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曰。

    餘聞揆度奇恒。

    所指不同。

    用之奈何。

    (病能篇曰。

    揆者。

    方切求之也。

    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

    得其病處。

    以四時度之也。

    奇恒者。

    異于恒常也。

    指、示也。

    言奇恒之道。

    有色脈陰陽。

    淺深順逆。

    指示多有不同。

    将用何法以得其要。

    )岐伯對曰。

    揆度者。

    度病之淺深也。

    奇恒者。

    言奇病也。

    請言道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神轉不回。

    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此篇論脈因度數出入。

    五髒之氣。

    相生而傳。

    一以貫通。

    外内環轉。

    如逆回則為病矣。

     與脈要精微平人氣象諸論之脈病不同。

    故曰奇病也。

    夫脈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輸于足太陰脾。

    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灌溉于四髒。

    至數者。

    脈因出入之度數也。

    五色脈變者。

    五髒之脈。

    變見于色也。

    一者。

    神也。

    神者。

    五髒血脈之神氣也。

    蓋脾為孤髒。

    中央土。

    以灌四旁。

    五髒受氣。

    轉而不回者也。

    如逆傳其所勝。

    是回則不轉。

    乃失其相生旋轉之機矣。

    故曰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莫子晉問曰。

    此篇章旨。

    與辨脈篇趺陽脈浮而澀。

     少陰脈如經也。

    平脈篇之寸口脈弱而遲諸節同義與。

    曰。

    仲祖之傷寒論。

    原本于靈素諸經。

    而更闡發其未盡之旨。

    子也知此。

    可予言會悟矣。

    )至數之要。

    迫近以微。

    (言五髒經氣相通。

    陰陽并合。

    至切近而微。

    故曰。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着之玉版。

    命曰合玉機。

    (玉版、玉機、二篇名。

    言脈行至數之要。

    若闆籍之有格有序。

    故方盛衰論曰。

    脈事因格。

    玉機論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合玉機者。

    又如璇玑玉衡之旋轉也。

    )容色見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容、面也。

     疏五過論曰。

    上經下經。

    揆度陰陽。

    奇恒五中。

    決以明堂。

    審于終始。

    可以橫行。

    言奇恒之病。

    發于五髒之中。

    而五脈之氣色。

    外見于明堂之上下左右。

    各在其淺深順逆之要耳。

    )其色見淺者。

    湯液主治。

    十日已。

    (色見淺。

    其病亦微。

    故以湯液治之。

    而十日可愈。

    夫奇恒之道。

    五髒皆禀氣于胃。

    足太陰為之轉輸。

    病則逆回而色見于面。

    故用湯液治之。

    蓋以稻米之液。

    助土氣之資生。

    十幹已周。

    俾五髒之氣複。

    )其見深者。

    必齊主治。

    二十一日已。

    (色見深。

    其病亦深矣。

     故必齊毒藥攻其中。

    二十者。

    偶數之終。

    一者。

    生陽之始。

    以十幹而再周。

    複得甲而化土。

    五髒為陰。

    氣色為陽。

    二十一日。

    五髒之生氣已複轉矣。

    )其見大深者。

    醪酒主治。

    百日已。

    (色大深。

    則病更深矣。

    醪醴、熟谷之液。

    其氣悍。

     飲酒者。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榮衛營運。

    則所逆之色亦散矣。

    因色大深。

    至甲十複而後已也。

    所謂色者。

    因五髒之變而見于五色也。

    )色夭面脫。

    不治。

    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

    (五髒之氣榮于脈。

    五經之脈見于色。

    氣血衰。

    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

    故至百日。

    五髒之氣盡而已矣。

    若脈短氣絕。

    乃虛脫已極。

    喪無日矣。

