不去者。
開折而暴病留于身也。
言正氣虛而肉脫。
邪留于身而不去者死也。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太陽之氣者。
論先天之少陽。
榮衛氣血者。
乃後天水谷之精氣。
中部乍數乍疏者。
中焦之生氣欲絕也。
)其脈代而鈎者。
病在絡脈。
(夫血脈生于心而輸于脾。
代乃脾脈。
鈎乃心脈。
此複申明候足上中部者。
候中下二焦之生氣。
如病在絡脈者。
其脈代而鈎也。
)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
二候後則病甚。
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
應不俱也。
(夫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是以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一候不應。
是天地人之氣。
失其一矣。
故主病。
二候後不應。
是三部之中。
失其二矣。
故主病甚。
三候後不應。
是三者皆失。
故主病危。
)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
(腑為陽。
髒為陰。
知陽者。
知病之所從來。
知陰者。
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經脈。
然後知病脈。
知經脈之死生出入。
而後知病脈之所從來。
詳經脈别論。
真髒脈見者。
勝死。
(真髒脈見者。
至其所勝克之日時而死。
) 足太陽氣絕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此複結上文。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
彈之不應者。
足太陽之氣絕也。
足太陽主筋。
陽氣者。
柔則養筋。
是以太陽氣絕。
筋攣急而足不可屈伸。
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為目上剛。
脈系絕。
故死必戴眼。
張二中雲。
足不可屈伸。
太陽之氣絕也。
死必戴眼。
太陽之脈絕也。
)帝曰。
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
九候之脈。
皆沉細懸絕者為陰。
主冬。
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
主夏。
故以日中死。
(此複問冬陰夏陽。
以人應之奈何。
按九針論曰。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兩氣相搏。
蓋言冬至之子。
陰之極也。
陰極而一陽初生。
陰氣始下。
夏至之午。
陽之極也。
陽極而一陰初生。
陽氣始下。
是陰陽之氣。
分于子午也。
至春分之時。
陽氣直上。
陰氣直下。
秋分之時。
陰氣直上。
陽氣直下。
是陰陽離别也。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陰陽分别。
而複有交合。
故寒與熱争。
而兩氣相搏也。
此言三部九候之中。
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氣。
若九候之脈皆沉細。
而絕無陽氣之和。
此為陰而主冬。
故死于夜半之子。
如盛躁喘數。
而無陰氣之和。
此為陽而主夏。
故死于日中之午。
皆陰陽偏絕之為害也。
)是故寒熱病者。
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
以日中死。
病風者。
以日夕死。
病水者。
以夜半死。
其脈乍疏乍數。
乍遲乍疾者。
日乘四季死。
(是故者。
承上文而言也。
寒熱病者。
陰陽相乘。
而為寒為熱也。
本經雲。
因于露風。
乃生寒熱。
病風者。
亦為寒熱病也。
平旦日夕。
系陰陽兩分之時。
寒熱者。
乃陰陽兩傷之病。
是以應時而死。
熱中熱病者。
陽盛之極。
故死于日中之午。
病水者。
陰寒之邪。
故死于夜半之中。
土位中央。
王于四季。
其脈乍疏乍數。
乍疾乍遲。
乃土氣敗而不能灌溉四髒。
故死于辰戌醜未之時也。
)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猶死。
(形歸氣。
氣生形。
形氣已敗。
血脈雖調猶死。
意言七診之死。
因氣而見于脈。
非血脈之為病也。
故下文雲。
其脈候亦敗者死。
)七診雖見。
九候皆從者。
不死。
(七診者。
謂沉細懸絕。
盛躁喘數。
寒熱。
熱中。
病風。
病水。
土絕于四季也。
九候皆從者。
謂上下若一。
無獨大獨小也。
)所言不死者。
風氣之病。
及經月之病。
似七診之病而非也。
故言不死。
(此言七診者。
乃陰陽之氣。
自相分離。
是以應時而死。
若因邪病而有似乎七診者。
不死也。
風氣之病。
病風也。
病風而陰陽相離。
期以日夕死。
如病風而陰陽和平。
九候若一。
不死也。
經月之病。
病水也。
病水而沉細懸絕。
期以夜半死。
病水而陰陽和平。
九候皆從。
不死也。
蓋言七診之死。
死于陰陽分離。
不因邪病。
而有應時之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
其脈候亦敗者。
死矣。
必發哕噫。
(此複申明七診之病。
以脈候為憑。
蓋脈者病氣之見。
胃不輸精。
故胃敗而其脈亦敗者。
病氣而脈亦從之俱病也。
脈病則其胃敗者。
其聲哕。
胃氣逆而上也。
逆則九候必絕。
将死之脈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
與今之所方病。
而後各切循其脈。
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逆從循之。
(始病者。
病久而深也。
方病者。
新受之邪。
病之淺也。
各切循其脈者。
切其病之在陰在陽。
在髒在脈也。
夫病久者。
其脈沉而逆。
方病者。
其脈從而浮。
故當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
其脈遲者病。
脈不往來者死。
皮膚着者死。
(夫邪傷經脈。
則脈數疾。
故其脈疾者。
知不病在七診也。
陰陽髒氣受傷。
則其脈遲。
故脈遲者。
知其病在七診也。
脈不往來者。
有七診之病。
而脈候亦敗也。
皮膚着者。
病久而肉脫也。
根結篇曰。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期死。
此言方病而傷于形身經絡者不死。
病久而傷五髒陰陽之氣者死。
故曰。
經病者。
治其經。
孫絡病者。
治其孫絡血。
若五髒陰陽之氣。
已絕于内。
而欲以針石治其外者。
未之有也。
)帝曰。
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
