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變化。
不可勝數。
舉此數者。
以類推之。
)帝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皆安生。
岐伯曰。
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
(此複言四時風寒之邪。
變為癰腫攣痛之熱病。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此四時之病。
以其勝治之愈也。
(以勝治之者。
以五行氣味之勝。
治之而愈也。
如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如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辛勝酸之類。
)帝曰。
有故病。
五髒發動。
因傷脈色。
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有故病而因傷五髒之色脈。
複感暴至之病。
有似乎病成而變。
故帝有此問。
而伯嘉其詳悉焉。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
新病也。
(征、驗也。
病久則色脈傷。
脈小而色不奪。
故知其為新病。
)征其脈不奪。
其色奪者。
此久病也。
(此言病者。
由五髒而見于脈。
由五脈而見于色。
至于色脈之敗傷。
又由色而脈。
脈而髒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
此久病也。
(血氣俱傷。
故為久病。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
新病也。
(暴至之病。
自外而内。
色脈之傷。
從内而外。
故有病而色脈俱不奪者。
知其為新感之病也。
此言有故久之病。
至五髒之氣發作而後見于色脈也。
)肝與腎脈并至。
其色蒼赤。
當病毀傷不見血。
已見血。
濕若中水也。
(此言毀傷形身之暴病。
而即見于色脈也。
金匮要略雲。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此言毀傷筋骨。
故肝與腎脈并至。
而其色蒼赤。
不見血者。
謂筋骨傷而血不傷也。
如已見血而血傷。
則又若中水傷心。
而心脈亦并至矣。
蓋言筋即為肝。
骨即為腎。
血即為心。
毀傷筋骨而即見肝腎之脈。
又非見肝腎之脈。
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腎也。
此篇首論診脈之要。
極精極微。
有病在五髒而外見五色五脈者。
有診得髒腑。
外内出入。
交相貫通。
故善診者。
揆陰度陽。
持雌守雄。
審察外内。
明于始終。
診道始備。
斯為上工。
)尺内兩旁則季脅也。
(此審别形身髒腑外内之法也。
尺内、尺中也。
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
季脅、兩脅之下杪也。
此節首言兩旁。
次言前後。
次言上下。
蓋以左右三部之脈。
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
是關部之兩旁。
即形身之兩脅。
寸部之兩旁。
即形身之兩腋。
書不盡言。
欲後學之引伸也。
此答帝問。
乍在内。
乍在外。
奈何。
楊元如曰。
此節照應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後内以候膈。
内以候胸中。
照應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
(尺以候腎。
以左右兩尺而候兩腎也。
兩腎附于季脅。
是季脅之内。
乃是兩腎。
兩腎之内。
乃是腹中。
故以尺内候腹中。
尺外以候腎。
尺之兩旁。
以候季脅。
是兩旁更出于外也。
所謂外内者。
脈體本圓。
用指向外以候内。
向内以候外。
候脈之兩側也。
平按以候中。
乃五髒之本位也。
夫五髒之氣。
行于脈中。
出于脈外。
如脈氣之向内數急。
則在内之皮膚亦急。
脈氣之向外數急。
則在外之皮膚亦急。
故所謂季脅者。
即腎氣之出于季脅也。
而以尺部向外之兩旁以候之。
所謂腹中者。
即兩腎之中也。
故以尺部之向裡以候之。
即如胸中膻中者。
肺髒與中氣相通。
膻中乃心主之相位。
楊元如曰。
所謂外者。
乃六脈之本位。
蓋脈居歧骨之外。
故以本位為外。
而偏于裡者為内也。
上節内字。
訓作部字。
此之裡字。
即是内字。
)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
附左尺而上。
左手之關脈也。
心肝居左。
故左以候肝。
膈者。
胸脅内之膈也。
肝居脅内。
故以關候肝。
膈氣在中。
故以内候膈。
楊元如曰。
膈者。
謂膈肉之下。
肝脾所居之郛郭也。
莫子晉曰。
胸中在上。
腹中在下。
膈居中央。
故分寸關尺。
内以候之右。
附上以候脾胃。
則肺與大腸心與小腸不言而可知矣。
)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右外者。
附右尺而上。
右手之關脈也。
脾主中土。
故以肝内候脾。
陰内而陽外。
故以關外候胃。
張兆璜曰。
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
以土居中央。
故以關内候脾。
莫子晉問曰。
六腑隻候胃。
而别腑何以候之。
曰。
五髒之血氣。
皆胃腑之所生。
故髒氣不能自至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是以本經凡論五髒。
必及于胃。
而餘腑多不與焉。
然而髒腑雌雄。
各有并合。
故曰。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知陰者知陽。
知陽者知陰。
會心者自明也。
莫仲超曰。
診候之法。
各有不同。
如此篇之法。
以左右之前後兩旁上下。
以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
如三部九候之法。
以脈之上中下。
而候形身髒腑之上中下也。
有以心肝居左。