    上節言回則不轉。

    而見色之淺深。

     此言氣血虛脫。

    而為不治之死證。

    下節言受外淫之邪。

    而緻榮衛内陷。

    )病溫虛甚死。

    (上節言脈氣之從内而外。

    此論榮衛受邪。

    反從外而内。

    即下文所謂八風之勝。

    終而複始。

    玉機篇之所謂風寒客于人。

    從毫毛皮膚傳于五髒是已。

    溫病者。

     外感風寒。

    發為溫熱之病。

    辨脈篇曰。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又曰。

    榮衛内陷。

    其數先微。

    蓋榮衛氣機。

    從内達外。

    風寒之邪。

    從外内侵。

    榮衛受傷。

    則脈氣反陷。

    然猶藉其根氣盛強。

    則邪随正而複出于外。

    若正氣虛甚。

    邪惟内侵。

    邪盛正虛。

    必死之候也。

    )色見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上為逆。

    下為從。

    女子右為逆。

    左為從。

    男子左為逆。

    右為從。

    易。

    重陽死。

    重陰死。

    (此言色見上下左右。

    各有男女順逆之要焉。

    五色篇曰。

    其色上行者。

    病益甚。

    其色下行。

    如雲徹散者。

     病方已。

    女為陰。

    右亦為陰。

    故女子色見于右為逆。

    見于左為從。

    男為陽。

    左亦為陽。

    故男子色見于左為逆。

    見于右為從。

    易、謂如男女之左右反易。

    是為重陽者死。

    重陰者死。

    )陰陽反他。

    治在權衡相奪。

    (反他、言男女陰陽之色反逆也。

    權衡脈也。

    相奪者。

    奪其逆于右者從左。

    逆于左者從右。

    蓋色生于脈。

    治其脈順。

    則色亦順矣。

    按方盛衰論曰。

    陽從左。

    陰從右。

    蓋男子之血氣從左旋。

    女子之血氣從右轉。

    是以男子之色見于右。

    而從左散者順也。

    女子之色見于左。

    而從右散者順也。

    )奇恒事也。

    揆度事也。

    (承上文而言。

    奇恒、脈事也。

    揆度、度事也。

    言揆度奇恒者。

    度脈之事也。

    方盛衰論曰。

    度事上下。

    脈事因格。

    度事者。

    度陰陽上下順逆之事也。

    脈事者。

    言脈因前後度數出入。

    而有一定之格也。

    )搏脈痹。

    寒熱之交(此言脈不循度旋轉。

    而反陰陽相搏。

    則又為痹寒熱之病矣。

    但臂不遂者名曰痹。

    乃足之疾也。

    蓋經脈五俞。

    出于手足。

    陰陽相貫。

    上下循行。

    如反相搏擊。

    故為手足痹寒熱之病。

    蓋陰乘于陽則為寒。

    陽乘于陰則為熱。

     陰陽相搏。

    則為寒熱之交也。

    )脈孤為消氣。

    虛洩為奪血。

    孤為逆。

    虛為從。

    (此言神轉不回者。

    五髒之神氣也。

    蓋血随氣行。

    神氣虛消。

    則脈不能至于手太陰。

    而脈孤弱矣。

    此太陰陽明之生氣漸消。

    乃危殆之逆證也。

    如經虛下洩。

    此為奪血。

    非生氣消滅。

    故為從。

    平脈篇曰。

    趺陽脈不出。

    脾不上下。

    身冷膚硬。

    此脾胃之氣虛消。

    而脈不能循經外轉。

    緻有身冷膚硬之危。

    所謂逆者此也。

    辨脈篇曰。

    趺陽脈浮而澀。

    故知脾氣不足。

    胃氣虛也。

    又曰。

    少陰脈反滑而數者。

    故知當屎膿也。

    陽明脈微沉。

    少陰脈微滑。

    此為陰實。

    其人必股内汗出。

    陰下濕也。

    金匮要略曰。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即生瘡。

    野狼牙湯洗之。

    又曰。

    胃氣下洩。

    陰吹而正喧。

    膏發煎導之。

    此皆虛陷之證。

    治之即愈。

    所謂順者此也。

    )行奇恒之法。

    以太陰始。

    (五髒皆禀氣于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脾為孤髒。

    中央土。

    以灌四旁。

    五髒相通。

    次序環轉。

    是行奇恒之法。

    從太陰始。

    )行所不勝曰逆。

    逆則死。

    行所勝曰從。

    從則活。

    (行所不勝者。

    五髒相克而傳。

    即回則不轉也。

    行所勝者。

    五髒相生而傳。

    即神轉不回也。

    故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八風四時之勝。

    終而複始。

    逆行一過。