經病者。
治其經。
孫絡病者。
治其孫絡血。
(靈樞經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絡。
言病在經者。
刺其經。
病在孫絡者。
去其孫絡血。
蓋病在孫絡。
其邪更淺。
故當出其血而瀉之。
)血病身有痛者。
治其經絡。
(血病者。
邪傳舍于絡脈。
在絡之時。
痛于肌肉。
故身有痛也。
蓋言病在經之深者。
治其經病。
在孫絡之淺者。
治其孫絡。
病在經絡淺深之間。
而痛及于肌肉者。
治其經與絡也。
)其病者在奇邪。
奇邪之脈。
則缪刺之。
(奇邪者。
邪不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與經相幹。
而布于四末。
其氣無常處。
不入于經俞。
故宜缪刺之。
缪刺者。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
節而刺之。
(留瘦不移者。
留淫日深。
着于骨髓。
故即于節而刺之。
蓋病在脈絡者取之脈。
病在骨節者治其節也。
)上實下虛。
切而從之。
索其結絡脈。
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
(刺節真邪篇曰。
大經調者。
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
是以上實下虛者。
有橫絡盛加于經。
以緻上下不通。
而有盛實也。
切而從之者。
切其某經之所阻。
而從治之也。
索其結絡者。
索其橫絡之結。
而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者。
視而瀉之也。
以上言病在經脈者。
為可治也。
)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
戴眼者。
太陽已絕。
此決死生之要。
不可不察也。
(夫九針九候之道。
貴在神與氣。
心藏神而為陽中之太陽。
腎為生氣之原。
而膀胱為之表裡。
是以獨候手足之太陽者。
太陽主諸陽之氣也。
瞳子高者。
乃太陽之神氣不足。
蓋手太陽之脈。
上頰至敗者。
其音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
留針。
(此複申明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于上也。
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
上腕出踝中。
外踝上者。
在手外側踝上也。
五趾者。
第五之小指也。
言太陽不足。
當于手指及外踝上之後溪。
五趾之少澤上。
留針以補之。
蓋候足太陽之氣者。
于足上去踝五寸而彈之。
補手太陽者。
當于手外踝上五趾而取之。
此手足之經氣。
交相貫通。
先不足于上。
而後絕于下也。
張二中曰。
瀉者出血。
補者留針。
) 卷四 經脈别論篇第二十一 言經脈病脈之各有分别。
黃帝問曰。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
脈亦為之變乎。
(按三部九候論。
至血氣形志篇。
與靈樞之九針論。
前後相符。
隻此篇與髒氣發時論。
少有異别。
然此篇章旨。
乃九候論之所謂必先知經脈。
然後知病脈。
髒氣法時論章旨。
乃九候論之所謂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
蓋九針九篇。
九九八十一篇。
論在靈樞經内。
此複論三部九候之法。
故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
而後知九候之病脈。
知五髒生克之理。
而後知死生之期。
故設此二問。
)岐伯對曰。
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皆為變也。
(言人之居處安靜。
其氣和平。
自有經常之脈。
如動作過用。
則變而為病脈矣。
)是以夜行。
則喘出于腎。
淫氣病肺。
(腎屬亥子。
而氣主閉藏。
夜行則腎氣外洩。
故喘出于腎。
腎為本。
肺為末。
腎氣上逆。
故淫傷于肺也。
夫喘屬肺證。
又曰。
陽明厥則喘。
汗出于肺主之皮毛。
而生于胃腑之津液。
此章首論喘。
次論汗者。
言經脈榮衛。
生于胃腑水谷之津。
而通會于肺氣。
是有經常之理。
如勞動過傷。
則五髒氣逆。
而脈亦為之變。
故先論其變。
而後論其常焉。
)有所堕恐。
喘出于肝。
淫氣害脾。
(堕則傷筋。
筋即為肝。
故喘出于肝。
木勝土。
故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于肺。
淫氣傷心。
(驚則氣亂。
故喘出于肺。
肺者心之蓋。
故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
喘出于腎與骨。
(跌則傷骨。
骨即為腎。
故喘出焉。
徐公遐曰。
腎生骨髓。
髓生肝。
骨者腎之精氣所注。
末言骨者。
則五髒之生氣。
可類推之。
)當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為病也。
(言此數者。
皆傷五髒之氣。
勇者逆氣已過。
正氣複順。
怯者則留着為病。
而見病脈矣。
)故曰。
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也。
(夫氣有勇怯。
理有疏密。
皮膚有濃薄。
骨肉有堅脆。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之要。
)故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汗者水谷之津液。
飽甚則胃滿。
故汗出焉。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血乃心之精。
汗乃血之液。
驚傷心氣。
汗出于心。
故曰奪精。
經雲。
奪汗者無血。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持重遠行則傷骨。
故汗出于腎。
)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疲罷傷筋。
故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勞傷四體。
故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
起于過用。
此為常也。
(四時陰陽。
自有經常。
血氣循行。
各有調理。
如動作過傷。
則血氣妄逆而生病。
此自然之理也。
口問篇曰。
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衛氣稽留。