脾肺居右。
浮為在腑。
沉為在髒。
蓋以髒腑之經氣相舉按輕重。
而候五髒之氣者也。
診法不同。
各具其理。
善診者俱宜明了于心中。
随機應變于指下。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右者。
從右關而上。
右寸口也。
心肺居上為陽。
故以兩寸候氣。
胸中者。
宗氣之所居也。
經曰。
宗氣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上出于肺。
循喉嚨。
而行呼吸。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左外、左寸口也。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心主之相位也。
張兆璜問曰。
經言心肝居左。
脾肺居右。
是髒氣之出于左右。
抑髒體之偏與。
曰。
天為陽。
地為陰。
東南為陽。
西北為陰。
聖人南面而立。
左為陽。
右為陰。
天乙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是以心肝居左也。
地二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是以脾肺居右也。
此先天之五行。
本于陰陽水火。
分而上生。
非髒體之謂也。
又心主脈。
肝主血。
血脈生于水精。
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
肺主周身之氣。
脾主元真之氣。
氣生于火。
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氣。
此皆陰陽互換之妙。
善診者不可不知。
)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寸為陽。
尺為陰。
故以兩手關前以候形身之前。
關後以候形身之後。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上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上竟上者。
從尺關而直上于魚也。
下竟下者。
從寸關而直下于尺也。
夫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此又以陰陽之氣。
竟上竟下。
而候形身之上下也。
張兆璜曰。
前後上下。
在竟字中分别。
前後者。
以寸尺定位也。
上下者。
從下而上。
從上而下也。
首言兩旁。
次言前後。
蓋以兩手之脈平以分之。
有如文王之卦。
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
以候形身之四旁。
上竟上。
下竟下者。
有如伏羲之卦。
豎以觀之。
而天地定位也。
此章以人身配天地之六合。
三部九候之法。
配天地人三才。
人與天地參也。
)粗大者。
陰不足。
陽有餘。
為熱中也。
(上章以脈體而候形身髒腑之定位。
此下以脈象而候陰陽邪正之盛虛。
脈者。
陰陽血氣之榮行。
粗大者。
陽乘于陰也。
陽在外。
陰在内。
陽乘于陰。
故熱中也。
)來疾去徐。
上實下虛。
為厥巅疾。
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
為惡風也。
(此以脈之來去上下。
以候陰陽上下外内之虛實。
來疾去徐者。
來盛去悠也。
上實下虛者。
寸實尺虛也。
此氣惟上逆。
陽盛陰虛。
所謂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氣上不下。
頭痛癫疾是也。
來徐去疾者。
來微去盛也。
上虛下實者。
寸虛尺實也。
此陽虛陰盛。
為惡風也。
蓋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在于皮膚之間。
風之惡疠者。
從陽而直入于裡陰。
是以去疾下實也。
此言内因之病。
從内而外。
自下而上。
外因之邪。
從外而内。
自上而下也。
)故中惡風者。
陽氣受也。
(此複申明外淫之邪。
從陽而陰。
自表而裡也。
陽氣受邪。
則正氣虛傷。
故來徐上虛。
邪氣内陷。
故去疾下實。
) 有脈俱沉細數者。
少陰厥也。
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仆。
(此論脈因度數出入之有順逆也。
有脈者。
言又有厥脈之因。
厥脈之象。
與上文之上盛下虛之厥脈。
厥因不同也。
夫脈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輸于足太陰脾。
轉而不回者也。
如脈俱沉細而數者。
此少陰厥也。
少陰之氣。
不上合于陽明。
轉輸于髒腑。
故惟見少陰本脈之沉細也。
陽明之熱。
反下入于陰中。
故數也。
若沉細數散者。
此陰中所陷之陽。
散而陰陽相乘。
故為寒熱也。
如浮而散者。
此複上逆于陽分。
故為仆。
經曰。
清濁之氣相幹。
亂于頭。
則為厥逆眩仆。
此言陰陽之氣。
不能上下和平。
循度環轉。
如陽陷于陰中。
則為沉細而數。
如陰陽相乘。
則為數散寒熱。
如陰反上逆于陽。
則為浮散而仆矣。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
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
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此以浮沉躁靜。
而分手足之陰陽也。
諸浮者。
無論左右三部之浮。
而皆在于陽分。
其浮而躁者。
在手之三陽也。
終始篇曰。
人迎一盛。
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在手少陽。
即此意也。
無論左右三部之細而沉者。
皆在于陰分。
其沉細而有靜者。
在足之三陰也。
手之十指。
以應天之十幹。
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地之十二支。
故其有靜者。
知在足也。
太陽少陰。
為水火陰陽之主。
故為熱為骨痛也。
)數動一代者。
病在陽之脈也。
洩及便膿血。
