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髒腑。
每旦讀之。
名曰玉機。
(此言五髒受氣于胃。
一以貫通。
次序環轉。
如璇玑玉衡。
合之玉闆。
乃揆度奇恒之大要也。
瞿然、驚悟貌。
至數者。
五脈之至數也。
蓋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故曰。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一者。
五髒之神。
轉而不回。
如逆回。
則失其旋轉之機矣。
五髒相通。
陰陽并合。
脈之至數。
迫近以微。
着之玉版者。
有格有序也。
藏之髒腑者。
陰陽雌雄之相應也。
每旦讀之者。
血氣未亂也。
名曰玉機者。
如璇玑玉衡也。
以上論真藏之神。
五髒相通。
外内環轉。
如太過不及則病。
若回而不轉。
乃失其機而死矣。
)五髒受氣于其所生。
傳之于其所勝。
氣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至其所不勝。
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
故死。
(此言五髒之氣逆回。
失其旋轉之機而死也。
平脈篇曰。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順也。
蓋神轉而不回者。
母行乘子也。
回則不轉者。
子行乘母也。
五髒受氣于所生之子。
而反舍氣于所生之母。
是生氣之逆行也。
傳之于其所勝。
是克賊相傳也。
是以至其所不勝而死。
此皆氣之逆行故也。
如肝受氣于心。
而肝氣反舍于腎。
則腎氣盛。
腎氣盛。
則火氣衰。
火氣衰。
則金無所畏而傷肝。
所謂舍氣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勝也。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言必先克賊相傳而後病。
至其所不勝而後死。
故當先治其未病焉。
金匮要略曰。
上工治未病者。
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
則心火氣盛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
虛虛實實。
補不足。
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所謂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上工能治其未病。
則不至于死矣。
董帷園曰。
玉機章旨。
與金匮此篇。
理同義合。
學人宜互相參究。
大有裨于治道焉。
) 肝受氣于心。
傳之于脾。
氣舍于腎。
至肺而死。
心受氣于脾。
傳之于肺。
氣舍于肝。
至腎而死。
脾受氣于肺。
傳之于腎。
氣舍于心。
至肝而死。
肺受氣于腎。
傳之于肝。
氣舍于脾。
至心而死。
腎受氣于肝。
傳之于心。
氣舍于肺。
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
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此複申明五髒之氣逆傳。
至其所不勝而死。
昧旦主甲乙。
晝主丙丁。
日昃主戊己。
暮主庚辛。
夜主壬癸。
一日一夜而五分之。
如真髒脈見。
至肺而死。
死于薄暮。
至腎而死。
死于中夜。
至肝而死。
死于昧旦。
至心而死。
死于日中。
至脾而死。
死于日昃。
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夫逆傳至死。
有三歲有六歲。
有三月有六月。
有三日有六日。
當知日之早暮。
亦有三時有六時也。
)黃帝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此總結上文。
而言五髒相通。
有順傳之次序。
如逆傳其所勝者。
蓋因其病而逆之也。
)不治。
法三月。
若六月。
若三日。
若六日。
傳五髒而當死。
是順傳所勝之次。
(此言逆傳所勝之死。
有時而有月有日也。
如見肝之病。
中工不曉傳脾而不治。
則脾傳之腎。
腎傳之心。
心傳之肺。
法三月。
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
假如心病而欲傳之肺。
時值秋三月。
而金旺不受邪。
法當六月。
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
所謂法三月。
若六月也。
如傳于值死之月。
假如肝病傳脾。
而戊日受之。
真髒之脈見。
則當庚日而死。
己日受之。
則當辛日而死。
此法當三日而死也。
如甲乙日受之。
真髒脈見。
亦當死于庚辛。
此法當六日而死。
所謂若三日若六日也。
五髒相傳而當死者。
是順傳所勝之次。
如甲乙肝木受病。
順傳至庚辛而死。
丙丁心火受病。
順傳至壬癸而死。
戊己脾土受病。
複傳至甲乙而死。
故曰順傳所勝之次而死也。
此五髒逆傳。
而知死之月。
死之日。
死之時。
所謂别于陰者。
知死生之期也。
)故曰。
别于陽者。
知病從來。
别于陰者。
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此承上接下之文也。
别于陽者。
下文所謂風寒之邪。
從皮毛陽分而入。
故别于陽者。
知病所從來。
五髒為陰。
知五髒逆傳而死者。
上文之所謂肝病傳脾。
至肺而死。
脾病傳腎。
至肝而死。
故别于陰者。
知至所困而死也。
)是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
(此複言外因之邪。
亦逆傳于所勝而死。
是故者。
承上文之别于陽者而言也。
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為百病之長者。
言四時八方之邪風。
雖從陽分而入。
而善行數變。
乃為他病。
)今風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氣主皮毛。
風寒之邪。
始傷陽氣。
故使人毫毛畢直。
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
病則反閉而為熱矣。
言風寒之邪。