經脈空虛。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是以驚恐恚勞。
動作飲食。
以緻喘汗出者。
皆使氣血不次。
脈道失常。
故欲知經度之循行。
先識變常之逆氣。
徐公遐曰。
喘汗之證。
乃經氣逆行。
故首提曰脈亦為之變。
又曰。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氣于筋。
(肝者土之勝。
制則生化。
故散精于肝。
肝者筋其應。
故淫氣于筋。
經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通。
血氣乃行。
是榮衛氣血。
皆水谷之所資生。
而水谷入胃。
各有淫散輸轉之道。
故又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
而後知病脈也。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于脈。
(經曰。
受谷者濁。
胃之食氣。
故曰濁氣。
胃絡上通于心。
故入胃之食。
氣歸于心。
子令母實也。
心氣通于脈。
故淫精于脈。
伯高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而行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嚨而司呼吸。
又曰。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所謂先出于胃之兩焦者。
入胃之谷氣。
先下淫于腑。
上歸于心肺。
以養五髒氣。
此章論經脈之道。
由水谷之精。
以養腑髒。
腑髒之精。
淫于經脈。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所謂五髒皆禀氣于胃。
而至于手太陰也。
其别出兩行之榮衛與宗氣。
又當别論。
同志者。
當細玩諸經。
體認明白。
)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脈氣者。
水谷之精氣。
而行于經脈中也。
經、大經也。
言入胃之谷氣。
先淫氣于脈。
百脈之經氣。
總歸于大經。
經氣歸于肺。
是以百脈之氣。
皆朝會于肺也。
肺會皮毛。
故複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于腑。
(經雲。
血獨盛。
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夫皮膚主氣。
經脈主血。
毛脈合精者。
血氣相合也。
六腑為陽。
故先受氣。
張兆璜曰。
淡滲皮毛之血。
與經脈之血相合。
故曰毛脈合精。
)腑精神明。
留于四髒。
(腑精神明者。
六腑之津液相成。
而神乃自生也。
谷氣入胃。
淫精于脈。
乃傳之肺。
肺氣散精。
行氣于腑。
腑精留于四髒。
以養五髒之氣。
故曰。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氣歸于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權衡、平也。
言脈之浮沉出入。
陰陽和平。
故曰權衡以平。
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
成寸者。
分尺為寸也。
言五髒六腑。
受氣于谷。
浮精于脈
餘聞九針于夫子。
衆多博大。
不可勝數。
餘願聞要道。
以屬子孫。
傳之後世。
着之骨髓。
藏之肝肺。
歃血而受。
不敢妄洩。
(離合真邪論曰。
餘聞九針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
餘盡通其意矣。
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
論九針之道。
然衆多博大。
不可勝數。
故願聞要道。
要道者。
以神藏五。
合形藏四。
以應九候也。
故曰着之骨髓者。
藏之深隧也。
藏之肝肺者。
知血氣之診也。
歃血而受者。
藏之于心也。
不敢妄洩者。
藏之于中也。
蓋必先定五髒之神。
而後知死生之分。
察病之所在。
以調其虛實。
故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髒已定。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
) 令合天道。
必有終始。
上應天光。
星辰曆紀。
下副四時五行。
貴賤更互。
冬陰夏陽。
以人應之奈何。
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
妙乎哉問也。
此天地之至數。
(此篇首論九針九候之道。
九針者。
天地之大數也。
始于一而終于九。
故曰。
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
三以法人。
四以法時。
五以法音。
六以法律。
七以法星。
八以法風。
九以法野。
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
一而九之。
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
以起黃鐘數焉。
以針應數也。
一者。
天也。
天者。
陽也。
五髒之應天者肺。
肺者。
五髒六腑之蓋也。
皮者。
肺之合也。
人之陽也。
二者。
地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
肉也。
三者。
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
血脈也。
四者。
時也。
時者。
四時八風之氣也。
五者。
音也。
音者。
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兩氣相搏也。
六者。
律也。
律者。
調陰陽四時。
而合于十二經脈也。
七者。
星也。
星者。
人之七竅也。
八者。
風也。
風者。
人之股肱八節。
八正之虛風。
八風之邪。
舍于骨節腠理之間也。
九者。
野也。
野者。
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此天地之至數。
上應天光星辰曆紀。
下副四時五行。
中合人之九髒九竅。
三部九候也。
貴賤更互者。
四時五行之氣。
以王者為貴。
而相者為賤也。
冬陰夏陽者。
下文之所謂沉細懸絕。
為陰主冬、躁盛喘數。
為陽主夏也。
帝言九針之道。
以通其意于針經。
今願聞簡要之道。
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
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道。
不必存矣。
是以針解篇之人皮應天。