(此申明浮沉之在氣而不在經也。
所謂諸浮在陽。
諸沉在陰者。
在陰陽之氣也。
故為熱為骨痛。
如在陽之脈。
則脈見數動。
而為便膿血之經證矣。
陽熱在經。
故脈數動。
熱傷血分。
故便膿血。
經血下洩。
故一代也。
) 諸過者切之。
澀者陽氣有餘也。
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無汗而寒。
(此論外淫之邪。
而緻陰陽氣之為病者。
脈證各有别也。
諸過者。
謂諸邪所傷。
而為有過之脈也。
有餘者。
邪氣之有餘也。
陽氣有餘。
則陽氣受傷。
故脈澀。
如邪入于陰。
則經血沸騰。
故脈滑也。
邪在陽分。
故身熱無汗。
邪在陰分。
故多汗身寒。
陰陽并受其邪。
則無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頭項痛也。
(推葉吹。
此複結首章之義。
首章以脈體而定形身髒腑之外内上下。
此以邪病于形身髒腑之外内上下。
而以脈象證之。
推、詳也。
推詳其脈氣之偏于外内上下也。
推而外之者。
以左右之三指。
向外以按之。
脈偏盛向内而不外者。
此邪在心腹之間而成積也。
推而内之者。
以左右三指。
向内以候之。
脈偏盛于外而不内者。
邪在外而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者。
以三指平按而審之。
上而不下者。
其氣上盛下虛。
當主腰足清冷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者。
其氣下盛上虛。
當主頭項痛也。
外内論邪病之有餘。
上下論正氣之不足。
張兆璜曰。
吹推二義皆可。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者。
此邪病偏盛于外内。
故即推之而不移。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此推詳其正氣之虛于上下。
故推而上之。
不曰下而不上。
而曰上而不下。
推而下之。
不曰上而不下。
而曰下而不上。
莫子晉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邪病正氣又當互換外存參。
)按之至骨。
脈氣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反結上文而言。
所謂外内上下者。
非浮沉舉按之法也。
若謂浮為在外。
沉為在内。
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
直按之至骨。
如心腹之積。
又當何如而按之。
聖賢反複辨論。
曲盡婆心。
楊元如曰。
病在陰者名曰痹。
故當按之至骨。
此複以浮沉舉複。
以候皮肉筋骨之淺深。
類而推之。
亦可内合于五髒。
然又一法也。
) 卷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
平人何如。
(平人、平常無病之人。
無病之人。
自有平常之脈。
反常則為病矣。
故曰平人氣象論。
氣者。
經脈之氣。
象者。
脈之形象也。
)岐伯對曰。
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
呼吸定息。
脈五動。
閏以太息。
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出氣曰呼。
入氣曰吸。
一呼一吸為一息。
平人之脈。
一呼再動。
一息再動。
呼吸定息。
脈計五動。
蓋閏以太息。
故五動也。
閏、餘也。
太息者。
呼吸定息之時。
有餘不盡。
而脈又一動。
如歲餘之有閏也。
蓋人之呼吸。
乃陰陽之氣。
出入循環。
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
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
)當以不病調病患。
醫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不病者其息平。
病者其息亂。
醫者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
是為候診之法。
人一呼。
脈一動。
一吸。
脈一動曰少氣。
(榮氣宗氣行于脈外。
衛氣行于脈中。
榮衛相将。
脈随氣轉。
人一呼一動。
一吸一動。
減于平人過半。
故主氣之衰微。
) 人一呼脈三動。
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曰病溫。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澀曰痹。
(一息之中。
脈六動者。
氣之太過也。
躁、急也。
吸而躁者。
有餘之邪。
從外而内也。
溫病者。
冬傷于寒。
至春發為溫病。
冬傷于風。
至春發為風溫。
此皆伏匿之邪。
由内而外。
從陰而陽。
故尺中熱也。
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故尺不熱。
氣分之邪。
留而不去。
則迫于經。
故脈滑也。
痹者閉也。
邪積而不行。
故脈澀泣也。
蓋言從内而外者為溫病。
從外而内者為風邪。
留着于外内之間者為痹也。
上節言不及者。
緣正氣衰少。
此言太過者。
乃邪氣有餘。
而有餘之邪。
又有陰陽外内出入之别。
)人一呼吸四動以上曰死。
脈絕不至曰死。
乍疏乍數曰死。
(四動以上。
太過之極也。
脈絕不至。
不及之極也。
乍疏乍數。
或太過。
或不及。
氣之亂也。
此皆不平之甚。
故為死脈。
以上論脈平者。
命曰平人。
太過不及則病。
劇者死矣。
)平人之常氣禀于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此論四時之脈。
當以胃氣為本也。
平人之常。
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故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
是生機已絕。
絕則死矣。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胃氣者。