始傷表陽之時。
可發汗而愈也。
)或痹不仁。
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氣傷痛。
形傷腫。
痹不仁而腫痛者。
氣傷而病及于形也。
如在皮腠氣分者。
可用湯熨。
在經絡血分者。
可灸刺而去之。
)弗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發咳上氣。
(皮毛者。
肺之合。
邪在皮毛。
弗以汗解。
則邪氣乃從其合矣。
夫皮膚氣分為陽。
五髒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病舍于肺。
名肺痹也。
痹者閉也。
邪閉于肺。
故咳而上氣。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
一名曰厥脅痛。
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失而弗治。
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
厥者逆也。
脅乃肝之分。
逆于脅下而為痛。
故一名厥脅痛。
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肝氣逆。
故食反出也。
按者。
按摩導引也。
木郁欲達。
故可按而導之。
肝主血。
故若可刺耳。
楊元如曰。
肺痹肝痹者。
非病在肝肺。
在肝肺之分耳。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瘅。
腹中熱。
煩心出黃。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失而弗治。
肝因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蓋肝乃風木之邪。
賊傷脾土。
故名脾風。
瘅、火瘅也。
風淫濕土而成熱。
故濕熱而發瘅也。
濕熱之氣。
上蒸于心則煩。
心火熱下淫則溺黃。
蓋熱在中土。
而變及于上下也。
夫病在形身者。
可按可浴。
病在内者。
可藥。
發瘅。
濕熱發于外也。
腹中熱。
煩心。
出黃。
熱在内也。
是以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而治之。
)弗治。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在脾弗治。
則土邪乘腎。
病名疝瘕。
邪聚下焦。
故少腹冤熱而痛。
溲出淫濁也。
蠱者。
言其陰邪居下。
而壞事之極也。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
當此之時。
可灸可藥。
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音翅。
靈樞經曰。
心脈急。
甚為。
蓋心主血脈而屬火。
火熱盛。
則筋脈燥縮。
而手足拘急也。
當此危急之證。
尚可灸可藥。
言不可以其危笃而棄之也。
失而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五傳巳周。
當盡十幹而死矣。
)腎因傳之心。
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心主神明。
而多不受邪。
如腎傳之心。
心不受邪。
則反傳之肺。
是從肺而再傳矣。
邪複出于皮膚絡脈之間。
陰陽氣血相乘。
是以發往來之寒熱。
法當至三歲而死。
蓋心不受邪而複傳。
故又有三年之久。
此邪病複傳之次第也。
夫瘕痹之病。
不即傳行。
而亦不即速死。
是初傳而死者。
法當三歲。
如心不受邪而複再傳者。
是又當三歲矣。
所謂若三歲。
若六歲也。
夫病發于五髒之陰者。
若三月。
若六月。
若三日。
若六日。
病發于五髒之陽者。
若三歲。
若六歲。
所謂其生五。
其數三。
是五髒之氣。
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數。
三而兩之。
則又為六數矣。
莫子晉曰。
此注與診要經終之義。
大略相同。
)然其卒發者。
不必治其傳。
(卒發者。
即仲景傷寒論之中風傷寒。
卒病三陰三陽之氣。
一時寒熱交作。
氣脈不通。
與病形藏之傳邪。
而為瘕痹之證者不同。
故不必以病傳之法治之。
)或其傳化。
有不以次。
不以次入者。
憂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矣。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榮衛内陷。
髒氣逆傳。
而五髒相移。
亦皆有次。
設不以次入者。
此又因五志内傷。
故令不得以次相傳。
緻令人有大病矣。
張兆璜曰。
奇恒之病。
本于厥逆。
五髒逆傳其所勝。
一逆也。
風寒外客而緻五髒内傳。
二逆也。
五志相乘。
三逆也。
故曰傳。
乘之名也。
謂一髒受乘而傳化于五髒。
亦傳其所勝。
與乘之名類相同。
)因而喜大。
虛則腎氣乘矣。
怒則肝氣乘矣。
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
憂則心氣乘矣。
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
五五二十五變。
及其傳化。
傳。
乘之名也。
(肝當作肺。
肺當作肝。
悲當作思。
喜為心志。
喜大則傷心。
如外因于邪。
始傷皮毛。
内舍于肺。
肺因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其間因而喜大。
則心氣虛。
而腎氣乘于心矣。
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于肝矣。
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于脾矣。
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于腎矣。
憂則肺氣傷。
而心氣乘于肺矣。
如一髒虛而受乘。
即相傳之五髒。
故病有五。
五髒有五變。
及其傳化。
則五五有二十五變矣。
如喜大而腎氣乘心。
心即傳之肺。
肺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是五髒傳化。