人肉應地。
人脈應人。
人筋應時。
人聲應音。
人陰陽合氣應律。
人齒面目應星。
人出入氣應風。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與靈樞九針論之多有不同。
蓋靈樞論十二原。
本經以三部九候為原也。
)帝曰。
願聞天地之至數。
合于人形血氣。
通決死生。
為之奈何。
(六節藏象論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
始于一。
終于九焉。
(始于一。
終于九者。
天之數也。
曰天地之至數者。
言天包乎地。
地氣通于天也。
故曰令合天道。
)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者九。
以應九野。
(一者。
奇也。
陽也。
故應天。
二者。
偶也。
陰也。
故應地。
三者。
參也。
故應人。
因三才而三之則為九。
以應九野。
九野者。
九州分野。
上應天之二十八宿也。
朱永年曰。
天以應皮。
地以應肉。
人以應血脈。
一部之中。
有皮。
有肉。
有血脈。
有合于四時。
五音。
六律。
七星。
八風。
九野。
是為九九八十一也。
)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決死生。
以處百病。
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
(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者。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也。
決死生者。
觀其形氣。
别其陰陽。
調其血脈。
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也。
處百病者。
表裡陰陽。
寒熱虛實之為病也。
調虛實者。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也。
除邪疾者。
去血脈。
除邪風也。
)帝曰。
何謂三部。
岐伯曰。
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
有地。
有人也。
必指而導之。
乃以為真。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
一部之中。
而各有天地人。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别。
天地不分。
以實為虛。
以邪為真。
絕人長命。
予人夭殃。
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乃以為刺法之真。
) 上部天。
兩額之動脈。
(在額兩分。
上循于頂。
足太陽膀胱脈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
故主上部天。
)上部地。
兩頰之動脈。
(在鼻兩旁。
近于巨之分。
足陽明胃脈也。
二陽之氣而主土。
故為上部地。
)上部人。
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曲車下陷中。
手太陽小腸脈也。
夫心主血而小腸為之使。
人之所以生成者。
血脈也。
故主上部人。
此陽氣之在上也。
朱永年曰。
天主氣。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地應肉。
足陽明胃土之主肌肉也。
人主血脈。
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裡也。
)中部天。
手太陰也。
(兩手氣口之動脈。
手太陰脈也。
五髒之應天者肺。
然髒為陰。
故主中部天。
徐公遐曰。
中部天。
故能主周身之氣。
) 中部地。
手陽明也。
(在大指次指歧骨間。
合谷之分。
動應于手。
手陽明大腸脈也。
陽明居中土。
故主中部地。
)中部人手少陰也。
(在銳骨端之動脈。
手少陰心脈也。
三以應人。
人主血脈。
心藏血脈之氣。
故主中部人。
)下部天。
足厥陰也。
(在毛際外。
氣沖下。
五裡之分。
動應于手。
足厥陰肝脈也。
厥陰為陰中之少陽。
主春生之氣。
故主下部天。
)下部地。
足少陰也。
(在足内踝後。
太溪之分。
動脈應手。
足少陰腎脈也。
腎為牝髒而居下。
故主下部地。
)下部人。
足太陰也。
(在魚腹上越筋間。
箕門之分。
動脈應手。
足太陰脾脈也。
脾為陰髒而居中。
故主下部人。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地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
(此以下部之三候。
以候膈下之三神髒焉。
徐公遐問曰。
上部地。
以候陽明之氣。
奚複以下部地而候胃氣耶。
曰。
所謂陽明者。
胃之悍氣。
上沖于頭。
循咽上走空竅。
下客主人。
合陽明。
并下人迎。
此胃氣别走于陽明者也。
所謂胃氣者。
乃水谷柔和之氣。
與陽熱悍之氣有别。
故以下部之脾脈候之。
細參本經。
及靈樞傷寒諸經。
其義自明矣。
然榮衛氣血。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故複以脾脈兼候胃氣。
曰。
脾之本脈。
亦可候胃氣耶。
曰。
脾與胃以膜相運。
雌雄相應耳。
是以仲景以胃脈之趺陽。
而候脾氣。
岐伯以脾脈之箕門。
兼候胃氣。
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氣。
人以候心。
(肺屬幹金而主氣。
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脈而居肺之下。
故人以候心。
胸中。
膻中也。
宗氣之所聚也。
宗氣者。
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故地以候胸中之氣。
此以中部之三候。
以候膈上之二神髒。
中土之二形髒焉。
張二中曰。
地以候胸中之氣者。
言中部之候。
亦兼候陽明之胃氣也。
今始知三部之中。
而皆有陽明之胃氣焉。
張兆璜曰。
太陽之脈下入缺盆。
絡肺貫膈。
故以候胸中。
)帝曰。
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
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
(太陽為諸陽主氣。
其經脈上額交巅。
會于腦。
出于項。
故天以候頭角之氣。
足陽明之氣。
胃腑之所生也。
其經脈起于鼻交中。
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
故地以候口齒之氣。
手太陽者。
少陰心髒之府也。
其經脈上目銳。