    不複可數。

    論要畢矣。

    (八風、八方之風也。

    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也。

    終而複始者。

    言脈之逆行。

    而亦循度環轉也。

    前節論本氣虛消之逆傳。

    此複論八風之邪。

    四時之勝。

     以緻脈氣逆行。

    榮衛内陷。

    而亦循度回轉也。

    逆行一過。

    不複可數者。

    言風寒客于人。

    始傷皮毛。

    而内舍于肺。

    肺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腎傳之心。

    逆行一過則死矣。

    不複如順行之循環無端之可數也。

    風之邪。

    四時之勝。

    逆行環轉一周。

    不複可數。

    奇恒之道。

    盡于此矣。

    ) 卷三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診要者。

    診度奇恒之要。

    經終者。

    六經之氣已終。

    蓋奇恒之道。

    論五髒之三陰。

    陰陽合并而成六。

    是其生五。

    其終六也。

     黃帝問曰。

    診要何如。

    (此承上章而複問也。

    )岐伯對曰。

    正月二月。

    天氣始方。

    地氣始發。

    人氣在肝。

    (伯言春者。

     天氣始開。

    地氣始洩。

    而人氣在肝。

    肝主東方寅卯木也。

    夫奇恒之勢。

    乃六十首。

    蓋以六十日而氣在一髒為首。

    五髒相通。

    而次序旋轉者也。

    )三月四月。

    天氣正方。

    地氣定發。

    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

    天地之氣正盛。

    而人氣在脾。

    辰巳二月。

    足太陰陽明之所主也。

    )五月六月。

    天氣盛。

    地氣高。

    人氣在頭。

    (生長之氣。

    從地而升。

    故肝而脾。

    脾而直上于巅頂也。

    歲六甲而以五月六月在頭者。

    隻論五髒也。

    故曰奇恒五中。

    又曰章五中之情。

    按奇恒之道。

    論五髒之神氣。

    五髒者。

    三陰之所主也。

    人氣在頭者。

    厥陰與督脈會于巅。

    與五髒合而為三陰也。

    三之氣。

    乃少陽相火所主。

    相火者。

    即厥陰包絡之火也。

    )七月八月。

    陰氣始殺。

    人氣在肺(始殺者。

    氣始肅殺也。

    申酉二月屬金。

    而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

    陰氣始冰。

    地氣始閉。

    人氣在心。

    (收藏之氣。

    從天而降。

    肺屬幹金而主天。

    為心髒之蓋。

    故秋冬之氣。

    從肺而心。

    心而腎也。

    少陰主冬令。

    故先從手少陰而至于足少陰。

    王氏曰。

    火墓于戌。

    )十一月十二月。

    冰複。

    地氣合。

    人氣在腎。

    (冰複者。

    一陽初複也。

    地氣合者。

    地出之陽。

    複歸于地。

    而與陰合也。

    腎主冬藏之氣。

    故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

    及與分理。

     血出而止。

    甚者傳氣。

    間者環也。

    (此言五髒之氣。

    外循于皮膚絡脈分肉而環轉也。

    夫診有十度。

    度人脈。

    度髒。

    度肉。

     度筋。

    度俞。

    度陰陽氣盡。

    度人脈者。

    言人之脈氣。

    從奇恒之勢。

    而有陰陽順逆也。

    度髒者。

    度五髒之氣。

    從内膈而外出。

    不可逆刺以傷其髒也。

    度肉度筋度俞者。

    度五髒之氣。

    外循于分肉俞絡之間。

    各有淺深。

    而四時之刺法不同也。

    度陰陽氣盡者。

    言五髒之氣。

    合于三陰三陽。

    而各有經終也。

    散俞、絡脈之俞穴也。

    分理、分肉之腠理也。

    蓋春氣生升于外。

    故當于散俞溪谷之間而淺刺之。

    血出則脈氣通而病止矣。

    如逆之甚者。

    深取之而傳導其氣。

    輕者不待傳氣而即環轉矣。

    夫經俞絡脈溪谷。

    各有三百六十五穴。

    皆髒腑之氣所遊行。

    是以四時之刺。

    或在皮膚。

    或在俞穴也。

    針經曰。

    刺之氣不至。

    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

    乃去之。

    勿複針。

    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刺之道畢矣。