亦各乘其所勝。
故曰傳者。
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
真髒脈見。
乃予之期日。
(此複申明五志内傷。
亦各傳其所勝。
察其形證。
審其髒脈。
而知死生之期也。
夫氣血發原于腎。
生于胃而輸于脾。
回則不轉。
而無相生之機。
是以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而令人有大病也。
大骨、兩臂兩腿之骨。
大肉、即兩臂腿之肉。
蓋腎主骨。
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
夫胃氣之資養于五髒者。
宗氣也。
宗氣積于胸中。
從虛裡之大絡。
貫于十二經脈。
經脈逆行。
是以胸中氣滿。
陽明氣厥。
故喘息不便也。
其氣動形者。
心病而欲傳之于肺。
肺主氣。
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
期以六月死者。
今心始傳于肺。
肺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而後死。
故有六月之久也。
真髒脈見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予與同。
予之期日者。
當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項。
期一月死。
真髒見。
乃予之期日。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
内痛者。
肺受其傷。
肺之俞在肩背。
故痛引肩項也。
肝病而已傳及于所勝之髒。
故當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
真髒脈見。
如循刀刃。
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予之期日。
當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項。
身熱。
脫肉破。
真髒見。
十日之内死。
(此言肺病至心而死。
肺病。
故痛引肩背。
傳及于心。
故身熱也。
夫心主血。
而生于腎藏之精。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心腎傷而精血衰。
故曰脫肉破。
破、脫肉也。
、音窘。
肉之标也。
真髒脈見。
大而虛如羽毛。
中人膚。
病傳于心。
故期以十日之内死。
蓋心不受邪。
故死之速也。
莫子晉曰。
天之十幹。
化生五行。
地之五行。
化生五髒。
心乃君主之官。
為五髒六腑之主。
故盡五髒之氣終而死。
與上節腎傳之心。
滿十日法當死同義。
十月者。
乃傳之誤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肩髓内消。
動作益衰。
真髒來見。
期一歲死。
見其真髒。
乃予之期日。
(此言脾病而終于一歲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津液者。
淖澤注于骨。
補益腦髓。
脾病而津液不行。
故肩髓先内消也。
肩髓者。
大椎之骨髓。
上會于腦。
是以項骨傾者。
死不治也。
脾主四肢。
脾病則四肢懈惰。
故動作益衰。
真髒來見者。
如水之流。
如烏之喙。
脾土王于四時。
脾氣灌于四髒。
故雖有真髒來見。
尚期有一歲之久。
蓋以四時五髒之氣。
終而後死也。
期死之月。
見其真髒之乍數乍疏。
乃與之期日。
謂當死于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腹内痛。
心中不便。
肩項身熱。
破脫肉。
目眶陷。
真髒見。
目不見人。
立死。
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此腎病而死于脾也。
本經曰。
腎病者。
大小腹痛。
腎傳之心。
故心中不便。
心傳之肺。
肺傳之肝。
故肩項身熱。
肝傳之脾。
故目眶陷也。
真髒脈見搏而絕。
如指彈石。
辟辟然。
如目不見人。
腎之精氣已絕。
故立死。
其見人者。
餘氣未盡。
至所不勝之時而死。
謂當死于日昃也。
夫腎為生氣之原。
生氣絕于下。
故死之更速也。
)急虛。
身中卒至。
五髒絕閉。
脈道不通。
氣不往來。
譬于堕溺。
不可為期(此言卒發者。
不必治其傳也。
夫邪氣勝者。
精氣虛。
風寒之邪卒中于身。
精氣一時虛奪。
故急虛也。
此病三陰三陽之氣。
而不病于有形。
故五髒之氣一時絕閉。
脈道一時不通而氣不往來。
譬若堕溺。
乃倉卒一時之病。
而生死亦在于時日之間。
與風寒之病形髒。
勿治而為肺痹。
勿治而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腎傳之心。
期以三歲六歲死者。
不相同也。
故不可以為期。
)其脈絕不來。
若人一息五六至。
其形肉不脫。
真髒雖不見。
猶死也。
(此複言倉卒之病。
非但不可為期。
并不待形肉脫而真髒見也。
脈絕不來。
生氣絕于内也。
一息五六至。
邪氣盛于外也。
此邪氣盛而正氣絕。
不必真髒見而猶死也。
)真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
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
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羽毛中人膚。
色白赤不澤。
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
辟辟然。
色黑黃不澤。
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
色黃青不澤。
毛折乃死。
諸真髒脈見者。
皆死不治也。
(此審别真髒之脈象。
乃可予之期日也。
如循刀刃。
如按琴瑟弦。
肝木之象也。
如薏苡子。
如彈石。
心腎之象也。
皆堅勁之極。
而無柔和之氣也。
乍數乍疏。
欲灌不能。
脾氣欲絕之象也。
如羽毛中人膚。
肺氣虛散之象也。
蓋堅勁虛散。
皆不得胃氣之中和。
人無胃氣則死矣。
色青白不澤。
赤黑不澤。
皆兼克賊所勝之色。
色生于血脈。
氣将絕故不澤也。