入耳中。
為聽宮。
故人以候耳目之氣。
此以膺喉頭首。
以候三形髒焉。
蓋陽藏之氣在上也。
朱永年曰。
陽明之脈。
起于鼻交中。
手太陽之脈。
抵鼻。
是上部之三候。
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竅者也。
所謂七者星也。
星者。
人之七竅也。
合腰尻下竅。
共為九竅。
故曰。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按針解篇曰。
人齒面目應星。
蓋謂人面有七孔。
以應七星也。
)三部者。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三部之中。
而有九候。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九候之中。
而各有三焉。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為九藏。
(兼三才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者。
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
左脅應春分。
左手應立夏。
膺喉頭首應夏至。
右手應立秋。
右脅應秋分。
右足應立冬。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
凡此九者。
以候髒腑陰陽之氣。
故九野為九藏。
按星書。
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
禹貢冀州之域。
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
禹貢徐州之域。
立夏應天文翼轸分野。
禹貢荊州之域。
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
禹貢雍州之域。
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
禹貢梁州之域。
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
禹貢兖州之域。
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
禹貢青州之域。
冬至應天文鬥牛分野。
禹貢揚州之域。
中州應天文張柳分理。
禹貢豫州之域。
故以身形應九野。
九野而合九藏。
九藏外通九竅。
九野外合九州。
而皆通乎天氣。
是以兼三才而三之。
為九九之數。
下經雲。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分為四時。
即此義也。
) 故神髒五。
形藏四。
合為九藏。
(神藏者。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腎藏志也。
形藏者。
胃與大腸小腸膀胱。
藏有形之物也。
夫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是五髒之神。
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
胃主化水谷之津液。
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膀胱者。
津液之所藏。
故以四腑為形髒。
而人之陰陽氣血。
肌肉經脈。
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
)五髒已敗。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夭、死色也。
言五髒之神氣。
由形藏之資生。
五色之外榮。
由五髒之所發。
此以九藏九候之氣。
而複歸重于五髒之神氣焉。
)帝曰。
以候奈何。
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無問其病。
以平為期。
(候者。
候三部九候之脈而刺之也。
肥人者。
血氣充盈。
膚革堅固。
其氣澀以遲。
刺此者。
宜深而留之。
瘦人者。
皮薄色少。
血清氣滑。
易脫于氣。
易損于血。
刺此者。
宜淺而疾之。
實者。
邪氣盛也。
虛者。
精氣奪也。
宜瀉者。
迎而奪之。
宜補者。
追而濟之。
去血脈者。
除菀陳也。
蓋凡治病。
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然後瀉有餘。
補不足。
無問其病之可否。
必候其氣至和平。
而後乃出其針也。
)帝曰。
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
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夫形充而脈堅大者。
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
氣衰。
衰則危矣。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針經曰。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
蓋形瘦者。
正氣衰也。
脈大者。
病氣進也。
胸中多氣者。
氣勝形也。
氣勝形者。
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形氣相得者生。
(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形氣和平。
是為相得。
)參伍不調者病。
(此即獨大獨小獨疾獨徐之意。
此總言其不調者病。
下節分言之。
以知病之所在。
)三部九候。
皆相失者死。
(皆相失者。
非止于參伍不調矣。
此髒腑陰陽之氣皆病。
故死。
)上下左右之脈。
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夫脈之來去。
随氣降升。
是以九候之相應。
上下若一。
如參舂者。
言脈之上至下去。
左至右去。
有如舂者之參差。
彼上而此下也。
此因邪病甚。
而正為邪傷故也。
)上下左右。
相失不可數者死。
(如參舂者。
隻言其來去之參差。
相失不可數者。
并其至數之錯亂。
此邪病更甚。
而正氣将脫。
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衆髒相失者死。
(中部天主氣。
中部人主血。
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氣。
夫上下左右之脈。
交相應者。
血氣之循環也。
髒腑之脈。
得胃氣而至于手太陰者。
宗氣之所通也。
