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
夫寸為陽。
尺為陰。
外為陽。
内為陰。
皮肉筋骨為陽。
腹中脅内為陰。
蓋天地四時之氣。
從外而内。
由陽而陰。
故以寸口之浮沉。
以候外因之外内也。
寸口之脈。
中手短者。
此惟在寸之陽部。
故主頭痛。
諸陽氣之在上也。
寸口脈中手長者。
寸脈直下于尺中。
此陽邪直行于下部。
故主足胫痛也。
中手促上擊者。
浮而搏擊應手。
此陽邪不上不下。
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
而有上中下之分也。
沉為在裡。
浮主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
主病邪堅積在裡。
若浮而盛。
主邪病在外。
此以寸口之浮沉。
而别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内也。
寸為陽。
沉為陰。
寸口脈沉而弱。
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于裡陰。
陰陽相乘。
故主寒熱。
陽邪入裡。
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于裡陰之下也。
脅下主身半之中。
腹中為形身之裡。
寸口脈沉而橫。
是外邪入于裡陰之中。
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
邪氣上逆則喘。
寸口脈沉而喘。
此外因之陽邪。
入于裡陰而上逆。
陰陽相搏。
故為寒熱。
此又以寸口之沉。
候外因之邪。
入于裡陰。
而亦有上中下之别也。
莫子晉曰。
春胃微弦。
夏胃微鈎。
乃天地四時之氣。
而合于人之五髒也。
是以天地四時之邪。
亦從外而内。
故當以寸口之浮沉别之。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内。
脈小弱以澀。
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
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
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澀曰痹。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此複以寸關尺之三部。
而候病之外内新故也。
曰脈盛脈小者。
概左右三部而言也。
夫以寸口之浮沉。
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
候表裡陰陽之氣也。
蓋天地四時之邪。
始傷氣分。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
然亦有始終留于氣分者。
有即轉入于經者。
邪之中人。
變幻不一。
故當以脈征之。
是以氣分之邪。
隻見寸口之浮沉長短。
如入于經。
則有滑澀緊急之形象矣。
夫脈乃陰血。
氣分之陽邪入經。
陰陽相搏。
其脈則滑。
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
有餘之病。
故堅而有力也。
夫經脈外絡形身。
内連髒腑。
病在内者。
故小實而堅也。
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
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
始受之病。
邪正相持。
故滑浮而疾。
久則血脈已傷。
故小弱以澀也。
諸急為寒。
故主疝瘕在内。
滑主陽熱。
故主風邪在陽。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
以别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
痹者閉也。
風寒濕邪。
皆能為痹。
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間。
或内舍于五髒六腑。
故痹病于外内之間者。
其脈皆主澀也。
緩為脾脈。
滑則熱盛于中。
緊則為寒。
故主腹脹也。
此外因之邪。
入于腹中。
而有寒熱之分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
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
脈反四時。
及不間髒曰難已。
(所謂陰陽者。
氣血外内上下也。
言髒腑之脈。
陰陽并交。
雌雄相應。
内外循環。
此為順也。
如陰陽反逆。
其病為難愈。
脈得四時之順者。
春脈微弦。
夏脈微鈎。
此得四時生氣之順。
而無他變也。
反四時者。
春胃而有毛。
夏胃而有石也。
間髒者。
相生而傳也。
不間髒者。
相克而傳也。
如外淫之邪。
始傷皮毛。
則内合于肺。
肺欲傳肝。
而腎間之。
腎欲傳心。
而肝間之。
肝欲傳脾。
而心間之。
心欲傳肺。
而脾間之。
脾欲傳腎。
而肺間之。
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
)臂多青脈曰脫血。
(此論内因之病。
自内而外。
從尺而寸。
由血而經。
經而氣也。
臂多青脈者。
臂内浮見之絡脈多青。
蓋因血脫而不華于色也。
靈樞經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故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善調脈者。
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
可為上工。
)尺脈緩澀。
謂之解安卧。
脈盛謂之脫血。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洩。
脈尺粗常熱者。
謂之熱中。
(此以尺部而候五髒之病也。
緩為脾脈。
澀主髒氣不足。
解、懈惰也。
此脾髒之為病也。
尺屬陰而主血。
脈宜沉靜。
盛者。
肝髒之火盛而血不藏也。
靈樞診尺篇曰。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夫邪迫于經。
其脈則滑。
以風之陽邪。
閉于皮膚之間。
而迫于經脈。
故主多汗。
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
汗乃陰之液也。
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
診尺篇曰。
尺膚寒。
其脈小者洩。
少氣。
夫陽氣生于陰中。
尺膚寒。
生陽之氣少矣。
陽氣衰于下。
故主虛洩。
洩則亡陰。
故脈細也。
此以診尺而知腎藏之生陽。
下焦之虛洩也。
尺膚粗常熱者。
火熱下行。
故主熱中。
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