夫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而後行氣于髒腑。
是髒腑之氣欲絕。
而毛必折焦也。
靈樞經曰。
血獨盛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又曰。
經脈空虛。
血氣弱枯。
腸胃聶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死期。
是皮毛夭折者。
血氣先絕也。
)黃帝曰。
見真髒曰死。
何也。
岐伯曰。
五髒者。
皆禀氣于胃。
胃者。
五髒之本也。
髒氣者。
不能自緻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故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
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
故真髒之氣獨見。
獨見者。
病勝髒也。
故曰死。
帝曰。
善。
(五髒之氣。
皆胃腑水谷之所資生。
故胃為五髒之本。
手太陰者。
兩脈口也。
髒氣者。
五髒之精氣也。
五髒之氣。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
即五髒之弦鈎毛石。
各以其時。
自為其象。
而至于手太陰者。
皆胃氣之所資生。
故邪氣勝者。
五髒之精氣已衰。
而不能為弦鈎毛石之象矣。
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
胃氣絕而真髒見。
真髒見者。
病氣勝而髒氣絕也。
)黃帝曰。
凡治病。
察其形氣色澤。
脈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
無後其時。
(帝以伯所言之五髒乘傳。
有淺有深。
而胃氣不資。
有虛有絕。
故當察其形氣色脈。
治病者宜急治之。
無後其時。
而緻于死不治也。
張兆璜曰。
此總結上文而為審治之法。
言有五髒逆傳風寒久客之故病。
有急虛卒發之新病。
五髒得胃氣而有春弦夏鈎之神氣。
有春得肺脈夏得腎脈之逆乘。
故當審其形氣色脈以治之。
)形氣相得。
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
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
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
取之以時。
(形氣相得。
病之新也。
色澤以浮。
乘逆淺也。
脈從四時者。
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
脈弱以滑者。
胃氣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也。
察此四易。
當急治之。
而無後其時。
取之以時者。
春刺散俞。
夏刺絡俞。
秋刺皮膚。
冬刺俞竅也。
)形氣相失。
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
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
而明告之。
(形氣相失。
病之久也。
色夭不澤。
乘傳深也。
脈實以堅。
無胃氣也。
脈逆四時。
克賊勝也。
察此四難。
而明告其病者焉。
)所謂逆四時者。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秋得心脈。
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絕沉澀者。
命曰逆四時。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者。
藏精衰而所不勝乘之也。
其至皆懸絕沉澀者。
無胃氣之資生也。
)未有髒形。
于春夏而脈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
名曰逆四時也。
(夫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者。
藏真之神氣也。
如未有弦鈎毛石之象形。
而升降浮沉之氣不可逆。
蓋氣順則脈順。
氣逆則脈逆。
脈随氣行者也。
)病熱脈靜。
洩而脈大。
脫血而脈實。
病在中。
脈實堅。
病在外。
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脈病不相應者。
病勝髒也。
故皆為難治。
)黃帝曰。
餘聞虛實以決死生。
願聞其情。
岐伯曰。
五實死。
五虛死。
(實者謂邪氣實。
虛者謂正氣虛。
啟玄子曰。
五實謂五髒之實。
五虛謂五髒之虛。
楊元如曰。
實者謂卒發之病。
虛者急虛也。
)帝曰。
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
脈盛。
皮熱。
腹脹。
前後不通。
悶瞀。
此謂五實。
(瞀音茂。
心主脈。
脈盛、心氣實也。
肺主皮毛。
皮熱、肺氣實也。
脾主腹。
腹脹、脾氣實也。
腎開竅于二陰。
前後不通。
腎氣實也。
瞀、目不明也。
肝開竅于目。
悶瞀、肝氣實也。
)脈細。
皮寒。
氣少。
洩利前後。
飲食不入。
此謂五虛。
(脈細、心氣虛也。
皮寒、肺氣虛也。
肝主春生之氣。
氣少、肝氣虛也。
洩利前後。
腎氣虛也。
飲食不入。
脾氣虛也。
蓋邪之所腠。
其正必虛。
是以邪氣盛者死。
正氣虛者亦死也。
)帝曰。
其時有生者。
何也。
岐伯曰。
漿粥入胃。
洩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
得後利。
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五髒之氣。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漿粥入胃。
洩注止。
胃氣複也。
身汗、外實之邪。
從表散也。
得後利。
裡實之邪。
從下出也。
此言卒發之病。
而有死有生也。
按此篇論藏真之神。
合于四時五行。
次序環轉。
如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逆傳于所勝而死。
至于外感風寒。
内傷五志。
亦各乘其所勝。