如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衆藏相失者。
不得中焦之血氣以資養。
故死。
)中部之候。
相減者死。
(上節論失其旋轉相生之機。
此言中焦之生原化薄。
)目内陷者死。
(目者。
五髒六腑之精也。
上節言中焦之根本衰微。
此複言髒腑之精氣消滅。
)帝曰。
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夫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如一部獨異。
即知病之所在。
而随證治之。
大小者。
脈之體象也。
疾遲者。
脈之氣數也。
寒熱者。
三部皮膚之寒熱也。
陷下者。
沉陷而不起也。
針經曰。
上下左右。
知其寒溫。
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
)以左手足上。
上去踝五寸按之。
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
(此候生陽之氣。
以知病之死生也。
諸陽氣者。
太陽之所主也。
根結篇曰。
太陽為開。
開折則肉節渎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足太陽。
視有餘不足。
渎者。
皮膚宛焦而弱也。
是以知病之所在。
而又當候太陽之氣焉。
衛氣篇曰。
足太陽之本。
在跟上五寸中。
而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必先按而在久。
應于手。
乃刺而予之。
按承山乃足太陽穴。
在外踝上七寸。
故以左手于病者足上。
上去踝五寸按之。
是在承山之以下矣。
庶右手于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
蓋以左手取脈。
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彈。
其應過五寸以上。
蠕蠕然者不病。
是更過踝上五寸。
而及于承山矣。
故曰踝上以下。
必先按而在久。
踝上者。
謂去踝五寸以上。
而及于承山。
以下者。
謂承山以下。
而至去踝五寸之間。
蓋以左手之三指。
于踝上五寸。
承山以下。
以候太陽之氣。
以察病之死生。
故下文曰。
足太陽氣絕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蓋九針之要。
候氣為先。
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其應過五寸以上。
蠕蠕然者不病。
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應去聲蠕而宣切。
蠕蠕微動貌。
氣之和也。
其應疾而中手渾渾然者。
急疾而太過也。
徐徐然者。
氣之不及也。
故皆主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
彈之不應者死。
(生氣絕于下。
故不能上應也。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是以者。
承上文而言。
脫肉者。
皮肉宛焦而弱也。
身不去者。
開折而暴病留于身也。
言正氣虛而肉脫。
邪留于身而不去者死也。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太陽之氣者。
論先天之少陽。
榮衛氣血者。
乃後天水谷之精氣。
中部乍數乍疏者。
中焦之生氣欲絕也。
)其脈代而鈎者。
病在絡脈。
(夫血脈生于心而輸于脾。
代乃脾脈。
鈎乃心脈。
此複申明候足上中部者。
候中下二焦之生氣。
如病在絡脈者。
其脈代而鈎也。
)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
二候後則病甚。
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
應不俱也。
(夫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别為九野。
是以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一候不應。
是天地人之氣。
失其一矣。
故主病。
二候後不應。
是三部之中。
失其二矣。
故主病甚。
三候後不應。
是三者皆失。
故主病危。
)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
(腑為陽。
髒為陰。
知陽者。
知病之所從來。
知陰者。
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經脈。
然後知病脈。
知經脈之死生出入。
而後知病脈之所從來。
詳經脈别論。
真髒脈見者。
勝死。
(真髒脈見者。
至其所勝克之日時而死。
) 足太陽氣絕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此複結上文。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
彈之不應者。
足太陽之氣絕也。
足太陽主筋。
陽氣者。
柔則養筋。
是以太陽氣絕。
筋攣急而足不可屈伸。
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為目上剛。
脈系絕。
故死必戴眼。
張二中雲。
足不可屈伸。
太陽之氣絕也。
死必戴眼。
太陽之脈絕也。
)帝曰。
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
九候之脈。
皆沉細懸絕者為陰。
主冬。
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
主夏。
故以日中死。
(此複問冬陰夏陽。
以人應之奈何。
按九針論曰。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
分于子午。
陰與陽别。
寒與熱争。
兩氣相搏。
蓋言冬至之子。
陰之極也。
陰極而一陽初生。
陰氣始下。
夏至之午。
陽之極也。
陽極而一陰初生。
陽氣始下。
是陰陽之氣。
分于子午也。
至春分之時。
陽氣直上。
陰氣直下。
秋分之時。
陰氣直上。
陽氣直下。
是陰陽離别也。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陰陽分别。
而複有交合。
故寒與熱争。
而兩氣相搏也。
此言三部九候之中。
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氣。
若九候之脈皆沉細。
而絕無陽氣之和。
此為陰而主冬。
故死于夜半之子。
如盛躁喘數。
而無陰氣之和。
此為陽而主夏。
故死于日中之午。
皆陰陽偏絕之為害也。