夫陰陽氣血。
由陰而陽。
從下而上。
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内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
心見壬癸死。
脾見甲乙死。
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
是謂真髒見者死。
(此論真髒脈見而死于勝克之時日也。
夫五髒之氣。
地之五行所生。
地之五行。
天之十幹所化。
是以生于五行。
而死于十幹也。
按此節當在篇末。
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下。
誤脫在此者也。
楊元如曰。
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
以證診尺之義。
而靈樞篇内。
亦無此節文。
宜改正為是。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目内微腫如卧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卧者黃膽。
已食如饑者胃疸。
面腫曰風。
足胫腫曰水。
目黃者曰黃膽。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
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
少加删改。
以證診尺之義。
上節論診尺。
此節言論疾。
所謂無視色持脈。
獨調其尺。
以言其病。
從外知内也。
是以見頸脈動疾。
目内微腫。
足胫腫者。
知水病之在裡也。
溺赤安卧。
已食如饑者。
知為黃膽胃疸也。
面腫者。
知為風水也。
此又不待持脈。
而知其病也。
楊元如曰。
診尺而知解多汗之病在外。
視疾而知水飲黃膽之病在内。
故曰論疾診尺。
謂論證視尺。
皆可以知病。
又曰。
此章論診尺。
若以手少陰心脈言之。
于二經之旨皆不合矣。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妊子也。
(此複言診尺之微妙。
非惟知病。
而婦人之妊子。
亦可以分别也。
子、男子也。
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
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
當妊子。
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
四時未有髒形。
春夏而脈瘦。
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
(從、順也。
後章論五髒之氣。
外合于四時。
故雖未有春弦夏鈎秋毛冬石之髒形。
而陰陽出入之大概。
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
洩而脫血脈實。
病在中。
脈虛。
病在外。
脈澀堅者。
皆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
(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
而人之氣血。
有浮大沉瘦之陰陽。
即受病之脈氣。
亦有外内虛實之相應。
是以脈不應病者。
命曰反四時也。
如風熱之病。
氣應浮動。
而脈反靜。
洩脫之病。
氣應虛散。
而脈反實。
病在中者。
氣應沉實。
而脈反虛。
病在外者。
氣應升浮。
而脈反堅澀。
此脈證之不相應者。
正氣亂也。
故為難治。
高士宗曰。
此以脈病之虛實。
知反四時。
上章雲。
反四時者有餘。
為精不足為消。
亦以精水之有餘不足為反四時。
是反逆二字有别矣。
故曰反四時有正應。
不在四脈氣論上。
) 人以水谷為本。
故人絕水谷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髒脈。
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此言五髒元真之氣。
亦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
五髒者。
皆禀氣于胃。
胃氣者。
水谷之所資生。
故人以水谷為本。
胃絕水谷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也。
所謂無胃氣者。
真髒脈見。
而不得微和之氣也。
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
即真髒之脈。
亦胃氣之所生也。
故曰髒氣者。
不能自緻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故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者。
春為弦。
夏為鈎。
秋為毛。
冬為石。
皆得胃氣而為之也。
故曰。
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
得胃氣之和者。
命曰平人。
後章論五髒之真。
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太陽脈至。
洪大以長。
少陽脈至。
乍數乍疏。
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
浮大而短。
(此言陽明胃氣。
不獨行于五髒。
而亦行氣于三陽也。
夫脾與胃。
以膜相運耳。
是以胃氣之行于五髒者。
由脾氣之轉輸。
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者表也。
五髒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是以髒腑各因其經。
而受氣于陽明焉。
故太陽之洪大。
陽氣之盛也。
少陽之乍忽。
初生之象也。
陽明之浮大而短者。
兩陽合明。
陽盛而間于二陽之間也。
此三陽之氣。
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
累累如連珠。
如循琅。
曰心平。
夏以胃氣為本。
(此言髒真之脈。
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累累如連珠者。
滑利如珠。
連綿相貫。
心髒和平之象也。
琅、美石之似珠者。
取其溫潤而柔滑也。
此髒真之脈。
柔和平者。
得四時之胃氣也。
前節以四時胃氣。
資于髒真。
故曰。
春胃微弦。
夏胃微鈎。
此節以五髒之真。
得四時胃氣。
故曰平心脈來。
夏以胃氣為本。
平肺脈來。
秋以胃氣為本。
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
蓋弦鈎毛石者。
髒真之氣象也。
如連珠。
如榆莢者。
髒真之體象也。
楊元如曰。
前論四時之氣生五髒。
故肝而心。
心而脾。