    是以四時之刺。

    必候其氣至之所在而刺之也。

    )夏刺絡俞。

    見血而止。

    盡氣閉環。

    痛病必下。

    (絡俞者。

    孫絡之俞。

    見于皮膚之間。

    蓋夏氣浮長于外。

    而更宜淺刺者也。

    若盡傳其氣。

    則反閉其環轉之機。

    而痛病于下矣。

    蓋言經随氣轉。

    夏時之氣。

    浮越于外。

    氣至即止。

    而不宜太過。

    此反結上文之義也。

    傷寒論曰。

    髒腑相連。

    其痛必下。

    言經氣逆于上。

    病必痛于下。

    謂其經絡上下之相通也。

    )秋刺皮膚循理。

    上下同法。

    神變而止。

    (刺逆從論曰。

    秋氣在皮膚。

    蓋七月八月。

    人氣在肺。

    而肺主皮毛。

    是以或上或下。

    皆宜刺皮膚。

    循于肉理。

    神氣變轉而脈即循行矣。

    神者。

    五髒之神。

    即轉而不回之神氣也。

    )冬刺俞竅于分理。

    甚者直下。

    間者散下。

    (俞竅。

    諸俞之穴竅。

    更深于散俞。

    而近于筋骨者也。

    分理者。

    分肉之腠理。

    乃溪谷之會。

    溪谷屬骨。

    而外連于皮膚。

    是以春刺分理者。

    外連皮膚之腠理也。

    冬刺俞竅于分理者。

     近筋骨之腠理也。

    蓋冬氣閉藏。

    而宜于深刺也。

    直下者。

    循經而下針。

    欲深而留之也。

    散下者。

    循絡而下針。

    言病之輕者。

    不必太深也。

    此四時之序。

    氣之所處。

    病之所舍。

    藏之所宜也。

    )春夏秋冬。

    各有所刺。

    法其所在。

    (此總結上文。

     而言四時之刺法。

    各有淺深之所在也。

    )春刺夏分。

    脈亂氣微。

    入淫骨髓。

    病不能愈。

    令人不嗜食。

    又且少氣。

    (厥陰心主主脈。

    無故而損之。

    故脈亂。

    血氣外溢。

    故令人氣微也。

    少陽主骨。

    厥陰不從标本。

    從少陽中見之化。

    故入淫骨髓也。

    病不在夏分。

    故病不能愈。

    肝氣仍逆。

    故令人不嗜食。

    肝主春生之氣。

    故又且少氣也。

    )春刺秋分。

    筋攣逆氣。

    環為咳嗽。

    病不愈。

    令人時驚。

    又且哭。

    (髒真高于肺。

    主行榮衛陰陽者也。

    榮衛氣血。

    所以濡筋骨。

    利關節。

    病在肝而反傷其肺。

    是以筋攣。

    血氣環逆。

    故令人氣逆而轉為咳嗽也。

    東方肝木。

    其病發驚駭。

    肝藏魂。

    魂魄不安。

    故使人邪哭也。

    ) 春刺冬分。

    邪氣着髒。

    令人脹病不愈。

    又且欲言語。

    (春主生升。

    冬主閉藏。

    春刺冬分。

    反導其血氣内着。

    故令人腹脹。

     肝主語。

    故又且欲言語也。

    病不愈者。

    言四時所主之髒病不愈。

    又且者。

    言不惟病不愈而又有此證也。

    )夏刺春分。

    病不愈。

    令人懈惰。

    (三月四月。

    人氣在脾。

    脾病不愈。

    故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

    病不愈。

    令人心中欲無言。

    惕惕如人将捕之。

    (五月六月。

    人氣在心主包絡。

    心主言。

    心主不能代君行令。

    故心中欲無言。

    經曰。

    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

    秋氣萬物未有畢去。

    陰氣少。

    陽氣入。

    陰陽相搏。

    故恐也。

    夏刺秋分。

    則陽氣入而與陰相搏。

    故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

    病不愈。

    令人少氣。

    時欲怒。

    (經曰。

    所謂少氣善怒者。

    陽氣不治。

    陽氣不治。

    則陽氣不得出。

    蓋夏月陽氣外張。

    而反逆歸于冬分。

    故不惟病不愈。

    而更令人少氣善怒也。

    )秋刺春分。

    病不已。

    令人惕然。

    欲有所為。

    起而忘之。

    (秋主下降。

    刺春分。

    是反導其血氣上行。

    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

    四時刺逆從論曰。

    秋刺經脈。

    血氣上逆。

    令人善忘。

    )秋刺夏分。

    病不已。

     令人益嗜卧。

    又且善夢。

    (秋氣在皮膚氣分。

    刺夏分之絡脈。

    則氣不外行。