)是故寒熱病者。
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
以日中死。
病風者。
以日夕死。
病水者。
以夜半死。
其脈乍疏乍數。
乍遲乍疾者。
日乘四季死。
(是故者。
承上文而言也。
寒熱病者。
陰陽相乘。
而為寒為熱也。
本經雲。
因于露風。
乃生寒熱。
病風者。
亦為寒熱病也。
平旦日夕。
系陰陽兩分之時。
寒熱者。
乃陰陽兩傷之病。
是以應時而死。
熱中熱病者。
陽盛之極。
故死于日中之午。
病水者。
陰寒之邪。
故死于夜半之中。
土位中央。
王于四季。
其脈乍疏乍數。
乍疾乍遲。
乃土氣敗而不能灌溉四髒。
故死于辰戌醜未之時也。
)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猶死。
(形歸氣。
氣生形。
形氣已敗。
血脈雖調猶死。
意言七診之死。
因氣而見于脈。
非血脈之為病也。
故下文雲。
其脈候亦敗者死。
)七診雖見。
九候皆從者。
不死。
(七診者。
謂沉細懸絕。
盛躁喘數。
寒熱。
熱中。
病風。
病水。
土絕于四季也。
九候皆從者。
謂上下若一。
無獨大獨小也。
)所言不死者。
風氣之病。
及經月之病。
似七診之病而非也。
故言不死。
(此言七診者。
乃陰陽之氣。
自相分離。
是以應時而死。
若因邪病而有似乎七診者。
不死也。
風氣之病。
病風也。
病風而陰陽相離。
期以日夕死。
如病風而陰陽和平。
九候若一。
不死也。
經月之病。
病水也。
病水而沉細懸絕。
期以夜半死。
病水而陰陽和平。
九候皆從。
不死也。
蓋言七診之死。
死于陰陽分離。
不因邪病。
而有應時之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
其脈候亦敗者。
死矣。
必發哕噫。
(此複申明七診之病。
以脈候為憑。
蓋脈者病氣之見。
胃不輸精。
故胃敗而其脈亦敗者。
病氣而脈亦從之俱病也。
脈病則其胃敗者。
其聲哕。
胃氣逆而上也。
逆則九候必絕。
将死之脈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
與今之所方病。
而後各切循其脈。
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逆從循之。
(始病者。
病久而深也。
方病者。
新受之邪。
病之淺也。
各切循其脈者。
切其病之在陰在陽。
在髒在脈也。
夫病久者。
其脈沉而逆。
方病者。
其脈從而浮。
故當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
其脈遲者病。
脈不往來者死。
皮膚着者死。
(夫邪傷經脈。
則脈數疾。
故其脈疾者。
知不病在七診也。
陰陽髒氣受傷。
則其脈遲。
故脈遲者。
知其病在七診也。
脈不往來者。
有七診之病。
而脈候亦敗也。
皮膚着者。
病久而肉脫也。
根結篇曰。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期死。
此言方病而傷于形身經絡者不死。
病久而傷五髒陰陽之氣者死。
故曰。
經病者。
治其經。
孫絡病者。
治其孫絡血。
若五髒陰陽之氣。
已絕于内。
而欲以針石治其外者。
未之有也。
)帝曰。
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
經病者。
治其經。
孫絡病者。
治其孫絡血。
(靈樞經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别者為孫絡。
言病在經者。
刺其經。
病在孫絡者。
去其孫絡血。
蓋病在孫絡。
其邪更淺。
故當出其血而瀉之。
)血病身有痛者。
治其經絡。
(血病者。
邪傳舍于絡脈。
在絡之時。
痛于肌肉。
故身有痛也。
蓋言病在經之深者。
治其經病。
在孫絡之淺者。
治其孫絡。
病在經絡淺深之間。
而痛及于肌肉者。
治其經與絡也。
)其病者在奇邪。
奇邪之脈。
則缪刺之。
(奇邪者。
邪不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
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與經相幹。
而布于四末。
其氣無常處。
不入于經俞。
故宜缪刺之。
缪刺者。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
節而刺之。
(留瘦不移者。
留淫日深。
着于骨髓。
故即于節而刺之。
蓋病在脈絡者取之脈。
病在骨節者治其節也。
)上實下虛。
切而從之。
索其結絡脈。
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
(刺節真邪篇曰。
大經調者。
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
是以上實下虛者。
有橫絡盛加于經。
以緻上下不通。
而有盛實也。
切而從之者。
切其某經之所阻。
而從治之也。
索其結絡者。
索其橫絡之結。
而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者。
視而瀉之也。
以上言病在經脈者。
為可治也。
)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
戴眼者。
太陽已絕。
此決死生之要。
不可不察也。
(夫九針九候之道。
貴在神與氣。
心藏神而為陽中之太陽。
腎為生氣之原。
而膀胱為之表裡。
是以獨候手足之太陽者。
太陽主諸陽之氣也。
瞳子高者。
乃太陽之神氣不足。
蓋手太陽之脈。
上頰至敗者。
其音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
留針。
(此複申明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于上也。
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
上腕出踝中。
外踝上者。
在手外側踝上也。
五趾者。
第五之小指也。
言太陽不足。
當于手指及外踝上之後溪。
五趾之少澤上。
留針以補之。
蓋候足太陽之氣者。
于足上去踝五寸而彈之。
補手太陽者。
當于手外踝上五趾而取之。
此手足之經氣。
交相貫通。
先不足于上。
而後絕于下也。
張二中曰。
瀉者出血。
補者留針。
) 卷四 經脈别論篇第二十一 言經脈病脈之各有分别。
黃帝問曰。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
脈亦為之變乎。
(按三部九候論。
至血氣形志篇。
與靈樞之九針論。
前後相符。
隻此篇與髒氣發時論。
少有異别。
然此篇章旨。
乃九候論之所謂必先知經脈。
然後知病脈。
髒氣法時論章旨。
乃九候論之所謂察其腑髒。
以知死生之期。
蓋九針九篇。
九九八十一篇。