序四時之相生。
此論五髒之真合四時。
故心而肺。
肺而肝。
序五行之相制。
制則生化也。
) 病心脈來。
喘喘連屬。
其中微曲。
曰心病。
死心脈來。
前曲後居。
如操帶鈎。
曰心死。
(喘喘、急疾貌。
喘喘連屬。
心氣不安也。
曲者。
鈎之象。
其中微曲。
心氣虛也。
故當主心病。
居、不動也。
曲而不動。
如操帶鈎。
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 平肺脈來。
厭厭聶聶。
如落榆莢。
曰肺平。
秋以胃氣為本。
(厭厭、安靜貌。
聶聶、輕小也。
落、降收也。
如榆莢者。
輕薄而中不虛。
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
而資生于脾土。
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
)病肺脈來。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肺病。
死肺脈來。
如物之浮。
如風吹毛。
曰肺死。
(不上不下。
往來澀滞也。
如循雞羽。
較之榆莢。
更屬輕虛。
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
而反有賊我之木體。
故主肺病。
如物之浮。
虛無根也。
如風吹毛。
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
弱招招。
如揭長竿末梢。
曰肝平。
春以胃氣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氣也。
以手相呼曰招。
招招、乍起乍伏之象。
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
長竿梢末。
長而也。
此皆本于胃氣。
故髒真之脈。
得以柔和平。
)病肝脈來。
盈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肝病。
死肝脈來。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曰肝死。
(盈實則非弱招招之象矣。
如循長竿。
非若梢末之弱矣。
滑脈如珠。
弦長帶滑。
如竿之有節矣。
辨脈篇曰。
累累如循長竿者。
名陰結也。
此肝氣病而阻結也。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強勁之劇。
胃氣絕也。
)平脾脈來。
和柔相離。
如雞踐地。
曰脾平。
長夏以胃氣為本。
(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
相離、時一代也。
蓋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貫四旁。
故柔和之中。
而有相離之代散也。
雞足有四爪。
踐地極和緩。
形容脾土之灌溉四髒。
有如雞之踐地。
和緩而四散也。
)病脾脈來。
實而盈數。
如雞舉足。
曰脾病。
(實而盈數。
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
如雞舉足。
拳而收斂。
不能灌溉于四髒也。
)死脾脈來。
銳堅如烏之喙。
如鳥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曰脾死。
(喙音誨。
如烏之喙者。
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
如鳥之距者。
較雞舉足更拳急也。
如屋之漏者。
點滴稀疏。
而不能灌溉也。
如水之流者。
濕土之氣四散也。
蓋言脾主中和之氣。
如太過不及之甚者。
皆為死脈也。
)平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鈎。
按之而堅。
曰腎平。
冬以胃氣為本。
(喘喘累累。
沉石生動之象也。
如鈎者。
浮而中空。
水之體也。
按之堅石。
石之象也。
莫子晉曰。
琅、石之美者。
鈎乃心之脈也。
心脈如循琅。
腎脈如鈎者。
心腎水火之氣。
互相交濟者也。
)病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曰腎病。
死腎脈來。
發如奪索。
辟辟如彈石。
曰腎死。
(如葛如索者。
木象也。
蓋沉石者腎之本體。
如引葛而按之益堅。
是腎氣不藏而外洩矣。
如奪索者。
如引葛而更堅勁矣。
如彈石者。
無喘累生動之氣。
腎之死象也。
) 卷三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
春脈如弦。
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
春脈者肝也。
東方木也。
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反此者病。
(春弦。
夏鈎。
秋毛。
冬石。
髒真之神也。
此篇言真髒之脈。
資生于胃。
輸禀于脾。
合于四時。
行于五髒。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如璇玑玉衡。
轉而不回者也。
如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至其所不勝則死。
有為風寒外乘。
亦逆傳所勝而死者。
有為五志内傷。
交相乘傳而死者。
有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真髒之神。
為所不勝之氣乘之者。
皆奇恒之為病也。
故曰奇恒者。
言奇病也。
所謂奇者。
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
恒者。
得以四時死也。
是以岐伯對曰。
春脈者肝也。
言春時之脈。
肝髒主氣。
而合于東方之木。
如萬物之始生。
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蓋以髒真之氣。
而合于四時。
非四時之氣。
而為五髒之順逆也。
本卷五篇。
皆論脈理之精微。
診辨之要妙。
而各有不同。
學人宜潛心體會。
而詳悉其旨焉。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實而強。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實而強者。
盈實而如循長竿也。
不實而微。
無端長之體也。
言五髒之神氣。
由中而外。
環轉不息。
如氣盛強。
乃外出之太過。
如氣不足。
則衰微而在中。
太過不及。
皆髒真之氣。
不得其和平而為病也。
)帝曰。
春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巅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脅滿。
(夫五髒之脈。
行氣于其所生。
受氣于所生之母。
肝行氣于心。
受氣于腎。