    故令人益嗜卧。

    肺藏魄。

    經雲。

    魂魄飛揚。

    使人卧不安而喜夢。

    )秋刺冬分。

    病不已。

    令人灑灑時寒。

    (冬主閉藏。

    而反傷之。

    則血氣内散。

    故令人寒栗也。

    )冬刺春分。

     病不已。

    令人欲卧不能眠。

    眠而有見。

    (春令所以洩冬藏之氣也。

    人卧則氣歸于陰。

    而反洩之。

    故令人欲卧不能眠。

    氣行于陽則目張。

    行于陰則目瞑。

    眠有所見者。

    目不得瞑也。

    )冬刺夏分。

    病不愈。

    氣上發為諸痹。

    (冬主閉藏。

    夏令浮長。

     氣應藏而使之外洩。

    故發為諸痹。

    痹者閉也。

    氣留閉于外而為痛也。

    )冬刺秋分。

    病不已。

    令人善渴。

    (腎藏津液。

    肺乃水之化原。

    故善渴也。

    此言五髒之氣。

    随時而升浮降沉。

    非五髒經脈之謂也。

    )凡刺胸腹者。

    必避五髒。

    (此言五髒之神氣。

    從内膈而外達于胸脅。

    從胸脅而環轉于形身。

    故不可逆刺其膈。

    以傷其髒焉。

    内膈上連于胸。

    中連于腹。

    下連于脅。

    髒氣從此而外出。

    故曰。

    刺避五髒者。

    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

    膈與脾腎之處。

    不知者反之。

    反之者。

    逆刺其所出之神氣也。

    )中心者環死。

    (環者。

    一周時也。

    蓋日為陽。

    心為陽中之太陽。

    一晝一夜。

    日環轉一周。

    故至周轉而氣終也。

    ) 中脾者五日死。

    (五日者。

    土數終也。

    )中腎者七日死。

    (天乙生水。

    地六成之。

    七日者。

    生成之數終也。

    )中肺者五日死。

     (天數五。

    地數五。

    肺屬幹金而主天。

    脾屬坤土而主地。

    故皆死于五日也。

    隻言四髒而不及肝者。

    或簡脫也。

    楊元如曰。

     五髒經脈。

    俱不上循于頭。

    惟厥陰與督脈會于巅。

    故曰五月六月。

    人氣在頭。

    抑厥陰之氣。

    不從胸脅外出。

    而直上于頭與。

    )中膈者。

    皆為傷中。

    其病雖愈。

    不過一歲必死。

    (五髒六腑之氣。

    俱從内膈而外出于胸脅。

    故刺中膈者。

    皆為傷中。

    一歲死者。

    盡五行六氣之終而死也。

    按内膈上連胸之鸠尾。

    中兩分于腹上。

    下連兩旁季脅。

    後連脊之十一椎。

    刺中膈者。

    即不中髒速死。

    其中髒腑之氣。

    皆為所傷矣。

    行針者慎諸。

    莫子晉曰。

    此複兼六腑之氣而言。

    即陰陽合并之義。

     蓋中髒氣者死之速。

    中腑氣者死之遲。

    )刺避五髒者。

    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

    膈與脾腎之處。

    不知者反之。

    (避五髒者。

     避五髒神氣之所出也。

    五髒之氣。

    所從而出者。

    膈與脾腎處也。

    膈者。

    胸膈之上。

    鸠尾處也。

    脾處者。

    胸骨兩分之下。

     交腹之處也。

    腎處者。

    兩脅之下也。

    言五髒之氣。

    從膈外出。

    旋轉不回。

    若反刺之。

    是逆其氣而傷其髒矣。

    )刺胸腹者。

     必以布着之。

    乃從單布上刺。

    刺之不愈複刺。

    刺針必肅。

    刺腫搖針。

    經刺勿搖。

    此刺之道也。

    (音激。

    此言刺胸腹者。

     宜微針而淺刺之。

    勿使有傷膈氣也。

    、定也。

    以布定着于胸腹。

    乃從單布上刺之。

    蓋欲其極淺也。

    不愈而複刺者。

    言其至淺而或不得其氣也。

    肅、靜也。

    言氣之難得。

    宜肅靜其針以候焉。

    搖針者。

    刺之瀉法也。

    腫乃邪實。

    故宜搖針以瀉其邪。

    經刺勿搖。

    守其正也。

    此補瀉之法。

    刺之要道也。

    )帝曰。

    願聞十二經脈之終。

    奈何。

    (此論髒腑陰陽之合并也。

     所論五髒之氣者。

    三陰之所主也。

    三陰之氣。

    與三陽交并。

    陽氣先至。

    陰氣後至。

    合于十二經脈。

    内絡髒腑。

    外絡形身。

     外内出入。

    循環無端。

    故曰。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不知并合。

    診故不明。

    陰陽并交。

    至人之所行。