中土柔和之氣也。
弦乃東方春木之象。
微乃胃氣之和。
故春得胃氣而脈微弦曰平。
弦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楊元如曰。
春胃微弦者。
言四時之中。
有此胃氣。
由胃氣而養此五髒之真。
此節以四時而合于五髒。
末節以五髒之氣。
而合于四時。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毛為秋脈。
屬金。
如春雖得微弦之平脈。
而兼有輕浮之毛。
此金來克木。
至秋金令之時。
則當病矣。
如毛脈過甚。
此木受金刑。
當主即病。
此複言四時之脈。
各有所主之氣。
如見克賊之脈。
雖有胃氣。
而亦能為病也。
)髒真散于肝。
肝藏筋膜之氣也。
(上髒葉髒下髒葉髒髒真者。
真髒所藏之神也。
神在髒為肝。
在體為筋。
言真髒之神散于肝。
而主藏筋膜之氣。
如春木微弦之脈。
乃因胃氣而至于手太陰。
故曰脈不得胃氣。
肝不弦。
腎不石。
是弦鈎毛石之脈。
亦皆胃氣之所生。
)夏胃微鈎曰平。
鈎多胃少曰心病。
但鈎無胃曰死。
(鈎乃南方夏火之象。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夏得胃氣而脈微鈎曰平。
鈎甚而少微和之氣曰心病。
但鈎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
(石乃冬令之脈。
微鈎而帶石。
乃火中有水。
至冬水氣所主之時而為病矣。
如水氣太甚。
此火受水克。
當即病矣。
)髒真通于心。
心藏血脈之氣也。
(夏髒之元真通于心。
而主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無胃曰死。
(葉軟。
長夏濕土主氣。
微弱者。
中土柔和之氣也。
代者。
相離之脈。
蓋脾主四季。
四時有交相更代之氣。
是以柔和相離。
脾之平脈也。
如但代而無微之和。
此胃氣已絕。
故為死脈。
蓋脾之得以灌溉于四髒者。
由胃氣之所生。
故但代無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
弱甚曰今病。
(弱有石。
是所不勝之水氣。
反來侮土。
至冬時水氣反虛而為病矣。
弱甚者。
脾氣太弱。
當主即病。
蓋言乘侮太甚者即病。
而本氣虛者。
亦即病也。
)髒真濡于脾。
脾藏肌肉之氣也。
(土藏之元真濡于脾。
而主藏肌肉之氣。
楊元如曰。
肝主疏洩。
故曰散。
心主血脈。
故曰通。
脾主灌溉。
故曰濡。
肺髒居尊。
故曰高。
腎為水髒。
故曰下。
)秋胃微毛曰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毛乃秋金之脈。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秋得胃氣。
而脈微毛曰平。
毛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
(毛而有弦。
是所不勝之木氣。
反來侮金。
則木虛其本位矣。
至春當木旺之時。
而木氣反虛。
是以為病。
所謂侮反受邪。
寡于畏也。
弦甚者乘侮太過。
而金氣當即病矣。
按平脈篇曰。
脈有相乘。
有縱有橫。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縱。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橫。
是四時之中。
皆有縱有橫。
縱者。
雖得胃氣而所不勝乘之。
故曰。
胃而有毛。
胃而有石。
橫者。
髒氣不足而所勝妄行。
故曰毛而有弦。
石而有鈎。
此髒氣橫行。
是以本位虛而反招仇複。
按四季長夏之中。
文義三換。
當知四時之氣。
皆有縱有橫。
有客氣甚而有本氣虛也。
)髒真高于肺。
以行榮衛陰陽也。
(金藏之元真。
高居于肺。
而主行榮衛陰陽。
肺主周身之氣。
而朝百脈也。
元如曰。
相傳之官。
燮理陰陽。
宣布政令。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
(石乃冬藏之脈。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腎得胃氣而脈微石曰平。
石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腎病。
但石而無胃氣曰死。
)石而有鈎曰夏病。
鈎甚曰今病。
(石而有鈎。
火侮水也。
立夏火氣反虛。
而為病矣。
若乘侮太甚。
當主今病。
)髒真下于腎。
腎藏骨髓之氣也。
(水藏之元真。
下藏于腎。
而主藏骨髓之氣。
五營運大論曰。
腎生骨髓。
髓生肝。
) 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此言五髒之脈。
資生于胃。
而胃氣之通于五髒者。
乃宗氣也。
宗氣者。
胃腑水谷之所生。
積于胸中。
上出喉嚨。
以司呼吸。
行于十二經隧之中。
為髒腑經脈之宗。
故曰宗氣。
胃之大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下。
而動應衣者。
乃胃腑宗氣之所出。
此脈以候宗氣者也。
楊元如曰。
首句之其動應衣。
跟着脈宗氣而言。
言乳下之應衣而動者。
此宗氣所出之脈也。
後句之其動應衣。
跟着宗氣洩也而言。
言動而應衣。
此宗氣外洩。
蓋動之甚矣。
)盛喘數絕者。
則病在中。
結而橫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
其動應衣。
宗氣洩也。
(此言四時胃少曰病者。
宗氣之為病也。
五髒無胃氣曰死者。
宗氣或絕于内。
而或洩于外也。
宗脈貫膈絡肺。
如喘盛而乳下之脈數絕者。
宗氣病于膻中也。
如脈結而有止者。
虛裡之橫絡有積滞也。
是胃氣少而為五髒之病者。
宗氣之有虛有實也。
如虛裡之脈絕不至者。
胃腑之生氣絕于内也。
乳之下其動甚而應衣者。
宗氣欲洩于外也。
此無胃氣而為五髒之死脈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
寸口之脈。
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胫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