春脈太過則氣并于上。
經曰。
氣并于上。
亂而喜忘。
氣上盛而與督脈會于巅。
故眩冒而巅疾也。
金匮要略曰。
胸痛引背。
陽虛而陰弦故也。
蓋春木之陽。
生于腎水之陰。
陰氣虛寒。
以緻生陽不足。
故胸痛引背也。
脅乃肝腎之部分。
生氣虛而不能外達。
故逆滿于中也。
)帝曰。
善。
夏脈如鈎。
何如而鈎。
岐伯曰。
夏脈者心也。
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鈎。
反此者病。
(心脈通于夏氣。
如火之發焰。
如物之盛長。
其氣惟外出。
故脈來盛而去悠。
有如鈎象。
其本有力而肥。
其環轉則秒而微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盛去亦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
去反盛。
此謂不及。
病在中。
(來盛者。
盛長之本氣也。
去亦盛者。
太過于外也。
來不盛者。
盛長之氣衰于内也。
去反盛者。
根本虛而末反盛也。
)帝曰。
夏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
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
上見咳唾。
下為氣洩。
(身熱膚痛者。
心火太過而淫氣于外也。
浸淫、膚受之瘡。
火熱盛也。
其不及則反逆于内。
上熏肺而為咳唾。
下走腹而為氣洩矣。
夫心氣逆則為噫。
虛逆之氣。
不上出而為噫。
則下行而為氣洩。
氣洩者。
得後與氣。
快然如衰也。
)帝曰。
善。
秋脈如浮。
何如而浮。
岐伯曰。
秋脈者肺也。
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
(秋氣降收。
外虛内實。
内實故脈來急。
外虛故浮而散也。
楊元如曰。
諸急為寒。
陰氣漸來。
故脈來急。
陽氣漸去。
故去散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
兩旁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榆莢而兩旁虛。
中央實。
此肺之平脈。
堅則為太過矣。
毛而微。
是中央兩旁皆虛。
此所生之母氣不足。
而緻肺氣更衰微也。
) 帝曰。
秋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愠愠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咳。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肺主周身之氣。
太過則反逆于外。
而為背痛。
肺之俞在肩背也。
愠愠、憂郁不舒之貌。
經曰。
氣并于肺則憂。
其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
呼吸少氣而咳。
虛氣上逆。
則血随而上行。
虛氣下逆。
則聞呻吟之病音。
蓋肺主氣而司呼吸開阖。
其太過則盛逆于外。
其不及則虛逆于内也。
)帝曰。
善。
冬脈如營。
何如而營。
岐伯曰。
冬脈者腎也。
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髒。
故其氣來沉以搏。
故曰營。
反此者病。
(營、居也。
言冬氣之安居于内。
如萬物之所以合髒也也。
沉而搏者。
沉而有石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彈石者。
石而強也。
腎為生氣之原。
數則為虛。
生氣不足也。
)帝曰。
冬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
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
帝曰。
善。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
太過則氣外洩。
而根本反傷。
故為懈惰少氣。
生陽之氣不足。
故脊中痛。
心主言而發原于腎。
根氣傷。
故不欲言也。
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
不能交濟。
故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脅骨之杪。
當兩腎之處。
腎之生陽不足。
故中冷也。
腎合膀胱。
腎虛而不能施化。
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帝曰。
四時之序。
逆從之變異也。
然脾脈獨何主。
(總結上文。
而言髒真之氣。
合于四時。
有升降浮沉之序。
如逆其順序和平之氣。
則有變異之病矣。
然四時之脈。
止合四髒。
而脾髒之脈。
獨何所主乎。
)岐伯曰。
脾脈者土也。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脾屬土而位居中央。
各王四季。
月十八日。
不得獨主于時。
故為孤髒。
)帝曰。
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
善者不可得見。
惡者可見。
(此言脾灌四髒。
四髒受脾之氣。
而各見其善。
是脾之善在四髒。
而不自見其善耳。
)帝曰。
惡者如何可見。
岐伯曰。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為太過。
病在外。
如烏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水之流者。
灌溉太過也。
如烏之喙者。
黔喙之屬。
艮止而不行也。
)帝曰。
夫子言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灌四旁。
其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
(經曰。
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脾為濕土主氣。
濕行太過。
故令人四肢不舉。
經曰。
五髒不和。
則九竅不通。
脾氣不足。
則五髒之氣。
皆不和矣。
夫胃為陽土而氣強。
脾為陰土而氣弱。
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氣。
則胃氣益強。
故名曰重強。
蓋言脾氣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
胃強脾弱。
髒腑之剛柔不和也。
張兆璜曰。
九竅為水注之氣。
脾不得為胃行其津液。
故令人九竅不通。
)帝瞿然而起。
再拜而稽首曰。
善。
吾得脈之大要。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神轉不回。
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
藏