學人當分作四段看。
然又當與玉闆論、方盛衰論、病能論、疏五過論、諸篇合參。
)
每旦讀之。
名曰玉機。
(此言五髒受氣于胃。
一以貫通。
次序環轉。
如璇玑玉衡。
合之玉闆。
乃揆度奇恒之大要也。
瞿然、驚悟貌。
至數者。
五脈之至數也。
蓋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故曰。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一者。
五髒之神。
轉而不回。
如逆回。
則失其旋轉之機矣。
五髒相通。
陰陽并合。
脈之至數。
迫近以微。
着之玉版者。
有格有序也。
藏之髒腑者。
陰陽雌雄之相應也。
每旦讀之者。
血氣未亂也。
名曰玉機者。
如璇玑玉衡也。
以上論真藏之神。
五髒相通。
外内環轉。
如太過不及則病。
若回而不轉。
乃失其機而死矣。
)五髒受氣于其所生。
傳之于其所勝。
氣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至其所不勝。
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
故死。
(此言五髒之氣逆回。
失其旋轉之機而死也。
平脈篇曰。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順也。
蓋神轉而不回者。
母行乘子也。
回則不轉者。
子行乘母也。
五髒受氣于所生之子。
而反舍氣于所生之母。
是生氣之逆行也。
傳之于其所勝。
是克賊相傳也。
是以至其所不勝而死。
此皆氣之逆行故也。
如肝受氣于心。
而肝氣反舍于腎。
則腎氣盛。
腎氣盛。
則火氣衰。
火氣衰。
則金無所畏而傷肝。
所謂舍氣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勝也。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言必先克賊相傳而後病。
至其所不勝而後死。
故當先治其未病焉。
金匮要略曰。
上工治未病者。
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
則心火氣盛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
虛虛實實。
補不足。
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所謂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上工能治其未病。
則不至于死矣。
董帷園曰。
玉機章旨。
與金匮此篇。
理同義合。
學人宜互相參究。
大有裨于治道焉。
) 肝受氣于心。
傳之于脾。
氣舍于腎。
至肺而死。
心受氣于脾。
傳之于肺。
氣舍于肝。
至腎而死。
脾受氣于肺。
傳之于腎。
氣舍于心。
至肝而死。
肺受氣于腎。
傳之于肝。
氣舍于脾。
至心而死。
腎受氣于肝。
傳之于心。
氣舍于肺。
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
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此複申明五髒之氣逆傳。
至其所不勝而死。
昧旦主甲乙。
晝主丙丁。
日昃主戊己。
暮主庚辛。
夜主壬癸。
一日一夜而五分之。
如真髒脈見。
至肺而死。
死于薄暮。
至腎而死。
死于中夜。
至肝而死。
死于昧旦。
至心而死。
死于日中。
至脾而死。
死于日昃。
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夫逆傳至死。
有三歲有六歲。
有三月有六月。
有三日有六日。
當知日之早暮。
亦有三時有六時也。
)黃帝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此總結上文。
而言五髒相通。
有順傳之次序。
如逆傳其所勝者。
蓋因其病而逆之也。
)不治。
法三月。
若六月。
若三日。
若六日。
傳五髒而當死。
是順傳所勝之次。
(此言逆傳所勝之死。
有時而有月有日也。
如見肝之病。
中工不曉傳脾而不治。
則脾傳之腎。
腎傳之心。
心傳之肺。
法三月。
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
假如心病而欲傳之肺。
時值秋三月。
而金旺不受邪。
法當六月。
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
所謂法三月。
若六月也。
如傳于值死之月。
假如肝病傳脾。
而戊日受之。
真髒之脈見。
則當庚日而死。
己日受之。
則當辛日而死。
此法當三日而死也。
如甲乙日受之。
真髒脈見。
亦當死于庚辛。
此法當六日而死。
所謂若三日若六日也。
五髒相傳而當死者。
是順傳所勝之次。
如甲乙肝木受病。
順傳至庚辛而死。
丙丁心火受病。
順傳至壬癸而死。
戊己脾土受病。
複傳至甲乙而死。
故曰順傳所勝之次而死也。
此五髒逆傳。
而知死之月。
死之日。
死之時。
所謂别于陰者。
知死生之期也。
)故曰。
别于陽者。
知病從來。
别于陰者。
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此承上接下之文也。
别于陽者。
下文所謂風寒之邪。
從皮毛陽分而入。
故别于陽者。
知病所從來。
五髒為陰。
知五髒逆傳而死者。
上文之所謂肝病傳脾。
至肺而死。
脾病傳腎。
至肝而死。
故别于陰者。
知至所困而死也。
)是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
(此複言外因之邪。
亦逆傳于所勝而死。
是故者。
承上文之别于陽者而言也。
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為百病之長者。
言四時八方之邪風。
雖從陽分而入。
而善行數變。
乃為他病。
)今風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氣主皮毛。
風寒之邪。
始傷陽氣。
故使人毫毛畢直。
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
病則反閉而為熱矣。
言風寒之邪。
始傷表陽之時。
可發汗而愈也。