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
不可勝數。
舉此數者。
以類推之。
)帝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皆安生。
岐伯曰。
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
(此複言四時風寒之邪。
變為癰腫攣痛之熱病。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此四時之病。
以其勝治之愈也。
(以勝治之者。
以五行氣味之勝。
治之而愈也。
如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如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辛勝酸之類。
)帝曰。
有故病。
五髒發動。
因傷脈色。
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有故病而因傷五髒之色脈。
複感暴至之病。
有似乎病成而變。
故帝有此問。
而伯嘉其詳悉焉。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
新病也。
(征、驗也。
病久則色脈傷。
脈小而色不奪。
故知其為新病。
)征其脈不奪。
其色奪者。
此久病也。
(此言病者。
由五髒而見于脈。
由五脈而見于色。
至于色脈之敗傷。
又由色而脈。
脈而髒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
此久病也。
(血氣俱傷。
故為久病。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
新病也。
(暴至之病。
自外而内。
色脈之傷。
從内而外。
故有病而色脈俱不奪者。
知其為新感之病也。
此言有故久之病。
至五髒之氣發作而後見于色脈也。
)肝與腎脈并至。
其色蒼赤。
當病毀傷不見血。
已見血。
濕若中水也。
(此言毀傷形身之暴病。
而即見于色脈也。
金匮要略雲。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此言毀傷筋骨。
故肝與腎脈并至。
而其色蒼赤。
不見血者。
謂筋骨傷而血不傷也。
如已見血而血傷。
則又若中水傷心。
而心脈亦并至矣。
蓋言筋即為肝。
骨即為腎。
血即為心。
毀傷筋骨而即見肝腎之脈。
又非見肝腎之脈。
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腎也。
此篇首論診脈之要。
極精極微。
有病在五髒而外見五色五脈者。
有診得髒腑。
外内出入。
交相貫通。
故善診者。
揆陰度陽。
持雌守雄。
審察外内。
明于始終。
診道始備。
斯為上工。
)尺内兩旁則季脅也。
(此審别形身髒腑外内之法也。
尺内、尺中也。
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
季脅、兩脅之下杪也。
此節首言兩旁。
次言前後。
次言上下。
蓋以左右三部之脈。
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
是關部之兩旁。
即形身之兩脅。
寸部之兩旁。
即形身之兩腋。
書不盡言。
欲後學之引伸也。
此答帝問。
乍在内。
乍在外。
奈何。
楊元如曰。
此節照應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後内以候膈。
内以候胸中。
照應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
(尺以候腎。
以左右兩尺而候兩腎也。
兩腎附于季脅。
是季脅之内。
乃是兩腎。
兩腎之内。
乃是腹中。
故以尺内候腹中。
尺外以候腎。
尺之兩旁。
以候季脅。
是兩旁更出于外也。
所謂外内者。
脈體本圓。
用指向外以候内。
向内以候外。
候脈之兩側也。
平按以候中。
乃五髒之本位也。
夫五髒之氣。
行于脈中。
出于脈外。
如脈氣之向内數急。
則在内之皮膚亦急。
脈氣之向外數急。
則在外之皮膚亦急。
故所謂季脅者。
即腎氣之出于季脅也。
而以尺部向外之兩旁以候之。
所謂腹中者。
即兩腎之中也。
故以尺部之向裡以候之。
即如胸中膻中者。
肺髒與中氣相通。
膻中乃心主之相位。
楊元如曰。
所謂外者。
乃六脈之本位。
蓋脈居歧骨之外。
故以本位為外。
而偏于裡者為内也。
上節内字。
訓作部字。
此之裡字。
即是内字。
)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
附左尺而上。
左手之關脈也。
心肝居左。
故左以候肝。
膈者。
胸脅内之膈也。
肝居脅内。
故以關候肝。
膈氣在中。
故以内候膈。
楊元如曰。
膈者。
謂膈肉之下。
肝脾所居之郛郭也。
莫子晉曰。
胸中在上。
腹中在下。
膈居中央。
故分寸關尺。
内以候之右。
附上以候脾胃。
則肺與大腸心與小腸不言而可知矣。
)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右外者。
附右尺而上。
右手之關脈也。
脾主中土。
故以肝内候脾。
陰内而陽外。
故以關外候胃。
張兆璜曰。
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
以土居中央。
故以關内候脾。
莫子晉問曰。
六腑隻候胃。
而别腑何以候之。
曰。
五髒之血氣。
皆胃腑之所生。
故髒氣不能自至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也。
是以本經凡論五髒。
必及于胃。
而餘腑多不與焉。
然而髒腑雌雄。
各有并合。
故曰。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知陰者知陽。
知陽者知陰。
會心者自明也。
莫仲超曰。
診候之法。
各有不同。
如此篇之法。
以左右之前後兩旁上下。
以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