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
夫寸為陽。
尺為陰。
外為陽。
内為陰。
皮肉筋骨為陽。
腹中脅内為陰。
蓋天地四時之氣。
從外而内。
由陽而陰。
故以寸口之浮沉。
以候外因之外内也。
寸口之脈。
中手短者。
此惟在寸之陽部。
故主頭痛。
諸陽氣之在上也。
寸口脈中手長者。
寸脈直下于尺中。
此陽邪直行于下部。
故主足胫痛也。
中手促上擊者。
浮而搏擊應手。
此陽邪不上不下。
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
而有上中下之分也。
沉為在裡。
浮主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
主病邪堅積在裡。
若浮而盛。
主邪病在外。
此以寸口之浮沉。
而别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内也。
寸為陽。
沉為陰。
寸口脈沉而弱。
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于裡陰。
陰陽相乘。
故主寒熱。
陽邪入裡。
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于裡陰之下也。
脅下主身半之中。
腹中為形身之裡。
寸口脈沉而橫。
是外邪入于裡陰之中。
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
邪氣上逆則喘。
寸口脈沉而喘。
此外因之陽邪。
入于裡陰而上逆。
陰陽相搏。
故為寒熱。
此又以寸口之沉。
候外因之邪。
入于裡陰。
而亦有上中下之别也。
莫子晉曰。
春胃微弦。
夏胃微鈎。
乃天地四時之氣。
而合于人之五髒也。
是以天地四時之邪。
亦從外而内。
故當以寸口之浮沉别之。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内。
脈小弱以澀。
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
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
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澀曰痹。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此複以寸關尺之三部。
而候病之外内新故也。
曰脈盛脈小者。
概左右三部而言也。
夫以寸口之浮沉。
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
候表裡陰陽之氣也。
蓋天地四時之邪。
始傷氣分。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
然亦有始終留于氣分者。
有即轉入于經者。
邪之中人。
變幻不一。
故當以脈征之。
是以氣分之邪。
隻見寸口之浮沉長短。
如入于經。
則有滑澀緊急之形象矣。
夫脈乃陰血。
氣分之陽邪入經。
陰陽相搏。
其脈則滑。
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
有餘之病。
故堅而有力也。
夫經脈外絡形身。
内連髒腑。
病在内者。
故小實而堅也。
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
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
始受之病。
邪正相持。
故滑浮而疾。
久則血脈已傷。
故小弱以澀也。
諸急為寒。
故主疝瘕在内。
滑主陽熱。
故主風邪在陽。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
以别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
痹者閉也。
風寒濕邪。
皆能為痹。
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間。
或内舍于五髒六腑。
故痹病于外内之間者。
其脈皆主澀也。
緩為脾脈。
滑則熱盛于中。
緊則為寒。
故主腹脹也。
此外因之邪。
入于腹中。
而有寒熱之分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
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
脈反四時。
及不間髒曰難已。
(所謂陰陽者。
氣血外内上下也。
言髒腑之脈。
陰陽并交。
雌雄相應。
内外循環。
此為順也。
如陰陽反逆。
其病為難愈。
脈得四時之順者。
春脈微弦。
夏脈微鈎。
此得四時生氣之順。
而無他變也。
反四時者。
春胃而有毛。
夏胃而有石也。
間髒者。
相生而傳也。
不間髒者。
相克而傳也。
如外淫之邪。
始傷皮毛。
則内合于肺。
肺欲傳肝。
而腎間之。
腎欲傳心。
而肝間之。
肝欲傳脾。
而心間之。
心欲傳肺。
而脾間之。
脾欲傳腎。
而肺間之。
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
)臂多青脈曰脫血。
(此論内因之病。
自内而外。
從尺而寸。
由血而經。
經而氣也。
臂多青脈者。
臂内浮見之絡脈多青。
蓋因血脫而不華于色也。
靈樞經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故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善調脈者。
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
可為上工。
)尺脈緩澀。
謂之解安卧。
脈盛謂之脫血。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洩。
脈尺粗常熱者。
謂之熱中。
(此以尺部而候五髒之病也。
緩為脾脈。
澀主髒氣不足。
解、懈惰也。
此脾髒之為病也。
尺屬陰而主血。
脈宜沉靜。
盛者。
肝髒之火盛而血不藏也。
靈樞診尺篇曰。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夫邪迫于經。
其脈則滑。
以風之陽邪。
閉于皮膚之間。
而迫于經脈。
故主多汗。
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
汗乃陰之液也。
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
診尺篇曰。
尺膚寒。
其脈小者洩。
少氣。
夫陽氣生于陰中。
尺膚寒。
生陽之氣少矣。
陽氣衰于下。
故主虛洩。
洩則亡陰。
故脈細也。
此以診尺而知腎藏之生陽。
下焦之虛洩也。
尺膚粗常熱者。
火熱下行。
故主熱中。
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
夫陰陽氣血。