)或痹不仁。
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氣傷痛。
形傷腫。
痹不仁而腫痛者。
氣傷而病及于形也。
如在皮腠氣分者。
可用湯熨。
在經絡血分者。
可灸刺而去之。
)弗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發咳上氣。
(皮毛者。
肺之合。
邪在皮毛。
弗以汗解。
則邪氣乃從其合矣。
夫皮膚氣分為陽。
五髒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病舍于肺。
名肺痹也。
痹者閉也。
邪閉于肺。
故咳而上氣。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
一名曰厥脅痛。
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失而弗治。
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
厥者逆也。
脅乃肝之分。
逆于脅下而為痛。
故一名厥脅痛。
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肝氣逆。
故食反出也。
按者。
按摩導引也。
木郁欲達。
故可按而導之。
肝主血。
故若可刺耳。
楊元如曰。
肺痹肝痹者。
非病在肝肺。
在肝肺之分耳。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瘅。
腹中熱。
煩心出黃。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失而弗治。
肝因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蓋肝乃風木之邪。
賊傷脾土。
故名脾風。
瘅、火瘅也。
風淫濕土而成熱。
故濕熱而發瘅也。
濕熱之氣。
上蒸于心則煩。
心火熱下淫則溺黃。
蓋熱在中土。
而變及于上下也。
夫病在形身者。
可按可浴。
病在内者。
可藥。
發瘅。
濕熱發于外也。
腹中熱。
煩心。
出黃。
熱在内也。
是以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而治之。
)弗治。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在脾弗治。
則土邪乘腎。
病名疝瘕。
邪聚下焦。
故少腹冤熱而痛。
溲出淫濁也。
蠱者。
言其陰邪居下。
而壞事之極也。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
當此之時。
可灸可藥。
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音翅。
靈樞經曰。
心脈急。
甚為。
蓋心主血脈而屬火。
火熱盛。
則筋脈燥縮。
而手足拘急也。
當此危急之證。
尚可灸可藥。
言不可以其危笃而棄之也。
失而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五傳巳周。
當盡十幹而死矣。
)腎因傳之心。
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心主神明。
而多不受邪。
如腎傳之心。
心不受邪。
則反傳之肺。
是從肺而再傳矣。
邪複出于皮膚絡脈之間。
陰陽氣血相乘。
是以發往來之寒熱。
法當至三歲而死。
蓋心不受邪而複傳。
故又有三年之久。
此邪病複傳之次第也。
夫瘕痹之病。
不即傳行。
而亦不即速死。
是初傳而死者。
法當三歲。
如心不受邪而複再傳者。
是又當三歲矣。
所謂若三歲。
若六歲也。
夫病發于五髒之陰者。
若三月。
若六月。
若三日。
若六日。
病發于五髒之陽者。
若三歲。
若六歲。
所謂其生五。
其數三。
是五髒之氣。
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數。
三而兩之。
則又為六數矣。
莫子晉曰。
此注與診要經終之義。
大略相同。
)然其卒發者。
不必治其傳。
(卒發者。
即仲景傷寒論之中風傷寒。
卒病三陰三陽之氣。
一時寒熱交作。
氣脈不通。
與病形藏之傳邪。
而為瘕痹之證者不同。
故不必以病傳之法治之。
)或其傳化。
有不以次。
不以次入者。
憂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矣。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榮衛内陷。
髒氣逆傳。
而五髒相移。
亦皆有次。
設不以次入者。
此又因五志内傷。
故令不得以次相傳。
緻令人有大病矣。
張兆璜曰。
奇恒之病。
本于厥逆。
五髒逆傳其所勝。
一逆也。
風寒外客而緻五髒内傳。
二逆也。
五志相乘。
三逆也。
故曰傳。
乘之名也。
謂一髒受乘而傳化于五髒。
亦傳其所勝。
與乘之名類相同。
)因而喜大。
虛則腎氣乘矣。
怒則肝氣乘矣。
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
憂則心氣乘矣。
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
五五二十五變。
及其傳化。
傳。
乘之名也。
(肝當作肺。
肺當作肝。
悲當作思。
喜為心志。
喜大則傷心。
如外因于邪。
始傷皮毛。
内舍于肺。
肺因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其間因而喜大。
則心氣虛。
而腎氣乘于心矣。
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于肝矣。
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于脾矣。
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于腎矣。
憂則肺氣傷。
而心氣乘于肺矣。
如一髒虛而受乘。
即相傳之五髒。
故病有五。
五髒有五變。
及其傳化。
則五五有二十五變矣。
如喜大而腎氣乘心。
心即傳之肺。
肺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是五髒傳化。
亦各乘其所勝。