如三部九候之法。
以脈之上中下。
而候形身髒腑之上中下也。
有以心肝居左。
脾肺居右。
浮為在腑。
沉為在髒。
蓋以髒腑之經氣相舉按輕重。
而候五髒之氣者也。
診法不同。
各具其理。
善診者俱宜明了于心中。
随機應變于指下。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右者。
從右關而上。
右寸口也。
心肺居上為陽。
故以兩寸候氣。
胸中者。
宗氣之所居也。
經曰。
宗氣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上出于肺。
循喉嚨。
而行呼吸。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左外、左寸口也。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心主之相位也。
張兆璜問曰。
經言心肝居左。
脾肺居右。
是髒氣之出于左右。
抑髒體之偏與。
曰。
天為陽。
地為陰。
東南為陽。
西北為陰。
聖人南面而立。
左為陽。
右為陰。
天乙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是以心肝居左也。
地二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是以脾肺居右也。
此先天之五行。
本于陰陽水火。
分而上生。
非髒體之謂也。
又心主脈。
肝主血。
血脈生于水精。
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
肺主周身之氣。
脾主元真之氣。
氣生于火。
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氣。
此皆陰陽互換之妙。
善診者不可不知。
)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寸為陽。
尺為陰。
故以兩手關前以候形身之前。
關後以候形身之後。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上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上竟上者。
從尺關而直上于魚也。
下竟下者。
從寸關而直下于尺也。
夫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此又以陰陽之氣。
竟上竟下。
而候形身之上下也。
張兆璜曰。
前後上下。
在竟字中分别。
前後者。
以寸尺定位也。
上下者。
從下而上。
從上而下也。
首言兩旁。
次言前後。
蓋以兩手之脈平以分之。
有如文王之卦。
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
以候形身之四旁。
上竟上。
下竟下者。
有如伏羲之卦。
豎以觀之。
而天地定位也。
此章以人身配天地之六合。
三部九候之法。
配天地人三才。
人與天地參也。
)粗大者。
陰不足。
陽有餘。
為熱中也。
(上章以脈體而候形身髒腑之定位。
此下以脈象而候陰陽邪正之盛虛。
脈者。
陰陽血氣之榮行。
粗大者。
陽乘于陰也。
陽在外。
陰在内。
陽乘于陰。
故熱中也。
)來疾去徐。
上實下虛。
為厥巅疾。
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
為惡風也。
(此以脈之來去上下。
以候陰陽上下外内之虛實。
來疾去徐者。
來盛去悠也。
上實下虛者。
寸實尺虛也。
此氣惟上逆。
陽盛陰虛。
所謂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氣上不下。
頭痛癫疾是也。
來徐去疾者。
來微去盛也。
上虛下實者。
寸虛尺實也。
此陽虛陰盛。
為惡風也。
蓋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在于皮膚之間。
風之惡疠者。
從陽而直入于裡陰。
是以去疾下實也。
此言内因之病。
從内而外。
自下而上。
外因之邪。
從外而内。
自上而下也。
)故中惡風者。
陽氣受也。
(此複申明外淫之邪。
從陽而陰。
自表而裡也。
陽氣受邪。
則正氣虛傷。
故來徐上虛。
邪氣内陷。
故去疾下實。
) 有脈俱沉細數者。
少陰厥也。
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仆。
(此論脈因度數出入之有順逆也。
有脈者。
言又有厥脈之因。
厥脈之象。
與上文之上盛下虛之厥脈。
厥因不同也。
夫脈始于足少陰腎。
生于足陽明胃。
輸于足太陰脾。
轉而不回者也。
如脈俱沉細而數者。
此少陰厥也。
少陰之氣。
不上合于陽明。
轉輸于髒腑。
故惟見少陰本脈之沉細也。
陽明之熱。
反下入于陰中。
故數也。
若沉細數散者。
此陰中所陷之陽。
散而陰陽相乘。
故為寒熱也。
如浮而散者。
此複上逆于陽分。
故為仆。
經曰。
清濁之氣相幹。
亂于頭。
則為厥逆眩仆。
此言陰陽之氣。
不能上下和平。
循度環轉。
如陽陷于陰中。
則為沉細而數。
如陰陽相乘。
則為數散寒熱。
如陰反上逆于陽。
則為浮散而仆矣。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
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
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此以浮沉躁靜。
而分手足之陰陽也。
諸浮者。
無論左右三部之浮。
而皆在于陽分。
其浮而躁者。
在手之三陽也。
終始篇曰。
人迎一盛。
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在手少陽。
即此意也。
無論左右三部之細而沉者。
皆在于陰分。
其沉細而有靜者。
在足之三陰也。
手之十指。
以應天之十幹。
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地之十二支。
故其有靜者。
知在足也。
太陽少陰。
為水火陰陽之主。
故為熱為骨痛也。
)數動一代者。
病在陽之脈也。
洩及便膿血。
(此申明浮沉之在氣而不在經也。