由陰而陽。
從下而上。
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内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
心見壬癸死。
脾見甲乙死。
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
是謂真髒見者死。
(此論真髒脈見而死于勝克之時日也。
夫五髒之氣。
地之五行所生。
地之五行。
天之十幹所化。
是以生于五行。
而死于十幹也。
按此節當在篇末。
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下。
誤脫在此者也。
楊元如曰。
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
以證診尺之義。
而靈樞篇内。
亦無此節文。
宜改正為是。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目内微腫如卧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卧者黃膽。
已食如饑者胃疸。
面腫曰風。
足胫腫曰水。
目黃者曰黃膽。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
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
少加删改。
以證診尺之義。
上節論診尺。
此節言論疾。
所謂無視色持脈。
獨調其尺。
以言其病。
從外知内也。
是以見頸脈動疾。
目内微腫。
足胫腫者。
知水病之在裡也。
溺赤安卧。
已食如饑者。
知為黃膽胃疸也。
面腫者。
知為風水也。
此又不待持脈。
而知其病也。
楊元如曰。
診尺而知解多汗之病在外。
視疾而知水飲黃膽之病在内。
故曰論疾診尺。
謂論證視尺。
皆可以知病。
又曰。
此章論診尺。
若以手少陰心脈言之。
于二經之旨皆不合矣。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妊子也。
(此複言診尺之微妙。
非惟知病。
而婦人之妊子。
亦可以分别也。
子、男子也。
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
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
當妊子。
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
四時未有髒形。
春夏而脈瘦。
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
(從、順也。
後章論五髒之氣。
外合于四時。
故雖未有春弦夏鈎秋毛冬石之髒形。
而陰陽出入之大概。
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
洩而脫血脈實。
病在中。
脈虛。
病在外。
脈澀堅者。
皆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
(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
而人之氣血。
有浮大沉瘦之陰陽。
即受病之脈氣。
亦有外内虛實之相應。
是以脈不應病者。
命曰反四時也。
如風熱之病。
氣應浮動。
而脈反靜。
洩脫之病。
氣應虛散。
而脈反實。
病在中者。
氣應沉實。
而脈反虛。
病在外者。
氣應升浮。
而脈反堅澀。
此脈證之不相應者。
正氣亂也。
故為難治。
高士宗曰。
此以脈病之虛實。
知反四時。
上章雲。
反四時者有餘。
為精不足為消。
亦以精水之有餘不足為反四時。
是反逆二字有别矣。
故曰反四時有正應。
不在四脈氣論上。
) 人以水谷為本。
故人絕水谷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髒脈。
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此言五髒元真之氣。
亦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
五髒者。
皆禀氣于胃。
胃氣者。
水谷之所資生。
故人以水谷為本。
胃絕水谷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也。
所謂無胃氣者。
真髒脈見。
而不得微和之氣也。
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
即真髒之脈。
亦胃氣之所生也。
故曰髒氣者。
不能自緻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故五髒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于手太陰者。
春為弦。
夏為鈎。
秋為毛。
冬為石。
皆得胃氣而為之也。
故曰。
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
得胃氣之和者。
命曰平人。
後章論五髒之真。
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太陽脈至。
洪大以長。
少陽脈至。
乍數乍疏。
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
浮大而短。
(此言陽明胃氣。
不獨行于五髒。
而亦行氣于三陽也。
夫脾與胃。
以膜相運耳。
是以胃氣之行于五髒者。
由脾氣之轉輸。
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者表也。
五髒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是以髒腑各因其經。
而受氣于陽明焉。
故太陽之洪大。
陽氣之盛也。
少陽之乍忽。
初生之象也。
陽明之浮大而短者。
兩陽合明。
陽盛而間于二陽之間也。
此三陽之氣。
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
累累如連珠。
如循琅。
曰心平。
夏以胃氣為本。
(此言髒真之脈。
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累累如連珠者。
滑利如珠。
連綿相貫。
心髒和平之象也。
琅、美石之似珠者。
取其溫潤而柔滑也。
此髒真之脈。
柔和平者。
得四時之胃氣也。
前節以四時胃氣。
資于髒真。
故曰。
春胃微弦。
夏胃微鈎。
此節以五髒之真。
得四時胃氣。
故曰平心脈來。
夏以胃氣為本。
平肺脈來。
秋以胃氣為本。
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
蓋弦鈎毛石者。
髒真之氣象也。
如連珠。
如榆莢者。
髒真之體象也。
楊元如曰。
前論四時之氣生五髒。
故肝而心。
心而脾。