故曰傳者。
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
真髒脈見。
乃予之期日。
(此複申明五志内傷。
亦各傳其所勝。
察其形證。
審其髒脈。
而知死生之期也。
夫氣血發原于腎。
生于胃而輸于脾。
回則不轉。
而無相生之機。
是以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而令人有大病也。
大骨、兩臂兩腿之骨。
大肉、即兩臂腿之肉。
蓋腎主骨。
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
夫胃氣之資養于五髒者。
宗氣也。
宗氣積于胸中。
從虛裡之大絡。
貫于十二經脈。
經脈逆行。
是以胸中氣滿。
陽明氣厥。
故喘息不便也。
其氣動形者。
心病而欲傳之于肺。
肺主氣。
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
期以六月死者。
今心始傳于肺。
肺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而後死。
故有六月之久也。
真髒脈見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予與同。
予之期日者。
當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項。
期一月死。
真髒見。
乃予之期日。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
内痛者。
肺受其傷。
肺之俞在肩背。
故痛引肩項也。
肝病而已傳及于所勝之髒。
故當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
真髒脈見。
如循刀刃。
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予之期日。
當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項。
身熱。
脫肉破。
真髒見。
十日之内死。
(此言肺病至心而死。
肺病。
故痛引肩背。
傳及于心。
故身熱也。
夫心主血。
而生于腎藏之精。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心腎傷而精血衰。
故曰脫肉破。
破、脫肉也。
、音窘。
肉之标也。
真髒脈見。
大而虛如羽毛。
中人膚。
病傳于心。
故期以十日之内死。
蓋心不受邪。
故死之速也。
莫子晉曰。
天之十幹。
化生五行。
地之五行。
化生五髒。
心乃君主之官。
為五髒六腑之主。
故盡五髒之氣終而死。
與上節腎傳之心。
滿十日法當死同義。
十月者。
乃傳之誤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肩髓内消。
動作益衰。
真髒來見。
期一歲死。
見其真髒。
乃予之期日。
(此言脾病而終于一歲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津液者。
淖澤注于骨。
補益腦髓。
脾病而津液不行。
故肩髓先内消也。
肩髓者。
大椎之骨髓。
上會于腦。
是以項骨傾者。
死不治也。
脾主四肢。
脾病則四肢懈惰。
故動作益衰。
真髒來見者。
如水之流。
如烏之喙。
脾土王于四時。
脾氣灌于四髒。
故雖有真髒來見。
尚期有一歲之久。
蓋以四時五髒之氣。
終而後死也。
期死之月。
見其真髒之乍數乍疏。
乃與之期日。
謂當死于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腹内痛。
心中不便。
肩項身熱。
破脫肉。
目眶陷。
真髒見。
目不見人。
立死。
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此腎病而死于脾也。
本經曰。
腎病者。
大小腹痛。
腎傳之心。
故心中不便。
心傳之肺。
肺傳之肝。
故肩項身熱。
肝傳之脾。
故目眶陷也。
真髒脈見搏而絕。
如指彈石。
辟辟然。
如目不見人。
腎之精氣已絕。
故立死。
其見人者。
餘氣未盡。
至所不勝之時而死。
謂當死于日昃也。
夫腎為生氣之原。
生氣絕于下。
故死之更速也。
)急虛。
身中卒至。
五髒絕閉。
脈道不通。
氣不往來。
譬于堕溺。
不可為期(此言卒發者。
不必治其傳也。
夫邪氣勝者。
精氣虛。
風寒之邪卒中于身。
精氣一時虛奪。
故急虛也。
此病三陰三陽之氣。
而不病于有形。
故五髒之氣一時絕閉。
脈道一時不通而氣不往來。
譬若堕溺。
乃倉卒一時之病。
而生死亦在于時日之間。
與風寒之病形髒。
勿治而為肺痹。
勿治而傳之肝。
肝傳之脾。
脾傳之腎。
腎傳之心。
期以三歲六歲死者。
不相同也。
故不可以為期。
)其脈絕不來。
若人一息五六至。
其形肉不脫。
真髒雖不見。
猶死也。
(此複言倉卒之病。
非但不可為期。
并不待形肉脫而真髒見也。
脈絕不來。
生氣絕于内也。
一息五六至。
邪氣盛于外也。
此邪氣盛而正氣絕。
不必真髒見而猶死也。
)真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
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
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羽毛中人膚。
色白赤不澤。
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
辟辟然。
色黑黃不澤。
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
色黃青不澤。
毛折乃死。
諸真髒脈見者。
皆死不治也。
(此審别真髒之脈象。
乃可予之期日也。
如循刀刃。
如按琴瑟弦。
肝木之象也。
如薏苡子。
如彈石。
心腎之象也。
皆堅勁之極。
而無柔和之氣也。
乍數乍疏。
欲灌不能。
脾氣欲絕之象也。
如羽毛中人膚。
肺氣虛散之象也。
蓋堅勁虛散。
皆不得胃氣之中和。
人無胃氣則死矣。
色青白不澤。
赤黑不澤。
皆兼克賊所勝之色。
色生于血脈。
氣将絕故不澤也。
夫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而後行氣于髒腑。
是髒腑之氣欲絕。