所謂諸浮在陽。
諸沉在陰者。
在陰陽之氣也。
故為熱為骨痛。
如在陽之脈。
則脈見數動。
而為便膿血之經證矣。
陽熱在經。
故脈數動。
熱傷血分。
故便膿血。
經血下洩。
故一代也。
) 諸過者切之。
澀者陽氣有餘也。
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無汗而寒。
(此論外淫之邪。
而緻陰陽氣之為病者。
脈證各有别也。
諸過者。
謂諸邪所傷。
而為有過之脈也。
有餘者。
邪氣之有餘也。
陽氣有餘。
則陽氣受傷。
故脈澀。
如邪入于陰。
則經血沸騰。
故脈滑也。
邪在陽分。
故身熱無汗。
邪在陰分。
故多汗身寒。
陰陽并受其邪。
則無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頭項痛也。
(推葉吹。
此複結首章之義。
首章以脈體而定形身髒腑之外内上下。
此以邪病于形身髒腑之外内上下。
而以脈象證之。
推、詳也。
推詳其脈氣之偏于外内上下也。
推而外之者。
以左右之三指。
向外以按之。
脈偏盛向内而不外者。
此邪在心腹之間而成積也。
推而内之者。
以左右三指。
向内以候之。
脈偏盛于外而不内者。
邪在外而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者。
以三指平按而審之。
上而不下者。
其氣上盛下虛。
當主腰足清冷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者。
其氣下盛上虛。
當主頭項痛也。
外内論邪病之有餘。
上下論正氣之不足。
張兆璜曰。
吹推二義皆可。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者。
此邪病偏盛于外内。
故即推之而不移。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此推詳其正氣之虛于上下。
故推而上之。
不曰下而不上。
而曰上而不下。
推而下之。
不曰上而不下。
而曰下而不上。
莫子晉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邪病正氣又當互換外存參。
)按之至骨。
脈氣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反結上文而言。
所謂外内上下者。
非浮沉舉按之法也。
若謂浮為在外。
沉為在内。
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
直按之至骨。
如心腹之積。
又當何如而按之。
聖賢反複辨論。
曲盡婆心。
楊元如曰。
病在陰者名曰痹。
故當按之至骨。
此複以浮沉舉複。
以候皮肉筋骨之淺深。
類而推之。
亦可内合于五髒。
然又一法也。
) 卷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
平人何如。
(平人、平常無病之人。
無病之人。
自有平常之脈。
反常則為病矣。
故曰平人氣象論。
氣者。
經脈之氣。
象者。
脈之形象也。
)岐伯對曰。
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
呼吸定息。
脈五動。
閏以太息。
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出氣曰呼。
入氣曰吸。
一呼一吸為一息。
平人之脈。
一呼再動。
一息再動。
呼吸定息。
脈計五動。
蓋閏以太息。
故五動也。
閏、餘也。
太息者。
呼吸定息之時。
有餘不盡。
而脈又一動。
如歲餘之有閏也。
蓋人之呼吸。
乃陰陽之氣。
出入循環。
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
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
)當以不病調病患。
醫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不病者其息平。
病者其息亂。
醫者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
是為候診之法。
人一呼。
脈一動。
一吸。
脈一動曰少氣。
(榮氣宗氣行于脈外。
衛氣行于脈中。
榮衛相将。
脈随氣轉。
人一呼一動。
一吸一動。
減于平人過半。
故主氣之衰微。
) 人一呼脈三動。
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曰病溫。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澀曰痹。
(一息之中。
脈六動者。
氣之太過也。
躁、急也。
吸而躁者。
有餘之邪。
從外而内也。
溫病者。
冬傷于寒。
至春發為溫病。
冬傷于風。
至春發為風溫。
此皆伏匿之邪。
由内而外。
從陰而陽。
故尺中熱也。
風為陽邪。
傷人陽氣。
故尺不熱。
氣分之邪。
留而不去。
則迫于經。
故脈滑也。
痹者閉也。
邪積而不行。
故脈澀泣也。
蓋言從内而外者為溫病。
從外而内者為風邪。
留着于外内之間者為痹也。
上節言不及者。
緣正氣衰少。
此言太過者。
乃邪氣有餘。
而有餘之邪。
又有陰陽外内出入之别。
)人一呼吸四動以上曰死。
脈絕不至曰死。
乍疏乍數曰死。
(四動以上。
太過之極也。
脈絕不至。
不及之極也。
乍疏乍數。
或太過。
或不及。
氣之亂也。
此皆不平之甚。
故為死脈。
以上論脈平者。
命曰平人。
太過不及則病。
劇者死矣。
)平人之常氣禀于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此論四時之脈。
當以胃氣為本也。
平人之常。
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故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
是生機已絕。
絕則死矣。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胃氣者。
中土柔和之氣也。
弦乃東方春木之象。
微乃胃氣之和。
故春得胃氣而脈微弦曰平。