序四時之相生。
此論五髒之真合四時。
故心而肺。
肺而肝。
序五行之相制。
制則生化也。
) 病心脈來。
喘喘連屬。
其中微曲。
曰心病。
死心脈來。
前曲後居。
如操帶鈎。
曰心死。
(喘喘、急疾貌。
喘喘連屬。
心氣不安也。
曲者。
鈎之象。
其中微曲。
心氣虛也。
故當主心病。
居、不動也。
曲而不動。
如操帶鈎。
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 平肺脈來。
厭厭聶聶。
如落榆莢。
曰肺平。
秋以胃氣為本。
(厭厭、安靜貌。
聶聶、輕小也。
落、降收也。
如榆莢者。
輕薄而中不虛。
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
而資生于脾土。
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
)病肺脈來。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肺病。
死肺脈來。
如物之浮。
如風吹毛。
曰肺死。
(不上不下。
往來澀滞也。
如循雞羽。
較之榆莢。
更屬輕虛。
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
而反有賊我之木體。
故主肺病。
如物之浮。
虛無根也。
如風吹毛。
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
弱招招。
如揭長竿末梢。
曰肝平。
春以胃氣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氣也。
以手相呼曰招。
招招、乍起乍伏之象。
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
長竿梢末。
長而也。
此皆本于胃氣。
故髒真之脈。
得以柔和平。
)病肝脈來。
盈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肝病。
死肝脈來。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曰肝死。
(盈實則非弱招招之象矣。
如循長竿。
非若梢末之弱矣。
滑脈如珠。
弦長帶滑。
如竿之有節矣。
辨脈篇曰。
累累如循長竿者。
名陰結也。
此肝氣病而阻結也。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強勁之劇。
胃氣絕也。
)平脾脈來。
和柔相離。
如雞踐地。
曰脾平。
長夏以胃氣為本。
(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
相離、時一代也。
蓋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貫四旁。
故柔和之中。
而有相離之代散也。
雞足有四爪。
踐地極和緩。
形容脾土之灌溉四髒。
有如雞之踐地。
和緩而四散也。
)病脾脈來。
實而盈數。
如雞舉足。
曰脾病。
(實而盈數。
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
如雞舉足。
拳而收斂。
不能灌溉于四髒也。
)死脾脈來。
銳堅如烏之喙。
如鳥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曰脾死。
(喙音誨。
如烏之喙者。
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
如鳥之距者。
較雞舉足更拳急也。
如屋之漏者。
點滴稀疏。
而不能灌溉也。
如水之流者。
濕土之氣四散也。
蓋言脾主中和之氣。
如太過不及之甚者。
皆為死脈也。
)平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鈎。
按之而堅。
曰腎平。
冬以胃氣為本。
(喘喘累累。
沉石生動之象也。
如鈎者。
浮而中空。
水之體也。
按之堅石。
石之象也。
莫子晉曰。
琅、石之美者。
鈎乃心之脈也。
心脈如循琅。
腎脈如鈎者。
心腎水火之氣。
互相交濟者也。
)病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曰腎病。
死腎脈來。
發如奪索。
辟辟如彈石。
曰腎死。
(如葛如索者。
木象也。
蓋沉石者腎之本體。
如引葛而按之益堅。
是腎氣不藏而外洩矣。
如奪索者。
如引葛而更堅勁矣。
如彈石者。
無喘累生動之氣。
腎之死象也。
) 卷三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
春脈如弦。
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
春脈者肝也。
東方木也。
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反此者病。
(春弦。
夏鈎。
秋毛。
冬石。
髒真之神也。
此篇言真髒之脈。
資生于胃。
輸禀于脾。
合于四時。
行于五髒。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如璇玑玉衡。
轉而不回者也。
如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至其所不勝則死。
有為風寒外乘。
亦逆傳所勝而死者。
有為五志内傷。
交相乘傳而死者。
有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真髒之神。
為所不勝之氣乘之者。
皆奇恒之為病也。
故曰奇恒者。
言奇病也。
所謂奇者。
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
恒者。
得以四時死也。
是以岐伯對曰。
春脈者肝也。
言春時之脈。
肝髒主氣。
而合于東方之木。
如萬物之始生。
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蓋以髒真之氣。
而合于四時。
非四時之氣。
而為五髒之順逆也。
本卷五篇。
皆論脈理之精微。
診辨之要妙。
而各有不同。
學人宜潛心體會。
而詳悉其旨焉。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實而強。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實而強者。
盈實而如循長竿也。
不實而微。
無端長之體也。
言五髒之神氣。
由中而外。
環轉不息。
如氣盛強。
乃外出之太過。
如氣不足。
則衰微而在中。
太過不及。
皆髒真之氣。
不得其和平而為病也。
)帝曰。
春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巅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脅滿。
(夫五髒之脈。
行氣于其所生。
受氣于所生之母。
肝行氣于心。
受氣于腎。