而毛必折焦也。
靈樞經曰。
血獨盛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又曰。
經脈空虛。
血氣弱枯。
腸胃聶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死期。
是皮毛夭折者。
血氣先絕也。
)黃帝曰。
見真髒曰死。
何也。
岐伯曰。
五髒者。
皆禀氣于胃。
胃者。
五髒之本也。
髒氣者。
不能自緻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故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
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
故真髒之氣獨見。
獨見者。
病勝髒也。
故曰死。
帝曰。
善。
(五髒之氣。
皆胃腑水谷之所資生。
故胃為五髒之本。
手太陰者。
兩脈口也。
髒氣者。
五髒之精氣也。
五髒之氣。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
即五髒之弦鈎毛石。
各以其時。
自為其象。
而至于手太陰者。
皆胃氣之所資生。
故邪氣勝者。
五髒之精氣已衰。
而不能為弦鈎毛石之象矣。
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
胃氣絕而真髒見。
真髒見者。
病氣勝而髒氣絕也。
)黃帝曰。
凡治病。
察其形氣色澤。
脈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
無後其時。
(帝以伯所言之五髒乘傳。
有淺有深。
而胃氣不資。
有虛有絕。
故當察其形氣色脈。
治病者宜急治之。
無後其時。
而緻于死不治也。
張兆璜曰。
此總結上文而為審治之法。
言有五髒逆傳風寒久客之故病。
有急虛卒發之新病。
五髒得胃氣而有春弦夏鈎之神氣。
有春得肺脈夏得腎脈之逆乘。
故當審其形氣色脈以治之。
)形氣相得。
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
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
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
取之以時。
(形氣相得。
病之新也。
色澤以浮。
乘逆淺也。
脈從四時者。
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
脈弱以滑者。
胃氣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也。
察此四易。
當急治之。
而無後其時。
取之以時者。
春刺散俞。
夏刺絡俞。
秋刺皮膚。
冬刺俞竅也。
)形氣相失。
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
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
而明告之。
(形氣相失。
病之久也。
色夭不澤。
乘傳深也。
脈實以堅。
無胃氣也。
脈逆四時。
克賊勝也。
察此四難。
而明告其病者焉。
)所謂逆四時者。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秋得心脈。
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絕沉澀者。
命曰逆四時。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者。
藏精衰而所不勝乘之也。
其至皆懸絕沉澀者。
無胃氣之資生也。
)未有髒形。
于春夏而脈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
名曰逆四時也。
(夫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者。
藏真之神氣也。
如未有弦鈎毛石之象形。
而升降浮沉之氣不可逆。
蓋氣順則脈順。
氣逆則脈逆。
脈随氣行者也。
)病熱脈靜。
洩而脈大。
脫血而脈實。
病在中。
脈實堅。
病在外。
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脈病不相應者。
病勝髒也。
故皆為難治。
)黃帝曰。
餘聞虛實以決死生。
願聞其情。
岐伯曰。
五實死。
五虛死。
(實者謂邪氣實。
虛者謂正氣虛。
啟玄子曰。
五實謂五髒之實。
五虛謂五髒之虛。
楊元如曰。
實者謂卒發之病。
虛者急虛也。
)帝曰。
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
脈盛。
皮熱。
腹脹。
前後不通。
悶瞀。
此謂五實。
(瞀音茂。
心主脈。
脈盛、心氣實也。
肺主皮毛。
皮熱、肺氣實也。
脾主腹。
腹脹、脾氣實也。
腎開竅于二陰。
前後不通。
腎氣實也。
瞀、目不明也。
肝開竅于目。
悶瞀、肝氣實也。
)脈細。
皮寒。
氣少。
洩利前後。
飲食不入。
此謂五虛。
(脈細、心氣虛也。
皮寒、肺氣虛也。
肝主春生之氣。
氣少、肝氣虛也。
洩利前後。
腎氣虛也。
飲食不入。
脾氣虛也。
蓋邪之所腠。
其正必虛。
是以邪氣盛者死。
正氣虛者亦死也。
)帝曰。
其時有生者。
何也。
岐伯曰。
漿粥入胃。
洩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
得後利。
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五髒之氣。
皆由胃氣之所資生。
漿粥入胃。
洩注止。
胃氣複也。
身汗、外實之邪。
從表散也。
得後利。
裡實之邪。
從下出也。
此言卒發之病。
而有死有生也。
按此篇論藏真之神。
合于四時五行。
次序環轉。
如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逆傳于所勝而死。
至于外感風寒。
内傷五志。
亦各乘其所勝。
學人當分作四段看。
然又當與玉闆論、方盛衰論、病能論、疏五過論、諸篇合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