弦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楊元如曰。
春胃微弦者。
言四時之中。
有此胃氣。
由胃氣而養此五髒之真。
此節以四時而合于五髒。
末節以五髒之氣。
而合于四時。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毛為秋脈。
屬金。
如春雖得微弦之平脈。
而兼有輕浮之毛。
此金來克木。
至秋金令之時。
則當病矣。
如毛脈過甚。
此木受金刑。
當主即病。
此複言四時之脈。
各有所主之氣。
如見克賊之脈。
雖有胃氣。
而亦能為病也。
)髒真散于肝。
肝藏筋膜之氣也。
(上髒葉髒下髒葉髒髒真者。
真髒所藏之神也。
神在髒為肝。
在體為筋。
言真髒之神散于肝。
而主藏筋膜之氣。
如春木微弦之脈。
乃因胃氣而至于手太陰。
故曰脈不得胃氣。
肝不弦。
腎不石。
是弦鈎毛石之脈。
亦皆胃氣之所生。
)夏胃微鈎曰平。
鈎多胃少曰心病。
但鈎無胃曰死。
(鈎乃南方夏火之象。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夏得胃氣而脈微鈎曰平。
鈎甚而少微和之氣曰心病。
但鈎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
(石乃冬令之脈。
微鈎而帶石。
乃火中有水。
至冬水氣所主之時而為病矣。
如水氣太甚。
此火受水克。
當即病矣。
)髒真通于心。
心藏血脈之氣也。
(夏髒之元真通于心。
而主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無胃曰死。
(葉軟。
長夏濕土主氣。
微弱者。
中土柔和之氣也。
代者。
相離之脈。
蓋脾主四季。
四時有交相更代之氣。
是以柔和相離。
脾之平脈也。
如但代而無微之和。
此胃氣已絕。
故為死脈。
蓋脾之得以灌溉于四髒者。
由胃氣之所生。
故但代無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
弱甚曰今病。
(弱有石。
是所不勝之水氣。
反來侮土。
至冬時水氣反虛而為病矣。
弱甚者。
脾氣太弱。
當主即病。
蓋言乘侮太甚者即病。
而本氣虛者。
亦即病也。
)髒真濡于脾。
脾藏肌肉之氣也。
(土藏之元真濡于脾。
而主藏肌肉之氣。
楊元如曰。
肝主疏洩。
故曰散。
心主血脈。
故曰通。
脾主灌溉。
故曰濡。
肺髒居尊。
故曰高。
腎為水髒。
故曰下。
)秋胃微毛曰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毛乃秋金之脈。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秋得胃氣。
而脈微毛曰平。
毛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
(毛而有弦。
是所不勝之木氣。
反來侮金。
則木虛其本位矣。
至春當木旺之時。
而木氣反虛。
是以為病。
所謂侮反受邪。
寡于畏也。
弦甚者乘侮太過。
而金氣當即病矣。
按平脈篇曰。
脈有相乘。
有縱有橫。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縱。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橫。
是四時之中。
皆有縱有橫。
縱者。
雖得胃氣而所不勝乘之。
故曰。
胃而有毛。
胃而有石。
橫者。
髒氣不足而所勝妄行。
故曰毛而有弦。
石而有鈎。
此髒氣橫行。
是以本位虛而反招仇複。
按四季長夏之中。
文義三換。
當知四時之氣。
皆有縱有橫。
有客氣甚而有本氣虛也。
)髒真高于肺。
以行榮衛陰陽也。
(金藏之元真。
高居于肺。
而主行榮衛陰陽。
肺主周身之氣。
而朝百脈也。
元如曰。
相傳之官。
燮理陰陽。
宣布政令。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
(石乃冬藏之脈。
微則柔和之胃氣也。
腎得胃氣而脈微石曰平。
石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腎病。
但石而無胃氣曰死。
)石而有鈎曰夏病。
鈎甚曰今病。
(石而有鈎。
火侮水也。
立夏火氣反虛。
而為病矣。
若乘侮太甚。
當主今病。
)髒真下于腎。
腎藏骨髓之氣也。
(水藏之元真。
下藏于腎。
而主藏骨髓之氣。
五營運大論曰。
腎生骨髓。
髓生肝。
) 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此言五髒之脈。
資生于胃。
而胃氣之通于五髒者。
乃宗氣也。
宗氣者。
胃腑水谷之所生。
積于胸中。
上出喉嚨。
以司呼吸。
行于十二經隧之中。
為髒腑經脈之宗。
故曰宗氣。
胃之大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下。
而動應衣者。
乃胃腑宗氣之所出。
此脈以候宗氣者也。
楊元如曰。
首句之其動應衣。
跟着脈宗氣而言。
言乳下之應衣而動者。
此宗氣所出之脈也。
後句之其動應衣。
跟着宗氣洩也而言。
言動而應衣。
此宗氣外洩。
蓋動之甚矣。
)盛喘數絕者。
則病在中。
結而橫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
其動應衣。
宗氣洩也。
(此言四時胃少曰病者。
宗氣之為病也。
五髒無胃氣曰死者。
宗氣或絕于内。
而或洩于外也。
宗脈貫膈絡肺。
如喘盛而乳下之脈數絕者。
宗氣病于膻中也。
如脈結而有止者。
虛裡之橫絡有積滞也。
是胃氣少而為五髒之病者。
宗氣之有虛有實也。
如虛裡之脈絕不至者。
胃腑之生氣絕于内也。
乳之下其動甚而應衣者。
宗氣欲洩于外也。
此無胃氣而為五髒之死脈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
寸口之脈。
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胫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
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