    當知五行而生三氣。

    三而三之。

    合為六氣。

    六六之氣。

    以應十二經脈。

    一經之氣已終。

    是不複陰陽相貫。

    而環轉無端矣。

    )岐伯曰。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皮折。

    其色白。

    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

    (音契音縱。

    戴眼、目上視也。

    反折、背反張也。

     、手足屈伸也。

    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挾脊抵腰中。

    手太陽之脈。

    循臂上肩。

    至目外。

    太陽主筋而為諸陽主氣。

    陽氣者。

    柔則養筋。

    太陽之經氣已絕。

    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

    手足牽引也。

    手太陽主液。

    膀胱者。

    津液之所藏。

     絕汗者。

    津液外亡也。

    色白者。

    亡血也。

    津液外脫。

    則血内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

    百節皆縱。

    目HT絕系。

    絕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

    色先青白。

    乃死矣。

    (HT音瓊手足少陽經脈。

    皆循于耳。

    經氣絕。

    故耳聾也。

    少陽主骨。

    諸節皆屬于骨。

    少陽氣終。

    故百節皆縱。

    經絡篇曰。

    少陽是主骨所生病者。

    諸節皆痛。

    HT、目驚貌。

    手足少陽之脈。

    皆至目銳。

    終則牽引于目。

    故目如驚而邪視也。

    絕系、目系絕也。

    少陽屬腎。

    腎藏志。

    系絕則志先絕。

    故一日半死也。

    青者。

     甲木之氣外脫也。

    白者。

    三焦之榮内亡也。

    夫陽生于陰。

    色生于氣。

    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于色。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善驚。

    妄言。

    色黃。

    其上下經盛。

    不仁則終矣。

    (手足陽明之脈。

    皆挾口承目。

    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是陽明之善驚也。

    罵詈不避親疏。

    是陽明之妄言也。

    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

    上下經盛。

    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

    榮衛者。

    中焦水谷之所生。

    肌膚不仁者。

    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

    面黑。

    齒長而垢。

    腹脹閉。

    上下不通而終矣。

     (心之華在面。

    面黑者。

    水氣上乘。

    火氣滅而水氣脫矣。

    齒長而垢。

    骨氣洩也。

    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

    心腎水火之氣并絕。

    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

    腹脹閉。

    不得息。

    善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不通則面黑。

     皮毛焦而終矣。

    (足太陰脈。

    入腹屬脾。

    故為腹脹。

    手太陰脈。

    上膈屬肺而主呼吸。

    故為不得息。

    脹滿則升降難。

    不得息則氣道滞。

    故為噫為嘔。

    嘔則氣逆于上。

    故為面赤。

    不逆則痞塞于中。

    故為上下不通。

    脾氣敗則無以制水。

    故黑色見于面。

    肺氣敗則治節不行。

    故皮毛焦。

    )厥陰終者。

    中熱嗌幹。

    善溺。

    心煩。

    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手厥陰心主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足厥陰肝脈循喉嚨。

    入颃颡。

    其下者。

    循陰股。

    入毛中。

    過陰器。

    厥陰木火之氣欲絕。

    故中熱嗌幹也。

    肝所生病者遺溺。

    善溺者。

    肝氣下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