論在靈樞經内。
此複論三部九候之法。
故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
而後知九候之病脈。
知五髒生克之理。
而後知死生之期。
故設此二問。
)岐伯對曰。
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皆為變也。
(言人之居處安靜。
其氣和平。
自有經常之脈。
如動作過用。
則變而為病脈矣。
)是以夜行。
則喘出于腎。
淫氣病肺。
(腎屬亥子。
而氣主閉藏。
夜行則腎氣外洩。
故喘出于腎。
腎為本。
肺為末。
腎氣上逆。
故淫傷于肺也。
夫喘屬肺證。
又曰。
陽明厥則喘。
汗出于肺主之皮毛。
而生于胃腑之津液。
此章首論喘。
次論汗者。
言經脈榮衛。
生于胃腑水谷之津。
而通會于肺氣。
是有經常之理。
如勞動過傷。
則五髒氣逆。
而脈亦為之變。
故先論其變。
而後論其常焉。
)有所堕恐。
喘出于肝。
淫氣害脾。
(堕則傷筋。
筋即為肝。
故喘出于肝。
木勝土。
故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于肺。
淫氣傷心。
(驚則氣亂。
故喘出于肺。
肺者心之蓋。
故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
喘出于腎與骨。
(跌則傷骨。
骨即為腎。
故喘出焉。
徐公遐曰。
腎生骨髓。
髓生肝。
骨者腎之精氣所注。
末言骨者。
則五髒之生氣。
可類推之。
)當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為病也。
(言此數者。
皆傷五髒之氣。
勇者逆氣已過。
正氣複順。
怯者則留着為病。
而見病脈矣。
)故曰。
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也。
(夫氣有勇怯。
理有疏密。
皮膚有濃薄。
骨肉有堅脆。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之要。
)故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汗者水谷之津液。
飽甚則胃滿。
故汗出焉。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血乃心之精。
汗乃血之液。
驚傷心氣。
汗出于心。
故曰奪精。
經雲。
奪汗者無血。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持重遠行則傷骨。
故汗出于腎。
)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疲罷傷筋。
故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勞傷四體。
故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
起于過用。
此為常也。
(四時陰陽。
自有經常。
血氣循行。
各有調理。
如動作過傷。
則血氣妄逆而生病。
此自然之理也。
口問篇曰。
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衛氣稽留。
經脈空虛。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是以驚恐恚勞。
動作飲食。
以緻喘汗出者。
皆使氣血不次。
脈道失常。
故欲知經度之循行。
先識變常之逆氣。
徐公遐曰。
喘汗之證。
乃經氣逆行。
故首提曰脈亦為之變。
又曰。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氣于筋。
(肝者土之勝。
制則生化。
故散精于肝。
肝者筋其應。
故淫氣于筋。
經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通。
血氣乃行。
是榮衛氣血。
皆水谷之所資生。
而水谷入胃。
各有淫散輸轉之道。
故又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
而後知病脈也。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于脈。
(經曰。
受谷者濁。
胃之食氣。
故曰濁氣。
胃絡上通于心。
故入胃之食。
氣歸于心。
子令母實也。
心氣通于脈。
故淫精于脈。
伯高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而行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嚨而司呼吸。
又曰。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所謂先出于胃之兩焦者。
入胃之谷氣。
先下淫于腑。
上歸于心肺。
以養五髒氣。
此章論經脈之道。
由水谷之精。
以養腑髒。
腑髒之精。
淫于經脈。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所謂五髒皆禀氣于胃。
而至于手太陰也。
其别出兩行之榮衛與宗氣。
又當别論。
同志者。
當細玩諸經。
體認明白。
)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脈氣者。
水谷之精氣。
而行于經脈中也。
經、大經也。
言入胃之谷氣。
先淫氣于脈。
百脈之經氣。
總歸于大經。
經氣歸于肺。
是以百脈之氣。
皆朝會于肺也。
肺會皮毛。
故複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于腑。
(經雲。
血獨盛。
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夫皮膚主氣。
經脈主血。
毛脈合精者。
血氣相合也。
六腑為陽。
故先受氣。
張兆璜曰。
淡滲皮毛之血。
與經脈之血相合。
故曰毛脈合精。
)腑精神明。
留于四髒。
(腑精神明者。
六腑之津液相成。
而神乃自生也。
谷氣入胃。
淫精于脈。
乃傳之肺。
肺氣散精。
行氣于腑。
腑精留于四髒。
以養五髒之氣。
故曰。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氣歸于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權衡、平也。
言脈之浮沉出入。
陰陽和平。
故曰權衡以平。
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
成寸者。
分尺為寸也。
言五髒六腑。
受氣于谷。
浮精于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