春脈太過則氣并于上。
經曰。
氣并于上。
亂而喜忘。
氣上盛而與督脈會于巅。
故眩冒而巅疾也。
金匮要略曰。
胸痛引背。
陽虛而陰弦故也。
蓋春木之陽。
生于腎水之陰。
陰氣虛寒。
以緻生陽不足。
故胸痛引背也。
脅乃肝腎之部分。
生氣虛而不能外達。
故逆滿于中也。
)帝曰。
善。
夏脈如鈎。
何如而鈎。
岐伯曰。
夏脈者心也。
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鈎。
反此者病。
(心脈通于夏氣。
如火之發焰。
如物之盛長。
其氣惟外出。
故脈來盛而去悠。
有如鈎象。
其本有力而肥。
其環轉則秒而微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盛去亦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
去反盛。
此謂不及。
病在中。
(來盛者。
盛長之本氣也。
去亦盛者。
太過于外也。
來不盛者。
盛長之氣衰于内也。
去反盛者。
根本虛而末反盛也。
)帝曰。
夏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
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
上見咳唾。
下為氣洩。
(身熱膚痛者。
心火太過而淫氣于外也。
浸淫、膚受之瘡。
火熱盛也。
其不及則反逆于内。
上熏肺而為咳唾。
下走腹而為氣洩矣。
夫心氣逆則為噫。
虛逆之氣。
不上出而為噫。
則下行而為氣洩。
氣洩者。
得後與氣。
快然如衰也。
)帝曰。
善。
秋脈如浮。
何如而浮。
岐伯曰。
秋脈者肺也。
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
(秋氣降收。
外虛内實。
内實故脈來急。
外虛故浮而散也。
楊元如曰。
諸急為寒。
陰氣漸來。
故脈來急。
陽氣漸去。
故去散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
兩旁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榆莢而兩旁虛。
中央實。
此肺之平脈。
堅則為太過矣。
毛而微。
是中央兩旁皆虛。
此所生之母氣不足。
而緻肺氣更衰微也。
) 帝曰。
秋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愠愠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咳。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肺主周身之氣。
太過則反逆于外。
而為背痛。
肺之俞在肩背也。
愠愠、憂郁不舒之貌。
經曰。
氣并于肺則憂。
其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
呼吸少氣而咳。
虛氣上逆。
則血随而上行。
虛氣下逆。
則聞呻吟之病音。
蓋肺主氣而司呼吸開阖。
其太過則盛逆于外。
其不及則虛逆于内也。
)帝曰。
善。
冬脈如營。
何如而營。
岐伯曰。
冬脈者腎也。
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髒。
故其氣來沉以搏。
故曰營。
反此者病。
(營、居也。
言冬氣之安居于内。
如萬物之所以合髒也也。
沉而搏者。
沉而有石也。
)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彈石者。
石而強也。
腎為生氣之原。
數則為虛。
生氣不足也。
)帝曰。
冬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
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
帝曰。
善。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
太過則氣外洩。
而根本反傷。
故為懈惰少氣。
生陽之氣不足。
故脊中痛。
心主言而發原于腎。
根氣傷。
故不欲言也。
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
不能交濟。
故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脅骨之杪。
當兩腎之處。
腎之生陽不足。
故中冷也。
腎合膀胱。
腎虛而不能施化。
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帝曰。
四時之序。
逆從之變異也。
然脾脈獨何主。
(總結上文。
而言髒真之氣。
合于四時。
有升降浮沉之序。
如逆其順序和平之氣。
則有變異之病矣。
然四時之脈。
止合四髒。
而脾髒之脈。
獨何所主乎。
)岐伯曰。
脾脈者土也。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脾屬土而位居中央。
各王四季。
月十八日。
不得獨主于時。
故為孤髒。
)帝曰。
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
善者不可得見。
惡者可見。
(此言脾灌四髒。
四髒受脾之氣。
而各見其善。
是脾之善在四髒。
而不自見其善耳。
)帝曰。
惡者如何可見。
岐伯曰。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為太過。
病在外。
如烏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如水之流者。
灌溉太過也。
如烏之喙者。
黔喙之屬。
艮止而不行也。
)帝曰。
夫子言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灌四旁。
其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
(經曰。
四肢皆禀氣于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脾為濕土主氣。
濕行太過。
故令人四肢不舉。
經曰。
五髒不和。
則九竅不通。
脾氣不足。
則五髒之氣。
皆不和矣。
夫胃為陽土而氣強。
脾為陰土而氣弱。
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氣。
則胃氣益強。
故名曰重強。
蓋言脾氣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
胃強脾弱。
髒腑之剛柔不和也。
張兆璜曰。
九竅為水注之氣。
脾不得為胃行其津液。
故令人九竅不通。
)帝瞿然而起。
再拜而稽首曰。
善。
吾得脈之大要。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神轉不回。
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